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上的“俄罗斯英雄”——点评俄罗斯
影片《生死倒计时》
作者:暂无
来源:《坦克装甲车辆》2015年第8期
窦超
俄罗斯是世界上遭受恐怖主义威胁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曾发生了很多震惊世界的重大恐
怖事件。也正是这个原因,俄罗斯以反恐为题材的影视作品数量很多。2004年12月上映的影
片《生死倒计时》就是其中的一部。这部影片取材于荣获“俄罗斯英雄”称号的俄联邦安全总
局阿列克谢高尔基的真实事迹,并且将发生在2002年10月的“莫斯科剧院人质事件”的相
关细节融合到剧情之中,应该说是一部有着真实背景的反恐题材影片。
影片剧情
俄罗斯联邦安全总局少校阿列克谢斯莫林在一次秘密行动中被车臣非法武装俘虏,遭受
百般折磨后被迫在一段录像中承认是自己和部下执行了炸毁莫斯科和其它几个城市居民楼的任
务。当非法武装头目之一——博伊斯基押送斯莫林企图出境时,却意外地遭到了正在巡逻的俄
军米-24直升机的攻击。斯莫林趁机逃脱,非法武装方面也只剩下博伊斯基一人逃走。斯莫林
少校逃脱后被俄罗斯边防军抓获。由于他没有任何证件,只有一个标注着编号的身春秋时期 份牌,
加上录像带中的内容,俄边防军将其视作罪犯加以扣押。正在此时,在当地采访的西方女记者
凯瑟琳-斯通发现了斯莫林。斯莫林趁边防军企图阻止凯瑟琳对他的采访而有些手忙脚乱之际,
夺取了枪支和车辆与凯瑟琳一起逃了出去。这样一来,斯莫林成了俄罗斯方面的“叛徒”,随
即遭到自己人的追捕。后来,他顺利到达了莫斯科,并在相信他是清白的上司卡尔波夫将军的
帮助下隐藏在联邦安全总局的秘密别墅内。
这时,车臣恐怖分子开始密谋在莫斯科的一个剧院发动一场恐怖袭击,同时利用袭击时提
出的要求使流亡国外的车臣非法武装头目巴甫洛夫斯基回国参与领导才能 营救人质的谈判(当然,这是
车臣非法武装企图扩大其在俄罗斯政治影响的阴谋),最后利用人质向俄罗斯政府提出条件撤
离。实际上,这个看起来规模很大的袭击只是恐怖分子设干部提拔 计的连环计的一部分而已。与这一行
动展开的同时,另一路恐怖分子则控制了存放在莫斯科一家银行金库内的600多克粉状放射性
物质——钚。他们企图利用剧院的恐怖分子牵制俄方注意力,然后利用提出条件获得的伊尔76
运输机将钚运往罗马。此时,罗马正要召开世界反恐峰会,这才是恐怖分子真正的袭击目标。
以博伊斯基和哈桑为首的恐怖分子控制大剧院后将前来观看演出的斯莫林的女儿也控制起来,
并且准备把与他们有着一些联系的乌马尔杀了(在笔者看来,这个人物的设置有些让人感到莫
名其妙。据剧情交待,他是车臣非法武装所在地政府一名部长的儿子,因此与非法武装有些来
往,但巴甫洛夫斯基却想将其置于死地)。此时,斯莫林单枪匹马从下水道进入了剧院,并且
救下了要被恐怖分子杀害的乌马尔。此后,两人并肩作战将博伊斯基击毙,并把斯莫林的女儿
和一部分人质救了出去。哈桑提出条件迫使俄方提供装甲车、现场直播车和运输机,并将来现
场采访的凯瑟琳一起带走以进行现场直播。剩下的恐怖分子则通过直播画面监视装甲车的行动,
如果俄方攻击装甲车就引爆吊挂在屋顶的炸弹,与人质同归于尽。哈桑等人驾驶装甲车改变预
定路线,将已经夺取了装有粉状钚的钚筒的恐怖分子接走。同时,有恐怖分子在机场突然控制
了1架伊尔-76运输机。斯莫林救出部分人质后,乘直升机跳到装甲车的车顶伺机行动。哈桑
的装甲车直接冲进机场开上了运输机。在运输机上,哈桑将钚筒安装在预先准备好的炸弹上。
炸弹由计算机控制并与飞机上的传感器交联,一旦发现飞行高度低于3000米就会爆炸,如果按
照导航系统提供的方位到达罗马上空后也会引爆。实际上,恐怖分子是想利用炸弹与钚筒结合
组成的“脏弹”袭击罗马。而在沿途如果被击落的话,那么“脏弹”也会给当地造成严重的核
