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目标模式

更新时间:2023-03-20 22:27:04 阅读: 评论:0

工资交税-4一5岁睡前故事

泰勒目标模式
2023年3月20日发(作者:高速爆胎)

课程与教学论》综合复习

课程与教学论

活动课程: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童中⼼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的课程类型。它以⼉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

⼼组织课程。因此,活动课程也称动机论。活动课程的思想可以溯源到法国⾃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1课程设置应当以⼉童

的活动为中⼼,⽽不是以学科为中⼼;应当以⼉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内容;教材编排应注意⼉童的⼼理结构。杜威认为⼉童

有四种本能,并相应地表现为四种活动:语⽂和社交的本能和活动;制造的本能和活动;艺术的本能和活动;探究的本能和活

动。课程设置就应当以这些本能为基础,并尽量满⾜这些本能的要求。他主张教材应当⼼理化,应当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

恢复到原来的经验,通过教学把它变成⼉童个⼈的直接经验。

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官⽅课程,指的是为实现⼀定的教育⽬标⽽正式列⼊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

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与隐性课程相对。

隐性课程”⼀词是由我国出版的《教育⼤辞典》对其下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正式和⽆意识的学

校学习经验

课程实施的研究价值:

1了解课程变⾰的实际2,理解课程变⾰的失败的原因,3.对学习结果以及影响学习结果的可能的决定因素作出解释4,不⾄于

将课程实施与课程变⾰过程的其他⽅⾯相混淆。

1、简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基本取向的基本观点。根据很多美国课程学者的归纳,课

程实施主要有三个基本取向,即“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与“课程创⽣取向”。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即是忠实地执⾏课

程计划的过程。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程实现预定的课程计划的程度。实现程度⾼,则课程实施成

功;实现程度低,则课程实施失败。取向的基本特征集中体现在其对课程、课程知识、课程变⾰、教师⾓⾊的性质以及研究⽅

法论的认识⽅⾯。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标、内容、⽅法、组织模式诸

⽅⾯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课程创⽣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

具体教育情境中创⽣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过程选择的⼯具⽽已

2、课程改⾰是学习⽅式和教学⽅式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

价值观的过程。就是传统学习⽅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性、虚拟性、认同性"

向现代学习⽅式的"主动性、独⽴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转变过程。

第⼀章:概论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重要事件

1632年,捷克夸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的重要标志。是教学论作为独⽴学科存在的重要⾥程碑。

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继《⼤教学论》之后的⼜⼀⾥程碑,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基本标

志。

1918年,美国学者博⽐特的《课程》是课程论作为独⽴学科诞⽣的标志。

1949年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程碑意义。(现代课程理论之⽗)(⾏为⽬标之

⽗)

《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着。

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课程的表现形式:1)⽂本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2)实践形式: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

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第⼆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1、与课程相关的概念

1)教学内容:指“教什么”的问题,⽽课程还包括“怎样教”的问题。两个概念的外延不⼀样。

教学内容还存在形态的划分问题

2)教学进程:是“怎么教”这个问题⾥的时间组合问题。教学进程还有计划的进程和动态的临时处置的进程。

3)学科:指教学科⽬。从各门科学领域⾥(⽂化领域⾥),以教育的视点选择部分内容(知识或技能),分门别类并以⼼理

学视点系统化组织起来实施的课程,即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

4)科⽬:强调分科的形式,如课程表上的“语⽂”“体育”“⾳乐”等。科⽬与学科的区别主要是,后者强调了内容。5)知识:与技

能、价值观并列,是学校课程内容的⼀个主要⽅⾯。

6)经验:是学校课程内容和实施的⼀个主要⽅⾯。

7)活动:是学校课程的内容;也是课程实施的途径和⽅式。

8)计划或⽅案:有⼈认为计划即课程;但计划是静⽌的,课程还有实施的动态意义。课程与计划有密切相关。

2、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课程类型)

1)知识本位课程、⼉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3)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5)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3、现代课程形成于17世纪的原因:1)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2)科学知识⼤发展3)现代学制的确⽴4)现代教学制度的确

⽴。

4、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社会、⼉童、知识)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课程规律)第三

章:课程⽬标与课程内容

1、课程⽬标: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2、课程⽬标的取向

1.课程⽬标的价值取向

1)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反映学科的价值,把⼈类⽂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看成课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学术系统性是

