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名
天津的数字地名,通过不完全的归纳,成⽚的使⽤⼤致有以下⼏个区域:
(⼀)X马路、X经路、X纬路
1、河北区中⼭路以北:⼆马路、三马路、四马路、五马路、南六马路(已拆迁)、北六马路、七马路、⼋马路。
2、河北区中⼭路以南,北站以西:东⼆经路、东三经路、东四经路、东五经路(已拆迁)、东六经路、东七经路。中⼭路原
名⼤经路。
3、南开区南门外:南开⼆马路、南开三马路、南开四马路、南开五马路、南开六马路。南开⼀纬路、南开⼆纬路、南开三纬
路、南开四纬路、南开五纬路。
4、南开区⼴开地区:⼴开查杀 ⼆马路、⼴开三马路、⼴开四马路、⼴开五马路。
5、河北区天津站前⼴场地区:三经路、四经路、五经路(从东到西排列的)
6、河东区⼤王庄地区:六经路、七经路、⼋经路、九经路、⼗经路、⼗⼀经路、⼗⼆经路、⼗三经路、⼗四经路、⼗五经路
(很奇怪,虽与五经路排序相接,但是从西到东排列的)。
7、河东区⼤王庄地区:四纬路(海河东路)、六纬路、七纬路、⼋纬路、九纬路、⼗纬路。
8、东丽开发区:⼀经路、⼆经路、三经路、四经路、五经路、六经路、七经路;⼀纬路、⼆纬路、三纬路、四纬路、五纬
路。
(⼆)第X⼤街、X道、X路、X街
1、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到北)第⼀⼤街、第⼆⼤街、第三⼤街、第四⼤街、第五⼤街、第六⼤街、第七⼤街、第⼋
⼤街、第九⼤街、第⼗⼤百合之花 街、第⼗⼀⼤街、第⼗⼆⼤街、第⼗三⼤街。黄海⼀街、黄海⼆街、黄海三街;洞庭⼀街、洞庭⼆
街;睦宁⼀街等。
2、西青区海泰园区:海泰发展⼀道、海泰发展⼆道、海泰发展三道、海泰发展四道、海泰发展五道、海泰发展六道;海泰发
展⼀路、海泰发展⼆路;海泰创新六路;海泰华科⼀路、海泰华科四路。
3、东丽区空港物流加⼯区:东⼀道⾄东⼗⼀道、西⼀道⾄西⼗五道。
4、天津经耳朵的简笔画 济技术开发区西区:新业⼀街⾄新业九街。
5、西青开发区:兴华⼀⽀路⾄兴华⼗七⽀路
6、微电⼦⼯业区:微⼀路⾄微七路
(三)X号路
1、丁字沽居住区:丁字沽零号路、丁字沽⼀号路、丁字沽⼆号路、丁字沽三号路。
2、中⼭门居住区:中⼭门⼀号路、中⼭门⼆号路、中⼭门三号路、中⼭门四号路。
3、王串场居住区:王串场⼀号路、王串场⼆号路、王串场三号路、王串场四号路、王串场五号路、王串场六号路。
4、第三⾼教区西青⼤学城:⼯⼀号路、⼯⼆号路、⼯三号路、⼯
四号路。
5、⼤直沽地区:⼤直沽三号路(⼤直沽西路)、⼤直沽五号路(⼤直沽中路)、⼤直沽六号路、⼤直沽七号路、⼤直沽⼋号
路、⼤直沽⼗号路;直沽⼀号路、直沽⼆号路、直沽三号路、直沽四号路、直沽五号路。
当然,由于时间和⽔平有限,还有很多例⼦没有总结列出。我们应当注意到,地名的主要作⽤是地标指⽰,这是地名之根本作
⽤,⽽体现其⽂化底蕴特征应当属于锦上添花的范畴,虽然数字地名显得呆板、雷同,但是由于数字排序天⽣的简洁清晰、指
⽰性强,可以为路⼈指引哪条路与哪条路相连接或平⾏,这是其它路名所不可取代的。带⽅向词的路名也只有“东、西、南、
