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观OBSERVATIONSCOPEVIEW
52
艺术创作中真实与现实
——主题性美术创作艺术性的思考
劳政超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北京100024)
摘要:主题性美术创作中以图像写实是普遍要求,写实在21世纪已经不再单纯是对现实的模仿,变得宽泛和开放。
本文从20世纪主题性美术创作艺术真实内涵流变谈起,论及近年来主题性美术创作存在的问题,进而对“艺术真实”
与“生活现实”进行辨析,指出艺术真实是借用图像写实对现实进行诗意再现。
关键词:主题性美术创作;真实;新闻价值;对策研究
作为一种表现形式,主题性美术创作一直以来都担负着
再现历史与时代现实的使命,通过当代人文思想反映和再现
历史与现实,关注民族大义、平民个体与自然的表现形式。
在经历了现代派艺术对主题性美术创作本体价值的追问后,
如何在今天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和反思历史与现实,如何在以
现实主义为主导多元化艺术形式并存今天,与时俱进的理解
主题性美术的艺术性,如何艺术的再现历史和现实,使艺术
家主体情感与集体情感产生共鸣,成为当下主题性美术创作
中艺术家所需要面对的共同课题。
主题性美术创作对近现代中国美术史影响深远,在20世
纪中国的重要历史节点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主题性美
术创作的发展历程进行简单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其艺术性深
入理解。新中国成立以前(1931年-1949年),随着全面抗
战的爆发,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民族、党派、政权的共同任
务,号召全民抗战,激发抗战热情成为了特定时期下绘画作
品共同的核心主题和意旨,这个时期也是主题性美术创作最
初确定主体地位的时期。这个时期不仅诞生了号召全民抗战
的《七七号角》《怒吼吧中国》等,又有反映压迫的《放下
你的鞭子》以及反映民生的《流民图》[1]。版画作为小画种
更是在大时代担当起抗战宣传、战争描绘和讴歌解放区新生
活的重任,被誉为“几乎独步中华大地的形象化宜传战斗武
器”和“历史的缩影”。如今,我们反观此时期的作品,由
于画家没有稳定的生活保障和创作环境,大多数作品都很难
在技术上让人叹服,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其艺术性。这些作
品虽然简洁朴素但却充满澎湃的精神力量和号召力,以刚健
朴实、悲壮浑厚的艺术力量重塑民族精神,唤醒民族自尊,
号召全民抗战,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976年),主题性的概念已经
具有多元化和开放性的趋势。抗战结束,中国迎来全新的发
展机遇。艺术家充满对新中国的憧憬和对革命先烈的缅怀,
他们纷纷表现崭新的建设成就、记录新的事件以及歌颂为新
中国成立付出血汗的共产党人与重要战役。50年代的画家们
吸收了苏式现实主义的美学思想,结合战时行程的英雄主义
理想,行成席卷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富有现
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主题性美术创作成为最主要的创作形式。
这时的作品艺术表现的核心是英雄主义的歌颂,他们注重表
现文学叙述性的瞬间,挖掘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精神。无
论是表现中华民族英雄不屈的《八女投江》还是具有象征意
味的《狼牙山五壮士》,我们透过画面不同图像感受到的共
同情感触动是“崇高”。
改革开放新时代至今,主题性美术创作正式进入了一个
新纪元,多元与开放并存。具体到创作手法,表现和再现
的并重,如何处理二者矛盾关系,成为主题性美术创作者
首先要面对的问题。表现即是创作者个体的艺术个性与人
文思想与所处时代、生存环境、审美趋向寻求链接,在技
法选择、形象处理、叙事内容等方面寻找与时代共鸣且具
有民族感召力的艺术创作中的真实,是传达艺术感受的核
心前提。早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21世纪中国主题性
美术创作研讨会上”关于艺术性与叙事性的讨论中,艺术
第一性是学者的普遍共识[2]。这也说明,优秀的主题性美
术创作首先是艺术品,否则它就无法具备艺术感染能力。
而叙事性也是主题美术创作的必然属性,发挥艺术的认知、
宣教、审美的社会功能也是其主要创作目的,因此再现历
史、歌颂英雄、表现现实也成为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主要命题,
创包子面怎么发 作此类需要平衡好艺术真实和现实的关系,在表现出艺
术个性的同时传达普世共识,这需要艺术家有优秀的艺术
才能、文化修养、健康心理和长期的社会与创作经验的积
累,否则作品将沦为文学阐释性文字的附庸或政治宣传画。
然而在新时代的今天,文艺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为什么含
