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旌

更新时间:2023-03-20 09:21:58 阅读: 评论:0

手机拨号-4s越狱

卫旌
2023年3月20日发(作者:踢腿)

亲属称谓词“中外”、“中表”考

黄沚青

【摘要】“中外”与“中表”都是中古时期新兴的亲属称谓,但学界对二者具体含

义的理解存在着分歧.对“外”、“表”、“中”的泛指义和特指义进行辨析,可知

中古时期“中外”与“中表”特指与姑、舅之子女的亲戚关系,唐代以后除姑、舅

外,还包括与姨之子女的亲戚关系.

【期刊名称】《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14)005

【总页数】6页(P12-16,64)

【关键词】亲属称谓;中外;中表;中古时期;姑舅关系;姨表关系

【作者】黄沚青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31

“中外”与“中表”都是中古时期(东汉至隋)新兴的亲属称谓词,特指与姑、舅之

子女的亲戚关系。如西晋袁准《袁子正论》:“中外之亲,过于同姓。同姓且犹不

可婚,而况中外之亲乎?”〔1〕《宋书傅僧佑传》:“傅僧佑,祖父弘仁,高祖

外弟也。以中表历显官,征虏将军、南谯太守、太常卿。”〔2〕但学者对二者的

具体含义却有不同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解释,见表1。

由表1可知,各家普遍认为“中外”、“中表”二词同义,但对其具体释义却迥

然有别,其中《大词典》所指的范围最广。蔡镜浩与张永言观点一致,认为“中外”

包括了姑、舅、姨表关系。张万起的解释有自相矛盾之处,一方面指出“中表”指

姑、舅、姨表关系,“中外”即“中表”,另一方面又将姨表关系排除在“中外”

的词义范围之外。各家观点可归纳如表2。

从表2可知,学界对“中外”与“中表”具体含义的分歧主要有两点:第一,是

否包含姨表亲属关系;第二,是否包含与父辈亲属(姑婆、舅爷、姨婆之子女,即

表叔、表伯、表姑、表舅、表姨)的关系。我们该以何种说法为准,这些分歧又是

如何产生的呢?要理清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分析中古时期亲属称谓系统中“外”、

“表”与“中”的泛指义和特指义。

表1学界对“中外”与“中表”具体含义的解释出处释义例证中外《汉

语大词典》中表之亲〔3〕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谢胡儿作著作郎,尝作

王堪传,不谙堪是何似人。咨谢公。谢公答曰:“堪,列之子,阮千里姨兄弟,潘安仁中

外。安仁诗所谓‘子亲伊姑,我父唯舅。’”蔡镜浩《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专指

表兄弟姊妹〔4〕张永言《世说新语辞典》即“中表”〔5〕张万起《世说新语词

典》中表亲。中指舅父子女,外指姑母子女〔6〕中表《汉语大词典》指与祖父、父

亲的姐妹的子女的亲戚关系,或与祖母、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的亲戚关系〔3〕东

汉蔡邕《贞节先生陈留范史云铭》:九族中表,莫见其面。张永言《世说新语辞典》

父亲姊妹(姑母)的儿女叫外表,母亲的兄弟(舅父)姊妹(姨母)的儿女叫内表,互称中表

〔5〕《世说新语言语》: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诣门者皆儁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张万起《世说新语词典》指与父亲姐妹和母亲

兄弟姐妹的子女的亲戚关系〔6〕

表2学界对“中外”与“中表”具体含义的解释汇总出处中外中表《汉语大词典》

与姑婆、姑母之子女,舅爷、舅父、姨婆、姨母之子女的亲属关系张永言《世说新

语辞典》姑、舅、姨表蔡镜浩《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姑、舅、姨表张万起《世说

新语词典》姑、舅表姑、舅、姨表

一、“外”、“表”、“中”的泛指义

中古时期,“中”即内,“外”、“表”与“中”相对,“外”可泛称异姓亲族。

《尔雅释亲》:“母之考为外王父,母之妣为外王母,母之王考为外曾王父,母

之王妣为外曾王母。”郭璞注:“异姓故言外。”〔7〕《仪礼丧服》:“传曰:

何以小功也?以名加也。外亲之服皆缌也。”贾公彦疏:“注云外亲,异姓者,从

母与姊妹子,舅与外祖父母,皆异姓,故总言外亲也。”〔8〕《后汉书岑晊传》:

“宛有富贾张汎者,桓帝美人之外亲,善巧雕镂玩好之物,颇以赂遗中官,以此并

得显位。”〔9〕这里大抵可以依据姓氏进行区分,将与己异姓的亲族均视为“外

亲”,包括祖母、母亲、妻子的亲族及诸姑、诸姊妹、诸侄女、女儿、孙女的子孙

等。所谓“外公”、“外孙”、“外甥”,皆此类也。

“中”与“外”相对,指同姓亲族,即祖父、父亲、儿子、诸叔伯、诸侄及其子孙

等同姓亲属。“中”与“外”构成“中外”一词,用来泛指同姓、异姓亲族。如西

汉刘向《古列女传》:“(霍夫人)显恐怖,乃谋为逆,欲废天子而立禹。发觉,霍

氏中外皆腰斩,而显弃市。”〔10〕《三国志魏志任峻传》:“于饥荒之际,收

恤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11〕《东观汉记梁商传》:

“(梁商)常曰:‘多藏厚亡,为子孙累。’每租奉到及两宫赏赐,便置中门外,未

尝入藏,悉分与昆弟中外。”〔12〕《后汉书孝桓帝纪》:“(梁)冀与妻皆自杀。

卫尉梁淑、河南尹梁胤、屯骑校尉梁让、越骑校尉梁忠、长水校尉梁戟等,及中外

宗亲数十人皆伏诛。”〔9〕

受“中外”的影响,“中表”一词也可以用来泛指同姓、异姓亲族。这里的构词语

素“表”亦与“中”相对,指异姓亲族。如《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年十六丧

父,中表愍其孤贫,咸共赠赗,悉辞不受,称财以送终。”〔11〕同书《王朗传》

裴松之注引《魏书》:“朗高才博雅,而性严整慷慨,多威仪,恭俭节约,自婚姻

中表礼贽无所受。”〔11〕《宋书谢弘微传》:“年十岁出继。所继父于弘微本

缌麻,亲戚中表素不相识,率意承接,皆合礼衷。”〔2〕《魏书田益宗传》:

“灵太后令曰:‘卿诚著二朝,勋光南服,作藩万里,列土承家,前朝往恩,酬叙

不浅。兼子弟荷荣,中表被泽,相□轻重,卿所知悉。’”〔13〕上文《汉语大词

典》所引东汉蔡邕《贞节先生陈留范史云铭》中的“中表”亦当指此义,既已明言

“九族中表”,故应包含同姓、异姓亲族。

二、“外”、“表”、“中”的特指义

“外”与亲属称谓结合时,特指姑表关系。如《仪礼丧服》“姑之子”郑玄注:

“外兄弟也。”贾公彦疏:“姑是内人,以出外而生,故曰外兄弟。”〔8〕《左

传昭公二十五年》:“季公若之姊為小邾夫人,生宋元夫人,生子,以妻季平

子。”杜预注:“平子庶姑與公若同母,故曰公若姊。宋元荟萃怎么读 夫人,平子之外姊。”

〔8〕小邾夫人是季平子的姑母,故而其女宋元夫人即为季平子之“外姊”。又如

《三国志蜀志蒋琬传》:“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弱冠与外弟泉陵刘敏俱

知名。”〔11〕《后汉书来歙传》:“君叔虽单车远使,而陛下之外兄也。”李

贤注曰:“光武之姑子,故曰外兄也。”〔9〕《宋书范泰传》:“荆州刺史王忱,

泰外弟也,请为天门太守。”〔2〕《梁书阮孝绪传》:“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

门,孝绪度之必至颠覆,常逃匿不与相见。”〔14〕王晏为阮孝绪姑母之子,故

曰“外兄”①。

“表”是中古时期才出现的亲属概念,特指姑表关系。最初“表”未能直接与亲属

称谓结合成词,而多出现在“中表”一词中,表示双方的姑、舅表关系。如东晋庾

亮《让中书令表》:“臣领中书,则示天下以私矣。何者?臣于陛下,后之兄也。

姻娅之嫌,与骨肉中表不同。”〔15〕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六:“晋新野庾

绍之,字道遐,与南阳宋协中表之亲,情好绸缪。”〔16〕《魏书刘芳传》:

