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年第31卷第2期
・文献综述・
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候研究进展
陈丽凤1
(福建中医学院2003级本硕连读研究生,福建福州350001)
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胃脘痛;胃痞;进展证——胃脘隐痛、四肢倦怠、大便稀或溏、食欲减退、食后腹
中图分类号:R322.4+4文献标识码:A胀;脾胃湿热’汪——大便稀或溏、呃逆嗳气、失眠多梦、胃脘隐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02一0062一03痛、肢倦怠或烦躁易怒或口干几渴;胃阴不足证——口干口
渴、呃逆嗳气、四肢倦怠、烦躁易怒、泛酸(嘈杂)。结论:CsG
慢性浅表性胃炎(chmnicsuperficialgastritis,CsG)是消以肝郁相关证候最为常见}四分类证候好句摘抄大全20字 症状出现频次各有不
化系统的常见病,现代医学对之尚无特效疗法,多采用对症治同模式特点,仉症状谱则与肝脾火系最为密切。吴建一[21将
疗,如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肠蠕动,抗幽门螺杆
372例CSG分为7型进行分析后认为:本病依肝胃气滞、脾胃
菌(Hp)感染等。中医学将本病归于胃脘痛、胃痞等范围,以虚寒、瘀阻胃络、胃热炽盛、胃阴亏虚、寒邪犯胃、食滞胃肠次
辨证治疗为主,多年来已取得显著成绩,现将近年我国对CsG序,所占比例依次递减,其中前3犁共占87.9%。周福生等[3]
的证候相关研究概述如下。
研究csG脾气虚证的诊断标准,结论:新建市的诊断标准包
1CsG中医证候研究括4项主症和7项次症。主症:①食后脘胀;②舌胖大有齿
张声生等…研究CsG的证候分布,结果:960例cSG中痕;③舌质淡;④脉细或细弱。次症:苔薄白、胃脘疼痛、肢体
医证候的出现频率分别为肝胃不和证490例(51.o%)、肝郁
倦怠、u淡、面色萎黄、大便溏、脉细弦。诊断:主症①必不可
脾虚证180例(18.8%)、脾胃虚弱iIE112例(11.7%)、脾胃湿
少;具备4项主症可诊断;具备前3项主症中的2项主症加任
热证98例(10.2%)、胃阴不足证80例(8.3%);各证候前5何次症3项可诊断;具备3项主症加任何2项次症町诊断。
位中学生日记 症状的出现频次由高到低为:肝胃不和证——呃逆嗳气、烦劳绍贤等『4]观察csGl46例,其中脾胃湿热证8l例,非脾胃湿
躁易怒、四肢倦怠、泛酸(嘈杂)、口干口渴;肝郁脾虚证——呃热证65例。初步建立(№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和简化标准。
逆嗳气、四肢倦怠、烦躁易怒、食后腹胀、口下口渴;脾胃虚弱以舌苔黄腻、胃脘痞满或胀或痛、大便溏、纳呆为主要症状;口
面积的R印为1.89%。结果表明,本品在12h内稳定性良好。
2.3.5加样同收率试验精密嚣取已知含量的同一样品适
量6份,分别置25mL容苗瓶中,分别精密加入三七素对照品
(对照品浓度为o.4nlg/mI。)o.1mL。即加入o.04
mg
i七
素,稀释至刻度,进样20肛I。,测定峰面积,计算回收率(见表
1)。结果表明。本方法加样l旦l收率良好。
表1加样回收率试验
样品含鼍加入餐测得量网收率平均lIIl收率RsD
(pg)(pg)(fjg)
(%)(%)(%)
50.1789.9199.35
47.4486.6998.12
48.7887.9998.02
4098.15O.61
50.6689.8598.O
49.5388.8998.4
49.8989.5699.18
3结论
本文考察了三七总皂苷提取废液浓缩物中二七素的
HPLC含量测定方法,各考察指标在线性范围内与相应的峰
面积呈良好的线性父系,为三七素含量测定质量标准方法的
建市奠定了基础。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
靠、重现性好等特点,对分析评价药物质量有霞要的参考
作用。
参考文献:
[1]郑璐,郑健,刘庆荣,等.红参I|l水溶性成分三七素的生理活性研
究[J].中成药,200l,23(2):905.
[2]李向高,郑毅男。魏存雁.人参止血成分的化学研究[J].吉林农业
大什么石头最值钱 学学报,1989,11(2):32.
[3]吴锦忠,李向高.朝鲜人参与红参llI氨基酸成分比较研究[J].中
药材.1990。13(5):27.
[4j赵闷强,f秀训.二七止血成分读书体会300字 【)encichine[J].中草药,1986,
(6):34.
