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序号
6
授课班级
授课课时2课时授课形式新授课
授课章节
名称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使用教具
教学目的
1.体会课文是如何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的,鉴赏本文思路清晰,
层次清楚,不枝不蔓,文意明晰的特点。
2.学习本文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积累文言词汇,学习课文造语平实而生动的特点
4.领略孔子的因材施教,了解、评判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志向。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学习课文造语平实而生动的特点
2.领略孔子的因材施教,了解、评判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志向。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更新、补
充、删节内
容
孔子生平和《论语》简介
课外作业
1、背诵
2、拓展教程
教学后记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
子路: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哂之(以其言不让)
且知方也
如或知尔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唯求则非邦也与
则何以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非诸侯而何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吾与点也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新课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
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
慧。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人类留下一笔丰富的
精神财富。他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实用。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的哪些
教育思想?(鼓励几个学生自由发言)。明确: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
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
有我师焉等。今天我们就通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
来感受这位教育家的形象。
一、板书标题
侍坐:陪从尊长而坐,课文中指陪从孔子坐着。
二、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注意读音、句读、节奏、感情
俟s莫m甫f哂shn相xing铿kng沂y
喟ku雩y冠guan
三、诵读、疏解
实词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虚词注意它的用法。注意特
殊句式的句子。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字词句,通过研讨解决困惑。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
教师答疑,帮助学生疏通课文。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
摄:课文注释说“夹、迫近”,二者意义差别较大,不宜并选,选前一个
义项即可。
因之:之,指代师旅。
亦:副词,这里有“只是”、“不过是”的意思。
毋吾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不要。毋,不要。
以,认为。这一句省略了成份,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不要认为
这样就不说了。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如,如果。或,有人。尔,你们
则何以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你们打算做点什么
呢?
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句,即以师旅加之,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
介词,用。
四、掌握重点知识
(一)宾语前置
1.不吾知也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二)重点词语
乎
1.吾一日长乎尔
2.乎大国之间
3.异乎三子者之撰
4.浴乎沂,风乎舞雩
这四个句子中的“乎”都相当于“于”,可翻译成比、在。
尔
1.子路率尔而对曰
2.鼓瑟希,铿尔
这两个句子中的“尔”是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后,相当于
“然”
3、尔何如?尔:代词,你
如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3.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
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准则
复习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
2.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
与
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与:同意
2、唯求则非邦也与大利与:语气助词
复习
1.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亲附
2.遂与外人隔绝与:和
3.生三人,公与之母与:给予
(三)活用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帽
子。
2.鼓瑟希,铿尔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3.三子者出,曾皙后后:名词作动第一个皇帝是谁 词,落在后面。
4.浴乎沂,风乎舞雩风:名词作动词,吹风
翻译
1.居则曰:“不吾知也。”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3.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4.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5.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6.何伤乎?
7.吾与点也。
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五、研读、讨论
1.课文可划分为几个段落?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全文结构谨严,以“志”为焦点,以孔子为核心,由侍坐而问,由问而述,
由述而评。
全文可以根据内容划分三个段落: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2.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
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
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
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
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
一面。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
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
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
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
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
冉有刚带杰的成语 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
说“非曰能之,拖欠农民工工资怎么办 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
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
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哈利波特教父 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
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3.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
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
属于“其言不礼”。
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小结:“因材施教”是被人所公认的科学的教育原则,在这方面儒家创始
人孔子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通过孔子和四
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
思想、态度。
4.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
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
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
张“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
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
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
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
析疑。
课文中的孔子既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苦闷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本
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答非所问,讲了一通
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离开了政治。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
说的深表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
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
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
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挂着“大成至圣文
宣王”招牌的孔圣人,更为可信动人。
补充资料
一、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如何去皱 、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
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你们平时总在说:‘没
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
子路不加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
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功
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
一笑。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
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得另请
高明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
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
小小的赞礼人。”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
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孔
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点说:“暮
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
河里洗洗去购物的英语 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
“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留在后面。曾皙问:“他们
三位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
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他说话
却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哪里见
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
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
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个小小的赞礼人,那谁能去做大的赞礼人呢?”
二、孔子生平和《论语》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
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
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是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
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
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
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
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
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
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
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
大影响。
三、关于“吾与点也”
孔子为什么说“吾与点也”,对这个问题,历来是有争议的。对曾皙说
的那段话(“暮春”至“咏而归”),有的是从积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
是主张以礼治国,他说的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图景,与孔子的“仁
政”“礼治”“教化”的政治主张相符,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教材采
用这种理解)。
另一种是从消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消极避世,符合孔子“道
不行,乘桴浮于海”的主张,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有下面一些理由。
(1)从孔子的思想看。纵观孔子的一生,应该说积极救世是其思想的
主导方面。他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
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他的主张在各国都行不通,他被“斥
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却“知其不可
而为之”(《论语宪问》)。但由于到处碰壁,有时也流露出消极情绪,
特别是他晚年回鲁国后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论语公冶长》中有孔子
说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类的话;《史记孔子世家》中也说:“鲁
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孔子)曰:“吾道穷矣„„”,这
些都是孔子思想中消极的一面。
《侍坐》中所记之事当在孔子晚年,因为四弟子中公西华最年幼,比孔
子小42岁(据刘宝楠《论语正义》),孔子去鲁适卫时56岁,(据《史记孔
子世家》)时公西华年仅14岁,大概不可能随孔子出国;又公西华是鲁国人
(据《辞海》),也不可能在孔子周游列国时投师孔子,所以公西华成为孔
子弟子当在孔子返鲁后,即65岁以后。可见,孔子“与点红酒雪梨 ”时不可能有积极
从政的思想。
(2)从孔子对子路和曾皙的不同态度看。《侍坐》章记载,在子路言
志之后,“夫子哂之”。一“哂”一“与”,态度截然不同。孔子为什么要
“哂”子路?因为“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子路讲自己能治“千
乘之国”,是不谦虚的。如果曾点志在把国家治理成一个“老者安之,朋友
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的“太平无事”的理想之国,不是更
不谦虚吗?果真如此,孔子就不会“与点”,而只会“笑点”,甚至是“大
笑”了。可见,孔子“与点”,并非因为曾点有济世之大志。
(3)从曾点与子路等人言志的不同内容看。子路志在治“千乘之国”,
冉有志在治“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之邦,公西华志在为小相,参与“宗庙
之事,如会同”。二三子之志虽有骄谦之分,却无本质之别,都志在为政。
孔子也说:“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宗庙会同,非诸侯
而何?”而曾点自称“异乎三子者之撰”。如果曾点志在为政,那么曾点之
志何以“异乎三子者之撰”?可见,曾点是“不求为政”的。
(4)从《论语》中其他篇章有关记载看。《公冶长》记载:“子使漆
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也。’子说。”(斯,指仕进之道,说,同
“悦”)漆雕开“志于学道不欲仕进,„„孔子见其不汲汲于荣禄,知其志
道深,故喜悦也。”(邢昺:《论语正义》)既然孔子喜欢漆雕开的“不欲
仕进”,那么赞成曾点的“不求为政”,也就并非偶然了。《公冶长》里这
段记载,正是《侍坐》章里孔子“与点”原因的一个注脚。
四、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
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饗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
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
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
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
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
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
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
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
足。”(《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
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
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
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
“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
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
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
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
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
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
等。
本文发布于:2023-03-18 11:50: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1114332986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可使足民.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可使足民.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