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历史概述
王继祖
太原市简称并,是山西省的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
技、交通、信息的中心。
太原市位于山西高原中部,太原盆地(亦称晋中盆地)北缘,地处
东经11130′至11309′,北纬3727′至3825′之间。下辖
六区(北城、南城、河西、古交、北郊、南郊),三县(阳曲、清徐、
娄烦)。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川地辅之。地貌总趋势,北、东、
西三面山峦障叠,中、南部为河谷平原,汾河自北而南纵贯其中。北
部高而南部低,逐渐倾斜。
太原,古亦作大原,①是我国北方的文明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
和灿烂的文化。“大原”之称,作为地名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六
月》:“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尔后,《尚书》和《左传》中亦多有“大
原”出现。但是,这些太原并非专指今太原地区,而是,泛指地势平
坦开阔的平原。比较确切地说,“大原"作为专用地名冠以今太原,起
始于春秋时期的鲁昭公元年(公元前五四一年),《左传昭公元年》
有载:“晋中行穆子败无终及群狄于大原。”完成于秦庄襄五四年(二
四六年),设置太原郡。
追溯太原历史发展,考古发现的“古交旧石器文化遗址,”可以
告诉我们早在十万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开拓了这块土
地。义井、东太堡、光社相继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也进一步
表明,在七、八千年的母系氏族公社早期,太原的先民曾经创造了灿
烂的文化。
相传,中古时代部族首领帝喾的儿子少皞,曾封其子台骀于太原,
台骀“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成为太原先民祭祀中的汾河
之神,至今太原的不少地方仍建有台骀庙,及以台骀命名的地名。在
太原众多的传说和一些古籍上还载,在唐尧时代,太原为“冀州之域”,
虞舜肇十二州,太原属并州,夏禹时又属冀州。
据郭沫若先生《中国史稿地图集》载:有商一代,太原地区为“辔
方”,一九五八年在太原许坦发掘的商代墓葬,被定名为“许坦型“文
化,确认为早期商代的文化遗址。
周武王灭殷商后建立新王朝,史称西周。西周一代在太原有何建
置,晚明之前的历代史籍大都沿用《史记晋世家》之说:“成王立,
唐有乱,周公诛灭唐”,“遂封叔虞于唐”。按此说,西周初期即在今
太原地区分封有诸侯国——唐国,都城为唐城,唐叔虞之称正由来于
此。唐国第二代诸侯王、唐叔虞之子燮父,因唐城濒临晋水改国号为
晋,仍都唐城,为此晋国之渊源。
然而,清初顾亭林先生另立新说,认为唐城并非太原之唐城,乃
晋南翼城县之古唐村,叔虞封地不在晋阳而在翼城。今并存二说,供
今后考实。
春秋之际,赤狄人的一支居住在今太原东北方,他们的族名叫廧
咎如。廧咎如与晋国毗邻,在晋国与楚争夺中原霸主,无暇顾及北境
时,势力南下占有了今太原地区。晋国做了中原霸主后,又向北扩张,
数次击溃廧咎如,大约在鲁昭公元年(前五四一年)后不久,占有了
整个廧咎如居住的地方,太原地区又全属晋国。
一、春秋两汉时期
春秋末季,晋国大权旁落,由智、韩、魏、赵、范、中行六卿专虾球
权。太原地区属赵氏势力区域。赵简子为保全自己与其它五卿角逐的
优势,命家臣董安于在依山傍水,地势险要的汾河谷地,晋水北侧构
筑城池,建宫设邑,这座崛起的城堡就是载于史册的太原第一座古城,
军事重镇——晋阳。晋阳城初创之时名为晋国城邑,实是赵氏的军事
