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吴

更新时间:2023-03-20 00:27:19 阅读: 评论:0

工作室装修-笔记本键盘膜

盖吴
2023年3月20日发(作者:值班管理制度)

北魏太武帝灭佛运动中炳灵寺石窟免遭破

坏原因初探

作者:他维宏

来源:《丝绸之路》2014年第12期

他维宏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北魏太武帝灭佛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首次“法难”,规模庞大,影响深远。在这场

声势浩大的毁佛运动中,炳灵寺石窟中西秦时期所开凿的洞窟却保存完好,至今还未发现有被

破坏的痕迹。此中原因,史语不详,本文拟对此作一探析。

[关键词]北魏太武帝;灭佛运动;炳灵寺石窟

[中图分类号]K8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2-0035-02

鲜卑拓跋氏入主中原后,承中原佛法之事,接受佛教,用以敷导民俗,以助王政之禁律。

自拓跋珪起,北魏诸帝大都礼敬沙门。太武帝拓跋焘即位之初,信奉佛法,礼敬沙门;常引高

德僧人,与共谈论;佛诞之日,亲御门楼,以致礼敬。①然而拓跋焘在位之时,正值北魏日益

强盛,力图统一中原之际。史载,太武帝“富于春秋,既而锐志武功,每以平定祸乱为先”。

②在统一北方的连年征战中,亟需大量人力、物力,然僧侣不从征役,使兵源不足;寺院拥有

大量土地、财富,又不纳税,使得国家税源堵塞,财力枯竭。为此,太武帝于太延四年(438)

三月诏“罢沙门五十以下”,“以其强壮,罢使为民,以从征役”。③后因佛门匿藏兵器,帝

疑其与盖吴有谋,且在查抄寺中财产时发现诸多不法证据。拓跋焘忿恨沙门非法,遂纳大臣崔

浩毁佛之议,下诏土地转让合同 “有司宣告征镇诸君,刺史,诸有佛国形象及胡径,尽皆击破焚毁,沙门无

少长,悉坑之”。④太平真君七年(446)三月,“诏诸州禁佛,坑沙门,毁佛像”,⑤开始了

全面的毁佛运动。此次灭佛,破坏力极大,“土木宫塔,声教所及,莫不毕毁矣”。⑥而处于

北魏统辖区域的炳灵寺石窟却未受到影响,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形隐蔽,位置偏僻

炳灵寺石窟所在地区距中沉迷于英语 原王朝较远,地理位置偏远。它位于永靖县城西南35公里杨塔乡

和王台乡之间的小积石群峰丛中。石窟处于崇山峻岭之间,一面临水,三面环山。《元和郡县

图志》载:“积石山,一名唐述山,在县西北七十里。”⑦积石山“众峰竞出,各有异势,或

如宝塔,或如层楼,松柏映岩,丹青饰岫,自非造化之神功,何因绮丽如此”,⑧可见积石山

地势十分险要,偏远隐蔽,“彼人亦罕有至者”,⑨是建造佛窟的理想之地。

北魏时,永靖之地属桴罕镇管辖。太平真君六年(445)夏四月,“天水公封敕文击利延子

什于桴罕。八月,封敕文入桴罕,分徙千家还上卦,留安远将军乙乌头守桴罕,乃置桴罕镇”。

⑩据《魏书地形志》“河州”条云:“真君六年(445)置,后改,治桴罕。”桴罕乃魏之边

地,离北魏统治中心较远。对此偏远之地,太武帝灭佛便有了“天高皇帝远”,鞭长莫及之遗

憾,影响力从长安至此,大大减弱,并且中央政令到达此地,尚需时日,且当时交通不发达。

“佛沦废终帝世,积七八年,然禁稍宽驰,笃信之家,得密奉事,沙门专志者,犹窃法服诵习

焉,唯不得显行于京者矣。”可以看出,太武灭佛只在京师及附近影响比较大,而对于边远地

区,其影什么穿针粗中有细 响力相对较弱。由此可以认为,炳灵寺石窟之所以免遭破坏与其地处偏远隐蔽有很大

关系。

二、氐羌叛乱,无暇顾及

自古以来西北是羌、氐、戎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桴罕及周边地区也是羌等民族主要聚居

