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经原文

更新时间:2023-03-19 10:24:44 阅读: 评论:0

小猫钓鱼故事-鸿门宴的翻译

黄庭经原文
2023年3月19日发(作者:爱的教育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内丹|《太⼄⾦华宗旨》,讲内丹⾦丹之修炼,原⽂+译⽂,之⼀

《太⼄⾦华宗旨》是道家修⾝养性的书。与《唱道真⾔》、《道乡集》、《⼤成捷要》、《古书隐楼藏书》为明清道家

经典著作的代表。

《太⼄⾦华宗旨》较少⽤及铅汞、龙虎、坎离等名相,以道教内丹⾦丹(⾦华)之修炼为主,⽽以儒书、佛书相辅做说明,⽂

较易懂。

现特以原⽂+译⽂的形式,将13章分三段放出,下为1-4段:

⼀、天⼼

原⽂:⾃然⽈道,道⽆名相,⼀性⽽已,⼀元神⽽已,性命不可见寄之天光,天光不可见,寄之两⽬。古来仙真,⼝⼝

相传,传⼀得⼀。⾃太上见化,东华递传某,以及南北两宗,全真可为极盛,盛者盛其徒众,衰者衰于⼼传,以⾄今

⽈,滥泛极矣!凌替极矣!极则返,故蒙净明许祖,垂慈普度,特⽴教外别传之旨,接引上根。闻者千劫难逢,受者⼀

时法会。皆当仰体许祖苦⼼,必于⼈伦⽈⽤间,⽴定脚跟,⽅可修真悟性。我今叨为度师,先以太⼄⾦华宗旨发明,然

后细为开说,太⼄者,⽆上之谓。丹诀总假有为⽽臻⽆为,⾮⼀超直⼊之旨。所传宗旨,直提性功,不落第⼆法门,所

以为妙。⾦华即光也,光是何⾊?取象于⾦华,亦秘⼀光字在内,是先天太⼄之真⽓,⽔响铅只⼀位者此也。回光之

功,全⽤逆法,注想天⼼,天⼼居⽈⽉中。《黄庭经》云:“⼨⽥尺宅可治⽣,尺宅⾯也,向上⼨⽥,⾮天⼼⽽何?⽅

⼨中具有森罗萧台之胜,⽟京丹阙之奇,乃⾄虚⾄灵之神所住。”儒⽈梦到水 :“虚中”;释⽈:“灵台”;道⽈:“祖⼟”,⽈:“黄

庭”,⽈:“⽞关”,⽈:“先天窍”。盖天⼼犹宅舍⼀般,光乃主⼈翁也。故⼀回光,周⾝之⽓皆上朝,如圣王定都⽴极,执⽟

帛者万国;⼜如主⼈精明,奴婢⾃然奉命,各司其事。诸⼦只去回光,便是⽆上妙谛。光易动⽽难定,回之既久,此光

凝结,即是⾃然法⾝,⽽凝神于九霄之上矣。《⼼印经》所谓默朝飞升者此也。

宗旨⾏去,别⽆求进之法,只在纯想于此。《楞严经》云:“纯想即飞,必⽣天上”。天⾮苍苍之天,即⽣⾝于乾宫是

也。久之,⾃然⾝外有⾝。⾦华即⾦丹,神明变化,各师于⼼,此种妙诀,虽不差毫末,然⽽甚活,全要聪明,⼜须沉

静,⾮极聪明⼈⾏不得,⾮极沉静⼈守不得。

译⽂:吕祖说:⾃然,就是道。道没有名义,没有形像;仅仅是⼀个性和⼀个元神⽽已。性命是看不见,也摸不着,只

寄托在天光上,天光也是看不见,摸不着,只寄托在两眼上。

⾃古以来仙真传道,都是⼝⼝相传,传授⼀代,成功⼀代,⾃从太上点化东华,⼀直递传到我吕某,以及南北两宗的徒

众,全真道教可称谓极盛了;不过说是盛,盛在⼈数众多;其实是衰,衰在⼼传断绝,直致今⽇,真是泛滥到极点,凌

替到了极点,物极必反。于是净明派的许祖站出来慈悲普渡,提出教外别传的原则,来接纳根器不凡的⼈,听道者可算

是千载难逢,学道者可算⼀时机遇,⼤家都要体会许祖度⼈的苦⼼,必须在⽇常⽣活中和待⼈处世⽅⾯⽴定脚跟,然后

才能谈到修真悟性。我现在荣幸的担任度师,先讲解⼀下“太⼄⾦华宗旨”,以后再逐章细为介绍。