课程的基本形式。

2)学⽣本位的价值取向,课程⽬标主要是反映课程促进个体成长的价值,如⼈本主义课程观就把情感与认知和学⽣⾏动的整

合看成课程的核⼼。

3)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2.课程⽬标的形式取向

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认为课程⽬标的形式取向主要有四种类型:

普遍性⽬标,根据⼀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对课程进⾏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和指导的⽬标。含义⽐较

模糊,有⼀定的随意性。

⾏为性⽬标,以设计课程⾏为结果的⽅式对课程进⾏规范与指导的⽬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所发⽣的⾏为变化。

⾏为性⽬标的基本特点是具体和可操作,也好评估。它的缺点是忽视情感意志的领域,枝解⼈类⾏为的整体性(⾼级神经的参

与),有控制本位的倾向。

⽣成性⽬标(⼜称形成性⽬标、⽣长性⽬标或展开性⽬标);⽬标不是预定的,更关注过程。

表现性⽬标,是指每⼀个学⽣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追求学⽣反应的多元性,⽽不是反应的同质性。表现性⽬标

只为学⽣提供活动的领域,结果是开放⽽⾮预定的。

需要注意的,在实海南房地产泡沫 际课程⽬标撰写中,这⼏种形式可能出现在同⼀个课程⽬标中。即有的⽬标是普遍性的,有的是⾏为的,有

的是⽣成的,⽽有的是表现性的。

3、确定课程⽬标的依据

1.学习者的需要2.当代社会⽣活的需要3.学科发展的需要

4、确定课程⽬标的基本环节

1.明确教育⽬的和培养⽬标;

2.分析课程⽬标的基本来源

3.选择课程⽬标的基本取向

4.运⽤“需求评估模式”

5、课程内容: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式,是⼀定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

信念、⾔语、⾏为、习惯的总和。

6、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

1.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

2.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活经验

3.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7、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1.注重基础性:这源于基础教育的地位和特征;基础性主要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贴近⽣活:这是体现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与社会有紧密联系

3.尊重学⽣经验:课程要为⼉童理解和接受,课程就必须尊重⼉童经验,把⼉童从⼤⼈控制下解放出来。

4.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8、课程内容组织的要素

1)施⽡布把学习者、教师、教材和环境看作课程组织的四⼤要素2)古德莱特把课程的要素划分为范围、连续、序列、整合四

个⽅⾯。3)还有⼀种观点认为课程组织要素是:主题和概念、原理、技能、价值观等四个⽅⾯。

校本课程这⼀术语有多种理解。4)我们这⾥界定为: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主开发的

课程。

9、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1)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

学科取向、学⽣经验取向、社会问题取向以及混合取向,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应该是不⼀样的。

2)处理好垂直组织和⽔平组织的关系

泰勒提出要注意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三个要点

3)处理好逻辑顺序和⼼理顺序的关系

4)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关系

第四章: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

1、课程开发的具体机制:中央集权机制、地⽅分权机制、学校⾃主机制

2、课程开发的模式:泰勒⽬标模式

泰勒提出了课程开发的四个经典问题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标3)怎样才能有效

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标正在得到实现

这四个基本问题———1)确定教育⽬标2)选择和建⽴适当的学习经验3)组织学习经验4)课程评价———构成了着名的“泰

勒原理”也称为泰勒⽬标模式。

3、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发展,由学校⾃主开发的课程。

4、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

从课程管理的⾓度看,校本课程开发的责任⽅是学校和教师,是⼀种较为民主的课程决策机智;从课程开发的⾓度看,它作为

⼀种课程开发的模式,在开发主体、开发范围、教师脚⾊、对学校/教师/学⽣的影响等⽅⾯均有⾃⾝特⾊;也有⼈把校本课程

这⼀根本特征理解为: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属于学校。(1)校本课程开发是⼀个民主参与的、开放性的课程决策过程

(2)校本课程开发注重具有情境性和适应性的课程结果(3)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课程开发的必要补充5、校本课程开发的意

(⼀)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1.是体制上的变⾰,⾛向课程管理的民主化,激发地⽅和学校办出特⾊2.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

发展3.是促使学校根据本校学⽣实际,开发出能满⾜学⽣需要的各⾊课程,学⽣的兴趣和爱好特长在体制内得到⾃由充分全⾯

发展的机会4.也有利于民间社区的资源⾛进学校的课堂。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意义1.它发展了学校能够进⾏课程决策的信念2.从理论上确⽴了国家、地⽅、学校在课程开发⽅⾯