[5]鲁歧,李向高.三七止血成分的分离鉴定与含量测定[J].中成药。
1988.(9):34.
[6]朱静,刘■康.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测定t七及其制剂中三
七索的含量[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22):1865~1867.
[7]崔秀明,徐珞珊.三七qI三七素的含萤测定[J].中国药学杂志.
2005。40(13):1017~lOl9.
(收稿日期:2009一11一06)
万方数据
2010年第31卷第2期云南中医中药杂志63
苦而粘、胸闷、口渴少饮、肢体困重、恶心为次要症状;只要具
备舌苔黄腻,再『司时具备其余两个主症,或具备其余1个主症
和2个次症,或具备3个以上次症,即可诊断。简化诊断标准
为:同时具备舌苔黄腻和胃脘痞满或胀或痛,即叮诊断。
2CSG中医证候与现代医学辅助检查相关性的研究
梅武轩等[5]研究csG各证型与胃黏膜水通道蛋白3、4
基凶表达的相天性。结果:脾胃湿热’征组AQP3、AQ只高于
胃阴不足证组和正常人组;脾虚湿困证组、寒湿困脾证组
AQP3均高于胃阴不足征组;脾胃湿热证组、脾虚湿困证组、
寒湿困脾证组3组I'日】及胃阴不足证组和止常人组问AQR、
AQP4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结论:CsG的中医证型不同,则胃
黏膜AQP。、AQR基因表达不I司,AQR、AQP4可能成为各
证型病证的发生机制之一。刘Il红等[6]分析csG中医证型
与胃黏膜分泌功能的相父性,结果:单纯犁CsG胃泌素、胃动
素及胃蛋白酶原I、Ⅱ水平与伴有出血、糜烂、反流的CSG无
显著性差异。不同证型胃泌素、胃动索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
其中脾胃虚弱型、肝郁脾虚型和胃阴不足型患者胃泌紊、胃动
素含量较低,表明虚证和虚实夹杂证胃黏膜分泌功能较弱。
结论:虚证和虚实央杂证胃黏膜分泌功能减弱。张声生等L7J
研究CSG不同证候的胃黏膜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结果:与
脾胃虚弱证比较,脾胃湿热证胃黏膜促胃液素(Gas)明显升高
(P<o.05),脾虚痰湿证也显示了升高的趋势;脾虚痰湿证降
钙素基凶相父肽(C(;RP)明湿升高(P<o.05);脾虚痰湿证和
脾胃湿热证胃黏膜辅助T淋巴细胞(CD4)明显升高,该2组
间及其他各组间抑制T淋巴细胞(CD}I)无明显筹异。结论:
胃黏膜神经内分泌、T淋巴细胞免疫在(№及其不同证候的
发展形成演变过程巾起着重要作用。
谢冰颖等Ⅲ研究csG胃黏膜PcNA和热休克蛋白与中
医证型的关系。结果:CSG脾气虚证PCNA胃黏膜内的细胞
分裂指数高于脾胃湿热证(P<o.05);脾胃湿热证胃黏膜内的
HSP60在问质和腺体均高于脾气虚证(P<o.05,P<o.01),
而2种证型HsP60在胃黏膜上皮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
(P>o.05)。结论:中医的临床辨汪分型与PCNA和HSPeo表
达有一定关系。吴秀霞等f9}对部分证型阻;患者胃黏膜组
织中的促凋亡基因Fas的蛋白质表达和抑制基因Bcl-2蛋白
质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脾胃湿热组Bcl一2阳性率显著高于肝
胃小和组和对照组,肝胃不和组和对爱尔兰签证 照组之间尢显著性差异;
肝胃不和组的凋I∑指数姥著高于脾胃湿热组和对照组。范妤
等LI叫研究L№中医证候与Hp及抗凋亡蛋白的相关性。结
果:脾胃最深刻的一件事 湿热组Hp感染率显著高下脾胃气虚组和正常对照
组(P写给老公的一封信 <o.01);Bcl一2在脾胃气虚组的表达率略高丁脾胃湿热
组,2者无显著性差异,仍与上E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o.05)。结论:CSG不同中医证型中,Hp感染和抗凋亡
蛋白Bcl-2表达存在差异,2者与证候的形成有关。张玉峰
等【lIj研究CSG细胞凋亡指数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脾
胃湿热组和肝胃不和组HP感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o.05),脾胃湿热组HP感染率显著高于肝胃不和组
(P<O.05),肝胃不和组的凋亡指数显著高于脾胃湿热组
(P<o.05)。结论:除rHP感染的因素之外,机体气机阻滞
也会导致细胞凋亡的发生加强。陈晴清【12]将85例胃镜诊断
为CSG患者分为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气虚证型,观察
其Hp感染的状况。结果:脾胃湿热型的Hp阳性率最高,占
45.18%,显著高于脾气虚证组的Hp感染率(P<o.05),而与
肝胃不和组的Hp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
CSG的中医分犁有一定的科学性,脾胃湿热是本病的主要证
型,且Hp感染率最高,提出湿热之邪与Hp在病因学上是相
通的。蔡子鸿等【l副调查206例CS(j患者,病程在loa以下者
各证型Hp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脾胃虚寒型63.33%、脾胃湿
热型87.1%、肝胃气滞型48.89%、瘀阻胃络型70%、胃阴亏
虚型40%,差异非常显著(P<o.01),表明病程在10a以下者
以脾胃湿热型多见。刘利民等L“]调查108例csG患者,Hp
的感染率依次为脾胃湿热84.2%、肝胃不和78.2%、脾虚夹
