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教育

更新时间:2023-03-20 23:18:30 阅读: 评论:0

不倒翁原理-鳄鱼龟怎么养

人本教育
2023年3月21日发(作者:三国杀卡牌玩法)

谈人本主义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影响

[摘要]我国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进行课程设计,在课程设

计过程中,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产生了很大影响。人本主义在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

教育中一直存在并影响着我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现代社会,随着科学主义占据主

导地位,人本主义的影响逐渐减弱,教学以及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的需要受到

忽视。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人本主义重新受到关注,反映在新课程设计过程

中,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只是学生主体实现的一个工具,从而使新课

程出现了与过分注重科学教育的旧课程截然不同的“人本”色彩。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人本主义教育科学主义教育

人本主义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Maslow,A.H.)创立excel翻译 ,代表人物有罗杰斯(Rogers,C.R.)等。人本主义者反对将人的

心理低俗化,动物化倾向,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提

倡让人重新信赖、依靠自身的能力处理经验,让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

感,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掌握自己的命运,修复被破坏的自我实现

潜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人本主义曾深刻地影响着20世纪50年代由布鲁纳

领导的美国教育改革,对我国当前正在实施的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也产生了很大

影响,渗透在我国基础教育和课程改革过程中。

2001年6月8日,我国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

通知,我国从此开始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重新制定了各科课程标准,

编写审定了各科实验教材。新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整个基础教

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新课程改革主要是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课程的某些弊端以及

社会发展对课程提出的新的需要而进行的,本文试图探讨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

对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影响。

一、人本主义对教育的影响

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相对立,在反思科学主义教育思潮弊

端的教育思想运动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由布鲁纳

领导的影响世界教育发展潮流的大规模教育改革,深受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影

响,具有非常鲜明的科学性、功利性、工具性特点,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科

学主义就受到多方面的责难与批评。发达国家对教育改革的大量投入并未产生预

期的结果,相反,功利化、理智化和机械化的教育实践却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问

题:学生厌学、青少年犯罪、道德水准下降、爆发学生运动等。从学校内部来看,

学科课程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结构,忽视学生的心理结构,直接的后果就是

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导致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低落,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由于缺乏

学生的积极参与而难以实现。在这种背景下,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与其他不同于科

学教育思潮的派别一起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人本主义者提出的“学校人性化”

等观点,极大地影响了当代各国的教育改革。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对教育教学改革

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人本主义者认为,教育应以人发展为中心,

人、人的发展应该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反对把学生当作工具、当作

“人力”来培养。

第二,教育的目的在于增长人的智慧,使人趋于完善。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

潜能,教育应使他们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心,但这

种好奇心往往因他们在学校教育中的经验和扼杀而变得迟钝。只要具备合适的条

件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

教师应充分地相信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潜在能力,教育的目标应当以学习者为中

心,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使他们能够愉快。

第三,课程的中心应该从重视知识、关注结果转到关注人生、人性,即开发

人性中心课程。教育内容不再局限于现有的人文学科,而是扩展到一切具有人性

陶冶意义的方面(人际关系、生活情境、校园活动等),涉及到宗教教育、艺术

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等许多领域。

第四,教学活动中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提倡从实践中学习,鼓励学习者自

由探索。人本主义者认为,若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就必须让他们面

临具有个人生活意义的问题。对任何教师来说,明智的做法是要发现那些对学生

来说具有现实生活意义,同时又与所教课程相关联的问题。只有这样的问题,才

能让学生意识到真实的挑战,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教育者的任务就是给

学生提供应对这些挑战的机会。

第五,重视价值、态度、情感等因素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本主义

者认为,科学教育片面强调智育、知识的学习,单纯以考试方式衡量教育教学结

果,虽然在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轻视德

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技术教育,导致学生片面发展,与教育培养人全面发展

的理想越来越远。改变教育的这种局面的办法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

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要重视对学生价值、态度、情感等人格方面的培养,让学生

获得全面发展。

二、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的人本主义教育观的价值体现

1.强调学生对于知识的主体地位,“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

受人本主义思潮影响,在处理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的问题上,我国基础教育

新课程改革理念着重强调“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把学生看成一个

“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体”。这一观点就是看到以往的教育过分强调科学知

识的学习与掌握,学生成为科学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育者灌输科学知识的“容

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受到抑制,学习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个

人意义。

尽管现在许多教师在理论的层面上知道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

但在实际的操作层面上却很难把握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由于学生是被动地接受

教育,他的整个心理活动并没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因而学生不仅学习效果不好,

而且往往对学习活动产生厌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借鉴人本主义的关于师生关

系的有关理论,一定会大有收获的。

2.课程内容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改变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

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

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课程内容的繁琐、艰深,适用于专家型人才的培养,但却不适应于普通人

才的培养。这种课程内容是定位于为社会经济发展而培养专家型人才而不是定位

于为人的完善、发展,为弘扬人性服务的。必须改变这种功利性的定位目标,而

把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必须降低课程的难度,减

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开展其他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活动,使人

