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一下化学期末模拟试卷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
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加碘食盐中的碘以
KIO
3形式存在。根据反应
:IO
3
-+5I-+6H+==3I
2
+3H
2
O
,可用碘化钾淀粉试纸和食醋进行实验,证
明食盐中存在
IO
3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实验时可观察到试纸变为蓝色
B
.实验可证明该条件下氧化性
:IO
3
->I
2
C
.每生成
3molI
2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
6mol
D
.该反应中
IO
3
-作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
2、下列实验操作不能
..
实现实验目的的是()
操作目的
A.食醋浸泡水垢比较乙酸和碳酸的酸性强弱
B.
蔗糖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水浴加热后再加
入新制Cu(OH)
2
的悬浊液,加热。
证明蔗糖水解产物中有葡萄糖
C.
向NaBr溶液中加入少量氯水,振荡后加
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
比较氯、溴非金属性强弱
D.钠分别与水和乙醇反应比较乙醇与水两者羟基氢原子活泼性
A
.A
B
.B
C
.C
D
.D
3、下列关于海水资源综合利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海水蒸发制海盐的过程只发生化学变化
B
.只通过物理变化即可从海水中提取溴单质
C
.从海水中可以得到
MgCl
2,可电解
MgCl
2溶液制备
Mg
D
.海水淡化的方法主要有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等
4、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分离乙醇和乙酸
B
.制取乙酸乙酯
C
.石油的蒸馏
D
.甲烷与氯气反应
5、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焰色反应
B
.石油分馏
C
.煤的干馏
D
.碘的升华
6、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三种化石能源。下列有关
叙述错误的是
A
.石油液化气、汽油、地沟油加工制成的生物柴油都是碳氢化合物
B
.石油通过催化裂化过程可将重油裂化为汽油
C
.石油是由多种烃组成的混合物
D
.人类目前所直接利用的能量大部分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
7、工业上用铝土矿(主要成分为A1
2
O
3
,还有少量的Fe
2
O
3
、SiO
2
等杂质)提取氧化铝作冶炼铝的原料,提取的操作过程
如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滤渣A主要成分为SiO2
B
.滤液乙含有的阴离子主要为[Al(OH)4
]-、Cl-、OH-
C
.滤液丙中溶质的主要成分为Na2
CO
3
D
.④的基本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8、下列实验操作均要用玻璃棒,其中玻璃棒作用相同的是()
①过滤②蒸发③溶解④向容量瓶中转移液体
A
.①和②
B
.①和③
C
.③和④
D
.①和④
9、下列物质不属于硅酸盐制品的是()
A
.陶瓷
B
.玻璃
C
.不锈钢
D
.水泥
10、右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其中X、Y、Z、W为短周期元素,W元素的核电荷数为X元素的2倍。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X
YZW
T
A
.X、W、Z的原子半径依次递减
B
.Y、Z、W的气态气化物热稳定性依次递减
C
.根据元素周期表推测T元素的单质具有半导体特性
D
.最低价阴离子的失电子能力X比W强
11、下列有关金属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密度比水大
B
.常温下易被氧气氧化
C
.能与水反应放出氧气
D
.保存在煤油中,实验剩余的金属钠不能放回原瓶
12、
A
、
B
为短周期元素,二者可以组合成多种中学生所熟知的化合物。在这些化合物中,
A
与
B
的原子个数比为
A∶B=1∶2
。已知
A
的原子序数为
n
,
B
的原子序数是①
n
+
2②n
+
3③n
+
4④n
+
5⑤n
+
8⑥n
-
5⑦n
-
7⑧n
-
8
中
的几种,其中不符合题目要求的是
A
.①④
B
.②⑧
C
.③⑤
D
.⑥⑦
13、下列有关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原子序数为15的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为+3
B
.VIIA族元素是同周期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C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元素一定位于IIA族
D
.元素周期表中从第3列~12列中的元素均为副族元素
14、柠檬烯是一种食用香料,其结构简式如图,有关柠檬烯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柠檬烯的一氯代物有
7
种
B
.柠檬烯和丁基苯互为同分异构体
C
.柠檬烯的分子中所有的碳原子可能在同一个平面上
D
.在一定条件下,柠檬烯可以发生加成、取代、氧化、还原等反应
15、水热法制备
Fe
3
O
4纳米颗粒的总反应为
3Fe2++2S
2
O
3
2-+O
2
+xOH-=Fe
3
O
4
+S
4
O
6
2-+2H
2
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每转移
2mol
电子,有
1molS
2
O
3
2-被氧化
B
.还原剂只有
Fe2+
C
.
