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城

更新时间:2023-03-18 18:19:13 阅读: 评论:0

房地产租赁-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扬州城
2023年3月18日发(作者:蓝玫瑰代表什么意思)

扬州十日(扬州屠城)

扬州十日又称扬州屠城、[1]扬州之屠,[2]是指史可

法率领扬州人民阻挡清军南侵守卫战失败之后,清军对扬州

城内人民展开的大屠杀。当时幸存者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

中和明末史学家计六奇的《明季南略》记载,屠杀共持续十

日,故名“扬州十日”。

扬州在激烈抵抗后失陷,清兵屠戮劫掠,十日不封刀。“几

世繁华的扬州城是时“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

化为五色,塘为之平”、“前后左右,处处焚灼”,““城中积

尸如乱麻”[3]。扬州居民除少数破城前逃出和个别在清军

入城后隐蔽较深幸免于难者以外,几乎全部惨遭屠杀,仅被

和尚收殓的尸体就超80万具。[4]

在文字狱盛行的清朝时期,所有有关扬州屠城的记载随着清

军入主汉地之后被刻意掩盖,导致清末以前大部分人对此屠

杀事件一无所知。直到辛亥革命前夕才将《扬州十日记》从

海外带回中国,[5]“希望使忘却的旧恨复活,助革命成功”

[6],扬州十日才广为世人所知。[5]

除《扬州十日记》之外,还有《扬州城守纪略》[7]《明季

南略》[8]等诸多史书记载屠杀事件,然皆远不及《扬州十

日记》详细。

历史背景

参见:扬州之战

弘光元年(1645年),清兵在多铎的率领下,分兵亳州、徐

州两路,向南推进,势如破竹,直至扬州。

史可法收兵退保扬州。刘泽清、刘良佑以入卫南京为名,率

部南逃。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十八日,南明降将李成

栋,率清兵南下包围扬州城,史可法急令各镇赴援,均无响

应。降将李遇春到城下劝降,史可法命令放箭射回。俄罗斯女人艺术 弘光元

年(1645年)四月十九日,明将许定国引多铎师至扬州,扬

州被清水陆各军重围。守将史可法统率军民,坚守孤城,同

时,向弘光皇帝求援,弘光不应,扬州告急,四月二十一日,

南明总兵李栖凤、监军副使高歧凤欲劫史可法出降,史可法

以大义叱责之,二人遂拔营降清。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

二十四日,清军以红衣大炮试轰扬州城,形势危急,史可法

用血书告急朝包包子怎么包 廷,未得回音。南明的各镇兵马不听史可法调

度,从军事上讲,孤城扬州已难有作为。史可法知其不可而

为之,决定抗战到底,一死以报国。[9]

当时,清军至少有十万人,扬州守兵仅万余人。两军战前,

羽檄交驰。多铎派明降将劝降,后多尔衮致书诱降,史可法

回信拒绝投降。史可法说:“我为朝廷首辅,岂肯反面事人?”

后多铎亲自出马,连发五封书信,史可法不启封便付之一炬。

史可法招集诸将说:“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之中不可落于

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史德威慨然

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

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其后一气写下了五封遗书,除一

致豫亲王多铎,其余是给母亲、夫人、叔父、兄弟的,二十

一日又作遗书给母亲和夫人:“……北兵于十八日围扬城,

至今尚未攻打,然人心已去,收拾不来!法早晚必死,不知

夫人肯随我去否?如此世界,生亦无益,不如早早决断也!”

[9]

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二十四日,“北兵试炮,飞至郡堂,

弹重十斤四两,满城惶悚。”是日夜,清军攻城,“炮落雉

堞二堵。二小卒缘墙而上,城上鼎沸,焦麦芽 遂不支。”[9]

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二十五日终因弹尽粮绝,濒临灭绝 城陷。史

可法欲以佩刀自杀,部属强行夺过佩刀,拥其走入小东门,

清军迎面而来,史可法大呼:“我史督师也!可引见汝兵主。”

多铎以宾礼相待,口称先生,当面劝降,许以高官厚禄,“前

以书谒请,而先生不从。今忠义既成,当畀重任,为我收拾

江南。”在多铎百般的诱降时,史可法斩钉截铁地说道:“我

为朝廷大臣,岂肯偷生为万世罪人!吾头可断,身不可辱,

愿速死,从先帝于地下”;“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头可断,

而态不可屈。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

万生灵,不可杀戮!”后壮烈就义,终年45岁。[9]

