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文档在您身边/双击可除
与朱元思书教案
正文
第一篇:《与朱元思书》教案2
《与朱元思书》教案
教学目标:
1.能通过书下注释和同班互助了解文义
2.通过品读能够理会作者观察角度的独特,写法的精妙
3.通过不同层次地朗读能够领会到富春江绮丽的美景和作者的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是能够理会作者观察角度独特,写法精妙的特点
难点是了解文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说起古文就不能不提写山水的文章。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
客留恋于大川名胜,寄情于小桥幽径,写下了无数动人的篇章和优美的佳句。你
还记得哪些描写山水的诗句或古文片断?
参考: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山随平野尽,江如大荒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优质文档在您身边/双击可除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均所写的《朱元思书》,相信你会看到很多熟悉的山
水美景。请大家打开书,听我朗读课文,注意读音的正确。
三、要与古人对话还需过翻译这道关。老师从网上找到一篇文章的译文,请大家
对照书下注释和手头的参考资料进行检查,看看有没有翻译不到位的地方,有的
话请及时在旁边进行纠正,看谁的眼光最犀利,谁的古文翻译能力最强?每小组
负责一段,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分发材料)
四、进行每小节节意的分析。
明确:古文翻译要注意逐字翻译,灵活成句;字字正确,语句通顺;句意要与文
意一致。
五、再齐读,停顿的适当、节奏的缓急。老师在找课文翻译的同时,又找到一篇
《与朱元思书》的文章,作者也是吴均,据说这是原稿。真实性我想也无从考证。
但我们可以看看与课文有哪些不同?有改动的地方哪个更好些?为什么?
明确:文章结构特点:总分;语句多用对偶句,增强气势;抓住景物特征,注重
细节描写;善用精妙词语,表现事物特征;语句书写为情感表达服务。
六、注意重读,和语气的轻重缓急,再读课文,感受文章中山水之美。
七、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认为作者在这幅优美的山水写意画中要表达什么
呢?
明确: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
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感情)
八、带着对作者的情感和语言的特点,再读课文,能够让人心动之感。
九、其实在古代像吴均这样寄情山水,表达志向的人很多,下面请大家回忆所知
道的这些人物,完成所给对联的下联。(文化内涵)
吴均绝赞富春江水抒归隐之心欧阳修倾心醉翁亭唱闲置之情
柳宗元细绘小石潭感凄凉之意
第二篇: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优质文档在您身边/双击可除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理解文意。体
味精美清新的语言,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小孩的巧克力 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
追求自由的情怀。【教学重点】
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教学难点】
掌握积累常记的文言词语含义。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教学过
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各位同学,语文学习犹如快乐的旅行,她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快乐和幸福,也
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知识和感悟。今天,就让我们背起智慧的行囊,继续我们的快
乐之旅。我们的目的地,是一头连着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西湖,一边连着“五
岳归来不看岳”的安徽黄山的富春江。二、作者及文体简介1.简介作者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出身贫
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
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2.文体
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华丽、声律和谐、词句整齐对偶的骈体
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
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题目中的“书”指信。与
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三、检查预习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戾天鸢飞经纶横柯
四、学生全文朗读。(指导: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a.重
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b.节奏——以“二
二”节拍为主(多为四字句),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对于整散相间的句
子,应读得抑扬顿挫。
c.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d.情感——流露出
对富春山水的由衷赞叹、无比向往之情。
五、面对如许美文,不亲自品读品读,岂不遗憾?请同学根据以上要求再读课文,
思考:朗读本文时感觉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并举例加以说明。
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泉水激石,冷冷作响;
优质文档在您身边/双击可除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②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
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③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比喻、夸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拟人)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对偶)六、翻译
听着同学们刚才动听的朗读,享受着如此优美的文章,老师都被你们陶醉了,但
学习古文不仅要求会读文章,还要能百合代表的意义是 读懂文章。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疏通文意。要
求:结合课下注释,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如有困难词句,可随时提出来,老师
愿意帮助你们。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
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负
势竞上,互相轩藐;——??,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疏条交映,有
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七、合作探究,
理清课文结构,感受结构之美自由朗读
1、富春江的景色总体特点是什么?
明确:山奇水异。课文原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板书:奇山异水。2、作
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
无碍)“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奇山:“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本文写作手法上采用了先
总后分的手法。
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
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
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优质文档在您身边/双击可除
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
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外连
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
括为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也
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接着写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3、作者面对
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时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从文中找出相
关语句,并加以简要的分析。
明确:这篇文章不单纯是写景,而是寓情于景,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陶醉于山
水之中,向往美好大自然和寻求归隐的志趣;同时,也含蓄地抒发了对世间追求
利禄之徒的讽刺之意。八、总结归纳
此文为什么写得如此成功?
