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苦难无边超越是岸
——余华《活着》的生命意识
刘晓敏
(中央电大2013春62)
指导教师:王河
引言
八十年代中期,余华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崛起于文坛。他的早期作品以
暴力血腥和死亡虚无为显著特征,用以凸现世界的荒诞和人性的丑恶,探索人类
生存的某种真实。九十年代以后,余华对死亡、孤独和苦难这些人类永恒的生存
困境依然进行着不倦探索,但他笔下的世界已经不再那么残酷阴郁,也没有了那
么多的愤怒和焦虑,而流露出关爱悲悯的情怀。《活着》则是余华进入创作成熟
期的一篇力作,在这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开始在黑暗中寻找一点生命的灵光
和温暖,带给人的是生命的感悟和心灵的抚慰。
余华曾在《活着》韩文版(1997年)序中说:“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
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
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
聊和平庸。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
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
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
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
像中国的一句成语: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我
相信《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
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1}
而这其中死亡是每个人必然要面对的终点,但它对于芸芸生者绝不单单是一
个终点,每个人必然会以多种方式遭遇它。其中至亲的死亡就会带给人永难平息
的痛苦纠缠,甚至会使人因难以承受的失落和伤痛而濒于生命崩溃的边缘。而人
如《活着》里的福贵,面对亲人们一个个接踵而至的死亡的打击,最后只与一头
0
同样孤单衰老的老牛相伴,在亲人纷纷离去的孤寂中,老人依然能够平静安然地
活着,用自己诙谐乐观的方式演绎生命的韧性和力量,没有悲伤,没有痛苦,只
有怀念,在爽朗笑声中流露出老人仁厚亲切的高远情怀。这样一个普通的老人,
带给我们的感动却是来自生命最深处的。
一、永远的失落背后的变迁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搜集民歌的年轻人,听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阳光正
浓的树荫下讲述自己一生的经历:
徐福贵年轻时是徐家一百亩地的继承人,福贵的老爹因此常自豪地“到自
己的地上走走”[2],而穿着白色的丝绸衣衫,头发抹得光滑透亮的福贵就不仅仅
满足于这些,他从乡下来到了县城,来到了青楼,嫖不过瘾,又学会了赌。钱在
钱上面哗哗地流,在他,是最美妙的声音。
最荒诞的场面是身为商会会长的岳父正组织人员列队欢迎国军的到来,妓女
背着福贵跑来,他咧着嘴频频向两旁哄笑的人点头致礼,并大声向丈人请早安。
……我丈人当时傻站在那里,嘴唇一个劲地哆嗦,半晌才沙哑地说一声:
“祖宗,你快走吧。”
那声音听上去都不像是他的了。[3]
在声色犬马之中沉溺的福贵,活着,对他已没有了意义:行尸走肉,漠视亲
人的关怀,哂薄妻子的情意,若没有那夜豪赌的惨败,他会在这种状况中慢慢地
僵化,直至死去。
而恰恰于他,有钱的时光却是不愁吃不愁穿的好日子,什么都不担忧,惟愁
日子不好打发。
一夜之间,徐家从“一只小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再
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4]积攒起来的家资,因赌博拱手送与了龙二,福贵那
以为自己会死在几代居住的屋里的老爹在伸了伸脖子跨出老宅门槛后,在村口粪
缸上“被风吹得”[5]躺在地上后就再也没站起来——福贵的老父亲被他活活气死
0
了:“我爹死在我手里了,我娘和家珍,还有凤霞却要跟着我活受罪。”[6]福贵把
日子浸泡在痛苦里:
我爹死后,我像是染上了瘟疫一样浑身无力,整日坐在茅屋前的地上,
一会儿眼泪汪汪,一会儿唉声叹气。[7]