所谓“太⼄”者就是⽆上的代名词之称,⼀般炼功的法诀虽有很多种法,但都要借有为之术,以达⽆为之境,所以并不是

⼀步登天的功法。⽽这⾥所传授的宗旨有些不同,⼀开头就直接提出性功,不落第⼆法门,所以更为⽞妙。

所谓“⾦华”也就是光。那光有什么颜⾊?不过取像于⾦质的华采。⽤这个名词,内涵包藏着⼀个“光”字在内,这就是先天

太⼄的真⽓。⼊药镜所说:“⽔乡铅,只⼀味”者,就是说这个。

回光的功夫,全⽤逆法,注想天⼼。天⼼是位居于⽇和⽉(左右眼)的中间。黄庭经云:“⼨⽥尺宅可治⽣。”的话,那尺

宅,指的是⼈的⾯部;⾯部有块⼀⼨见⽅的⽥,那不是指天⼼,⼜是指什么?这⼀⽅⼨的地⽅,居然有森罗萧台之胜

景,⽟京丹阙之奇观,它是最虚最灵的神居住之处,儒家称它为“虚中”;释家称它为“灵台”;道家的称乎更多有“祖⼟”、

“黄庭”、“⽞关”、“先天窍”等等。原来那天⼼就像⼀家宅院⼀样;那光是这家宅院的主⼈翁,所以只要⼀回光,则周⾝之

⽓都要上朝头顶,就像圣王定都建朝,万邦都持有⽟帛前来朝贺;⼜像主⼈精明,奴婢⾃然俯⾸听命,各司其职。

各位只要实⾏回光,就是⽆上妙谛。不过要注意,那光易动⽽难定,回光⼀久,那光就会渐渐凝结成⾃然法⾝,最终能

够凝神于九霄之上。⼼印经所讲的“默朝上帝,⼀纪飞升”者就是指此也。

实⾏宗旨,别⽆更进⼀步的功法,只在纯想天⼼。楞严经云:“纯想即飞,必⽣天上”。那天,并不是指蓝蓝的天,⽽是

隐喻法⾝在乾宫(头顶)⽣成是也。乾为天,⽇久天长,⾃然就会⾝外有⾝。

隐喻法⾝在乾宫(头顶)⽣成是也。乾为天,⽇久天长,⾃然就会⾝外有⾝。

⾦华也就是⾦丹,它的神明变化,随各⼈的⼼⽽不同。这⾥⾯的妙诀,虽然没有丝毫差池,然⽽这功法却⼗分灵活。全

靠聪明,⼜要沉静。故不是最聪明的⼈不能实⾏,不是最沉静的⼈不能坚持。

⼆、元神、识神

原⽂:天地视⼈如蜉蝣,⼤道视天地亦泡影。惟元神真性,则超元全⽽上之。其精⽓则随天地⽽败坏矣。然有元神在,

即⽆极也。⽣天⽣地皆由此矣。学⼈但能守护元神,则超⽣在阴阳之外,不在三界之中。此惟见性⽅可,所谓本来⾯⽬

也。凡⼈投胎时,元神居⽅⼨,⽽识神则居下⼼。下⾯⾎⾁⼼,形如⼤桃,有肺以覆翼之,肝佐之,⼤⼩肠承之,假如

⼀⽈不⾷,⼼上便⼤不⾃在,⾄闻惊⽽跳,闻怒⽽闷,见死亡则悲,见美⾊则眩,头上天⼼何尝微微些动也。问天⼼不

能动乎?⽅⼨中之真意,如何能动。到动时便不妙,然亦最妙,凡⼈死时⽅动,此为不妙;最妙者,光已凝结为法⾝,

渐渐灵通欲动矣,此千古不传之秘也。

下识⼼,如强藩悍将,欺天君暗弱,便遥执纪纲,久之太阿倒置矣。今凝守元宫,如英明之主在上,⼆⽬回光,如左右

⼤⾂尽⼼辅弼,内政既肃,⾃然⼀切奸雄,⽆不倒⼽乞命矣。

丹道,以精⽔、神⽕、意⼟三者,为⽆上之诀。精⽔云何?乃先天真⼀之⽓,神⽕即光也,意⼟即中宫天⼼也。以神⽕

为⽤,意⼟为体,精⽔为基。凡⼈以意⽣⾝。⾝不⽌七尺者为⾝也。盖⾝中有魄焉,魄附识⽽⽤,识依魄⽽⽣。魄阴

也,识之体也。识不断,则⽣⽣世世,魄之变形易质⽆已也。惟有魂,神之所藏也。魂昼寓于⽬,夜舍于肝,寓⽬⽽

视,舍肝⽽梦,梦者神游也。九天九地,刹那历遍,觉则冥冥焉,渊渊焉,拘于形也,即拘于魄也。故回光所以炼魂,

即所以保神,即所以制魄,即所以断识。古⼈出世法,炼尽阴滓,以返纯乾,不过消魄全魂⽿。回光者,消阴制魄之诀

也,虽⽆返乾之功,⽌有回光之诀,光即乾也,回之即返之也。只守此法,⾃然精⽔充⾜,神⽕发⽣,意⼟凝定,⽽圣