性得到提升。内容陈旧的课程脱离学生的实际,不利于学生姐姐英语怎么写 的成长,教材的编写

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有利于为学生人格的解

放与发展提供经验。这也是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3.针对课程中心从重视知识、关注结果转到人生、人性,即人性中心课程。

对其“学习过程”进行相应的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

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

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

独立性和自主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

分的发展”。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知活动过程,包括知识授

受、科学研究和问题发现,认定这一过程有客观和稳定的程序、方法和规则。而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所注重的人格培养、情意完善以及陶冶原则都被置于无关

紧要的位置。新课程改革纲要认为教学过程不但是一个“知”发展的过程,更强调

也是一个“情、意”发展的过程,它认为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

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更是开启智慧与觉悟的过程,蕴涵了丰富的人文意义。它

把教学过程看作主要是一种情意发展的过程,不强调知识体系的传播,而注意情

感充实、情意加深和兴趣的培养,强调直觉、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心理状态在教

学过程中的作用。

4.按照学生的个性心理需要创设学习环境

环境在促进学习者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我国教育界一直

也在探索这一问题。如何从校园、房舍、教具、学具、实验设备、电化教学、书

籍、报刊等方面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如何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安全、信任、

温和的心理环境和氛围,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在这一点上,应该借鉴人本

主义关于学习氛围的相关理论。

5.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传统教育十分重视追求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这就意谓着单纯

重视学生知识的习得,而忽视学生是如何获得知识的过程。从前面我们可以清楚

地看出,人本主义者是十分反对传的这种观念和做法的。在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

他更看重的是后者,认为学生学习方法和健全得和发展正是渗透在学习过程之中

的。现代教育课程论已积极地吸收了这一思想,其实,在习过程中既有显性的影

响也有隐性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各级学校的课中,一定要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学

习过程的研究、评价,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方法、兴趣和习惯以及

健全的人格,使他们逐步学会学习主动发展,学会全面发展。

三、新课程改革受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影响的历史背景

1949年以后,中国按照苏联模式改造和重建了教育,经过40多年的发展变

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和品性。其特征之一,是它所体现的强烈的功利主义

价值,以及科学主义的取向。以迅速实现工业化和发展科技为目标,新中国的教

育被纳入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轨道。对于一个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强调教

育作为人力资源的开发对经济振兴所具有的国家功利主义价值,无疑是必要与合

理的。然而,在发展功利主义的科学教育的同时,未注重保持教育的人文价值和

人文内涵,未重视普及教育和普通教育、以及人格养成、个性发展、思想文化和

艺术的发展等非功利性的教育价值,导致了教育的失衡和异化。科学教育获得了

飞速的发展,并在教育系统中获得了至尊地位。中国教育界出现了明显的“重理

轻文”的倾向。自我简介怎么写 这种倾向在基础教育的学科和课程结构中有明显的表现。一项调

查显示,各国小学的教学计划中,理科课程约占1/3。我国目前小学的数学、自

然、地理等课程占总学时的31%;初、高中理科课程占总学时的37.5%,均超过

这一比例较高的东欧国家的上限。在教学过程中,与之相应的是主要从数理化等

理科教学中形成的传统的教育方法,它被称为“理性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偏重于

智力教育,推崇能力主义,重视培养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

重视逻辑思维能力,而较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学科

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而较忽视个性的充分发挥;通过严格而激烈的竞争保持

较高的学习质量。

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在炽烈的应试教育的氛围中,出于追求升学率、增

加竞争、提高考试难度的需要,在基础教育阶段采取了一些有违教育规律、十分

有害的做法。普通高中的文理分科加剧了青少年在知识结构和人格养成上的片面

失衡。“唯理性教学模式”现在已渗透到中学的语文教学中,加重语法、逻辑、修

辞等“理性”的内容,对起承转合、前后呼应等写作法“技术”的训练,使语文课也

日渐成为一种抽象思维和技巧的训练,而它是以磨灭学生的真情实感和语文课的

人文性毛氏红烧肉的做法 为代价的。我国中小学教材的难度偏深,高于发达国家一、两个年级,已

经众所周知,但近些年来,我们仍在不断加深教材难度。调查显示,由于中小学

教育的教学要求偏高、偏难、偏深,致使部西葫芦怎么吃 分学生丧失信心而失学,被认为是中

小学生辍学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与人民教育出版社调查,约有80%的中学生学

习理科教材有困难,中学厌学的比例达30%,有的地区高达60%。至于一些重

点学校为争取优秀生源而一手制造的“奥校热”更人为地加剧了这种失衡。

近几年来,我国在人口、资源、环境生态、教育、社会文明、道德风尚等方

面都暴露出严重的问题,技术主义、短期行为的盛行,有许多复杂的原因。其在

教育上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缺乏人文内涵的教育,致使许多受教育者“只有技

术,没有文化”,缺乏社会理想和人文关怀,知识结构片面狭窄,对本专业以外

更为重要的社会、伦理、环境生态、文化教育等问题缺乏应有的知识和重视。在

现代社会中,一方面,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

烈,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更为伟大、更为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基础教育