污染,重演切尔诺贝利的惨剧。
与此同时,俄军特种部队已经潜入剧院内准备展开营救行动。乌马尔不顾危险控制了负责
引爆装置的恐怖分子,俄军特种部队迅速出击将恐怖分子全部消灭,终于将全部人质成功营救
出来。在运输机上,斯莫林在凯瑟琳帮助下经过一番搏斗,将恐怖分子消灭。此后,经过北约
和俄罗斯专家的共同努力,通过卫星电话与控制炸弹的计算机进行蓝牙连接,成功清除了引爆
炸弹的程序。随后,斯莫林驾驶着受到损伤的运输机在公路上迫降成功。影片最后,俄军和美
军合作向恐怖分子营地进行了导弹攻击。正飞往俄罗斯的巴甫洛夫斯基看到直播画面后,只好
调头返回。
点评影片中的武器装备
作为一部俄罗斯影片,《生死倒计时》中自然是以俄罗斯武器装备为主。如片中出现的
AK-74、AKM突击步枪、装有消音器的“马卡洛夫”手枪、米-24武装直升机等,都是大家非常
熟悉的。在影片开始,俄军进行巡逻的米24武装直升机对博伊斯基等人乘坐的汽车进行了攻击。
在片中这一段,出现了一处比较明显的瑕疵。
从影片的画面看,俄军米24直升机发动攻击时使用的是机载的反坦克导弹。这一段中有导
弹飞离发射筒,并进行经过修正的弯曲弹道飞行后命中目标的画面。这里的主要问题是,俄军
直升机发射导弹时,从其位置看去并不能看到被击毁的车臣非法武装的车辆。从现有直升机载
反坦克导弹的工作原理来说,这样的攻击是不可能命中目标的。俄罗斯米-24直升机现装备的
反坦克导弹主要有AT-6、AT-9和AT-16等型号。其中AT-6“螺旋”反坦克导弹采取光学瞄准
跟踪、红外半自动加无线电指令制导的制导方式。也就是说直升机在发射导弹时必须看到目标,
发射后直升机不断用瞄准镜的十字线对准目标,制导系统的红外测角仪通过跟踪导弹尾焰的红
外辐射信号,自动测算出导弹飞行弹道与瞄准线的偏差,经由指令计算机根据偏差计算出相应
的制导指令,然后以无线电信号的方式发送给导弹,由导弹接受后控制舵面做出相应调整修正
弹道最后命中目标。AT-6“螺旋”反坦克导弹的这种制导方式是比较典型的第二代反坦克导弹
的制导方式,只是将更为常见的导线传输指令改为无线电指令制导方式,导弹后面取消了导线
而已。AT-9和AT-16反坦克导弹都采用激光驾束制导方式。所谓激光驾束制导又分为半主动和
主动两种方式,其中半主动方式是指射手或其他照射人员将激光指示器的瞄准点对准目标,导
弹在激光束内飞行并自动测算与激光轴线的偏差从而产生纠偏指令,进而修正导弹飞行弹道最
后命中目标。目前,采用激光驾束制导方式的反坦克导弹都采用半主动工作方式,即必须有外
部激光照射目标才能顺利工作。也就是说,无论是采用红外半主动工作方式的AT-6反坦克导弹,
还是采用半主动激光制导方式的AT-9、AT-16反坦克导弹,都必须是在看到目标的情况下才能
够顺利命中目标(当然,采用半主动激光制导方式的导弹,可以利用外部提供的信息发射导弹,
然后由外部光源进行照射引导导弹命中)。
影片中,米-24直升机发射反坦克导弹时,俄军并没有人员在非法武装车辆的附近,只能
由直升机自己对导弹进行制导。如果直升机看不到目标,那么机上人员也就不可能对导弹进行
制导。此外,影片画面中俄军米-24直升机似乎只喝可乐的坏处 携带了2个火箭巢和副油箱,其挂载反坦克
导弹的翼尖挂架上并没有悬挂反坦克导弹发射筒,而在导弹发射时的镜头里却又出现了导弹发
射筒,应该属于剪辑错误或是特效制作时的疏忽。这一镜头的处理算得上是本片中为数不多的
瑕疵之一。
片中双方攻守战术表现
《生死倒计时》-片中,俄军和恐怖分子的攻守战术主要集中在“剧院人质事件”这一场景
中。而这一场景在很大程度上是参考了发生在2002年10月的“莫斯科剧院人质事件”。
“莫斯科剧院人质事件”是车臣非法武装一手策划的一次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地点是原来
莫斯科轴承厂的文化宫。文化宫后来被一家商业组织承包并翻修改建为一座可以容纳1400名观
