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常识心得体会
读教育常识心得体会7篇
作为一名合格什么是桃花劫 的教育工作者,为了可以书写记录自己的教育感悟,可以选择书写心
得体会进行描述。对于心得,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教
育常识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
读教育常识心得体会(精选篇1)
这本书是从意大利翻译过来的。虽然表面上是小学生的日记,但是从这本书里我们
可以得到各种各样的启发,都可以从生活中学习,甚至可以自己体会。书中很多故事
都能读进人们的心里,很多故事能让人恍然大悟。
印象最深的:一个小男孩,因为父亲每天忙于写论文,熬夜。于是小男孩决定晚上
十二点起床帮爸爸干活。但是我每天起床帮爸爸写论文,所以睡眠不足,上课不认真,
学习退步。不知情的父亲对儿子的表现非常不满。男孩好几次想放弃,但看到父亲疲
惫的样子,又舍不得。父亲对孩子冷漠的态度让小男孩感到很难过,直到有一天。父
亲发现孩子这样做是为了他,心里充满了悔恨和爱。那天晚上,他们一起睡到天亮。
看完这个故事,内心无限感动。这是《爱的教育》中最催人泪下的故事,表达了主
人公无尽的爱。这个小男孩偷偷帮助他的父亲,以便让他感觉轻松一点。虽然小男孩
的父亲责怪小男孩,因为他一开始不知道事实,但小男孩仍然没有放弃。继续暗中帮
助父亲的精神值得学习。
想想看,我们现在。父亲在外面辛辛苦苦挣钱供我们读书,我们在外面花父母的钱,
不愿意分担家里的家务。别人学习不努力,出去上网也不想回家。在这个年龄,我们
应该感受到父母的痛苦,明白什么是无尽的爱。
《爱的教育》这本书的每一篇文章都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让我体会到什么是同
学之间坚不可摧的友谊,什么是师生之间的关爱,什么是父母无尽的爱。这些都有很
高的价值,我相信拥有这些东西的人一定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读教育常识心得体会(精选篇2)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
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
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动不已。例如,每月故事中——马可尔万里寻母的故
事。文中讲到了因父母负债,马可尔的妈妈决定去工资丰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妈
妈刚离开时,还和家里保持着联络。可自从上次马可尔的妈妈写信说身体有些不适后,
就和家里失去了联络。家里用尽各种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收不到妈妈信件,家
里更冷请了。父子三人每日以泪洗面,马可尔想妈妈想的快死了。终于,13岁的马可
尔自告奋勇决定去找妈妈。马可尔的坚持使父亲无奈地答应了他。筹备好了一切,马
可尔开始了万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凭借着马可尔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失去
了生活意识的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
助下,马可尔和妈妈终于重逢了……读到这里,我不禁为马可尔对母亲深深的爱感动。
再想想自己和马可尔一样的岁数,却还是那么的无知…‥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
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
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而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
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
读教育常识心得体会(精选篇3)
《守望教育》是刘铁芳教授一本关于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书中这样写道:
“我们今天的世界确实需要雷厉风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气风发的行动开拓者,他
们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着现实教育的走向。但这个世界同样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
们把目光停驻在喧嚣的背后,寻思现实和历史中那被热闹、浮华所遮蔽、遗忘的问题
之域,在无言中追索他们心中的朴素和静谧的思想之路。他们可能常常被名之为实际
的脱离者,时代的落伍者,但他们依然在寂寞中执著地思索。他们同样是可敬的!”