城破后,出现了很多与史可法一样慷慨赴死的人物。孟森《任

民育》中写道:“危城官属,明知肝脑不日涂地,而一息尚

存,誓不远引规避,若扬州知府任民育以下数十人。”在他

们中,有扬州知府任民育,城破后郑重换上明朝官服,端坐

大堂、恭候敌人,说“此吾土也,当死此。”有吴尔壎,前

一年他在北京经不住闯军拷打而屈降,引为奇耻,“南归谒

可法,请从军赎罪,断一指,畀友人祝渊寄其家曰:‘我他

日不归,以指葬可也。”城破,投井而亡。有副总兵马应魁,

“每战披白甲,书‘尽忠报国’四字于背,巷战死。”[9-10]

史可法的部下在这种情形下,仍率余部继续鏖战,直至流尽

最后一滴血。如总兵刘肇基、骁将马应魁、幕僚何刚、天主

教徒、炮队专家陈于阶,或着是死于街上的战斗,要不就是

自杀殉国。史可法的全部19名私人幕僚都遇难了。但是由

于随后日子里发生的暴行,他们的死难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

注意。[11]

清军占领扬州后,纵兵屠掠,十日封刀,史称“扬州十日”。

屠城原因

1.清朝入关,多尔衮采取剃发易服之策,顺治二年六月十

五日(1645年7月8日)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

强令异族人剃发易服,其执行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

不留头”。清朝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

皆宜遵本朝之制。”此时恰逢兵临扬州,扬州人在史可法领

导下对满人的攻击下的顽强抵抗,惹恼了统帅多铎亲王。

2.扬州地处南北交通枢纽位置,历来得漕运、盐运之利,

向称富庶地区,商业繁荣。加之扬州人民自李庭芝、姜才抗

清以来就具有深厚的抵抗传统,这次清兵入侵,再一次激起

他们反抗热情的高涨。与王秀楚同时代的诗人靳应升《读邗

江〈钱烈女传〉,补诗以吊之》一诗:“烈火不受尘,高云不

受滓。此身能不辱,虎狼莫敢视。哀此闺中秀,珍重全一耻。

忆初引决时,长跪泪如此。问我军如何?鼓哑城东圮。此时

知尽节,必吾相国史。弱质虽非男,未忍蹈犬豕。不死不成

人,一死良不悔。从容裁大义,弃身如弃屣。老亲苦无儿,

宁复顾甘旨。日月照其魂,洁比邗江水。”据此诗,可以看

到,史可法领导的抗清斗争得到扬州人民积极的响应与支

持。

对于如此反抗和富庶的地区,满人破城后,不杀百姓不足以

解恨,不抢夺财物不足以中饱私囊。所谓“勿杀无辜,勿掠

财富,勿焚庐舍”的誓约,早已成为一纸空文。

3.清兵攻城付出惨重代价,有扫垢山的尸体丛葬为证,有

三个将领、一个贝勒的阵亡为证。由此而引起对城中百姓大

屠杀的报复。

4.为进军江南,对当地不服的异族进行镇慑。清兵攻克南

京后,多铎在《谕南京等处文武官员人等》的布告中,就露

骨地宣称:“昨大兵至维扬,城内官员军民婴城固守,予痛

惜民命,不忍加兵,先将祸福谆谆晓谕。迟延数日,官员终

于抗命,然后攻城屠戮,妻子为俘。是岂予之本怀,盖不得

已而行之。嗣后大兵到处,官员军民抗拒不降,维扬可鉴。”

