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作者简介

更新时间:2023-03-20 08:37:16 阅读: 评论:0

局部测光-十大书法家

孙权劝学作者简介
2023年3月20日发(作者:土豆粉条)

《孙权劝学》教案十四篇

《孙权劝学》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揣摩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重点难点】

1、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刻苦治学,提升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

从古至今哪位能人智者不是从学海脱颖而出的?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才能是只有不

断地学习才获得的,今天我与同学们一起探究一篇有关劝学的文章:

(板书)孙权劝学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

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

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2、重点强调下列字的读音与写法

卿qng岂q涉猎sh孰sh

3、找学生朗读课文

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线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语气)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限制语气)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

教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指读、齐读、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

4、理解课文大意

结合文下注释,具体说说本文写的一件什么事(翻译)。大胆说,说错了也不

要紧,同学可以相互补充(学生解决不了的地方,教师指导进行)。

提示:①通假字:邪同耶,语气词。

②重点词:权谓吕蒙曰(对说)

孰若孤(谁、比得上)

5、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看

四.精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层: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第二层:写鲁肃与蒙议论,结友而别。

2、同学们自导自演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3、文中侧面表现出吕蒙进步之快的一句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阅读全文,了解对比的写法

吴下阿蒙─────→才略吕蒙

乃始就学

5、此文对我们21世纪中学生有何启发

学无止境学海无涯

环境────→天才

持学

五.小结

新一代的中学生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要想建设出一个发达富强的国家,

必须坚持努力长期刻苦学习,用才略去完成之。

【板书】

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关心)刮目相看

议论──结友(惊赞)

《孙权劝学》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知道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2.讲述文章内容,背诵课文,揣摩语言,说出文章给人的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

1.课前收集有关作者等资料,孙权和吕蒙的故事。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生

动的对话描写,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

2.小组合作,对比阅读《孙权劝学》与《伤仲永》,逐步提升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刻苦治学,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

2.勉励学生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翻译、背诵课文。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美读课文,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韵味。体味对话的情味

教学资源:自制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练习资料;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这部作品道出了

三国时多少英雄人物的英雄事,今天大家一起走进《孙权劝学》,了解一下三国时

吕蒙的故事。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

1.多媒体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图片,请一位同学讲讲这个故事。

2.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作者、作品及背景的资料。之后,多媒体

显示。

(三)整体感知,背诵课文

1.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多媒体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请一位

学生认读,由其他学生订正。

2.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理解字词,翻译课文。(有不会翻译的地方明

确提出来,小组解决不了的提交老师)

2)小组竞赛。全班分四个小组,分发练习资料,完成后派代表展示。(文言

字词句解释)

教师指导,并适时点拨。

3.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背诵思路。学生齐背。

(四)合作研讨,品析对话

1)品析本文言简意丰、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感受三位人物各自说话的口吻、

神态、心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课件显示)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个性。

3)积累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刮目相看”。

(五)体验反思,总结全文。

提问:吕蒙由不学到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思考,踊跃发言。教师评议,赞赏中含期盼,给他们信心。

(六)比较阅读,延伸拓展

比较阅读《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小组合作探讨后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七)积累利用,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

2)如果你的朋友也像吕蒙不爱学习,你会怎样劝说?请写一个片段。

《孙权劝学》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⑵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⑵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

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

同学能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健全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健全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

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

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

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教师讲故事,出示课题、作者并板书孙

权劝学)

2.作品、作者介绍

师提问学生,师生齐说,《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题目是编

者加的。

谁能说一下《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书?司马光是一个什么人?(提问学生)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教师介绍《资治通鉴》的命名由来并出示。当年宋神宗之因此给这本书命名为

《资治通鉴》,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意思,其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

借鉴。希望同学们通过孙权劝学这个小故事,也能有所收获。

学习这篇文章的主要目标是:出示课件,生齐读明确。

①朗读课文,能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懂文意;

②通过诵读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体会人物形象;

③通过阅读、体验、感悟,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

二.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教师出示多层次朗读要求,讲读明确。

(一)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下面请大家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注意人物对话的语

气,如果碰到生字和不懂的地方,在下面后面的合作朗读中与大家讨论解决。(教

师口述)

2.全体起立,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朗读。先交流自己画出的字词,互相质疑答疑,

