白族的风俗有哪些
白族的风俗有哪些
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
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白族的风俗有哪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族的风俗习惯
白族习俗
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
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款
待。三道茶是最讲究的茶礼,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为客人
斟茶不能斟满,白族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
白族就餐很讲礼仪,长辈、客人坐上首,晚辈依次坐两旁或下首,
并随时要为长辈和客人添饭加汤,热情待候。
白族婚俗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
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
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
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
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
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白族食俗
白族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的白族则多以玉米、洋芋、荞麦
为主食。主食都以蒸制为主。
因鲜菜常年不断,白族人每餐都喜食鲜菜和各种腌菜。白族妇女
大都善作腌菜,腌菜的种类很多,除腌制鲜菜外,还做豆瓣酱、豆豉、
面酱;剑川、鹤庆的白族常采撷洱海的海菜花,加工烹制成各种风味菜。
肉食以猪肉为主,除用鲜猪肉做各种炒菜外,还喜腌制年猪,加
工成火腿、腊肠、香肠、猪肝、吹肝、饭肠等精美风味食品。冬天,
白族都喜欢大锅牛肉汤,食用时要加蔓菁、鱼藤 萝卜、葱等佐料一起食用。
临河而居的白族,擅长水鲜烹调。
白族大都喜饮酒,由于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酒的种类很多,
制酒时常用40多种草药制成酒曲,制成各种白酒,其中以窑酒和干酒
为传统佳酿。另外还有一种糯米甜酒,是专为妇女和孕妇制作的,据
说有滋补和催奶的作用。
饮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两次茶。
晨茶称“早茶”或“清醒茶”,一母亲的 起床就喝茶,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叫
“休息茶”或“解渴茶”,内放米花和奶,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白族的风味菜肴很多。生皮是为白族逢年过节必备的菜肴之一,
是用多种辛麻辣拌成的冷荤菜。毛驴汤锅,是用毛驴肉烧制而成。柳
蒸猪头也是白族传统名菜之一,是用猪头放在柳条架上入锅蒸制而成
的。大面糕是白族中秋节特制的糕饼,用发酵面团加佐料蒸制而成。
中国的中元节习俗
中元节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是传说中地官的生日,所以又称“鬼
节”。佛教徒这天要设“盂兰盆”,施斋供僧,举行诵经法会助成语 以及水
陆道尝放河灯等宗教活动。中国大约是在梁武帝时(六世纪上半叶)始设
“盂兰盆斋”的。现在,设“盂兰盆”的在民间少见,但放河灯的习
俗却中秋阖家团员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十
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中秋节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
礼制。魏、晋、唐、宋以来,逐渐演变成赏月的风俗。“中秋”一词,
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据传这
个中华民族重要节日的形成与“唐明皇梦游月宫”的故事有关。在古
代,每逢中秋人们就用精制的糕饼祭奉月神;祭奉之后,全家人分吃,
表示合家团圆欢聚。这种风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白族饮食习俗
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并善于腌制火腿、弓鱼、螺丝
酱、油鸡枞、猪肝胙等各种味美可口的菜肴。大理等中心地区的白族
人民,还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称“生皮”),即将猪肉烤成
半生半熟,再切成肉片或肉丝,佐以姜、葱、醋、辣椒,以宴请客人。
此外,还有用糯米酿制的白酒,用苍山雪炖梅和糖制成的“雪梅”,
邓川特制“乳扇”、“乳饼”等也都十分可口。
白族婚宴习惯用“喜州土八碗”待客,由八道热菜组成:添加红
曲米的红炖肉;挂蛋糊油炸的酥肉;加酱油、干腌菜扣蒸的五花三线
肉千张;配加红薯或土豆的粉蒸肉;猪头、猪肝、猪肉卤制的干香;
