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化特色村庄-----彤弓山村
风水彤弓山
彤弓山舍水如弦,鸟雀巡林鹭稼田。石径楼坊荫蔽巷,听风吟月忘桃源。
………………
“彤弓弨兮,受言藏之。我有嘉宾,中心贶之。钟鼓既设,一朝飨之。彤弓弨兮,受言载
之。我有嘉宾,中心喜之。钟鼓既设,一朝右之。
彤弓弨兮,受言櫜之。我有嘉宾,中心好之。钟鼓既设,一朝酬之。”
《诗经.小雅.彤弓》一诗,描写的是周朝天子以彤弓赏赐有功诸侯,并宴请群臣的生动场景。
彤弓,红漆的大弓。神话故事《后羿射日》云:“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就是说,
后羿射日所用的神弓,就是天帝所赐的彤弓。后来,人间的天子也有样学样地以彤弓来赏赐
有功之诸侯、大臣了。
《诗经》描绘的场景,距今已经三千多年。
但时至今日,在常山县有个村庄依然沿袭着彤弓之村名,而村名的来历,恰恰与此场景有莫
大渊源。
这个村子位于西出县城约十公里的地方,叫彤弓山村。
村子是徐姓人聚居地,三分之二以上的人都姓徐,宗谱记载是徐偃王后裔。
据传,西周时期,徐国国君徐诞在开掘运河时,挖出了一副“朱弓赤矢”,即“彤弓”,天下人
都认为这是祥瑞之兆,东方诸侯各国遂推举徐诞为偃王。史载,徐偃王以仁义治国,百姓安
居乐业,周边三十六诸侯拥其为王。周穆王恐其坐大与天子分庭抗礼,乃派三年级日记范文 兵剿之。徐偃王
为避免百姓生灵涂炭,主动弃国避战,数万百姓自发随之流亡。
后来,有一支偃王后裔迁徙到了龙游,在溪口灵山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在溪口灵山,至今
建有徐偃王庙,并保留着每年祭拜偃王的**俗。
宋代末年,徐姓的一支由龙游县灵山迁居常山,多方考察之下选定了彤弓山为安居之所。其
始迁祖徐国镇任掌兵副千户之职,为纪念先祖“天赐彤弓”的传奇事迹,专门建造了一座议事
大厅,命名为“彤弓山舍”,彤弓山由此得名。
其实,既使没有这个传说,稍稍观察一下村子的地理形制怀孕初期不能吃什么 ,就是一把大弓的形状,也就是通
常所谓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水缠绕”的风水宝地。
村子依山傍水而建。东南面为开阊田野,一条叫龙绕溪的小溪在村前潺潺流过,像是弓上的
弦;其余三面山体环抱,仿佛就是一张大弓,拱卫着村落。
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又何尝不是“一方人养一方水土”。徐姓族人在这里繁衍
生息八百年,恪守着敬天崇道的朴素伦理,传承着偃王仁义持家的祖训,浸润出自然与人文
积淀厚重绵实的这一方福地。
今天,当你行走在村巷的青石路上,穿梭在村后古树林的浓荫,聆听着凄美胜于梁祝的爱情
故事……很难不为之赞叹、称羡、动容……
不喜欢上她,真的很难。
………………
彤弓古树泥鳅喜欢吃什么 林
疾雨散珠霰,晴空光影疏。山风寻入道,鸟倦乐音舒。
………………
从县城来的公路是绕村后过的。站在公路上,基本看不到村落屋舍,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蓊蓊
郁郁的古树林,密密实实地把村庄与公路遮挡开来。
林子约有二十来亩,百年以上的老树一千多棵,最大的一棵苦槠树据说已有800来年,和村
庄的历史一样久远,当地林业部门的说法,这是华东地区最大的苦槠王。
这些古树虽历经沧桑,依旧枝繁叶茂,冠如华盖,遮雨蔽日,或挺拨隽秀,或虬劲古朴,或
盘根错节,或藤蔓缠绕,或三两连理,或一枝独秀,形态万千,多姿多彩,如诗如画……
春天,合着小雨刷过树叶的清新曲调,听着小鸟啾啾欢唱,看老树枝头新芽勃发;盛夏,走
进浓荫的怀抱,把酷暑隔绝在身心之外,剪一缕清凉带回梦乡;深秋,秋风秋霜斑斓红鲤鱼与绿鲤鱼 了林相,
最是色彩酷炫的时节,来一段忘年的浪漫;冬天,当雪花染白了枝头屋顶,踩着厚厚的枯枝
落叶,万籁俱寂中,静静地体味生命的轮回……
一个村庄,有这样一片树林,真的是一种福气。
第一次来彤弓山,就喜欢上了村后的这片古树林。为之惊艳,也深深地为之惊诧。
惊诧于在全民大炼钢铁的那样年代,这片古树林何以幸存下来?