再小组集体朗读课文。(师明确提出要求,生起立朗读)

3.小组展示朗读成果。(两个小组)

4.出示全文,教师强调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和停顿不当之处。

5.全班齐读课文

(二)读懂文意,理解内容

1.小组合作,通译全文。(起立)

2.二人小组合作,读译全文。

3.学法点拨

通过我们对文意的疏通,我们知道,我们依然用到了以前翻译文言文常用的五

字法,就是,让生说(留替调补删)并出示。明确文言文翻译五字法翻译课文最基

本的方法。

(三)读出语气,品味语言

通过读译课文,相信大家对本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在你能用一个词语

或一句话说出文章的内容或写法吗?(先小组讨论,后自主发言)

课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并得到鲁肃赞扬的故事,从而告诉我们,

告诉我们学有益于人的健全和发展的道理,正所谓开卷有益。(板书:孙权劝吕蒙

学鲁肃赞开卷有益)

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

理。文中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测文章中人

物对话的语气来谈。(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品析)

⑴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

充溢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

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保护。)

⑶“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身的切身体会来

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⑷“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

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⑸“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示出吕蒙

对自身才略出息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听录音

2.分角色朗读。谁能比他读得更好呢?一位同学朗读作者话,另三位上台分别

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

物的心境,演完后同学作点评。

3.谈感悟

刚才我们分角色朗读了课文,想一想孙权三劝的魅力、吕蒙乃始就学后的转变,

鲁肃的爱才、敬才,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呢?下面我们先小组讨论,再自由发言。

(起立)

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我们不能总用老眼光来看待

别人,人都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四.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拓展延伸

方仲永的转变与吕蒙的转变有何不同,对你有什么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

要努力读书,开卷有益。)

2.隔空对话

假如仲永和吕蒙穿越时空相遇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哪两位同学能既兴表演

一下。

3.现场劝学

学与不学,使吕蒙和仲永的结束发生了较大变化。纵观我们周围,也有些同学

上课常开小差,课后时常完不成作业,成绩总是提不上去,你如何才能劝导他努力

学习呢?

五.总结、作业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出息而得到鲁肃赞扬并与之结友

的故事,告诉我们读书是有用的。最后老师把宋代苏轼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大家一

起共勉。它就是: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作业

1.背诵全文:劝学——就学——论议——结友

2.收集与读书、学习有关的名句、格言,写在摘抄本上。

《孙权劝学》知识点

(一)课文字词详解

【字词】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

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详解】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②谓:告诉,对……说,

常与“曰”连用。③今:现在。④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⑤掌事:掌管

政事。⑥辞:推托。⑦以:用。⑧务:事务。

【字词】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

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详解】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②岂:难道。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

《诗》《礼》《春秋》等书。⑤为:成为。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⑦邪:

语气词,后写作“耶”。⑧但:只,只是。⑨当:应当。⑩涉猎:粗略地阅读。见:

了解。往事:指历史。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孰:谁。若:比得上。

【字词】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详解】①以为:认为。②益:好处。③乃:于是,就。④始:开始。⑤

就:从事。

【字词】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

非复吴下阿蒙!”

【详解】①及:到,等到。②过:经过。③论议:讨论,评议。④惊:惊奇。

⑤才略:才干和谋略。⑥非复:不再是。复,再。

【字词】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

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别。

【详解】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泛指多天。②即:就。③

更:重新。④刮目:擦拭眼睛。⑤相待:看待。⑥何:为什么。⑦见事:知晓事

情。⑧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⑨遂:于是,就。⑩拜:拜访,拜见。

别:告别。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2.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8.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三)揣摩语言

1.“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

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

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

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转变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

叹。__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

(四)课文分析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

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

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

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上均填课文原

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

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5.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6.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

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7.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8.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

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

9.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概括他们的

性格特点。

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

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10.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里是侧面描写。__作用:突出表现吕蒙学有

所成。

11.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

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

1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因此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

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这

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3。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4.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

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省略的内容:吕蒙的学习过程。__好处: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

这样既节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孙权劝学》教案篇四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

可以补充,因此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与《三

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区区129字,虽极

简略但剪裁精当,不只保存了原文的精华,坚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

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胜利的改写之作。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出息而令鲁

