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叶村

更新时间:2023-03-18 13:43:14 阅读: 评论:0

如何锻炼腰肌-央企有哪些单位

新叶村
2023年3月18日发(作者:女神节快乐)

2020-2021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时间的隐喻

傅菲

①怀玉山脉勒住了缰绳,东奔的烈马停了下来。群山如一锅沸水,暂时不再潽射,水花

凝结成了低矮的山冈。龙门山像一把圈椅,新叶村偃卧其中。

②在新叶村,我有长久的恍惚;夏日蒸腾般的晕眩、古老巷弄幽深的迷失、池塘倒映出

来的幻觉、旧年屋舍散发的阴凉、溪流时断时续的亘古之声、灼日下荷花盛开的夺目光荤

——午间酣睡在走廊里的老人,晒在竹圆匾里焦红的辣椒,失去水色又略微卷曲的君子竹

叶,剥落了石片的碾盘,千年的水井浮起今晚的淡淡月色——群山在望,苍鹭在茂密的灌

木林栖落,指甲花映在门前的空院。

③新叶古村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叶氏先祖叶坤从寿昌湖岑畈入赘娘舅夏氏家,繁衍至

今,已三十余代。夏氏人丁不旺,被迫外迁,而叶氏根深叶茂,开枝散叶。

④桃树茂密之处,即村舍。村舍依半扇形围拢成村落,村落中央有池塘,塘叫南塘,像

一块长满了绿锈的铜镜。石砌的塘堤爬上了苔藓。塘口有一片葱油的蔬菜地。水生万物,

千年不息。翘起的瓦檐,粉白斑驳的砖墙,窄小的房门,高大的池杉,闲散的人影,它们

一并收入南塘,像是沉落水底,又像是浮出波面。南塘成了近似谜语的象征物,宋朝理学

家金仁山在规划叶村时,以“山起西北,水聚东南”的格局,开挖了南塘。塘一般用于聚水

灌溉,洗衣洗菜,可一座八百年的池塘,更像一座时间的钟塔。它会照见什么呢?年年日

日,人在池塘的水影里更替,池边的人最终随星辰落入塘里,钟声会虚化,消失在风里。

池塘边站久了,眼球里浮现各色人物,说不清楚他们是谁。他们从不可知之处,来到南塘

边,握手相逢,拥抱告别。

⑤人工通浚的两条溪流,注入南塘,溪流即是村界,叶氏居于溪内,巷弄沿小溪而建,

石板道逼仄幽深。一个人在巷弄走,跫然,每一个脚步声,都是孤独的,仿佛在说:过

客,过客。我也是一个人走,脚步轻缓。灰白的房墙有粉屑剥落,露出黑色的老青砖。每

一堵墙,斜斜看上去,像被洇湿而后晒的纸画,画是写意的山水画,疏淡,空蒙,留

白有余。画中不见人影,也不见村舍和田园,只有点点的山影树影,和晚秋的肃穆。巷弄

九曲,让我觉得巷弄如干涸的河床,人如无水之舟。交错的巷弄,似乎是一个迷宫,站在

巷口,往里望,墙垣劈立,低缓的石板台阶形成的斜坡面,与悠长狭窄的深度,构成了乡

人回忆中不可遗忘的角落。

⑥在巷弄的尽头,有酒家,屋檐下的纸灯笼,暂时把灯光暗藏在灯芯里、酒是五加皮

酒,自家酿的,封在土陶酒缸里,封酒缸口的红布,绷紧,使我深信:雨滴里。一株种在

石臼里的吊兰,叶厚肥阔,始终不开花。叶村家家户户均自酿五加皮酒,而酒家只有一

处。悠闲的人,寂寞的人,劳顿的人,焦心的人,坐在木桌旁,喝一碗,一切烟消散,了

悟:人间终究是人间,活着就是做人间的人,说人间的话,干人间的事。

⑦叶村多老祠堂、老祖屋,老戏台,老巷弄。它们是叶氏血脉的见证,也是时间顺流而

下携带的内含物。让我流连的,是双美堂,这是一栋老民居,有前房,倒房、前花园、后

花园,属于徽派建筑。前花园有百年罗汉松和青石水池,天井四根柱子分别是柏树、梓

木、桐木、椿木,寓意百子同春,墙上有鹿鹤壁画,后花园有鱼池和吊桥。可以想见,这

是一个有情调的大户之家。

⑧晌午,烈日白炽,几个小孩坐在卷弄石阶上,舔舐棒冰。棒冰的水渍淌在他们的手掌

上,淌在他们的衣服上。棒冰在溶解。枣树上,压翻了枣子,麻红色的枣子,引来乌鸫啄

食,南塘如一块砚台,静默地搁置在叶村这件方桌上,龙门山逶迤,山冈毗连山冈,在群

山的起伏里,我四顾茫然。我望望叶村,对时间充满了无比的敬畏,时间是最大的洪流,

以摧枯拉朽之力,毁灭一切,淹没一切。在叶村,我看到了时间遗存下来的踪迹。这些踪

迹,是人间不会消散的体温。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用“缰绳”“烈马”“沸水”等喻体勾勒出怀玉山绵延恢弘的形态,化静为动,又将龙

门山比作“一把圈椅”,点出新叶村地理位置,生动鲜明。

B.第②段中“长久的恍惚”,是作者处于过去、现在交织之下的新叶村,面对繁复的景象生

发出的一种独特体验,笼罩着淡淡的失落和怅惆。

C.第④段称南塘是“近似谜语的象征物”突出了南塘厚重的人文底蕴,作者又反复提及南塘

边的人影,虚实相生,增强了南塘历史的纵深感。

D.第⑥段写酒家,暗藏灯光的纸灯笼与始终不开花的吊兰,隐隐透露出生命的缺憾,与五

加皮洒的醇美形成对比,引出朴素深沉的人间体悟。

(2)如何理解题目“时间的隐喻”的含意?作者是如何增强这种“隐喻”意味的?请结合全文

简要分析。

(3)有人评价傅菲的散文内核是诗,请结合第⑤段作者对巷弄的描写,谈谈你对这种评

价的认识。

【答案】(1)C

(2)“时间的隐喻”是指新叶古村历经时间洗礼而保存下来的诸多遗迹,它们展示着时间的

力量,牵动看关于生命的深刻思考。作者在描写这些历史遗存的时候,不是简单地描绘样

貌,而是加入了独特的感受、新奇的譬喻和流动的想象,使其蒙上深沉内敛的色彩。

(3)①善于借特定意象传达情思。②譬喻精警传神。③语句节奏富于变化,韵律和谐。

④词语搭配新奇,意趣橫生。⑤情感抒发有节制和留白。⑥体验的个性化色彩浓郁。

【解析】【分析】(1)A项,“缰绳”不是喻体,也不是勾勒出怀玉山绵延恢弘的形态;B

项,“笼罩着淡淡的失落和怅惆”无中生有;C项分析正确;D项,“隐隐透露出生命的缺

憾,与五加皮洒的醇美形成对比”分析缺少依据,过于牵强。故选C。

(2)本题有两问,第一问,理解“时间的隐喻”的含意。本文新叶古村历经时间洗礼而保

存下来的诸多遗迹,如“南塘”“溪流”“石板道”“老祠堂、老祖屋,老戏台,老巷弄”,它们

展示着时间的力量,牵动看关于生命的深刻思考。第二问,“作者是如何增强这种隐喻意味

的”,作者描写这些历史遗存时加入了独特的感受、新奇的譬喻和流动的想象,如,写南

塘,“更像一座时间的钟塔”“池边的人最终随星辰落入塘里,钟声会虚化,消失在风里”。

再如,写石板道,“逼仄幽深”“跫然,每一个脚步声,都是孤独的,仿佛在说:过客,过

客。”又如,写五加皮酒,“悠闲的人,寂寞的人,劳顿的人,焦心的人,坐在木桌旁,喝

一碗,一切烟消散”。通过作者的这般描写,这些遗迹遗存都蒙上深沉内敛的色彩,从而增

强了“时间的隐喻”的意味。

(3)文章第⑤段作者对巷弄的描写,从语言本身来看,譬喻精警传神。如“干涸的河床,

人如无水之舟”“迷宫”等。词语搭配新奇,意趣橫生。如“每一个脚步声,都是孤独的”等。

语句节奏富于变化,韵律和谐。从表达的意蕴来看,作者善于借特定意象传达情思日记400字左右 (如墙

上的“老青砖”),情感抒发有节制和留白,体验的个性化色彩浓郁(如“每一个脚步声,都

是孤独的”)。

故答案为:⑴C;⑵“时间的隐喻”是指新叶古村历经时间洗礼而保存下来的诸多遗迹,它们

展示着时间的力量,牵动看关于生命的深刻思考。作者在描写这些历史遗存的时候,不是

简单地描绘样貌,而是加入了独特的感受、新奇的譬喻和流动的想象,使其蒙上深沉内敛

的色彩。

⑶①善于借特定意象传达情思。②譬喻精警传神。③语句节奏富于变化,韵律和谐。

④词语搭配新奇,意趣橫生。⑤情感抒发有节制和留白。⑥体验的个性化色彩浓郁。

【点评】⑴此题考查考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

手法分析、结构思路、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

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抓住关键词语,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联系

上下文理解句意,再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先揭示

其本义,然后根据文章内容再揭示其深刻的内涵。

⑶这是一道探究题,这类题目往往会依据文本某一方面提出问题,让考生探究,提出自己

的观点。这类题目答案往往不唯一,考生解答时要注意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然后结

合文本或联系现实来分析理由,注意言之成理。此探究时要抓住作者写作的风格来具体分

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只欠母亲

赵鑫珊

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是否能考取,没有

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知数。不能有奢

望。

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这也是我平

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

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我是天天盼决定命运的信

件。

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

“赵鑫珊,通知书!”邮递员的叫声。

我拆信的手在颤抖。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北京大学!”

中国章回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

第二天,母亲为我收拾行装。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子。

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

“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我这一说,妈妈的泪水流得更多,但她

没有解释她为什么哭。

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

草心,报得三春晖”,才渐渐明白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

母亲不善言辞。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母亲的预感是对

的。大学六年,我一共回过三次家。加起来的时间不到两个月。主要原因是买不起火车

票。

母亲死后二十年,大妹妹才告诉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妈妈经常哭,以至于眼睛

受伤,到医院去看眼科。

听妹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呆了好一阵子。我对不起母亲!过去我不知道这件事。我后

悔我给母亲的信很少且太短。

后来邻居对我说:“你娘总是手拿信对我们说:‘你们看我儿子的信,就像电报,只有几

行字!’”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亲不懂,不必同母亲多说一一今天,我为我的信而深感内

疚!在校六年,我给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每封不会超过三百个字。

六年来,我给母亲的信是报喜不报忧。这点我做得很好。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

我分心、牵挂、忧愁。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

非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

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当时我父亲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反右”运动我

受到处分,也没有告诉母亲。读到四年级,我故意考试考砸主动留一级,更瞒着她。她也

没有觉察,我怎么要读六年。

大妹妹问过母亲:“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

“你哥是妈烧香拜佛求来的崽。”

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我父亲是长子。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是女儿,不到两岁便夭折。

不久,我二婶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样一来大家庭的长孙便在二房,不在大房。我母亲的

地位大受威胁,遭到歧视。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

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意思是二婶后来者居上,先得了儿子,我母亲落后了。上世纪三

十年代的中国,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现象很严重。

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

一个儿子。不久我出生了。

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所以整个小学、中

学,我和堂兄宝珊都是同年级。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有等到我进了大学,我才知道。母亲

说:“你为娘争了口气!”

