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河姆渡文化遗址的研究
河姆渡遗址是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余姚
市罗江乡河姆渡村东北,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河姆渡遗址位于距宁
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
址之一。
河姆渡遗址是世界闻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于1973年,遗址总面tab键的功能 积达4万
平方米,堆积厚度四米左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经测定,其中,最下层的年代为7000
年前,是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地层之一。通过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
学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
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
面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
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是我国建国以来最
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国展览,深深地震撼着整个世
界。
河姆渡遗址发掘发现的文物遗存具有数量巨大、种类丰富的特点,为研究距今七八
千天仙子 年前氏族公社繁荣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提供了比较全面的材料。如两次发掘
出土的陶片达40万片之多,用同样的发掘面积作比较,是其它新石器时代遗址所不
及。又如出土的纺织工具有纺轮、绕纱棒、分径木、经轴、机刀、梭形器、骨针近10
种,根据这些部件,可以复原当时的织机,其它的遗址就没有这么具体。它的文化特
色主要还在稻作农业、干栏式建筑、纺织和水上交通方面、以象牙雕刻为代表的艺术
创作。稻作农业: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的大多数探坑中都发现20-50厘米厚的
稻谷、谷壳、稻叶、茎杆和木屑、苇编交互混杂的堆积层,最厚处达80厘米。稻谷
出土时色泽金黄、颖脉清晰、芒刺挺直,经专家鉴定属栽培水稻的原始粳、籼混合种,
以籼稻为主。伴随稻谷一起出土氢氧化钠的性质 的还有大量农具、主要是骨耜,有170件,其中2件
骨耜柄部还留着残木柄和捆绑的藤条。骨耜的功能类似后世的铲,是翻土农具,说明
河姆渡原始稻作农业已进入“耜耕阶段”。当时的稻田分布在发掘区的北面和东面,
面积约6公顷,最高总产为18.1吨。农业起源表明人类社会从单一的攫取式经济开
始向生产式经济发展,这一转变拓展了食物来源,为人类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所以在
人类发展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河姆渡原始稻作农业的发现纠正了中国栽培水稻的
粳稻从印度传入、籼稻从日本传入的传统说法,在学术界树立了中国栽培水稻是从本
土起源的观点,而且起源地不会只有一个的多元观点,从而极大地拓宽了农业起源的
研究领域。河姆渡遗址人工栽培稻谷的发现说明农业不是哪个圣人发明的,而是人类
自身进步的结果,从而有利人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史观和群众观念。
干栏式建筑:河姆渡遗址两次发掘范围内发现大量干栏式建筑遗迹,特别是在第四
文化层底部,分布面积最大,数量最多,远曾经的少年已不再年少 远望去,密密麻麻,蔚为壮21世纪英语报 观。建筑专家
根据桩木排列、走向推算,第四文化层时至少有6幢建筑,其中有幢建筑长23米以
上,进深6.4米,檐下还有1.3米宽的走廊。这种长屋里面可能分隔成若干小房间,
供一个大家庭住宿。清理出来的构件主要有木桩、地板、柱、梁、枋等,有些构件上
带有榫头和卯口,约有几百件,说明当时建房时垂直相交的接点较多地采用两朵玫瑰代表什么 了榫卯技
术。河姆渡遗址的建筑是以大小木桩为基础,其上架设大小梁,铺上地板,做成高于
地面的基座,然后立柱架梁、构建人字坡屋顶,完成屋架部分的建筑,最后用苇席或
树皮做成围护设施。其中公司的英语 立柱的方法也可能从地面开始,通过与桩木绑扎的办法树立
的。这种底下架空,带长廊的长屋建筑古人称为干栏式建筑,它适应南方地区潮湿多
雨的地理环境,因此被后世所继承,今天在我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的农村还可以
见到此类建筑。
纺织、交通工具和髹漆技术的出现: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纺织工具数量之多、种类
之丰富为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所罕见。数量最多的是纺轮,有300多件,质地以陶为