x=2
,氧化剂是
O
2
D
.氧化产物只有
S
4
O
6
2-
16、下列物质用作制取光导纤维的原料的是()
A
.单质硅
B
.二氧化硅
C
.硅酸钠
D
.镁铝合金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
17、下面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按要求填空:
ABC
DEFG
HI
(
1
)
A
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电子式
______
。
(
2
)元素
G
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_______
。
(
3
)
C
与
D
简单离子中半径较大的是
________
(用离子符号表示)。
(
4
)
C
与
F
的气态氢化物中较稳定是
________
(用化学式表示)。
(
5
)写出
G
单质与
I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
6
)下列说法或实验不能证明
H
和
I
两种元素的金属性强弱的是
_____
。
a
比较两种元素的单质的熔点、沸点高低
b
将两种元素的单质分别与冷水反应,观察反应的剧烈程度
c
比较两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18、下表列出了①~⑨九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族
周期
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0
1①
2②③④
3⑤⑥⑦⑨⑧
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④的名称是
________
,元素④在周期表中所处位置
________
,从元素原子得失电子的角度看,元素④形成的
单质具有
________
性(填“氧化性”或“还原性”)。
(2)元素⑦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
________
。
(3)按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排列,④⑦⑨的氢化物稳定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氢化物的化
学式)。
(4)写出元素⑤形成的单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
。
(5)①与⑨能形成一种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该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
。
(6)工业制取⑥的单质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海水是巨大的资源宝库,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和溴的过程如下:
(1)除去粗盐中杂质(Mg2+、SO
4
2-、Ca2+),加入的药品顺序正确的是
__________
。
A、NaOH溶液→Na
2
CO
3
溶液→BaCl
2
溶液→过滤后加盐酸
B、BaCl
2
溶液→NaOH溶液→Na
2
CO
3
溶液→过滤后加盐酸
C、NaOH溶液→BaCl
2
溶液→Na
2
CO
3
溶液→过滤后加盐酸
D、Na
2
CO
3
溶液→NaOH溶液→BaCl
2
溶液→过滤后加盐酸
(2)步骤I中已获得三伏日期 Br
2
,步骤II中又将Br
2
还原为Br一,其目的是富集。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某化学小组的同学为了了解从工业溴中提纯溴的方法,查阅了有关资料,Br
2
的沸点为59℃。微溶于水,有毒性和
强腐蚀性。他们参观生产过程后,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
①图中仪器B的名称是
______
,冷却水的出口为
_______
(填“甲”或“乙”)。
②D装置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
。
(4)已知某溶液中Cl一、Br一、I一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4,现欲使溶液中的Cl一、Br一、I一的物质的量之比变成4:
3:2,那么要通入C1
2
的物质的量是原溶液中I一的物质的量的
____________
(填选项)。
A、1/2B、1/3C、1/4D、1/6
20、硫代硫酸钠(Na
2
S
2
O
3
)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还能与中强酸反应,在精细化工领域应用广泛。将SO
2
通入按一定比例配
制成的Na
2
S和Na
2
CO
3
的混合溶液中,可制得Na瑜伽热身
2
S
2
O
3
5H
2
O(大苏打)。
已知:Na
2
S、Na
2
CO
3
、Na
2
SO
3
、NaHCO
3
溶液呈碱性;NaHSO
3
溶液呈酸性。
(1)实验室用Na
2
SO
3
和硫酸制备SO
2
,可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是
________
(填字母代号)。
(2)向Na
2
S和Na
2
CO
3
的混合溶液中不断通入SO
2
气体的过程中,发现:
①浅黄色沉淀先逐渐增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当浅黄色沉淀不再增多时,反应体系中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浅黄色沉淀逐渐减少(这时有Na
2
S
2
O
3
生成);
④继续通入过量的SO
2
,浅黄色沉淀又会逐渐增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制备Na
2
S
2
O
3
时,为了使反应物利用率最大化,Na
2
S和Na
2
CO
3
的物质的量之比应为
____________
;通过反应顺序,可
比较出:温度相同时,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
2
S溶液和Na
2
CO
3
溶液pH更大的是
________________
。
21、I.由A、B、C、D四种金属按下表中装置进行实验。
装置
现象二价金属A不断溶解C的质量增加A上有气体产生
根据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甲中负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装置乙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四种金属活泼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II.分别按图所示甲、乙装置进行实验,图中两个烧杯中的溶液为相同浓度的稀硫酸,甲中A为电流表。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________
。
A.两烧杯中铜片表面均无气泡产生B.甲中铜片作正极,乙中铜片作负极
C.两烧杯中溶液中的H+浓度均减小D.产生气泡的速率甲中的比乙中的慢
(2)甲装置中,某同学发现不仅铜片上有气泡产生,锌片上也产生了气体,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甲装置中,若把稀硫酸换成CuSO
4
溶液,试写出铜电极的电极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C
【解析】
分析:
A.