明确: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动静结合、声静相衬、有声有色、光影摇曳)写
景有法赋予生命,情景相生骈体文的优点在此文中突显:句式整齐、节奏鲜明、
音韵和谐、骈散结合、错落有致九、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
第三篇: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枣庄市第三十六中学孙印新
教学步骤:
(一)渲染导入。
1.富春江的美,激发了无数文人雅士的豪情,留下了许多吟咏佳句——(播放
课件)学生齐读: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东坡)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刘
嗣绾)
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富阳至桐庐一百
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骈散相问,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
的佳作。
优质文档在您身边/双击可除
2.学生齐说课题中“与”“书”的意思。师:这是吴均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书信
节录,文章没有一般书信的格式,也没有通常书信中事务的叙述和问候的套语,
而是向友人描绘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的富春江雄奇秀丽的自然风光,是一篇优美
的写景小品文,也是一篇音韵和谐的骈文,在当时文坛影响很大。
3.简介文学常识。(课件提示)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史书称他好学有俊才。其诗多与友人赠答应酬,诗风以
清秀为主。《梁书》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被人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骈体文。骈体文多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后
来发展成每句四字或六字,又叫四六文,是介于散文和韵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二)读美文,整体感悟。
⒈自读课文:
要求对照注释,读准字音,读懂大意。①重点注意如下加点字的读音:缥碧急
湍轩邈泠泠戾天鸢飞经纶横柯
②重点理解如下短语的意思:风烟俱净任意东西天下独绝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
势竞上鸢飞戾天望峰息心经纶世务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2.朗读训练:
①本文句式齐整,骈散并行,要求通过朗读感受韵律美。
②本文用词清丽,平仄相对,要求通过朗读感受语言美。
③播放课件,分步展示课文二、三段显示的画面,听读,要求通过想像感受情
景美。
3.多角度感知课文:
阅读本文,说说你从文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例如:本文既写了山又写了水;既写了静态的水,又写了动态的水。
本文结构特点——总分式。
总领全文的词句——奇山异水。
本文描写的内容——第二段描写“异水”,第三段描写“奇山”。
优质文档在您身边/双击可除
全文描写了顺流而下的游船,纵情山水的游人,荡漾的碧波,娓娓的游鱼,峥嵘
的山石,挺拔的寒树,泠泠的泉声,嘤嘤的鸟语,久久的蝉鸣,清厉的猿啼,清
丽隽洁,如诗如画……
找出并翻译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找出并翻译寄予作者感怀的句子——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
忘反。
(三)析美点,揣摩写法。
⒈文中描写的山水之美,美在哪里?
示例:山水之美,美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美在水清皆缥碧、水深若千丈、水
急甚箭、浪高若奔。明确:美在游鱼细石,相映成趣;
美在山势之奇,负势竞上,争高直指;
美在山音之妙,泉水泠泠,鸟鸣嘤嘤,蝉转不穷,猿叫无绝,天籁之音,俨然奏
响山林交响曲;美在山意之绝,沉醉于山水间,能望峰息心,能窥谷忘反,抛却
功名利禄,涤尽尘世之虑;
美在山林之异,寒树横柯上蔽,疏条交映……
小结:山水之美,美在色彩、声响、情态、意境、动静等。
⒉拓展联读,穿插叶文玲《乌篷摇梦到春江》片段,进一步感受富春江的美。
(课件播放)学生齐读。
富春江的俏,全在于江流的曲折多姿,从她与新安江、兰江的汇合处下行,越见
委婉婀娜;行过淹没在水中的乌石滩,行至流急涡回的七里泷,富春江裙裾一闪,
又闪出个江中之江葫芦湾。葫芦湾情形毕肖一只毛茸茸嫩生生的青葫芦,壁立湾
畔的奇岩崛石,似乎触手可及,掩映在老树青藤中的村舍农居,更添无限情趣。
富春江的娇,也在于它的色泽,那江水,活脱脱是天神地母拣尽翡翠绿玉铺就的。
乌篷船行在江上,望两岸,只见千峰染翠,峰峰岭岭都浓浓淡淡的绿进去:立在
船头,看江中,水底天上的云絮,一成功人士的故事 朵朵一团团,俱是深深浅浅绿出来。
富春江的美,更在于它无与伦比的静。电站的建成,益发使江水浪敛波平。它虽
然还是千里涧水汇清流,但那汇聚和涌流,仿佛是在水底暗处悄悄进行的,“临
流鼓棹,帆飞若驰”的光景已不复见,那或顺流或逆行的千舟百舸,亦如动画一
般悠悠来去。
优质文档在您身边/双击可除
奇山异水的富春江,钟灵毓秀,风物独绝。
3.作者是如何描摹“奇山异水”的?试从描写角度、词语运用、表现手法、表达
作用等角度,任选一点,揣摩妙处,体会写法。
示例:文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自有自在、无拘无
