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
灸法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其治疗效果已为无数临床实践所证实。而对其机制
的认识,仍是一个未解的迷。现阶段认为灸疗作用机制与以下5个方面有关。
折叠局部刺激
灸疗是一种在人体基本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治疗方法,其机
制首先与局部火的温热刺激有关。正是这种温热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
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的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
强,促进炎症、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还可引起大脑皮质抑制性物质的
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发挥镇静、镇痛作用;同时温热作用还能促进药物的吸收。
折叠经络调节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重要内容,也是灸疗的理论基础。人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四
肢百骸是互相协调的,这种相互协调关系,主要是靠经络的调节作用实现的。现代研究表
明经络腧穴具有三大特点:
1.经络腧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性即用同样艾灸方法选择一定的腧穴与一般的体表点,其
作用是明显不同的。
2经络腧穴对药物作用的放大性经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体表循行路线,而是多层次、
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控系统。在穴位上施灸时,影响其多层次的生理功能,在这种循环感
应过程中,它们之间产生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的结果,导致了生理上的放大效
应。
3.经络腧穴对药物的储存性腧穴具有储存药物的作用,药物的理化作用较长时间停留
在腧穴或释放到全身,产生整体调节作用,使疾病得以治愈。
折叠调节免疫
许多实验都证实灸疗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灸疗的许多治疗作用也是通过调节人
体免疫功能实现的,这种作用具有双向调节的特性,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
降低,并且在病理状态下,这种调节作用更明显。
折叠药理作用
灸疗的用药情况,虽比不得内治法丰富,但从各种隔物灸及太乙、雷火针灸在临床应
用的情况看也可窥灸疗辨证论治之一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灸疗主要原料艾的功能。清
代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亡阳,通十
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艾火,
能透诸经而除百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离开了艾,灸疗学就不存在了。
折叠综合作用
灸疗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的是一种综合作用,是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
发挥的整体治疗作用。
首先,灸疗的治疗方式是综合的。如冬病夏治,以白芥子等药物贴敷膻中、肺俞、膏
肓治疗哮喘的化脓灸,以及以隔附子饼灸肾俞等穴的抗衰老等,其方式即包括了局部刺激
(局部化脓灸、隔物灸)、经络腧穴(特定选穴)、药物诸因素,他们相互之间是有机联系的,
并不是单一弧立的,缺其一即失去了原来的治疗作用。
其二,治疗的作用是综合的。灸疗热的刺激对局部气血的调整,艾火刺激配合药物,
必然增加了药物的功效,芳香药物在温热环境中特别易于吸收,艾灸施于穴位,则首先刺
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行气血、和阴阳的整体作用。
其三,人体反应性与治疗作用是综合的。治疗手段(灸疗)--外因只能通过内因(人体反
应性)起作用,研究人员发现,相同的灸疗对患相同疾病的患者,其感传不一样,疗效也不
尽相同,究其原因,就是人体的反应性各有差异。以上诸因素,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
治思想指导下,临证进行合理选择,灵活运用,方能发挥灸疗最大的效能。
折叠温经散寒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
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
行,变生百病。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
凝的特点。所以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象
的疾病,都可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
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
"。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
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什么是茶艺 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
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着。
折叠行气通络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
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
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灸治一定的
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
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尤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
折叠扶阳固脱
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
厥,或元气虚陷,脉微欲脱,当此之时,正如《素问厥论》所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
厥"。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于手足,则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
离决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此为其他穴位刺激疗法所不及。宋张玉娘 代《针
灸资生经》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伤寒论》指出:"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
无脉者,灸之"。说明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
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
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
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折叠升阳举陷
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
漏、滑胎等,《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
关于陷下一症,脾胃学说创始者李东垣还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唯
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
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因此,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
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如脱肛、
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又如《类经图翼》云:"洞泄
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总之,这也是灸法的独特作用之一。
折叠拔毒泄热
历代有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如《圣济总录》指出:"若夫阳病灸之,则为大