这都是因为老祖宗的祖训已经深深印在村民的心里。同行的村里人解开了我的疑惑。
原来,村中的《徐氏宗谱卷首族规》竟然专门有这样一段记载:“乔木,或荫护龙脉,或妆点
景色,甚为关要。凡住后山周围巨木,乃祖宗蓄箓。数百余年历代保守至今,嗣后不论合山己山,
一概不许砍伐私拚,违者即以败族论,族长鸣鼓攻之,削其名于谱,且鸣官究治,贤子孙宜慎之。”
砍一棵树“即以败族论”,不仅要从族谱除名,还要送官追究。这样的祖训,还真是不多见。
这样的族规大概已有近500年了,一代一代传承不息,已经深深地融进彤弓山人的血脉里。
所以,爱树护树,成为了村民的自觉传统。在以柴禾当燃料的年代,村民到十多里路外的山
里砍柴,也不会偷砍这片林子的一枝一叶;村民造房修路,先得问树,即使是一根小小的枝
桠,也会按程序上报村里批准后方动工。
十多年前,村里修建进村公路的时候,环境宣传标语 有一棵巨大的古枫树挡在规划道路的中间。护树还是
造路?村干部思索再三,决定保留古树位置不变,转而改变公路的走向。他们找到住在古树
附近的村民商量,希望道路能往他家内移1米左右,虽然会因此减少他家近10平方米的房
屋面积,他却毫无怨言地一口答应,由此留下了一段美话。
也许有人会说呵护风水林不过是一种迷信使然,但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一种信仰。正是这种
敬天崇道的信仰,才使得许多美好的东西衍传下来。今天来看,尤显弥足珍贵。
看着这片葱茏参天的古树林,不能不为徐氏祖先的远见卓识所折服。
………………
闲雅彤弓山
半亩青蔬半亩莲,半爿蓊郁半爿天。楼台一曲琼苕恋,一盏清茶半日闲。
………………
村里有一条掬水老街,东西走向,毛条石铺路,徐氏宗祠、古民居等沿街而筑,村外的溪流
用明渠引进了街沿,水流清澈,既方便村民日常洗漱,又给古街增添了许多动感的韵味。
老街的东西两端各立有一座石牌坊,诉说着村庄的历史故事。
街东头的是兄弟进士坊,承载的是明朝年间村里徐氏两位堂兄弟先后荣登进士榜的荣耀历史。
据《徐氏宗谱》(1838年版)记载,彤弓山徐氏共有官宦15人,秀才乡绅以上51人。其中最
有名就是徐海、徐金陵。徐海是彤弓山的首位进士,他为政清严,不畏权贵,曾经面对魏国
公徐俌(徐达五世孙)不卑不亢,将其强占的民田退还于民,深受百姓爱戴,累官至四川布政
司参议。徐金陵是徐海的堂弟,做事心思缜密,能力超群,在仕途中屡屡临危受命,从容处
置了多项“烫手山芋”般的繁杂政事,皇上对之奖赏有加,累官至湖广布政司参政。
衔西头的是旌义坊,是为旌表村里仁义之士徐生献粮赈灾的事迹而建。话说明朝正统年间,
有一年当地大旱成灾,彤弓山村的徐生慷慨解囊,把家里历年积存的十多万斤粮食,悉数捐
出赈济灾民,救活了许多人的命。事迹依例上报朝廷,皇帝亲自接见徐生,并下旨表彰善举,
于是有了旌义坊。
颇为可惜的是,牌坊没有古树林那么幸运,最终没能逃脱被毁的命运。村里上点年纪的人,
还清晰记得当年牌坊被拆除、石料用来造溪流上堰坝的情景。最近这次去的时候,恰逢堰坝
拆开整治,询问之下得知,坊石当年是被砸成一块一块填进堰坝,支离破碎,无法得窥先前
的原貌了。
现在老街两端的evident 牌坊,都是按有关资料记载的图像复建的。
坊是新的,但村里劝学劝善的故事传说去始终未曾中断过……
比如,还有一个传说,说的是彤弓山徐钓,年过四十未有子嗣,访遍名医、拜遍灵庙,妻子
的肚子却一直没有动静。无奈之下,徐钓认为“神道难信,阴隲有徵”,等于是认命了,干脆
把钱财用来做善事,以积阴德。当时彤弓山有条河叫乌泥坑,涉水过河者经常患疾病,人们
过往极不方便,于是徐钓独自出资,在河上修建了一座桥,惠泽族人。桥修成后,徐钓连得
两子,当地人十分惊奇,便称此桥为“梦熊桥”(古人以梦中见熊为生男的征兆)。远近凡有不
育者,皆前往桥头虔诚祭拜,以求怀孕生子,据说颇为灵验。
…………
彤弓山真的是个极有故事的村子,类似的传说还有不少,半天也讲不完。但有一个故事,却
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不说的……
………………
江城子.琼苕千古恋
丹山黑水两茫茫。雁成行,泪成行。频问东风,何日去辽阳?常忆当初帘卷外,人似玉、
韵诗琅。
痴心不负驿途长。话凄凉,诉衷肠。愁靥初开,却又恨离伤。到死含花郎侧伴,天地近,
燕成双。
………………
这是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当地人称其为常山版的“梁祝”,但我觉得,故事的凄美、
结局的悲伧、爱情的坚贞与大声说话的英文 “梁祝”不逊丝毫,而其曲折和悲壮,更胜“梁祝”一筹。
故事的主人公叫王琼奴和徐苕郎,都是常山人氏,其中男主人公徐苕郎,就是彤弓山徐氏族
人。
明代小说瑰宝《三言二拍》中“三言”的作者、文学大家冯梦龙所著的《情史类略》(或称《情
史》),完整收录了这个故事。
故事有点长,感兴趣的话,可以很方便在网上搜到,不妨寻来看看。
大前年,村子被列入了首批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重点村,整修了掬水老街,修缮了一批老
房子,复建了古牌坊、文昌阁,配套了一批公共服务设施,琼奴与莒郎的爱情故事也编成越
剧搬上了舞台,隔三岔五的在村中老祠堂里演上一出……
这是一个有风景又有故事的村庄。
这是一个去过一次就忘不了的村庄。
这是一个去过以后还会想再去的村庄。
就在常山城西约十公里的地方。
编辑:小G责编:赵峥琳
本文发布于:2023-03-19 17:36: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2185733128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苦槠树.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苦槠树.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