地之一。羌人彭氏就是桴罕当地的著名的大姓,颇具实力。北魏统治者对氐、羌等少数民族统

治极其残酷,负担沉重的赋税、徭役,如规定:“每户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石,再

加地方征收的调外之费帛一匹二丈。”在生产力水平低下,且氐、羌等民族为游牧民族不善耕

稼与织布的情况下,这些规定的赋税是非常沉重的。同时,北魏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如北魏正

平元年(451),魏太武帝致刘宋臧质书云:“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

南是三秦氐羌。设使丁零者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正减并州贼;氐羌死,正减关中

贼。”由此可见,拓跋氏之民族政策带有明显的种族歧视色彩。为了反抗北魏的压迫,氐羌等

少数民族纷纷起兵反抗。如始光三年(426),“卢水胡盖吴聚众反于杏城,诸种胡争应之,有

众十余万”。太平真君七年(446),“魏金城边医生自我鉴定 天水梁思维的本质 会与秦益难民据上卦东城反……氐羌及

休官屠各数万人皆起,兵应之”。秋八月,“安定胡刘走吕反……魏主遣镇长安俟成败,杀伤

千数,遂平之”。从这三则史料可知,从始光三年开始至太平真君七年(426~446),西北地区

大规模的反抗北魏残暴统治活动此起彼伏,而小规模反抗更是层出不穷。而桴罕作为胡羌人的

主要集居地之一,虽然桴罕之羌是否起兵接应,史书无所记载,但上述史料中皆言“氐羌皆起

兵应之”,可以肯定的是桴罕受到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之下,桴罕镇长官的首要任务是维

持此地的社会稳定,防止氐羌接应叛军,而不是遵照中央的诏令,坑沙门,毁佛塔。在氐羌战

乱不断的情况下,中央政令很难及时传达至此地。地方官员集中力量维护稳定,防止叛乱发生,

而对于中央的政令也不过是做一番“已报肃清矣”的奏折。因此,西北氐羌人民反抗北魏统治

的行动客观上也是炳灵寺石窟得以保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影响深远,帝君慎之

自佛教传入桴罕之日起,逐渐融入当地人民生活中,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同时,西秦

统治者大事宣扬佛教,使佛教义理深入人心。从十六国时期到北魏统一北方为止,战乱动荡、

争夺抢掠的混乱状态延续130多年。西秦统治桴罕时,连年征战。如更始二年(410),“乾归

复都苑川,又攻克姚兴略阳、南安、陇西诸郡徙二万五千于苑川、红红的玫瑰 桴罕”。更始三年(412),

“乾归复讨彭利发……斩之。收羌户一万三千”。永康三年(414),“西秦攻灭南凉,诸城皆

降。”永康八年(419),炽磐遣其左卫匹达建威梯君等讨彭利和于漒川,大破之,利和单骑奔

仇池,获其妻子,徙羌豪三千户于桴罕”,等等。在更始元年至永康八年(409~419),西秦定

都桴罕前后立体素描 ,一直持续征伐,伴随着战乱的是无限沉重的徭役、赋税、饥饿和死亡。在这种动

荡的年代里,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饥寒交迫,祈求获得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的人们很容易接收