的职责和权限,它丰富了课程观,发展了课程开发的模式3.它也丰富了教师的教育理论4.给教师提供⼀种实验机会。

6、校本课程实施的局限性:(1)与国家课程的共同、平衡相悖(2)容易⾛向兴趣主义,学术性得不到保障(3)对教师的专业精

神、技术要求过⾼(4)评价基础薄弱(5)对课程资源要求较⾼

第五章:教学的基本理论

1、教学:就是教师教学⽣学的活动,是学⽣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科学⽂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

教育活动。

2、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学内容、学⽣、教师)

三要素说:教师、学⽣和教学内容

四要素说:教师、学⽣、教学内容和⽅法

五要素说:教师、学⽣、教学内容、⽅法和媒体

六要素说:教师、学⽣、教学内容、⽅法、媒体和⽬标

七要素说:教师、学⽣、⽬的、课程、⽅法、环境和反馈

3、教学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1)学⽣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教学内容是⼈类⽂明成果,是⼈类的种族经验,作为个体在遗传上不能⾃然获得。个体通过教育掌握种族的经验是⼈类特有的

⽣存⽅式,实现⼈类⽂明的传递和再⽣产。从教学内部看,教学内容是学⽣的认识对象,⽽学⽣⼜是认识的主体。这样,教学

内容制约了学⽣的认识⽅式,同时⼜建构了主体。

2)教师和学⽣的关系

师⽣关系有多种描述,教师中⼼说、学⽣中⼼说、教师主导学⽣主体说、教师主导学⽣主动说、师⽣合作说等。

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师⽣双⽅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双⽅任务侧重点有别,互动实现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设

计者、组织者、授业者、管理者和研究者,对整个教学活动负责;学⽣⼀般是受业者、参与者、学习者和管理对象,同时⼜是

学习的主⼈和⾃我教育的主体。

师⽣关系还可以从伦理、情感⾓度来描述。

4、现代教学的形成

现代教学的产⽣以17世纪为起始,19世纪基本形成。有如下特征:

1)普及义务教育,扩⼤教学对象。

2)课程体系变⾰。

3)发展师范教育,提⾼教师素质。

4)教育科学发展。出现⼀⼤批现代教育理论着作。

5)教学⽅法体系⽇益丰富,班级授课制⽇渐成熟。

5、现代教学的分化和多样化

到20世纪,现代教学出现分化和多样化新局⾯。

⾸先,美国出现新教育;

现代教学就分化出两种不同的具体形态:

⼀是以学⽣在课堂上学习书本知识为主的班级教学模式,

⼀是以学⽣在各种活动中获取知识技能为主的活动教学模式。

⼆战以后,多种流派共存共⽣的教学新格局(如前苏联、美、德)。

6、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

1.现代教学是有理论指导的教学

2.现代教学是促进个⼈全⾯发展的教学

3.现代教学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

第六章:教学⽬标

1、教学⽬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

2、教学⽬标表现形式:1)最终⽬标和直接⽬标2)明显⽬标和隐蔽⽬标3)学科教学⽬标、单元教学⽬标和课时教学⽬标

3、教学⽬标的功能:导向、激励、标准

4、具有较⼤影响的教学⽬标(教学⽬标的分类):

1、美国布鲁姆的教学⽬标分类理论(《教育⽬标分类学》)

(1)认知领域——知识、理解、运⽤、综合、分析和评价六个层次

(2)情感领域——态度、兴趣、理想、欣赏、适应⽅式

——接受、反映、价值判断、价值的组织、价值的个性化

(3)动作技能领域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语信息、智⼒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车型有哪些 态度

加涅的教学论思想融合了⾏为主义、⼈本主义及控制论等观点,是西⽅教学理论集⼤成者之⼀。(《学习的条件》、《教学设

计原理》、《学习的条件和教学理论》)

3、奥苏泊尔的教学⽬标分类——抽象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发现学习

4、罗恩特⾥的教学⽬标分类——求⽣技巧⽬标、⽅法⽬标、内容⽬标

5、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标分类思想——教养⽬标、教育⽬标、发展⽬标(班级授课制)

6、中国学者顾泠沅的教学⽬标分类模式——技艺⽔平的教学、说明性理解⽔平的教学、探究性理解⽔平的教学

5、教学⽬标设计基本原则:整体性、科学性、灵活性

第七章: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是在⼀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理论的演绎或对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种指向特定教学⽬标

的⽐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即有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