北、中”可⽤,⽽数字路名则⽆此限制。
但是,数字命名有很⼤的缺陷。⽬前,天津在以数字命路名、⼩区名的时候,缺乏象编门牌号⼀样的统⼀规范的命名规律。天
津⼤部分道路门牌号是这样排列的:东西⾛向的道——从东向西依次排号,路南为奇数号,路北为偶数号;南北⾛向的路——
从北向南依次排号,路东为奇数号,路西为偶数号。部分长马路为相对建筑邻号,部分短
马路为循环排号,也有只在有建筑物的⼀侧不分奇数偶数连续排号的(例如乐园道),但以上均有例外。
数字路名、⼩区名使⽤就显得毫⽆章法、不伦不类了,例如:塘沽区泰达开发区的第⼀⼤街⾄第⼗三⼤街是由南向北依次排
序,东丽区空港物流加⼯区的东⼀道⾄东⼗⼀道是由北向南排序;西青区海泰园区、中⼭门新村的道路是呈放射状旋转排序;
河北区的⼆马路⾄五马路以及东⼆经路⾄东六经路是以中⼭路(⼤经路)为轴⼼向南北两侧分别依次排序;王串场⼀号路⾄王
串场六号路是⾃西向东排序,⽽丁字沽零号路⾄三号路是⾃东向西排列。
我市20世纪80年代新建的体院北、万新村等⼀批⼤型居住区,多半在⼩区正式名称以外佐以“⼏区”的名称。例如:万新村分为
1⾄23区,从成林道过东局⼦进⼊万新村开始排序1区沧浪西⾥,⼀直排到沙柳北路与卫国道交⼝23区松风东⾥;体院北分为1
⾄13区,从⽓象台路过⽓象台桥开始排序,1区⽓象南⾥⼀直到13区育贤⾥;近年来建设的⽔⽊天成居住区也采取了此种排序
⽅式。这些“⼏区”并⾮正式地名,知名度也不⾼,只有住在那⾥的居民才了解,但却较“沧浪西⾥”、“环秀中⾥”、“倚虹东⾥”、
“紫⾦北⾥”、“环湖南⾥”之类的好记得多。“⼏区”出现之前的⼯⼈新村称为“⼏段”,属于正式地名,例如:红桥区丁字沽新村
的“新村⼋段”、“⼗三段⼤楼”。现在这样的
地名很少见了,王串场新村的“⼀段”⾄“⼆⼗九段”按照“津开城垣焕⽟容,彩环盛宇萃华屏,花芳景秀茵春艳,泉清⽔明溪波
莹”的诗句,以两字为⼀单元循环命名,“津开⾥”、“开城⾥”、“秀茵明居”、“波莹公寓”、“莹津⾥”等⼩区名称诞⽣。此种改名⽅
式是⼀种创新,但赋予地名过多的⽂学⾊彩,品位提⾼了,但并不⼀定有益于指路。
说起改名,除了以上王串场居住区的例⼦以外,还有⼀些⽐较成功的例⼦。例如:河西区西南楼居住区,从东到西借⽤⼴东市
的⾏政区名称,将西南楼⼀号路⾄西南楼六号路依次改名为:隆昌路、⼴东路、⽩云路、越秀路、黄埔路、荔湾路,西青区杨
柳青镇,⾃西向东,将建设路、和平路、光明路、⼀经路、⼆经路、三经路依次改名为:青致路、青远路、柳⼝路、柳云路、
柳欣路、柳霞路、柳明路等。
另外,天津在以数字为地名命名的时候,还存在“只有数字名称+
通名,⽽没有区域⼤地名前缀”的问题,例如:河北区的“三马路”与南开区的“南开三马路”容易混淆,应将“三马路”更名为“河北
三马路”;河东区的“六经路”与东丽开发区的“六经路”重名,建议将东丽开发区的“六经路”更名为“东丽开发区六经路”。
当然,以数字排序、⽂化意境及中国地理知识相结合命名地名的典范,在天津亦有之,最著名的当属⼩海地居住区。⾃珠江道
向南⾄外