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

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优势;另一方面,基础教育的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展和成

效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作为此次基础教

育改革核心内容的课程改革集中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课程改革的目

标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为了克服传统教育受科学主义教育思

潮影响所带来的弊端,这次新课程改革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

的极大影响。

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和科学主义教育思潮之

间进行决择与整合的结果

教育既有经济价值,也有非经济价值;既有科学价值,也有人文价值;既有

长远价值,也有短期价值。每种价值都只是教育满足社会及个人不同教育需求的

属性。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是人类世界的两种基本的价值尺度,代表着人类发展

的两极,两者之间不存在孰高孰低的问题。所以,与其问我国教育改革应采取科

学主义价值取向还是采取人文主义价值取向,毋宁问如何在教育的科学价值与人

文价值之间进行决择与整合。而这一问题的答案似乎不言自明,即两个方面都缺

一不可。然而,实际情形却并非如此,人类在解决这类矛盾时往往显得顾此失彼。

科学主义教育的兴起满足了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它的理论是建立在科学推

动生产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事实的基础之上的。科学主义教育把科学知识转化为

生产力是适应生产力发展本性的,它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时代的需要。

然而,科学主义教育的片面性、极端化也造成了许多不容乐观的遗憾,它过度强

调认识自然、征服自然、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从而导致了环境污染、生

态失衡、资源短缺等问题;对科学力量的盲目崇拜,单一追求科学知识与技能,

追求教育教学方法甚至教育研究方法纯粹科学化,认识不到人的复杂性不能仅靠

量化指标把握,忽略人的精神需要等做法,则造成了人的精神家园的失落、道德

滑坡、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等问题。导致现代社会出现了科学进步与人文节水宣传标语 失落同

时并存的不和谐局面最佳晚餐食谱 。种种问题使人们意识到,科学的飞跃,经济的发展固然是

必需的,然而,这并不应该以破坏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为代价,更不应该以牺牲的

人们意志、情感、价值追求为代价。人们的理想是自然、社会、人各方面都得到

长足进步的共同发展。这正是新课程改革中人文主义倾向更加突出的原因,即为

了矫正科学主义对教育所带来的严重弊端。

人本主义教育对人的培养功不可没,然而,由于其内容偏于追求内在修养的

“善”,缺乏追求客观世界真相的“真”。因祛湿的食物有哪些 此,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经济功能是

很微薄的。正是这一弱点给人文主义教育带来了危机。中国近代史表明,“仁义

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阻止不了西方列强的入侵,科技落户就要被动挨打。今

天,在和平发展的气氛里,经济任务仍然是各国的主要任务,它关系到各国在即

将形成的新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中的位置;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而且随着

社会大生产的发展,科技在生产中的含量越来越大,劳动者必须不断提高科技水

平才能参与生产。因此,人本主义教育的缺乏科技内容的片面性是不适合社会历

史发展趋势的。另外,人本主义教育在批判科学主义教育的时候,却走到了另一

个极端。在教育目标上,过分夸大了教育的个人功能,忽视了教育本身应承担的

社会职责。在教育内容上,由反对科技至上走到轻视系统学习科学知识的必要性,

这对教育的发展是不利的。

科学主义教育和人本主义教育的整合是由于双方本身的局限性和彼此的互

补性决定的,也是现代教育培养知、情、意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而且也是由现

代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共进的过程所决定的。我们既要追求科技的长足

发展,又要注重善善教化、人格陶冶的重要意义。这一点在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培养目标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

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科学主义教育和人本主义教育进行整合,有两个

基本要点:一是在价值取向上,科学教育要定向于人;二是在课程上,开设沟通

科学与人文的有关课程。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开始兴起的关于“技术、社会

与价值”、“信息、价值与社会”、“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综合研究与教育,

实际上就是这种结合的有效尝试。这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有积极的启发

意义。

参考文献:

[1]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2]高凌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3]叶立群.课程教材改革探索[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4]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本文发布于:2023-03-20 23:18: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3255103238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人本教育.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人本教育.pdf

上一篇:舞红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人本教育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 人本教育
    不倒翁原理-鳄鱼龟怎么养2023年3月21日发(作者:三国杀卡牌玩法)谈人本主义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影响[摘要]我国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进行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产生了很大影响。人本主义在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中一直存在并影响着我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现代社会,随着科学主义占据主导地位,人本主义的影响逐渐减弱,教学以及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的需要受到忽视。
  • 0℃舞红妆
  • 0℃系舟山
  • 0℃杨贵妃故里
  • 0℃两浙路
  • 0℃心依偎
  • 0℃争诉
  • 0℃尊重自己的工作
  • 0℃员宿
  • 0℃十二道门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