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处

更新时间:2023-03-18 12:08:51 阅读: 评论:0

欠条范文-一产

中处
2023年3月18日发(作者:廉政文化进校园)

华夏文明中处世的智慧

药学院

2

张文璐

谈到处世之道,恐怕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和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璀

璨历史凝结而成的智慧相提并论。源远流长的文明传为开头的成语接龙 承下来的华夏文明所达到的,

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高度。而在这漫长的时光中,历史的洪流翻搅浮沉,大浪

淘沙留下的处世智慧,流传到了现在,更加熠熠生辉,烁烁闪光,令汲汲营营于

现代社会的我们学会如何对待这个可能使你稍显失望的世界,寻求自己内心的宁

静,自由而尊严的行走在这人间。

一、温柔敦厚——《诗经》中的处世之道

《诗经》最早成书于我国西周时期,在《诗经》当中处处能够体现出周时期

的文化特征,所以我们在对《诗经》中人文精神研究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对周时

期的文化进行了解与分析,这是对《诗经》人文精神研究的基础。在《诗经》中

所描写的对象主要是以人物为主,在诗歌当中出现了农耕、战争、爱情、亲情、

徭役等各种各样的人物与事件,在这其中也体现出了我国先秦时期的人文精神。

在我国先秦时代的思想当中认为诗歌是表达人内心情感的一种有效的途径,所以

在《诗经》的诗歌当中既有对美好事物的歌颂,也有对社会中丑恶的批判。《诗

经》中不但体现出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与思维思想方式,在为人处世方面的态度,

还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所蕴含基本的价值观思想。

周时期是我国文化思想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的很多作品中都蕴含着

丰富的社会精神与价值观。在《诗经》中也体现出了中华文化,在当时的一些社

会现象也会在诗经当中体现出来,《诗经》中不仅仅有贵族娱乐时所吟唱的歌曲,

也有普通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所唱的歌曲。在这些歌曲当中能够很好地体现出当时

人们的生活状态。孔子曾经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1】。在这段话

当中能够体现出孔子对《诗经》作用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出《诗经》是对周文化

的继承与发展。孔子也说过:“不学诗,无以言”【2】。所以孔子对《诗经》

的教育意义还是非常肯定的,通过对《诗经》的学习,可以教会人们明白日常的

道德伦理。

通过对《诗经》中人文精神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风貌。《诗

经》当中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对当代人也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通过对《诗

经》当中的经典诗句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诗经》在思想内

容以及艺术上高度的成就,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有很大的影响,它能够引起中华

民族人们之间心灵的共鸣,能够启迪人们的心灵和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诗经》

曾说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3】,把人们对道德的崇尚比作高山,体现

出了人们对高尚道德和至上真理的不断追求岑参的诗 ,以及对道德高尚者的仰慕。

二、恭俭庄敬——儒家的处世文化

先秦诸子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的思想。儒学创始者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佛珠

的人生处世哲学。所谓“仁”,就是“爱人”(见《论语颜渊》),“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4】。从仁出发,孔子又提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杰书 灵公》)【5】的“忠恕”之道。孔子

把“仁”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要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6】孔子认为:“礼”与“仁”相辅相成。每一个阶层

的人都有做人的标准,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都要合乎“礼”

的要求。孔子既主张维护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又提倡宽厚爱人,维护人的独

立人格和意志。这是他思想中的内在矛盾。

面对不同的人生环境,孔子提出这样的人生目标和人生设计:“笃信好学,

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现),无道则隐。邦有道,

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7】孔

子的人生价值观是以道义为基本取向,而不偏重物质功利。他说:“富与贵是

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论语里仁》)【8】“饭疏食饮水,曲肽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9】孔子的言行记录

在《论语》中。近人朱自清称这本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

让读者学习许多学问、作人的节目。”(《经典常谈》)【10】《论语》也可视

为一舌尖上的美食图片 部人生格言录。书中许多睿智的话,如“温故而知新”,“人无远虑,必有

近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等等,至今仍然活在人们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中。

在相传为曾子所作的《大学》中,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的人生处世哲学。

《大学》开宗明义他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1】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

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和在格物。”【12】

以修身为基础,达到圣贤的至善境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至善境界。为了

实现这种目的,就要“荀日新,日日新,又日新”【13】,不间断地日新其德,

努力做一个新人,这就是《大学》倡导的做人的目标和修养方法。

战国时代的孟子把孔子的忠恕之道政治化,提出“仁政”思想,要求统治者

关心人民疾苦,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

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14】他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孟子尽心下》)【15】的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界,可以说

是振聋发聩的空谷足音。

孟子提出著名的“性善论”,认为“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告子上》)【16】这是四种善端,可以发展成为仁、义、礼、智四种