[12]这等于是一份扬州大屠杀的命令。

事实上,清兵大屠杀并未迟延数日,诸多史乘说:“从破城

之日起,豫王就下令屠城。”不仅是戴名世一人所记。多铎

收了徽商汪氏兄弟30万金的巨额贿赂,却未答应他们“勿

杀无辜”的请求。顾炎武所记的多铎在南京执法严,不过是

对那些抢了财物不向他上交的士兵执法严,其时江宁县就在

多铎的掌握之中,抢掠南明皇宫内的各物多半为贵重宝物,

岂容士兵独吞私没。所引顾炎武的记载,并不能证明豫王在

扬州严于执行“勿杀无辜,勿掠财富,勿焚庐舍”的法令。

暴行过程

屠杀

弘光元年(1645年)5月20日城防崩溃后,扬州城居民只

有听天由命。尽管当时大雨倾盆,但是一些居民忙着烧香,

准备着入侵者的到来,同时大量地隐藏他们的金银财宝。他

们只是做了这些谨慎的准备,但是全然无力抵抗那些已接管

这座城市的满族人、蒙古人和投降了的汉人。王秀楚写道:

“众皆次第待命,予初念亦甘就缚”。[11]

到1645年5月21日,一份告示保证说,如果藏起来的人能

够出来自首的话就会得到赦免,于是许多藏在自己家里的人

走了出来。可他们走出来后却被分成50或60人一堆,在三

四个士兵的监督下,用绳子捆起来。然后就开始用长矛一阵

猛刺,当场把他们杀死,即使仆倒在地者也不能幸免。

一满兵提刀在前引导,一满兵横槊在后驱逐,一满兵居中在

队伍的左右看管以防逃逸。三满兵驱赶数十人如驱如犬羊,

稍有不前,即加捶挞,或立即杀掉。妇女们还被用长绳索系

在脖子上,绳索拖挂,女人们由于小脚难行,不断跌倒,遍

身泥土。街上都是被弃的婴儿,他们或遭马蹄践踏,或被人

足所踩。[13]

扬州变成了屠场,血腥恶臭弥漫,到处是肢体残缺的尸首,

一切社会准则都不复存在了。

路过的沟池里,只见里面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流入水中,

化为五颜六色,池塘都被尸体填平了……街中尸体横陈,互

相枕藉,天色昏暗无法分辨死者是谁。城墙脚下尸体堆积如

鱼鳞般密密麻麻,血腥恶臭弥漫,到处是肢体残缺的尸首。

[14]

在城里,一些人藏到垃圾堆里,在身上涂满烂泥和脏物,希

望以此躲开人们的注意,但是清兵不时地用长矛猛刺垃圾

堆,直到里面的人像动物一样蠕动起来,鲜血从伤口流了出

来。[14]

扬州百姓,同仇敌忾御敌。据史可法纪念馆馆藏资料记载:

在保卫扬州城的战斗中,百姓踊跃参战。有的奔上城头抢修

防御工事,有的协助兵士巡城,连妇女老小都出动,搜集砖

石、石灰,赶制刀枪弓箭。退职武将樊大纲召集一批志士,

加入守城队伍。其母为了免除儿子的牵挂,竟一头撞死在石

碑上。城被攻破后,市民们或同清兵巷战而死,或自杀身亡。

二百多扬州少年自发组织起来,到处伏击清军,全部战死:

诸生高孝瓒,在衣襟上书:“首阳志,睢阳气,不二其心,

古今一致”,在学宫自缢;医生陈天拔、画家陆榆,船民刘

某、徐某,均不屈死;妇女拒辱自杀者不计其数。

那些被正规的清军放过去的、赤身露体在街上游转的、孤弱

无助的市民,又被成群的散兵(“不知为清兵、为镇兵、为

乱民”)拦住,乱棒打死。[11]

到5月25日,即滥杀和抢劫的第六天,这场大屠杀结束了。

清军接到豫王的命令,就此封刀。和尚们得到命令开始收集

和焚烧尸体。到5月27日,开始赈济口粮。参谋 又过了几天,

那场雨——它使大火没有毁灭整个城市——终于停止了,太

阳也出来了。当时收尸的和尚统计,有80万人死于这场屠

杀。[11]

其中还不包括落井投河,闭户自焚及在偏僻处自缢的人。

抢劫

清军入城之后便在那些投降的汉人带领下从一个富户进入

另一个富户。清兵们先是抢银子,后来就无所不掠了。直到

20日的白天,还没有人身伤害。但是夜幕降临之后,人们听

到了砸门声、鞭子抽人声和受伤人发出的号叫声。[15]

那些从城墙上跳下去企图逃跑的人不是摔断了大腿,就是落

到了流氓无赖和散兵游勇手中,他们把这些人抓起来拷打,

要他们交出财宝来。[14]