2、近代⼏种主要的教学模式

1、夸美纽斯的教学模式

2、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

3、杜威的教学模式

3、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1、由单⼀到多样

2、由归纳到演绎再到归纳和演绎并举

3、由单维构建到整体构建

4、由刻板到灵活

5、由被动性到主动性

6、由传统⽅法到现代技术⼿段

4、当前值得关注的⼏种教学模式

1、⾃主探究教学模式

2、研究性教学模式

3、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第七章:教学模式

1、教学⽅法:是指教师和学⽣为了完成⼀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采⽤的⽅式和⼿段的总称。

2、⼩学常⽤的教学⽅法(评价优缺点)

1)讲授法①是指教师使⽤连贯的语⾔向⼩学⽣传授系统的科学⽂化只是,提⾼学⽣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和能⼒的教学⽅

法②具体⽅式主要有四种:讲述、讲解、讲演和讲读③讲授法的优点在于,可以使学⽣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量的系统的知

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有利于教育活动有⽬的、有计划地进⾏。讲授法的不⾜之处在于,容易

束缚学⽣,不利于学⽣主动、⾃觉地学习,⽽且对教师个⼈的语⾔素养依赖很⼤④注意事项:第⼀,注意讲授的科学性和思想

性。第⼆,注意讲授时的启发性和直观形象性。第三,注意讲授的时间。第四,注意讲授时的语⾔艺术。

2)谈话法①是教师根据⼀定的教学⽬的、任务和内容,向学⽣提出问题,要求学⽣回答,在问与答的过程中引导学⽣获得新

知识或巩固所学知识的⽅法②根据教育任务不同谈话法的具体⽅式有4种:复习性谈话、启发性谈话、总结性谈话、研究性谈

话③谈话法的优点在于,能够⽐较充分地激发学⽣的主动思维,促进学⽣的独⽴思考,唤起和保持学⽣的注意⼒和兴趣,对于

学⽣智⼒发展有积极作⽤,同时,也有助于学⽣语⾔表达能⼒的锻炼和提⾼。它的不⾜之处在于,

与讲授法相⽐,完成同样的教育任务,它需要较多的时间。此外,当学⽣⼈数较多时,很难照顾到每⼀个学⽣。因此,谈话法

经常与讲授法等其他⽅法配合使⽤。④注意事项:第⼀,设计好问题。第⼆,善于提问、第三,做好谈话后的总结⼯作。

3)讨论法①是根据教学的要求,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些问题各抒⼰见、展开辩论,辨明是⾮真伪,以此提⾼认识或

弄清问题的⽅法。②根据参与讨论的形式可以分为:班三年级语文质量分析 级讨论跟⼩组讨论。根据讨论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综合性课堂

讨论、专题性课堂讨论、研究型课堂讨论③讨论法的优点在于,年龄和发展⽔平相近的学⽣共同讨论,容桂附地黄丸 易激发学习兴趣,活

跃思维,有助于学⽣听取、⽐较、思考不同意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种于培养学⽣的团结合作的

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的批判思维能⼒和独⽴思考能⼒。此外,讨论法能够普遍⽽充分地给予每⼀个学⽣表达⾃⼰观点

和意见的机会,调动所有学⽣的学习积极性,并且有效地促进学⽣⼝头语⾔能⼒的发展。讨论法的不⾜之处在于,受到学⽣知

识经验⽔平和能⼒发展的限制,容易出现讨论流于形式或者脱离主题的情况。④注意事项:第⼀要注意讨论法使⽤的对象和范

围,第⼆要注意讨论法使⽤的时间跟频率,第三注意组织好讨论的过程:(1)讨论前,要选择好讨论的题⽬或内容。⾸先,

教师要根据教学⽬标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其次,教师要对学⽣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收集有关资料,拟订发⾔提纲等。

(2)讨论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思维积极性,不轻易地对学⽣的各种意见加以评价(3)教师要善于积极引导,克服讨论

法的不⾜(4)讨论结束时,要及时地予以总结,并帮助学⽣整理结论和答案等。

4)实验法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肖宽 运⽤⼀定仪器设备进⾏独⽴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

技能的⽅法②根据实验⽬的和任务不同,可以把实验法分为三种类型:感知性实验、验证性试验、复习性实验③采⽤实验法进

⾏教学有助于学⽣直观地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以及事物发⽣发展过程的规律,也有助于培养学⽣的动

⼿操作能⼒。探究意识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④注意事项:第⼀要做好实验前的准备,第⼆加强实验过程的指导,第三做好实验