德性。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产生人类恶的行为。因此要修养身性,发扬本心的

善性,同时要“求其放心”,找回丧失的良心。

孟子提出儒家的理想人格,即扩充美好的心灵,培养至大至刚的浩然之

气,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17】

的大丈夫。这种理想人格成为无数中国人的人生价值标准,成为中华民族精神

的象征。许多志士仁人正是在这种人格精神的鼓舞下,成就了惊天地、泣鬼神的

伟业。

孟子也以仁义为做人的最高标准。他认为仁义不仅是君子和小人的分界,也是人

与禽兽的分界。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18】孟子说的“舍身取义”和孔子

说的“杀身成仁”是完全一致的,都是把仁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在人生设计

方面,孟子的思想也是和孔子一脉相承的。他主张“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得

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

子尽心上》)【19】许多中国人按照这种人生设计实现修己、济世的人大眼睛 生理想。

三、任诞简傲——魏晋风流中隐藏的处世智慧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时期极为重要的一样资料,在文中我们可以十分清

楚地看到由汉朝末年到魏晋时期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人们思维方式产生的变化

以及士人群体的价值人生观念等许多难以触及到的历史事实。在言谈上,士人群

体的政治追求由积极的出世观念即主动投身到政治当中去演变成了不问世事、狂

放不羁的田园生活。魏晋乱世之际,士人依照各自的性情及当时糖葫芦的做法 的处境选择各

自的处世方式。其中一类人选择了隐逸山林,外表旷达洒脱,内心愤世嫉俗。一

类人选择了屈志入仕,被人不齿,然其内心感怅,却不为人知。乱世之下,士人

多有双重人格,且带有浓郁的悲情色彩。

在魏晋时期,老庄思想大盛,孔孟思想受到了冲击,隐逸思想、玄论之风广

布。《文心雕龙・论说》中说:“迄至正始,务欲守文;何晏之徒,始盛玄论。

于是聃周当路,与尼父争途矣。”【20】。竹林七贤“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

便是典型的隐离骚原文全文 逸名士,他们饮酒清谈,“口不臧否人物”,“外物不足怫其心”

【21】,魏晋士人的隐逸心态、旷达情怀从《栖逸》与《雅量》中也可见一斑。

江湖与庙堂往往对立。士人不愿屈从于政权,便驱车驾舟寻觅自己的栖息所,

以另一种方式表达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往往表现出言行奇特,举止怪异。从《任

诞》与《简傲》中也可窥探一二,如刘伶裸形见客,如阮籍白眼示人。然究其心

态,处世太过消极则往往苦闷压抑,心有块垒,无法排遣。如阮籍,“时率意独

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则恸哭而返”【22】。太过锋芒毕露,也会得罪权贵,

被杀身之祸。如嵇康,“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不为物用”,“言

论放荡,非毁典谟”【23】,得罪了钟会,亦为司马氏所不容。可见乱世之下的

士人时乖命舛。

魏晋时期礼教瓦解,老庄盛行,屈志入仕,既是受道家贵生思想的影响,同

时也是乱世之下不得已而选择的一种出路。在《世说新语》中屈志入仕的便有山

涛、向秀及嵇康之子嵇绍。山涛初与嵇康、阮籍“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24】,

后却入仕为官。《栖逸》中云,山涛“将去选曹,欲举嵇康,嵇康与书告绝”【25】。

《政事》中云,嵇康被诛后,山涛又举康子bank是什么意思 绍为秘书丞,嵇绍从之。后人对之非

议不已。向秀前期与嵇康、吕安友善,有拔俗之韵,“常与嵇康偶锻与洛邑,与

吕安灌园于山阳”【26】,雅好老庄,旷达洒脱。但后期屈志入仕,也是身不由

己,言不由衷。

乱世之下,每一个人都会依照各自的性情及当时的处境选择各自的人生,选

择各自的处世方式。屈原与渔父自古便是两种人生观、价值观的代表。魏晋士人

的思想自由、解放,同时又矛盾、复杂。一个人不会仅仅局限于一种思想。鲁迅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魏晋名士“表面上毁坏名教者,实则

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亦“因为他们生于乱世,不得已,才有这样的行

为,并非他们的本态”【27】。犹如阮籍饮酒旷达,但也穷途而哭。

以上只是笔者从璀璨纷繁的中华文明处世智慧的结晶中选取的比较有代表

性的一小部分内容,在流传下来的多如繁星的卷册中有更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体

悟和思考。

引证来自:

《论语》

《经典常豪五行属什么 谈》

《诗经》

《大学》

《孟子》

《世说新语》

《文心雕龙》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本文发布于:2023-03-18 12:08: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1125312987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处.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处.pdf

上一篇:严重性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中处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