堡垒。周敬王二十三年(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四九七年)范、中行两
卿合力火并赵简子,简子遂从邯郸逃到晋阳,躲过了赵氏的灭顶之灾。
因此可知,晋阳城的创修,无疑在公元前四九七年之前。赵简子死后,
赵襄子袭位。智伯欲扩大自己的权力,向襄子索蔡(今离石县西)、皋
狼(今离石县北)两地,襄子不肯,智氏便约魏、韩两家攻赵,闻名于
史的“水灌晋阳”之战,就发生在这个时期。而赵氏又凭借晋阳城,
挫败智、韩、魏的进攻,离间其团结,联合韩、魏,消灭了智氏,奠
定了韩、赵、魏三分晋室的的基础。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四0三年),
册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晋国消亡,拉开战国序幕。终战国一代,
太原地区为赵国所有,古城晋阳曾为赵国初期都城。赵氏依靠晋阳为
据点,军事力量向北发展,置代郡,解除多年的北患威胁,交流了雁
门关北的文化。
战国末季,秦庄襄王二带门的成语 年(前二四八年),秦将“蒙骜攻赵,定太
原”,第二年四月“初置太原郡。”这是太原置郡之始。四年(前二四
六年)五月,秦庄襄王死去,晋阳反秦。赢政元年(前二四六年),秦
国二次平定晋阳,复置太原郡,把郡治所设在晋阳,即今太原市古城
营一带。太原郡是秦统一中国之前所设的郡,因郡治设在晋阳所以晋
阳城也称作太原城。太原以全国行政区划名载入史册,历经了二千二
百三十余年。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二0六年),刘邦相继剪灭项羽等割据势力,
统一全国建立汉朝,史称西汉。汉初,熔周、秦制度于一炉,实行诸
侯国与郡县并行制。高祖二年(前二0五年)废太原郡,设立韩国,以
晋阳县为治地。高祖五年(前二O二年)四月,废韩国,并雁门郡与
韩国之域新置代国,都城由晋阳徙马邑(今朔县)。同年代王韩王信投
降匈奴,刘邦遂废代国,分代地置太原、雁门二郡,以晋阳县为太原
郡治地。高祖十一年(前一九六年),刘邦出自巩固汉王朝北部边疆的
目的,又并太原、雁门二郡,重设代国,并让其众子中的佼佼者,素
以“贤知而温良"的刘恒为代王,坐镇太原晋阳城。刘恒就是后来的
汉文帝,他在代国以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宽厚”政治,把代国治
理得井井有条,匈奴不敢南窥。
文帝二年(前一七八年),刘恒分代国南部原太原郡之地,新置太
原国,封他的儿子刘参为太原王,都治晋阳县。第二年,刘恒亲临太
原视察,徙代王刘武至淮阳为淮阳王,并太原、代二国之地,置代国,
以刘参为代王,加强了北方边境的管理,增强了防御力量。
元鼎三年(前一一四年),汉武帝刘彻,废去代国,复设太原郡,
加强中央对太原地区的管辖,并亲临太原视察,定晋阳县为太原郡治。
元封五年(前一O六年),武帝在北攘匈奴,南败诸越,广拓疆土之后,
为加强中央对郡、国的统辖,首创“州刺史”制,把全国分为十三州
刺史部,以监察郡国。并州刺史部为十三州之一,部治太原郡的晋阳
县。这正是以后各代亦称太原为并州的确切渊源。太原所以简称并,
也是原由于此。
终汉一代,多受北边匈奴的威胁,太原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以
军事重镇闻名遐迩。汉王朝诸帝始终选派亲信子弟,坐镇太原,并经
常亲临察视,足见当时的晋阳确如史籍所载:“东带名关,北逼强胡,
年谷独熟,人庶多资,斯四战之地,攻守之场,”②乃汉室存亡攸关
之镇。
东汉全袭西汉之制,仍为太原郡,郡治晋阳。东汉末年,外戚、
宦官摄取实权,互相倾轧。经过黄巾起义的打击后,东汉王朝名存实
亡,各路军阀乘机割据,逐鹿中原。曹操挟持傀儡皇帝,废除并州刺
史部,废东汉十四州部为九州,“省并州入冀州③”,太原郡归属冀州。
这时北方匈奴人,乘军阀混战无力顾及北境之机,势力南下。曹操亦