福贵失手打破了天堂,却在天堂的碎片里重拾自己人生的意义。这个从迷梦
中惊醒了的浪子,第一次面对生活的严酷:老母、雏子、待产的妻子需要生活,
而家产却被自己浪荡干净,贫困、茅屋,甚至自己家佃农的一声“少爷”都让福
贵锥心疼痛,这个生活在社会上层的少爷,第一次产生了对家的依恋。
可以说在沉重、庸常的生活中慰藉着人心的温情,此时便成了支撑人们生活
下去的理由。在亲情的关怀下,福贵似乎从这些琐碎的日子忽然得了一些生气,
一些力量。在苦与累之中,福贵第一次作为一个男人站了起来。
他生在这个苦难的家庭里,他属于这个苦难的家庭,但他不能逃避,他必须
活着,什么都替代不了。他放下了架子,摒弃了虚荣,在泪与汗中艰难地活着,
日子既让人心酸又令人感动:老母颤颤地下田帮忙,雏子也懂得体贴父亲,被丈
人接走的妻子也抱着刚生的儿子回了家。在艰难困苦中,老婆孩子是他qq点赞怎么取消 生命里的
最后一缕温馨,福贵珍惜这份绵绵的亲情,再穷再苦也会有奔头,福贵的生命之
火被拨得更旺,他努力劳动,希望能重振家业,实现家资从“鸡→鹅→羊→牛”
的宏愿。在自食其力的农家生活的苦累中,福贵以永存期盼的心情活着。
正如电影《缚住我,捆绑我》主题歌:“我会求生,为生命而战斗,我会变
成钢铁支撑自己,甚至生命之风吹得更强大,我像芦苇般弯低但不折断,我会求
生。”
福贵揣着家中仅有的两块银元,到城里为母亲请医生,却莫名其妙地被抓了
壮丁。生被死考验着,他不愿意被炮兵连长闭眼随意打死;在炮火纷飞的哆嗦中,
福贵颤粟地活着,他要回到亲人那里,什么也阻挡不住,尽管这愿望是多么渺茫,
他也要争取,生命中让他牵挂的实在太多。
在不被炮弹炸死就要饿死之际:战友老全被流弹击中,死在叫不出名的地方;
春生为了找大饼,踩着尸体,迎着枪弹,消失在满是焦糊和硝烟味的空气里;福
0
贵乍惊乍喜地做了解放军的俘虏,被平安遣返回家。
经历了太多的蹉跎,命运开始对福贵微笑了„„
村里开始搞土地改革,福贵分到了五亩地,而且是原先向龙二租的那五亩地,
而龙二就倒了大霉,被作为恶霸地主给枪毙了,临死前他哭着鼻子对福贵喊道:
“我是替你去死啊。”[8]
这话让福贵心惊不已———
毙掉龙二后,我往家里走去时脖子上一阵阵冒冷气,我是越想越险,要
不是当初我爹和我是两个败家子,没准被毙掉的就是我了。我摸摸自己的脸,
又摸摸自己的胳膊,都好好的,我想想自己该死却没死,我从战场上捡了一
条命回来,到了家龙二又成了我的替死鬼,我家的祖坟埋对了地方,我对自
己说:
“这下可要好好活了。”[9]
福贵想开了,觉得用不着自己吓唬自己,这都是命;若不是龙二在赌博中做
手脚将一百多亩地赢去,他做不成地主,也不会被枪毙掉;自己输光了财产却捡
回了命。福贵不由得感激那夜豪赌,感激龙二把自己的财产全部拿去,使自己成
为佃农,命运似乎很公允,一下子就可以让人释怀,甚至对它感激涕零。
福贵从自身的经历中幡然醒悟:活着,必须要好好的活了。他的精神有了变
迁:大悲大喜之后的平静,更能让人领略一种人性的粗犷。
福贵说到这里看着我嘿嘿笑了,这位四十年前的浪子,如今赤裸着胸膛
坐在青草上,阳光从树叶的缝隙里照射下来,照在他眯缝的眼睛上。他腿上
沾满了泥巴,刮光了的脑袋上稀稀疏疏地钻出来些许白发,胸前的皮肤皱成
一条一条,汗水在那里起伏着流下来……[10]
二﹑生的责任与力量
0
可是我再也没遇到一个像福贵这样令我难忘的人了,对自己的经历如此
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讲述自己。[11]
回家后的日子并不就是梦中的天堂,福贵一家在贫困中挣扎,浓得化不开
的亲情在酸涩的日子里弥漫——
为了省钱供儿子有庆读书,福贵迫不得已将女儿凤霞送给别人。凤霞跑回
来后,骨肉分离的痛苦撕咬着父母的心,福贵终于决定:“就是全家都饿死,
也不送凤霞回去。”[12]
全家都笑了,笑着笑着眼泪却掉了出来。
村里的羊全宰了吃光了,粮食也吃光了,为了活命,凤霞和王四争地瓜险
些闹出人命,人在极度饥饿的边缘,陷入道德上麻木不仁的状态,平庸的生活
会将善良、谦和以及一切人性中美好的东西一点点蚕食,直至仅剩下躯壳在风
中飘荡。
生存危机造成的生活荒诞,有时竟然超出了人的想象。如家珍拖着有病的
身子,到城里去要吃的,她爹“从牙缝里”挤给她一小袋米,一家子作贼似的
熬粥、喝粥,其间的苦涩自不待言,而面对村里一伙人又揭锅又掀褥子的情景,
福贵一家沉默无言,生活的辛辣呵,呛得人眼里总有流泪的感觉。
生存的希望摇曳着,从生活的缝隙里生长出来。
一直熬到收割稻子,日子好过了些,儿子有庆却出事了:他为县长夫人献
血,因抽血过量而死,福贵要杀人,要杀县长,可偏偏县长又是春生,命运的
折腾使福贵心力交瘁,他不想杀春生,他只关心春生找到大饼没有,患难的真
情冲散了他的伤悲,他抱着儿子瘦小的尸体欲哭无泪,将儿子偷偷地埋在了村
西。可福贵没瞒住细心的家珍,她要福贵背她去看儿子,“走到了有庆坟前,
家珍要我把她放下去,她扑在了有庆坟上,眼泪哗哗地流,两只手在坟上像是