佛教宣扬的“来世幸神”和“六道轮回”的教义。与此同时,西秦部分统治者利用佛教来缓和

紧张的阶级矛盾和人民的反抗情绪,大事宣扬佛教,修缮佛窟,礼敬高僧。如“被逐至林阳堂

山之玄高”。河南王请其还邑,“渐还到国,王及臣民,近道侯迎,内外敬奉,崇为国师”。

西秦崇佛可以在石窟内得到印证,窟北部“建弘元年”题记旁有“遂请妙匠,客兹尊像神资所

茂……至极于隆玄窬偷”,“容世范停荫道枢唯钦尚□□灵持美哉□台会旨,广弘□□圆机化

机乃□斑匠神仪重晖舍兹远晤圣景孰追”。王万青先生认为:“可能改年号时西秦王朝特意把

炳灵寺重新修建,大事宣扬佛教,以佛教名义来达到它向外扩张、向内缓和人民的反抗情

绪……广弘、圆机和化机一些会其主子的旨意,乃即斑匠,对炳灵寺神仪重新彩绘出光辉,如

此舍此不求,去远寻觉悟,则圣人景象孰能可追!”此外,从窟内佛像的供养人也可以看出,

西秦统治阶级是极力崇佛的,如建弘题记下方一小立佛右侧,有“博士□安□□无国之象”,

“乞佛□罗使之像”,等等。他们都是西秦王朝贵族和官僚地主阶级人物。在统治者的提倡下,

人们虔诚礼佛、敬佛。石窟内的佛像、壁画是当地人民的信仰所在。如建弘题记下方下排的供

养人由里向外依次为“侍生天水梁伯熙之像;侍生金城万□之像;侍生天水杨□之像”。从中

可以看出石窟在当地及其周边地区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毁佛等于摧毁了人们在现实社会的唯

一寄托。另外,魏太武帝于公元445年刚刚平定桴罕。第二年下诏毁佛,前后不到一年,对于

这种情况,太武帝不得不慎重考虑,采取慎重态度。当地人民的礼佛、敬佛,促进了炳灵寺石

窟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增强了石窟抵御外部破坏的能力。因此,佛教对当地百姓的根深蒂固影

响是其免遭破坏的又一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地形隐蔽、位置偏远、氐羌叛乱、佛教对人民影响深远等众多因素,是炳灵寺

石窟在声势浩大的毁佛中得以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这是佛教史上的幸事。

[注释]

①②④⑥北齐魏收:《魏书释老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033页、第3034页、

第3035页。

③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23,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867页。

⑤北齐魏收:《魏书世祖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如何缩小咬肌 00页。

⑦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陇右道上》“河州枹罕县”条,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

1121页。

⑧唐释道世:《法苑珠林》“枹罕临河唐述谷仙寺”条,四部丛刊1929影印本。

⑨宋李昉:《太平御览地部窟》,中华书局1960影印本,第267页。

⑩清慕寿祺:《甘宁青史略南北朝》“魏伐吐谷浑”条、“卢水胡盖吴反”条、“魏

上卦东城反州兵讨平之”条、“安定胡刘超反魏将陆俟斩之”条,兰州俊华印书馆1936年版。

北齐魏收:《魏书地形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620页。

北齐魏收:《魏书食货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852页。

南朝沈约:《宋书臧质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12页。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15,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638页。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16,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648页、第3730页。

梁释慧皎:《高僧传玄高传》,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39页。

阎文儒、王万青:《炳灵寺石窟》,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页、第169~170页、

第169页。

本文发布于:2023-03-20 00:27: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2432393155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盖吴.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盖吴.pdf

上一篇:胡欣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盖吴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 盖吴
    工作室装修-笔记本键盘膜2023年3月20日发(作者:值班管理制度)北魏太武帝灭佛运动中炳灵寺石窟免遭破坏原因初探作者:他维宏来源:《丝绸之路》2014年第12期他维宏(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北魏太武帝灭佛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首次“法难”,规模庞大,影响深远。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毁佛运动中,炳灵寺石窟中西秦时期所开凿的洞窟却保存完好,至今还未发现有被破坏的痕迹。此中原因,
  • 0℃胡欣然
  • 0℃小树开花
  • 0℃视直径
  • 0℃奚斤
  • 0℃三山一水
  • 0℃乌溪沙
  • 0℃臂丛神经牵拉实验
  • 0℃开锅肉丸
  • 0℃双燕齐飞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