为了安定北方,征服南方,把进入山西境内的少数民族,分为五部,
分散居住晋中太原郡属地一带。太原的汉民族与其它兄弟少数民族和
睦共处,促进了我国北方诸民族的融化。
二、魏晋北朝时期
东汉末的兼并战争,出现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是时,
太原属魏国。黄初元年(二二0年)魏文帝曹丕,废除曹操时的九州制,
“复置并州,改太原郡为太原国”,晋阳县为其治地。就在这一时期,
阳曲县由原址(今定襄)徙来黄土寨(今阳曲县黄寨东北故县村),隶太
原国(郡)属。
晋统一天下,于咸熙二年,立太原国。晋武帝死后,西晋皇族争
夺政权,酿成“八王之乱”。并州刺史司马氏皇族司马腾,由太原起
兵,参与这次大混战。“八王之乱”后,西晋王朝江河日下,北方少
数民族上层贵族纷纷建立割据政权,进入一百三十多年的“十六国”
混战时期。太原饱经了这场战乱。
晋建武元年(三O四年),匈钢琴手 奴贵族刘渊率先发难,在左国城(今
离石)另立国号,建立汉国,矛头直指晋阳。西晋并州刺史,与祖逖
“枕戈待且,闻鸡起舞”的刘琨誓死忠于西晋皇室,领导晋阳城军民
修筑城垣抵御。据史载,当时晋阳城垣周长为“四千三百二十丈”。
刘琨依靠“城高池深”的晋阳城,多次击败刘氏的进攻,坚持敌后达
九年之久。后来由于其部下“长史李弘以并州降(石)勒”,才使轰轰
烈烈的“晋阳保卫战”归之失败。
在司马氏西晋统治集团鼠窜江南,苟且一隅的时候,太原军民坚
持敌后孤城的苦战,刘琨顺应人民的要求,置生死于度外,艰苦支撑,
为太原的历史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大兴二年(三一九年)十一月,“石勒自称赵王,建都襄国,”改前
赵太原郡为太原国,归并州刺史部属,都城晋阳。
光寿二年(三五八年)鲜卑人所建的前燕攻晋阳,后赵太原国守将
张平放弃晋阳逃亡平阳,太原英国留学签证 地区又归属前燕,前燕仍置太原国以晋
阳县为都城。
建元六年(三七。年)前秦苻坚挥兵北上,兵临前燕太原国都,挖
地道攻克晋阳,前燕太原尽归苻氏前秦。苻坚占领太原地区后,把并
州治所由晋南蒲坂徙至太原晋阳,仍置太原国,后来苻氏统一中国北
方后,废太原国,改置太原郡。
后燕王慕容永垂在建兴九年(三九四年)又攻取前秦太原郡及所
属十三县,定晋阳县为太原郡治兼并州治所。
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先后统治太原的八十余年中,太原人
民深受战乱摧残,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同时也锻炼和陶冶了太原人
民尚武不屈的精神,提高了太原人民的抗御自卫能力。现在太原仍有
许多地方叫坞、堡、营、寨的名称,很可能就是当时御敌的遗址。
逮至北魏建国,势力南下。皇始元年(三九六年)北魏创国之帝,
“拓跋珪率大军四十万攻后燕”,兵临太原,“乘阳曲西山临而攻,”
先夺阳曲,继取晋阳,再得整个太原郡,短短数日后燕的并州全属北
魏。北魏袭前朝旧制,仍置太原郡,郡治晋阳县,隶并州辖。
北魏宣武帝临位后(五OO年),国势日趋颓衰。秀容部(今岚县一
带)酋长尔朱荣以武力盘踞太原,自称“太原王”,操纵北魏大权。自
尔朱荣之后,北朝许多军事将领,都把太原作为他们实现自己野心的
根据地。
永安三年(五三O年)尔朱荣被北魏孝庄帝计杀洛阳。二年后,汉
化的鲜卑人高欢消灭了盘踞晋阳的尔朱荣残余势力,以“晋阳地四
塞”,建大丞相府,操纵北魏朝廷,重演尔朱荣故伎,太原实际上成
为北魏的决策中心,史称“霸府”。
永熙三年(五三四年),高欢另立元善为帝,迁都邺,史称东魏。
因东魏实权由高欢控制,欢又踞晋阳,所以当时人们又称晋阳为“别
都”。
天保元年(五五O年),高欢的次子高洋取代东魏,自立国号,史
称“北齐”。北齐改并州大丞相府为并州尚书省,改太原郡治晋阳县
名为龙山县,另置“晋阳县于汾水之东”。北齐都虽为邺,但龙山(原