离开家乡的前一夜,妈舍不得我,抱着我睡。当时我十七岁。其实自我出生,从没有离

开过娘。好在我走后,还有弟弟妹妹在母亲身边。

往北京的火车渐渐开动的时候,我看到我母亲、大妹妹梅秋(十岁)、弟弟光华(八

岁)和小妹云秋(四岁)久久站在站台上目送我。这回妈没有哭。

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她身边侍奉她八年、十年,

使我深感内疚。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临行前,母亲暗暗垂泪是因为她明白到儿子这一走,等待她的将是聚少离多的苦闷日

子。

B.上了大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更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没再向母亲要过一分钱。

C.散文用拙朴自然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勾勒出一个含情脉脉的儿子对母亲忏悔式的

追忆。

D.当赵宝珊出生后,母亲为了挣回在赵家的地位,偷偷求神拜佛,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

反映了当时社会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的现象很严重。

(2)在文中作者多次用细节描写追忆母亲,请举例,并说说分别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3)文章开头写道“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有何意义?请结合全文内容分

析。

【答案】(1)B

(2)不善言辞:默默为我收拾行李,暗暗垂泪。②充满母爱:为儿子四处筹钱准备学

费。③忠厚、老实:对祖父的讽刺忍气吞声。④好强:偷偷去万寿宫拜佛,为了我能赶

上堂兄而早早让我读书、发蒙。

(3)①从内容上,体现了我收到了通知书,令我和母亲都格外高兴,所以“笑”;但这一

分别,将是我终身的遗憾,从此不能侍奉在母亲身边,所以“哭”。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

我对母亲深深愧疚之情。②在结构上,文章是以回忆式的结构安排,以幸福的情节开头,

忏悔的情绪结尾,而此句正好照应了全文的结构安排,奠定了感情基调,自然地引出下文

叙述,有助于读者对散文情感的把握。

【解析】【分析】(1)B项,“更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错误,这一内容在文中未提及,文

中说“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我分心、牵挂、忧愁。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

开朗。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去学校报到,

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当时我父亲已接

近破产,家境贫穷”,由这些内容可知,没再向母亲要过一分钱主要是为了减轻家里的负

担。故选B项。

(2)本题中,如“我”考入北大,母亲给“我”收拾行李的时候,“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

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母亲不舍儿子,却只是流泪,这说明母亲不善言

辞;从母亲为“我”筹措学费的表现来看,“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

元”,这表现处母亲的一片爱子之心;从因无子面对祖父的讽刺时的表现来看,“母亲忠

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一个儿

子”,母亲忠厚老实又内心要强。

(3)从文中来看,“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中“笑”是指“我”考上了北京大学而

开心,“哭”是指以后将与母亲分别,不能再侍奉母亲左右,同时母亲也舍不得“我”的离去

而哭,而这开心和伤心都发生在“我”接到大学通知书这一时刻;从结构上来看,这句话也

就引出了下文的相关情节;开头是幸福的情节,结尾是忏悔的心理,这句话照应了全文的

结构安排,也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故答案为:⑴B;⑵不善言辞:默默为我收拾行李,暗暗垂泪。②充满母爱:为儿子四处

筹钱准备学费。③忠厚、老实:对祖父的讽刺忍气吞声。④好强:偷偷去万寿宫拜佛,

为了我能赶上堂兄而早早让我读书、发蒙。⑶①从内容上,体现了我收到了通知书,令我

和母亲都格外高兴,所以“笑”;但这一分别,将是我终身的遗憾,从此不能侍奉在母亲身

边,所以“哭”。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我对母亲深深愧疚之情。②在结构上,文章是以回

忆式的结构安排,以幸福的情节开头,忏悔的情绪结尾,而此句正好照应了全文的结构安

排,奠定了感情基调,自然地引出下文叙述,有助于读者对散文情感的把握。

【点评】⑴该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语言特色的把握能力。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多练

习,培养语感。做题时,需要考生回归文本,理解文章的主题,把握每件事表达的情感。

同时需要考生把握散文的语言特色,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

⑵该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完成这类题目,首先要求考生掌握人物塑造的方

法:正面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和侧面描写(他人反应、

环境烘托等),还要注意细节描写。在文本中,分析这些方面的描写,概括人物的形象特

点,再合并相同之处,最后组织答案。组织答案要注意分条,还要注意先写人物的特点,

再结合文本情节给以分析。

⑶该题一般考查理解关键句子作用的能力,完成这类题目,首先考生要回归文本,理解文

章的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其次探究作者的

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还要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答题对生活绝望的句子 时,可以分两步:内容上的意义

包括浅层次的字面意思,还包括表达的情感;结构上的作用。另外,如果运用了艺术手

法,也要一并答出。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杯蜜是炼过几只蜂的

林清玄

住处附近,有一家卖野蜂蜜的小店,夏日里我常到那里饮蜜茶,常觉在炎炎夏日喝一杯

冰镇蜜茶,甘凉沁脾,是人生一乐。

今年我路过小店,冬蜜已经上市,喝了一杯蜜茶,付钱的时候才知道涨了一倍有余,我

说:“怎么这样责,比去年涨了一倍。”照顾店面眉目清秀的国中小女生马上应答道:“不

贵,不贵,一杯蜜是炼过几只蜂的。”

这句话令我大惑不解,惊问其故。小女生说:“蜜蜂酿一滴蜜,要飞很远的地方,要采过

很多花,有时候摘蜜,要飞遍一整座山头哩!还有,飞得那么远,说不定会迷路,说不定

给小孩子捉了,说不定飞得疲倦,累死了。”听了这一番话,我欣然付钱,离开小店。

走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想着那位可爱的小女孩说的话,一任想象力奔飞,也许真是这样

的,一杯在我们手中看起来不怎么样的蜜茶,是许多蜜蜂历经千辛万苦才采集得来,我们

一口饮尽。一杯蜜茶,正如饮下了几只蜜蜂的精魂。蜜蜂飞来飞去,历遍整座山头、整个

草原,搜集了花的精华,一丝一丝酝酿,很可能一只蜜蜂的一生只能酿成一杯我们喝一口

的蜜茶吧!

几年前,我居住在高雄县大岗山的佛寺里读书,山下就有许多养蜂人家,经常的寻访,

使我对蜜蜂这种微小精致的动物有一点认识。养蜂的人经常上山采集蜂巢,他们在蜂巢中

找到体型较大的蜂王,把它装在竹筒中,一霎时,一巢嗡嗡营营的蜜蜂巢都变得温驯听话

了,跟在手执蜂王的养蜂人后面飞,一直飞到蜂箱里安居。

蜜蜂的这种行为是让人吃惊的,对于蜂王,它们是如此专情,在一旁护卫,假若蜂王死

了,它们就一哄而散,连养蜂人都不得不佩服,但是养蜂人却利用了蜜蜂专情的弱点,驱

使它们一生奔走去采花蜜——专情的人恐怕也有这样的弱点,任人驱使而不自知。

但是蜜蜂也不是绝对温驯的,外敌来犯,它们会群起而攻,毫不留情,问题是,每一只

蜜蜂的腹里只有一根整刺,那是它们生命的根本,一旦动用那根赘刺攻击了敌人,它们的

生命很快也就完结了。用不用赘刺在蜜蜂是没有选择的,它明知会死,也要攻击。——有

时,人也要面临这样的局面,选择生命而畏缩的人往往失败,宁整而死的往往成功,因为

人是有许多螫刺的。

养蜂的人告诉我,蜜蜂有时也有侵略性的,当所有的花蜜都采光的时候,急需蜂蜜来哺

育的蜜蜂就会倾巢而出,到别的蜂巢去抢蜜,这时就会发生一场激烈的战斗,直到尸横遍

野才分出胜负——人何尝不是如此,仓禀实才知荣辱,衣食足才知礼仪。

为了应付无蜜的状况,养蜂人只好欺骗蜜蜂,用糖水养蜜蜂,让它们吃了糖水来酿蜜,

用来供应爱吃蜜的人们一—再精明的蜜蜂都会上当,就像再聪明的人也会上当一样。蜜蜂

是有社会性的群居动物,在某些德性上和人是很接近的,但是不管如何,蜜蜂是可爱的,

它们为了寻找花中甘液,万苦不辞,里面确实有一些艺术的境界。在汲汲营营的世界里,

究竞有多少人能为了追求甘美的人生理想而永不放弃呢?

旧时读过一则传说,其中有些精神与蜜蜂相似,那是记载在《辍耕录》里的传说:“有年

七、八十老人,自愿舍身济众,绝不饮食,惟澡身吱蜜经月,便溺皆蜜,既死,国人验以

石棺,乃满用蜜浸之,镌年月于棺盖之;俟百年后启封,则成蜜剂,遇人折伤肢体,服少

许,立愈,虽彼中也不多得,俗曰蜜人。”这个蜜人的传说不一定可信,但是一个人的牺牲

在百年之后还能济助众人,可贵的不在他的尸体化成一帖蜜剂,而是他的精神借着蜜流传

了下来。

蜜蜂虽不澡身,但是它每天咳蜜,让人们在夏季还能享受甘凉香醇的蜜茶,在吱蜜的过

程,有许多蜜蜂要死去,未死的蜜蜂也要经过许多生命的熬炼,熬呀熬的才炼出一杯蜜

茶,光是这样想,就够浪漫,够令人心动了。

在实际人生中也是如此,生命的过程原是平淡无奇,情感的追寻则是波涛万险,如何在

平淡无奇波涛万险中酿出一滴滴的花蜜,这花蜜还能让人分享,还能流传,才算不在此

生。虽然炼蜜的过程一定是痛苦的,一定要飞过高山平野,一定要在好大的花中采好少的

蜜,或许会疲累,或许会死亡。

可是痛苦算什么呢?每一杯蜂蜜都是炼过几只蜂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一杯蜜,看到了蜜蜂的一生,炼蜜的过程虽然痛苦,但是香甜的花蜜给人们带

来甜蜜的享受,从而引发对人类社会的思考。

B.文章语言自然,文笔清新,简单朴实的生活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朴素中有大智

慧,寓意丰富,富有哲理,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C.文章以“一杯蜜是炼过几只蜂的”为标题,首尾圆合,结构严谨,情感细腻,内心平和宁

静,表达了对蜜蜂和像蜜蜂一样的人类的赞美之情。

D.文章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托物喻人,记叙蜜蜂为了酿一杯蜜,不仅付出了辛劳和痛

苦,甚至付出生命的过程,使读者受到人生的启迪。

(2)文章中引入《辍耕录》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3)蜜蜂的习性,对人生的启迪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案】(1)C

