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景点

更新时间:2023-03-19 01:58:51 阅读: 评论:0

跳橡皮筋-家里的芦荟怎么美容

峨眉山景点
2023年3月19日发(作者:骰子的玩法)

【峨眉山的简介】峨眉山简介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内,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最高

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于2007年以前可乘观光索道到达,后因生态

问题停止对外开放,佛教圣地华藏寺所在地金顶(3077米)成为了峨眉

山旅游的最高点。地势陡峭,风景秀丽,有秀甲天下之美誉。气候多

样化,植被丰富,共有3000多种植物,其中包括世界上稀有的树种。

山路沿途有较多猴群,常结队向游人讨食,胜为峨眉一大特色。它是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有寺庙约26座,重要的有八大寺庙,佛事

频繁。据传为佛教中普贤菩萨的道场。1996年12月6日,峨眉山乐

山大佛作为一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

遗产名录。

峨眉山,E-mei,Mount亦作MountEmei。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境内,在

四川盆地西南部,西鬼迷心窍歌词 距峨眉山市7公里,东距乐山市37公里。景区

面积154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佛教圣地华藏寺所

在地金顶(3079.3米)为峨眉山旅游的最高点。它是著名的佛教名山和

旅游胜地,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它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有寺庙

约26座,重要的有八大寺庙(报国寺、伏虎寺炖羊肉汤的做法 、清音阁、万年寺、洪

椿坪、仙峰寺、洗象池、华藏寺),佛事频繁。据传为佛教中普贤菩

萨的道场。1982年,峨眉山以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

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1996年12月6日,峨眉山

乐山大佛作为一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

界遗产名录。2007年,峨眉山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

级旅游风景区。

峨眉山位于神秘的北纬30附近,雄踞在四川省西南部。自古就有普

贤者,佛之长子,峨眉者,山之领袖之称。峨眉山自然遗产极其丰富,

素有天然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地质博物馆之美誉。文化遗产极其深

厚,是中国佛教圣地,被誉为佛国天堂,是普贤菩萨的道场。以其雄、

秀、神、奇、灵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佛教文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峨眉山,耸立在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是大峨、二峨、三峨山的总称。

北魏时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去成都千里,然秋日澄清,望见两山

相对如峨眉,故称峨眉焉。由于峨眉山的高度及地理位置的原因,从

山脚到山顶十里不同天,一山有四季。峨眉山抚弄星辰,积蓄云雨,

神秘无比。

峨眉山的神秘来自它所经历的漫长时间和似乎难以穷尽的空间,一些

惊人的数据可以让人解读其中的种种细节。多达1600种的药用植物,

令人想到神话中的仙草;超过3000种的高等植物,2300余种动物,构

成这个灵性的世界;从温婉的谷地中突兀而起的山峰,海拔高度达

3000多米。与这些绝对数字相应的,是这片秘境中种种令人难分真

幻的自然奇观。

峨眉山是人类文化的宝库,文化遗产极其深厚,是中国佛教圣地,被

誉为佛国天堂,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是盆地升起的天庭,是当之无愧

的山之领袖。《杂花经佛授记》中说到:震旦国中,峨眉者,山之领

袖。唐代大诗人李白则有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的千古绝唱。更有

一山独秀众山羞高凌五岳的美称。

峨眉山浓缩了千万年来自然精华。景区面积623平方公里,其核心区

面积154平方公里,游览线路120余华里,由高、中、低三大主题游

览区组成。现全山共有寺庙28座,景点分为传统十景和新辟十景。

主峰金顶绝壁凌空、高插云霄。震撼的金顶,凌云之巅,有世界最高

的金佛四面十方普贤,集天地灵气,映日月光辉;有世界最大的金属

建筑群,金殿、银殿、铜殿气势雄伟;也有世界最壮丽的自然观景台,

可观云海、日出、佛光、圣灯、金殿、金佛六大奇观。金顶,是世界

上最大的佛教朝拜中心,是佛在人中、人在景中、景在佛中的人间天

庭。中山区的清音平湖则是峨眉山自然景观的代表。低山区的第一山

亭和美食廊集中展示了峨眉山博大精深的人文文化和时尚休闲潮流。

由红珠休闲区、中国第一山文化长廊、瑜珈河异国风情长廊、温泉养

生康疗区、现代人文景观区和天颐温泉乡都六大休闲功能区,构成了

目前中国西部规模最大、功能配套最完善、设施最先进的温泉度假国

际会议中心,昭显着景区旅游的高品质。峨眉山景区已成为集休养、

养生、文化、娱五福临门对联 乐、观光、美食为一体的全新多功能复合型的魅力新

景区;

峨眉山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包括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四座大