环线,东西⾛向依次平⾏的有:陵⽔道、延⽔道、双⽔道、三⽔道、泗⽔道、浯⽔道、渌⽔道、淇⽔道(规划),这⼋条道的
名称采⽤了国内河流的名称命名,其中第⼆个字均为“⽔”,⽽⾸字⼜与数字“零”到“七”谐⾳,独具匠⼼。此⼋条道及与之垂直相
交的“学(苑路)、⽵(林路)、微(⼭路)、榆(林路)、枫(林路)、梅(林路)、洞(庭路)”⼋条路将⼩海地居住区⾃
然分割成为若⼲⼩区。
综合以上分析,我认为适合以数字命名的道路及⼩区有以下三种情况:
1、新区适合使⽤。例如:⼤学城、产业园、开发区、新家园。这些区域尚未开发完全,⼀般是先修路,后建房。周围没有地
标性建筑,更⽆历史积淀,采⽤数字命名能够简单明了,让路⼈尽快找到⽬的地,待新区建设成熟后,可以重新规划修改路
名。
2、⽅位正的地区适合使⽤。例如: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居民区,可以使⽤X区、X号路的命名⽅式,⽅便不居住在此区域的
陌⽣⼈找到⽬的地,但是编排数字序号⼀定要遵循⼀定的规律,切忌乱排号,最好的是全市能够将规律统⼀。
3、成⽚的成经纬路⽹的地区适合使⽤。这种道路⽹在规划建设的
时候,⼀般南北、东西⽅向的路之间的间距都相等,不论区域⾯积有多⼤,均可以按照数字排序,⽽⽆需考虑词穷语乏的问题
了。
总之,对于地名命名应当是很严肃的⼯作。地名是⼀个城市的窗⼝,彰显城市的⽂化品位与管理⽔平。对城市地名命名是政府
职能部门在⾏使⾏政公权利,不能肆意妄为,不能朝令⼣改,公民对于路名亦存在“信赖保护”。⼈们对于数字地名的使⽤是有
⼀个适应过程的,⽽其中的命名排序规则如果不被确⽴,只能让⼈们迷失⽅向。数字地名与⽂字地名各有优劣,我们在考虑地
名命名的时候,⾃不必⼆中选⼀,应当兼收并蓄,同时借鉴海外经验。毕竟地名命名不是为了地图印出来好看,也不是为了黄
页编出来规整,如果从⽅便路⼈寻找⽬的地的⽴场出发来命名,这样的地名才最受欢迎。
⼋⾥台:
天津⼋⾥台、七⾥台、六⾥台久已驰名,但三个台究竟指何为台,⼜各距何处为⼋⾥、七⾥、六⾥?
今晚报副刊曾刊载杨德华先⽣(⼋⾥台)地名新考⼀⽂引,<元史>第29卷"泰定本纪"泰定元年⼋⽉躬诸王⼋⾥台,因元代译⽂⽆定
字,⼋⾥台原称⼋⾥带亲王属地.⼋⾥带为元世祖忽必烈之侄孙.封地在今⼋⾥台⾄六⾥台⼀带,迤西有防⽔堤衍称王顶堤.⼋⾥台
是⼋
⾥带亲王属地之通称,并不指特定之楼台,亦⽆距何处为⼋⾥之量化概念.杨⽂中说明六⾥台与七⾥台均未得出处,想是近代⼈以⾃
⼋⾥台计算⾥程数推想得出.以上论据⽐较可信.
天津六⾥台地名出现于解放前,当时为⼀⽚荒地,处于海光寺与⼋⾥台之间,⼈烟稀少,当时仅有⼀个中⽇中学建于该处,以学习⽇
语为主由⽇本军⽅赞助,授课教师有沈兼⼠、周作⼈……等,1945年⽇本投降后该校停办,校址移交于南开⼤学北院.1952年院系
调整后⼜将该校转拨于天津⼤学⼟建系,两年后转给天津市⼯农速成中学,现在是天津师范⼤学北院,当时⼋路公共汽车即由东站
开通
⾄六⾥台终点站.这是在天津汉弗莱戴维 地图上⾸次出现六⾥台地名,其来源估计是按距⼋⾥台约1公⾥⽽臆测得出,并没有台的依据.