“崔光于芳有中表之敬,每事询仰。”〔13〕

值得一提的是,历来研究者常以东晋王羲之《和方帖》“表妹委笃,示致问”中的

“表妹”一词作为“表”可与亲属称谓结合成词的最早用例。清梁章钜《称谓录》

“母之姊妹之女”条〔17〕、《汉语大词典》“表妹”条〔3〕皆引此例。张世方、

包小金《汉语堂表亲属称谓的历时兴替》转引《称谓录》,亦以之作为“表”在魏

晋时期可单独使用的用例〔18〕。然而搜检唐张彦远《法书要录》〔19〕、清严

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1〕所辑王羲之《和方帖》,“表妹”皆作

“袁妹”,“表”当为“袁”字形近之讹。如王羲之《安西帖》“表亦复常言耳”

之“表”字写作“”(澄清堂本)〔20〕,《袁生帖》“得袁二谢书”之“袁”写作

“”(真赏斋本)〔20〕。王羲之书札中常见“妹”字之前冠以姓氏的称谓,如“曹

妹累丧儿女”〔1〕,“武妹大小佳也”〔1〕。且王羲之于书信中多次提及“袁

妹”,此人当为其袁姓亲友或嫁与袁氏者②,并常与“梅妹”同现。如“刘氏平安

也,梅妹可得,袁妹腰痛,冀当小尔耳”〔1〕,又“姊累告安和,梅妹大都可行,

袁妹当來,悲慰不言,下家当慰,意令知之”〔1〕。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

集》所辑王羲之《和方帖》〔21〕亦将“袁妹”误作“表妹”,后世多从之。

从文献用例上看,直到唐代以后,“表”方可直接与亲属称谓结合,“表兄”、

“表弟”、“表妹”、“表姊”之类的用法才逐渐流行开来。如唐杜甫《王十五司

马弟出郭相访兼遗营茅屋赀》:“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他乡唯表弟,还往莫

辞遥。”〔22〕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五:“虞部郎中陆绍,元和中尝看表兄

于定水寺。”〔23〕同书卷十二:“其夕,简老忽至皓处,问:‘君婚未?某有

表妹,嫁与甲,甲卒,无子,今无所归,可事君子。’皓拜谢之,即夕其表妹归

皓。”〔23〕宋黄庭坚《与甥王霖书》:“惟表姊太君,虽嫂叔之别,礼所远嫌,

而贤叔孝友之义,兼倍常人,想哀戚亦不可言。”〔24〕“表”的这一义项应是

从“中表”一词简缩而来的。类似的还有“堂兄弟”的“堂”。六朝时人称同祖qq在线登录网页版 兄

弟为“同堂”。到唐代省去“同”字,称“堂兄弟”,单以“堂”表示同祖兄弟关

系③。

“中”范煦 虽然未能与亲属词结合使用,但因其与“外”、“表”相对,故而在“中

外”、“中表”两个词中,“中”作为构词语素,用来特指舅表关系④。

三、关于“姨表”

既然中古时期“中”特指舅表关系,“外”与“表”特指姑表关系,“中外”、

“中表”中并不包含姨表关系。那么此时的姨表关系又是如何表示的呢?

从文献记载中可以发现,从上古到中古,有许多词语专门用来表达“姨表关系”这

一概念⑤。这些称谓词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姨”+称谓词

(1)姨子。《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继室以其侄,穆姜之姨子也,生纥,长于公

宫,姜氏爱之,故立之。”杜预注:“侄,穆姜姨母之子,与穆姜为姨昆弟。”