束的轻松惬意。分组活动:男生赏读第二段,女生赏读第三段。或分两大组各
赏读一段,比一比,看谁发现的多,揣摩的更恰当。
全班交流,评点:静静的细石与娓娓的游鱼,相映成趣,这一切清美秀丽。
①“缥碧”一词强调水牙龈萎缩的原因 的青绿、澄清。②“千丈见底”似写水深,实则夸张写出江
水清澈透明。
③游鱼细石,一动一静,相映成趣。鱼群穿梭,不仅衬托水之清之秀,且逗人游
兴,给山水增添无限生趣。主要用了衬托的手法。
④“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既写波浪翻滚之形,又闻振聋发聩之声,用了比喻的手
法,写出了江水之壮美。
⑤“船行江中,时而平缓无波,时而怒涛裂岸,一动一静,变化无穷,收到了对
照鲜明、
相得益彰的效果,又表现出江水娴静的秀丽美和飞动的雄奇美,淋漓尽致、生动
传神地展示出富春江水千姿百态、“天下独绝”的个性特色。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
⑥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几句不仅画出了峰峦迭起、
层出无穷的磅礴气势,而且运用了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把无生命的群山写得生
机勃勃,活跃飞动。
⑦“写山林适寒、竞长、繁多,突出了树之奇,以树奇衬山奇,是映衬。
⑧“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以声衬静,寓视于
听,空谷传响,侧面突出了山之拔地参天。此处以奇声异音衬山之奇异,以山音
的奇美衬托山林的幽美,表现出富春江两岸山间的无限情趣。
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里的议论、抒情,是作
者“望峰”、“窥谷”的主观感受,既透露出失意文人清高隐逸的思想,又反映了对
庸俗官场和动乱社会的厌恶之情。作者厌倦官场生活、陶醉于大自然的情态,正
好烘托出富春江一带山谷的幽静、美好及其诱人的魅力。此处虚写山水,实写世
人,情、景、理俱出。
小结:本文构思别具一格,描写形声兼备,动静互见,虚实相生,体现出动态美、
映衬美、情趣美、虚实美。行文骈散相间,实为一篇优美隽永的写景散文,不仅
优质文档在您身边/双击可除
给我们美的享受,还为我们学习景物描写提供了范本。
(四)总结规律,制作卡片。
示例:以声衬静——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空谷传响,衬托出山之幽
静。)
联想:①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②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
鸣蝉。(《西江月》)③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
绝。(《山峡》)④四下里一片寂静,耳边传来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
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波涛在澎湃,像野马在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
春蚕在咀嚼桑叶……(《老山界》)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本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将同作者的作品及同类型的作品勾连比较,横向
探究,以期融会贯通,提升能力,丰富积累。
教学步骤:
(一)美读课文
①朗读——播放课件,要求读出节奏,读出意境,读出蕴味。
②品读——了解作者思路、写景层次。
③精读——赏析语言特色、写景技巧。
(二)比较阅读
⒈阅读吴均的《与顾章书》,标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语句旁批评点,进一步体
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及作品风格。
明确:两文都是给友人的书信;都多用四字句,骈散相间,韵律和谐;两文都写
山写水,形声兼备,意境优美;都写景抒情,抒发了对自然的向往,表现了无拘
无碍的自由心境,从而创造了一个远离俗世的超然的审美世界。
2.复习背诵《答谢中书书》,领悟文中描绘的山川之美,与本文比较写景的层次
及方法。
3.复习背诵《山峡》,同是写山写水,与本文比较描写角度和方法有何异同。
全班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收获,积累写景的词汇、写景的方法。
优质文档在您身边/双击可除
4.教师小结。
对教育而言,真正需要的,不是国家制订的进程表,而是给每一个孩子的一份私
人进程表。——查尔斯.汉迪
从《与朱元思书》的教学看教师深度导引的三个层次
在课堂教学之中,学生是否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往往决定于教师能否进行深度
导引。所谓“深度”导引,就是教师在对文本和学生的充分了解下对课堂的一种机
智应变。这种应变是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之后产生的,它贵在诚恳机智的学情探
索和心心相印的平等意识。其特点是敏锐地捕捉学生的思维线路,巧妙地应用学
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能动地尊重学生的理智情感,使课堂对话彻底脱离了单纯的
知识传授和平板的知识生成,而进入一种充满人性化的,游刃自如的,渐行渐深
渐行渐美的立体良性的智慧状态。
一般来说,深度的导引,往往表现为三个层次:
以《与朱元思书》的教学为例:
第一层次:左右衔接前后贯通,打穿知识通道。
如学生问:
“泉水激石”怎么不用“泉水击石”呢?