热58.3%、脾胃虚寒38.5%、胃阴不足31-3%。实证(脾胃湿
热和肝胃不和)型HP的感染率和虚证(脾虚夹热、脾胃虚寒
和胃阴不足)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1)。
3CSG脾胃湿热证与现代医学辅助检查的相关性研究
张诗军等LI副研究CSG脾胃湿热证与水通道蛋白3基因
表达的相父性。结果:正常人与CSG患者AQP3阳性表达率
有显著性差异(P<O.01),正常人、脾胃湿热证患者AQP3阳
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o.05),脾胃湿热证、脾虚证患者
AQP3阳性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o.05)。CSG脾胃湿热
证中AQR阳性患者出现口渴少饮、大便溏而不爽的比例明
显高于AQR阴性患者(P<o.05或P<o.01),出现口干口
苦、恶心、纳呆、腹胀或痛的比例2组无显著性差异(尸>
O.05)。CS(;脾胃湿热证中AQP3阳性患者辨证为湿重于热
的比例明显高于AQP3阴性患者(P<o.05)。结论:AQP3与
水液代谢关系密切,AQP3在脾胃湿热证发生中起着某种作
用。周正等[16J研究CⅨ;脾胃湿热证与水通道蛋门4表达的
关系,结果:脾胃湿热hE胃粘膜的炎症明屁荸于脾虚证和正常
人组(P<o.05,P<o.01);脾胃湿热证AQP4蛋白表达量高
于脾虚证组(P<o.01)和正常人组(P<o.05);脾应证蛋向表
达量低于正常人组,但尤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AQP
的异常表达可能是脾胃湿热证的发生机制之一。梅武轩
等[171研究CsG脾胃湿热证与胃黏膜水通道蛋白3、4基因表
达的相关性,结果:脾胃湿热中、重度组AQP3、AQP4基因表
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脾胃湿热轻度组(P<o.05,
P<o.01);脾胃湿热重度组AQPs高于脾胃湿热巾度组
(P<o.05)。结论:脾胃湿热程度与胃黏膜AQP3、AQP4基因
万方数据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年第31卷第2期
表达相关,它随着湿热程度的加重而增加。周凡等[18]研究
csG脾胃湿热证患者舌苔脱落细胞cDK和CDI<6的表达及
意义,结果:脾胃湿热组患者舌苔脱落细胞CDl(4和CDl(6阳
性细胞显著高于脾草书书法入门 气虚组和正常对照组(P<o.01)。结论:
CDI<4和CDKs在脾胃湿热证舌苔脱落细胞保持高表达,町能
与中医证型有关。吴娟等L191研究CSG湿热证胃黏膜g,D细
胞变化及胃泌素、生长抑素的表达,结果:与脾虚组比较,湿热
组胃黏膜G细胞数日,D细胞数目,g,D细胞比值,G细胞总
面积即Gas表达量,D细胞总面积即sS的表达昔有显著性差
异。结论:G细胞增多,胃黏膜Gas增多,D细胞减少,胃黏膜
ss减少,可能是湿热证的病理基础;而D细胞增多,胃黏膜Ss
分泌亢进,G细胞减少,胃黏膜Gas水平低下,可能是脾虚证
的病理基础。武一曼等f201研究胃泌素、生长抑素与脾胃湿热
证cSG的相关性,结果:脾胃湿热组G细胞均高于脾气虚组
(P<o.01);脾胃湿热组D细胞显著低于其它2组(P<
o.01),G/D细胞比值脾胃湿热组高于其它2组。脾胃湿热组
的HP感染率高于脾气虚组。
4结论
脾胃湿热组患者与HP感染有密切关系,由于HP介入
导致G细胞增多,D细胞减少,G/D细胞比值增大。冯春霞
等【zlJ研究【黝脾胃湿热证胃粘膜病理、Hp感染及胃粘膜分
泌特点,结果:脾胃湿热证患者的Hp感染率、胃粘膜炎症程
度高于脾虚证组和正常组(P<o.05、P<o.01);脾胃湿热证
胃粘膜组织的IL_8、TNF-a高于脾虚证组(P<0.05、
P<o.01),而sIgA低于脾虚证组(P<o.01);脾胃湿热证Hp
阳性者的胃粘膜炎症程度明显蕈于阴性者(P<o.01),且Hp
阳性者胃粘膜组织巾的IL-8、TNF_a高于阴性者(P<o.05),
而sIgA在2组间尤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脾胃湿热
证的胃粘膜呈活动性炎症改变,可能与局部炎症因子(1L-8、
TNF-a)分泌增加、防御因子(sIgA)分泌减少有关;HP感染可
能足引起和加重脾胃湿热证内在病理变化的因素之一。
5问题与展望
目前我国对CSG的证候的研究较多,分刑不一,各有特
色,fFI缺乏统一性,不利于临床教学及临床的实际应用。而某
些汪趔的诊断标准研究崭露头角,使中医诊断方式获得新突
破。传统中医足通过颦闻|’nJ切四诊收集患者的病情,进而辨
证论治。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当代中医除r运用传统的四
诊技术收集病情外,还运用了各种先进的现代诊疗技术来完
善疾病资料的收集,探讨各种理化指标与中医证型分类或形
成因素的关系,这是巾医四诊的延伸,是辨证的一大进步,具
有较高的Iji『瞻性,该种研究方式或许是中医与西医相结合的
切入点。但目前研究的证型及种类较局限,以脾胃湿热证相
关研究为多,说明湿热与CSG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等有重要
的相关性,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张声牛,牧童.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候分布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
杂志,2007。22(1):18~20.
