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季氏将伐颛臾》
【先秦】孔子及弟子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
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
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
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
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注释】
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颛臾(zhuny),小国,是鲁国的属国,
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
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
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
人都为孔子弟子。见:谒见。
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
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尔是
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在苏教版中,
“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责备。
先王:指周之先王。
东蒙主:指受封于东蒙。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主:主管祭祀的人。
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这,指颛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
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
2
指鲁国。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
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凭什么。为:表反问语气。
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接受职位;如若不能,就应辞去职务。陈:施展。
就:担任。列:职位。止:不去。
危进行的英语 :名词作动词,遇到危险(摇晃着要倒下)。持:扶持。
颠:跌倒。扶:搀扶。
相(xing):搀扶盲人走路的人(辅助者)。
兕(s):独角犀牛。柙(xi):关猛兽的笼子。
龟玉都是宝物。龟:龟版,用来占卜。玉,在: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来表示爵位,玉器用
于祭祀。椟(d):匣子。
固:指城郭坚固。近:靠近。费(古草书书法字帖 读b):季氏的私邑,及今山东费县。一说读fi,当
地人称费(fi)县。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疾:痛恨。夫:代词,那种。舍:舍弃,撇开。辞:托辞,借口。
有国有家者:有国土的诸侯和有封地的大夫。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卿大夫统治的
政治区域。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意思是“不担忧贫困而担忧分配不均,不担忧人(东西)
少而担忧社会不安定”。患,忧虑,担心。寡,少。
盖均无贫: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就没有贫穷。
和无寡:和平了,人口就不会少了。
安无倾:国家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夫:句首语气词。如是:如此。
文:文教,指礼乐。来:使……来(归附)。
安:使……安定。
相:(xing)辅佐。
3
分崩离析:国家四分五裂,不能守全。守:守国,保全国家。
干:盾牌。戈:古代用来刺杀的一种长柄兵器。干戈:指军事。
萧墙: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做屏。因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
“萧墙”。萧:这里借指宫廷。
【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它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
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
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
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
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
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无论是诸
侯或者大夫,不担心财富不多,只是担心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担忧人民太少,只担忧境内不
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国家便
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待他们。他们来了,
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
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
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有关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
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
人之一。孔子55岁离开鲁国,周游列国14年,他主张仁义,主
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但
他的主张并不被各国诸侯采纳,于前684年回到鲁国。于是他从
事教育,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
二,希望他的学生整体性原则 到各诸侯国去参政,继续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
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4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背景介绍】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
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
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丝瓜炒牛肉 ,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
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
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解题】
季氏将伐颛臾
关键词语是:将、伐
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如果可以劝阻而不加努力,于理不通,于情不合。
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中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所以“季氏伐颛臾”是非正
义的事。
【读音】
①论语(ln)①颛臾(zhuny)①社稷(j)①虎兕(s)
①出于柙(xi)①焉用彼相矣(xing)①干戈(g)①冉有(rn)①椟(d)
【文学常识】
1、《论语》是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语录体,凡_20_篇,
为_儒_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
在一起,称为“__四书__”。
2、“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春秋》。(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文中人物】
季氏:本文当指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谥号哪种睫毛膏最好 ,“子”是尊称,前492年继其父季桓
子之后,任鲁国正卿(宰相),政治上最有势力。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也称冉有,鲁国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29岁。季康子任正
卿时,孔子师徒正在外周游,冉有中途被季氏招为家臣,后成为季康子主要谋臣,参与季氏
的事。
5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早年弟子,比孔子小9岁。长期跟随孔子,是忠实的警卫。
曾做季康子的家臣,后死于卫国内乱。因任于季氏,又称季路。
【内容探究】
1、对于攻伐颛臾,孔子的态度是什么?列举了哪三条理由?
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义正词严地斥责攻伐颛臾的行为。
孔子的话: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
反对理由有三: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先王所封,不可伐;
且在邦域之中矣——邦域之中,不必伐;
是社稷之臣也——社稷之臣,不当伐。
2、对于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孔子用什么方法驳斥?
(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是谁之过与?
先引名言——不能尽职就别尸位素餐;
再作类比——既为辅助就当恪尽职守;
后设比喻——猛兽出笼为害,龟玉毁于柙中,谁辞其咎?
3、冉有三句话各有特点:或闪烁其辞,或言不由衷,或编造借口。那么,这每一种态度分
别对应哪一句话?各想达到什么目的?
第一句——闪烁其辞,试探孔子;
第二句——言不由衷,推卸责任;
第三句——编造借口,掩盖本意。
4、孔子在批判了冉有的狡辩之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思想,在孔子看来一个君主要治
理好国家,对内对外各应当怎样做?
对内要:均、和、安。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
对外要:修文德以来之。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
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实行仁政、实行礼治、加强教化、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6
5、孔子在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后,对照这一主张又斥责自己的学生犯下了哪三个错
误?