有扛鼎之作诞生呢?在时代产生百年未有大发展的背景下,
我们又该如何“艺术为人民”?回看20世纪主题性美术黄家驹资料 创
作作品,并不匮乏“高峰”之作。比如具有史诗般荡气回
肠的詹建俊油画作品《狼牙山五壮士》,表现中华民族英
武不屈的王胜烈《八女投江》,又如鸿篇巨制的史诗现实
主义作品,李伯安先生的《走出巴颜喀拉山》等等,“高峰”
作品不胜枚举。这些真正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在再现现
实的同时反映人文深度的作品,为何在21世纪商品经济高
度发达的今天却变的罕有。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首先是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不够,
对“主题”的理解过于表面,加上商品经济的刺激,画家很
难真正的为艺术而沉静下来,我们丢了从艺的初心。伟大的
时代召唤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艺术家必是拥有高超的艺术
技艺,深厚的文化修养,能够敏锐的捕捉到时代的气息和人
民的需求,并能将其融入到自己创作的过程之中,通过生动
的人物形象反映出时代精神。而非简单的处理主题和收集素
材,网上搜一搜,别人的抄一抄,自己的改一改,绘制标语、
口号化的作品,制造历史的图解和照片的再现。
艺术真实与现实隔着一层玻璃,它即是历史真实或现实
真实而又不是单纯的再现,是合乎现实逻辑的想象和创作,
是历史和现实的情感再现,而非单纯物象再现。在主题性美
术创作中,艺术真实要求我们需要采用“写实”的手法进行
表现,当然写实在当今的语境下已经不再局限于制造自然物
作者简介:劳政超(1992.08-),男,硕士,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研究方向:美术学。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53
艺术探讨
(上接第51页)
代到现代,这位极具天赋的自由女性也成为了历史独一无二
的一部分。
三、人物组合
这里以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和伦勃朗的《夜巡》为例。
两幅都体现了艺术加工对群像的作用。在对比两幅画后,我
们不难看出,中西方绘画对于人物组合中关键点的抓取可谓
大相径庭。
1.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
吴道子,作为“莼菜式”的创始人,有“吴带当风”之称。
他继张僧繇之后,运用疏体画风格,创造了许多有力量的作
品。《八十七神仙卷》中,运用了白描的技法,描绘了众仙
列队出行的场景。画中所描绘的每一个人物都很具体,施以
线条行画,对于衣褶的描绘非常流畅,高古游丝描,看上去
一气呵成,具有飘飘然之美感。这用于表现仙子是很合适的,
因为灵动的线条更可以体现画面的律动感,具有灵动之美。
吴道子的画在人物造型上“朱粉厚薄,皆见骨高下而肉起陷
处”“画人物如塑,旁见周视,盖四面可意会。”这说明吴
道子绘画的主观创造性比较强,行笔细密,线条有疏密之分。
在场景方面,背景出现的元素较少,几乎全部留白,没有体
现很多空间概念,更在写意而非写实。在人物刻画方面,所
有人物形态单一,没有投影,但更加具有规模化,体现出了
所描绘场景的神圣性。吴道子创造出了众多符合中国传统文
化审美习惯的佛教艺术形象,使佛教艺术形象摆脱了印度佛
像造型的影响,从而更加具有本土化色彩。
2.伦勃朗《夜巡》
而伦勃朗的《夜巡》则通过非常微妙的明暗对比和取舍,
完成了群像的大和谐。在历有内涵的霸气的小组名 史上大多数群像油画都是整齐排
列,均匀打光。而伦勃朗有所不同。因此《夜巡》也被称为
“运动中的群像”,充分展现了伦勃朗在静态油画中展现戏
剧性的能力,将明暗对比,身临其境的声效完美融合。伦勃
朗彻底抛弃了弗兰哈尔斯等前辈创立的传统静态群像构图,
在所有雇主付了高额佣金的前提下,面对非议,仍然坚持动
态群像的实验。在这副等同于真人大小的油画中,刻画的所
有人物都拥有自己的故事,姿势充满戏剧性,而非死板单一,
上尉和中一元二次方程解法 尉表情严肃,衣着整洁,肃穆端庄,其他队员则跟
在他们身后,手中或握长枪、或持旗帜,或交头接耳,渲染
出了独一无二的紧张氛围。《夜巡》是赞颂母亲的诗句 一幅划时代的艺术顶
尖作品,定格了荷兰黄金时代的一个永恒瞬间,实现了群像
的大和谐。
四、结论
对于观赏者来说,鉴赏、解读中国的绘画作品更加需要
添加阅读者自己的主观感受,每个人都会有不同方面的解读;
而对于西方写实绘画来说,观赏者也许更多的是欣赏画家在
画中想要表现的情感,体会作者用光影塑造还原的氛围;中
国的绘画作品有更多时间去追求雅致和微妙,因为小篆字体大全 公众并不
急于要求看到出人意表的新奇之作。而西方得益于透视学、
解剖学、光学的发展,则更注重还原物体本来的美,创作时
也更加注重物体本身的结构和体积,[3]即便是在印象派画作
表现物体瞬间的光与色中,也不乏体积结构明暗的表现。
然而,中西方两种传统在各自的道路上,无疑都创造了
我们不能不为之永怀谢意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艺术的故事.第4版[M].天津人
民美术出版社,2006.