胎可结矣。蜣螂转丸,⽽丸中⽣⽩,神注之纯功也。粪丸中尚可⽣胎离壳,⽽吾天⼼休息处,注神于此,安得不⽣⾝

乎。

⼀灵真性,既落乾宫。便分魂魄。魂在天⼼,阳也,轻清之⽓也,此⾃太虚得来,与元始同形。魄阴也,沉浊之⽓也,

附于有形之凡⼼。魂好⽣,魄望死。⼀切好⾊动⽓皆魄之所为,即识神也。死后享⾎⾷,活则⼤苦,阴返阴也,物以类

聚也。学⼈炼尽阴魄,即为纯阳也。

译⽂:吕祖说:天地看⼈,好象朝⽣暮死的蜉蝣;⽽⼤道看天地,也像⽔中的泡影;它们存在的时间⼗分短暂。惟有⼈

类的元神真性,能够超越悠久的元会年代,更长期的存在着。但⼈们的精和⽓,却随着天地⽽腐朽败坏,仍然不能持

久。好在还有元神存在,它就是所谓“⽆极”;天地都是从那⾥产⽣出来的。因此,学道的⼈只要把元神守护住,就可以

超⽣在阴阳之外,不在三界之中。不过,这必须要见到真性才⾏,⽽真性就是所谓本来⾯⽬。

⼈类从投胎时期起,那元神就安住在那⼀⼨见⽅的地⽅,⽽识神却安住在下⾯的⼼脏⾥,下⾯那颗⾎⾁之⼼,形状像⼀

只⼤桃⼦,有肺协覆盖着它,肝协依傍着它,⼤⼩肠承接着它。假如⼈们⼀⽇不吃⾷物,⼼上就觉得⽼⼤不⾃在。那颗

⼼听到可惊的信息,就蹦蹦的跳;听到愤怒的信息,就沉沉的闷;见死亡的情景,就感到切切伤悲;见到绝⾊的美⼥,

就飘飘然昏眩起来。可是头上何尝有⼀丁半点的闪动?

如果要问:天⼼难道不能动吗?

答复是:⽅⼨处的真意,怎样能动呢?如果它真动了,事情就不妙了,但却也是最妙。⼀般⼈死的时后天⼼才动,所以

叫做不妙;⽽最妙,是指那神光已凝结成了法⾝,渐渐灵通,它就跃跃欲动。这些话可是千古不传之秘语啊。

⼈类的下识⼼,就像专横跋扈的诸侯和军阀,欺负上⾯君主孤⽴,在外边遥执朝纲;久⽽久之,君⾂的地位就会颠倒过

来,发⽣篡权夺位的事。现在如果凝聚神光照定元宫(天⼼),好⽐英明的君主,有了伊尹周公那样的贤⾂辅佐;两眼回

光,好⽐左右⼤⾂尽⼼参正,结果政治清明,这时,⾃然⼀切奸⾂乱贼,⽆不倒⼽乞命了。

养⽣⼤道是把精(属⽔)、神(属⽕)、意(属⼟)这三件,当作⽆上之宝。精⽔是什么?乃是先天真⼀之⽓。神⽕就是光。意

⼟就是中宫天⼼。以神⽕为⽤,意⼟为体,精⽔为基。

⼈⾝是由“意”产⽣出来的,这⾥所说的“⾝”不仅是七尺⾎⾁之躯,因为⾝中还有魂和魄,魄附在“识”上⽽产⽣作⽤;识依

在魄上得以⽣存。魄是阴性的,是识的具体。如果识不断绝,那么随便你⽣死轮回多少次,魄⼀直存在着,只是跟着变

个形,般个家⽽已。惟有魂是藏神的场所,魂在⽩天安住在眼睛⾥,夜晚睡眠,就安住在肝⾥,在眼⾥时,使⼈能看;

个形,般个家⽽已。惟有魂是藏神的场所,魂在⽩天安住在眼睛⾥,夜晚睡眠,就安住在肝⾥,在眼⾥时,使⼈能看;

在肝⾥时,使⼈做梦,梦就是神在游荡。那怕九天九地,⼀刹那间也可以⾛遍,但醒来之后却昏昏然什么也不记得了。

那是受到形体的拘束,也就是受到魄的制约。所以回光就是为了炼魂,为了保神,为了制魄,为了断识。古⼈修道,主

张炼尽阴性的渣滓,返回纯阳的境界,其实不过是消魄保魂⽽已。

我们提出的回光功法,正是消阴制魄的诀窍;⾥⾯虽⽆返还乾阳之功,却有札札实实的回光⼝诀。所谓光就是乾阳;所

谓回就是返还。只要坚持这⼀功法精⽔⾃然充⾜,神⽕⾃然发⽣,意⼟⾃然凝定,最后可以结成圣胎。请看蜣螂不断搓

滚那泥团丸,⽽泥丸⾥居然产⽣⼀种⽩⾊物质,这可说是⼀种神注的纯功。连粪团丸⾥都可以产卵、结胎、孵化、出

壳;那么我们天⼼这⼀块元神休息的宝地,如果能集中意念,哪能不产⽣出法⾝来呢?