[2]吴建一.慢性浅表性胃炎372例中医辨证分析[J].甘肃中医,
2004,17(3):11~12.
[3]周福生,赵立凝.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诊断标准确立
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6,24(12):2178~2179.
[4]劳绍贤,周正.建立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的
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l(5):365~367.
[5]梅武轩.慢性浅表性胃炎不问证型与胃黏膜水通道蛋白3、4基因
表达的相关性[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15(29):313l~3134.
[6]刘卫红.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黏膜分泌功能的相关性分
析[J].北京中医。2006,25(12):709~711.
[7]张声生.慢性浅表性胃炎不同证候胃黏膜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的
研究口].中国巾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5,13(6):392.
[8]谢冰颖.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黏膜增殖细胞核抗原和热休克蛋白与
中医证型的关系[J].中国巾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9,17
(1):31~33.
[9]吴秀霞.慢性浅表性胃炎细胞凋亡基冈表达与部分证捌相关性初
步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5):552.
[10]范好,感悟录 壬建华.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与幽门螺杆菌及抗凋亡
蛋白的相关件研究rJ].山西中医,2008,24(4):38~39.
[11]张毛峰.慢性胃炎细胞凋亡指数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J].光
明中医,2008,23(5):557.
[12]陈晴清.幽fJ螺杆菌与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型的关系[J].广
西跃学。2004,26(3):346~347.
[13]蔡子洪,洪清娴,肖冰.慢性胃病中医分型与Hp感染的相关性研
究[J].中医杂志,2003,44(4);290~291.
[14]刘利民,张万岱.慢性胃病不同中医证型HP感染的比较
研究[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3,(8):4.
[15]张诗军,劳绍贤.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水通道蛋白3基
因表达的相关性研究[J].中医杂志,2004,45(11):852~856.
[16]周正.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水通道蛋白4表达关系
的研究口].中医杂志。2004。45(5):379~381.
[17]梅武轩,劳绍贤.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胃黏膜水通道蛋
白3、4基冈表达的相天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
27(10):891~893.
[18]周凡.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舌苔脱落细胞cDKn和
cDK6的表达及意义[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4,14(4):6~7.
[19]吴娟.慢性浅表件胃炎脾胃湿热证胃黏膜g,D细胞变化及胃泌
索、生长抑素的表达[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
(34):3840~3843.
[20]武一・曼.胃泌素、生长抑素与脾胃湿热证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相关
住研究LJ].中医杂志。2004,45(3):215~216.
[21]冯春霞.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胃粘膜病理、幽门螺杆菌感
染及胃粘膜分泌特点U].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0(3);
187~190.
(收稿日期:2009一08—25)
万方数据
本文发布于:2023-03-19 19:15: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2245133135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张诗军.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张诗军.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