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

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

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出息的。

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

地表示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示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

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

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示吕蒙

才略的惊人出息,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

作结。

《孙权劝学》教案篇五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课文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课文利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课文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课文利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

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课文。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

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

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

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

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看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课文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

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

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

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

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

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

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转变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

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

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孙权劝学》阅读答案

(一)课内阅读理解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

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

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

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

而别。

1.文学常识填空。

《孙权劝学》一文作者是,是时代的政治家、史学家。他主持编攥的,是我国

最大的一部史书。

2.找出《孙权劝学》一文中的成语并解释。(写一个)

3.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1)卿今当涂掌事()(2)但当涉猎()

(3)蒙辞以军中多务()(4)及鲁肃过寻阳()

4.根据语段内容回答。

(1)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2)“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5.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6.从吕蒙的转变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请结合《伤仲永》一文简要谈谈自己的

看法

(二)课外阅读理解

炳烛夜谈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

平公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

如日出

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③行

乎?”平公

“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③昧行:在黑

暗中行走。

7.解释下面句子中的黑体词。

A.恐已暮矣()B。盲臣安敢戏君乎()

C。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D。及鲁肅过寻阳()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9.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不超过五个字)

10.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答:

1.司马光北宋《资治通鉴》2.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

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

了,都可以用此语。

3.(1)当道、当权(2)粗略的阅读(3)推托(4)到

4.(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5.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

的事情罢了。)②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6.只要乐于学习,快乐的国庆节 善于学习,就会寻找一切机会去学习,最终有所成就。再聪

明的人,如果放弃学习,终将一事无成。

7.A。迟,晚B。怎么C。再次,重新D。到……的时候

8.(1)年少而学,就如同初升的太阳。

(2)我难道想要你研究佛家经典而成为博士吗?

9.年纪大事务多

10.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

即可。

《孙权劝学》的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文,故事性很强。这篇文言文课文词句方面的障碍

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

也有不足处。

成功的地方有:

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促使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学习惯,学生

借助注释和词句理解基本内容,教师只激发,点拨。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

问题,解决问题。在读的训练中,我以读思结合的阅读原则:范读──速读──竞读

──研读自学效果很好,大部分学生能当堂背诵全文,提升了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不足之处:

1.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句子翻译,但文言词语的解释有

点多。建议只抓住几个重点词语与句式即可。大部分词语学生有学过,即便有遗忘,

在翻译时不会再来解决,可节省时间,而不必个个点到。

2.分析文章内容时,问题设计有点多,面面兼顾,有很难兼顾。如的行文线索、

的主旨、写人的方法、人物说话的心理、语气等,还应该根据当堂课教学的重点,

进行适当的调整。

《孙权劝学》教案篇六

内容预览:

《孙权劝学》教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2.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提升自学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学习安排:二课时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㈠了解作品:

㈡、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根据提示,读出下面句子的正确的语气。

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E'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2.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①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

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②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

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

待:相看待。

3.议一议:

①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刮目相待”?

②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③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⑥“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二.导学过程

㈠、小组展示

㈡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②“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③“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2.体验反思:

你怎样看待吕蒙读书迅速长进这一事情?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2.课外延伸:

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②《孙权劝学》【拓展阅读】

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

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

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

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

“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

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

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

如此。(《三国志?吕蒙传》节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过:2)诣:3)就:

4)悉: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3.句子翻译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译文: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译文:

4.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

答:

5.联系课文《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4.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请写在下面横

线上。

答:

____________

②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③课后背诵全文。

《孙权劝学》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朗读课文,理清故事发展脉络,把握主题;准确翻译文言词句

2.技能目标: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体会对话描写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文中吕蒙刻苦学习的精神,提升自己的学识修养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体会对话描写的作用

2.学习文中吕蒙刻苦学习的精神,提升自己的学识修养

教学难点合作探究文中语言,体会人物特点。

学情分析

学生掌握文句的基础上,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翻译课文,课件。

教学过程:

结合学科特点,体现单元组教学环节,学习内容,时间预测,教师活动,学生

活动,自主学习设计,问题探究,单元组合作,同层竞争,人人参与,精讲足练,

联系实际,点拨升华,集体备课个人备课

一.导入新课,同层展评:朗读课文,并流畅准确的翻译。(5分钟)