⼈们那种灵妙的真性,在头部乾宫落脚之后,便分出了魂和魄。魂住在天⼼,属阳性,是⼀种轻清之⽓,来⾃浩瀚的太

空,与“元始”是同⼀类型。⽽魄属阴性,是⼀种沉浊之⽓,附着在有形的凡⼼上。魂让⼈求⽣,魄却让⼈找死。⼀切好

⾊、动⽓的坏习性,都是魄所操纵的,那也就是“识神”。魄在⼈死之后能享受⾎⾷,但⼈活着的时候它却很苦。其所以

死后更乐,是因为从阴性返回到阴界,正是物以类聚。学道的⼈如果能炼尽这种阴魄,当然就成为纯阳之体了。

三、回光守中

原⽂:回光之名何昉乎?昉之⾃⽂始真⼈也。回光则天地阴阳之⽓⽆不凝,所谓精思者此也,纯⽓者此也,纯想者此

也。初⾏此诀,乃有中似⽆。久之功成,⾝外有⾝,乃⽆中似有。百⽇专功,光才真,⽅为神⽕。百⽇后,光中⾃然⼀

点真阳,忽⽣⿉珠,如夫妇交合有胎,便当静以待之,光之回,即⽕候也。

夫元化之中,有阳光为主宰,有形者为⽇,在⼈为⽬,⾛漏神识,莫此甚顺也。故⾦华之道,全⽤逆法。回光者,⾮回

⼀⾝之精华,直回造化之真⽓,⾮⽌⼀时之妄念,直空千劫之轮回。故⼀息当⼀年,⼈间时刻也,⼀息当百年,九途长

夜也。凡⼈⾃的⼀声之后,逐境顺⽣,⾄⽼未尝逆视,阳⽓衰灭,便是九幽之界。故《楞严经》云:“纯想即飞。纯情

即堕”。学⼈想少情多,沉沦下道。惟谛观息静,便成正觉,⽤逆法也。《阴符经》云:“机在⽬”。《黄帝素间》云:“⼈

⾝精华。皆上注于空窍是也。”得此⼀节,长⽣者在兹,超升者亦在兹矣。此是贯彻三教⼯夫。

光不在⾝中,亦不在⾝外,⼭河⼤地,⽇⽉照临,⽆⾮此光,故不独在⾝中。聪明智慧,⼀切运转,亦⽆⾮此光,所以

亦不在⾝外。天地之光华,布满⼤千,⼀⾝之光华,亦⾃漫天盖地。所以⼀回光,天地⼭河⼀切皆回矣。⼈之精华,上

注于⽬,此⼈⾝之⼤关键也。⼦辈思之,⼀⽇不静坐,此光流转,何所底⽌!若⼀刻能静坐,万劫千⽣,从此了彻。万

法归于静,真不可思议,此妙谛也。然⼯夫下⼿,由浅⼊深,由粗⼊细,总以不间断为妙。⼯夫始终则⼀。但其间冷暖

⾃知,要归于天空海阔,万法如如,⽅为得⼿。

圣圣相传,不离反照。孔云:“致知”;释⽈:“观⼼”;⽼云:“内观”,皆此法也。但反照⼆字,⼈⼈能⾔,不能得⼿,未

识⼆字之义⽿。反者,⾃知觉之⼼,反乎形神末兆之初,则吾六尺之中,反求个天地末⽣之体,今⼈但⼀、⼆时中间静

坐,反顾⼰私,便云反照,安得到头!