晋阳)始终保持着“别都”的位置,高氏每个皇帝几乎年年往来于龙
山、邺城之间。文宣皇帝高洋、孝昭帝高演都死在晋阳宫,而废帝高
殷、孝昭帝高演、后主高纬,都是在晋阳宫登帝位。仅此一斑,足见
晋阳在北齐一代中的政治地位。
北齐几个皇帝,都以好大喜功,喜声色犬马、穷奢极欲而昭著。
据史书载,高欢时修建的晋阳宫,高纬修建的大明殿,高恒修建的十
二院,规模之大,超过邺城皇宫。闻名中外的天龙山石窟,名著一时
的开化寺大佛都完成于此时。唐代的著名诗人李商隐在追溯北齐灭亡
的二首诗中有力地讥讽了北齐后主高纬:
一笑相倾国便亡,
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
已报周师入晋阳。
巧笑知堪敌刀机,
倾城最在著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
更请君王猎一围。
北齐王朝从始创至建德六年(五七七年)二月亡于北周仅二十七
年。北周灭北齐后,废并州尚书省,置并州总管府,总管府下设太原
郡,郡治龙山。
三、隋唐五代时期
隋开皇元年(五八一年),文帝杨坚取代北周,统一全国。废郡制,
改州制,太原郡改为并州。是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突厥部族雄踞北
方,窥视中原,威胁隋王朝北境。为防御突厥南侵,杨坚视龙山县为
“北门锁钥”,封其子杨广为晋王,带重兵驻镇龙山。开皇九年(五八
九年)废龙山县名,复用晋阳旧称。晋王杨广把晋阳城看为他的“发
祥”之地,大兴土木,进行扩建。在高欢所建的晋阳宫外,筑起高四
丈,周七里的城墙,取名“新城”。并于开皇十四年在新城之西建高
四丈,周八里的“仓城”。他登基之后,废并州,复置太原郡。在晋
阳城新建“晋阳宫”,在汾水源头辟建“汾阳宫”,开筑“天门关栈道”
勾通晋阳与静乐、宁武的交通,供他到“汾阳宫”寻欢作乐。他的这
些倒行逆施,逼得太原人民铤而走险,纷纷起义。甄翟儿领导的起义
军,频繁地在太原地区打击隋军。太原杨世洛也率众万余,重创隋军。
杨广深恐起义军捣毁他的太原巢穴,委派大将李渊留守太原作山西河
东抚慰大使,镇压农民起义。而李渊却与次子李世民以及晋阳宫监裴
寂、晋阳令刘文静,以晋阳为根据地,乘机开仓以赈饥民,招兵买马,
招贤纳士,兼并农民起义军,扩大实力,以图义举。大业十三年(六
一七年)七月,李渊父子,誓师晋阳城外唐叔虞祠前,兵发太原,以
秋风扫落叶之势,短短四个月连克晋州、绛州、龙门,跨过黄河,夺
取长安,取代了隋王朝。因李氏父子起兵时曾祈于唐叔虞祠,并以晋
阳得天下,而晋阳有唐墟之称,传为唐叔虞封地,遂立国号为唐。这
一点,在唐太宗亲自撰写的“晋祠铭并序”碑中记载得非常清楚:
克昌洪业,
实赖神功。
也如初唐诗人王昌龄“驾兴河东”一诗所述:
晋水千庐合,
汾桥万国从。
开唐天业盛,
入浦圣恩浓。
唐代的太原,可谓太原古代史上的“黄金时代”。因为李氏唐朝
“发迹”于晋阳,视太原为其龙兴之地,加之太原为初唐北疆重镇,
地势险峻,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是当时防御突厥南下侵扰唐室的必由
门户。所以,唐代历位皇帝都特别重视这个城市,委重兵亲信镇守。
唐武德元年(六一八年),高祖李渊封其四子元吉为齐公,作镇北
将军,太原道行军元帅,都督十五郡诸军事。武德二年李渊深恐晋阳
有失,又遣殿内监窦诞、右卫将军宇文歆去晋阳与元吉共守北疆。这
年四月马邑豪酋刘武周率众扰太原,九月困晋阳。李元吉弃城而奔命
长安,晋阳土豪薛深开城献晋阳。刘武周得晋阳后长驱直下,势如破
竹,陷晋州(今临汾),拔绛州(今新绛),克龙门(今河津),叩新建唐
室之门,关中震骇。李渊若惊弓之鸟,敕曰“贼势如此,难与争锋,
宜弃大河以东,谨守关西”。李世民看到,如若不收复晋阳,不仅难
得天下,已得唐祚也有危亡之虞。遂上表:“太原,王业所基,国之
根本;河东富实,京邑所资。若举而弃之,臣窃愤恨。愿假臣精兵三
万,必冀平武周,克复汾、晋”。高祖武德三年(六二O年),秦王李