二.结合学习建议,学生自主学习:(10分钟)

1.朗读课文,理清故事发展脉络,把握主题;

2.准确翻译文言词句

3.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体会对话描写的作用

三.学生同层交流,小组展示、质疑问难(10分钟)

四.师生共同探究,构建知识体系。(15分钟)

(一)关键词句的翻译

1.关键词语:

当涂:当道,当权岂:难道

邪:相当于“耶”表反问语气“吗”

但:只见:知道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或谋略

关键语句

1)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蒙以军中多务辞

2)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让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

3.积累成语:(2分钟)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比喻才识尚

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二)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把握主题

理清文章发展脉络

1.a.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b.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c.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学法指导:再细读课文后完成。

总结:文章围绕学展开,出现的三个人物分别是:

孙权学--吕蒙学—鲁肃学

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章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进行人物的表达的?

2.孙权的话表现了对吕蒙的什么态度?从文中找出,仔细分析

3.吕蒙读书后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4.结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猜一猜吕蒙说这话

时,是什么语气和心情?

5.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总结一下人物形象吗?

(四)拓展延伸:

与方仲永的转变相比,吕蒙的转变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五)、当堂检测(5分钟)

(六)、作业设置:(1分钟)

必做:同步一.二.能力迁移一;

选作:能力迁移:二

学科知识构建与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劝学就学赞学

孙权——→吕蒙←——鲁肃

(善劝)(肯学)(爱才)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启示:肯学、勤学

写法:对话描写

《孙权劝学》教案篇八

【课文品读】

《孙权劝学》是一篇极其简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言短文故事主体只有两

个部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文章主要通过

对话的方式,表现人物,推进故事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人物寥寥数

语,就表现出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性格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别具风格

吕蒙学习的起因是“孙权劝学”,学习的过程略去,学习的结果是鲁肃与吕蒙“结友

而别”通过“论议”“结友”来表现孙权善劝、吕蒙勤学和学有所成直接描写、侧面衬

托、留白再塑、繁简结合等手法的巧妙利用,让这一篇小短文既充满了情趣,又不

乏理趣

【设计意图】

文章简短,教材注释比较丰富,学生理解起来不会有文意上的困难但,因其短

小,它的文学价值也往往容易被忽略如何感受到它的文学魅力,则需要教师在深入

解读后,通过生动的教学形式带领学生一道走进文本,品析欣赏笔者通过反复解读

和剖析,挖掘出短文里藏有的多个“三”,这些“三”包含了文章结构、人物形象、艺

术手法、文化背景等多项内容,于是,以“找寻三”趣学文言故事作为此设计的总构

教学创意:趣学文言故事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谓、博士、但、涉猎、吴下阿蒙、刮目相待、邪、耳、乎

等等;

2.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教学重点:

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品析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

要求:读通读顺读懂

方法:自由放声朗读,自己译读,同座译读,质疑解难

二.积累

要求:圈出并掌握引发关注并需要积累的词

方法:自己圈出,落实意义和用法,教师点拨强调

(以自行整理或统一练习的方式积累)

以下词需要强调:

实词:谓当涂涉猎见就过

虚词:以岂但若乃及即更何遂

人称:卿孤孰

古今异义:博士往事

语气词:邪耳乎

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三.品析

要求:找寻文中独特的“三”组合并作分析,感受文章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方法:教师示例,学生独立寻找,教师巡视点拨,学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文中的“三”组合有以下一些内容:

1.三个段落示结构

根据情节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这就是事件的三个阶段,即:孙权劝学,吕蒙

就学,鲁肃赞学这三个段落是:

初……/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

2.三个人物证蒙学

穿插人物介绍:孙权、吕蒙、鲁肃

简析三个人物(孙权、鲁肃、蒙母)对吕蒙学习并成功的证明作用

孙权: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劝他读书,对吕蒙满是关心与厚望正因为有孙权

的善于劝说,才有了吕蒙的“就学”及学有所成

鲁肃:鲁肃“与蒙论议”,一句“非复吴下阿蒙!”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

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地位高于吕蒙,且学识丰富,由他说出此番话,更

可表明吕蒙的长进非同一般

蒙母:从情节的角度讲,文章的最后一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似乎多余,

然而,细细揣摩,就可以感受到它的意味深长了

鲁肃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通过他“拜蒙母”,看得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