(2)①在内容上,传说的故事突出一个人的牺牲在百年之后还能济助众人,可贵的不在

他的尸体化成一帖蜜剂,而是他的精神借着蜜流传了下来,丰富了文章内容。②在结构

上,照应前文,人的“有些精神与蜜蜂相似”,引出下文对人生的思考。

(3)①蜜蜂历经千辛万苦采蜜酿蜜;人为了追求甘美的人生理想不放弃。②蜜蜂酿造

蜜,给人留下甜蜜;人经历痛苦,牺牲自己帮助众人,不枉此生。③蜜蜂执着专情于蜂

王;专情的人也有这样的弱点,任人驱使而不自知。④蜜蜂用螯刺明知会死也要攻击;人

也要面临这样的局面,宁螯而死的往往成功。⑤蜜蜂为了蜜而攻击别的蜂巢;人类为了利

益攻击别人。⑥精明的蜜蜂都会上当;再聪明的人也会上当。

【解析】【分析】(1)C项,“表达了对蜜蜂和像蜜蜂一样的人类的赞美之情”错误。结合

文本内容“但是养蜂人却利用了蜜蜂专情的弱点,驱使它们一生奔走去采花蜜——专情的人

恐怕也有这样的弱点,任人驱使而不自知”“再精明的蜜蜂都会上当,就像再聪明的人也会

上当一样”“蜜蜂有时也有侵略性的,当所有的花蜜都采光的时候,急需蜂蜜来哺育的蜜蜂

就会倾巢而出,到别的蜂巢去抢蜜,这时就会发生一场激烈的战斗,直到尸横遍野才分出

胜负——人何尝不是如此,仓禀实才知荣辱,衣食足才知礼仪”等分析可知,不全是赞美之

情。故选C。

(2)结合“但是一个人的牺牲在百年之后还能济助众人,可贵的不在他的尸体化成一帖蜜

剂,而是他的精神借着蜜流传了下来”分析可知,内容主要讲一个人的牺牲在百年之后还能

济助众人,可贵的不在他的尸体化成一帖蜜剂,而是他的精神借着蜜流传了下来,丰富了

文章内容。结合“其中有些精神与蜜蜂相似”“在实际人生中也是如此……一定要飞过高山平

野,一定要在好大的花中采好少的蜜,或许会疲累,或许会死亡”分析可知,在结构上,承

上启下,照应前文人的“有些精神与蜜蜂相似”,引出下文对人生的思考。

(3)结合“养蜂人却利用了蜜蜂专情的弱点,驱使它们一生奔走去采花蜜——专情的人恐

怕也有这样的弱点,任人驱使而不自知”分析可知,蜜蜂执着专情于蜂王;专情的人也有这

样的弱点,任人驱使而不自知;结合“用不用赘刺在蜜蜂是没有选择的,它明知会死,也要

攻击。——有时,人也要面临这样的局面,选择生命而畏缩的人往往失败,宁整而死的往

往成功,因为人是有许多螫刺的”分析可知,蜜蜂用螯刺明知会死也要攻击;人也要面临这

样的局面,宁螯而死的往往成功;结合“养蜂的人告诉我,蜜蜂有时也有侵略性的,当所有

的花蜜都采光的时候,急需蜂蜜来哺育的蜜蜂就会倾巢而出,到别的蜂巢去抢蜜,这时就

会发生一场激烈的战斗,直到尸横遍野才分出胜负——人何尝不是如此,仓禀实才知荣

辱,衣食足才知礼仪”分析可知,蜜蜂为了蜜而攻击别的蜂巢;人类为了利益攻击别人;结

合“再精明的蜜蜂都会上当,就像再聪明的人也会上当一样”分析可知,精明的蜜蜂都会上

当;再聪明的人也会上当;结合“蜜蜂是有社会性的群居动物,在某些德性上和人是很接近

的,但是不管如何,蜜蜂是可爱的,它们为了寻找花中甘液,万苦不辞,里面确实有一些

艺术的境界。在汲汲营营的世界里,究竞有多少人能为了追求甘美的人生理想而永不放弃

呢”分析可知,蜜蜂历经千辛万苦采蜜酿蜜;人为了追求甘美的人生理想不放弃;结合“但

是一个人的牺牲在百年之后还能济助众人,可贵的不在他的尸体化成一帖蜜剂,而是他的

精神借着蜜流传了下来”“蜜蜂虽不澡身,但是它每天咳蜜,让人们在夏季还能享受甘凉香

醇的蜜茶,在吱蜜的过程,有许多蜜蜂要死去,未死的蜜蜂也要经过许多生命的熬炼,熬

呀熬的才炼出一杯蜜茶,光是这样想,就够浪漫,够令人心动了”分析可知,蜜蜂酿造蜜,

给人留下甜蜜;人经历痛苦,牺牲自己帮助众人,不枉此生。

故答案为:⑴C;

⑵①在内容上,传说的故事突出一个人的牺牲在百年之后还能济助众人,可贵的不在他

的尸体化成一帖蜜剂,而是他的精神借着蜜流传了下来,丰富了文章内容。②在结构上,

照应前文,人的“有些精神与蜜蜂相似”,引出下文对人生的思考。

⑶①蜜蜂历经千辛万苦采蜜酿蜜;人为了追求甘美的人生理想不放弃。②蜜蜂酿造蜜,

给人留下甜蜜;人经历痛苦,牺牲自己帮助众人,不枉此生。③蜜蜂执着专情于蜂王;专

情的人也有这样的弱点,任人驱使而不自知。④蜜蜂用螯刺明知会死也要攻击;人也要面

临这样的局面,宁螯而死的往往成功。⑤蜜蜂为了蜜而攻击别的蜂巢;人类为了利益攻击

别人。⑥精明的蜜蜂都会上当;再聪明的人也会上当。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

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

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语言、手法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

境。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引用手法的作用的理解能力。文章中引用一些名人名言、诗句等,主要

为了突出某个特点或主题,增加文章的说服力。理解文章内容,可知文章中引入《辍耕

录》的传说,在内容上,传说的故事突出一个人的牺牲在百年之后还能济助众人,可贵的

不在他的尸体化成一帖蜜剂,而是他的精神借着蜜流传了下来,丰富了文章内容。在结构

上,照应前文,人的“有些精神与蜜蜂相似”,引出下文对人生的思考。

⑶此题考查学生拓展延伸及个性解读的能力。这是一种主观性较强的题目。学生能谈出自

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的人

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均可。蜜蜂的习性,对人生的启迪是蜜蜂历经千辛万苦采蜜酿蜜;人

为了追求甘美的人生理想不放弃。蜜蜂酿造蜜,给人留下甜蜜;人经历痛苦,牺牲自己帮

助众人,不枉此生。蜜蜂执着专情于蜂王;专情的人也有这样的弱点,任人驱使而不自

知。蜜蜂用螯刺明知会死也要攻击;人也要面临这样的局面,宁螯而死的往往成功。蜜蜂

为了蜜而攻击别的蜂巢;人类为了利益攻击别人。精明的蜜蜂都会上当;再聪明的人也会

上当。

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王蒙

①我喜欢雨,从小。

②“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天的小雨便是大自然的温

柔与谦逊,大自然的慷慨与恩宠,却也是大自然的顽皮。它存在着,它抚摸着,它滋润

着,却不留下痕迹。用眼睛是很难找到它的,要用手心,用脸颊,用你的等待着春的滋润

的心。

③也有“凄风苦雨”“秋风秋雨愁煞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其实那倒不

一定是“一场秋雨一场寒”的秋天。即使这样的天气也给繁忙的人们带来休息,带来希望,

带来遐思。

④正因为有雨中的忧伤的甜蜜,人们才伸出双臂歌唱雨后初阳的万道金光。于是有了那

波里的名歌《我的太阳》。

⑤而暴雨和雷雨又是多么欢实,它们驱走暑热,它们解除干渴,它们弥合龟裂,它们叮

叮咚咚地敲响沉闷的大地,它们咋咋呼呼地嬉闹着对人们说:“别怕,我们折腾一会儿就

走。”

⑥小时候,我最喜欢北京城夏日的大雨。雨中,积水上冒出一个又一个的半圆形的小泡

儿。

⑦“似水晶,非琉璃,又非玻璃,霎时间了无形迹。”我的姨妈教过我这样的谜语。

⑧为什么这几年在北京很少见到大雨冒泡儿了呢?是气候变了么?是我事太多、心太

杂,对似水晶又非玻璃的泡儿视而不见,这泡儿已经唤不起我童年的那种好奇和沉醉了

么?哦!

⑨一九五八年的特别炎热的夏天,我下乡以前暂在景山公园少年宫劳动,盖房当小工,

每天担四十多斤一块的大城砖,很累。一天早上刚开工便赶上了天昏地暗的大雨,“头儿”

只好宣布放假。我落汤鸡似的回到家,换了一身衣服,打起雨伞,和同样处于逆境的爱人

到新街口电影院看电影《骑车人之死》去了。电影看完了,大雨威势未减。这是一九五八

年,也许是五十年代的最后几年我们度过的最快乐的一天,而这一天,是雨赐给我们的。

⑩就是让雨淋个透也未尝不是人间快事。在新疆的草原上,我曾经骑着马遭遇过一次短

暂的却是声势浩大的雹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连一株可以略略

遮雨的小树也没有。没法子,除了百分之百不打折扣地接受大自然的洗礼之外,没有别的

路。当理解了这种处境以后,我便获得了自由,我欣然地、狂喜地在大雹雨中策马疾驰。

⑪这种经验我写在小说《杂色》里边了,但我觉得没有写好。如果有机会,不,不管有

没有机会,将来我一定要再写一次草原上的夹着雹子的暴雨。

⑫这豪兴也要有一个条件,就是在前方不远,有哈萨克牧民的温暖的帐篷。兄弟般的哈

萨克人会亲切地接待你,会给你一碗滚热的奶茶,会生起他们的四季不熄的火炉,烤干你

的被雨打湿了的衣裳。

⑬我们常常说“风吹雨打”,毛主席说要“经风雨、见世面”,我们还说什么经历了“风风雨

雨”。这不但让人骄傲,也让人欢喜,不但让人刚强,也让人快活,像我那次在新疆的草原

上那样。

⑭而我现在正航行在从武汉到重庆的长江航道上,又赶上了雨。雨对我有情,我对雨有

意。

⑮在避风的那一面的甲板上,你看不到也摸不着雨。在船头,雨丝向你迎面喷来,在迎

风的那一面,雨丝拉曳成了长线。

⑯江上的雨和人似乎更加亲近。坐船的人都爱水,靠水,感谢水。而正是雨供给着江

水。江水升腾着雨。当轮船疾驶的时候,浪花飞溅到甲板上,那不就是雨么?

⑰天色虽然阴霾,两岸的垂柳和庄稼却被雨洗得更加碧绿。没有打伞也没有穿雨衣,最

多戴一个草帽的岸上的女人们的服装在雨中显得分外艳丽。连岸上的黄土和石头也在雨水

中映着洁净的、本色的光。

⑱“晴川历历汉阳树”,当然。但是你知道吗,阴川和雨川,也使我们的河岸、我们的人

和树历历如画。

⑲雨是我对生活和土地的无尽的情丝,情思。

(1)赏析文中画线的第⑤段。

(2)如何理解第⑭段中画线句子“雨对我有情,我对雨有意”一句的含义?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喜欢雨的原因。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开篇用“我喜欢雨,从小”一句话既照应了文题,推出了描写对象,也说出了自己对

雨的情感,为下文写雨奠定了感情基调。

B.第②③段引用的诗句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表达了对雨的

愁情,诗句使文章的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

C.第⑦段引用姨妈教我的“谜语”,令文章具有趣味性。第⑬段引用毛主席的话旨在支持作

者的观点:“雨可以让人刚强。”

D.第⑥段中作者写自己从小就喜欢北京夏天的大雨,看着那积水上冒出的小泡儿,而第

⑧段则写自己现在看不到北京雨天的“泡儿”,这是因为他心事太杂乱了。

E.作者采用描写、记叙、议论、抒情、说明多种表达方式,描写了自己在不同地方看到的

大雨小雨,表达了作者对各种雨的喜爱之情。

【答案】(1)①拟人,使雨具有小孩子顽皮的特征。②排比,强调雨的作用,抒发作者

对雨的喜爱之情。

(2)“我”坐船航行正赶上雨,这雨好像特意为我而下,表明雨对我有情;我特意坐在船

头,让雨丝迎面喷来,去感受雨、亲近雨,说明我对雨有意;表达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3)①雨是大自然的慷慨与恩宠,有着忧伤的甜蜜;②雨是大自然的顽皮,总能勾起童