纵火

清兵在城破之后在城内大肆纵火,大火蔓延开来,那些因为

藏在屋子里或地下室里仍然活着的人们,或者是被无情的大

火所吞噬。[14]但有些地方的火被雨浇灭了,一些人得以

幸存。

强奸

伴随着屠杀和纵火的同时,强奸也不断发生。

扬州十日时抗拒清军蹂躏而被害妇女,按照满清地方志统计

为100多人。这个数字,当然不包括被掠夺走的成千上万妇

女。[16]

顺治二年(1645年)十一月十五日,扬州十日的刽子手豫亲

王多铎,将屠杀中掠夺的“才貌超群汉女人一百零三”,奉

献给清朝统治者。顺治帝获得十名,摄政王多尔衮获得三名,

辅政郑亲王济尔哈朗三名,肃亲王豪格等各二名,英郡王阿

济格等各一名。[17]

历史影响

史可法固守的扬州,是江南顽强抵抗清军的第一座城,也是

清军入关以来首次遇到的军民一体的坚强抵抗。[18]

惨绝人寰的屠城使得几世繁华的扬州城在瞬间化作废墟之

地,江南名镇一时间几世繁华的烟花古巷变成了血流成河的

屠宰场。[15]后人称之为“扬州十日”。[19]

史书记载

国内

关于扬州大屠杀,除了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有亲历、亲

睹的逐日实录,《扬州十日记》在史学界影响很大,一些书

籍如:《清代通史》、《辞源》、《辞海》、《中外历史年表》、《清

史编年》等皆予引用。戴名世《南山集》中的《扬州城守纪

略》(到现在都被列为禁书)、计六奇《明季南略》等也有简

略的记载。《扬州城守纪略》:“初,高杰兵之至扬州也,士

民皆迁湖潴以避之;多为贼所害,有举室沦丧者。及北警戒

严,郊外人谓城可恃,皆相扶携入城;不得入者,稽首长号,

哀声震地。公辄令开城纳之。至是城破,豫王下令屠之,凡

七日乃止。”[7]“亟收公(史可法)遗骸,而天暑众尸皆

蒸变,不能辨识,得威哭而去”。《明季南略》:“廿五日丁丑,

可法开门出战,清兵破城入,屠杀甚惨”。[8]

此外还有各种稗官野史的杂录,当日史可法部下、幕僚的回

忆录,有大量的诗篇,以如泣如诉的悲愤文字作诗史;有至

今保存完好的写真图画,以直观的视觉形象作画史;有同时

代扬州人的话本,在歌颂史可法民族气节的同时作扬民遭遇

的痛史。[20]

西方

卫匡国《鞑靼战纪》:

“他们的攻势像闪电一样,用不了多久就占领它,除非那是

一座武装防卫的城市。这些地方中有一座城市英勇地抗拒了

鞑靼的反复进攻,那就是扬州城。一个鞑靼王子死于这座城

下。一个叫史阁老的忠诚的内阁大臣守卫扬州,他虽然有强

大的守卫部队,最后还是失败了,全城遭到洗劫,百姓和士

兵悉遭屠被杀。鞑靼人怕大量的死尸污染空气造成瘟疫,便

把尸体堆在房上,城市烧成灰烬,使这里全部变成废墟。”[21]

“鞑靼人进行的战役中,应特别提到,在他们进入各省之前,

已挑选和任命将攻占城市、地区的官员、守令及吏员,所以

像闪电般很快在攻占后驻守和防卫。那里有个叫扬州的城,

鞑靼屡次进攻都遭到激烈抵抗,损失了一个王爷之子。这座

城由忠于明室的大臣史阁老防守,但他虽有一支强大的戍

军,最后还是失败,全城被洗劫,百姓和士兵悉遭屠杀。鞑

靼人为了不使尸体污染空气,发生瘟疫,把尸体置于屋顶,

放火焚城及四郊,一切都化作灰烬,成为一片焦土。”[21]

《剑桥中国史》写道:

“多铎的军队于4月1日从潼关出发以后,分三路前进:一

路经虎牢关;一路经洛阳地区,沿颍水而下;一路越过兰阳,

从开封东边穿过。他们在归德会合后,再分兵渡淮河……直

到清军抵达扬州,他们沿途没有遇到抵抗。相反,许多明朝

将领投降并为敌人效力。”[10]

