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生平事迹
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先世为
宋国贵族,因避内乱移居鲁国。父叔梁纥,母颜氏。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生于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鲁国是周公儿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礼乐之邦之称。至春秋末,
礼乐仍保持完好。鲁国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对孔子有模式的英文 深刻的影响。孔子幼时常以陈俎豆、
设礼容为戏。早年丧父,家境中落,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30余岁时
开始授徒讲学。
鲁昭公二十六年(前516),鲁国内乱,孔子不满季氏为首的三桓擅权,一度离鲁至齐,
不久返回。开始整理诗、书、礼、乐,招收弟子日多,影响愈大。鲁定公九年(前501),
出任中都宰,颇有政绩。后升为司空和大司寇。鲁定公十年齐鲁夹谷之会,孔子相礼,
鲁国兵礼并用,收回被齐国侵占的郓、灌及龟阴之田。定公十三年,孔子为维护公室,
建议毁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等三家都邑,季孙氏、叔孙氏、费被毁后,孟孙氏以武
力对抗,孔子计划失败。以后鲁国政局有变,孔子见理想难以实现,遂带领弟子离开
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飘泊生涯,时孔子55岁。孔子14年中先后到过卫、陈宋
蔡、楚等国,向各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均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
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时年68岁。鲁哀公和季康子虽常向孔子问政,但终不
起用。
孔子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
言行记载在《论语》中。哲学思想孔子所处春秋时代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
的时期,孔子思想中充满新与旧的矛盾,反映了大变动时代的精神风貌。天命鬼神观
孔子继承了传统的天命鬼神观,视天为万有的主宰和人格神,认为天命主宰着人的生
死,也决定着社会的治乱。他主张“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不知
命,无以为君子也”。但同时他又否定周时盛行的占卜活动,提出“天何言哉,四时行
焉,五谷生焉”,认为天命就蕴含在自然事物的运行之中。所以他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可谓知矣”。《论语》记载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并且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
事人,焉能事鬼”,回避了关于人死后是否变鬼的问题。
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他主张处理事务时,既不能过,又不能不及,认为“过犹不及”。孔子主张恪守“中道”,
如《论语》记载,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
“德刑并用”,“宽猛相济”;对学生,性格过于进取的加以遏制,过于谦退的加以鼓励。
孔子反对过激的言行,但同时也反对不讲原则,“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
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的“乡愿”行为,称“乡愿,德之贼也”。
孔子注重社会伦理问题,把礼看成是维护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是区别华、代理商协议 夷的标志。
他谴责破坏周礼的行为,对鲁国季氏窃用天子之礼,“八佾舞于庭”极为愤慨,说“是可
忍,孰不可忍也”。孔子主张“正名”,试图用周礼的形式去匡正已经产生变化的社会现
实,要求人们“克己复礼”。但是,在不违背周礼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孔子同意结
合时代的变化对周礼的具体内容有所损益。仁这一概念补肺气的食物有哪些 在春秋时已广泛使用,孔子赋予
了它以新的涵义,使其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范畴之一。
孔子的学说博大精深,虽具有一些传统的保守的思想因素,但其主流在当时是有利社会
进步的。所以在战国时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先秦显学之一。但由于历史的原
因,汉以前并未受到统治者的特别重视。
汉代以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孔子的思想适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所以受到重
视。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确立了孔子及其学说在中
国思想界的统治。以后,历代统治者进一步采取了神化孔子,提倡儒学的措施,巩固了
孔子的至尊地位。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文学、艺术、教育、史学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这种影响波及到东亚乃至全世界。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
中,统治阶级出于自身的需要,片面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保守方面,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五四运动以来,孔子思想的保守性受到了进步思想家的批判。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
一些学者,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史学工作者,对孔子及其思想作了系统的研究和评
价,取得了很大成就。
孔子思想学说主要汇集在孔子弟子撰写的《论语》中,《左传》和《史记孔子世家》亦
有有关孔子言行的记载。
孟子简介
孟子
(
约前
372
~前
289)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
(
今山东邹城市
)
人。约生于周烈
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
(
魏
)
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
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
“
迂远而阔于事情
”
,没有得到实
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
“
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
。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
“
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
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
“
亚圣
”
。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
“
亲亲
”
、
“
长长
”
的原则运用于
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
“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
在身。
”
后来《大学》提出的
“
修齐治平
”
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炎热的夏天作文 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
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
“
诚者,天之道也。
”
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
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庄子简介】庄子(约前
369
年
—
前
286
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
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
)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
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
“
老庄
”
,他
们的哲学为
“
老庄哲学
”
。【《史记》的介绍】《史记》用寥寥几行字介绍了庄子,说他
著书十余万言,大抵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攻
击孔子的学说,从而辨明老子的主张的。【《庄子》】《庄子》共三十三篇,分
“
内篇
”
、
“
外篇
”
、
“
杂篇
”
三个部分,一般认为
“
内篇
”
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
“
外篇
”
十五
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
是庄子真实的思想;
“
杂篇
”
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
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老子是我
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据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姓李,名耳,又称老聃,为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管理王室藏书的官员。据道教的史料记载,老子乃诞生于农
历二月十五日。老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他的著作《道德经》中。中央财经大学分数线
《史记》称
“
老子,隐君子也。
”
因为是
“
隐君子
”
,所以司马迁对于有关老子的记载也是比较含糊的。比如对于
老子本人,就有老聃、老莱子、周太史儋等三种说法;而老子的在世年龄,也是一个悬案,
“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
或言二百余岁
”
;老子之所以长寿,《史记》认为是
“
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
。
司马迁在《史记》中还列了一个关于老子后人的简单的家世表。老子的儿子名宗,在魏国当过将领;宗的儿子
叫注;注的儿子叫宫;宫的玄孙叫假,假曾在汉孝文帝时期当过官;而假的儿子解曾任汉代一个诸侯王
(
胶西王
)
的
太傅。据《庄子》书,老子的弟子有柏矩、庚桑楚、阳子居等人。而曾问学于老子的人则较多,如崔瞿、士成绮等。
其中最著名者当为孔子粗鲁的英文 。而真正传老子之学的有关尹、庄周、列御寇等。如司马红烧肥肠的做法 迁就认为,庄周之学无所不窥,然
其要归本于老子之言。《吕氏春秋
不二篇》也指出,老聃之学贵柔,关尹之学贵清,子列子之学贵虚。由此可以看
出,他们三者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当然,老子及其《道德经》在后世之所以能产生重大的影响,还跟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
道教有关。道教经典
总集
——
《道藏》中有各个时期对老子《道德经》的注解
50
余种,从经国、理身、论兵等各个方面阐发《道德经》
的意义;还有关于老子的各种传记、年谱,如《太上混元真录》等;而托太上
(
即老子
)
以立言的道教经典更是数目
众多。因此,老子的思想在后世能继续承传、发展,并对历史、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道教是为之作出了大的贡献
的。
。
本文发布于:2023-03-21 01:30: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3334133247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孔子的事迹.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孔子的事迹.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