加盖肉茸、蛋屑的白扁豆;木耳、豆腐、下水、蛋丝、菜梗氽制的杂
碎;配加炸猪条的竹笋。此外,每客一包槟椰,丰盛又不奢侈。
白族就餐很讲礼仪,进餐时长辈要上坐,晚辈依次在两旁或对面
落坐,晚辈要随时为长辈添菜加汤。
白族人民喜好饮茶。一般饮用烤茶时,用一陶制小茶罐将茶叶烤
黄,冲以沸水,顿时热气翻腾,芳香四溢。烤茶一般冲水三道,边煨
烤边品茗:初饮觉得其味微苦,再品则一千里 甘香醇厚,最后一道更觉其味
甘甜,愈品味道愈美,满齿留香,令人回味不止。此谓“头苦、二甘、
三回味。”有的地方在饮第二道茶时,还往茶内放入核桃仁片、红糖、
乳成都担担面 扇等,第三道茶中加入几粒花椒或桂皮,别具一番风味。有客来家,
必烧烤茶水招待,每次只斟浅浅半杯,饮后口齿留香,热渴顿解,嘴
里有苦甜混合的舒适感。
云南“三月街”: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
云南的“街子”,在北方称为“集”,于是有“赶街”、“赶集”
之说。古代大理的街子,是以十二属相纪日定街期,子日为鼠街,丑
日为牛街,辰日为龙街……所以,至今大理各地仍有鼠街、牛街、龙街
等地名。后来,街期有了变化,有的七天一街,有的五天一街,还有
的地方一天一小街。有的地方赶街与赶会相融合,如正月初五大理三
文笔村“葛根会”、二月十五洱源三营“庄稼会”、四月十五“蝴蝶
泉会”和中秋节“渔潭会”等,最著名的要数三月街。
白族节庆
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
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
节”(又称星回节)“蝴蝶会”等民族节日。白族服饰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大理地区的男子多穿白色
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
系皮带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在云南洱源县西山区,每
个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个小巧玲珑的绣花荷包,荷包上绣着
“双雀登枝”、“鸳鸯戏水”等字样。绣荷包是爱情的象征,它是白
族姑娘聪明智慧的结晶。女子服饰则各地不一,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
红坎肩,或浅色蓝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
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未婚妇女梳独辫子盘于头顶,并以鲜
艳的红头绳绕在白色的头巾上,红白相衬,相得益彰。腰系绣花短围
腰,更显得色彩鲜明,美观大方。已婚妇女改为挽髻。洱海东岸妇女
则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住,或绾以簪子,均用绣花巾或黑
布包头。白族妇女有佩带耳环、手镯的习俗。居住在大理洱源县的白
族妇女喜欢的一种头饰叫“登机”,它是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志。
白族建筑
白族民居建筑均为独立封闭式的住宅,有点像北京的四合院。一
座端庄的民居院落主要由院墙、大门、照壁、正房、左右耳房组成。
一般的建筑形式是:“两房一耳”;“三房一照壁”,少数富户住
“四合五天井”,即四方高房,四方耳房,一眼大开井,四眼小天井。
此外,还有两院相连的“六合同春”;楼上楼下由走廊全部贯通的
“走马转阁楼”等等,真是五花八门,犹似迷宫。不过这种古老而又
造价昂贵华丽的住宅已不被当地白族人采用了。现在多是一家一户自
成院落的二层楼房。但雕刻、彩绘仍不减当年,而且有所发展。白族
民居往往注重门楼、照壁建筑和门窗雕刻以及正墙的彩绘装饰。门楼
是整个建筑的精华部分。门楼建筑艺术水平的高低,可以确实其主人
的经济地位,也是一种光宗耀祖的标志。它通常使用泥雕、木雕、大
理石屏、石刻、彩绘、凸花砖和青砖等材料组成一座串角飞檐,花枋
轻巧,斗拱重叠、玲珑剔透、雄厚稳重的综合性艺术建筑。白族门楼
建筑不仅富有民族特色,而且在建筑结构技巧上也独具风格。有的地
方整个门楼不用一颗铁钉或其它铁件,而联结却十分深圳八景 牢固,几十年风
雨如故,再装上两扇较有厚度的铁黑色木大门,甚是庄重威严。
白族居民门窗木雕,无处不闪现着剑川木匠高超的手艺。一般均
用剔透和浮雕手法,
层层刻出带有神话色彩和吉祥幸福的白鹤青松、鹭鸶荷花、老鹰
菊花、孔雀玉兰,以及几何图案。门窗的表面上还涂有褚红色的油漆,
显得光滑明亮,古朴典雅。
白族禁忌
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
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白族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
本文发布于:2023-03-21 08:57: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3602703276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白族的禁忌.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白族的禁忌.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