争议

是否抵抗

某些史籍说史可法坚守扬州达十天之久,给清军重大杀伤,

也不符合事实。当代史学家顾诚在《南明史》中说:以扬州

战役而言,史可法也没有组织有效的抵抗。史可法自己在四

月二十一日写的遗书中说:清军于十八日进抵城下,“至今

尚未攻打,然人心已去,收拾不来”。多铎下令攻城以前,

史可法即已“自觉愦愦”,把军务交幕僚处理。二十四日清

军开始攻城,不到一天扬州即告失守。[4]

学者指出,扬州的抵抗是象征性的,实力过于悬殊,使抵抗

没有实质内容。但这是清军南侵之后,脚步唯一的停顿。[10]

事件真伪

清史专家、满学会会长阎崇年在央视“百家讲坛”讲座中所

言,将“为什么60万人的满族能够征服1万万人的汉族”

归结为6个字:“天合、地合、人合”,“在人合方面,其中

之一是少杀人”。这是从宏观上来看清军军纪。联系到扬州,

阎崇年认为,“攻城、巷战在一天内结束,一般说没有必要

大屠杀”;“当时的大炮没有多花朵素描 少杀伤力,由此引起的报复也

就没有根据”;扬州十日”屠杀事件不存在。[22]

有人把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乃

至岳飞的《满江红》都列为“假书”。其关键的观点,是否

认“扬州十日”的存在。理由是:此书是孤本不足信,书中

文字描述混乱。攻打扬城的清朝将领多铎本人已在《谕南京

等处文武官员人等》的公告中承认:“嗣后大兵到处,官员

军民抗拒不降,维扬可鉴。”说明扬州屠城完全属实。第二,

张德芳先生指出了80万数字有误,但他并没有否定扬州十

日,也说扬州十日杀人甚众。《扬州十日记》作者立场比较

客观,没有袒护明廷的倾向,对明军纪律败坏并不隐讳。[23]

屠杀时间

关于屠杀时间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十天;一说是五天。

虽说,大屠杀“凡七日乃止”,但《扬州十日记》记为“十

日”,并没有错,封刀令并没有及时止住屠杀。与王秀楚同

时代的诗人吴嘉纪《挽饶母》诗也说:“忆惜荒城破,白刃

散如雨。杀人十昼夜,尸积不可数。”另一个与王秀楚同时

代的诗人顾炎武也有诗说:“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十

日围。”[24]这里用“围”,不用“杀”,是因诗的押韵缘故。

[20]

但是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表示清兵屠关于人生的句子 城的时间,实际上只有

5天。[5]

遇害人数

根据和尚的焚尸簿统计死亡80万人,但是《明季南略卷

三》记载说:“扬州烟爨四十八万,至是遂空。”后世一些

史学家认为八十万人hope的过去式 是后人的推测之数;[25]扬州的死亡

人数,是由南明兵祸和清军屠杀造成的结果。[22]

后人纪念

诗词

由《扬州历代诗词》所收,不下50首。

明末吴嘉纪,《过兵行》扬州城外遗民哭,遗民一半无手足。

贪延残息过十年,蔽寒始有数掾屋。大兵忽说征南去,万马

驰来如急雨。东郊踏死可怜儿,西郊掳去如花女。女泣母泣

难相亲,城裏城外皆飞尘。鼓角声闻魂欲死,谁能去见管兵

人。令下养马二十日,官吏出遏寒栗栗。入即沸腾曾几时,

十家已烧九家室。一时草死木皆枯,骨肉与家今又无。白发

归来地上坐,夜深同羡有巢鸟。

朱武章联:“时局类残棋,杨柳城边悬落日;衣冠复古处,

梅花冷艳伴孤忠。”

“骑鹤楼头难忘十日,梅花岭畔共仰千秋。”

“殉社稷只江北古城,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葬衣冠

有淮南抔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

“扬州督师终可法,鞑虏十日屠城空。忠魂白骨八十万,赤

血映日满天红。”

黄宗羲《卓烈妇》:“兵戈南下日为昏,匪石寒松聚一门。痛

杀怀中三岁子,也随阿母作忠魂。”

张氏《绝命诗五首》之一:“深闺日日绣凤凰,忽被干戈出

画堂。弱质难禁罹虎口,只余梦魂绕家乡。”

清蒋士铨《焚楼行》:“明日还家拨余烬,十三人骨相依引。

楼前一足乃焚馀,菊花(婢女名)左股看奚忍!”