用淀粉
KI
试纸和食醋验证,反应生成碘单质,碘遇到淀粉变蓝;
B.
碘离子
-1
价变化为
0
价被氧化;
C.
根据反
应的离子方程式中元素化合价变化计算;
D.
反应:
IO
3
-+5I-+6H+==3I
2
+3H
2
O,反应中碘酸根离子中碘元素化合价+5
价变化为
0
价,碘离子化合价
-1
价变化为
0
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详解
:A.
用淀粉
KI
试纸和食醋进行实验,发生反应
IO
3
-+5I-+6H+==3I
2
+3H
2
O,生成的碘单质遇到淀粉变蓝色,所以A
选项是正确的;
B.
反应:
IO
3
-+5I-+6H+==3I
2
+3H
2
O,反应中碘酸根离子中碘元素化合价+5
价变化为
0
价,碘离子化合价
-1
价变化为
0
价,
IO
3
-作氧化剂,
I
2是氧化产物,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所以
B
选项是正确的;
C.
反应:
IO
3
-+5I-+6H+==3I
2
+3H
2
O,反应中碘酸根离子中碘元素化合价+5
价变化为
0
价,
1molIO
3
-转移
5mol
电子,
所以
C
选项是错误的;
D.
反应:
IO
3
-+5I-+6H+==3I
2
+3H
2
O,反应中碘酸根离子中碘元素化合价+5
价变化为
0
价,
IO
3
-作氧化剂,发生还原反
应,故
D
正确;
所以本题答案选项
C。
2、
B
【解析】
分析:
A
.强酸反应可以制取弱酸;
B
.蔗糖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与氢氧化铜的反应应在碱性条件下
进行;
C
.非金属性强的单质能置换非金属性弱的单质;
D
.钠与水反应更剧烈;据此分析判断。
详解:
A
.用
CH
3
COOH
溶液浸泡水垢,水垢溶解,有无色气泡,说明醋酸的酸性比碳酸强,故
A
正确;
B
.蔗糖在
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与氢氧化铜的反应应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应先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溶液至碱性,
故
B
错误;
C
.氯气能置换出溴,溴易溶于四氯化碳,且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大,静置后上层颜色变浅,下层颜色变
为橙红色,可证明,故
C
正确;
D
.钠与水反应更剧烈,说明乙醇羟基中氢原子不如水分子中氢原子活泼,故
D
正确;
故选
B。
3、
D
【解析】A.海水蒸发制海盐,氯化钠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利用溶剂蒸发析出氯化钠晶体分析,过程中是物理变化,
故A错误;B.海水中溴元素是溴离子,海水提溴的工业生产过程是先氧化溴离子为溴单质,用热空气吹出得到,过程
中有氧化还原反应,故B错误;C.电解氯化镁溶液得到氢氧化镁氢气和氯气,不能得到金属镁,工业上是电解熔融氯
化镁得到,故C错误;D.海水淡化海水就是将海水中的可溶性杂质除去的过程,淡化方法有海水冻结法、电渗析法、
蒸馏法、反渗透法、离子交换法等,其中最常用的有蒸馏法、渗析法,故D正确;故选D。
4、
D
【解析】
A
、乙酸与乙醇互溶,不能分液,应该是蒸馏,
A
错误;
B
、吸收乙酸乙酯时导管口不能插入溶液中,否则会引起倒吸,
B
错误;
C
、蒸馏时冷却水应该是下口进上口出,
C
错误;
D
、甲烷与氯气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实验装置正确,
D
正确。
答案选
D
。
5、
C
【解析】A.焰色反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B.石油分馏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B错误;C.煤的干馏是指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之分解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D.碘的升华没有新物质
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化学变化是指在原子核不变的情况下,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解
答本题需要注意煤的干馏和石油分馏的区别。
6、
A
【解析】
A.