年有趣的回忆;③因大雨偷得——日闲暇,与爱人一起观影,获得自由的快乐;④在雹雨

中策马狂奔,受到哈萨克牧民的招待感受到温暖;⑤风雨的洗礼使人变得更加坚强;⑥

人和物被大雨冲洗过后,如图画般美丽。

(4)A,C

【解析】【分析】(1)“而暴雨和雷雨又是多么欢实,它们驱走暑热,它们解除干渴,它

们弥合龟裂,它们叮叮咚咚地敲响沉闷的大地,它们咋咋呼呼地嬉闹着对人们说:‘别怕,

我们折腾一会儿就走’”,这段文字是写“暴雨和雷雨”,是属于景物,句中却说其“欢实”“咋

咋呼呼地嬉闹”“说”,把人物的动作、情态放在物的身上,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使雨具有

小孩子顽皮的特征;“它们驱走暑热,它们解除干渴,它们弥合龟裂”,三个连续的句子,

结构相似,语气一致,内容关联,这是使用了排比的修辞,强调雨的作用,抒发作者对雨

的喜爱之情。

(2)“雨对我有情,我对雨有意”,关键词是“有情”“有意”,句中说“雨”对“我”有情,其实

是把“我”的感情转嫁到雨的身上,在文中具体指的是“而我现在正航行在从武汉到重庆的长

江航道上,又赶上了雨”,自然界的雨好像专门为“我”下的,好似有情;第十五节说“在避

风的那一面的甲板上,你看不到也摸不着雨。在船头,雨丝向你迎面喷来,在迎风的那一

面,雨丝拉曳成了长线”,“我”的举动好似是对雨“有意”。理解句子含义的时候,要注意句

中蕴含的情感。

(3)第二段说“,春天的小雨便是大自然的温柔与谦逊,大自然的慷慨与恩宠,却也是大

自然的顽皮”,可概括出“雨是大自然的慷慨与恩宠,有着忧伤的甜蜜”;第六段“小时候,

我最喜欢北京城夏日的大雨。雨中,积水上冒出一个又一个的半圆形的小泡儿”可概括出

“雨是大自然的顾皮,总能勾起童年有趣的回忆”;第九段“打起雨伞,和同样处于逆境的爱

人到新街口电影院看电影《骑车人之死》去了。电影看完了,大雨威势未减。这是一九五

八年,也许是五十年代的最后几年我们度过的最快乐的一天,而这一天,是雨赐给我们

的”,可概括出“因大雨偷得一日闲暇,与爱人一起观影,获得自由的快乐”;第十段“当理

解了这种处境以后,我便获得了自由,我欣然地、狂喜地在大雹雨中策马疾驰”,可概括出

“在暴雨中策马狂奔,受到哈萨克牧民的招待感受到温暖”“风雨的洗礼使人变得更加坚

强”;第十二段“有哈萨克牧民的温暖的帐篷。兄弟般的哈萨克人会亲切地接待你,会给你

一碗滚热的奶茶,会生起他们的四季不熄的火炉,烤干你的被雨打湿了的衣裳”,可概括出

“在暴雨中策马狂奔,受到哈萨克牧民的招待感受到温暖”;第十七段“没有打伞也没有穿雨

衣,最多戴一个草帽的岸上的女人们的服装在雨中显得分外艳丽。连岸上的黄土和石头也

在雨水中映着洁净的、本色的光”,可概括出“人和物被大雨冲洗过后,如图画般美丽”。找

到这些内容,再进行概括分析即可。

(4)B项“愁情”错误,应该是“喜爱之情”,据原文第一句“我喜欢雨,从小”,以及“也有

‘凄风苦雨’‘秋风秋雨愁煞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其实那倒不一定是‘一场

秋雨一场寒’的秋天。即使这样的天气也给繁忙的人们带来休息,带来希望,带来遐思”,

可见作者对雨的感情是“喜爱”;D项“心事太杂乱”有误,据原文“为什么这几年在北京很少

见到大雨冒泡儿了呢?是气候变了么?是我事太多、心太杂,对似水晶又非玻璃的泡儿视

而不见,这泡儿已经唤不起我童年的那种好奇和沉醉了么?”,应该是无法唤起我对童年乐

趣的回忆;E项没有“说明”的表达方式。故选AC。

故答案为:⑴①拟人,使雨具有小孩子顽皮的特征。②排比,强调雨的作用,抒发作者

对雨的喜爱之情。

⑵“我”坐船航行正赶上雨,这雨好像特意为我而下,表明雨对我有情;我特意坐在船头,

让雨丝迎面喷来,去感受雨、亲近雨,说明我对雨有意;表达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⑶①雨是大自然的慷慨与恩宠,有着忧伤的甜蜜;②雨是大自然的顽皮,总能勾起童年

有趣的回忆;③因大雨偷得——日闲暇,与爱人一起观影,获得自由的快乐;④在雹雨中

策马狂奔,受到哈萨克牧民的招待感受到温暖;⑤风雨的洗礼使人变得更加坚强;⑥人

和物被大雨冲洗过后,如图画般美丽。

⑷A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

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

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

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⑵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

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

理解句子。

⑶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

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

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

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

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丑兵

莫言

七六年冬天,排里分来几个山东籍新战士,除王三社外,都是小巧玲珑的身材,白白净

净的脸儿。王三社,真是丑得扎眼眶子,与其他人在一起,恰似白杨林中生出了一棵歪脖

子榆树,白花花的鸡蛋堆里滚出了一个干疤土豆。

我刚提排长,意气洋洋,神气得像只刚扎毛的小公鸡。我不但在军事技术、内务卫生方

面始终想压住兄弟排,就是在风度上也想让战士们都像我一样(我是全团有名的“美男

子”)。可偏偏来个丑八怪,大煞风景。丑兵对任何事情都热心得让人厌烦,喜欢提建议,

口齿又不太清楚,常常将我的姓“郭”字读成“狗”字。我对他的反感与日俱增。

小豆子他们几个猴兵,天天拿丑兵开心,稍有空闲,就拉着丑兵问:“哎,老卡(卡西莫

多,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艾丝米拉达也是),艾丝米拉达没来找你吗?”丑兵既

不怒,也不骂,只是用白眼珠子望着天,连眼珠也不转动一下。

有一天中午,全排正在吃饭,小豆子他们对着丑兵笑,我瞅了丑兵一眼。老天爷,真没

想到,这位老先生竟然戴了个黑不溜秋、皱皱巴巴的脖圈!

“哎,老卡,”小豆子指指丑兵的脖圈说,“这是艾丝米拉达小姐给你织的吧?”丑兵的眼

睛里仿佛要渗出血来,他把一碗豆腐粉条扣在了小豆子脖子上,小豆子吱吱哟哟叫起来

了。

我把饭碗一摔,对着丑兵就吼道:“把脖圈撕下来!你也不找个镜子照照!马铃薯再打扮

也是土豆!”他瞪了我一眼,慢慢地解开领扣,仔细地拆下脖圈,装进衣袋,嘴里嘟哝着:

“脖圈是俺娘给织的,俺娘五十八了,眼睛不好……”他抽抽搭搭地哭起来,大家把责备的目

光投向小豆子,小豆子低下了头。

丑兵向连里打了一个很长的报告,要求到生产组喂猪,连里同意了他的请求。

一晃三年过去了,我已提升为副连长,主管后勤,又和丑兵打起交道来。

七九年初,中越边境关系紧张。连里召开动员会,抽调一批老战士上前线。晚上,支委

会讨论去南边的人员名单,丑兵闯了进来。

他说:“请问连首长,这次是选演员还是挑女婿?”大家面面相觑,他又说:“像我这样的

丑八怪放出的枪弹能不能打死敌人,扔出的手榴弹会不会爆炸?”丑兵眼睛潮乎平地说,

“我长得不好看,但我也是解放军战士!我也要上前线!”

丑兵被批准上前线了。开完欢送会,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惭愧的心情愈来愈

重。

我披衣下床,向丑兵住的屋子走去。

时间正是古历的初八九,半个月亮明灿灿地照着营区,像洒下一层碎银。小屋里还亮着

灯,我推开门走进去,丑兵正在用玉米糊糊喂一头小猪崽,看见我进去,他慌忙站起来,

连声说:“副连长,快坐。”他一边说着,一边把喂好的小猪抱进一个铺了干草的筐子里:

“这头小猪生下来不会吃奶,放在圈里会饿死的,我把它抱回来单养。请连里赶快派人来接

班,我还有好多事要交待呢……”

“副连长,我这次不打出个样子来,就不活着回来。”

“我要求来喂猪是有私念的。我看好了这间小屋,它能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两年

来,我读了不少书,并开始写一部小说。”他从被子下拿出一叠手稿:“这是我根据我们家

乡的一位抗日英雄的事迹写成的。他长得丑,小时天花落了一脸麻子,后来他牺牲了……”

他把手稿递给我,“副连长,我要上前线了,这部稿子就拜托您处理吧。”

几个月后,电台上、报纸上不断传来激动人心的消息,我希望能听到或看到我的丑兄弟

的名字,他的名字始终未出现。丑兵的小说投到一家出版社,编辑部来信邀作者前去谈

谈,可是丑兵却如石沉大海一般,这实在让人心焦。

终于,小豆子来信了。他左目已瞎,右目只有零点几的视力,他向我报告了丑兵的死

讯:“我和三社并肩前进,不幸触发地雷,我眼前一黑,倒了下去。不知过了多久,我感觉

被人背着慢慢爬行。我问:‘你是谁?’他瓮声瓮气地说:‘老卡。’我挣扎着要下来,他不答

应。后来,他越爬越慢,我意识到不好,赶忙喊他,摸他。我摸到了他流出来的肠子。我

拼命地呼叫:‘老卡!老卡!’他终于说话了,伸出一只手让我握着:‘小豆子……不要记恨

我……那碗豆腐……炖粉条……’他的手无力地滑了下去……”

丑兵死了,竟应了他临行时的誓言。我的泪水打湿了信纸,心在一阵阵痉挛,我的丑兄

弟,我的好兄弟,我多么想对你表示点什么,我多么想同你一起唱那首丑娃歌,可是,这

已成了永远的遗憾。

(选自《莫言中短篇小说散文选》,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用山东籍的其他新战士来反衬王三社的丑,照应题目“丑兵”,突出丑兵身材丑陋,

容貌难看,真是一个丑八怪。

B.小豆子他们几个猴兵,天天拿丑兵开心。丑兵不怒不骂,只是用白眼珠子望着天,连眼

珠也不转动一下,这说明丑兵对此无动于衷。

C.丑兵向连里打报告要求到生产组喂猪,是有私念的。喂猪可以有一间小屋,它能为丑兵

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

D.小说从语言、神态、动作、外貌等多角度刻画了丑兵这一形象,先抑后扬,赞扬了外表

丑却拥有美好品德的丑兵。

(2)请简要分析文中“我”对待,“丑兵”的心理变化过程。

(3)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豆子”来信这一情节的作用。

【答案】(1)B

(2)①“丑兵”刚分到排里时,“我”反感他;②“丑兵”请求上前线后,“我”感到惭愧;

③“丑兵”上了前线,几个月都没有消息,“我”惦念着他;④得知“丑兵”死后,“我”很伤心

(感动,或愧疚)。

(3)①照应前面的情节:“丑兵”牺牲前请求小豆子原谅,照应前文,交代两人矛盾的最

终解决,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合理。②使小说的情节结构完整:最后一段交代人物最终结