众的大型剧院。当时,共有40余名车臣恐怖分子进入剧院内部,而且参加此次袭击的绑匪中包
括18名“寡妇敢死队”的成员。她们的主要任务是腰部绑上炸药,混在人质中充当“人体炸弹”
(这一情况在影片中被简化为只有1名女“人弹”混在人群中)。当时,恐怖分子一共携带了
130千克爆炸物,其中包括2枚152毫米炮弹、18枚手雷和80余件其它爆炸物。这些处于密集
人群中的爆炸物即使只有一件爆炸也足以造成非常严重的人员伤亡。最要命的是,身上绑有炸
药并均匀地分布在人质之中的“寡妇敢死队”,谁也无法保证在突击发起时能够将这些“女人
弹”同时击毙,从而阻止爆炸的发生。最后,俄方不得不采取特别措施,即使用具有强麻醉作
用的“特殊气体”进行攻击。在释放“特殊气体”将恐怖分子和人质一同麻醉后,迅速展开突
击,将分布在各处的恐怖分子一网打尽。虽然这一措施取得了很大成功,恐怖分子也被顺利消
灭,但面对首次使用的“特殊气体”——芬太尼衍生物制剂,俄方救治措施不够到位,致使
125名人质由于吸人大量的“特殊气体”而死亡。应该说,《生死倒计时》中剧院人质事件就
是“莫斯科剧院人质事件”的翻版,只是具体情节上有些差别。
在影片中具体的攻防战术表现中,恐怖分子一方的表现并不比俄军特种部队差。恐怖分子
控制剧院后,首先将观众控制在座位上,然后将观众的手机全部收走,断绝其与外界的联系
(实际上,在“莫斯科剧院人质事件”中恐怖分子允许人质使用手机与家人通话,俄方据此得
到了不少有价值的情报)。恐怖分子随即将一堆爆炸物装入一个吊篮内(这个吊篮下面还挂着
几枚反坦克手雷),并将之吊挂在剧院的屋顶上,这就大大增加了俄军特种部队在第一时间控
制爆炸物的难度,迫使其只能选择在第一时间使恐怖分子失去对起爆装置控制的办法。影片中,
恐怖分子只派出了1名女“人弹”混在人群中。虽然只有1个人,但这个女“人弹”也发挥了
一定的作用。恐怖分子收走人质的手机时,有一个女人质偷偷将手机留下来,并暗中向外发短
信。女“人弹”扭头发现后立即将手机夺下,并露出绑在身上的炸弹威胁人质不准再发短信,
否则就引爆炸弹。恐怖分子一方面将爆炸物吊挂在屋顶,另一方面让女“人弹”混在人质中,
这就等于将爆炸物分散在两处,大大增加了俄军处理的难度。
最令人惊奇的是,恐怖分子控制屋顶爆炸物的方式。哈桑带领的恐怖分子离开剧院后,剩
下的恐怖分子为了保证其安全由一名双手合十的恐怖分子负责控制起爆装置。这名恐怖分子的
面前放着一台直播哈桑乘坐的装甲车画面的电视,只要俄军对哈桑采取行动就引爆炸弹。他的
两手手掌中间夹着两个金属片,金属片分别连着控制炸弹的导线,只要两个金属片接触在一起,
炸弹就不会爆炸。如果这名恐怖分子遭到袭击就会两手摊开,炸弹就会被引爆。这种引爆方式
迫使俄军无法采取通常的击毙控制起爆装置人员的方式进行处置,必须采取措施首先将这名恐
怖分子的双手牢固控制并使其不能分离,才能展开下一步行动。应该说,恐怖分子的上述方式
极大增加了俄军特种部队处置的难度,如果放在实际中怕是使用“特殊气体”也不能达到目的。
影片中出现的这种控制起爆装置的方式,实际上在2004年9月的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中
就曾经出现过。当时,占据别斯兰市第一中学的恐怖分子就将炸弹悬挂在体育场的篮球框内,
然后由人员用脚踩住起爆装置,一旦被击中就会倒下而引爆炸弹。看来,反恐部队有必要发展
某种远距离处置爆炸装置的技术手段,才能避免面临此类被动局面。
影片中恐怖分子在战术方面出现的最大问题是相互之间缺乏通信联络,结果被斯莫林、乌
马尔和俄军特种部队各个击破。恐怖分子占领剧院后,其人员分布在剧院的各个角落。在演出
大厅内集中了绝大部分人质,恐怖分子在这里集中的人员也最多。在后台的马戏团演员也被扣
为人质,并有部分恐怖分子看守。此外,在剧院各处走廊和房《红楼梦》读后感 间内也有少数恐怖分子。最要命