书中还提到,近年来,社会越来越关心教育了,但是从很多方面我们接收到的信息都
是以批判为主的,把教育的问题都归结于教师,甚至传言一流的学生,二流的教师。
教育,其实是跟我们每个人相关的整个社会的事,应该是整个社会关心并团结协作的
事,而不是出了问题就是老师或者学生个体的事情。
有人说当今的孩子非常幸福,不管是生活条件还是教育条件,都远远超过过去!想
要什么就能有什么!真的是这样的吗?不禁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不能全否定,但至少
有一点,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这样的说法都是以自己的角度来说的,从未站在孩
子的角度来看待!“让教育充满爱和乐趣,让孩子成为孩子”这是《守望教育》给我
的最大触动!印象颇深的一句是“没有故事的生活是寂寞的,没有故事的童年是暗淡
的”,让我思考最深的一个问题便是“对于孩子什么最重要?”
每个家长最大的期望就是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什么是“成功”?在他们眼中
便是考试成绩优秀的人抑或读书机器罢了。为了这“成功”,他们费尽心思替孩子着
想,甚至愿意付出一切。殊不知,这只是美其名曰罢了!那孩子除了认真读好学校的
书考出好成绩之外是否还需要其他的本领和知识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我认为儿童
更需要童话故事的滋润。童话是人类的梦,是生活的酒,是智慧的乳汁,是美好希望
的翅膀。
曾几何时,祖母、母亲的故事是伴随孩子的童年的。模糊记得“山里的破庙”、
“狼外婆”、“小红帽”……即使自编的也给童年增添了许多神秘和快乐的色彩。童
话总是用浅显的语言,通过幻想将一个个聪明、善良、调皮、可爱、愚钝、可笑的人
物、动物用幻想的手段编织起来。即使童话中总是好人战胜了恶人,到最后过上了幸
福美满的生活。但孩子们还是会听得津津有味。有故事陪伴的童年,虽然贫穷但不寂
寞。即使长大后,这些童年的故事还会在依稀在记忆中存留。现在的童话故事丰富多
了,但孩子们口耳相授的故事却少了。也许正如人们所说“社会的发展总是要付出代
价”,那孩子们的代价就是听故事看故事的时间被电脑游戏和兴趣班所替代,家庭也
仅是个学校的延伸。教育本该让孩子贴近儿童生活儿童世界,可是现在的教育是纯而
又纯的。故事渐渐走出了孩子的生活,逐渐的就是快乐童年越来越远。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想象力那么贫乏?我猜想这和接触的童话多少有关。童话是儿童
想象力的引发者,是培养想象力的最好材料。童话中有很多“怪”思想,多看童话的
孩子必然会有奇思妙想,而每天只接触试卷作业的孩子,他们的想象力从何而来?他
们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在他们的世界中,每天都是“安静”的,都是“平淡”的。
要让孩子有丰富的想象力,我想应该从故事从童话开始。
我也试着给孩子们每天讲故事,让孩子真正的走近故事,走近真正的童年,我觉得
还是应该从社会出发。但作为教师的我们还是要努力还孩子故事。
让孩子成为孩子,让孩子有个七彩童年,让孩子多看看到冉冉上升的朝阳,渐渐落
下的夕阳,夜空中闪烁的星星;草丛中蹦跳的蚱蜢,稻田里忙碌的青蛙,花丛中飞舞
的蝴蝶,树枝上调皮的毛毛虫,小河里欢畅的鱼鸭,不要让孩子的童年变得“黑白”
一片,让他们在以后回忆时有更多的快乐,让他们童年的风景是美妙的。这是我看完
整本书最想说的。
读教育常识心得体会(精选篇4)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边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
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
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当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去了解陶老的“行
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些他所创立的教育理论时,
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因为他在八十多年前提出并研究的问题,
正是今天我们所倡导的最新的理念。
“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生活”,新课标对“教”与“学”的阐述与陶老
的思想一脉相承。
对于教师的“教”,新课标倡导实施“探究式”教学,按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师
教时首先依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例如: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在科学
内容的学习上要达到什么目标,在能力培养上应突出那些方面,应注意那些“情感,
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渗透等,在进行探究活动时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探究情境,例
如引入生活实例,设计小实验等,设计认知冲突,使学生带着疑问,充满好奇地开展
探究活动。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中应注意:
(1)探究活动要选择那些便于学生开展活动的内容进行,以便有效地保证探究活动
的具体实施。
(2)探究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避免包办代替,简单否定。
(3)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在探究活动中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
在探究过程中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物理结论或规律。
尽管有的结论还是比较稚嫩的,不太成熟的。但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了物
理学习的快乐,能够在动手、动脑中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有利于提
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学生的“学”,新课标中强调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新课程理念提倡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要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这就集中体现了新程
课理念中的“活动、民主、自由”的主题。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双边活动”、
“双向交流”的内容设计。在学习方法设计中,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二要重视
学生的合作学习。三要加强课堂讨论,这个步骤是消化课本知识的重要过程,也是教