山。大峨山为峨眉山的主峰,通常说的峨眉山就是指的大峨山。大峨、

二峨两山相对,远远望去,双峰缥缈,犹如画眉,这种陡峭险峻、横

空出世的雄伟气势,使唐代诗人李白发峨眉高出西极天、蜀国多仙山,

峨眉邈难匹之赞叹。峨眉山以多雾著称,常年云雾缭绕,雨丝霏霏。

弥漫山间的云雾,变化万千,把峨眉山装点得婀娜多姿。

峨眉山层峦叠嶂、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气象万千,素有一山有四季,

十里不同天之妙喻。

清代诗人谭钟岳将峨眉山佳景概括为十景:金顶祥光、象池月夜、九

老仙府、洪椿晓雨、白水秋风、双桥清音、大坪霁雪、灵岩叠翠、罗

峰晴云、圣积晚钟。渐渐人们又不断发现和创造了许多新景观,如红

珠拥翠、虎溪听泉、龙江栈道、龙门飞瀑、雷洞烟云、接引飞虹、卧

云浮舟、冷杉幽林等。

峨眉新十景为:金顶金佛、万佛朝宗、小平情缘、清音平湖、幽谷灵

猴、第一山亭、摩崖石刻、秀甲瀑布、迎宾滩、名山起点,无不引人

入胜。春季万物萌动,郁郁葱葱;夏季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秋季红叶

满山,五彩缤纷;冬季银装素裹,白雪皑皑。登临金顶极目远望,视

野宽阔无比,景色十分壮丽。观日出、云海、佛光,令人心旷神怡;

西眺皑皑雪峰、贡嘎山、瓦屋山,山连天际;南望万佛顶,云涛滚滚,

气势恢弘;北瞰百里平川,如铺锦绣,大渡河、青衣江尽收眼底。置丰盛的英语

身峨眉之巅,真有一览众山小之感叹。[1]

地质结构

金秋峨眉满山红叶(4)中国地质史上中生代末期的燕山运动,奠定了

峨眉山地质构造的轮廓,新构造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及其伴随的青藏

高原的抬升,造就了峨眉山。峨眉山由于山顶上是一大片古生代喷出

的玄武岩,其下岩民主评议自我总结 层受到保护而得以保持高度,又因山中内部瀑流切

割强烈,进而形成了高2000米以上的峡谷奇峰地形。登山沿途地形

因地层之分而多貌并存:如处于石灰岩层中则有藏九老洞之类岩洞地

貌;经花岗岩及变质岩区,又形成深峡之姿;而山顶上坚实的玄武岩又

是一番熔岩平台的景象。

震旦系:峨眉山缺下统及上统下部列古六组。上统观音岩组直接不整

合于晋宁期峨眉山花岗岩岩体之上。

寒武系:发育完整,与震旦系连续沉积,为中国有代表性的著名剖面

之一。分布与震旦系大宽容的作文 体一致,在遇仙寺、九岗子、洗象池一带,构

成峨眉山背斜两翼。

奥陶系:分布于阎王坡、大乘寺等地,构成峨眉山背斜两翼。缺下统

上部以及中、上统。其下统分两组,即罗汉坡组和大乘寺组。

二叠系:主要分布于新开梦中的蝴蝶 寺、清音阁、两河口、挖断山、雷洞坪、金

顶等地。与下伏奥陶系呈假整合接触,分上、下两个统。

三叠系:分布于龙门洞峡谷、张沟、净水等地,构成牛背山背斜两翼。

其沉积构造、层面构造非常典型发育。与下伏二叠系整合接触,分下、

中、上三个统。

侏罗系:主要分布于峨眉山东北部,与下伏三叠系呈假整合接触,分

下、中、上三个统。

白垩系:分布与侏罗系基本一致,构成北东向宽缓的背向斜翼部,缺

失下统。其上统分两个组,即夹关组和灌口组。

第三系:分布零desrt是什么意思 星,集中点为新桥一带。其岩性主要以半胶结砾岩、

砂岩为主,局部夹泥岩,与下伏白垩系整合接触。

第四系:主要分布于峨眉河河床,蕨坪坝及山麓边缘地带。岩性表现

为松散泥砾层,粘土层和壤土层。砾石层中见冰川沉积物、冲积物等。

名称来历

峨眉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峨眉山就闻名于世。而峨眉山名,早见于

西周,据晋代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杜宇以褒斜(今陕

西汉中)为前门,熊耳(今四川青神县境内)、灵关(今四川雅安芦山县

西北)为后户,玉垒(今四川都江堰市境内)、峨眉(今四川峨眉山市境

内)为城廓番茄意大利面 。晋左思的《蜀都赋》写道:引二江之双流,抗峨眉之重

阻。但为什么称之为峨眉。其说不一。一说峨眉山是因山高水秀得名,

另一说是因两山相峙。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是峨眉山屹立在大渡河

边上,大渡河古称涐水山爱水而得名,故称涐眉山。峨湄山只是因为

是山,才离开了水,由涐湄变成了峨眉。这种说法系近代文人赵熙之

论,是山当涐水之眉。眉者,湄也,以水得名。峨眉山自春秋战国以

后,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峨眉二字,恰如

其分地表达了峨眉山外形雄伟秀丽、内在旖旎多姿的特点。

本文发布于:2023-03-19 01:58: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1623313053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峨眉山景点.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峨眉山景点.pdf

上一篇:蒜泥黄瓜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峨眉山景点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