“皆生寒树”中怎么用“寒”来形容“树”呢?
“猛浪若奔”中的“奔”为何不可以理解为动词“奔跑”呢?
分析:不要以为这只是简单的字词理解方面的提问。这些问题如果是以“激”、
“寒”、“奔”如何解释的方式呈现,那么学生和文本的初始对话的质量就还不算太
高。但从问题本身的呈现方式来看,学生已经经历了对字词的初步理性思考和理
性比较了。这样的提问已经具有“深度质疑”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若稍
不注意,直截了当地简单告知字词意义,那么就堵塞了学生的思维通道,遏制的
学生的知识再生成的可能性,既不利于学生的思维习惯的培养,也大大减低了课
堂容量的自然提升。
这时候深度引导的方法是:左右逢源,洞穿堵塞。
我采(来源好)用了联想式比较的方法给孩子们搭出理解
阶梯。《三峡》中不是有“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句子吗?《三峡》中也还有“至若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的句子。上学期学习《观潮》的时候,不是有一句“震撼激
射,吞天沃日”吗?我一提醒,大家伙儿也就都想起来了,稍作点拨,学生一交
流讨论,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特别是对“激”和“击”的比较,课堂讨论还很出了彩。
优质文档在您身边/双击可除
孩子们又翻字典又动脑筋,谈到了“激”字所有的而“击”没有的飞花溅玉的美形和
泠泠作响的美声,这一教学环节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第二层次:整体俯瞰推波助澜,丰富思维角度
如学生问:
文中已经用“窥谷忘返”和“望峰息心”两个句子点题了,老师也经常谈到“卒章显
志”的问题,所以文章在这个时候戛然而止多好啊,为什么又还要加一句景物描
写“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呢?这会不会冲淡主题?
分析:这个问题提得是有相当深度的,因为它来自于学生对整篇文章的俯视,它
象征着学生已经能够主动站在文本的高处对文本进行初步的整体审视。它也预示
着学生已经脱离了零敲碎打的学习思考,而进入前后贯通的思维境界。当然,仅
仅是站在门口还未升堂入室。这个时候,教师易犯的最大失误就是以为这是“深
度质疑”中的高层次问题而惟恐学生理解有难度所以情不自禁一讲为快。这样做
的后果是:强行让学生的脚步停止在了“整体阅读”的起跑线上1932 ,浪费了思维资源,
让“灌”和“套”杀了回马枪。
这时候教师应该回应以“深度导引”:将计就计,顺势挖掘思十二岁生日父母发言稿 维潜力,拓开整体阅
读的空间,让阅读难点不攻自破。
我提醒学生,既然大家已经注意到了从整体上来俯瞰全文,那我们为什么俯瞰方成语 的
角度不多一些呢?不仅可以从全文的开头结尾,还可以从本段的开头结尾来俯
瞰。不仅可以从描写方面来俯瞰,还可以从情感变化方面、表达效果方面来俯瞰。
多朗读了几回后,孩子们的“多角度俯瞰”有了成效。有孩子说点题之后写景,可
以淡化说教的痕迹,让吴均的这次建议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有孩子说,以景
开头,以景结尾,做到了前后照应。有孩子说从“猛浪若奔”“争高直指”“百叫无
绝”的热闹回到“在昼犹昏”的静谧,这和前文的“天山共色”“游鱼细石”的宁静是相
吻合的,这样画面的淡入与淡出符
合美学的原理(甚至还有孩子谈到了蒙太奇)。更精彩的是,一个孩子还发现了
只有这样的清幽安宁若明若现的景物描写才能和文中主人公“从流飘荡,任意东
西”的心境和谐??总之,这个问题的提出起始于整体阅读,深化于整体阅读,学
生的问和教师的导都颇让人难忘。
第三层次:扩展空间碰撞思维,营造探究磁场
如学生问:
“蝉则千转不穷”书上说是“转”是通假字,通“啭”,但是为何上学期我们在学《三
峡》的时候有个句子“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就绝”中的“转”
又没有说是通假字呢?