师从与学生的讨论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增进与学生的感情的过程,这里注意讨论过程不
要流于形式,要有实效性,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出学习成
果。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注意给学生留出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空间,
给学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要让学生通
过主动学习关于好学的成语 形成自我反思、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并将对学生
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培养
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陶行知先生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也是非常深刻的,他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示发,
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发明家,不做一个教书匠。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这种
教师观正是我们当代教师所应追求的。虽然他研究的是当时的教育问题,但对我们今
天——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斯人已逝,当再次捧读这位大教育
家的教育名篇,仿佛看到这位朴实的老人,在为中国的普及教育奔走呼号,仿佛听到
他一句句无华的语重心长的话语。而且在阅读完《陶行知教育名篇》之后,我们差不
多都会赞成此作者更指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 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
一、“爱满天下”——映照着陶行知人格魅力的光辉“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
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言;“为了孩子,甘为骆
驼。
干人有益,牛马也做”。在“爱满天下”光辉思想的映照下,我们看到了陶行知先
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风和亮节。爱的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原
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
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
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
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教师对学生爱是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
以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已越来越贴近。没有对学生爱,即
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
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含有天的成语 是偏
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
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
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
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爱的教育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
教育将是一本大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已珍贵的而值得
回味的一页吧。
二、“教人求真”——折射着陶行知的人才观念的真谛陶行知说:“千教成教,教
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社会十分
关注的问题。
我们今天强调师德育德教育,它的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对学生产生影响,是为了让
我们的教育培养出“真人”。陶行知围绕做人之“真”,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观点,
从总的方面来说,就是:“求真知说真话,追求真理做真人”,而具体地说,“真”
又体现在——做有人格的人:做有人格的人就是要求真知,不求假知;要说真话,不
说假话;要做真君子,不做假君子,如要做一个整个的人;做人中人;做创造的人。
大而言之,陶行知教育学生言行的标准,应该是我们当今整个社会的共同追求。如今
在我们的社会上,为了自已能得到眼前的利益,有多少人昧着良心说假话,做亏心事,
欺上瞒下,我想,我们每一个人若都能做到陶老先生的这两点,那我们的社会一定是
一个和谐、进步的社会。
三、“生活即教育”——体现着陶行知教育魅力的艺术“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
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
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
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
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
生活,便于工作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
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
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
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也有所不理解。
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不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
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
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进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但这就是整个教育
的全部吗?
