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个击破

更新时间:2023-03-19 22:35:45 阅读: 评论:0

木绣球-李子忠

逐个击破
2023年3月19日发(作者:西安景点排名前十)

第1页共13页

《六国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作者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2.掌握率、厥、弥、判、速、洎、殆等字的

意义。

3.品味文中的句子。4.能结合现实对国家大事进行评论。

教学重点:熟施姓取名 悉全文并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文中词类活用现象。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简介相关知识,熟读课文,翻译课文第一段。

一、导入新课: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六王毕,

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也

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

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

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篇不鞭强秦之暴行,而

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兼有很高的史

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苏洵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

作诗,故自号),眉州眉山(现在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

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

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谒见翰

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

有病,不肯应诏。嘉祐五年,授职秘书省校书朗,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参与修纂礼书《太

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为文,学《孟子》、《荀子》、贾谊、司马迁诸家,尤以《战国策》为主要楷模。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长“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

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来因其子

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并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

第2页共13页

宋散文八大家。著有《嘉祐集》十五卷。《六国论》是《权书》十篇的第八篇,原题为《六

国》,课文从通行选本标题为《六国论》。

2.背景材料: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

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秧变法

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来强盛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

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

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已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

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

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

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

为割地赂秦。苏洵不从其他方面去论证,而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

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乱政,因而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解除

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

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归中央。为了防范武将军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

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

有战斗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有心人张国荣 造成军事上的衰颓。北宋建国后一

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北宋政府实行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腐败,

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

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

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

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3.解题:

“六国论”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上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

因,借古讽今。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者播放录音,学生对照书本划出自己仍不会的地方。

2.学生自由阅读,力求不犯错误并试着理解读出感情。

3.学生试读,师生共同订正错误。

四、翻译课文1.学生试译第一段:2.提名翻译重点句子。

第3页共13页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继续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一、文言知识点:

1.一词多义

非兵不利(兵器,武器,名词)斯用兵之效也(战争,名词)而秦兵又至矣(军队,名词)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形容词)

故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所以,因此,连词)此言得之(对,说得对,动词)

得诚不得已(能够,动词)较秦之所得(得到、获得,动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丧

失、丢失,动词)

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暴秦之欲无厌(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

暴暴霜露(暴露,动词,读p)终继五国迁灭(终于,副词)

终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前“为”意为“治理”,动词;后“为”是“被”,介词)

为以荆卿为计(作为,动词)邯郸为郡(成为,动词)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起

初,副词)

始始速祸焉(才,副词)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如果,连词)

向并力西向(对着,这里有“对付”的意思,动词)

2.古今异义

率赂秦耶(古义:一概,全都。今义:率领;不慎重)

至于颠覆(古义:终究,到……结局,今义:表示另提一事,连词)

其实百倍(古义:那实际情况。今义:实在的,事实上)

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

今义;表示又一次)

第4页共13页

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理解事物的能力)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3.词类活用

李牧连却之(却: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始速祸焉(速:形容词用作动词,

招致)

早割月削(日,月;时间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

用作动词,礼遇)

4.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②被动句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洎牧以谗

诛。

③倒装句赵尝五战于秦。(介词结构后置)

5.通假字:厌、当

二、参考译文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

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

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杨达才案 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吉他调音 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

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

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

于战争。

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

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

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

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

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

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

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

第5页共13页

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

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

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

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

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

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

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

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

(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

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

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真可悲叹啊!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啊!

六国巨蟹男性格 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

国的形势。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

了!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分析文章论点论证。

一、课文分析:

1.本文一共5段,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明确: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二部分

为2、3段,围绕中心论点,提出两个分论点——“赂秦而丧”、“不赂者以赂者丧”——

分别论证;第三部分为4、5两段,总结六国破灭之教训,劝谕当朝统治者“无使为积威所

劫”。

2.课文最后一段,也用了比较法,请问比较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课文第5段也有两组比较,一组是明比,将“六国”与“秦”比,•结果是秦强而六

国弱,但六国当有不赂秦而战胜秦的可能。第二组比较是将“宋朝”与“契丹、西夏”比,

是暗比。作者所处的宋代,正逢契丹、西夏等外患骚扰,宋朝统治者不是坚决抵御,而是割

地赔款,然而从力量的比较上,统一的大宋远远强于边境小国的契丹、西夏,宋朝就更有战

而胜之的可能。

3.宋与契丹、西夏比,为何要暗比而不明说?