天津市七⾥台⼀直到解放初仍⽆此定名,但⼈们都断想在⼋⾥台与六⾥台之间理应还有⼀个七⾥台点缀其间.1952年天津三⼤学
(北洋⼤学、南开⼤学、津沽⼤学)进⾏院系调整,其中将调整后的北洋⼤学(已更为天津⼤学)将由西沽北洋⼤学旧址迁⾄七⾥台
现址.当时该地址有⼟地1500余亩,⽔坑数百亩,废体育场⼀座,财政局旧仓库⼀座、交通部电台⼀座、校区东邻卫津河与卫津路,
当时
为弹⽯路,东校门卫津河上有旧⽊桥⼀座名南国桥.1952年10⽉,天津⼤学校舍正式建成并在新校址开学,数千学⽣与教职⼯开始
进⼊活动,⼋路公共汽车也由六⾥台延长⾄⼋⾥台作为终点站,七⾥台站名正式出现在校东门外,校部新印的信封也以天津市南开
区卫津路七⾥台作为新校址.天津市地图标出七⾥台为正式地名⾄今已51年
开:
天津有⼀种“⽅位词”加“开”字的地名,如“南开”“北开”“⽼西开”“西⼴开”等,这在国内城镇地名中是极为少见的.
“南开”这个地名,最初是指旧城西门外以南的开洼荒地,就是今天南马路和南门外⼤街相交的西南⼀带地区.1901年城垣拆除
后,“南开”就泛指旧城以南的开洼地.1907年天津第⼀私⽴中学堂迁到这⾥,遂改名为“南开学堂”.学校以地为名,“南开”这个地名也
因南开⼤学、南开中学的声誉⽽名扬五洲.
“北开”最初是指城北的开阔地带,今指红桥区东南部河北⼤街与北营门东马路交会处⼀带.
“⽼西开”原指位于天主教堂(今滨江道国际商场附近)以西⼀带的开阔地,后泛指南京路与营⼝道交会⼝以西⼀带
“西⼴开”地区在清朝时是城南的旷野墓地,后随着南开⼀带民居建筑不断向西开拓,逐渐繁荣起来,习惯称西⼴开,今泛指⼴开⼤街
以西⼀带.
窑:
天津市区带“窑”字的地名较多,如河西“吴家窑”,红桥“南头窑”,河北“⾦家窑”“东西窑洼”,南开“头道窑”“赵家窑”等等.这些“窑”的所在
地都是当年⽤作烧窑的旷野,其功能就是为⽼天津卫的城市建设添砖加⽡.砖窑虽然废弃了,但是这些窑名却成为了永久的街名.随
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这些当年烧砖造⽡的开洼郊野,如今都已成为繁荣的市区了.
尖⼭
尖⼭”位于河西区中南部,早在明天启年间(1621~1627),“尖⼭”这个地名即已存在.《天津卫志》载:“津学旧⽆⽥.有之,⾃故明天启
年间卫学⽣员侯倬置买尖⼭庄⼩地⼆⼗六顷,捐⼊本学,⽴为学⽥.”这段⽂字说明:⼀、“尖⼭庄”为村名,当时属静海县所辖;⼆、明
天启年间在此设⽴“学⽥”,即天津卫学的⽥产.天津设卫建城后,西门、南门以外属河间府静海县管辖,北门、东门之外,隔河对岸属
顺天府武清县管辖.直⾄清雍正年间,天津改卫为府后,才将静海、武清、沧州与天津毗邻的部分地域划归天津管辖.其实,“尖⼭”地
区实际上并没有⼭,只是地势略⾼罢了.“尖⼭”分东南、西北两处,旧时名为“西尖⼭”、“东尖⼭”,即今之“前尖⼭”、“后尖⼭”.在明清
两代,尖⼭⼀带以及周边地区是阡陌相连、河渠纵横的⼤⽚稻⽥.区⽚“尖⼭”,泛指尖⼭路和澧⽔道交会处及附近地区,后为街道办人力资源岗位职责
事处名.派⽣地名有尖⼭路、尖⼭桥、尖⼭礼堂、尖⼭中学、尖⼭医院等.