后的总结。

5)演⽰法①是指教师配合讲授和谈话,通过给学⽣展⽰实物,直观教具、⽰范性实验或采⽤现代化教学⼿段的⽅式,是学⽣

获得知识的⽅法②演⽰法优点在于,直观、具体、⽣动使学⽣在直接的感知中认识事物,主动获取知识。适合青少年学⽣的⾝

⼼特征,便于激发学⽣的兴趣,提⾼学⽣学习效果。同时,有利于促进学⽣观察⼒、思维⼒和想象⼒的发

展。它的不⾜之处在于,演⽰如果选择对象不合适或出⽰时机不成熟,会造成课堂教育零乱,不紧凑等。

6)参观法①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并紧密配合教学,教师组织学⽣到校外的⼀定场所进⾏直接的观察、调查和研究,以此获得

知识、锻炼能⼒的⽅法②参观法是⼀种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法,它对学习起着补充和验证作⽤,是⼩学教学中常⽤的教学

⽅法。采⽤参观法进⾏教学有助于学⽣获得直观、感性的知识经验和体验,能够帮助学⽣获得新知识和验

证所学的知识,另外还有助于密切学校课程内容与⽣活和时代的联系。

7)研究法①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是让学⽣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

论的⽅法②采⽤研究法有助二十四式太极剑 于培养学⽣的研究意识和能⼒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科学的态度、情感

和体验③注意事项:第⼀选好研究课题,第⼆要突出学⽣的主体地位和学⽣的⾃主研究活动,第三加强教师对学⽣探究过程的

指导。

第九章:教学⼿段

1、教学⼿段:师⽣教学互相传递信息的⼯具、媒体或设备

2、教学⼿段的⼀般功能:1)影响课程内容及其表现形式2)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及其与学⽣的关系3)影响教

学⽅法的选择和使⽤4)影响教学组织形式

3、教学⼿段的选择原则1)综合性原则2)经济性原则3)教学最优化原则4)健康和安全原则

4、选择与使⽤教学⼿段的制约因素1)教学任务和⽬标2)学习者因素3)教师因素4)经济因素5)时间、资源和环境

因素

5、教学⼿段现代化是社会发展和变⾰的必然结果

6、教学⼿段现代化对教学的影响1)丰富教学内容2)扩⼤教育规模3)提⾼教学质量4)提⾼教学效率

第⼗章:教学组织形式

1、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把⼀定数量的学⽣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

学⽣上课的⼀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特征:1)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授课,班级⼈数确定2)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3)教学进度与学习年限存款利率计算 统

⼀4)分科教学

优点:1)有利于⼤⾯积培养⼈才,扩⼤教学规模,提⾼教学效率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突出教师的主导作⽤3)

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4)有利于进⾏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缺点:1)难以满⾜学⽣个性化的学习需要2)不利于培养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2、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辅导和现场教学

个别辅导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针对不同学⽣的情况进⾏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辅导根据其内容的不同⼤体可以分为:对教材的复习和预习中发现的问题的辅导,⽬的是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是对学科内容相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的辅导。

在进⾏个别辅导中,应注意以下⼏个问题:1)个别辅导,⼀般是个别进⾏的,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的学习情况,以便有

效地进⾏指导。个别辅导就是个别指导,⽽不是通常的课堂教学,⽽不要搞成课堂教学中的分组教学。2)个别辅导,是

以学⽣的⾃⼰的独⽴学习为基础的,不是以教师为主,⽽是以学⽣为主,学⽣⾃⼰发现问题,在⾃⼰独⽴完成有困难的

情况下,才求助于教师。3)在个别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的知识、技能问题给予帮助,⽽且要指导他们学会正确

的学习和思考⽅法。4)平等地对待学⽣。

现场教学是根据⼀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到⽣产现场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教学的⼀种组织形式。

①分类:1)根据学习某学科知识的需要,组织学⽣到有关现场进⾏教学。2)学⽣为了从事某种实践活动,需要到现场学习有

关的知识和技能。

②现场教学的作⽤(1)利于学⽣获得直接经验,深刻理解理论知识(2)现场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使教学更为⽣活,

丰富。(3)可以让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掌握知识、技能,丰富学⽣的情感世界(4)可以增强学⽣的动⼿

能⼒,提⾼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3、教学组织形式的改⾰与发展⼀对班级授课的完善与发展:巴塔维亚制、曼海姆制和冈不⾥治制、圣巴巴拉制和⽣活学校,