要摸有庆,可她一点力气都没有,只有几根指头稍稍动着。”[13]
活泼可爱的儿子死了,夫妻俩老了,好不容易为女儿凤霞找了个好丈夫二东南西北皆欲往
喜,一家人还深深地沉醉在幸福之中,女儿却因生孩子而死,“那晚上我在二
喜他们灶间坐到天亮,外面的风呼呼地响着,有一阵子下起了雪珠子,打在门
0
窗上沙沙乱响,二喜和凤霞睡在里面屋子里一点声音也没有,寒风从门缝冷嗖
嗖地钻进来,吹得我两个膝盖又冷又疼,我心里就跟结了冰似的一阵阵发麻,
我的一双儿女就这样都去了,到了那种时候想哭都没有了眼泪。”[14]
凤霞死后不到三个月,家珍也死了。临死之前她对福贵说:“这辈子也快
过完了,你对我这么好,我也心满意足,我为你生了一双儿女,也算是报答你
了,下辈子我们还要在一起过。”[15]还有什么比这质朴的语言中蕴含的真情更
打动人心呢?这个用全部生命和全部感情挚爱着他的家珍,这个爱他超过爱自
己的家珍,这个在不幸时带给他幸福和安慰的家珍,简直就是生活奉献给他的
无价之宝,以至在十多年之后,福贵谈起她时,心中总是涌上一股难言的温情。
福贵的命实在太苦了,女婿二喜惨遭横祸,被水泥板夹死,热热闹闹的一
家人仅剩下一老一小相依为命,“这样的日子苦是苦,累也是累,心里可是高
兴,有了苦根,人活着就有了劲头。看着苦根一天一天大起来,我这个做外公
的也一天比一天放心。”[16]
而聪明伶俐的苦根却因在饥荒的年代贪吃豆子而被撑死了。
这种至亲死别(且在福贵而言是频繁地遭遇)的悲恸常会摧垮人的精神,
极端的例子是,古今中外的浪漫故事中爱侣的死亡有时带来决绝的殉情。这或
许是一种曾经沧海的不渝,一种至深至美情感宿命的结局,也是一种理想主义
的坚守,自有凄绝壮烈的美丽。同生共死的情感也许具有人类高贵的精神性超
越,但这里面往往有不屈抗争的因素,如梁祝。而在《活着》里面,并没有。
而且这时死往往是容易的,活下去成为一种真正的艰难。咀嚼着孤独顽强地活
下去,让亲人活在自己心中,也许会显示出更深厚的情感积淀和更为强大的精
神力量。更何况,有时活下去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二喜失去凤佛山美食 霞后像丢了
魂,能够撑下来全为了苦根。苦根是他活下去的理由,只有看到苦根他才会有
点笑脸,为了苦根他更卖力地做活。这也是一种情感的转移,苦根长得越来越
像凤霞了,他说“我只有这点想想凤霞的福分。”[17]这样的情感转移总是那么
感伤,所以二喜并没能真正解脱出来。福贵就不同,他经历的死别让他更加珍
重生命,和仅存的亲人相互支撑着坚强地活下去。而老人因一时疏忽失去了最
后一个亲人小苦根之后,再没有希望可以延续,只有一头老牛为伴时,反倒坦
然了,进入了一种超然的境界。
0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
过又过了这些年。……我是有时侯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
人全是我送的葬qq怎么切换账号 ,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
了。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18]
从中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虽然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苦难,但福贵却始
终坚信:即使生活是最为悲惨的,即使命运是最为残酷的,自己也应该鼓足勇
气和拼足力量熬过去,直到人生的最后一刻。
小说中“我”遇到的许多福贵一样年龄的老人,也许生活要平坦得多,现
今也有儿孙环绕,但他们的微笑和眼泪是空洞和衰老的表征,他们对往事的记
忆只有仿佛自身之外道听途说的零星几点,而且已经毫无热情。而历经英语26 重创的
福贵在艰辛、孤单的生活中,却颇有生命活力,性情更加幽默风趣。他仍然喜
欢和人打交道,因为有人听他的讲述而高兴和感激,他对自己的经历非常清楚,
“他是那种能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
态,甚至可以看自己是如何衰老的。”[19]
余华还向我们描绘了福贵和他的老牛在田里耕作时充满生趣的情景。他自
得其乐,一边犁地一边唱着“皇帝选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20]的歌谣;
他想了一个有趣的驯服老牛的法子,用自己死去亲人的名字来假想其他的耕
牛,以激发老牛的活力。与其说他是为了驯服老牛,不如说自己享受着一份兴
味并且十分得意,或者说营造了一份与亲人同在的氛围。一个生命力如此丰沛
的老人,怎么也不像经历过那么多至亲惨痛死亡的人。小说没有写他太多的内