〔8〕《东观汉记世祖光武皇帝纪》:“后父郭昌为阳安侯,子流绵曼侯,兄子竟

新郪侯,匡发干侯,以姨子冯邯为钟离侯。”〔12〕

(2)姨弟。东晋常璩《华阳国志李特雄寿势志》:“是岁,雄姨弟任小受张罗募,

手刃雄头,雄几死。”〔25〕《魏书自序》:“性存重慎,不杂交游,唯与尚书

卢义僖、姨弟泾州刺史卢道裕雅相亲昵。”〔13〕

(3)姨兄。《三国志吴志潘浚传》裴松之引《江表传》:“时浚姨兄零陵蒋琬为蜀

大将军,或有间浚于武陵太守卫旌者,云浚遣密使与琬相闻,欲有自托之计。”

〔11〕《魏书长孙道生传附长孙稚》:“以定策功,更封开国子。稚表请回授其

姨兄廷尉卿元洪超次子恽。”〔13〕

(4)姨姊。《世说新语方正》“卢志于众坐”条,刘孝标注引《志怪》:“谓充曰:

‘我姨姊,崔少府女,未嫁而亡,家亲痛之,赠一金盌着棺中。今视卿盌甚似,得

盌本末可得闻不?’”〔26〕

(5)高尚的近义词 姨妹。东晋徐众《论徐恩龙事》:“徐恩龙娶姨妹为妇,妇亡而诸弟以姨妹为

嫂。”〔1〕《世说新语惑溺》:“孙秀降晋,晋武帝厚存宠之,妻以姨妹蒯氏,

室家甚笃。”〔26〕

(6)姨兄弟。《世说新语识鉴》“王大将军既亡”条,刘孝标注引《王彬别传》:

“彬爽气出侪类,有雅正之韵。与元帝姨兄弟,佐佑皇业,累迁侍中。”〔26〕

(二)“从母”+称谓词

(1)从母昆弟、从母姊妹。如《尔雅释亲》:“母之姊妹为从母,从母之男子为从

母昆弟,其女子子为从母姊妹。”〔7〕

(2)从母兄弟。《南齐书孝义传》:“宋升明中,孙昙瓘谋反亡命,褚谓其子僧简

曰:‘孙越州,先姑之姊子,与汝父亲则从母兄弟,交则义重古人,逃窜脱不免,汝

宜收之。’”〔27〕

(3)从母兄。《宋书刘怀肃传》:“刘怀肃,彭城人,高祖从母兄也。家世贫窭,

而躬耕好学。”〔2〕同书《袁淑传》:“刘湛,淑从母兄也,欲其附己,而淑不

以为意,由是大相乖失,以久疾免官。”〔2〕

(4)从母弟。《魏书韦阆传附苏湛》:“湛从母弟天水姜俭,字文简。”〔13〕同

书《僭晋司马叡传》:“敦遣从母弟南蛮校尉魏乂,率江夏太守李恒攻承于临湘,

旬日城陷,执承送于武昌。”〔13〕

因此,中古时期所谓的“中外”、“中表”并不包括姨表关系。如《北史魏本纪

第五》:“九年春正月,降罪人。禁中外及从母兄弟姊妹为婚。”〔28〕西魏大

统九年春正月下诏禁止姑表、舅表、姨表亲戚之间通婚,诏令中将“中外”与“从

母兄弟姐妹”并举,故而此处“中外”特指姑、舅表亲戚关系⑥。再看上揭《世说

新语》的“(王)堪,列之子,阮千里姨兄弟,潘安仁中外”〔26〕,所谓的“潘安

仁中外”说的是王堪与潘岳是姑(舅)表兄弟,即下文潘岳诗中的“子亲伊姑,我父

唯舅”。阮瞻与王堪是姨表兄弟,故不言“中外”,而言“姨兄弟”。显然此处的

“中外”也是将姨表排除在外的。

随着词义范围的扩大,时至唐代,“外”、“表”渐可指姨之子女。例如唐周翰注

《文选》时就根据当时的称谓习惯,将上揭东晋庾亮《让中书令表》中的“中表”

理解为“内外姨舅兄弟也”〔15〕。唐李浚《松窗杂录》:“(狄仁杰)公因启姨曰:

‘某今为相,表弟有何乐从,愿悉力以从其旨。’”〔29〕有时甚至认为唐代可

以用“外”专指姨表关系。如宋毛居正《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卷三荠韵“弟”条注:

“唐人两姨之子相谓为外昆弟,姑舅之子相谓为内昆弟。”〔30〕

但这样的称谓词显然与传统认识相悖,通行度较为有限,《称谓录》“母之姊妹之

子”条:“《山堂肆考》:‘两姨之子为外兄弟。’然所见书籍但言姨兄姨弟也。”

〔17〕在规范的传统典籍中,“外”、“表”还是多偏指姑、舅表关系。如唐杜

佑《通典》卷六八“二人各是内外兄弟相称议”条:“或问冯怀曰:‘甲之母,乙

之姑;乙之母,甲之姑也。代称姑子为外兄弟,舅子为内兄弟,此亦郑君所言。然

甲乙之母俱姑也,父俱舅也,内外既同,亲疏无异。若甲以姑子称乙,乙以舅子称

甲,则事同名异,于理不通。若相称之辞同,则名例为乖。’怀对曰:‘……依礼

据传,甲乙相称宜同曰‘外’。”〔31〕宋司马光《司马氏书仪》“上内外长属”

注引后唐刘岳《书仪》云:“舅之子称内弟,不书姓。姑之子称外弟,书姓。今人

亦通称表弟也。”〔32〕元舒頔《祭表兄戴仲德归圹文》:“我母汝姑,汝父我

舅,中表弟兄,如足如手。”〔33〕明谢迁《次韵答表弟邹经卫景明》:“吾舅

埋光庆泽深,一经真胜满籝金。青年关柝成先志,白首诗书究圣心。”〔34〕

四、结论

“中外”、“中表”是一组同义词,从中古到近代,其特指义的词义范围有所扩大,

如表3。

表3中古到近代“中外”、“中表”特指义的词义范围中外中表中古时期姑表、

舅表姑表、舅表近代姑表、舅表、姨表姑表、舅表、姨表

现代汉语中,“表兄弟”、“表姐妹”也包含了姑表、舅表、姨表关系。对姑表、

舅表与姨表的严格区分仅保留在某些方言中,如山东阳谷、单县地区仍以“表兄弟”

和“姨兄弟”分别指称这两种关系〔35〕⑦。

正是由于汉语亲属称谓中“外”与“表”的指称范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扩大化,

才导致学者对文献中“中外”、“中表”词义认识的分歧。上文所举诸家对“中

外”、“中表”的理解均有偏颇之处。《大词典》将其等同于“表”,把表叔、表

伯、表姑、表舅、表姨等关系也纳入其中,扩大了其词义范围。蔡镜浩未能说明中

古时期“中外”的特定含义,而将其等同于如今所谓的“表兄弟姐妹”。张万起对

“中外”的理解不误,但却将“姨表关系”也纳入了“中表”的范围,不妥。张永

言则扩大了中古时期“外表”和“内表”的词义范围,将“姨表”归入其中。

综上,“中外”、“中表”的释义可补正如下:

(1)泛指同姓、异姓亲族。(2)中古时期特指与姑、舅之子女的亲戚关系,“中”指

舅父子女,“外”、“表”指姑母子女;唐以后指与姑、舅、姨之子女的亲戚关系,

犹今所言“表兄弟姐妹”。

注释:

①《梁书阮孝绪传》:“孝绪七岁,出后从伯胤之。胤之母周氏卒,有遗财百余

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闻者咸叹异之。”

②参见杭州大学任平1988年硕士论文《二王书札研究》。

③参见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第90页,商务印书馆2007年出版。

④单独表示“舅表关系”这一概念的词通常是“内”。《仪礼丧服》“舅之子”

郑玄注:“内兄弟也。”南朝梁僧佑《弘明集》卷九载萧琛《难神灭论》:“内兄

范子缜著《神灭论》以明无佛。”《称谓录》“母之兄弟之子”条:“中表犹言内

外也,姑之子为外兄弟,舅之子为内兄弟,故有中表之称。”