而愿与之深交,二人情投意合,侧面衬托出吕蒙富有学识;更重要的是,这一情节

传达出古代对读书的另一个角度的理解:一个人因为读书而有丰厚的学问,会获得

社会的认可和尊敬,更使自己的父母也得到尊敬,既而甚至可以提升自己家族的社

会地位及威望这一情节深化了选文的中心在表现孙权劝学的效果和吕蒙学习的成果

上也都是很重要的一个补笔

3.三句话语见形象

要求:体会文中人物的语气语调,感受说话人的心理

方法:以读促析,能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

简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表现出孙权对吕蒙要求严

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深切关心,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大有所益”

这一句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但又说得语重

心长,言辞恳切;尤其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读来让人

感动

孙权是善劝的他对吕蒙既严格要求,又殷切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

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不失人主身份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的转变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为吕蒙的进步感

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出鲁肃是个忠厚长兄,这句话流露出他重视学问、

善于欣赏他人、对年轻将领的亲切赞美之情

4.三次态度现性格:

1)蒙辞以军中多务

用军务繁重来推脱,这里折射出吕蒙之前不读书只尚武的性格和成长经历

2)蒙乃始就学

在孙权的教育和指点之后,吕蒙无可推辞并知错能改,这是他实现自我转变的

重要一环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这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以看出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充满自

信我们仿佛能听到他那坦诚豪爽的笑声

小结:

吕蒙的三次态度的作用:

1)让文气有起伏;2)丰满了人物形象;3)三次态度就是事件发展的三个阶

段,也是他成长的三个阶段(拒学就学成学);4)比衬出其他的人物形象

5.三个留白显详略

要求:根据文字展开适当的联想,揣摩作者这样安排情节和详略的意图

方法:说读结合、讨论交流

简析:

1)蒙辞以军中多务……

会以怎样的说来“辞”?扣紧文意想象、表达

2)蒙乃始就学……

为什么不写他如何勤学?

3)肃遂拜蒙母……

为什么要交代这个环节?删去了会怎样?鲁肃会对蒙母说些什么呢?

前两个留白是略写,而最后一个则是扩充出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吗?

除了以上的“三”,还有一些“三”也不能忽视如:

三个称呼表亲密:

“卿”,是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第一次出现是孙权称呼吕蒙,表现出孙权对

吕蒙真切的关心和殷切的期望,既郑重,又亲切第二次出现是鲁肃“与蒙论议”后很

吃惊地喊出的,表现出鲁肃对吕蒙的认可、赞扬

“大兄”,面对鲁肃的吃惊和赞叹,吕蒙巧妙接应“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对话中

有同僚间的调侃趣味,更显两人志同道合的兄弟般的情谊

三种语气传态度

人物语言,尤其是语言中流露出的语气语调能揭示人物心理、情感和性格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邪”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联系句意,

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中“耳”表示限止语气,“罢了”说得语重心长,言辞

恳切,传达出孙权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乎”表示感叹,可译为“啊”此句一出,吕蒙自得、

自豪、“书中多阅历,胸中有沟壑”的自信如在眼前

四.诵读

要求:读熟、读美

能生动地读出人物的语气语调,通过朗读表现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努力做到熟

读成诵

方法:同座位配合演读;全班男女生配合演读;全班背诵

五.总结

1.文言文章学习的角度:积累词汇。

2.文学作品学习的角度:品析写人记事的妙法。

《孙权劝学》教案篇九

《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

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以下《孙权劝学》语文教

案,欢迎也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子停顿。

2)、利用课文注释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3)、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

4)、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开卷有益的主旨,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

“乐知者”。

重点与难点

1)、理解、利用文中的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文章主旨。

3)、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4)、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自读质疑、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利用多媒体)

1.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2.播放动画故事《司马光爵士歌王 砸缸》

3.显示春秋时代的一个故事: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

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

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

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根据以上三则资料,提问:(多媒体显示)

1)、由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这首歌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我们能想到有关三国的一些人物

和故事。

2)、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非常了解,那,谁知道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

人?