的是,这些分布在各处的恐怖分子因为没有通信保障措施,实际上已经处于相互之间完全隔离
的状态。孤身潜入剧院的斯莫林逐步搜索前进,并将遇到的几小股恐怖分子逐次歼灭。在这个
过程中,恐怖分子对发生的情况毫无所知,即使当博伊斯基都被击毙时,位于演出大厅的哈桑
还在通过对讲机呼叫其乘装甲车离开(从这一点来看,似乎只有2个恐怖分子头目配备了无线
通信器材)。一般来说,如果在一个地形较为复杂的地区展开作战行动,分布在各处的人员都
应该配备无线通信器材,并可以规定其在预定的时间报告自己所负责区域的情况,如有紧急情
况可以随时报告,这样就可以将分散在各处的人员聚合成为一个整体,也就大大提高了自身的
反应速度和作战效能。影片中的恐怖分子缺乏通信保障,也就没有了对整个战场态势的掌控能
力,遭到各个击破也就不足奇了。
在笔者看来,片中俄军方面的战术表现比恐怖分子还要差一些。俄军将恐怖分子占据的剧
院封锁之后,仍处于被自己人通缉状态的斯莫林从下水道潜入剧院内部,企图依靠自身力量打
开局面。仅就这一点来说,斯莫林的行为就将剧院内2000名人质置于了非常危险的境地。虽然
斯莫林自己手持装有消音器的“马卡洛夫”手枪,开枪时隐蔽性较好,但他自己对剧院内的情
况根本就不了解。恐怖分子的企图是什么?剧院内有多少恐怖分子?他们的位置在哪里?他们
的武器配备情况如何?恐怖分子是否设置了爆炸物?这些爆炸物的具体情况怎样?斯莫林对这
一切都毫无所知,无疑大大增加了行动的盲目性和危险性。况且,斯莫林自己孤身一人进入剧
院的目的是什么呢?是想侦察情况还是解救自己的女儿?亦或是想着自己一人将所有恐怖分子
全部摆平?如果是侦察情况,是需要与整个特种部队的战前侦察行动协调一致才可能取得好执行行为异议 的
效果;自己解救女儿或是摆平所有恐怖分子也是其能力所难以达到的(毕竟恐怖分子有30多人,
且拥有强大火力和威力巨大的爆炸物)。片中斯莫林在搜索前进中消灭了好几名恐怖分子,但
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使恐怖分子开枪射击,那么就会导致不可接受的毁灭性后果。因此,
斯莫林一人独闯剧院的行为是非常危险的,也只能出现在商业影片当中。
片中的俄军特种部队在斯莫林乘直升机离开后,即准备向剧院发动进攻。他们一路通过斯
莫林所画的地图指示从下水道进入,到达演出大厅下方准备攻击,另一路则从屋顶进入攻击位
置,其余则准备从剧院正面发动攻击。但最要紧的用双手控制起爆装置的恐怖分子,却不在特
种部队最初的攻击目标之内,这个目标是属于另一个孤胆英雄——乌马尔的。乌马尔赤手空拳
来到恐怖分子中间,告诉他们被骗了,哈桑已经乘装甲车逃走了。乌马尔还对恐怖分子进行劝
降。正当恐怖分子们的注意力都被他吸引过去的时候,俄军特种部队悄悄占领了攻击发起阵地。
乌马尔边说边走到控制起爆装置的恐怖分子身边,突然抓起钉在桌子侧面的一把匕首将恐怖分
子的双手刺穿并钉在桌子上面(这一过程中极易造成恐怖分子双手脱离接触而使炸弹爆炸)。
俄军特种部队趁势从三个方向发起了攻击,恐怖分子纷纷中弹倒地,控制起爆装置的恐怖分子
也被击毙在桌子上。隐藏在人质中间的女“人弹”见状站起来掏出引爆装置想要引爆炸弹,
却被身后的人质牢牢控制,随即被特种部队击毙。经过一番激烈枪战,所有的恐怖分子都被击
毙,人质全部获救。
影片的这一段情节看起来很合理,但如果从实战角度看是存在着很多问题的。首先,乌马
尔参加到儿童治口腔溃疡小妙招 这次行动中来完全是一个意外,他是恐怖分子骗到莫斯科来的,还准备在行动过程中
将他杀死。这就是说,乌马尔的出现对于俄军来说是一个意外情况。在最后的突击行动中,乌
马尔是自己参与进来的还是与俄军进行了协调后按计划参与进来的,影片中并没有交代。笔者
从影片内容来看,似乎是乌马尔自己主动参与到行动中的(因为画面显示,乌马尔在进入演出