局,这是小说的结局也是高潮部分,与前面的情节一起形成了完整的结构。③有利于塑造

人物:从信中得知“丑兵”是为了救小豆子而牺牲的,更加突出了“丑兵”不计前嫌、舍生忘

死的精神,使读者全面理解人物。④更能突显主旨:“丑兵”不丑,他拥有美好的品德。

【解析】【分析】(1)B选项“这说明丑兵对此无动于衷。”错误,是非常生气。故选B。

(2)由原文“丑兵对任何事情都热心得让人厌烦,喜欢提建议,口齿又不太清楚,常常将

我的姓“郭”字读成“狗”字。我对他的反感与日俱增。”可知,“丑兵”刚分到排里时,“我”反

感他;由原文“丑兵被批准上前线了。开完欢送会,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惭愧的心

情愈来愈重。我披衣下床,向丑兵住的屋子走去。”可知,“丑兵”请求上前线后,“我”感到

惭愧;由原文“可是丑兵却如石沉大海一般,这实在让人心焦。”可知,“丑兵”上了前线,

几个月都没有消息,“我”惦念着他;由原文“丑兵死了,竟应了他临行时的誓言。我的泪水

打湿了信纸,心在一阵阵痉挛,我的丑兄弟,我的好兄弟,我多么想对你表示点什么,我

多么想同你一起唱那首丑娃歌,可是,这已成了永远的遗憾。”可知,得知“丑兵”死后,

“我”很伤心(感动,或愧疚)。

(3)由原文“他终于说话了,伸出一只手让我握着:‘小豆子……不要记恨我……那碗豆腐……

炖粉条……’他的手无力地滑了下去……”可知,“丑兵”牺牲前请求小豆子原谅,照应前文,交

代两人矛盾的最终解决,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合理。由原文“丑兵死了,竟应了他临行时的

誓言。”可知,最后一段交代人物最终结局,这是小说的结局也是高潮部分,与前面的情节

一起形成了完整的结构。由原文“后来,他越爬越慢,我意识到不好,赶忙喊他,摸他。我

摸到了他流出来的肠子。我拼命地呼叫:‘老卡!老卡!’”可知,从信中得知“丑兵”是为了

救小豆子而牺牲的,更加突出了“丑兵”不计前嫌、舍生忘死的精神,使读者全面理解人

物,“丑兵”不丑,他拥有美好的品德。

故答案为:⑴B;

⑵①“丑兵”刚分到排里时,“我”反感他;②“丑兵”请求上前线后,“我”感到惭愧;③“丑

兵”上了前线,几个月都没有消息,“我”惦念着他;④得知“丑兵”死后,“我”很伤心(感

动,或愧疚)。

⑶①照应前面的情节:“丑兵”牺牲前请求小豆子原谅,照应前文,交代两人矛盾的最终解

决,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合理。②使小说的情节结构完整:最后一段交代人物最终结局,

这是小说的结局也是高潮部分,与前面的情节一起形成了完整的结构。③有利于塑造人

物:从信中得知“丑兵”是为了救小豆子而牺牲的,更加突出了“丑兵”不计前嫌、舍生忘死

的精神,使读者全面理解人物。④更能突显主旨:“丑兵”不丑,他拥有美好的品德。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技巧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

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

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的分析能力。分析人物的心理要注意人物的神态描写、动作变

化、语言表现等,从而得出人物心理特征。

⑶本题考查情节作用理解能力。小说情节,需要关注对形象塑造、结构、主旨的作用。要

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根据小说的社会环境,从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来刻

画人物性格特点,在答题时,可以从这几个角度来概括。此题从塑造人物、突显主旨及情

节完整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挑马兰头

刘学刚

①一粒草芽儿往出拱,先是露出两片娇嫩嫩水灵灵的子叶,深深地吸一口掺和着阳光味

道的空气,然后,一根细嫩的茎秆直愣愣地立了起来,抖一抖尘土,都能听见它咔吧咔吧

的拔节声,这就是立春。

②二十四节气的每一个名称,都有各自特定的声响和色彩,天地因之敏感细腻感性,并

经由草木、气候和天况做出响亮的回应。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亦称报春、邀春、打

春、迎春、咬春。“暖律潜催腊底春,登筵生菜记芳辰:灵根属土含冰脆,细缕堆盘切玉

匀。”(叶国观《咬春诗》)立着的春天是要用牙齿去咬的,清人叶国观用诗歌保存着“咬

春”这一古老的行为艺术。野菜有灵根,糅含着泥土的腥味和阳光的芳香,“咬得草根断,

则百事可做”,这个“咬”有着做百事之前的从容和坚定。春盘上一堆白根绿叶,外嫩里鲜,

咬上一口,啧啧,真的连舌床也爽爽地淌着鲜味儿,鼻息哧溜哧溜地喷着,全身的经脉被

几棵仙草打通了,整个人鲜气得很。

③春天,野菜到处都有。荠菜、苦菜、萋萋菜、灰灰菜、云星菜、马齿菜,春天的大地

就是一个偌大的春盘,盛得满满的,让你一次咬个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

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洁白的纸闪着春盘的光芒,周作人不

是在苦吟雕琢,而是把一个个新鲜活泼有趣的汉字请到他的春盘里,把玩品味。挖野菜,

也叫打野菜、采野菜、拔野菜。带着剪刀寻野菜,在我们那里,就是采马兰头了。采马兰

头,又叫挑马兰头,百里挑一的挑,只挑马兰头的嫩梢梢嫩叶叶,留下它的绿紫茎继续生

碧叶,开紫花。春挑马兰头,依然保留着古代的生活方式,人们就像对待休耕地那样,不

去扯断马兰头的根茎,让采撷鲜叶嫩梢成为整个春天的日常生活,“咬春”不再是一个节

气,而是人们的一种日常行为,和说话、走路一样的行为。贯穿一个春天的鲜叶嫩梢,让

人感到生活的日日新,感到春天之神的持续眷爱,由此坚定在土地上过一生的信心。

④马兰头,菊科马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生长在地边、路旁、沟畔,野地里也

有,小麦返青的时候,它们开始吐绿。新吐的绿应和着回返的青,这场景,就叫一个春色

无边。马兰头高者可达一米,原名马拦头,明人王磐《野菜谱》有句“马拦头,拦路生”,

好个“拦路生”,道出了马兰头不择地而生的迅猛长势。

⑤民间有谚语云:“立春一日,百草回芽。”立春了,新芽在地下的呼吸声依稀可闻,被

遥望近看的草在大地上铺陈着,在向阳背风的洪沟河南岸,已有植物竖起了它绿色的旗

帜,无遮无拦的阳光落下来的时候,变成一只只温情的手,把那些碧绿的叶抚摸得更鲜润

更光彩。它直立的绿茎带些许紫红,显得很有深度。叶子是一色的碧绿,却在形状上生出

一些姿态来。它的叶儿很薄,叶脉清晰,一条小河一般的主脉从茎株分离出去,径直流向

叶端。基部叶尚未脱落,它的茎株就冒出一些长条形的叶子,交互向上攀升,有些迫不及

待了,叶缘有羽状的浅裂,那是料峭的风给咬的吧。后发的叶子窄一些,也更长一些,有

些柳叶的姿容,无缺刻。这种植物三四月间最为繁茂,春雨足,叶肥嫩。夏五月,淡紫色

的花单生枝顶,头状花序,整朵花就像儿童画笔下的大太阳,中间是金黄的一团,放射的

紫色光线用波浪线条简洁明快地勾勒出来,很有童话情趣。

⑥这早春就站立的植物,其花似菊而色紫,我们叫它野菊花,也有人叫它路边菊,其茎

叶可摘食,“俗以摘取茎叶故谓之头”(清顾张思《土风录》),南国北疆皆呼之为马兰

头。《本草纲目》载:“泽卑湿处甚多。二月生苗,赤茎白根,长叶有刻齿,状似泽兰,但

不香尔。南人多采沟晒干,为蔬及馒馅。”很久以前,南方人自制的马兰头干菜让春天的气

息和味道蔓延到了秋冬,这是一种向后看的目光。马兰头吃法很多,可以凉拌,苏南地区

有一道小吃,叫“马兰头拌花生米”,清爽又脆香,单听这菜名就让人喉结大动。马兰头可

以熟食,爆炒、炖食、煮粥均可;还可以制作马兰茶,马兰叶填以白糖,开水一冲,爽爽

的香、微微的苦、美美的甜都跑到你的舌尖尖上长征开始 了。

⑦马兰头味辛,性凉,凉拌最为爽口。新挑的嫩叶叶细茎茎犹如害羞的雪,落入滚烫的

情怀岂不化为热泪一滴?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建议:“马兰头摘取嫩者,醋合笋拌食,油

腻后食之,可以醒脾。”生吃好,鲜凉滑爽甘香,正是马兰头的本味。洗净的嫩叶嫩梢,沸

水里先滚一趟,把涩味赶跑,然后清水养一下,养出一盆绿翡翠,沥干,切碎。备配料,

胡萝卜的黄丝丝、嫩黄瓜的青条条、豆腐干的白片片。三者拌入马兰头的嫩叶叶细梢梢,

撒几粒精盐、白糖、味精之类的亮晶晶,淋几滴陈醋、麻油、酱油之类的浓情,拌匀,就

是一道凉拌马兰头。吃吧,吃吧,就在筷子探向青菜的一刹那,突然怔住了,这哪里是一

道凉拌菜,分明是大地的无边春色,人间的绝美风景。

⑧立春,是一年的初始。早春的马兰头,直立着它的茎,碧绿着它的叶,任你挑,任你

咬,让你的身体也发芽,让你整个人一年四季都春天。

(1)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2)赏析第⑦段的画线部分。

(3)文中多处引用古诗文,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4)根据全文,分析“咬春”的多重意蕴。

【答案】(1)①通过对植物萌发的特写,表现初春植物的鲜妍可爱,为后文写挑马兰头

作铺垫。②点明时令背景,引出下文对立春节气的介绍。③描写细腻,感染力强,流露

出作者对初春生命的热爱和赞美,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①多用短句,节奏明快,细致地呈现了凉拌马兰头的制作过程。②大量运用叠词,

如“黄丝丝”“青条条”“白片片”等,彰显了视觉、味觉的盛宴,惹人垂涎。③多用口语,充

满生活气息,如“吃吧吃吧”,叙述亲切可爱;如“备配料”“撒几粒”“淋几滴”以时间顺序展

开,使凉拌的过程生动可感。④运用联想,由碗筷间的马兰头联想到“无边春色”“绝美风

景”,由实到虚,丰富并拓展了“咬春”的内涵。

(3)①使文章言简意赅,有利于表情达意。②丰富文章内容,增强知识性和趣味性。③

增添文学性,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④赋予马兰头以文学意蕴,使文章具有浓厚的文化

气息。

(4)①“咬春”是立春的别名,“咬”春天新生的草木,是味觉的行为艺术。②“咬春”,通

过人对鲜叶嫩梢的精挑细选,表达了对生命的体认和对自然的由衷热爱。③“咬春”蕴含着

对纯朴自然、富有诗意的生活方式的向往和憧憬。

【解析】【分析】(1)结合“这就是立春”及第二节内容“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亦称报

春、邀春、打春、迎春、咬春”分析,交代了时令背景,引出下文对立春节气的介绍。结合

“一粒草芽儿往出拱”“娇嫩嫩水灵灵的子叶”“深深地吸一口”“一根细嫩的茎秆直愣愣地立了

起来”“都能听见它咔吧咔吧的拔节声”等分析可知,描写细腻,流露出作者对初春生命的喜

爱,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结合“马兰头,菊科马兰属……这场景,就叫一个春色无边”“这早