优质文档在您身边/双击可除
文中“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的到底是“夹岸高山”,还是“山上寒树”?
分析:就这两个问题本身来看,似乎仅仅也还属于字词句理解的层面,但是一旦
深入,你就会发现不那么简单。这两个问题的价值,不在于问题本身,而在于问
题折射出来的中国语言文字理解的多义性复杂性。所以,在争论的过程中,孩个性网名符号 子
们各执己见连我也难以决断。这使《与朱元思书》的教学,出现了“群莺乱飞,
杂花生树”的局面。
这时候深度导引的方法是:放手讨论,巧借外力,让思维尽情碰撞,
关于“转”的问题我在课堂上就让孩子们求助了当时可能找到的好几本词典,说法
却都不太一样。商务印书馆的《应用汉语词典》上“转”没有鸣叫之意,只有“啭”
解释为:鸟声音婉转地鸣叫。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解释和《应
用汉语词典》是一致的。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版的《学生古汉语词典》中明
确标注:通“啭”。鸟、虫婉转鸣叫。举的例子就是《与朱元思书》中的这一句。
但四川大学20XX年新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转”(读四声)的解释是“鸣
叫声的回转”,如果真这样就好理解“哀转久绝”之意了,但后边恰恰又有个例子,
恰就是“蝉则千转不穷”,看来这本大词典上是没有把这句中的“转”当作通假字
的。于是,我们就又糊涂了。而且,孩子们还发现,课本中是把“啭”当作是名词
“鸟叫声”来解释的,而文中显然应该理解为动词才合理。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
还得请教更权威的字典和老师才行。
“夹岸高山”和“山上寒树”之争更是香菇烧油菜 如火如荼。在孩子们的启示下,他们甚至还翻
察了我的教学参考书,结果发现参考书上也是自相矛盾的。参考书189页的全文
解释是“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
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而教参190页的赏析文章的第三自然
段又说“寒树不畏天高气寒,顽强地生长,互比高低,给山增加了无限生机。寒
树直指苍穹,参差起伏,蜿蜒连绵,宛若山峰”。看来,英雄所见略同,这个地
方还真是一个“是非之地”啊!两派学生不服气,我说:“大家伙儿下去写成小论
文,找机会咱们再来辩一辩”,这才暂时平息了风波。
这是两个课堂上没有能够解决的问题,但就是这个“没能解决”,反而让教学呈现
出了“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问题出课堂,这不
正是语文教学孜孜以求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在动力吗?
总之,我的体会是,教师的课堂引导要真正具有深度,必须要遵循的原则是:
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一定要在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之前,教师不能只以自己对文
本的理解来设置教学流程,教学的起跑线应该让学生自己来划——让学生在自我
阅读中生成问题从而生成课堂,坚决拒绝传统意义上的“循循善诱”。因为:“循
循善诱”虽然从来都是一个褒义词,但其实它也完全可能成为“课堂杀手”。在课
堂上高度控制的导读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单向思维的死胡同,难以激发学生质疑
问难的兴趣和意识。老师那“不无启发”的循循善诱,往往反而会禁锢了学生的“自
由思想”。
优质文档在您身边/双击可除
二、在课堂上仅仅提“尊重学生”是不够的。尊重的本质是要研究学生:细心地感
受学生的思维层次,悉心地洞察学生的知识和情感基础,真诚地呼唤和回应学生
的思维方向,巧妙地加强学生的思维力度。只要这样,“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
主体”的倡导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唯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在课堂教学中达到
各自能够到达的最高目标。
第四篇:《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河南省淅川县厚坡镇第四初级中学孙铁空
教学设想:
本文的语言骈散结合,很有韵味,所以应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品味作者在作品中
蕴涵的感情,以感情诵读引导学生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从而激发学生对美的
感悟。通过自主探究把握景物特征及写景特点,体会文章整体布局之妙。
教学目标:
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
3、引导学生体会景物特征及写景的巧妙。
4、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5、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同目标1、2、4。
教学难点:同目标3、5。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语:古人云:“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自
然美景,往往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大家一定很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怀抱,今
天我请客,带大家到富春江观光,怎么样?不过,谁能告诉大家富春江在哪里?
(新安江、富春江是钱塘江的上游。新安江发源于安徽黄山,经淳安县,流至建德
本文发布于:2023-03-20 11:27: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2828543198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朱元思书.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朱元思书.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