大厅以前将自己从恐怖分子手里夺来的突击步枪放到了地上,要是有预先计划的话应该空手前
去,否则就要发生枪战进而引发爆炸了),且在行动之前并没有与俄军就行动计划进行过协调。
如果是这样的话,俄军的行动也就过于冒失了。俄军并没有搞清楚剧院内恐怖分子的具体部署
情况,俄军也就不可能针对桌子那边控制起爆装置的恐怖分子和隐藏在人质中间的女“人弹”
采取应对措施(乌马尔没有与俄军进行行动协调,俄军计划内容中自然不会包括他的行动)。
也就是说,这两个至关重要的、掌握众多人质性命的恐怖分子在俄军的行动中是两个“盲点”。
这是极其危险的,一旦出现这样的盲点,就意味着没有特种部队队员负责将他们控制或者歼灭。
处于盲点的恐怖分子也就可以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自由采取任何行动,这将意味着炸弹将会被
引爆,演出大厅内的人质和特种部队将会与恐怖分子同归于尽。这就是说,俄军的攻击计划存
在着严重漏洞,这样的计划是不可能出自一支有丰富经验的特种部队之手的。
如果我们退一步说,乌马尔事先与俄军特种部队进行了行动协调,共同制订了行动计划。
这样的话,就可以解释俄军突击行动中与乌马尔配合紧密的原因。但问题是,乌马尔本身并不
是俄军特种部队成员,甚至不是俄罗斯,他还与恐怖分子有着某些瓜葛。在营救人质行动
中与这样一个背景复杂的,且并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合作存在着巨大的风险。特种部队成员
之间需要有非常强的信任感,甚至可以说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把生命托付给队友,这样才能保证
行动中的高度协调性。特种部队与乌马尔之间显然不存在这样的信任感,那么特种部队队员们
敢把控制掌握起爆装置的恐怖分子的任务托付给后篮球场的英文 者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从这一角度来说,
影片中对于乌马尔所起作用的描绘显然是过于夸大的。实际上,像乌马尔这样的人最大的作用
应该是提供恐怖分子方面的情报,以利于特种部队制定行动计划。如果必要的话,乌马尔也可
以起到某些吸引恐怖分子注意力或谈判沟通的作用。但控制掌握起爆装置的恐怖分子,则必须
要由特种部队队员完成。
如果说乌马尔的行动还可能与特种部队有协调的话,那么女“人弹”被控制住则完全是出
于侥幸。在激烈交战的同时能够沉着冷静地突然出手控制住女“人弹”,这样的行动不是经过
专业训练的人员是做不出来的。几乎所有的人质在双方激烈交火的情况下都会本能地采取躲避
动作,根本不具备盯住某个目标进而迅速而准确地采取行动的能力(有趣的是,在2002年10
月的“入共青团申请书 莫斯科剧院人质事件”中,确实有一名没有暴露身份的联邦安全总局探员在人质当中。
他还利用手机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情报。不知影片中这位挺身而出的人质是否是以此人为原型
的?但影片中并没有对此有所交代)。此外,俄军特种部队在突击过程中开枪击毙女“人弹”,
有引爆其身上炸弹的危险,万一打到炸弹上引起爆炸,将会导致整个行动的失败。
本文发布于:2023-03-20 02:56: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2521643164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生死倒计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生死倒计时.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