石油液化气、汽油加工制成的生物柴油都是碳氢化合物,地沟油为植物油,为烃的衍生物,A错误;
B.
石油通过催化裂化,将大分子变为小分子,使较长碳链变短,可将重油裂化为汽油,B正确;
C.
石油是由多种烷烃、环烷烃组成的混合物,C正确;
D.
人类目前所直接利用的能量大部分是由化石燃料的燃烧提供,主要为化学反应产生,D正确;
答案为
A
7、
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掌握铝的化合物的性质是关键。
详解:铝土矿加入盐酸,氧化铝和氧化铁都可以溶解,二氧化硅不溶解,所以滤渣
A
为二氧化硅,滤液甲中加入过量
的氢氧化钠,得到氢氧化铁沉淀和偏铝酸钠溶液,滤液乙主要成分为偏铝酸钠,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
氢钠和氢氧化铝沉淀。
A.
滤渣
A
为二氧化硅,故正确;
B.
滤液乙含有多阴离子主要为偏铝酸根离子和氯离子和氢氧根
离子,故正确;
C.
滤液丙中主要成分为碳酸氢钠,故错误;
D.
氢氧化铝加热分解生成氧化铝和水,为分解反应,故正
确。故选
C。
点睛:凉拌芹菜 注意流程中物质的使用量的多少,通常量的不同产物不同。与物质的量有关的反应有:1.硝酸银和少量氨
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银沉淀,和过量氨水反应生成银氨溶液。
2.氢氧化钠和少量氯化铝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氯化钠,和过量的氯化铝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
3.盐酸和少量偏铝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氯化钠,和过量的偏铝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
4.碳酸钠和少量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和过量盐贾生王安石 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二氧化碳和水。
5.铁和少量硝酸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过量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铁。
8、
D
【解析】
①过滤中玻璃棒的作用为引流;②蒸发中玻璃棒的作用为搅拌;③溶解中玻璃棒的作用为搅拌;④向容量瓶中转移
液体,玻璃棒的作用为引流。
故选D。
9、
C
【解析】
硅酸盐工业是以含硅元素物质为原料,通过高温加热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制得,生成物是硅酸盐,含有硅酸根
离子的盐属于硅酸盐,传统硅酸盐产品包括:普通玻璃、陶瓷、水泥,以此作答。
【详解】
A
.生产陶瓷的主要原料是粘土,制备的原料中有含有硅元素,陶瓷主要成分为硅酸盐,故
A
属于硅酸盐制品;
B
.生产玻璃的原料主要有纯碱、石灰石、石英,制备的原料中含有硅元素,玻璃是传统硅酸盐产品,主要成分有硅
酸钠、硅酸钙等,故
B
属于硅酸盐制品;
C
.不锈钢一般
Cr(
铬
)
含量至少为
10.5%
,不锈钢是含有
Ni
、
Ti
、
Mn
、
Nb
、
Mo
、
Si
、
Cu
等元素的铁合金,故
C
不
属于硅酸盐制品;
D
.生产水泥的原料主要有石灰石、粘土,制备的原料中有含有硅元素,水泥是传统硅酸盐产品,其中含有硅酸三钙、
硅酸二钙、铝酸三钙,故
D
属于硅酸盐制品;
答案选
C
。
10、
C
【解析】
分析:
X、Y、Z、W
为短周期元素,由元素周期表可知:
X
应位于第二周期,且应处于周期表中右半部分,
W
与
X
处于同一主族,且
W
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X
元素的
2
倍,那么
X
为
O,W
为
S
,可知
Y
为
Si、Z
为
P、T
为
As
,
结合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化合物结构与性质解答。
详解:
X、Y、Z、W
为短周期元素,由元素周期表可知:
X
应位于第二周期,且应处于周期表中右半部分,
W
与
X
处于同一主族,且
W
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X
元素的
2
倍,那么
X
为
O,W
为
S
,可知
Y
为
Si、Z
为
P、T
为
As。
A
.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同主族元素原子半径依次增大,X、W、Z的原子半径依大小为
Z>W>X
,即
P>S>O
,
选项
A
错误;
B.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越稳定,由于非金属性S>P>Si