世民经浴血奋战,复克晋阳。新建的唐朝,渡过了第一次危机。
此后,唐室愈重视太原。李世民登基后,对太原建置先行调整,
设太原大都督府,从政权建设上巩固太原,并派其心腹之臣凉拌莲菜怎么做 李勣为并
州长史,镇守晋阳。李勣到晋阳后,拓建晋阳城,并在汾河之东新建
东城,与晋阳隔河相望,增强了防御能力。贞观十九年(六四五年)
李世民又亲临太原,长期居住,撰写了“晋祠铭并序”,希望唐祚得
到神灵的保佑:
万代千龄,
芳猷永嗣。
武则天登帝位后,认为太原是唐祚开创之地,倍加重视。天授元
年(六九O年)颁诏:“其并州宜置北都,改州为太原府”,“太原晋阳
县为赤县,诸县为畿,县官吏品第,视京、河南府”。这样,太原始
有“北都”之称,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地位相仿堪称“三都”。武
氏认为,唐之太原犹如商汤之亳,周文之歧,在置北都诏中曰:⑤
以神武圣德,应天授命,龙跃晋阳,凤翔太原。建万代之模,
为亿兆之主。犹成汤之居亳,有周之兴歧。……昔尧理唐郊,武
建丹陵之地;汉居洛邑,更表南阳之都。今王业所兴、宫室犹在,
列于边郡,情所未安。
这段文字,当然也是太原为北都之缘由。帝王的重视,必然引起
地方官的重视,武则天在位时,太原地方长官长史崔神庆,大兴土木,
筑桥于汾河之上,并在桥上建连城,勾通晋阳城和汾东城,史称“太
原三城”。
唐代全盛时期,太原既为军事重镇,又为文化发达,商业兴旺,
风景宜人的大都会之一。我国的伟大诗人,号称“诗仙”的李白,也
慕太原之名,两次来到晋阳,并写下了赞美晋祠的名句:
晋祠流水如碧玉,
百尺清潭写翠娥。
唐明皇李隆基也曾来太原察视,以缅怀祖辈创业之地,并写下“过
晋阳宫”的诗篇:
缅想封唐处,
实维建国初。
俯察伊晋野,
仰视乃参虚。
井邑龙斯跃,
城池凤翔余。
太原,除有晋阳一名外,还有“龙城”之别称。所谓“龙城”的
产生,乃是由于北齐高氏,唐王朝李氏和后来的后唐李存勖,后晋石
敬瑭,后汉刘知远,都从太原发迹、建国称帝。其实北齐、唐乃至后
唐、后晋、后汉并非什么“真龙天子”所建,完全是由于当时太原地
势险要易守难攻,经济发达,食用易取,文化先进,民性强毅并为他
们所利用的缘故。
逮至北汉时,刘崇割据太原周围十州之地与后周、北宋抗衡,经
历四代皇帝,二十八年。数经周、宋攻伐而不亡,实际正是依赖于晋
阳城的险固,太原地形的有利和太原人民的勇毅。
北汉乾佑七年(九五四年)周世宗柴荣兵伐太原,以图一统。当时
他认为破北汉势如“以山压卵”,不费吹灰之力。然而在尽得北汉九
州之后,仅是晋阳一隅,始终不能克复,只好退兵而去。北汉却以晋
阳一城乘后周退却之际,尽复失去的九州。
四、宋金元时期
赵匡胤取代后周建宋之后,北宋连二次北伐刘汉,个体户营业执照办理流程 其中,赵匡胤
亲征一次,但也与柴氏一样,未能如愿。直至太平兴国四年(九七九
年)赵宋二代皇帝赵光义,积全国精兵,率战将百员,御驾亲征,“四
下河东”,浏览器怎么升级 并用五月之久,偏于晋阳一隅的北汉才在粮尽缓绝的情况
下开城投降。赵氏对北汉凭借晋阳,对垒二十余载,对太原人民的反
抗深恶痛绝“诏废太原城”,⑨诏废太原府置,诏废太原、晋阳二县,
⑦新建象征其镇压胜利的平晋县于汾河之东,把晋阳城火烧水灌夷为
废墟,一座岁经一千一百多年历史,历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
西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等十数朝的文明古城,在赵宋统治者的
摧残下,从太原的土地上永远地消失了。然而,赵宋毁灭太原城后,
宋王朝也失去了北方的屏障,为它后来的灭亡埋下了隐患。对于赵氏
这一野蛮而愚蠢的行经,对于太原人民的英勇不屈,金元大诗人元好
问曾作诗讥讽赵氏和歌颂人民:
君不见系舟山上龙角秃,
白塔一摧城覆没,
薛王出降民不降,
屋瓦乱飞如箭镞。
汾河决入大夏门,
府治移著唐明村。
只从巨屏失光彩,
河洛几度风烟昏!