读教育常识心得体会(精选篇5)
刚开始看《优秀是教出来的》这本书时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书中所提的要求
都让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说话先要讲礼貌、主动询问表关心、乘坐公车不吵闹、
见到老师问声好,完成作业不拖延等这些不都是我们老师平时经常强调的吗?书中没有
长篇累牍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小细节。真正开始对这本书感兴趣时是在
寒假里,我又再次拜读了这本书,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这种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俗
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好学生要靠老师的激励、引导、
督促教育才能成功。
作者克拉克先生从细微处着手,通过对55个教育细节的处理,创造出教育奇迹。作
为成功的教育者,作者在书中并没有谈及如何教书、如何分析教材、如何准备教案,
而更像是在谈论如何为人处事、待人接物。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例子,让读者感觉
作者所描述的就在我们身边。书中讲述的创造奇迹的55个细节确实常常被人们忽略,
而正是细节创造了奇迹,成就了辉煌。书中提倡对孩子要从小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一
举一动中体现出尊重孩子、宽容孩子、赏识孩子,并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从
生活中学习,从鼓励中学会自信、从宽容中学会耐心、从赞美中学会感激、从接纳中
学会自爱、从赏识中学会行动、从分享中学会感激、从诚实中学会真理、从公平中学
会正义、从关心中学会尊重、从保护中学会信任、从关爱中学会友善……
让绝大多数的老师感到比较头疼的就是如何处理后进生的问题,比较听话的还好,
虽然完成质量不是很高,但至少作业还是能基本完成的,而对于作业经常拖拉不做的,
我们一般采取的方法是一方面联系家长,让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另一方面就是
和后进生谈话,刚开始还是能收到一定的效果的,但久而久之,家长听惯了孩子在学
校的“不好表现”,也会对孩子失去信心,而孩子则会认为自己在老师的眼里就是一
个差生,就更不想学习了。
作者克拉克也碰到了这样的情况:他的一个“问题”学生已经很多天没有交作业了,
他马上想到了和他的家长联系,但都没能联系到。有一次总算联系到了,他就把这个
不好的消息直截了当地告诉了这位学生的家长,想得到这位家长的支持。没有想到的
是这个家长听完了竟然说:“我孩子在家里也一向如此,你就将就一下吧”。这个回
答真是让克拉克哭笑不得。也许是克拉克他自己认识到了自己和家长的交流方式有待
改善,所以在另外一个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他改饺子包法大全 变了策略。他首先是耐着性子给这个
家长拨通了电话,但与第一个学生的处理方法不同的是他没有直接向这位家长“告
状”,而是向这位家长违心地说他的孩子这段时间表现得如何如何好,这位家长听了
以后自然非常高兴,表示要老师对他的孩子一定继续严格要求,家长会极力配合。过
了两天,克拉克再次拨通这位家长的电话,这一次向这位家长陈述了孩子这两天的不
好的表现,家长当然非常气愤,当即表态,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回家一定批评教育
自己的孩子。读完克拉克的处理方法,真是佩服他的别具匠心。回想自己平时的教育
方式,也是把孩子的不好表现直截了当地告诉家长,而孩子表现好的方面就很少会去
告之家长了。
还记得去年任教六年级时,我也碰到过类似的学生,打电话给家长告诉她孩子经常
不做作业,家长直接跟我说;“我管不了她,我都放弃她了,老师你也别管她了。”后
来再打电话她就再也没接过。如果那时我也象克拉克先生一样,先让家长了解孩子优
秀的一面,也许结果就不一样了。
事在人为,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处理方法会有不同的结果。优秀是教出来的,我
们要给孩子营造一个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氛围,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
让他们享受学习的快乐和成功。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相信我们的孩子会更优秀。
读教育常识心得体会(精选篇6)
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积极收集
有效的生成资源,重组课堂信息,生成有效的教学过程。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
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对知识的反应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所以,师生课
堂的双边活动在我看来是一堂课的重点之一,也是课堂灵魂的一部分。师生互动的成
功与否也跟教师对课堂的控制有关。
通过教育读书研讨,让我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锻炼自己。讲
《荷叶圆圆》这堂课中,我给予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与老师一起共同学习生字词,
共同游戏、开火车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评价等。学生在活动中全都积
极主动地参与,这些双边活动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语言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如果正确把握教师与学生
在课堂中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然后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一起学习这几个要
求学生会听、说、认、读的生字。将课本语言融入实际情景中,还突出了创造性使用