心感受,却让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
三、生命永不磨灭
福贵能够活下去,首先要平息内心过重的伤痛。其实人有一种本能,生命体
也有一种自我的保护机制,生的欲求会控制情感对精神的过度损伤,在时光的流
逝中逐渐稀释淡化伤痛的情绪。
0
浓重的孤独感和绵绵的回忆总会让人难于承受,但正是这种忍耐和承受显示
了生命的内在韧性和力量。余华从来对人类生存苦难格外敏感与关切,他立足叩
问人性深层蕴含的罪恶与缺损,但并不向外去寻求拯救与安慰,而是向内扩张人
自身对苦难的心灵承受力。也许正因为福贵经历的多了,深深明白了一切都是命
定的,包括幸福和苦难,反倒更能安心地承受和忍耐,顽强地活下去,获得一种
超脱和释然。
我们可以从福贵平和的话语中感受到他对命运的认同。这些朴素淳厚的民间
生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他们明白:生命的路途上,无论遇到什么,退出是不行
的,还得照样认真地活着,在承受与忍耐中才能拥有生命和希望,活出生命的价
值和意义。小说中有一段饱含寓意的文字:
赤裸着脊背扶犁的老人,对老牛的消极态度似乎不满,我听到他嗓音响
亮地对牛说道:
“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哪只牛
不耕田?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
疲倦的老牛听到老人的吆喝后,仿佛知错般地抬起了头,拉着犁往前走
去。[21]
《活着》其实并没有向我们表明作为人应该怎样活着,只是给我们言述了一
群普通人在历史的向度里是怎样活着的。其实对于这些底层百姓而言,生命生存
的意义就是“活着”,就是“忍受”,人活着就是受苦,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必
须忍受隔膜、伤害、亲情的丧失,理想的覆灭。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的生存过
程其实就沧桑 是一个不断遭遇苦难甚至直面死亡的过程,而生命就在对死亡与苦难的
不断超越中升华。由此我们看到,福贵的生命并没有因为人生的苦难和亲人的死
亡而崩溃,生命在经历一次次的死亡与眼泪后,“渐渐变得坦然、平静”[22],其
精神指归却升华到了更高层次的“活着”——孤独年老的福贵踏踏实实地做人,
乐观幽默,达观洒脱,逍遥自在的活着。
《活着》的言述中没有纯粹意义上的历史本身,事件的背景前无确切起点,
后无确切终点,只有在其过程中。这似在告诉我们,人活在生与死之间,是为活
0
着而来的,无来由也无止境。尽管在此过程中,有人生有人死,但生命应该保持
旺盛的活力,总得有人好好活着,见证生命的存在。福贵没能像他的名字那样给
整个家庭带来大福大贵,命运总是和他开着戏剧性的玩笑,作为个人,他始终活
着,数次徘徊在人生的关键路口,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他亲眼目睹了父母、妻
子、儿女、女婿、外孙、这些爱他的人和他所爱的人相继辞世而去,留下了他独
自一人品尝生活的无奈,唯一能相伴的是那头他影子似的象征物——老牛。本已
是伤痕累累的福贵反倒在一切烟消云散之后坦然了,进人了一种超然的境界,他
的话语中充满了平和,正如他自嘲似的歌里唱的那样:“少年去游荡,中年去掘
藏,晚年当和尚”[23],概括和总结了他人生的历程。福贵在年老时的自省是真诚
的:
这辈子想起来是很快过去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
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
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这样反倒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
也只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连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
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
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24]
当然,福贵的这种活着本身是无聊和平庸的,但对于在者,也算是一笔宝贵
的人生财富了。至少,生活让他更加懂得了生命的珍贵,因为人的生命毕竟只有
一次。
《活着》是一次次“含泪的微笑”,无论得与失、生与死、贫穷与富贵,活