东阙苍龙西玉虎,
金雀觚棱上云雨,
不论居民与官府。
仙佛所庐余百所;
鬼役天财千万古,
争教一炬成焦土。
至今父老哭向天,
死限河南往来苦。
南人鬼巫好机祥,
万夫畚锸开连罔。
官街十字改丁字,
钉破并州渠亦亡。
几时却到承平了,
重看官家筑晋阳。
赵光义焚毁晋阳城后,命潘美在晋阳城废墟北三十里的唐明村、
三交村建立了一座新城,也就是元好问诗中所述的“府治移著唐明
村”。
潘美所筑的太原新城,规模远不及晋阳古城,是一座非常狭窄的
土城。城周仅十里二百七十余步,辟筑四门,东为朝曦、西为金肃、
南曰开远,北曰怀德。南城墙、东城墙约在今后小河、东后小河一带,
桥头街据说就是因其东门外的吊桥而得名。西城墙遗址,今尚有残垣
留存,至于南城墙可能在现在的后铁匠巷,起凤街一线。
宋朝太原城中街道布局为“丁”字形,元好问曾对此有“官街十
字改丁字”之句。据传,修筑这样的丁字路是为了钉破太原的“龙脉”,
让太原再不致出现反抗赵宋统治的人。仅此一点足见赵氏的愚顽和可
笑。
宋宣和七年(一一二五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女真人所建的金
国,分两路伐宋。一路由相国粘罕率领由大同发兵,包围了太原城。
在朝廷重吏,官居河东北路宣抚使的童贯逃跑后,太原军民与知府张
孝纯、副总管王禀一道奋起抗击,坚守二百五十余天,终因新建之城
简陋狭小,无坚可守,在援绝粮尽时被金兵攻破。金占太原后,废北
宋建置,以太原为继续南下的军事据点,置“河东军总管府”,设治
阳曲,即宋太原城。
元太祖十三年(一二一八年),蒙古成吉思汗的部属太师国王率蒙
古军伐金,攻取太原,废太原府,置太原路,路治阳曲。大德八年(一
三0四年)太原路连续地震,年余不止,元成宗于第二年诏敕改太原
路为冀宁路。元代末叶,元贵族发生内讧,驻兵太原的察罕帖木儿及
其子扩廓帖木与驻大同的索罗帖木儿在太原城郊争夺地盘,酷战连
绵。直至至正二十三年(一三六三年),索罗彻底失败。饱经战乱的太
原人民流离逃亡,幸免者微乎其微。
五、明清时期
洪武元年(一三六八年),朱元璋攻克元大都,逐元顺帝,灭亡元
朝,定鼎南京。同年十二月初一日,明将常遇春、徐达攻取太原,赶
走扩廓帖木儿,废冀宁路,复置太原府。洪武三年(一三七O年)朱元
璋封其三子朱棡为晋王,督镇太原。
明初,元的残余势力始终图谋恢复,直至洪武六年(--三七三年),
扩廓仍妄图进攻太原。为了应付这个紧张局面,明廷把太原列为九边
重镇之一,为“九边”中首要城市,并在太原府新置太原前卫、太原
右卫、太原左卫和宁化防御所等军事武装单位,常驻重兵。洪武九年
(一三七六年),明晋王朱棡大肆扩建太原城,其岳父永平侯谢成将潘
美所筑的太原城,南、北、东三面扩展,由原来的周长十余里,四门,
扩至周长二十四里,八门,并砌包城砖。城垣建门楼十余座,角楼四
座、小楼九十二座,敌台三十二座,俨然成为一座边防要塞重镇。明
人李维桢(一说王士祯)在“登晋阳南城楼”诗中曾对明太原城的雄
峨作了赞美:
高城飞阁俯孱颜,
陟绝丹梯手自攀。
四塞西开秦道路,
百盘中吐晋河山。
明代太原城,大大超过宋、金、元时代的太原,规模宏大的晋王
府就建成于明初。
晋王府初创在洪武初年,第一代晋王朱棡之际。全府由城池两座
和众多宫殿组成,占地面积几乎近明太原城之四分之一。内城名曰“宫
城”,是晋王府邸中心,宫城外另有一方形城为“外城”。可惜在清初
的顺治三年(一六四六年)四月十二日夜间,毁之于大火,化为灰烬。
据地方志书载,此次火灾,月余方熄,灾后清地方政府驻扎绿营兵,
俗称“精骑营”。对于晋王府我们还可从现存的街巷名究其概端,知
其一鳞半爪。所谓“东华门”、“西华门”、“南华门”为晋王府宫城的
三门;所谓“东肖(萧)墙”、“西肖(萧)墙”、“南肖(萧)墙”、“北
肖(萧)墙”,为其“外城”墙,后为街道;所谓“东丹墀”、“西丹墀”
似应为宫殿台基所在。至于“东夹巷”、“西夹巷”、“红牌四楼”则应
是晋王府城的夹道和府门前的牌楼。
还有许多至今尚存的古建筑,诸如“崇善寺”、“纯阳宫”、“皇庙”,
乃至于永祚双塔寺等都创建于明际。
明末,崇祯十七年(一六四四年)二月初六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
起义军兵临太原城下,山西巡抚蔡懋德强迫军民死守。初八日晚,农
民军攻入太原。据说李自成在太原时曾作过一首吟咏双塔的诗:
郝庄两座塔,
就把天来穿,
穿也穿不上,
多放二块砖。
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攻占太原后,马不停蹄,继续北上夺取明朝