教材的特点。这样一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获取到知识,整个活动中,
学生感到教师不仅是他们传授知识的人,还是他们的朋友、伙伴,形成了平等和谐的
师生氛围,学生与教师达到融洽,情感交流的目的,使师生的双边活动有成效。
总袁隆平主要成就 之,在丰富多变的课堂上,有经验的老师往往能抓住有用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
的教学行为,使教学活动自然顺利,使学生兴趣盎然,创造出了热闹,活跃,有效的
课堂教学氛围。而我在这方面就需要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也不要忽视
学生的主体地位,走上讲台就讲个滔滔不绝,将学生当作了接受知识的容器,那样学
生参与程度不高,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教师要改进教学方
法,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通过有效的师生双边活动提高教
学效率。
读教育常识心得体会(精选篇7)
这个寒假,我读了周弘的《赏识你的孩子》读后有几点心得值得和大家一起分享。
周弘他利用传统教育中赏识的巨大能量,把女儿周婷婷由一个令人同情的聋哑孩子
培养成为我国第一位聋人大学生。他在《赏识你的孩子》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赏识教育
的概念。赏识教育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欣赏、鼓励的态度去看待、评价受教
育者的一言一行;它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符合生命成长的规律。它能重塑孩子的健康
自信,发现和发挥学生的长处和潜能,使其最终走向成功。去发现、去挖掘、去放大
孩子的优点,孩子的优点就会十倍、百倍、千倍的无限放大。这样孩子就会找到自信
的感觉,就更加相信自己是好孩子,孩子自己会不断强化自己的优点,最终成为优秀
的孩子。
小学阶段的孩子相互间智力差距不大,我自认为除数学以外的其他学科,步态需要
智商多么高就能学得好,这就需要我们做老师的运用赏识教育理念,只有不断发现孩
子某些具体的优点而放大、强化它使之形成某一方面的优点,最终形成孩子的优势,
成为孩子的强项,那么孩子可能变得突出了。你的孩子将来在口才、阅读、写作方面
肯定非常突出,因为你在培养、发现、挖掘和强化孩子这方面的才能、智慧,最终他
们会硕果累累。你的学生作文水平较高,也是不断发现、挖掘和放大孩子的优美词、
句、段、片、章而形成的效果。
赏识教育的本源是爱,如果我们的老师、家长都能用爱的眼睛去发现孩子的优点,
用正确的方式指出和改正孩子的缺点,那我们的孩子或许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你能
行”,“你真棒”“你做的很好”“老师相信你的能力”,在老师、家长的鼓励下,
许许多多的孩子在快乐中改变,在快乐中成长,在成长中成才。赏识性语言与动作带
给孩子们的是一种快乐的动力、一种向上的自信,其奥妙就在于它卸掉了压在他们心
上自卑的巨石,于是孩子的潜能就象火山一样爆发了。这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优秀的名师就是使用“赏识教育”这把开启孩子心灵的金钥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不
少孩子有这样的体验,因为在某次考试中考出了好成绩,从此就爱上了该门课程。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确立教育目标,迎接教育的挑战。日常
生活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的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结果耗资会
一点一点地改变,最后变得连我们都不太相信;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
师坚持笑对,坚持培养习惯,最后学生的成绩会一点一点地提高;总有这样一些画面,
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最后这
个孩子会变得活泼开朗,他总会敞开心扉笑着生活每一天,成为阳光少年……总有这
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
敏感的。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和赏识,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赏识,愿学生在教
师们的赏识中长大,在赞美赏识之中成为最优秀的孩子。
赏识,抓住了孩子渴望被关注、被重视的心理,让孩子在“我能行”“我是好孩
子”“你真棒!”“你很出色!”“这办法真妙!”“我真为你骄傲!”的感觉中走向成
功,它符合孩子那种希望得到他人肯定和欣赏的心理。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说:
“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他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
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
因为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孩子都需要不断的激励。在教育过程
中把赏识的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爱心,充满自信,全面发展的新人,这
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本文发布于:2023-03-19 08:48: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1869253087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教育常识.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教育常识.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