佛道⼆祖,教⼈看⿐尖者,⾮谓着念于⿐端也。亦⾮谓眼观⿐端,念⼜注中黄也。眼之所⾄,⼼亦⾄焉,何能⼀上⽽⼀

下也,⼜何能忽上⽽忽下也。此皆误指⽽为⽉。毕竟如何?⽈⿐端⼆字最妙,只是借⿐以为眼之准⽿。初不在⿐上,盖

以⼤开眼,则视远,⽽不见⿐矣;太闭眼,则眼合,亦不见⿐矣。⼤开失之外⾛,易于散乱,太闭失之内驰,易于昏

沉,惟垂帘得中,恰好望见⿐端,故取以为准。只是垂帘恰好,任彼光⾃然透⼊,不劳你注射与不注射。

看⿐端,只于最初⼊静处举眼⼀视,定个准则便放下。如泥⽔匠⼈⽤线⼀般,彼⾃起⼿⼀挂,便依了做上去,不只管把

线看也。

⽌观是佛法,原不秘的。以两⽬谛观⿐端正⾝安坐,系⼼于缘中,道⾔中黄不必⾔头中,但于两眉中间,齐平处系念便

了。光是活泼泼的东西,系念两眉中间,光⾃然透⼊,不必着意于中宫也,此数语已括尽要旨。其余⼊静出静前后,以

下⽌观书印证可也。

缘中⼆字极妙。中⽆不在,遍⼤千皆在⾥许,聊指造化之机,缘此⼊门⽿。缘者缘此为端倪,⾮有定着也,此⼆字之

义,活甚妙甚。

⽌观⼆字,原离不得,即定慧也。以后凡念起时,不要仍旧兀坐。当究此念在何处,从何起,从何灭,反复推究,了不

可得,即见此念起处也。不要⼜讨过起处,觅⼼了不可得。吾与汝安⼼竟,此是正观,反此者,名为邪观。如是不可得

已,即仍旧绵绵去⽌,⽽继之以观,观⽽继之以⽌,是定慧双修,此为回光。回者⽌也,光者观也。⽌⽽不观,名为有

回⽽⽆光,观⽽不⽌,名为有光⽽⽆回,志之。

译⽂:吕祖说:回光这个名词,始于何⼈?始于⽂始真⼈(关尹⼦)。回光的时候,则天地间阴阳之⽓⽆不凝聚,所谓“精

思”,所谓“纯⽓”讲的都是这回事。开始实⾏这⼀个功诀时,是“有中似⽆”;⽇久功成,达到⾝外有⾝的地步,那就是“⽆

中⽣有”。要专⼼炼功⼀百天,那光才达到真的地步,那才是真正的神⽕。在⼀百⽇之后,光⾃然会凝聚;⼈⾝中的⼀

点真阳,忽然产⽣⿉粒⼤⼩的光珠,就像夫妇交合会怀胎⼀样,此时必须平静地去等待。光的回法,以及回的程度,就

是⼈们常说的“⽕侯”。

在⼴袤的造化之中,有阳性的光在作为主宰。有形体的就是太阳;在⼈⾝中就是两眼,通过眼光⾛漏神识出去,那就是

最顺当。所以⾦华功法,就不能让它顺当,⽽是采⽤⼀种逆法。

要知道回光不仅是返回⼀⾝的精华,⽽且是返回造化中的真⽓;不仅是制⽌⼀时之妄想,也是解脱了千劫之轮回。所以

说把⼀呼⼀吸的时间当作⼀年,就是⼈间的时刻;把⼀呼⼀吸的时间当作百年,那就是九泉之下的漫漫长夜。

⼈⾃从娘胎中叻地⼀声诞⽣出世,从此就顺着环境⽣活,⼀直到⽼,从来不曾逆视过。阳性的⽓逐渐衰微,逐步⾛进那

阴性的九幽之界。所以楞严经云:“纯想即飞,纯情即堕”,你们学道的⼈原是“想”少“情”多,因⽽沉沦在下道之中,只有

内观于息静,才能成为正觉,这⾥⽤的正是那种逆法。在锻炼中眼睛最为重要。阴符经云:“机在⽬。”黄帝素问也

云:“⼈⾝精华,皆上注于空窍。”都在强调这个。你们懂得了这⼀章所讲的道理,长⽣之⽅就依靠它,飞升之术也是依

靠它。这是贯通了儒、释、道三教的功夫原理。

光并不在⾝中,但也不在⾝外。请看⼭河⼤地,⽇⽉光华照耀着它们,所以光不独在⾝中。聪明才智,⼀切事物的正常

运转,亦⽆⼀不依靠此光,所以它也并不在⾝外。天地的光华,布满了⼤千世界;⼀⾝的光华也可说是铺天盖地。因此

只要你⼀回光,那⼭河⼤地,⼀切事物也跟着回光了。

⼈的精华是向上凝集在眼睛中的,这可是⼈⾝上⼀⼤关键。你们想⼀想,假如⼀四句话十六字 天不静坐,那光随视觉⽽流转,能有个

完吗?如果能抽出⼀会⼉的时间来静坐,即使是万劫千⽣,在其中也能了彻。万法终归于静,这⼀条是真不可思议呵!

这真是最⽞妙的道理。然⽽着⼿炼功,还是由浅⼊深,由粗⼊细,最重要的⼀条描写春天的古诗 是要不间断的炼为妙。功夫始终是⼀贯

的,不过在炼功过程中,却冷暖⾃知,只能由个⼈去体会了,总之要达到海阔天空,万法如如这种境界,才算是⼊门得

⼿。

⾃古以来,圣师代代相传,从未离开“反照”这⼀说。孔⼦云:“致知”,释迦号:“观⼼”,⽼⼦云:“内观”,皆是指此⼀法

也。但是“反照”这⼆个字,⼈⼈都会说,却⼤都不能做到⼊门得⼿;其主要原因是还不懂这⼆字的真正函义。“反”者,就

是从有知有觉的⼼,返回到⾃⼰⾝单身情歌简谱 体和精神还未形成的那种阶段去;也就是在⾃⼰六尺之躯当中,反求那个天地尚未形

成以前的本体,是个什么样⼦。现在学道的⼈,只知道每天静坐⼀⼆⼩时,反思⼀下⾃⼰种种的⾏为,便说做到了“返

照”,那怎能叫彻底呢?