第6页共13页

明确:这正是苏洵散文的长处,行文至此,作者观点已十分明确,用旧事来讽喻今事,含蓄

而又明晰,这是其散文具有《战国策》风格的体现。

4.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本文的大致内容,文章抓住那一个中心内容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

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讨论、交流)明确:课文围绕一个“赂”字展开论证。

开篇一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好一个“赂”字!点明了全文

的中心论点,也开门见山道出了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作者先以秦受赂所得土地与侵占所得

土地的事实和六国赂秦割地的事实作了鲜明比较对照,让读者进—步明白,六国因赂秦而力

亏。又由于六国赂秦频繁无度,使秦变成了一只饿虎,所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对于

野心勃勃的侵略者来说,“以土地换和平”只是—种海市蜃楼式的美景。有趣的是,作者没

有用过多的笔墨在这些问题上纠缠,笔峰一转,重点剖析“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这个问题。

很显然,六国并没有都在“用土地换和平”。比如齐国“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这恐怕更令读者感兴趣。作者首先肯定,齐、燕、赵的灭亡固然是由于用武不终”,但更重

要的是由于楚、韩、魏永无休止的割地,而使齐、燕、赵失去强有力的外援,致使其势单力

孤而亡,这种祸根仍然是由于‘赂秦’所致。作者接着进—步假定,“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真是发人深思。可是历史没有照着这个假定去走,却上演了一出悲剧。所以作者叹道,“悲

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所以作者在反复说明—个

“赂”字是六国灭亡的道理之后,联系现实,“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

在六国下矣”。读者不难理解作者发自肺腑的警示:若不以六国灭亡为训,历史还将重演—

出悲剧。可是苏洵哪里知道,一篇文章怎能唤醒根探蒂固、堕落成性的统治阶级呢?事隔几

十年后,宋王朝不但贿赂了半壁河山,连东京也贿赂给了金人。历史真是给他开了—个不大

不小的玩笑。

二、品味句子。

1.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问:这几句话是怎样形象地说明割地赂秦是自欺欺人的?明确:模拟状貌、意图和现实的巨

大反差、时间(数字)的对比]

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

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问:句中“苟”相当于“如果”,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指出批评的对象?明确:要结合背景,

当时的形势非常严峻。

三、拓展思维:你赞同作者对六国破亡原因的看法吗?你还有补充意见吗?

明确:战国时代,七雄争霸。为了独占天下,各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最后六国被秦国逐个

击破而灭亡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

确立了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军事实力超过了六国。同时,秦灭六国,顺应

了当时历史发展走向统一的大势,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苏洵仅从斗争策略方面论六国之过,

第7页共13页

未从政治、经济、历史的发展等方面考察,结论是偏颇的。

但我们知道作者写此文,并非旨在全面探求六国破灭的原因,而是为了“讽今”,因此便从

某一角度着眼分析历史,总结教训,告诫北宋统治者。作者这种针砭时弊,关心国家前途的

精神应予肯定。

四、相关资料

1.有关兴亡治国的言论:《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伶官传序》:忧劳

可以兴国,逸豫可以记身

《谏太宗十思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出师表》:广开言路、亲贤远佞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阿房宫赋》:戒奢以俭《邹忌讽齐王纳谏》:

广开言路

《勾践灭吴》:励精图治,心忧天下,尊贤重士,法纪严明

《我们对于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针锋相对,寸利必争,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决不搞屈辱

2.外交

《触龙说赵太后》:磨炼国君意志,培养能君主《季氏将划颛臾》:君贤臣能且上下精

诚团结

《寡人之于国也》:使百姓不饥不寒且得庠序之教,明孝悌之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

面都得到发展

《六国论》(苏辙):六国相互背盟败约而失韩魏之天下要冲

五、作业:

1.本文的写作方法是借古讽今,试着写或者改编一篇历史小故事,反映出社会现实。2.熟

读成诵。

《六国论》学案

古代散文选修《六国论》学案(学生版)

二、写作背景

《六国论》的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

点:第二段是

作为论据,论

证。第三段再

第8页共13页

的具体事实来论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赂

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授,不能独完”这一道理。第四段

的看法。最后一段借古讽

今,。

1.写出加点字的读音

率赂秦耶()思厥先祖父()暴

霜露()

抱薪救火()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赵

之君()

洎牧()以谗诛

()革灭殆尽()

2.找出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找出活用字

(1)李牧连却之()

(2)以弱天下之()

(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4.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思厥先祖父()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可谓智力孤危()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②觉今是而昨非()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①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②此言得之()

③至德不得()

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⑥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①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第9页共13页

②相见恨晚()

③死者相藉()

④伯乐相马()

①其势弱于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后秦击赵者再()

(4)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六国破灭,,战不

善,。,破灭之道

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

。”

秦以攻取之外,小,大。较秦之所

得,,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

其实亦百倍。则,,固不

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斩,以有尺寸

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今

日,明日,然后,起视四境,而

秦兵又至矣。然则,暴秦之欲无厌,,

侵之愈急,故。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

哉?。五国既

丧,。燕赵之君,,能守其

土,。是故,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后

秦,李牧;洎牧以谗

诛,,惜。且燕、赵

处,可

谓。向

使,齐人勿附于

秦,,,则胜负之

数,,当与秦相较,。

呜呼!以;

以,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

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

而,日削月割,以趋于

亡。!

夫,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

势。,,

第10页共13页

古代散文选修《六国论》学案(教师版)

一、作者介绍

《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红景天的功效与作用 山县)人,

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赵祯嘉祐年间

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宋代都城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宰相韩琦也

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汴京。当时任翰林学士的

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文章,其中《机策》二篇、《权书》十篇、《成集就

叫做《嘉祐集》。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

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

辙合称“三苏”。

二、写作背景

《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

北宋。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

屈辱求和。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

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

三、课文分析

《六国论》的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

善,弊在赂秦。”第二段是以韩、魏、楚三国赂秦而灭亡作为论据,论证六国

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第三段再从不赂秦的国家——齐国、燕国、赵国也终于

灭亡的具体事实来论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授,不能独

完”这一道理。第四段提出为国者当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并力却敌,不要为

敌人的积威所吓倒的看法。最后一段借古讽今,向北宋当局敲起勿蹈复辙的警

钟。

四、基础训练

1.读音

率赂秦耶(shui)思厥先祖父(ju)暴霜

露(p)

抱薪救火(xn)与嬴而不助五国也(y)燕赵之君

(yn)

洎牧(j)以谗诛

(chn)革灭殆尽(di)

2.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通“曝”,冒着)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如果)

3.词类活用

(1)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使……退却)

(2)以弱天下之民(使动用法,使……弱)

(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月:名词作状语,

一月一月地)

(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完整地存在)

(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坚持到底)

(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活用为动词,以礼相待)

4.古今异义

第11页共13页

5.一词多义。

(1)非:

①不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

②不对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③无,没有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苟子劝学》)

(2)或:

①或许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②不定代词,相当于“有人”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③有时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得:

①动词,得到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②适宜,得当此言得之(《六国论》)

③找到至德不得(《庄子秋水》)

④捕获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

⑥看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

(4)相:

①互相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②偏指一方,相当于“你”“他”等相见恨晚

③递相,先后死者相藉(《捕蛇者说》)

④亲自观看伯乐相马

(5)势:

①势力其势弱于秦(《六国论》)

②形势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6.特殊句式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为……所……”式)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也”式)

(3)后秦击赵者再(状语后置句,即“后秦再击赵”)

(4)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省略句,宾语“之”省略)

五、背诵课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

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

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

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

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

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

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

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

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

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

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

第12页共13页

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

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

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

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参考译文: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

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

他们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

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

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秦国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

得到城市。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那实际上

多到百倍。把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实际上

也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想望的,六国诸侯最担心的,当然不在于战争了。

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子孙对待

土地却不很爱惜,都拿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今天割让五座城,明

天割让十座城,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

军队又到了。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

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

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六国终于灭亡,是理所当然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