主,还有石质和木质,形状以扁圆形最常见,另有少量剖面呈梯形状。织的方面有经
轴、分经木、绕纱棒、齿状器、机刀、梭形器等,纺织专家认为这是原始踞织机的部
件。缝纫用的是骨针,有90多件,最小的骨针长仅9厘米,径大0.2厘米,针孔大
0.1厘米,与今天大号钢针差不多。从出土的苇编和器物上精致的图案看,当时织品
为经纬线数量相同的人字纹和菱纹。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桨共8支,系用原木制作,
形似后世的木桨,只是形体略小一些。有桨一定有船,推测河姆渡人已划着独木舟在
湖泊之中捕鱼采菱,也可能用于氏族间交流时的交通工具。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漆器有
20多件,早期单纯用天然漆漆于木器表面,稍后在天然漆中掺和了红色矿物质,使器
物色彩更加鲜亮,第三文化层中出土的木胎漆碗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发现以象牙雕刻为代表的原始艺术品: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原始艺术品可分为独立存
在的纯艺术品和施刻于器表之上集实用和观赏于一体的装饰艺术两大类,而以后一类
数量居多,充分表现了河姆渡人的审美兴趣和文明程度。艺术品中最为人称道的是
“双宝宝大便有泡沫 鸟朝阳”纹象牙雕刻件,该器长16厘米、宽5.9厘米、厚约1厘米,形似鸟窝。
器物正中阴刻5个同心圆,外圆上部刻火焰纹,两侧各有一只圆目利喙的鸷鸟向对而
视。画面布局严谨,线条虚实结合,图画寓意深刻,有人说它象征太阳,另有人认为
是鸟在孵蛋,象征对生命、生殖的崇拜。说明该器物具有强烈的宗教意义,原始先民
已有复杂的精神生活。
当时河姆渡不仅在文化水平上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当地的经济也逐渐萌芽。具
体表现在农业和家畜饲养、渔猎、原始手工业。农业和家畜饲养:河姆渡第4层较
大面积范围内,普遍发现稻谷遗存,有的地方稻谷、稻壳、茎叶等交互混杂,形成0.2~
0.5米厚的堆积层,最厚处超过1米。稻类遗存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都是中国新石器
时代考古史上罕见的。装修公司广告宣传 经鉴定,主要属于栽培稻籼亚种晚稻型水稻。它与马家浜文化
桐乡罗家角遗址出土的稻谷,年代都在前5000年,是迄今中国最早的两例稻谷实物,
也是世界上目前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这对于探讨中国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
作农业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家畜主要有猪、狗。破碎的猪骨和牙齿到处可
见,并发现体态肥胖的陶猪和方口陶钵上刻的猪纹。有一件陶盆上刻划着稻穗猪纹图
像,大体是家畜饲养依附于农业的一种反映。此外,还出土较多的水牛骨头,可能牛
也已被驯养。
渔猎:河姆渡出土大量野生动物遗骨,计有哺乳类、鸟类、爬行类、鱼类和软体动
物共40多种。绝大多数是梅花鹿、水鹿、麋鹿、麂、獐等鹿科动物,仅鹿角即有400
多件。鸟、鱼、龟、鳖遗骨数量也不少。还发现有极少的亚洲象、苏门犀、红面猴等
温热地带动物的遗骸。骨镞达千余件之多,以铤部不对称的长锋或短锋斜铤镞较富特
色,另有窄长锋柳叶形镞、钝尖或锐尖的锥形带铤镞等形制。未见网坠之类渔具,而
存在大量鱼骨,有些骨镞当兼用于射鱼。其他渔猎工具还有木矛、骨鱼镖等。
原始手工业:陶器以夹炭黑陶最富特点。尤其在早期,无论炊器和饮食容器,都属
这种陶质。胎泥纯净,含铁量仅为1.5%左右。以大量的稻壳及稻的茎、叶碎末为羼和
料。工艺技术上比较原始,器物均为手制,不甚规整;据测试,烧成温度为800~900℃,
在缺氧的还原焰中烧制而成。胎质比较粗厚疏松,重量较轻,吸水性强。晚期阶段,
基本上仍用手制,但有的经慢轮修整。出现了三足器、袋足器等较复杂的器形,有的
陶器烧成温度提高到1000℃左右。
现在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已经逐渐商业化了,人们利用它大力开发旅游业,的确,
现今的旅游业发展很快,虽然遗址只是那么小的一块地方,但带给我们的是祖先的辛
苦创造。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们来此地观光留念,一起见证这一悠久的文化历史。
这次去看时,发现博物馆已经在扩建了,当地政府加大了投资力度,打算把这也打造
成为一景点,商业化气息越来越浓,并且还带动了当地的经济,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
流。
经管071苏舜
本文发布于:2023-03-19 14:36: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2077663115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河姆渡遗址.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河姆渡遗址.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