⼟城
⼟城”在河西区东部,泛指⼤沽南路与解放南路交会处东侧⼀带.明天启年间(1621~1627)之前,即成村落,传说初名为“⼟塍围
村”,“塍”⾳“成”,是⽥间⼟埂的意思.顾名思义,“⼟塍围村”就是被⽥间⼟埂包围的村落.有关地名有———“⼟城中街”建于1931年,因
贯穿⼟城村⽽得名,1993年在平房改造中被占⽤,名遂废.“⼟城东⼤街”1746年前后建房成巷,因位于⼟城庙东侧⽽得名,1995年拆
除,名遂废.“⼟城”在津门有遐迩闻名之处:⼀、天津⼋⼤家有“⼟城刘家”;⼆、著名画家刘奎龄就是⼟城⼈;三、⼟城⼩学培养了左
树声、沈福儒、翟良⽥等著名⾜球运动员,被誉为“⾜球健⼉的摇篮”
⼩海地
“⼩海地”是20世纪70年代末开发建⽴的新区⽚,位于河西区东南部.泛指珠江道、陵⽔道和微⼭路交会处及附近地区,亦为街道办
事处名.传说这⾥古时曾是⼩⽚的退海之地,故名.“⼩海地”区⽚在地名系列命名上形成特⾊———居住区以“⼭”命名,如:天⼭⾥、
昆仑⾥、泰⼭⾥、华⼭⾥、双⼭⾥、元⼭⾥、骊⼭⾥、云⼭⾥、彭⼭⾥、微⼭⾥、秀峰⾥等住宅⼩区;以“江”“⽔”命名路名,如:曲
江路、东江道、珠江道、陵⽔道、双⽔道、三⽔道等.派⽣地名有海地路、⼩海地宿舍等.
天穆
天穆是天津著名的回族聚居地区,那⾥建筑风格很有阿拉伯风味,延边旅⾏社,回民饭馆⽜⽺⾁店很多,天津民族职专也在那,天穆
应该是"天津穆斯林"的简称吧.
挂甲寺
挂甲寺--河西区新围堤道南北⼤街北段西侧,是天津市区南部最⼤的⼀座佛教寺庙.建于隋末唐初.《重建挂甲寺碑记》载:“⼤直沽
迤南三⾥许,有古刹⽈庆国寺,后名挂甲寺.其由来远矣,图经⽆考,得与⽗⽼传闻云:当⼤唐征辽奏捷,驻师此寺,故更名焉.世远倾颓,
遗迹尚在.”民间传说“挂甲寺”就是李世民当年征辽返回途中驻师挂甲休憩的地⽅.
万德庄:
南开“万德庄”始建于1901年,形成聚落后,取“万年有德”之意命名
谦德庄:
河西“谦德庄”原为荒地,1917年郊县难民聚此搭盖窝棚定居,因地属天主教崇德堂,故以“谦让崇德”之意命名为“谦德庄”
同福庄:
红桥“同福庄”,1940年建,以“有福同享”之意命名;
复兴庄:
河东“复兴庄”,原为荒地,1900年俄租界内居民被驱逐,部分居民来此定居,以“复兴发达”之意命名
仓联庄:
河北“仓联庄”,始建于1952年,因与南仓车站联结⽽得名.
⾦钢桥:
1903年修建的“⾦钢桥”,取“坚如⾦钢”之意
⾦汤桥:
1906年修建的“⾦汤桥”,取“固若⾦汤”之意
海光寺:
提起海光寺,恐怕天津⼈没有不知道的,可是“海光寺”到底指的是哪块⼉地,为什么叫海光寺,恐怕就没有多少⼈能回答上来了.
清初天津城南门之外的官道两旁,河⽹纵横,坑塘密布,颇具泽国⽔乡的江南风貌.明代的天津⼋景之⼀,便是“定南⽲风”.康熙四⼗
四年(1705年)⼀位法名叫成衡的⾼僧,见这⼀带风⽔绝佳,遂于距南门三⾥的官道东侧修建起⼀座宝刹,名普陀寺.原址就在现如今
中国医学科学院⾎液病研究所.因为周围地势宏阔,普陀寺显得格外轩昂,以致这⾥⾹⽕极盛,名噪⼀时.1719年康熙帝南巡,驻跸天
津,⼯于诗画的寺僧成衡迎于西淀.康熙兴会所⾄,遂赐普陀寺名海光寺,并赐写匾额和对联.随后的两百年⾥,海光寺都因为皇帝的
眷顾⽽备受瞩⽬,⼀直享受着达设置锁屏 官贵族的朝拜.直到1900年,⼋国联军侵华让这座⼤庙受到“重创”,从此海光寺彻底消失.
宁河:
明朝时宁河县为宝坻县地.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由宝坻县析出单独置县,适逢怡亲王开浚宁车沽河,故将该县定名为“宁河县”.