,故
H
2
S>PH
3
>SiH
4
,选项
B
错误;
C.As
处于元素周期表的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上,具有半导体的性能,选项
C
正确;
D.最低价阴离子的失
电子能力X(O2-)比W(S2-)弱,选项
D
错误。答案选
C。
点睛:本题考查元素的位置与性质结构的关系,难度不大,注意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掌握。
11、
B
【解析】
A
项、金属钠的密度比煤油大,比水小,故
A
错误;
B
项、金属钠的的性质活泼,常温下易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故
B
正确;
C
项、金属钠的的性质活泼,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故
C
错误;
D
项、金属钠的的性质活泼,易与空气中氧气反应,保存在煤油中,实验剩余的金属钠不能丢弃,应放回原瓶,故
D
错误;
故选
B
。
【点睛】
因金属钠的的性质活泼,易与水、氧气体操的英文 反应,如在实验室随意丢弃,可引起火灾,实验时剩余的钠粒可放回原试剂瓶
中是解答易错点。
12、
C
【解析】
根据题意知,
A
、
B
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
AB
2或
B
2
A
;当化学式为
AB
2时,如果
B
的化合价为-
1
价,
A
为+
2
价,则
A
、
B
分别为第Ⅱ
A
族、第Ⅶ
A
族,如果
B
的化合价为-
2
价,
A
为
4
+价,则
A
、
B
分别为第
IVA
族、第Ⅵ
A
族,还有
可能是
A
、
B
两种元素处于同一主族,都是第
VIA
族;当化学式为
B
2
A
时,如果
A
为-
2
价,则
B
为+
1
价,
A
、
B
分
别为第
VIA
族、第Ⅰ
A
族,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
A
、
B
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为
AB
2或
B
2
A
;当化学式为
AB
2时,如果
B
的化合价为-
1
价,
A
为+
2
价,则
A
、
B
分别
为第Ⅱ
A
族、第Ⅶ
A
族,如果
A
和
B
处于同一周期,则
B
的原子序数是
n
+
5
,如果
A
和
B
处于不同周期,则
B
的原子
序数是
n
-
3
或
n
+
13
;
如果
B
的化合价为-
2
价,
A
为+
4
价,则
A
、
B
分别为第
IVA
族、第Ⅵ
A
族,如果
A
和
B
处于同一周期,则
B
的原子
序数是
n
+
2
,如果
A
和
B
处于不同周期,则
B
的原子序数是
n
-
6
或
n
+
10
;
还有可能是
A
、
B
两种元素处于同一主族,都是第
VIA
族,则
B
的原子序数是
n
-
8
;
当化学式为
B
2
A
时,如果
A
为-
2
价,则
B
为+
1
价,
A
、
B
分别为第
VIA
族、第Ⅰ
A
族,
A
和
B
处于同一周期,则
B
的原子序数是
n
-
5
,如果
A
和
B
处于不同周期,则
B
的原子序数是
n
+
3
或
n
-
7
;
所以不符合题目要求的是
n
+
4
和
n
+
8
。
答案选
C
。
【点睛】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为高频考点,难度较大,先根据元素化合价判断所处主族,可能构成的化学式,从而确
定
B
的原子序数,另外本题也可以通过举例排除法进行筛选。
13、
B
【解析】
A
、原子序数为
15
的元素为
P
,其最外层电子数为
5
,最高正价为
+5
价,选项
A
错误;
B
、同周期从左到右
元素的非金属性在增强,Ⅶ
A
族元素的非金属性在同周期中最强,选项
B
正确;
C
、
He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2
,但处
于周期表
0
族,选项
C
错误;
D
.第
3
~
12
列中,包括副族和第ⅤⅢ族,选项
D
错误。答案选
B
。
14、
D
【解析】A
、分子中有
8
种性质不同的
H
可被取代,一氯代物有
8
种,选项
A
错误;
B
、柠檬烯和丁基
苯的分子式不同,二者不是同分异构体,选项
B
错误;
C
、分子中含有多个饱和碳原子,不可能在同一
个平面上,选项
C
错误;
D
、柠檬烯中含有
2
个碳碳双键,可发生加成、加聚、氧化反应,属于烃,可
发生取代反应,选项
D
正确。答案选
D
。
15、
A
【解析】
反应中,
Fe2+部分被氧化为
Fe
3
O
4中+
3
价的铁,
S
2
O
3
2-中的
S
(平均价态为
+2
价)被氧化为
S
4
O
6
2-(
S
的平均价态为
+2.5
价),反应中
O
2作氧化剂,可根据氧气的化学计量数求得该反应转移电子的数目为
4e-,根据电荷守恒,可得
x
的
值为
4
。
【详解】
A.