春就站立的植物,其花似菊而色紫,我们叫它野菊花,也有人叫它路边菊,其茎叶可摘

食”“马兰……落入滚烫的情怀岂不化为热泪一滴”等分析,写初春时候植物萌发的状态,引

出后文对马兰头的介绍,为后文写挑马兰头作铺垫。

(2)语句主要介绍凉拌马头兰的过程,多运用短句,增强语句的句势,节奏明快。结合

“黄丝丝”“青条条”“白片片”“细梢梢”“亮晶晶”等分析,运用叠词,从视觉和味觉等角度来

写,写出了凉拌马头兰的美味。结合“备配料”“撒几粒”“淋几滴”“吃吧,吃吧”等分析可知,

多用口语,充满生活气息。结合“这哪里是一道凉拌菜,分明是大地的无边春色,人间的绝

美风景”分析可知,运用联想,由实到虚,由碗筷间的马兰头联想到“无边春色”“绝美风

景”。

(3)结合“暖律潜催腊底春,登筵生菜记芳辰:灵根属土含冰脆,细缕堆盘切玉匀”“俗以

摘取茎叶故谓之头”“泽卑湿处甚多。二月生苗,赤茎白根,长叶有刻齿,状似泽兰,但不

香尔。南人多采沟晒干,为蔬及馒馅”“马兰头摘取嫩者,醋合笋拌食,油腻后食之,可以

醒脾”等分析可知,赋予马兰头以文学意蕴,使文章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

(4)结合“立春,亦称报春、邀春、打春、迎春、咬春。‘暖律潜催腊底春,登筵生菜记芳

辰:灵根属土含冰脆,细缕堆盘切玉匀。’(叶国观《咬春诗》)立着的春天是要用牙齿去

咬的,清人叶国观用诗歌保存着‘咬春’这一古老的行为艺术”分析可知,“咬春”是立春的别

名,“咬”春天新生的草木,是味觉的行为艺术。结合“野菜有灵根,糅含着泥土的腥味和阳

光的芳香加盟办厂项目 ,‘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这个‘咬’有着做百事之前的从容和坚定”分析可知,

“咬春”表达了对生命的体认和对自然的由衷热爱。结合“人们就像对待休耕地那样,不去扯

断马兰头的根茎,让采撷鲜叶嫩梢成为整个春天的日常生活,……感到春天之神的持续眷

爱,由此坚定在土地上过一生的信心”分析可知,“咬春”蕴含着对纯朴自然、富有诗意的生

活方式的向往和憧憬。

故答案为:⑴①通过对植物萌发的特写,表现初春植物的鲜妍可爱,为后文写挑马兰头作

铺垫。②点明时令背景,引出下文对立春节气的介绍。③描写细腻,感染力强,流露出

作者对初春生命的热爱和赞美,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⑵①多用短句,节奏明快,细致地呈

现了凉拌马兰头的制作过程。②大量运用叠词,如“黄丝丝”“青条条”“白片片”等,彰显了

视觉、味觉的盛宴,惹人垂涎。③多用口语,充满生活气息,如“吃吧吃吧”,叙述亲切可

爱;如“备配料”“撒几粒”“淋几滴”以时间顺序展开,使凉拌的过程生动可感。④运用联

想,由碗筷间的马兰头联想到“无边春色”“绝美风景”,由实到虚,丰富并拓展了“咬春”的

内涵。⑶①使文章言简意赅,有利于表情达意。②丰富文章内容,增强知识性和趣味

性。③增添文学性,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④赋予马兰头以文学意蕴,使文章具有浓

厚的文化气息。⑷①“咬春”是立春的别名,“咬”春天新生的草木,是味觉的行为艺术。

②“咬春”,通过人对鲜叶嫩梢的精挑细选,表达了对生命的体认和对自然的由衷热爱。

③“咬春”蕴含着对纯朴自然、富有诗意的生活方式的向往和憧憬。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最大的星球 文本内容的赏析能力,注意仔细研读文本。认真阅读文本,概

括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中心主旨,理出文本的思路,看文段在文本的位置,结合主旨和思路

组织答案。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语句的赏析能力,注意文句在文本的位置。读文句抓住重点词,先理

解重点词的含义,再结合文句的前后语境组织答案。

⑶本题考查的是文本的语言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注意常用技巧的作用。熟记技巧的作

用,结合中心主旨来组织答案。

⑷本题考查的是重点词的理解能力,注意结合文本的中心主旨。疏通文本的内容,概括中

心主旨,看重点词的位置结合主旨作答。

7.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缙云的古风

鲍尔吉原野

①在缙云,我喜欢仰面看天空的云。这里多山,朵朵白云围绕山峰,缠绵不走。虽然我

知道缙云的地名不关云的事,它是轩辕黄帝的号。史记记载,黄帝又曰缙云氏。当年黄帝

氏族从西北高原迁移到古越族聚集的浙江中部,建立了以缙云为名的方国。唐武周时代,

即公元696年,县名改为缙云。但是地名有云,来客难免要往天空张望。这几天雨歇,天

上一派好云。白云似城垣,如马队,浩浩荡荡地川流而过。它们在地上的随从则是迂回奔

走的好溪。好溪也是一个好名字,在江河前面直接加一个好字,恐怕只有缙云。水利万物

而莫争,当然好。

②前面说黄帝在这里建立了缙云国,是传说。而史书记载,三国时期,公元239年,缙

云人在海拔1200多米的古方山上修建了一口方塘,即水库,距今已有1700多年,是浙江

最早的山区水利工程。你没法想象,在那么高的地方,人们穿过陡峭的山路去修一个水

库。

③缙云人崇拜山,当地方言把山称作山娘,他们把崇山峻岭看做母亲。乡间秋收,农民

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祭山娘。筑路造屋,开工之前也要祭山娘。缙云人认为,山上的鸟兽

草木是山娘的子孙,土地是山娘的皮肉,不得随意毁伤。这真是可爱的传统,用现在的话

说叫做环保,实为共生。在这里,哪家人屋里如果爬进了蛇,当地人不会把蛇打死,而要

点上熏香把它熏跑。缙云人上山垦田,人站高处,锄头放在下面,由下往上挖;而不能对

着山头举起锄头,以兹表达对于山娘乃至大地的崇敬。

④说到缙云的山,自然要说鼎湖峰。传说轩辕黄帝当年来此地,相中的就是这座鼎湖

峰,于是定居于此,并把这座山命名为缙云山,也就是黄帝山。黄帝在鼎湖峰顶上铸鼎炼

丹,最后驾龙升天去也。之后,缙云成为古时江南祭祀轩辕黄帝的中心。

⑤鼎湖峰拔地而起,上下同圆。它固然是一座山,但把它叫做石柱更合宜。在苍翠的山

峦之中,在好溪的喧哗声里,突兀而立的鼎湖峰引人遐想。我第一眼看到鼎湖峰,便觉人

类的渺小,只能站在地面上仰之望之,如果环绕此峰观察一下该有多好。再一想,飞鸟幸

福啊,它们可以围着鼎湖峰飞无数圈,累了在上面栖息。

⑥期望环峰飞翔的人,不光我一个。宋代诗人柳绅初到缙云时,惊叹于鼎湖峰的雄奇,

留下一首诗:“独出诸峰表,周围百丈圆。千寻雄镇地,万仞上摩天。湖浪动星际,莲花生

日边。终当驾云鹤,绝顶会群仙。”他想象自己骑着云中的仙鹤,到达鼎湖峰绝顶,去拜会

群仙。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也曾为鼎湖峰所倾倒。南朝宋永初三年,谢灵运出任永嘉

太守。他赴任路上经过缙云,改乘竹筏,走好溪水路。他在《归途赋》中叹曰:“漾百里之

清潭,见千仞之孤石。历古今而常在,经盛衰而不易。”在《游名山志》中,谢灵运再度写

到鼎湖峰“缙云山孤石干云,可高三百丈,黄帝炼丹于此”。好风景经过谢灵运的夸赞,传

播士林,咏叹缙云的诗篇越来越多。李白在长诗《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开篇写道“缙

云川谷难,石门最可观。瀑布挂北斗,莫穷此水端”。神往鼎湖峰的大诗人还有白居易。唐

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来缙云一游。他听说鼎湖峰顶有黄帝置鼎而塌陷形成的

湖,湖上生莲。他想,倘若劲风吹过,峰顶的湖水会不会随风而落,形成高天散雨的奇观

呢?白居易为此留下一首诗:“黄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

晴天雨点来。”我做不出这样的好诗,但比古贤幸运的是可以坐缆车观望鼎湖峰。缆车在山

峰后方,一路攀升到山顶,可窥见鼎湖峰顶全貌。放眼望去,几近梦幻。

⑦鼎湖峰边上的苍龙峡口,东晋时即建有祭祀黄帝的缙云堂,它是有史记载以来江南最

早祭祀黄帝的建筑。唐乾元间,经缙云县第一任太守李阳冰奏准,缙云堂改名黄帝祠宇,

李阳冰题写篆额。李阳冰的篆书与李斯并称“小篆二李”。这些年,逢清明节与重阳节,当

地都要举办规模宏大的祭祀。重阳节由地方政府主持公祭,清明节则是民祭黄帝的节日。

⑧我喜欢考究方言,尽管并没有语言学的基础。我十分崇拜被称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

的赵元任,他同时又是音乐家与作家。他写的自述,让人百读不厌。赵元任通33种汉语方

言,可以用口技的方法,模仿一个人从北京出发,周游全国,从东北返回的经历,用各地

方言表述那里的风土人情与特产。方言实为历史的活化石。我跟缙云人聊天,发现这里的

方言遗存着明清之前的古语,或许还有古越国的语言。比如他们把“人”称之为“丁”,一如

汉代的称呼。小伙子,他们称“后生丁”。“大丁”指成年人,“老髯丁”是老人。称“女孩子”为

“婉转尼”,过门的新媳妇叫“新妇”,与《陌上桑》的称谓一样。唐宋时期的词语也保留在

当地农民的言谈中。“走过去”这句话,当地人发音“往过克”。“去”的读音为“克”,这是明代

以前的发音。明清之后的汉语,名词后面爱加“子”字,比如桌子,椅子。而缙云只叫桌、

椅,不加“子”,保留明代以前的读法。从他们语言的古朴,想到缙云的百姓把山称之为山

娘,认为鼎湖峰是黄帝炼丹的道场;而他们的语言中又保留着好多古音,这就是文化,文

化应该源远流长,有山水和人的血脉气息。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07月06日第11版)

(1)全文为什么以缙云的地名开头?

(2)简析文中第六段的写法。

(3)分析本文语言上的特征。

(4)分析标题中“古风”的具体内涵及作为标题的好处。

【答案】(1)①紧扣标题,②交代相关历史文化背景,③引出下文关于缙云的“古风”

的内容,④增加了全文的文化内涵。

(2)①第六段主要使用了引用的手法,②共引用了历代诗人的三首诗和两篇文章的部分

语句,丰富了文章内容,③篇幅大内容多,气势充沛,④充分展现了鼎湖峰的美丽与神

奇。

(3)①本文用语融文言与白话于一炉,自然而不随便,轻灵又典雅;②短句为主,长短

交错,活泼灵动;③引文与作者的话交相辉映,富有文化气息;④记叙与议论、抒情,

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情理与事实相辅相成。

(4)①“古风”既指缙云富有历史、文化的山水,也指缙云独具古韵的风土人情,②“古

风”一词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点出了缙云山水和民风的魅力所在,也包含着作者对缙怎样剪刘海 云山

水、文化和人民的赞美之情。③“古风”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联起缙云的自然山水、历

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使全文虽笔墨纵横却散而不乱。

【解析】【分析】(1)文章开头,以“缙云”的地名开始说起,写出了地名“缙云”的由来

(“缙云”是轩辕黄帝的号,轩辕时建“缙云国”,唐武周时,县名改为“缙云”。)以及“缙云”