国都北京。三月十九日明王朝覆灭。同年四月,山海关外满族贵族建
立的后金,乘农民军初进北京立脚末稳之隙,与明王朝遗臣吴三桂等
结盟入关,农民军被迫退出北京。这年夏季,李自成二次来太原,命
文水伯陈永福留守太原抗击清军。陈永福坚壁清野抵御清军,从九月
十三日清军围困太原,到十月初三日太原城破,英勇战斗二十余日。
清代,袭明制,设太原府,府治阳曲县,隶山西行省。清有太原
后,顺治六年(一六四九年),在太原城南角大南门街以西,西米市街
以南筑“满城”,驻扎旗兵。驻太原旗兵为正蓝、镶蓝两大旗,正蒙、
镶蒙两小旗。⑧他们是后来太原满族居民的先祖。
清顺治六年(一六四九年)四月,前明太原三立书院学生薛宗周,
王如金参加张懋爵的农民起义军反清。五月间他们计划进攻太原,行
军至晋祠时与清军相遇,与坚守晋祠的清军展开激战,经过五天的战
斗,终因力单势孤,粮草缺乏而失败。但他的反抗压迫的精神已载入
太原青史。
光绪二十六年(一九OO年)春天,太原开始有义和团活动,普遍
流行的揭帖和歌谣是:“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天无
雨,地焦干,只因鬼子止住天”。五月中,太原城街头巷尾,三三五
五,广泛地开展了练拳。领头者是榆次计贴镇的姜晋华,人称大师兄。
六月初一日晚,太原义和团的反洋人活动发展至高潮,他们聚集团众,
焚烧了东夹巷浸礼会,烧死持枪镇压的英国女教士。山西巡抚毓贤支
持义和团活动,六月初九日,他以保护为名把中外教徒聚集于天平巷。
十三日午后把这些西方教士四十四名和中国教徒十七名,一齐捉至巡
抚衙门前杀掉。太原是山西的省城,太原义和团的活动很快波及全省,
大同、朔州(今朔县)、五台、徐沟(今清徐)、榆次、平定等地纷纷响
应。至今太原还流传有歌颂义和团的民谣:
义和团,杀洋人,
一杀一个红顿顿。
光绪三十一年七月(一九O五年)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日本东京
成立中国同盟会,山西同盟会会员,阳曲人荣炳率先返回太原组织分
会。之后,太原留日学生陆续返并,同盟会刊发的《民报》,以山西
大学、公立中学、农林学堂为活跃场所,广泛地传播于太原学生界和
军界新军第一、第二两个标,为太原的辛亥革命作了舆论上和组织上
的准备。
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曰(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革命党人打响
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打破全国万马齐喑的局面。与武昌首义仅隔十
九天,即十月二十九日,山西新军第一标(即陆军八十五标)二营管带
姚以价在武昌、西安起义的影响下,于凌晨三时在他所部的驻地——
太原城外十里铺的狄村,带领全营官兵英勇起义。拂晓,起义军在姚
以价的带领下,由太原新南门突入城中,直冲山西巡抚衙门,击毙巡
抚陆钟琦,抢杀反对起义的新军协统谭振德和营长熊国斌,至八时许
太原全城都被起义军控制,太原辛亥起义宣告胜利。当天,太原起义
的主要领导、山西同盟会人士以及省城拥护起义的重要士绅,在省谘
议局集会、决定成立山西军政府,推举阎锡山为军政府都督,温寿泉
为副都督兼军政部长,姚以价为起义军总司令官,杜上化为总参议。
决定采用黄帝纪元年号,称中华民国。会后,以军政府名义布告安民,
发表起义宣言与讨满檄文,通电全国。
六、民国时期(含太原沦陷时期)
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废除府置,太原府被革除,阳曲县留存,
为山西省军政府治地。
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但是,由于旧
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盘根错节的封建势力并未割除,顽固地保
留了下来。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沆一气,构成压
迫中国人民的三座大山。太原辛亥起义之后,阎锡山窃取了胜利果实,
献媚取悦于袁世凯复辟势力,建起了自己的封建割据政权。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国中期,作为山西省府所在地的阳曲县,在
辛亥革命之后工业、矿业、商业、交通、文化比清王朝时有了进一步