[2]莫卡.大自然的诗人——雅各布凡雷斯达尔[J].新青
年,2019,000(009):P.30-3怎么画救护车 0.
[3]杨昱.中外美术比较分析[J].牡丹,2019(6Z):25-26.
的视觉幻想,单纯的模仿自然,更倾向于民族时代情感的“写
真”。在抗战时期,写实的是昂扬斗志和英武不屈,使用简
单的笔墨表现人民的苦难、战士的雄壮、战争的残酷,寄托
全国人民对抗战胜利的期许,表现中华民族的不可战胜。新
中国成立以后,写实的是新气象和理想主义的崇高,使用理
想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歌颂战争时共产党人的勇武和壮烈,
歌颂为新中国付出血和汗的共产党人。80年代新时期,写实
的是时代给予的人文关怀,是战争伤痕的揭露[3]。由此可以
看出,真实并不仅仅是表现手法的写实,也是情感的写实,
同时这种“写实”是动态和变化的,这种变化与艺术家所处
时代血肉相连,是时代精神的“写真”。主题性美术创作在
很多情况下是需要具有纪实性的,比如历史题材的创作,作
为历史中重大事件图像缺失的补充,进行绘画创作时保证历
史真实是历史画创作者的普遍共识。然而,这种纪实性的创
作并非照搬生活,做历史的图解。“正如当代人物画家袁武
谈到他的《抗联组画——生存》时所说‘现在完成的这幅《生
存》是我臆造的一个场面,我不知道它离真实多远,我已无
力再现已逝去的风景’。”在历史画中我们应该竭力的避免
将“真实”的概念与“照片画”“图像化”弄混。一副历史
性主题绘画作品,是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或节点的浓缩,同时
塑造了形象抒发了情感。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我的家在东
北松花江上》,是陈钰铭先生为了表现“九一八事件”而创
作的,再现了战争爆发后士、农、工、商、兵等各社会阶层
逃难的场景。作品中的笔墨尽可能多的被用在传达逃亡人群
的无助、恐惧和悲怆,正式战火下难民的缩影。有关“九一八
事件”的任何一帧照片都不能搬到画面上成为一副历史画,《我
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别任何历史纪实图像都更具有历史概
括性,比任何生活现实都具有艺术感染力。因为作者在保证
视觉图像真实的前提下,投入了对历史的理解和创造。
艺术的目的永远不是现实的再现,艺术的真实是使用写
实的视觉图像塑造形象,表达创作者对于主题合乎时代的价
值判断。艺术真实是现实思想的镜像,艺术创作是在现实和
思想之间的诗意再造,而如何再现形象、再现情感和如何提
炼诗意,是时代赋予的特色和艺术家的艺术个性。
参考文献:
[1]于洋.《造型艺术表达中的真实与现实——从文艺理论概念
到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思考》[J].美术观察,2020(02):23出国流程 .
[2]于洋.《图像叙事与艺术真实——当代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
的本体规律与焦点问题》[J].美术,2018(09):11.
[3]毕建勋.《现实主义发展的两个突破口》[J].美术,
2005(09):11.
本文发布于:2023-03-20 22:48: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3236883236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杨昱.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杨昱.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