着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福贵的母亲常对他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
不怕。”[25]福贵的“战友”老全说:“老子死也要活着。”[26]龙二被毙掉后,惊魂
未定的福贵说:“这下可要好好活了。”[27]而家珍则说:“我也不想要什么福分,
只要求每年都能给你做一双新鞋。”[28]“福贵,我不想死,我想每天都想看到你
们。”[29]当春生在“文革”中被折磨得痛苦不堪时,想到了死,家珍说:“春生,
你要活着”[30],福贵说:“你要答应我好好活着。”[31]活着,其实就是普通人心里
的一种理念,一种信仰,它是人物内心世界最真挚的话语,是心与心的交汇。《活
0
着》本身讲述的只是处于人类历史长河中生命的一个小小细节而已。活着是人类
的普遍现象,更是一种生命的个体化情结。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活法,每人有
每人的活法,我们的生活并不总是充满坎坷与苦难的,但也并非到处充满了阳光
和鲜花,《活着》只是铺开了一条我们作为人曾经走过的艰辛路子。作为人,我
们深知现实是人和历史、理想之间的矛盾体,我们不能忘记人类的历史,不能忘
记活着的日子,记住曾经的,实际上就能更好地把握住现在和将来。
结论
很长时间以来,我总被余华《活着》中的这个有血有肉、有泪有笑的故事深
深打动并长久地感动着:福贵被泪水濡湿的瞳孔中涌动着的是对生活的渴望,至
爱被一一夺去,他仍活着,在阳光下歌唱„„故事似乎很辛酸,但又具有生命的
顽强和亲切,看了不由得要思索,甚至哀叹,难以轻松。在这篇小说里,包含着
远远比小说本身更重要的东西,它表现的是人的生命状态和人生形态,我们随处
可以感到人、时间和命运的巨大力量,正是因为生活多艰,我们不能象春生那样,
遇到挫折就自杀,把伤痛尽留家人。福贵历尽沧桑仍有滋有味地活着的意义在于:
人生之中,我们应该学习他怎样在血泪之中活下去的力量。这些人物身上并没有
太多的奇特之处,或许他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某一位,或许他的人生正是我们不得
不过的人生,或许他的悲欢、期望和无奈也和我们一样,从某种角度看故事并不
复杂,惟其简单,才更道出了人生的凄凉况味。
众所周知,“活着”原本是中国人的一种最朴素的生存愿望,也是人类最基
本的一种生存要求。但是“活着”的背后,又分明地洋溢着一种对生命的感恩,
也折射出一种对命运的自然承受。因此,作为一个最平凡的词语,一个看起来非
常直白的词语,“活着”之中常常包含了某种宽广无边的生存意味,也体现了自
然生命的坚韧,具有非凡的潜在力量,透露出一种顽强的生命意识。余华也正是
通过《活着》强调了他“受难”主题中所谓的“人对苦难的承受力,对世界的乐
观态度”[32](《活着中文版1993年序》),传达了“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33]
这一充满苦难意味的存在本相。
0
注释
[1]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146-147
[2][6]余华.《活着》,余华作品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249
[3]余华.《活着》,余华作品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252
[4]余华.《活着》,余华作品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261
[5]余华.《活着》,余华作品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262
[7][25]余华.《活着》,余华作品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263
[8][9][27]余华.《活着》,余华作品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282
[10][11][19]余华.《活着》,余华作品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265
[12]余华.《活着》,余华作品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288
[13]余华.《活着》,余华作品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315
[14]余华.《活着》,余华作品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w的过去式 335