每转移
2mol
电子,有
1molS
2
O
3
2-被氧化,故
A
正确;
B.
该反应的还原剂为
Fe2+和
S
2
O
3
2-,故
B
错误;
C.x=4
,氧化剂为氧气,故
C
错误;
D.
该反应的氧化产物为
Fe
3
O
4和
S
4
O
6
2-,故
D
错误;
故答案选
A
。
【点睛】
此题考察的是陌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只需要按照步骤标好化合价,找到变价元素,进行分析即可。
16、
B
【解析】
制造光导纤维的主要原料是二氧化硅,因为二氧化硅能够透光,且折射率合适,能够发生全反射,且二氧化硅储量丰
富,成本较低廉。
答案选
B
。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
17、第三周期Ⅶ
A
族
O2-H
2
O2Cl
2
+2Ca(OH)
2
==CaCl
2
+Ca(ClO)
2
+2H
2
Oa
【解析】
依据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关系可知,
A
、
B
、
C
、
D
、
E
、
F
、
G
、
H
和
I
分别是
C
、
N
、
O
、
Na
、
Si
、
S
、
Cl
、
K
和
Ca
,
结合元素周期律和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分析作答。
【详解】
(
1
)
A
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为
CO
2,为共价化合物,
C
与
O
原子之间共用
2
对电子对,使各原子达到满
8
电子稳定结
构,其电子式为;
(
2
)元素
G
为
Cl
,原子序数为
17
,在周期表中位于第三周期Ⅶ
A
族;
(
3
)电子层数越大,简单离子的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序数越小,简单离子半径越大,则
C
与
D
简单离
子中半径较大的是
O2-;
(
4
)同主族中元素的非金属性从上到下依次减弱,则
C
与
F
的气态氢化物中较稳定是
H
2
O
;
(
5
)
G
单质为
Cl
2,
I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氢氧化钙,两者参与反应生成氯化钙、次氯酸钙和水,其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为
2Cl
2
+2Ca(OH)
2
==CaCl
2
+Ca(ClO)
2
+2H
2
O
;
(
6
)
a.
两种元素的单质的熔点、沸点高低,指的是物理性质,与元素的非金属性无关,符合题意,
a
项正确;
b.
将两种元素的单质分别与冷水反应,观察反应的剧烈程度,若与冷水反应越剧烈,则单质的金属性越强,
b
项错误;
c.
比较两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越强,则金属性越强,
c
项错误;
答案选
a
。
18、氧第二周期第Ⅵ
A
族氧化
PH
3<
H
2
S
<
H
2
O2Na+2H
2
O==2NaOH+H
2↑
2Al
2
O
3(熔融)
4Al+3O
2↑
【解析】
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可知①~⑨九种元素分别是
H
、
C
、
N
、
O
、
Na
、
Al
、
P
、
Cl
、
S
,结合元素周期律和
相关物质的性质分析解答。
【详解】
(
1
)元素④是
O
,名称是氧,在周期表中所处位置是第二周期第Ⅵ
A
族。氧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是
6
个,容易得到电子
达到
8
电子稳定结构,因此从元素原子得失电子的角度看,元素④形成的单质具有氧化性;
(
2
)元素⑦是
P
,原子序数是
15
,其原子结构示意图是;
(
3
)非金属性是
O
>
S
>
P
,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则按氢化物的稳定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排列,④⑦⑨的氢
化物稳定性为
PH
3<
H
2
S
<
H
2
O
;
(
4
)元素⑤形成的单质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
+
2H
2
O
=
2NaOH
+
H
2↑;
(
5
)①与⑨能形成一种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
H
2
S
,用电子式表示该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为;
(
6
)铝是活泼的金属,工业制取⑥的单质需要电解法,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Al
2
O
3(熔融)
4Al
+
3O
2↑。
19、BCBr2+SO2+2H2O===2HBr+H2SO4冷凝管甲吸收尾气C
【解析】
海水淡化得到氯化钠,电解氯化钠溶液或熔融状态氯化钠会生成氯气,氯气通入母液中发生反应得到低浓度的溴单质
溶液,通入热空气吹出后用二氧化硫水溶液吸收得到含
HBr
的溶液,通入适量氯气氧化得到溴单质,富集溴元素,蒸
馏得到工业溴,据此解答。
【详解】
(
1
)要先除
SO
4
2-离子,然后再除
Ca2+离子,碳酸钠可以除去过量的钡离子,如果加反了,过量的钡离子就没法除去,
至于加
NaOH
除去
Mg2+离子顺序不受限制,因为过量的氢氧化钠加盐酸就可以调节了,只要将三种离子除完了,然后
过滤即可,最后加盐酸除去过量的氢氧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则:
A
.