一误——远人不服不能来二误——分崩离析不能守三误——谋动干戈于邦内
6、孔子治国安邦的原则是什么?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
归附。
【主旨】
本文记载的是孔子与弟子冉有、季路的一次对话。通过写孔子谴责了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
表达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以
及用文教德政来使“远人”归服的主张。
【归纳文中衍变出来的成语】
①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集团四分五裂,不可收拾。分崩:分裂;离析:涣散
②季孙之忧:原指季孙氏的忧患,后借指内部的忧患
7
③祸起萧墙:祸起萧墙或萧墙之祸,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④虎兕出柙:比喻恶人逃脱或作事不尽责,主管者应负责任。
⑤既来之,则安之:原指使他们吸引来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
这里安下心来。
⑥大动干戈:发生战争,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通假字】
①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语气词,用在句末表推测,可译为“吧水浒传优美词语 ”、“吗”)
②是谁之过与(同①,表反问,可译为“呢”)
【词类活用】
①相夫子(相:名词活用为动词。辅助)
②后世必为子孙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忧患的事。)
③吾恐季孙之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忧患的事。)
④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来:使动用法,使┅┅来)
⑤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动用法,使┅┅安定)
⑥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来:使动用法,使┅┅来)
【古今异义】
①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②是谁之过与
古义:指示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③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古义:诸侯的封地叫国卿大夫的封地叫家今义:国家,家庭。
④陈力就列
古义:就——居,充任;列——职位今义:到队列里去。
⑤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古义:用兵;今义:泛指有事情。)
8
⑥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不能:古义:没有能力;今义:办不到。)
【一词多义】
9
【特殊句式】
(1)固定句式
A、无乃尔是过与?恐怕……吧恐怕该责备你吧?
B、何以伐为?为什么……呢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2)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这是国家的臣属
(3)宾语前置
A、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于动词前。
无乃尔是过与?无乃过尔与?(古汉语中以“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尔是过”
“过尔”,责备你)
B、当疑问代词充当宾语时,就要前置。
又何羡乎!→又羡何乎?又羡慕什么呢?
何以伐为?(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前置宾语句,“何以”即“以何”)
(4)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①“季氏将有事于颛(zhun)臾(y)(“于颛臾”做动词“有事”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
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
②虎兕(s)出于柙(xi),龟玉毁于椟(d)中(“于柙”“于椟”做动词“出”、“毁”的
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
③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于费”做动词“近”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
状语)
•过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过犹不及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且尔言过矣
•是谁之过与
•无乃尔是过与
•故尝与过宋将军
•走过、经过
• 超过
•过分、过于
•错误
•过错
•责备
•拜访
4、一词多义
10
④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邦内”做动词“谋动干戈”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
译作状语)
(5)“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比喻?
将季氏比作虎兕,颛臾比作龟玉,季氏讨伐颛臾就好比虎兕从笼子里出来伤人,颛臾被攻灭,
就好比龟玉在匣中被毁,会造成严重后果。其次,将冉有,季路比作看管人,是看管人的失
职。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11
12
【文言句式】
13
14
【文章鉴赏】
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陪臣”指的是孟
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他们的先祖即庆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鲁桓公(前771---前694
在位)的儿子、鲁庄公(前693---前662在位)的弟弟,号称“三桓”。到孔子这时,“三桓”
执鲁国国政已达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在这一百多年间,公室(鲁君)和私室(三桓)之间的
主要斗争有:①前594(鲁宣公十五年)针对三家分地扩展颁布了“税亩”制度;②前562
(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③前517(鲁昭公二十五年)欲
诛季,三桓联合进攻,昭公被迫逃亡。这斗争一直继续到战国初年,《史记鲁周公世家》
说:“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不见经传。后世注家以为是子路、冉有向季氏转达了孔子的意见,
季氏惧祸而止。《史记孔子世家》载:“仲由为季氏宰”在前497(定公十三年);季康子
召冉有在前492(鲁哀公三年),其时子路随孔子在陈。至于二人何时同为季氏家臣,则不
得而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季路、冉有才能的事,也不著年代。
据推测当在鲁哀公初年。
孔子一贯反对“陪臣执国政”,对三桓的指责在《论语》中就有许多记载有助睡眠的食物或方法 。
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第一段话说明了他反对季
氏攻打颛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
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
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话体现了他
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第三段话孔子正面阐述他的政治
15
主张。
此文是篇驳论,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破中有力,运用了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
蒙主”;现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陈力就
列,不能者止。’”三种论据,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
文高冷个性签名 中的比喻句形象表达孔子的观点。“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
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
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
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
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若
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文中有三处用了反诘句,“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反诘句的运
用使句子感情色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的答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
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孔子格言】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四海之内皆兄弟。
后生可畏。欲速则不达。
朽木不可雕也。尽善尽美。
16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
※小不忍则乱大谋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道不同,不相为谋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本文发布于:2023-03-19 06:05: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1771313074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无乃尔是过与.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无乃尔是过与.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