(指名同学介绍)

3)、请哪位同学用现代汉语说说这则故事的意思?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道理?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这是师旷劝晋平公学习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中的师旷

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

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活到老,学到老。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

应该抓紧学习。同时也说明,开卷有益的道理。

导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

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

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

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

一面,今天我们就通网络卡怎么办 过学习《孙权劝学》,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

(多媒体显示课题)《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二.作家、作品、人物简介(多媒体显示)(提醒学生注意划线部分)

1.司马光(1019――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

涑(s)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

《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仁宗(赵祯1023--1063,北宋第四代皇

帝)宝元(1038——1040)初中进士,英宗(赵曙1064——1067)继位前任谏议

大夫,神宗(赵顼,1068——1085)熙宁(1068——1077)初拜翰林学士(唐时

始设此官,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兼顾问,参予机要,宋代以后权位日低)、御史中丞

(官名,始于周期,东汉以后专司弹劾之任)。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顽固地反对

王安石的变法,因而曾自请任西京御史台(御史府长官),退居洛阳十五年,专门

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继位后任尚书左仆射(y)(秦始设,后分左右,

即正副宰相),上任后立即废除新法,数月后,卒。追赠太师,温国公,谥(sh)

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2.《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

录各30卷。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

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

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

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

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

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

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1362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

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

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

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3.有关吕蒙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陵(现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

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郞将,后随周

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

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

不久病死。

三.正课

(一)、读一读

1.老师范读或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朗读停顿,准确断句。

3.学生再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如: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的语气)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二)、译一译

1.参考注释,根据平时的积累,疏通文义,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1)、重点字词:[初]当初。[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

家。[孰若]与……相例如何。[遂]于是,就。[但]只不过。

2)理解下面句子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这是一个状语后置的句子。

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

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

眼。待:相看待

3)根据学生翻译情况教师进行修正补充。

(三)议一议

1.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而变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2.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

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

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

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3.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

人。)

4.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

的。)

5.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

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6.“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7.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

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练一练

1.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

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

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

的进步。也作“刮目相看”。刮:擦。

(造句随堂提问)

2.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呢?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

者”,作为肩负建设祖国重任的中学生来说,知识对我们重要性西葫芦炒木耳 是可想而知的。那,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今天的学习生活呢。联系课文,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

益”的道理。本文在写作上以对话为主,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寥寥数

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希望同学们多读书,不断健全

自己。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劝学就学赞学

孙权——→吕蒙←——鲁肃

(善劝)(肯学)(爱才)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启示:肯学、勤学

附原文与翻译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

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

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

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

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

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

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较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

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

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

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朗读节奏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

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

/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

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解课文内容大意,并背诵全文。

2、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

3、品味人物对话并说出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4、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健全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三国演义》吗?知道孙权、吕蒙、鲁肃是怎样的人吗?今天大

家一起来学习《资治通鉴》里的一则有关品蒙读书的故事。(板书课题)

2、学生自读题解,画出其中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文字。

3、翻译课文:

⑴齐读课文。

⑵对照注解,自行翻译课文。

⑶根据你对下列词语所处的上下文内容大意(语境)的理解,揣摩其含义

(板书)。

初谓岂邪掌但耳熟若就遂

①四人合作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②全班讨论翻译课文

5、分角色朗读:

①先同桌练习

②再请三位同学朗读

③讨论

孙权:善劝,又可以感到他蓝牙方案 对吕蒙的亲近、亲心、期望,语重心长而又不失人

主的身份。

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6、小结: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吕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他们一唱一和,互相打趣,

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

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7、质疑问难

8、巩固拓展:

①试背课文(比赛)

②吕蒙读书迅速长进对你有什么启示?

全班讨论

9、作业

《孙权劝学》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

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健全和发展。

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健全的道理。课型、课

时:新课1课时

教学手段:

黑板、粉笔和投影片

教学设想: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明确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

或明确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

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

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

讨解答。

一.导语设计:

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

师:什么事呢?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

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

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

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

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

学生回答。

(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益于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对之进行概括。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

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

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竟读课文

师: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

文章大致内容。

师:刚才大家读荸荠的作用 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

读课文。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对着无标点符号之课文大声、流利学生

读课文?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

本。读会字音、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

快速地朗读课文。学生单读、小组齐读。(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

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四.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明确提

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明确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