NaOH
溶液→
Na
2
CO
3溶液→
BaCl
2溶液→过滤后加盐酸,最后加入的氯化钡溶液中钡离子不能除去,
A
错误;
B
.
BaCl
2溶液→
NaOH
溶液→
Na
2
CO
3溶液→过滤后加盐酸,
B
正确;
C
.
NaOH
溶液→
BaCl
2溶液→
Na
2
CO
3溶液→过滤后加盐酸,
C
正确;
D
.
Na
2
CO
3溶液→
NaOH
溶液→
BaCl
2溶液→过滤后加盐酸,顺序中加入的氯化钡溶液中钡离子无法除去,
D
错误;
答案选
BC
;
(
2
)步骤Ⅰ中已获得
Br
2,步骤Ⅱ中又将
Br
2还原为
Br-,目的是富集溴元素,步骤Ⅱ中发生反应是二氧化硫吸收溴
单质,反应的方程式为
Br
2+
SO
2+
2H
2
O
=
2HBr
+
H
2
SO
4;
(
3
)①由装置图可知,提纯溴利用的原理是蒸馏,仪器
B
为冷凝管,冷凝水应从下端进,即从乙进,冷却水的出口
为甲;
②进入
D
装置的物质为溴蒸汽,溴蒸汽有毒,避免污染环境,最后进行尾气吸收,即
D
装置的作用是吸收尾气;
(
4
)已知还原性
I->
Br->
Cl-,反应后
I-有剩余,说明
Br-浓度没有变化,通入的
Cl
2只与
I-发生反应。设原溶液中含
有
2molCl-,
3molBr-,
4molI-,通入
Cl
2后,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变为
4
:
3
:
2
,则各离子物质的量分别为:
4molCl-,
3molBr-,
2molI-,
Cl-增加了
2mol
,则需
1molCl
2,因此通入的
Cl
2物质的量是原溶液中
I-物质的量的
1
/
4
。
答案选
C
。
【点睛】
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离、提纯,侧重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定量计算,涉及到电解、海水提溴工艺等知识
点,注意物质的分离、提纯应把握物质的性质的异同,掌握从海水中提取溴的原理为解答该题的关键。(
4
)为解答的
难点,注意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应用,题目难度中等。
20、d3SO
2
+2Na
2
S===3S↓+2Na
2
SO
3
SO
2
+Na
2
CO
3
===Na
2
SO
3
+CO
2
Na
2
S
2
O
3
+SO
2
+H
2
O===S↓+2NaHSO
3
2∶1Na
2
S
溶液
【解析】分析:
(1)
根据
Na
2
SO
3易溶于水,结合装置中对物质的状态的要求分析判断;
(2)
①根据亚硫酸的酸性比氢硫酸强,且
2H
2
S+SO
2
=3S↓+2H
2
O
分析解答;②根据无色无味的气体为
CO
2气体分析解
答;④根据题意
Na
2
S
2
O
3能与中强酸反应分析解答;
(3)
根据
(2)
中一系列的反应方程式分析解答;根据
SO
2先和
Na
2
S
反应,后与碳酸钠反应分析判断。
详解:
(1)
因为
Na
2
SO
3易溶于水,
a、b、c
装置均不能选用,实验室用
Na
2
SO
3和硫酸制备
SO
2,可选用的气体发生装
置是
d,故答案为:d;
(2)
①向
Na
2
S
和
Na
2
CO
3的混合溶液中不断通入
SO
2气体的过程中,浅黄色沉淀先逐渐增多,其反应原理为
SO
2
+Na
2
S+H
2
O=H
2
S+Na
2
SO
3
,2H
2
S+SO
2
=3S↓+2H
2
O
,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SO
2
+2Na
2
S=3S↓+2Na
2
SO
3;故答案
为:
3SO
2
+2Na
2
S=3S↓+2Na
2
SO
3
;
②当浅黄色沉淀不再增多时,有无色无嗅的气体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为
CO
2气体,其化学方程式为
SO
2
+Na
2
CO
3
=Na
2
SO
3
+CO
2;故答案为:
SO
2
+Na
2
CO
3
=Na
2
SO
3
+CO
2
;
④继续通入
SO
2,浅黄色沉淀又会逐渐增多,
Na
2
S
2
O
3能与中强酸反应,所以浅黄色沉淀又增多的原理为:
Na
2
S
2
O
3
+SO
2
+H
2
O=S↓+2NaHSO
3;故答案为:
Na
2
S
2
O
3刻画
+SO
2
+H
2
O=S↓+2NaHSO
3
;
(3)
①
3SO
2
+2Na
2
S=3S↓+2Na
2
SO
3
;②SO
2
+Na
2
CO
3
=Na
2
SO
3
+CO
2
;③Na
2
SO
3
+S=Na
2
S
2
O
3
;①+
②
+
③
3
得:
4SO
2
+2Na
2
S+Na
2
CO
3
=3Na