的含意。题为“缙云的古风”,开头紧扣标题,交待了缙云历史文化背景,增加了此地的文

化内涵,为引出下文关于缙云的“古风”的内容作铺垫。

(2)文章第六段引用了宋代诗人柳坤、南北朝时谢灵运、唐代李白和白居易等文人的诗

文,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缙云”的历史文化内涵,又从不同角度展示了鼎湖峰的美

丽与神奇。

(3)①本文用语融文言与白话于一炉,自然而不随便,轻灵又典雅。如:“历古今而常

在,经盛衰而不易。”“放眼望去,几近梦幻”语言典雅。“缙云人崇拜山,当地方言把山称

作山娘,他们把崇山峻岭看做母亲。”语言朴素。②短句为主,长短交错,活泼灵动。如

“缙云人上山垦田,人站高处,锄头放在下面,由下往上挖”这里使用了是短句。文章多处

使用了整散结合的句式,使句式活泼灵动。③引文与作者的话交相辉映,富有文化气息。

引用了4位文人的三首诗和2篇文章,使文章更具历史文化内涵。④记叙与议论、抒情,

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情理与事实相辅相成。介绍历史与“缙云”的山水,一般用的是记

叙,对历史文献“缙云”古风的评价一般用议论和抒情。

(4)古风,一指古代的风俗习惯,多指质朴的生活作风。文中的“古风”既指缙云富有历

史、文化的山水,也指缙云独具古韵的风土人情。“古风”是文章的主要陈述对象,“古风”

一词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点出了缙云山水和民风的魅力所在,也包含着作者对缙云山

水、文化和人民的赞美之情。题为“缙云的古风”,“古风”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联起缙

云的自然山水、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使全文虽笔墨纵横却散而不乱。

故答案为:⑴①紧扣标题,②交代相关历史文化背景,③引出下文关于缙云的“古风”的

内容,④增加了全文的文化内涵。

⑵①第六段主要使用了引用的手法,②共引用了历代诗人的三首诗和两篇文章的部分语

句,丰富了文章内容,③篇幅大内容多,气势充沛,④充分展现了鼎湖峰的美丽与神

奇。

⑶①本文用语融文言与白话于一炉,自然而不随便,轻灵又典雅;②短句为主,长短交

错,活泼灵动;③引文与作者的话交相辉映,富有文化气息;④记叙与议论、抒情,多

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情理与事实相辅相成。

⑷①“古风”既指缙云富有历史、文化的山水,也指缙云独具古韵的风土人情,②“古风”一

词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点出了缙云山水和民风的魅力所在,也包含着作者对缙云山水、

文化和人民的赞美之情。③“古风”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联起缙云的自然山水、历史文

化和风土人情,使全文虽笔墨纵横却散而不乱。

【点评】⑴本题考查段首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此类题一般要从内容、结构、表现手法等

角度分析作答。(1)内容角度。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奠定感情基调),与全

文主旨有怎样的联系。(2)结构角度。这是重点。既要考虑句子在段落中的位置,更要考

虑句子所在段落在全文中的位置。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开头段,则要考虑:①点明题目;

②开门见山;③总领全文;④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

⑤交代思路等作用。此文以缙云的地名开头,交代相关历史文化背景,引出下文关于缙云

的“古风”的内容,紧扣标题。

⑵此题考查把握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准确地指出用了何

种手法;结合语句内容,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六段主要使用了引用的手法,共引用了历代诗人的三首诗和两篇文章的部分语句,丰富

了文章内容,篇幅大内容多,气势充沛,充分展现了鼎湖峰的美丽与神奇。

⑶此题考查分析文本语言特色的能力。一般分析文章语言特点要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比

如在结构上语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还有突出事物的特征,这些需要具体分析。从内容上

分析,一般要知道这句话或这段内容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现手

法,突出事物怎样的特点,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情感特点。此题从文白语言、句式及表达

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标题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知道文章标题的一

般性作用: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形式

新颖,吸引读者;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

用。阅读文本可知“古风”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联起缙云的自然山水、历史文化和风土人

情,使全文虽笔墨纵横却散而不乱。“古风”既指缙云富有历史、文化的山水,也指缙云独

具古韵的风土人情,点出了缙云山水和民风的魅力所在,也包含着作者对缙云山水、文化

和人民的赞美之情。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舒翼

①“我深深怀念那个摩肩抵肘的时代。站在今日画了黄线的整洁月台上,总觉得少了一

点什么,直到记起了从前那一声汽笛长啸。”

②这是作家余光中先生在散文《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中的一段话。

③正值春节,汽笛送来亲情的召唤,迎回游子们归乡。在这场一年一度的中国人口大迁

移中,火车是绝对的运输主力。在诸多交通工具中,人们乘坐最多的,还是火车。火车,

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④有人说,在空间上有两种东西永远让人类迷恋,一是故乡,一是远方。故乡安放着心

灵的安宁,远方寄托着对未知的向往。火车——正是一边驶向故乡,一边驶向远方。

⑤坐过无数次火车,但印象最深刻的,或许还是近乡那一趟车。那一列列返乡的火车停

靠在站台边,熙攘的人流中,匆忙的脚步里,张望的目光下,涌动着的都是思乡的情绪。

每一次看见近乡那趟火车,总觉得是那样可爱与亲切,仿佛看见了千里之外的故乡。在车

轮与铁轨碰撞的“况且”声中,思乡的情绪便陡然在车厢里弥漫开来,它将驶向的,是你最

熟悉也最温暖的故乡。

⑥火车是故乡,火车也是远方。速度的提升,铁路的延仲,让人们通过火车实现了向远

方自由流动的梦想。今天的中国人,坐着火车,可以去往祖国土地上的天南地北,来到祖

国东部的平原,到达祖国南方的海边,走进祖国西部的沙漢,踏上祖国北方的草原,去观

三山五岳,去看大江大河。火车的车窗仿佛一条长胶卷,让人们欣赏到一幅又一幅陌生而

斑斓的画面。有了大车,远方已不再遥远。

⑦大车与空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时间的关系也颇有意味。那长长的车厢,仿佛一头连

着中国的过去,一头连着中国的未来。

⑧一节节火车车厢,装载过多少过往的岁月。这岁月的起点,要上溯到一百多年前。在

今天的中国铁道博物馆里,有一件镇馆之宝——“0号”机车。因为它的机身上有一个大大的

“0”字,所以人们称其为“0号”机车,这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机车。从那时候起,火车便奔

驰在中国的大地上,见证着历史。一百多年来,一列又一列火车呼啸而过,在那些火车

上,发生过多少难忘的故事啊!一本以“火车上的中国人”为主题的摄影集,记录着上个世

纪90年代中国火车车厢内外的人生百态。当看到那一列列绿皮火车、一个个熟悉的场景、

一张张鲜活的面孔时,远去的时光与遥远的记忆仿佛一下子都回到眼前。这些与火车有关

的影像,定格的,正是中国人曾经一步一步走过的日子

⑨在我们怀念旧日时光的同时,也不能不感慨今天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中国这

个古老的国度而言,火车这一诞生于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的机械交通工具,是个完全

的舶来品。然而,今日中国的火车和铁路的发展,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⑩中国人对火车有着强烈“情结”,它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也是历史的亲历者,更是

历史的见证者。火车,又收纳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难忘的时代记忆与丰富的个人情感,

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沉甸甸的梦想。记忆像铁轨一样长,而梦想,也会随着铁轨伸向

新的远方。

(《人民日报》2018年02月17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⑦段是文章的过渡段,承上总结了火车与空间的密切联系,开启了下文对火车与时间

的关系的叙述。

B.作为春节运输主力的火车,人们坐的次数多,所以总让人觉得可爱与亲切,给人们的印

象最为深刻。

C.作者主要从空间和时间维度展开分析,分析火车与人们的情感的关系,以及火车与中国

的发展关系。

D.本文以火车为载体,写出了火车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也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特别是

情感世界紧密联系。

(2)结合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意。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而梦想,也会随着铁轨伸向新的远方。

(3)“火车”在全文表达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1)B

(2)①空间上,车轨连着故乡和远方,吸纳着中国人的时代记忆与个人情感。②时间

上,铁轨连着中国的过去和未来,见证着历史,承载着中国人的梦想。

(3)①结构上,全文线索,贯穿全文;②情感上,情感的载体,中国人的一种情结;③

内容上,陈述对象,形象的利用“火车”的特点展开联想;④主旨上,代表着中国的发展,

承载着国家的前途与繁荣。

【解析】【分析】(1)B项,因果关系不当,因为它将驶向你最熟悉最温暖的故乡。故选

B。

(2)“记忆像铁轨一样长,而梦想,也会随着铁轨伸向新的远方”,理解这句话,弄清楚

“为什么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为什么梦想会随着铁轨伸向新的远方”这两个原因即是答

案。第一个句子重点分析“长”的原因,在文章第四段中说“火车——正是一边驶向故乡,一

边驶向远方。”第二句的原因,可结合文章的第七段“大车与空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时间

的关系也颇有意味。那长长的车厢,仿佛一头连着中国的过去,一头连着中国的未”,第九

段“今日中国的火车和铁路的发展,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第十段“它不仅仅是一种交通

工具,也是历史的亲历者,更是历史的见证者”,这几句来概括。

(3)文章从第三段提到火车开始,“在这场一年一度的中国人口大迁移中,火车是绝对的

运输主力。在诸多交通工具中,人们乘坐最多的,还是火车。火车,对于许多中国人来

说,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以后的每段都提到了火车,所以结构上,“火车”是全文的线

索,贯穿全文;本文重点阐述了火车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意义“有人说,在空间上有两种东西

永远让人类迷恋,一是故乡,一是远方。故乡安放着心灵的安宁,远方寄托着对未知的向

往。火车——正是一边驶向故乡,一边驶向远方。”,“大车与空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时

间的关系也颇有意味。那长长的车厢,仿佛一头连着中国的过去,一头连着中国的未来”,

所以情感上,“火车”是本文情感的载体,是中国人的一种情结;从文章的最后一段“中国人

对火车有着强烈“情结”,它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也是历史的亲历者,更是历史的见证

者。火车,又收纳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难忘的时代记忆与丰富的个人情感,承载着一代

又一代中国人沉甸甸的梦想。”可知,本文形象的利用“火车”的特点展开联想,用“火车”代

表着中国的发展,承载着国家的前途与繁荣,所以主旨上,起到象征的作用,起到深化文

章主旨的作用。

故答案为:⑴B;

⑵①空间上,车轨连着故乡和远方,吸纳着中国人的时代记忆与个人情感。②时间上,

铁轨连着中国的过去和未来,见证着历史,承载着中国人的梦想。

⑶①结构上,全文线索,贯穿全文;②情感上,情感的载体,中国人的一种情结;③内

容上,柠檬可以怎么吃 陈述对象,形象的利用“火车”的特点展开联想;④主旨上,代表着中国的发展,承

载着国家的前途与繁荣。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

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

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

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

目的理解句子。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中具体物象作用的能力。文本中的物象作用一般从三个方面

思考:①情节结构上主要起到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能够把众多的材料贯穿在一起,使

