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峨眉山月歌》赏析
峨眉山月歌[1]
峨眉山半轮秋[2],影入平羌江水流[3]。夜发清溪向三峡[4],思君不见下渝州[5]。
[注释]
[1]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以前,是李白即将出蜀时所作,通过咏月来
表示对蜀地的依恋。
[2]半轮秋:半圆的秋月。
[3]平羌:即平羌江,又名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自宝兴经芦山、雅安、洪雅、
夹江,到乐山与大渡河汇流入岷江。本诗所指当在乐西北、峨眉县东一段。
[4]清溪:应在平羌江边。过去说是犍为的青溪驿,或说在纳溪县西。君:指峨眉
山月。
[5]渝州:今重庆市为唐代渝州治所。
[古今点评]
1我听不懂用英语怎么说 .“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
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唐诗笺注》)
2.刘须溪云:含情凄婉,有《竹枝》缥缈之音。(高棅《唐诗品汇》)
3.如此等神韵,岂他人所能效颦(首二句下)?(《唐诗三合钙咀嚼片 广选》)
4.此就月写出蜀中山峡之险峻也。(《诗法易简录》)
[赏析]1
沁人心脾的幽美境界——读李白《峨眉山月歌》
太白十诗九言月,明月经过诗人反复歌咏成为美丽皎洁动人的形象,赋予了它特别的生
命和感情。《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
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
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秀丽峻伟,李白二十几岁就游览过,写
过一首《登峨眉山》。这次远游途中,再次一过。这是一个天高云淡的秋夜,诗人从东北的
平羌江乘舟而下,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悬在蓝空,皎洁的月影倒映在静静流淌的江面上,似
乎被江水洗得更加明亮。平羌江,因为水色碧绿几乎可以染衣,故又名青衣江。江水清澈见
底,明月银晖洒江。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上下成了一片明亮、透彻、皎洁、银白色的世界。
再加上远处峨眉山月在月光映射下,显出灰蒙蒙清秀的身影,这种幽美静谧的夜晚,使人陶
醉。峨眉山月也似乎舍不得绿得可爱的江水,安祥地沉浸在江水中,随波游荡,伴随着诗人
远去的旅舟,和江水一起流向远方。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写的是又一个旅途之夜。平羌江流入泯江,
二江合流后又投入长江。诗人一叶轻舟,早早就从泯江岸上的清溪驿出发,朝着三峡飞驰而
去,没有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这时离故乡已很远了,眷恋之情油然而生,想寻找从峨眉
山就跟随他一同行走的明月,也被岸边的高山遮住,再也看不到了,惜别的离情使他深深地
沉思起来。
诗中有几个问题须弄清楚。一是“夜发”,有人以为是指“早晨”出发,这可能是认为
夜晚不能行船,故如此解。其实夜晚可以行舟。李白因李璘事流放夜郎至蜀遇赦,由蜀水龙头简笔画 入楚
时,他有首《荆门浮舟望蜀江》其中有:“流目浦烟夕,扬帆海月生。江陵识遥火,应到渚
宫东。”李白这次离家是带有游谒性质,而且他很喜欢晚上行船。他在另一首《渡荆门送别》
中有“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的诗句,就是描写月下夜航的壮观。李白一生好游名山大
川,夜游在这类诗中也屡见不鲜,如《东离门泛舟二首》之二:“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
流到剡溪?”《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明月照我影,送我
至剡溪。”《月下征虏亭》:“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山花如绣颊,江花似流萤。”由此可
见,“夜发”就是夜晚行舟,并非指“早晨”出发。七绝篇幅短小,内容集中单纯,较少旁
逸斜出,题目、内容既然是写峨眉山月,那么环境就必然集中到夜晚了。
其次是“思君不见再别康桥读后感 ”的“君”究竟何指?有好几个选本认为是指蜀地的朋友,清人沈德
潜《唐诗别裁》以为是指“峨眉山月”。诗题既是写月。我们先看看李白笔下明月的形象,
问题就好解决了。李白情志高远,豪爽飘逸,常把明月作为理想的化身、自由的世界来描绘。
除了《把酒问月》外,还有“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
云》)。甚至还可以随便寄赠,“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
此寄》)。李白最喜欢把月亮人格化,并注入高洁的品质而当作亲密的朋友看待,邀它一块喝
酒,而且“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四首之一)。他还把密朋挚友也比作明
月,如《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
梧。”总之,他常把明月当作具有明朗、皎洁、真率的性格的形象来描写。称月为君,是符
合李白的性格的,它是作为故乡的象征而出现在诗中,当然其中也包含了故乡的亲人、朋友
以及一草一木。如果把“君”实指为某一朋友讲,那么前三句电脑相机怎么打开 与此有什么密切联系呢?而且
这样一来,诗的内容就缩小了,味变淡了,不如前者浑厚,入情入理。
七绝只有二十八字,这首诗五个地名共十二字,句句都有地名,这在唐人七绝中,确是
绝无仅有的。这首小诗把纪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因此这些地名在诗中所起的作用,也
值得细心推究。“峨眉山”、“平羌江”是具有诗情画意的两个地名,一是巍峨俊秀,一是碧
绿可爱,再加上明月相逗留英语 映,那样的美景就自然可爱了。当然它还交待了诗人的游踪。张继的
《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寒山寺”也是地名,但似乎在半
夜让钟声把“寒山寺”的“寒”意带给船上的客人。这两诗于此具有同一妙处。李白此诗首
句写天空明月静景,次句写江中明月动景,上下相映,动静相衬,构成了一种沁人心脾的幽
美明亮的境界。第三句连用两个地名,既点明了出发地点和将要达到的目的地,语调显得轻
快而急促,表现了诗人爽朗奔放的性格。这一句轻轻喝起,末句没有顺流直下,却回波倒卷。
“下渝州”点明行舟将到的地点,也意味着船行很远了,“思”的情绪也就产在了。五个地
名,前两个重在写景,中间两个偏重叙事纪行,最后一个则侧重抒情,当然这是就其主要作
用而言的。如中间两个也有抒情成分。由于这五个地名带有浓厚景物色彩或感情色彩,因而
随分自佳,不觉痕迹,既无重复或枯燥无味之感,又将诗人行踪交待得一目了然,而不觉得
呆板,反具流畅飘逸的风神。
[赏析]2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
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
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
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
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
影,任不带驾驶证开车怎么处罚 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
“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
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
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
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
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
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
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
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
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
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
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
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
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本文发布于:2023-03-19 02:15: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1633143054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娥眉山月歌.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娥眉山月歌.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