张尔荩:“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27]

郭沫若:“骑鹤楼头难忘十日,梅花岭畔共仰千秋。”

近代作家郁达夫:“三百年来土一丘,史公遗爱满扬州。二

分明月千行泪,并作梅花岭下秋。”[28]

地名

螺丝结顶街(“摞尸及顶”的谐音,当年史可法抗敌,巷战

血拼时尸体一个摞一个直到城墙顶)。

文艺活动

每年的5月20(阴历四月二十五日),扬州都要举办纪念史

可法系列活动,来铭记那场大屠财务管理是什么 杀对扬州人带来的伤害。[9]

参考资料

1.??扬郡诗人吴野人?.扬州日报社[引用日期

2015-04-21]

2.??章太炎《讨满洲檄》:“南畿有扬州之屠,嘉

定之屠,江阴之屠;浙江有嘉兴之屠,金华之屠;广东有广

州之屠;复有大同故将,仗义反正,城陷之役,丁壮悉诛。”

3.??归庄《先兄监纪君行状》,见《归庄集》卷

八。

4.??扬州失守?.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6-04-01]

5.??“扬州十日”,实际屠城时间是五天??.扬

州网[引用日期2013-11-08]

6.??鲁迅,《杂记》。

7.??乙酉扬州城守纪略?.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2014-07-02]

8.??计六奇.明季南略:中华书局,2006:203

9.??孤忠亮节千秋忠烈??.开封日报社[引用日

期2016-04-01]

10.??扬州将举办系列活动讲述370年前惨烈“扬

州十日”?.中国江苏网[引用日期2016-03-31]

11.??史海钩沉:扬州十日80万——清兵血腥屠

城实录(2)?.中华网新闻[引用日期2013-10-22]

12.??云巢野史编《两都怆见录》《南都》,见胡

慕椿辑《乡国纪变》第一册。

13.??王秀楚,《扬州十日记》:诸妇女长索系颈,

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

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

14.??满清入关后的暴行:扬州十日屠杀百姓80

万?.凤凰网[引用日期2016-03-31]

15.??满清入关后的暴行:扬州十日屠杀百姓80

万?.凤凰网[引用日期2016-03-31]

16.??雍正《扬州府志》卷34

17.??《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中册

18.??梅花岭下遗香在忠正清烈史公祠?.凤凰

网[引用日期2016-04-01]

19.??满清入关后的暴行:扬州十日屠杀百姓80

万?.凤凰网[引用日期2016-03-31]

20.??满清入关后的暴行:扬州十日屠杀百姓80

万?.凤凰网[引用日期2016-03-31]

21.??教士笔下的扬州十日?.扬州网[引用日期

2016-03-31]

22.??清史专家称明末“扬州十日”屠杀事件不

存在??.凤凰网[引用日期2016-03-31]

23.??清史专家称明末“扬州十日”屠杀事件不

存在??.凤凰网[引用日期2016-03-31]

24.??《酬朱监纪四辅》

25.??我从未否认“扬州十日”?.扬州网[引用

日期2016-03-31]

26.??《扬州城守纪略》:“初,高杰兵之至扬也,

士民皆迁湖潴以避之;多为贼所害,有举室沦丧者。及北警

戒严,郊外人谓城可恃,皆相扶携入城;不得入者,稽首长

号,哀声震地。公辄令开城纳之。至是酒糟怎么做好吃 城破,豫王下令屠之,

凡七日乃止。”“亟收公(史可法)遗骸,而天暑众屍皆蒸变,

不能辨识,得威哭而去”。

27.??江泽民品评史可法?.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引

用日期2013-06-21]

28.??梅花岭下遗香在忠正清烈史公祠?.凤凰

网[引用日期2016-04-01]

本文发布于:2023-03-18 18:19: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1347533017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扬州城.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扬州城.pdf

上一篇:怎么制作书签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扬州城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