佛道⼆教的教祖,叫⼈静坐时观看⿐尖,这并不是让你把意念集中在那⿐端那⾥;也不是让你把眼观盯着⿐端,⽽意念

⼜集中在中黄部位。因为眼睛所到之处,⼼意也跟着到此处;⼼所到之处,⽓也跟着到了。这怎么能⼀上⼜⼀下?⼜怎

么能忽上忽下?照这种理解法,正应了楞严经⾥所说的“认指为⽉”的妙谕了,什么是“认指为⽉”,就是说有⼈⽤⼿指指着

⽉亮给⼈看,那⼈没看⽉亮,只看着他的⼿指。回归正传,那么究竟要怎么办才好?我说就是这“⿐端”⼆字最妙!这只

不过是借⿐端来作眼睛的标准,本意并不是在⿐⼦上⾯,因为静坐时,眼睛开得太⼤,就看得过远,于是看不见⿐⼦

了。眼睛闭得过头,就等于合上了眼,于是更看不见⿐⼦了。太开的缺点,是眼睛外⾛,容易产⽣散乱现象;太闭的缺

点,是眼光内驰,容易产⽣昏沉现象。惟有眼垂帘得适中,恰好能望见⿐尖端,最为恰当,所以取⿐端以为标准。这只

是让你垂帘的做到恰到好之处,使光⾃然透⼊,⽆需你主动注射或不注射。

眼睛看⿐端,只是在最初快要⼊静时,举⽬⼀视,定个准则,然后你就放下不去管他。好⽐新年图片大全 泥⽔匠⼈砌墙挂线⼀般,他

把线挂起来,便照着这线⼀直往上砌,并不需要⼀边在砌,⼀边⽼是注意去看线。

⽌观的功法原是佛家的法,并没有什么秘密。那功法内容是以两眼仔细观看⿐尖,然后正⾝安坐,把⼼联系在“缘中”部

位。佛家⾔“缘中”,就是道家所说的“中黄”同⼀道理。也不必把那⾥称作头部之中。初学的⼈,只须于两眼中间与眼珠齐

平之处,联系意念就可以。光是活泼泼的东西,在两眼齐平处联系意念,那光就会⾃然⽽然的透⼊,并不必要将意念集

中在中黄部位。我这⼏句话,已经括尽佛家功法的要领,其余⼊静、出静前后应注意事项,⼤家可以参考隋代智顗⼤师

所着的《⼩⽌观书》印证。

缘中这⼆个字下得妙极了!⽆所不在是为“中”;整个⼤千世界都可以包括在⾥⾯,聊以指⽰造化之机,必须缘着这条路

⼊门。所以“缘”字,就是“缘”着这⼀起点来开端,来萌芽,不是叫你定定地去攀缘着它,此⼆字的意义,真是太活了,太

妙了!

妙了!

“⽌”和“观”这⼆个字,原是离不开的,那也就是“定”和“慧”也。以后⼤家在静坐时,如果有染念出现时,不要仍旧死死的

坐在那⾥,可以找⼀找这个念头出现在何处?从何⽽起?⼜从何⽽灭?反复追究,⼀直追到追不出结果来,那就是念头

⽣起之处。但你决不要去硬找那念头起处,最适合是达到所谓“觅⼼了不可得,吾与汝安⼼竟。”这种程度,像这样才是

正观,若不是这样,就不是正观,叫做“邪观”。寻找念头⽽不可得,以后,还会有新的念头⽣出来,那么仍然绵绵地⽌

住它,接着⼜去观它,观到合适的程度,就再去⽌住那观的念头,这种功法,是⼀种定慧双修法的功法,也就是我前⾯

所讲的回光。回者就是⽌;光者就是观。⽌⽽不观,称为有回⽆光;观⽽不⽌,称为有光⽆回。请⼤家务必记住这⼀

点。

四、回光调息

原⽂:宗旨只要纯⼼⾏去,不求验⽽验⾃⾄。⼤约初机病痛,昏沉散乱,⼆种尽之。却此有机窍,⽆过寄⼼于息,息者

⾃⼼也。⾃⼼为息,⼼⼀动,⽽即有⽓,⽓本⼼之化也。吾⼈念⾄速,雾顷⼀妄念,即⼀呼吸应之。故内呼吸与外呼

吸,如声响之相随,⼀⽇有⼏万息,即有⼏万妄念。神明漏尽,如⽊稿灰死矣。然则欲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念乎,不能⽆念也,欲⽆提高自信的方法 息