⑤参见张世方、包小金《汉语堂表亲属称谓的历时兴替》,刊于《修辞学习》

2007年第6期。

⑥虽然《北史》的成书年代为唐代,但此处引录的是北朝西魏时期的诏令,故该语

料既有可能是西魏时期的“原始资料”,也有可能是唐代语言的实录。但即便是唐

人之语,亦可证明直到唐代初期“中外”一词还是特指姑、舅表关系。

⑦张世方、包小金《汉语堂表亲属称谓的历时兴替》一文指出,这样的区别反映了

汉语亲属称谓体系中男性的核心地位,姑表是向心型的亲属关系,它们分别与亲属

关系的核心(父亲或舅父)古代女尸 发生关系;而姨表是离心型的亲属关系,它们有各自的核

心,即姑父或舅父。

【相关文献】

〔1〕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

1958:1770,1595,1590,1589,1589,1597,2212.

〔2〕沈约,撰.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547,1590,1615,1403,1835.

〔3〕罗竹风.汉语大词典(卷1)〔K〕.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686,592,586.

〔4〕蔡镜浩.魏晋南文员的工作内容 北朝词语例释〔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432.

〔5〕张永言.世说新语辞典〔K〕.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600,599.

〔6〕张万起.世说新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352,352.

〔7〕周祖谟,校笺.尔雅校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49,49.

〔8〕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1118,1120,1120,1978,2107.

〔9〕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2212,1057,305.

〔10〕刘向,撰.古列女传〔C〕∥丛书集成初编(第3400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232.

〔11〕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1:490,354,414,1057,1399.

〔12〕刘珍,撰.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8:613,15.

〔13〕魏收,撰.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374,1227,2323,648,1018,2095.

〔14〕姚思廉,撰.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740.

〔15〕萧统,编.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7:706,706.

〔16〕刘敬叔,撰.范宁,校点.异苑〔M〕.北京:中华书局,1996:55.

〔17〕梁章钜,撰.冯惠民,等,点校.称谓hospital怎么读 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6:57,54,56.

〔18〕张世方,包小金.汉语堂表亲属称谓的历时兴替〔J〕.修辞学习,2007,(6):47.

〔19〕张彦远,辑.洪丕谟,点校.法书要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280.

〔20〕王羲之,书.王羲之行书草书汇编〔G〕.北京:北京书籍出版社,1990:168,225.

〔21〕张溥,编.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第3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48.

〔22〕曹寅,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2432.

〔23〕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M〕.北京:中华书局,1981:55,117.

〔24〕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第105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

社,2006:68.

〔25〕常璩,撰.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84.

〔26〕刘义庆,撰.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

局,1983:355,1077,472,580.

〔27〕萧子显,撰.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960.

〔28〕李延寿,撰.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178.

〔29〕李浚,撰.松窗杂录〔C〕∥丛书集成初编(第2743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5.

〔30〕毛晃,增注.毛居正,重增.增修互注礼部韵略〔C〕∥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37册).台北:台

湾商务印书馆,1983:446.

〔31〕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1896.

〔32〕司马光,撰.司马氏书仪〔C〕∥丛书集成初编(第1040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14.

〔33〕舒頔,撰.贞素斋集〔C〕∥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1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591.

〔34〕谢迁,撰.归田稿〔C〕∥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101.

〔35〕许宝华,宫田一郎,编.汉语方言大词典〔K〕.北京:中华书局,1999:1955.

本文发布于:2023-03-20 09:21: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2753183191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卫旌.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卫旌.pdf

上一篇:热炒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卫旌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 卫旌
    手机拨号-4s越狱2023年3月20日发(作者:踢腿)亲属称谓词“中外”、“中表”考黄沚青【摘要】“中外”与“中表”都是中古时期新兴的亲属称谓,但学界对二者具体含义的理解存在着分歧.对“外”、“表”、“中”的泛指义和特指义进行辨析,可知中古时期“中外”与“中表”特指与姑、舅之子女的亲戚关系,唐代以后除姑、舅外,还包括与姨之子女的亲戚关系.【期刊名称】《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
  • 0℃热炒
  • 0℃薯片是用什么做的
  • 0℃现钱
  • 0℃人时
  • 0℃找优点
  • 0℃怎样腌芥菜咸菜
  • 0℃幼儿园早操儿歌
  • 0℃水墨画作品
  • 0℃散文落叶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