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零式〞战斗机设计者崛越二郎
1940年9月13日,我国四川境内又响起了凄厉的空袭警报机机群
再次飞临重庆上空.中国空军的伊-
15、伊-16等战斗机相继起飞迎战.中国的战斗机逼近日寇混合机群时,发现伴
随轰炸机的战斗机外型和以往的日本陆军97式和海军96舰载战斗机有所不同,是
一种新式战斗机!当日本战斗机发现中国战机袭来时,马上上前古代人 迎战.日本新式战斗机
不仅外型和
96、97式不同,而且速度、灵活性和火力凶猛程度与
96、97式大相径庭!经过一场惨烈的交战,中国战斗机被击落13架,受伤
11架,10名飞行员牺牲,而日本战斗机无一损失,这是抗战以来中国空军最惨重的一
次损失!后来人们才知道,这就是臭名昭着的零式〞战斗机,而它的设
计者就是日本飞机设计师崛越二郎.
竞争出世这里是一个图片
1903年6月22日,崛越二郎生于日本群马县.这一天,与莱特兄弟第一次完成
人类首次持续可操纵飞行只相距不到半年时间.1927年,24岁的崛越二郎
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航空系,一步步走上了自己的航空之路.为了能够充分掌握世界
上最先进的航空制造技术,1929年至1930年他分别到德国容克斯飞机公司和美国
寇蒂斯飞机公司深造,学习西方在飞机制造业中的经验.可以说,他在零〞式飞机的
设计上,也借鉴了一些德国和美国飞机设计的经验.1934年2
月初,日本军方要求航空工业部门设计一种能在6分30秒爬升至5000米高度的战
斗机.三菱和中岛两家公司参加了竞争.三菱公司以崛越二郎为首的九试
单战制作小组工
1935年2月4日,其九试单战〞实验型飞机首飞成功.它是日本第一种实用型
的下单翼战斗机,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单翼舰载战斗机种之一.
由三菱公司佐世保海军工厂和九州飞机工厂共同制造的九试单战〞,创造
了在3200米高度时速450千米的惊人纪录,远远超过了军方的要求.1936
年,九试单战〞更名为96式舰载战斗机.
日寇的轰炸
鉴于96式舰载战斗机研制的成果,日本海军于
1937年5月19日又提出要求设计一种万能战斗机〞高度4000米、速度每小
时500千米、航程3000千米,能在3分30秒爬升到3000米高空,作战性能优于
96式并装有20毫米机炮2门、7.7毫米机枪2挺和携带二枚60千克炸弹.
海军把设计要求同时交给三菱和中岛两家公司,让他们在设计中进行竞争.中岛
公司认为条件太苛刻,以当时的技术根本无法完成而退出了竞争.三菱公司那么在崛
越二郎领导下,组成一个平均年龄24岁的29人设计组,此时他
本人也只有34岁.在96式根底上,他吸收了西方最先进的设计思想,大胆采取减轻飞
机重量的一切举措,如钟钉由3.5毫米减到3毫米,可不辨的地方一律不钟;在构件
上钻出大量小孔等.他大胆采用含微量铭镒的超硬铝合金,对飞机主桁梁进行革新,使
其抗拉强度好,耐疲劳强度更好,而且机体重量极轻,空重〔A6M2型〕仅1570千克.
零〞式的性能优势也正来源于机体重量轻这一最大优点.由于翼载极小,完全弥
补了发动机动力的缺乏,而且保证了极大的续航力.与此相比,同时代德国的Me—
109和英国的喷火〞式等各国战斗机均没有零式这样优异的续航力.同时为减轻飞
机的重量,当时蛮横的军国主义专制政权放弃了对飞行员的平安保护,飞机上取消了
飞行员的防护钢板,也不这里是一个图片用自封闭式油箱.
崛越二郎选用了三菱瑞星13型14缸875马力发动机.这架试验型飞机代号为
“1纵舰战〞,于
1939年3月16日在名古屋飞机工厂制造完成.4月1日飞机进行了首次试飞.
经过一系列试飞,日本海军给新飞机编号为A6M1型.后来飞机改装中岛公司的
荣〞14工气冷式950马力发动机,编号为A6M2型.该机最大时速高空为534千
米.海平面为454千米,方程达3000千米.火力增强为两门20毫米的机关炮和两挺
7毫米机枪.携带炸弹的零〞式也可以作为战斗轰炸机使用.龙壁纸
总之,它爬升快,盘旋灵活,火力强.当时其它国家同类飞机多数仅装备12.7
毫米机枪,最高时速约500千米,航程多在1000千米以内.
一日辉煌
1940年7月21日,1高中英语词汇表 5架A6M2型战斗机在横山保上尉及进藤三郎上尉率领
下,编成两个中队,飞往中国,执行对中国进行作战的任务.由于这一年是日本纪元
2600年,为纪念这个年份,新飞机被命名为零〞式舰载战斗机.而二战中的同盟国那
么称其为“Zeke〞
零〞式飞机无疑是二次世界大战中杰出的机型之一,它充分吸取了30年代
歼击机设计的新思想,也吸取了日本的96式和97式歼击机同苏联制造的伊-15和
伊-16屡次交手的经验,并加以改良设计,成为日本飞机设计的重要里程碑.它实现了
多个第一,如首次采用全封闭可收放起落架;电热飞行服、大口径机关炮、恒速螺旋
桨、气泡形座舱和可抛型副油箱等设备.