文章更加紧凑;②内容:对内容的充实作用;③情感主旨上:作者寄托情感的载体,作

者借这一物象表达一种特定的情感,有时也起到点明或深化主旨的作用。此外,物象还可

以揭示人物性格、衬托人物(或景物)、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走进塔里木

贾平凹

八月里走进塔里木,为的是看油田大会战。沿着那条震惊了世界的沙漠公路深入,知道

了塔克拉玛干为什么称作死亡之海,知道了中国人向大漠要油的决心有多大。那日的太阳

极好,红得眼睛也难以睁开。我们喉咙冒烟,嘴唇干裂,浑身的皮也觉得发紧。突然间起

风了,先是柏油路上沙流如蛇,如烟,再就看见路边有人骑毛驴,倏忽飘起,像剪纸一般

落在远处的沙梁上。天开始黑暗,前边一直有四辆装载着木箱的卡车在疾驶,一辆在风中

被掀翻,另外三辆摇晃如船。司机说,在修这条公路和钻井的时候,大沙暴卷走了许多器

械,单是推土机就有十多台没踪影了。我们紧张得脸都煞白了,沉甸甸的雾和沙尘,使车

灯打开也难见路,风沙大得车门推不开,谁也不敢张嘴,张嘴一口沙。

我们走进了大漠腹地,大漠让我们在一天之内看到了它多种面目,我们不是为浪漫而

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塔里木号称第二个中东,它的石油储量最为丰富,地面自然

条件又最为恶劣,地下地质结构又最为复杂。国家石油开发战略转移,二十一世纪中国石

油的命运在此所系。那么,这里演绎着的是一场什么样的故事,这里的人如何为着自己的

生存和为着壮丽的理想在奋斗呢?眼前的塔里木,自然条件恶劣,但生活区的活动房里却

也很现代化了,有电视录像看,有空调机和淋浴器,吃的喝的全都从库尔勒运进,竟也节

约下水办起了绿色试验园,绿草簇簇,花在风沙弥漫的黄昏里明亮。艰苦奋斗永远是石油

人生活的主旋律,但石油人并不是只会做苦行僧。不论是筑路、钻井、修房和运输,生产

体制已经与世界接轨,机械和工艺是世界一流,效益当然也是高效。

新的时代,新的石油人,在荒凉的大里,为国家铸造着新的辉煌。

接触了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石油人,所到之处,工人们让签字。我写惯了那些唐诗宋

词,工人们却自己想词,他们想出的词几乎全是豪言壮语。这里的工人将这些语言渗进自

己的生活,他们实实在在,没有丁点虚伪和矫饰,他们就是这样干的,信仰和力量就来自

这里。于是,我遵嘱写下的差不多都是“笑傲沙海”“生命在大漠”“我为祖国献石油”等等。这

里真是一块别种意义的净土啊,这就是涌动在石油战线上的清正之气,这也是支持一个民

族的浩然之气啊!

回到库尔勒,我们应邀在那里作报告。我们是作家,却并没有讲什么文学和文学写作的

技巧,只是讲几天来我们的感受。是的,如何把恶劣的自然环境转化为生存的欢乐,如何

把国家的重托和期望转化为工作的能量,如何把人性的种种欲求转化为特有的性格和语

言,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石油人。如今社会,有些人在扮演着贪污腐化的角色,有些人在

扮演着醉生梦死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浮躁轻薄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萎靡不振的角

色,而石油人在扮演着自己的英雄角色。石油人的今生担当着的是找石油的事,人间的一

股英雄气便驰骋纵横!

从沙漠腹地归来,经过了塔克拉玛干边沿的塔里木河,河道的旧址上是一眼望不到头的

胡杨林。这些胡杨林证明着历史上海洋的存在,但现在它们全死了,成了死亡之海的依

据。这些枯死的胡杨粗大无比,枝条如铁如骨僵硬地撑在黄沙之上。据说,它们千年不

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烂。胡杨林如一个远古战场的遗迹,悲壮得使我们要哭。

我们大喊大叫,为什么呐喊,为谁呐喊,大家谁也没说,但心里又都明白。塔里木油田没

有雕塑馆,但有这个胡杨林,这些树就是石油人的形象,一树一个雕塑,一片林子就是一

群英雄!我们狂热地在那里奔跑呐喊之后,就全跪倒在沙梁上,捧着沙子装进矿泉水瓶子

带走。

那个八月长留在我的记忆中,将要成为往后人生长途上要永嚼的一份干粮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题目体现行文思路,作者以游踪为线索,写路途的艰险,写油田的壮美,赞石油工

人的质朴,写返程时所见胡杨不朽,赞美了石油工人的质朴和伟大。

B.文章描写塔里木石油人战天斗地采石油,突出他们的英雄主义精神,采用了侧面烘托的

手法,既有含蓄的反衬,又有多处直抒胸臆。

C.文章描写进入塔里木时沿途所见,表现了塔里木风的狂暴、沙的肆虐、尘的弥漫,表达

石油大会战时的艰辛,也间接表现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

D.文章写塔里木油田承系着祖国石油的命运,石油工人在为国奉献的同时,也注重自己的

生活品质的提高,在赞颂石油工人的文章里独树一帜,真实又丰满。

(2)文章画线句子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3)走进塔里木,作者究竟收获了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答案】(1)C

(2)①结构上:是全文的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②内容上:总结前文,承接上文

所写的新的时代塔里木生活条件的改变;引出下文新时代的石油工人为国家创造的辉煌成

就。

(3)①油田大会战中,石油工人的艰辛及其创造的辉煌成就。②石油工人壮丽的事业理

想、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充满清正志气和豪情壮志。③走进塔里木后所见所闻对作者自

我精神的洗礼和升华。

【解析】【分析】(1)C项,“也间接表达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表述不准确,偏离了

文章的主旨。文章描写进入塔里木时沿途所见,表现了塔里木风的狂暴、沙的肆虐、尘的

弥漫,表达石油大会战时的艰辛,是直接表达石油大会战时的艰辛,间接表达对石油工人

的敬佩之情。故选C。

(2)画线句子是本文的第三段,在结构上的特点是过渡段,具有一般过渡段承上启下的作

用。内容方面,需要结合“新的时代,新的石油人,在荒凉的大漠里,为国家铸造着新的辉

煌”概括前文(第一、二段)和后文的主要内容,前文重在描述环境,展现新的时代塔里木

生活条件的改变;后文重在叙写石油工人为国家创造的辉煌成就。

(3)本文是作者走进塔里木,了解油田大会战中石油工人的生活和工作的所见所感所思。

作者的收获分从石油工人和作者自身得到的。石油工人方面,从第二段中间“这里的人如何

为着自己的生存和为着壮丽的理想在奋斗呢?”和段尾两句,第三段整段,第四、五段的结

尾句可概括出:作者既看到石油工人生活的艰辛,也看到新时代的石油工人为国家创造的

辉煌成就,更感受到石油工人壮丽的事业理想、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充满清正志气和豪

情壮志。结尾一段“长留在我的记忆中”,“永嚼的一份干粮”等体现此次经历对作者精神的

积市场营销岗位 极影响。

故答案为:⑴C;

⑵①结构上:是全文的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②内容上:总结前文,承接上文所

写的新的时代塔里木生活条件的改变;引出下文新时代的石油工人为国家创造的辉煌成

就。

⑶①油田大会战中,石油工人的艰辛及其创造的辉煌成就。②石油工人壮丽的事业理

想、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充满清正志气和豪情壮志。③走进塔里木后所见所闻对作者自

我精神的洗礼和升华。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本题通过选择题覆

盖面广的特点,考查了小说的多个要素,在做答前,要通读全文,在准确理解文章内容的

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

⑵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

析,从结构上考虑,涉及到开头、结尾、倒叙、插叙、顺序、过渡、照应等文学概念,就

从其管辖的区域,应联系上下文,结合文学概念进行解答。

⑶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先通读全

文,掌握文章的内容;然后仔细阅读题干信息,从原文中找到与题干相关的信息概括即

可。通读全文可知,与“作者在塔里木的收获”相关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二、三、药苍 四段落,据

此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收获:油田大会战中,石油工人的艰辛及其创造的非凡成就;石油

工人壮丽的事业理想、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充满清正之气和豪情壮志;走进塔里木后所

见所闻对作者自我精神的洗礼和升华。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炒米和焦屑

汪曾祺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威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

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

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

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

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

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那

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

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

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

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

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

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

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

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

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

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

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

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

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

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

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

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

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

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

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

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

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

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

有议论的。

炒米实在是很方便,其实,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焦屑”。糊锅巴磨

成碎末,就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

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

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焦屑调匀后成

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在不能正常

煮饭时,可以用来充饥。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还小,还在上小学,党军

(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

会。不知道出于一种什么信念,大家都以为红十字会是哪一方的军队都不能打进去的,进

了红十字会就安全了。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

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

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

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

米、泡焦屑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

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第二天,没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动乱是有关系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写四川“炒米糖开水”,再写家乡高邮的炒米,在对比中凸显食物特点,引发读者

阅读兴趣。

B.作者写祖母用柚子壳舀炒米,既表明家乡舀炒米的工具各具特色,又表现了他对祖母的

怀念之情。

C.作者用真实的感情和细腻的笔触来写炒米和焦屑的制作、吃法等,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

生活的热爱。

D.文章结尾部分写炒米和焦屑的应急之用,将其放在幼年躲避战乱的背景下抒写,增强文

章的年代感。

(2)文章引用《板桥家书》中关于炒米的叙述,有什么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回答。

(3)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

【答案】(1)B

(2)①内容上:《板桥家书》中的话介绍了炒米的普遍、方便和吃法的多样性;②结构

上:文章开头以《板桥家书》中的话引出下文对炒米的叙述;③效果上:引起读者的阅读

兴趣;使吃炒米这一风俗具备雅趣。

(3)①“浪漫主义的夜晚”表明“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这符合儿童的猎奇心

理。②对于这个战乱中与炒米、焦屑相伴的夜晚,作者不写常人心中的离乱之苦,而说是

“浪漫主义的夜晚”,这体现了作者幽默的笔触。③作者能以淡定从容的心态回顾这段经

历,表现了他的达观超脱。

【解析】【分析】(1)B项,“表明家乡舀炒米的工具各具特色”错误,强拉因果,用“柚

子壳”舀炒米,并不能表明“家乡炒米的工具各具特色”。故选B。

(2)从内容看,“天寒冰冻时暮,穷亲威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写出炒米的

普遍、方便,“佐以酱姜”写出吃法的多样性;从结构看,文章的下文写炒米的相关事情,

此段引出后面的相关的内容;从效果看,段落在文章的开头,同时又是引用古人的说法,

起到制造悬念、引起阅读兴趣的作用。

(3)此题要求分析的句子在文中的结尾,文章写因为战争,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

饭,晚上,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

面睡了一夜。从儿童的角度看称这样的夜晚为“浪漫”符合儿童的猎奇心理;战争,这能用

炒米度过,把生活的艰辛写成浪漫,体现作者幽默的风格;作者面多如此的生活状况,却

以“浪漫”相对,体现其达观超脱。

故答案为:⑴B;

⑵①内容上:《板桥家书》中的话介绍了炒米的普遍、方便和吃法的多样性;②结构

上:文章开头以《板桥家书》中的话引出下文对炒米的叙述;③效果上:引起读者的阅读

兴趣;使吃炒米这一风俗具备雅趣。

⑶①“浪漫主义的夜晚”表明“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这符合儿童的猎奇心理。

②对于这个战乱中与炒米、焦屑相伴的夜晚,作者不写常人心中的离乱之苦,而说是“浪

漫主义的夜晚”,这体现了作者幽默的笔触。③作者能以淡定从容的心态回顾这段经历,

表现了他的达观超脱。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

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

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⑵此题考查把握引用作用的能力。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

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

和丰富人物的思想精神,使文章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

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⑶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

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

理解句子。

本文发布于:2023-03-18 13:43: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1181942995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新叶村.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新叶村.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新叶村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 新叶村
    如何锻炼腰肌-央企有哪些单位2023年3月18日发(作者:女神节快乐)2020-2021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练习及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时间的隐喻傅菲①怀玉山脉勒住了缰绳,东奔的烈马停了下来。群山如一锅沸水,暂时不再潽射,水花凝结成了低矮的山冈。龙门山像一把圈椅,新叶村偃卧其中。②在新叶村,我有长久的恍惚;夏日蒸腾般的晕眩、古老巷弄幽深的迷失、池塘
  • 0℃老鹰抓小鸡图片
  • 0℃首饰收纳盒
  • 0℃邮政储蓄银行面试
  • 0℃音响试音
  • 0℃得胜麦克风
  • 0℃皮诺草
  • 0℃电热水袋
  • 0℃电脑外设
  • 0℃卫星电视天线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