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

边读、边议、边圈点。学生讲述课文内容。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

导。

(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

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

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加相信的力量作文 强理解。)

1.小组合作翻译课文,每组确定一中心发言人,展开比赛,看谁翻译的最准确。

2.抢答题,词语解释选择正确的一项。

3.提示古今异义现象。

4.揣测人物语气。

五.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

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小组内先试试。

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

师:通过朗诵、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

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小组编剧、表演。学

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

(本环节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

习课文之天

地。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

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六.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

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

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

重要性,那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

师: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

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

关的事情吗?课文与文学作品一样么?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

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加强,使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更深刻

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明确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

延伸拓展的目的。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

不教。)

七.小结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很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

习,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教师可根据

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德育教育。

八.作业

师:课后大家练习背默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学过《方

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那,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

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学生针对课

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学习的必要性

正面描写现身说法学习的可能性

鲁肃言行结友而别侧面烘托

(板书主要内容,尽可能做到简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

《孙权劝学》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再读课文,理清故事发展脉络

2.技能目标:合作探究文中语言,体会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文中吕蒙刻苦学习的精神,提升自己的学识修养

教学重点:

1.合作探究文中语言,体会人物特点

2.学习文中吕蒙刻苦学习的精神,提升自己的学识修养

教学难点:

合作探究文中语言,体会人物特点。

学情分析:

学生掌握文句的基础上,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翻译课文,课件。

教学过程:

结合学科特点,体现单元组教学环节,学习内容,时间预测,教师活动,学生

活动,自主学习设计,问题探究,单元组合作,同层竞争,人人参与,精讲足练,

联系实际,点拨升华,集体备课个人备课

一.导入新课,抽层检测。(5分钟)

二.出示目标,自主学习。(8分钟)

三.共同探究,构建知识体系。

(一)复习回顾:(3分钟)(大屏幕出示重点)

根据小组课前展示情况,用3分钟复习上节课学习要点。

(二)再读课文,根据下列小问题,理清文章发展脉络(5分钟)

a.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b.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c.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学法指导:再细读课文后完成。

总结:文章围绕学展开,出现的三个人物分别是:孙权学--吕蒙学—鲁肃学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10分钟)

1.文章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进行人物的表达的?

2.孙权的话表现了对吕蒙的什么态度?从文中找出,仔细分析

3.吕蒙读书后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4.结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猜一猜吕蒙说这话

时,是什么语气和心情?

5.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总结一下人物形象吗?

(四)拓展延伸:(6分钟)

与方仲永的转变相比,吕蒙的转变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五)、当堂检测(5分钟)

(六)、作业设置:(3分钟)

必做:同步一.二.能力迁移一;

选作:能力迁移:二

小结:学科知识构建与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解课文内容大意,并背诵全文。

2.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

3.品味人物对话并说出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4.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健全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三国演义》吗?知道孙权、吕蒙、鲁肃是怎样的人吗?今天大家

一起来学习《资治通鉴》里的一则有关品蒙读书的故事。(板书课题)

2.学生自读题解,画出其中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文字。

3.翻译课文:

⑴齐读课文。

⑵对照注解,自行翻译课文。

⑶根据你对下列词语所处的上下文内容大意(语境)的理解,揣摩其含义(板书)。

初谓岂邪掌但耳熟若就遂

①四人合作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②全班讨论翻译课文

5.分角色朗读:

①先同桌练习

②再请三位同学朗读

③讨论

孙权: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亲心、期望,语重心长而又不失人

主的身份。

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6.小结: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吕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他们一唱一和,互相打趣,

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

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7.质疑问难

8.巩固拓展:

①试背课文(比赛)

②吕蒙读书迅速长进对你有什么启示?

全班讨论

9.作业

《孙权劝学》教案篇十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

2.积累文言词汇、文中的成语

3.理解开卷有益的主旨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2.学生介绍作家作品,用课件进行资料补充

3.学生朗读

4.学生自译课文(一人译一句)

5.观看课本剧

6.由赏析课本剧引出朗读赏析,老师进行朗读指导

7.老师带读学生跟读学生自读

8.探究质疑

9.看图背课文

10.延伸拓展题

本文发布于:2023-03-20 08:37: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2726363188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孙权劝学作者简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孙权劝学作者简介.pdf

上一篇:爆炒杏鲍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