⼆对班级制的否定和抛弃1⽂纳特卡制2设计教学3开放教学

4、组织现场教学应注意的问题(1)教学⽬的要明确(2)准备要充分(3)重视现场指导(4)及时总结。

5、教学组织形式的制约因素:㈠客观因素:1)社会的变迁2)学校的教学设施3)教学的内容和课程的性质4)师⽣的特点

(师⽣的数量、学⽣的差异)㈡主观因素:1)⼈们对于教学过程的理论认识2)⼈们对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3)教育者的已有

经验和教育视野

第⼗⼀章: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是依据⼀定标准,运⽤可操作的⼿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师教学⼯作和学⽣学习质量进⾏

价值判断的过程。

2、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导向功能、发展功能、调节功能

3、教学评价的类型1)根据教学评价的作⽤,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2)根据评价采⽤的标准,分为常

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4、教学评价的改⾰(发展趋势)1)重视发展功能,建⽴发展性评价体系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体现评价内

容的全⾯性3)强调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实现评价⽅法科学化4)⾃评与他平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终

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的转移

5/学⽣学业成就评价⽅式

1、学⽣学业成就的量化评价:学绩测验

2、学⽣学业成就的质性评价(⼜称为⾃然主义评价,通过⾃然调查,全⾯充分的揭⽰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的评价⽅

法)1)观察,通过对学⽣在⽇常学习和⽣活中的外部⾏为表现的观测,能够反映学⽣的能⼒、技能、习惯、情感、态度创造

能⼒、⽅法⽔平等⽅⾯的特征2)表现性测验评价他的形式有1⼝头测验2论辩3短⽂题考试4写作测验5实验技能考核3)成长记

录袋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成果型记录袋、过程型记录袋和评估型记录袋

第⼗⼆章:课堂教学管理

1、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1)⽬标导向性2)规范性3)整体性4)灵活性5)发展性原则

2、制定课堂规则的依据1)国家的法律和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2)社会及家长的期望3)学⽣对课堂规则的认识规律和态度4)

学⽣的年龄特点和成熟⽔平5)学科特点

3、课堂规则:是课堂成员应该遵守的保证课堂秩序和效益的基本⾏为要求或准则

4、制定课堂规则的要求1)课堂规则的要求要科学合理(合理性、科学性、可执⾏性)2)课堂规则的内容要规范明确3)课

堂规则的数量要少⽽精4)课堂规则制定的过程要有学⽣参与5)课堂规则的表述应以积极的语⾔为主6)课堂规则的执⾏要公

平公正

5、课堂时间优化管理策略⼀坚持时间效益观,最⼤限度的减少时间损耗要做好以下:1做好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和组织⼯作2加

强课堂教学过程管理3建⽴⼀定的课堂惯例⼆把握最佳时域,优化教学过程三保持适度信息,提⾼知识的有效性四提⾼学⽣的

参与度,争取更多时间⽤于学习五提⾼学⽣专注率,提⾼学术学习时间的效率

6、课堂问题⾏为:这在课堂中发⽣的,与课堂⾏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为。

7、课堂问题⾏为的类型

美国威克曼把课堂问题⾏为分成扰乱性问题⾏为和⼼理问题⾏为、奎伊等⼈在其研究的基础上,把课堂问题⾏为分成⼈格型、

⾏为型、情绪型。我国学者把课堂问题⾏为分成⾏为不⾜、⾏为过度、⾏为不适。还有的分为外向性问题⾏为(攻击型)和内

向性问题⾏为(退缩型)

8、课堂问题⾏为的管理策略1)实施预防性管理,减少问题⾏为的发⽣2)运⽤⾏为控制策略,及时终⽌问题⾏为3)积极开

展⾏为矫正,有效转变问题⾏为

第⼗三章: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

1、教学设计:是指以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为基础,运⽤系统⽅法分析教学问

题、确定教学⽬标、建⽴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案、试⾏解决⽅案、评价试⾏结果和修改⽅案的过程。

2、教学设计的特征:指导性、统整性、操作性、可控性、创造性

3、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1)确定教学⽬标2)分析学⽣情况3)制定教学策略4)设计教学评价

4、教学⼯作的基本环节:㈠备课(1)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2)课题(单元)教学进度计划(3)课时计划㈡上课

(中⼼环节):讲授课、演⽰课、讨论课、阅读指导课。要求:⽬的明确、内容正确、⽅法得当、组织得好、教学效

果好㈢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延续)㈣课外辅导(必要补充和必要环节)㈤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重要环节)