乎,不能⽆息也。莫若即其病⽽为药,则⼼息相依是已。故回光兼之以调息,此法全⽤⽿光。⼀是⽬光,⼀是⽿光。⽬

光者,外⽇⽉交光也,⽿光者,内⽇⽉交精也。然精即光之凝定处,同出⽽异名也。故聪明总⼀灵光⽽已。坐时⽤⽬垂

帘后,定个准则便放下。然竟放下,⼜恐不能,即存⼼于听息。息之出⼊,不可使⽿闻,听惟听其⽆声也。⼀有声,便

粗浮⽽不⼊细,即耐⼼轻轻微微些,愈放愈微,愈微愈静,久之,忽然微者速断,此则真息现前,⽽⼼体可识矣。盖⼼

细则息细,⼼⼀则动⽓也,息细则⼼细,⽓⼀则动⼼也。定⼼必先之以养杰者,亦以⼼⽆处⼊⼿,故缘⽓为之端倪,所

谓纯⽓之守也。

⼦辈不明动字,动者以线索牵动⾔,即制字之别名也。即可以奔趋使之动,独不可以纯静使之宁乎。此⼤圣⼈,视⼼⽓

之交,⽽善⽴⽅便,以惠后⼈也。丹书云:“鸡能抱卵⼼常听”,此要诀也。盖鸡之所以能⽣卵者,以暖⽓也。暖⽓⽌能

温其壳,不能⼊其中,则以⼼引⽓⼊,其听也,⼀⼼注焉,⼼⼊则⽓⼊,得暖⽓⽽⽣矣。故母鸡虽有时出外,⽽常作侧

⽿势,其神之所注未常少间也。神之所注,未尝少间,即暖⽓亦昼夜⽆间,⽽神活矣。神活着,由其⼼之先死也。⼈能

死⼼,元神活矣。死⼼⾮枯稿之谓,乃专⼀不⼆之谓也。佛云:“置⼼⼀处,⽆事不办。”⼼易⾛,即以⽓纯之,⽓易

粗,即以⼼细之,如此⽽焉有不定者乎。

⼤约昏沉、散乱⼆病,只要静功,⽇⽇⽆间,⾃有⼤休息处。若不静坐时,虽有散乱,亦不⾃知。既知散乱,即是却散

乱之机也。昏沉⽽不知,与昏沉⽽知,相去奚啻千⾥酸根离子是什么 !不知之昏沉,真昏沉也。知之昏沉,⾮全昏沉也,清明在是矣。

散乱者,神驰也,昏沉者,神未清也,散乱易治,⽽昏沉难医。譬之病焉,有痛有痒者,药之可也,昏沉则⿇⽊不仁之症

也。散者可以收之,乱者可以整之,若昏沉,则蠢蠢焉,冥冥焉。散乱尚有⽅所,⾄昏沉全是魄⽤事也。散乱尚有魂

在,⾄昏沉则纯阴为主矣。静坐时欲睡去,便是昏沉。却昏沉,只在调息,息即⼝⿐出⼊之息,虽⾮真息,⽽真息之出

⼊,亦于此寄焉。凡坐须要静⼼纯⽓,⼼何以静,⽤在息上。息之出⼊,惟⼼⾃知,不可使⽿闻,不闻则细,细则清,

闻则⽓粗,粗则浊,浊则昏沉⽽欲睡,⾃然之理也。虽然⼼⽤在息上,⼜善要会⽤,亦是不⽤之⽤,只要微微照听可

⽿。此句有微义,何谓照?即眼光⾃照。⽬惟内视⽽不外视,不外视⽽惺然者,即内视也,⾮实有内视。何谓听?即⽿光

⾃听,⽿惟内听⽽不外听,不外听⽽惺然者,即内听也,⾮实有内听。听者听其⽆声,视者视其⽆形。⽬不外视,⽿不

外听,则闭⽽欲内驰。惟内视内听,则既不外⾛,⼜不内驰。⽽中不昏沉矣,此即⽈⽉交精交光也。

昏沉欲睡,即起散步,神清再坐。清晨有暇,坐⼀蛀⾹为妙。过午⼈事多扰,易落昏沉,然亦不必限定⼀蛀⾹,只要诸

缘放下,静坐⽚时,久久便幸福满满 有⼊头,不落昏沉睡者。

译⽂:吕祖说:“宗旨”只要专⼼实⾏去做,不求验⽽效验⾃来,⼤致说,初学静坐的⼈,不外乎有昏沉和散乱⼆种⽑

病。要治疗这种⽑病的⽅法,⽆过于把⼼⽤在调息上⾯,“息”者这个字,由“⾃”“⼼”两字组成,所以说“⾃⼼为息”的确,

⼼⼀动,就有了⽓息,⽓息本是⼼所化出。我们⼼中的念头来得很快,⼀霎那间就会产⽣⼀个妄念,相应的就有⼀次呼

吸,念头是内呼吸,⽓息是外呼吸,就像声波和⾳响⼀样的相随相应,⼀天之中有⼏万次呼吸,就有⼏万个妄念,像这

样下去,⼈的精神就会耗尽,最终成为槁⽊死灰。那么⼲脆就不产⽣念头了吧?那不⾏,没有念头是做不到的,这好⽐

说⼲脆不要呼吸⼀样,那明明是做不到的事。不如就这个病,下这个药,将⼼和息紧紧依靠在⼀起。⽤这种⽅法来统⼀

它们。所以在回光时,同时也要调息,调息功法全⽤⽿光。回光是⽤眼睛,⽽调息则⽤⽿光;眼光在外,相当于⽇⽉交

光。⽿光在内就此沦陷 ,想当于⽇⽉交精。那精就是光的凝定状态,实际上是同出⽽异名。⼈的聪和明,总⽽⾔之只是⼀灵光⽽

已。

静坐时,先将两眼垂帘后,定个准则,然后将万虑放下。但就这样放下,恐怕也做不到。那么就存⼼于听呼吸的声⾳。

使⽓息的出⼊,不能让⽿朵听到。听是听其⽆声,⼀有了声,那就说明⽓息粗浮,还未⼊细;必须耐⼼的把呼吸再放轻

使⽓息的出⼊,不能让⽿朵听到。听是听其⽆声,⼀有了声,那就说明⽓息粗浮,还未⼊细;必须耐⼼的把呼吸再放轻