零〞式飞机在空战中的最大优势,就是极其优异的垂直机动水平.与零〞式
飞机进行空中搏斗,对手很难从背后将其咬住,甚至遭到零〞式的反转被其咬
住.那些与它交过手的盟军飞行员曾有过这样的描述:
它很怪,似乎有一种神秘的性能,当你要追上它时,甚至已经看见它的翼梢在抖
动,好似马上就要在空中解体,可它忽然一个斤斗翻转过来,反倒从背后将你咬住.〞
作为日个人总结护士 本二战主力战斗机,在太平洋战争头两年,零〞式战斗机
性能超过盟军各种战斗机.
零〞式的优势,也是它自身的弱点所在.由于大量铝合金的采用,导致机体极容
易燃烧和解体,生存力不好.这也是当时所有日本飞机的共同弱点,所以日本飞机多有
空中打火机〞的美称.但由于战争初期零式相对性能过于优异,因此弱点并没有暴露,
而且通过飞行员素质和机动性能可以完全弥补.当时美国的F-
2A、F-
4FP-40等飞机,面对零〞式机一筹莫展,使日本法西斯一度掌握了空中优势.
在二战中,零式的出动相当频繁,几乎每一次日本空中作战行动都有它
的身影,成为日本法西斯在太平洋战场上空的锋利屠刀.1941年12月7日,日
本海军航空机动舰队偷袭美国珍珠港.日本航空母舰刚换装的81架零式战斗
机,作为护航战斗机参加了两个攻击波的空袭,完全掌握了瓦胡岛上空的制空权.
在整个作战过程中,仅有9架飞机未能返航.
此后,驻台湾的日本陆基航空兵也大举空袭菲律宾的美国克拉克等空军基地.
零〞式飞机采用屡次练习的低速省油飞行方式,为幺〞式飞机进行远程护航.美国在
菲律宾的空军力量被打得七零八落.美军面对续航力如此强大的日本战斗机,不禁大
惊失色.零〞式马歇尔将军 的优异性能引起了盟国的恐慌.为了弄清日本人怎么会在工业根底比
拟薄弱的情况下,制造出性能这样突出的战斗机.美国军方在阿留申群岛上的一个无
人小岛上缴获了一架被迫降的零〞式战斗机,
对其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
不久,零〞式飞机受到了美国F4F野猫〞式战斗机的强有力的挑战,具装甲较薄
弱、马力较低的弱点逐渐暴露出来.
1942年6月中途岛战役中,载满燃油的零〞式在即将起飞前被击毁于甲板上,
这也是零〞式从辉煌到沉沦的一个转折点.
折戟沉沙这里是一个图片在随后8月的东所罗门、10月的圣克鲁斯海空战中,
日本海军又损失了大批优秀的飞行员.1943年中,零〞式飞机从性能和飞行员水平已
不是美军使用新式的F6F和F4U战斗机的对手.这一点在马里亚纳射猎火鸡〞的战
斗中尤为明显.
由于换代的新型烈风〞式飞机的研制迟迟无法成功,零〞式被迫不断改良来
应付越来越艰难的战局.
1943年8月零式52型(A6M5)试飞,永远用英语怎么说 翼展缩短到11米,时速增大到560千米.
零〞式52型的生存水平大幅度提升,但是由于机重增加,灵活性反而下降.此后在零
式52型的根底上还开展了可装载一枚500千克炸弹的战斗轰炸型零式63型(A6M7)
和最终改型零〞式64型(A6M8).
1943年3月,盟军在中太平洋的吉尔伯特群岛登陆.空战中,性能优异的
F6F恶妇〞式战斗机登场.该机时速594千米,装12.7毫米机枪6挺,其作战性能
优于零〞式.特别是该机结构非常牢固,中弹与坠毁的比例为9比1,成为
零〞式飞机最厉害的对手.零〞式各型的相对性能随时间推移愈加落后,1944年的
主力零式52型时速只有565千米,最终改型零〞式64型也只有572千米.而当
时各国主要战斗机时速均已到达600千米以上,甚至700千米.因此
零〞式飞机在战争后期,几乎无法胜任空战的任务,只好沦为自杀飞机,成为
神风特攻队〞的座机,使大批日本青少年沦为炮灰.而P-51野马〞战斗机的出现,更
使零〞式雪上加霜.虽然其总产量超过1万架,为日本二战飞机产量之最,但自此零〞
式机失去了昔日不可一世的威风.
为了对付盟军新型作战飞机形成的新的空中优势,崛越二郎在日本军方的受命下,
拼命研制零〞式战斗机的后继机一一烈风〞.但研究工作进展很不顺利,飞机不是被
损坏就是被炸毁,还没能来得及使用,日本就投降了.随着日本侵略者的惨败,横行一
时的零〞式战斗机和它的设计者崛越二郎,一起退出了战争舞台.
日本战败后,新宪法规定不能设立军队,自卫队的军费预算不能突破国民生产总
值的1%.日本空中自卫队主要装备美国飞机及其仿制品.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崛
越二郎没能像其它国家飞机设计师那样,继续在喷气时代施展设计才干,而在新三菱
重工业总公司任技术部次长.1961年他被任命为名古屋
飞机制造所参谋,1962年任日本航空学会会长,1982年逝世,终年79岁.
本文发布于:2023-03-21 03:10: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3394413252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崛越二郎.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崛越二郎.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