5、教学设计的模式:㈠系统分析模式㈡过程模式㈢⽬标模式基本程序:1)确定教学⽬标2)进⾏教学分析3)分析学⽣的现

实发展⽔平4)列出操作⽬标5)确定测验项⽬的参照标准6)确定教学策略7)选择教学材料8)进⾏形成性评价9)修正教学

杜威经验中⼼⼉童中⼼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童现在⽣活的过程,⽽不是将来⽣活的预备。他说:“⽣活就是发展,⽽不断

发展,不断⽣长,就是⽣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做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要给⼉

童提供保证⽣长或充分⽣活的条件。

由于⽣活就是⽣长,⼉童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长的过程,因此,杜威⼜强调说:"⽣长是⽣活的

特征,所以教育就是⽣长。"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把外⾯的东西强迫⼉童去吸收,⽽是要使⼈类与⽣俱

来的能⼒得以⽣长。

由此,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在它的⾃⾝以外⽆⽬的,教育的⽬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其实,他反

对的是把从外⾯强加的⽬的作为⼉童⽣长的证式⽬标。

反省思维包括五个要素:1问题的感觉。2问题的界定;3问题解决的假设;4对问题及其解决⽅

法的逻辑推理;5通过⾏动检验假设。

名词解释:

1、课程⽬标:在博⽐特看来,课程⽬标指的是那些⼈们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

2、教学⽬标:教学⽬标是教学过程中师⽣预期达到的学习效果。它是课程⽬标的进⼀步细化,在⽅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

导作⽤,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

3、⽣成性⽬标:⽣成性⽬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展开的,⽽⾃然⽣成的课程与教学⽬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

⼈的经验⽣成的内在要求。

4、表现性⽬标:表现性⽬标是指每⼀个学⽣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它与学⽣的主体性发挥的怎么样、个性展⽰得

怎么样是相⼀致的。

5、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以现代学习理论为基础,科学合理地运⽤系统理论的思想与⽅法,根据学⽣的特点和教师⾃⾝教学

观念、教学经验、个性风格,分析教学中的问题与要求,确定教学⽬标,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和组织相应的教学策略与

教学资源,为达到预期的优化教学效果⽽制定系列的教学实施⽅案的过程。

6、教学⽅法:教学⽅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为实现教学⽬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为⽅式的总和。

7、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研究中运⽤系统科学的⽅法论的产物,它主张运⽤系统论的⽅法把教学现象与教学活动

看做由各因⼦、各要素相互作⽤、相互联系的⼤系统,教师⽔平、学⽣状况、教材、教学⼿段、教学组织形式等要素都处在系

统联系之中,并与外部的教学情境发⽣关系。

8、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任务,教师和学⽣按⼀定要求组合起来进⾏活动的结构形式,也就是教师

与学⽣的共同活动在⼈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简答题

1、简述课程与教学⽬标制定的基本依据

答:社会发展对⼈的教育提出的要求和⼈的⾃⾝对教育提出的要求,这两个要求是相辅相成的,具有发展与要求的内在⼀致

性。同时,由于课程与教学的核⼼成分是学科知识。因此制定课程与教学⽬标,必须对学⽣、社会及学科进⾏研究,并处理好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2、科学性和思想性统⼀的原则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进⾏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观,科学世

界观教育

贯彻要求: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发掘教材的思想性,并通过教学各环节,如上课、作业、考试等对学⽣进⾏品德教

育;3、教师要不断提⾼⾃⼰的专业⽔平和思想修养,以⾃⾝的思想政治⽔平和道德修养影响学⽣

3、课程和教学管理的意义

答:1、课程与教学管理有助于建⽴稳定的课程与教学秩序,提⾼教育教学效益;

2、课程与教学管理有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教师专业化⽔平

3、课程与教学管理有助于提⾼学⽣学习的主动性

4、课程与教学管理有助于提⾼课程与教学的教学质量

4、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答: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的教育⽬标是什么?

2、为了达到这些教育⽬标所能提供的教育经验是什么?

3、这些教育经验如何才能被有效地组织起来?

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教育⽬标正在被得以实现?

5、影响学校课程实施的因素?