逆";近代不少针灸教材亦把热证定为禁灸之列。但古今医家对此有不同见解。在古代文献
中亦有"热可用灸"的记载,灸法治疗痈疽,就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籍均将灸法作
为本病证的一个重要治法。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进一步指出灸法对脏腑实热有宣泄的作
用,该书很多处还对热毒蕴结所致的痈疽及阴虚内热证的灸治作了论述,如载:"小肠热满,
灸阴都,随年壮",又如"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尖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消渴,
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金元医家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乃"从治"
之意;《医学入门》则阐明热症用灸的机理:"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医宗金鉴痈疽灸法篇》指出:"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
疮痛灸至不痛时"。总之,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表明对机体
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特别是随着灸增多和临床范围的扩大,这一作用日益为
人们所认识。
折叠防病保健
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
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
一,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到;在"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
犬伤法灸之",以预防狂犬病。《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
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说明艾灸能预防传染病。《针灸大成》提到灸足
三里可以预防中风。民间俗话亦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
"。因为灸疗可温阳补虚,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而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
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命门为人体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
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
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现代,灸疗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为重要保健方法
之一。
折叠延年益寿
穴位: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气海(位于腹正中
线脐下1.5寸处)、关元(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处)。
分组:第一组,关元、气海、左侧足三里;第二组,关元、气海、右侧足三里。
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分别对准第一组穴位,每穴悬灸10分钟,以各冷清的意思 穴
位皮肤潮红色为度。第二天用同样的方法悬灸第二组穴位。如此交替悬灸,连续三个月为
一个疗程。休息一周,再继续第二个疗程。使用时注意力要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
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说明:关元、气海、足三里是人体强壮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调整和提高人体免
疫机能,增强人的抗病能力。成书于宋代的《扁鹊心书》中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
气海、命关、中脘,虽不得长生,亦可得百年寿。"特别是女士,艾灸此三个穴位后,神
清气爽,容光焕发,全身特别是小腹部十分舒畅(此种感觉一般要连续灸半个月后才明显)。
折叠美容
艾灸的美容与一般的化妆品美容,手术美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本质上的,另
一个是表面上的。化妆品可以掩饰你的不足,手术可以改造你的结构,可以满足你暂时的
虚荣心,但这些都无法给你真正的健康。因为健康而使你青春常驻,容光焕发,思维敏捷,
反应沙盘模拟心得 灵敏,那又是另一种不同层次上的美。通过吃药,打针或者锻炼,你或许也可以或多
或少地达到你期望的效果。但没有灸疗好,艾灸是驱散疲劳,恢复元气,补充体能,平衡
阴阳的最有效的手段。有很多女人脸上不光滑洁净,这往往是内分泌失调引起的,实际上
还是阳能不足,而不是像一般所说的上火。有这么几种女性:1、脸上痘痘长得成片的女性,
往往有严重的带下病,"清热解毒"往往没有任何效果,因为她们的这种热往往是虚热,而
不是实热,补充阳能尚且不逮,何况雪上加霜。所以艾灸是最佳的选择。2、脸上长有黄
褐斑的女性,往往肝肾亏虚,体质严重偏于酸性,用艾灸治疗,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
果。3、虚胖的女性,并不是营养海昆肾喜 过剩,但营养过剩不过是西医上的一个概念,中医里面
没有这样的说法,如果哪个中医也这样瞎嚷嚷,那肯定个半吊子。即使是肥胖的小孩子,
也往往并不是营养过剩,而是阳能不足,往往是因为在怀孕期间,父母还有不少的性生活,
导致孩子先天不足,肝肾机能失衡,脾脏运化无力。虚胖女性则往往有崩漏暗疾,失血过
多。太过肥胖往往是因为脾肾阳虚,太过瘦弱,则往往是肝肾不足。4、乳头过早地颜色
变暗淡,或者乳头凹陷的女性,往往严重肝肾亏虚,冲脉,任脉虚寒,有的甚至还有咳嗽
的毛病。这些问题艾灸都有很好的效果。
艾灸的禁忌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
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古代施
灸法,禁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
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
颜面部,也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注意事项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
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
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
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
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
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
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
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
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
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
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9.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
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海底世界图画 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
和灸10分钟左右。
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
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1]
本文发布于:2023-03-19 17:10: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2170163126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面部艾灸.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面部艾灸.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