微⼀些,静细⼀些,照这样愈放愈微,愈微愈静,久⽽久之,忽然连那微细的⽓息也突然断了。那时真息就来到你的⾯

前,⼼的本来⾯⽬就能觉察到了。因为⼼⼀细,⽓息也会跟着细;只要意念专⼀,就可以调动真⽓,呼吸⼀细,⼼也会

跟着细,只要⽓息专⼀,就可以调动⼼神。古⼈主张在定⼼之前,先要养⽓;也是对于⼼意⽆处着⼿;所以借调习作定

⼼之开端,这就是所谓“纯⽓之守”。

各位还不明⽩调“动”的意义。动,拿线索牵动来做⽐喻,那就是“掣”字的别名。物体可以⽤线索拉着跑,使它动起来;⼼

神难道就不可以⽤纯静来使它安定下来吗!这是⼤圣⼈观察到⼼和⽓的交互关系,总结出来的简便⽅法,⽤以惠赐后

⼈。

养⽣书上说:“鸡能抱卵⼼常听,”这是⼀句妙诀。你看母鸡孵蛋,⽤的是暖⽓,但那暖⽓只能去暖蛋壳,⽽不能贯⼊蛋

中;只有⽤⼼来把暖⽓引进去。母鸡抱蛋时专⼼的听,⼀⼼专注,⼼进⼊蛋内,⽓也随着进⼊,蛋得到了暖⽓,于是发

育出⼩鸡。母鸡孵蛋时期,有时也出外⾛⾛,不过它经常作侧⽿⽽听的姿势,⼼神还是专注在蛋上,⼀直没有间断,于

是神就活了。神的活是由于⼼的先死。⼈如果先能死⼼,元神也就会活。但这⾥所讲的死⼼,不是使⼼枯槁⽽死,乃是

使⼼专⼀不分。佛家常说:“置⼼⼀处,⽆事不办,”⼼容易⾛,就⽤⽓来安定它;⽓容易粗,就⽤⼼来微细它。照这样

办,还会有⼼神不定的情况吗。

⼤体上昏沉和散乱⼆种⽑病,只要静功功夫每天不间断,⾃然会有很⼤的改善。如果不去静坐,虽然⼀直存在着散乱,

⾃⼰也不知道。现在知道有散乱这种⽑病存在,那就是消除散乱的开端了。昏沉⽽不⾃觉,与昏沉⽽⾃⼰能发觉,两种

相⽐,何只相去千⾥!不被发觉的昏沉,才是真正的昏沉;知道⾃⼰在昏沉,还不是完全昏沉,因为其中还有清楚明⽩

在⾥边。

散乱是神在游动,昏沉是神不清楚。散乱易治,昏沉难医。好⽐⽣病⼀样,有痛的,有痒的,对症下药就可以把它治

好;⽽昏沉好⽐是⿇⽊不仁的症候,不⼤好治。散的可以收拢;乱的可以去整理;⽽昏沉则是蠢蠢然、冥冥然的,真不

好下⼿。散乱还有个境界,⽽昏沉则全是魄在操纵。不像散乱时尚有魂在,⽽昏沉时,则纯是阴⽓为主。

静坐时昏昏欲睡,那就是昏沉的⽑病来到了。消除昏沉的办法是在调息,息就是⼝呼⿐吸,出⼊之⽓,虽然不是真息,

但真息的出⼊,却寄托在这⼀呼⼀吸上⾯。静坐时,先要静⼼纯⽓。⼼怎样静?⽤在息上,息的出⼊,惟有⼼理明⽩,

不能让⽿朵所听见。听不见,息就细,息⼀细,⽓就清。听得见,息就粗,息⼀粗,⽓就浊。⽓浊当然就会昏沉⽽想睡

了,这是很⾃然的道理。不过把⼼⽤在息上,⼜要善于运⽤,那是⼀种不⽤之⽤,不要过于认真,只要微微照听⼀下就

⾏了。

怎样去照?是⽤眼光⾃照。两眼只向内视⽽不向外视;眼睛不外视,当然就是内视。并⾮真正有⼀种内视⽅法。怎样去

听?就是⽤⽿光⾃听,两⽿只向内听⽽不向外听,听是听其⽆声,视是视其⽆形;仅仅是单纯的眼不向外视,⽿不向外

听,⼼神会因闭塞住了⽽想内驰;只有做到内视、内听,于是⼼神既不能外⾛,⼜不能内驰;处在中间,那就不会昏沉

了。这就是⽇⽉交精和交光的⽅法。

实在昏沉欲睡,就不要勉强去坐,应当起来散步⼀下,等神清之后再坐。清晨起来有空,静坐⼀柱⾹的时间为最妙。过

了中午,⼈事多扰,静坐中容易发⽣昏沉,但也不必限定必须要坐⼀柱⾹的时间;只要把各种染念包袱放下,⾼质量的

静坐⽚刻,久⽽久之就会有所进步,再也不会产⽣昏沉欲睡的现象。

本文发布于:2023-03-19 10:24: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1926843095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黄庭经原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黄庭经原文.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黄庭经原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