答:⼀、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观念是影响学校课程规划实施的重要因素,落后的教育观念可谓阻挡学校课程规划实施的认知

根源。

⼆、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到课程规划的实施。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有利于教

师更好地去理解课程,然后将课程解释给学⽣,从⽽帮助学⽣更好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发展情意。

三、学校课程的领导:对课程规划提出“美好的愿景”并对变⾰参与者的情意与⾏

为进⾏持续关注给予以合适“⼲预”。

四、学校政策:着重强调教师教和学⽣学的政策,对学校课程实施和提⾼教学质量

切实发挥起着⾄关重要的作⽤。

6、教学过程的动⼒

答:教学过程的动⼒就是从教学中产⽣的认识任务和实践任务与学⽣的知识技能和智⼒发展⽔平之间的⽭盾。其内部动⼒是教

学过程的内部⽭盾,是指学习者的兴趣、需要、爱好等与其现有发展⽔平之间的⽭盾。外部动⼒即教学的外部⽭盾,指社会对

学习者的要求和期望与学习者现有发展⽔平之间的差异。

7、课程与教学研究的主要特征

答:课程与教学研究是以教师为主体在⽇常教学实践中完成的。研究⽬的的确⽴,⽅法的抉择体现其研究的实践性特征。研究

主体的形成,研究结果的表达体现其教师主体性的特征。

8、现代化教学⼿段在教学中的作⽤

答:1、提⾼学⽣学习兴趣,促使学⽣积极思维

2、扩⼤课堂知识的容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3、减轻学⽣记忆负担,降低理解难度,提⾼学⽣学习效率

4、加强情意教学,培养⾼尚情操

9、在课程与教学管理中,如何实现⼈本化管理

答:⼀、树⽴⼈本管理理念:1、管理要依靠⼈,依靠学校师⽣员⼯;2、管理中要尊重⼈;3、管理的⽬标是促进⼈的发展

⼆.创新⼈本管理制度:给教师、学⽣更多的选择权,这样做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较⼤程度满⾜学⽣个

性化发展的需要

三.变⾰管理⽅式:强调充分体现“以⼈为本。以学⽣为本”;尊重⼈格,顺应环境,充分调动全体⼈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逐

步形成⼈性化管理

4、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优越性:1、有利于⼤⾯积培养⼈才、扩⼤教学规模,提⾼教学效率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突出教师的主导作⽤

3、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促进学⽣个性健康的发展和学⽣的社会化进程

4、有利于学⽣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成长

局限性:1、学⽣的个性、独⽴性与⾃主性受到很⼤限制

2、学⽣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3、教学内容以间接经验为主,脱离学⽣的现实⽣活

4、教学实践和教学内容预先设计,不能及时吸纳⼀些新的必要的科学成果

5、缺乏有效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5、教学过程的性质和特点

答:⼀、教学过程⾸先是⼀种认识过程,⽽且是⼀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从学⽣⾓度来说,教学过程是以获得间接经验为主的认知过程⽽且教学过程也是学⽣素质免签国家可以直接去吗 全⾯提⾼的过程

三、从教师⾓度来说,教学过程是值得哦学习的过程、是以个管理和服务的过程。

四、从旁观者的⾓度来说,教学过程是教师、学⽣双向和多边交流的过程。

6、怎样进⾏⽇常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改进和完善

答:⼀、教师必须具备课程意识: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教师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具有⼀定的专业理论和素养

⼆、⽇常课程和教学改⾰中的“教育性”与“教学性”问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但是⼆者相互联系,不可分

割。教学性是教学论研究的主要问题域,教育性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领域。⽽肇事逃逸的认定标准 且教学具有教育性,也是实现教育的基本途

径。

三、⽇常课程与教学改⾰中的“重建”与“发展”问题:发展是对原有事物进⾏质和量的提升与扩充;重建是在对原有事物特质彻

底否定的前提下创⽣新的质和量。重建和发展⼆者在⽭盾冲突中不断前进的。

本文发布于:2023-03-20 22:27: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3224243235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泰勒目标模式.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泰勒目标模式.pdf

上一篇:美育课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 泰勒目标模式
    工资交税-4一5岁睡前故事2023年3月20日发(作者:高速爆胎)课程与教学论》综合复习课程与教学论活动课程: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童中⼼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的课程类型。它以⼉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组织课程。因此,活动课程也称动机论。活动课程的思想可以溯源到法国⾃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1课程设置应当以⼉童的活动为中⼼,⽽不是以学科为中⼼;应当以⼉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内容;教材编排应注
  • 0℃美育课程
  • 0℃黏土成分
  • 0℃朋友多好
  • 0℃三只狐狸
  • 0℃二十四气
  • 0℃黑马王
  • 0℃以备不虞
  • 0℃棒球赛
  • 0℃福州北峰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