秦国,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这话对了。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

国而不帮助五国。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

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所以燕国虽

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

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

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

被杀害,赵国都城邯郸才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

到底男人补气 。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

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如果当初韩、魏、赵三

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

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

唉!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

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

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消减,月月

割让,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

的形势。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六国论》教学反思

第13页共13页

苏洵的《六国论》为传统名篇,历来选作教材。这次教学《六国论》的目的是培养同学们

自主学习的习惯,合作探究的能力,并在议论文的写作上作些试验。在方法上,主要是引导

学生发挥主体地位,积极参与课堂,快乐学习。

本次教学的整体设计思路是:集体备课,编写出学案,印发给学生,先进行自主学习;课

堂放手由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合作探究讨论,同学们解答质疑,教师再作补充总结;

最后延伸迁移巩固本文审计英文 的重要知识点,仿写议论文。因此本文的学习目标就定为:1、了解

时代背景和作者;2、掌握重要字词句和用法;3、学习借古讽今的写法和论证严密的特点;

4、模仿本文写一次作文。

这次上课的大体流程是:先由同学们朗读课文,纠正字音(10分钟)接着简介苏洵的情

况(3分钟),同学们合作探究文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找出重要的字词句的知识点(20),小

组成员发言,其它小组同学补充纠正,根据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与参与质量打出小组及个人得

分,最后由教师归纳强调本节所学知识要点,并点评总结小组的评比结果,给予表扬和督促。

最后布置完成作业:1、巩固文中总结出的字词句等知识点;2、模仿写作一篇作文。

我对这节课的感觉是:整体上同学们能按我设计的程序进行合作探究与质疑,同学们课堂

表现积极,发言踊跃,气氛热烈,不时出现同学们和老师快乐的笑声;教学目标基本完成,

课堂最后有些赶时间,主要是同学们发言的语言准备不够严谨,枝节问题强调过多,影响了

教学进程;同事们对本节课也能认可,感觉本节课是成功的。

讲本次课的收获与存在的问题是,收获有:1、学案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

过课堂前置,提高了课堂效率,今后要编好用好学案;2、合作是教学快乐的钥匙,这个合

作既有教师集体备课的合作,又有同学们上课时的合作探究,枯燥的学习因合作而充满欢乐,

倦怠的工作因合作而激情再现;3、巩固落实很重要,之所以个别同学语言不严谨,最后环

节有些赶时间,主要原因是个别同学对学案没有进行认真的讨论,课前预习不够深入,要运

用好学案还要抓落实才好。4、有压力就会产生动力,要讲课的压力促使自己精心准备,收

获课堂的快乐,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要有一定的压力才会进步提高。存在的问题是:准备

充分了要流畅地把教学流程完成需要长期的锻炼,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还掌握得不够熟练,

课堂也会出现一些没有预料的情况,合作探究的评比标准和细节还不完美,教学流程还不够

娴熟,表达不流利,课堂也有些因听课的人多而拘谨的情况。

今后的想法是:要把这种良好的教学模式坚持运用到课堂中,教师同学们都参与,收获上

课与学习的快乐,相信随着教改的深入与不断科学化与精细化,同学们的学习和教师的生活

将会充满阳光。

本文发布于:2023-03-19 22:35: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2365453148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逐个击破.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逐个击破.pdf

上一篇:量纲分析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逐个击破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 逐个击破
    木绣球-李子忠2023年3月19日发(作者:西安景点排名前十)第1页共13页《六国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作者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2.掌握率、厥、弥、判、速、洎、殆等字的意义。3.品味文中的句子。4.能结合现实对国家大事进行评论。教学重点:熟悉全文并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观点。教学难点:文中词类活用现象。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求:简介相关知识,熟读课文,翻译课文第一段。一、导入新
  • 0℃量纲分析法
  • 0℃海带黄豆汤
  • 0℃迈克菲有用吗
  • 0℃小脑横径
  • 0℃蒜苗热量
  • 0℃浙江神仙居
  • 0℃桥梁墩台
  • 0℃黄疸的分类
  • 0℃胜残去杀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