[15]余华.《活着》,余华作品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336
[16]余华.《活着》,余华作品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343
[17]余华.《活着》,余华作品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338
[18]余华.《活着》,余华作品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344
[20][21]余华.《活着》,余华作品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248
[22]特赛音巴雅尔.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678.
[23]余华.《活着》,余华作品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346
[24]余华.《活着》,余华作品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345
[26]余华.《活着》,余华作品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277
[28]余华.《活着》,余华作品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283
[29]余华.《活着》,余华作品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309
0
[30]余华.《活着》,余华作品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331
[31]余华.《活着》,余华作品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332
[32]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146
[33]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216
参考文献
[1]余华.《活着》,余华作品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247-346
[2]洪治纲.余华评传[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105-144
[3]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131-217
[4]张学昕.论余华的“生存小说”[J].泰安:岱宗学刊.2000,(4).1-3
[5]徐红妍.实在的苦难与边缘的生存[J].蒙自:红河学院学报.2004,(6).1-3
[6]刘彤.论《活着》的主人公福贵[J].渭南: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5).1-3
[7]李明彦.生命末日的言说[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6-25
[8]贾艳艳.论余华小说的生存意识[D].开封:河南大学.2002.5-18
[9]夏中义,富华.苦难中的温情与温情地受难[J].南宁:南方文坛.2001,(4).3-6
[10]相福庭.承受生命之轻[J].太原:名作欣赏.2002,(1).1-2
[11]ueofLife[J]./chine/chine/reviews/Live.
htm
致谢
感谢王河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精心的指导,给予我很多鼓励与支持,提出
很多颇具创见性的看法,拓宽了我的写作思路.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本文发布于:2023-03-19 13:16: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2029673109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生存意识.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生存意识.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