芦台:
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率军东征朝鲜半岛.回途中经由此地,在现在的唐⼭⼤城⼭驻扎,其爱妃曹妃不幸病逝.李世民念其爱妃,
特别允许使⽤国名,将此⼭命名为唐⼭.之后成为市名.估计曹妃甸也得名于此吧
随后李家军⾏⾄现芦台镇地区,李世民称此地必成军家必争之地,因为唐⼭-秦皇岛-锦州⼀线,⼀⾯临⼭,⼀⾯对海.⽽到了芦台却豁
然开朗,芦台是这条⾛廊的尽头,是华北平原的后门.李世民担⼼朝鲜再犯,随即要求李家军在此地设观防台,⽤于发现关注敌军进
攻,随后驻扎军队再次,根据驻防⽅向部下东⼤营军和西⼤营军,即为东⼤营和西⼤营两地地名的由来.当时李世民的妹妹平阳公主
李秀宁在西⼤营军附近率⼀⽅炊事兵管理建设观防台的⼠兵的伙⾷,因李秀宁曾出家为尼,⼈称李姑姑,后来此地就称为"皇姑庄"
建设过后,李家军留下东西两⼤营军和⼀个将领驻守芦台,其他⼈等班师回朝.后来⼠兵想要知道⾃⼰在何处,好给家⼈个交代,⼤
家都知道芦苇是我们的特产之⼀,后来⼠兵们以"芦苇之上观防台"告之家⼈,时间⼀久就简称为现在的"芦台"了.
杨柳青:
有关杨柳青镇名的由来之说很多,但⼤致不外三种:
⼀⽈“有柳说”.即宋代景德⾄元丰年间(1004—1085年),黄河决⼝北流,在镇北形成“三⾓淀”(东淀),境内河道湖泊再次回流东下,得
名“流⼝”.宋兵沿河界(今⼤清河)建⽴“河泺防线”,遍栽莳柳,此处为东端,因杨柳密布,⼜名“柳⼝”.经沧桑变⾰,历史禅延,渐更名为“杨
柳青”.
⼆⽈“名⼈留说”.即元代⾄正三年(1343年),⽂⼈偈奚斯游历⾄此,见遍地杨柳青青,流⽔潺潺,景若苏杭,因赋诗《杨柳青谣》⼀⾸.
其中有“杨柳青青河⽔黄,河流两岸苇篱长”之句,故得名“杨柳青”.
三⽈“御赐钦定说”.相传⼀年春天,乾隆皇帝在京城中呆腻了,于是就在刘罗锅的陪同下,⼀道从通州沿运河泛⾈南下,到了卫津镇,
即今天的天津市,⾏到古柳⼝,突然见到⼀名美貌⼥⼦在河边浣⾐,乾隆⽬不转睛的看着,船过去好远,乾隆还扭着脖⼦向后看.待到
回过神来,看到刘罗锅揶揄的眼神,乾隆随即以攻为守,⼤声问道:“刘爱卿,你看那岸上杨柳依依,景⾊如此迷⼈,此处是什么所在?”刘
罗锅⼀怔,他并不知道这运河畔的⼩村镇叫什么名字,但毕竟⾜智多谋,便顺着皇帝的意思说:“此处是杨柳青!”杨柳青之名从此就流
传下来.西青区即津西杨柳青之意.
如今到杨柳青旅游,在⽯家⼤院门⼝,还有马车,五块钱⼀位,坐上去沿着运河畔,⼀路前⾏,不远处,有座船形模样的御赐园,园内有两
尊塑像⽴于船头,乾隆皇帝和刘罗锅眼看对岸,⼀个⼥⼦浣⾐的塑像.
武清:
汉雍奴、泉州县地,唐天宝初改今名.⼀说因“清泉河”“清河”为名;⼆说雍奴有九⼗九淀,其中有“武盍淀”“清淀”;三说“武功廓清”之意,
即“寰区⼤定,海县清⼀”.
汉沽:
东汉末年凿河以运官盐,因朝代“汉”和河“沽”得名
塘沽:
明代中叶称“塘⼆沽”,清同治⼗年改今名.
本文发布于:2023-03-20 18:20: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3076373221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天津地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天津地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