2
S
2
O
3
+CO
2;所以
Na
2
S
和
Na
2
CO
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2:1;因为SO
2先和
Na
2
S
反应,
所以温度相同时,同物质的量浓度的
Na
2
S
溶液和
Na
2
CO
3溶液,
Na
2
S
溶液的
pH
更大;故答案为:
2:1;Na
2
S
溶液。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和难点为
(3)
中
Na
2
S
和
Na
2
CO
3的物质的量之比的判断,要成分利用
(2)
中的反应分析,其中浅黄
色沉淀逐渐减少,这时有
Na
2
S
2
O
3生成黄色沉淀,减少的原理为:
Na
2
SO
3
+S=Na
2
S
2
O
3
。
21、A-2e-===A2+Cu2++2e-===CuD>A>B>CC锌片不纯,锌与杂质构成原电池Cu2++2e-===Cu
【解析】分析:I.(1)甲装置中,金属
A
不断溶解说明该装置构成了原电池,且
A
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而作负极,
B
作正极;(
2
)乙中
C
的质量增加,说明
C
上铜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则
C
作原电池正极,
B
作负极;(
3
)丙装置
中
A
上有气体产生,说明
A
上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而作正极,
D
作负极,通过以上分析知,四种金属活动性强
弱顺序是
D
>
A
>
B
>
C
;I作文大全450字 I.锌比铜活泼,能与稀硫酸反应,铜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H元素之后的金属,不能与稀硫
酸反应,乙没有形成闭合回路,不能形成原电池,甲形成闭合回路,形成原电池,根据原电池的组成条件和工作原理
解答该题.
详解:I.(1)该装置中,金属A不断溶解说明A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金属阳离子进入溶液而作负极,B作正极,装
置甲中负极的电极反应式是:A-2e-===A2+;(2)乙装置中,C的质量增加说明C电极上铜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则C作正极,阳离子向正极移动,装置乙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Cu2++2e-===Cu;丙装置中
A
上有气体产生,说明
A
上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而作正极,
D
作负极,通过以上分析知,四种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是
D
>
A
>
B
>
C
;
II.(1)A、铜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H元素之后的金属,不能与稀硫酸反应,甲烧杯中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故A错误;
B、没有形成闭合回路,不能形成原电池,故B错误;C、两烧杯中硫酸都参加反应,氢离子浓度减小,故C正确;D、
甲能形成原电池反应,较一般化学反应速率更大,所以产生气泡的速率甲中比乙中快,故D错误.故选C。(2)在甲
实验中,某同学发现不仅在铜片上有气泡产生,而且在锌片上也产生了气体,是由于锌片不纯,在锌片上形成原电池
导致;(3)在甲实验中,如果把硫酸换成硫酸铜溶液,Cu2+在正极上得电子被还原产生Cu,电极反应式为Cu2++2e-=Cu。
点睛:本题考查原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注意把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电极方程式的书写等基础知识,难点I.(3):四种金属活动性排序.
本文发布于:2023-03-18 15:38: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1251223004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浙江省长兴县.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浙江省长兴县.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