的发展。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年),阎锡山在阳曲县城(即今太原市城
区),新设置了太原市政公所。新置的太原市政公所,不是一个新的
地方建置,它的管辖方向是当时阳曲县城内外,包括南至大营盘、北
至新城、西至汾河、东至把儿沟这一区域内的工业、矿业、交通、文
化及城内街巷等方面的管理及市政建设。它与县无从属关系,是太
原市的初期雏形。
民国十六年(--九二七年),国民政府定南京为国都,并把全国工
业、交通、商业、文化较为发达,又为政治、军事要地的县,升格置
市。阳曲当时为山西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通的枢纽,遂升置
太原市,这是太原以市问世之始。是时的太原市辖区总面积约一百五
十平方公里。
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军国主义又把侵略战
火扩大到华北,“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寇入侵山西。由于军阀阎
锡山的军队望敌溃退,同年十一月八日日寇兵临太原城下,当日晚用
重炮轰破太原城垣,九日攻陷太原市,太原沦陷日本侵略军之手,遭
受了八年的铁蹄蹂躏。
民国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人民
大众的八年艰苦卓绝抗战,日本军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
最终获得胜利。同年八月三十日晚,与日寇勾结、积极反共的阎锡山
窃取胜利果实,窜回太原,恢复了旧的统治。
然而,历史的发展并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辛亥革命后到新中
国建立的三十八年中,民主思想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俄国十
月革命的炮声,使中国工人阶级的迅速觉醒。尤其是中国共产党诞生
后,太原人民在太原党组织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抛颅洒血,为太原
的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给太原的历史写下壮丽的篇章。
一九四八年(民国三十七年)六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兵团在徐
向前的指挥下,以摧枯拉朽之势,连续解放晋中榆次、祁县等十四个
县,歼敌十万之众,兵临太原城下。第二年初(一九四九年、民国三
十八年),在榆次县组建了太原市人民政府,准备随时解放太原。
一九四九年(民国三十八年)四月二十日,集结在太原城外的中国
人民解放军十八、十九、二十兵团和西北、晋中的二十五万大军,经
过两天的分割围歼战斗,清扫了太原城外围守敌,歼敌十二个整师,
解放太原外八区。四月二十四日,清晨五时三十分,向太原城垣发起
总攻,仅用八十分钟,红旗就插上太原城内的最高点——鼓楼,九时
十五分太原全城解放,古城从此获得新生。
太原的解放,标志着太原历史的发展进入了一项羽的评价 个人类历史的新纪
元,一个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
注释:
①大,读tai,古通“太刀”。《说文释例》:后人皆读为太,
或径改本书,作“太”。全文凡遏大原均通作太原。
②《左传昭公元年》
③《后汉书冯衍传》
④《太平寰宇记卷四十》
⑤《永乐大典卷五二OO》
⑥《历代御制置北都制》
⑦《宋史纪事本未平北汉》
⑧《永乐大典卷五二00》:“废晋阳县以其地为平晋县,省太
原人榆次”。
⑨吴据德《太原满族渊源考略》:“驻防太原的正蒙、镶蒙两小
旗,属锡伯山籍。”
(太原文史资料第二辑1-20页)
本文发布于:2023-03-20 10:47: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2804423196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太原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太原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