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古镇

更新时间:2023-03-18 10:32:33 阅读: 评论:0

小孩晚上不睡觉-菊美多吉

陕西古镇
2023年3月18日发(作者:广东罗浮山)

古镇街区情境的丧失与回归——以陈炉古镇中心广场更新改

造为例

黄金城

【摘要】文脉缺失是我国古镇街区改造中的一个普遍问题.通过对陈炉古镇中心广

场更新改造工程的解读,针对目前我国古镇街区情境丧失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

策,旨在为古镇街区的改造提供借鉴.%Situationdeficiencyhasbeencommon

hanalyzingthe

transformationandrenovationengineeringof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thecentresquareofChenlu

ancienttown,forthereasonsofsituationdeficiencyinChenluancient

townofChina,the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swereputforward,to

providereferencefortheregenerationofhistoricdistrict.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1(039)033

【总页数】5页(P20634-20637,20762)

【关键词】陈炉古镇;固体废弃物;古镇街区;情境;缺失

【作者】黄金城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4;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

71005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2.29

铜川陈炉古镇是陕西省唯一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的古镇,它位于黄土高

原与关中平原交界地带,铜川市市区东南10km处。是中华古老名瓷耀州瓷的发

祥地之一,曾在古时出现过“郁郁千家烟火迷”的“炉火不夜”的壮观景象,是当

今历史唯一遗存的“炉火千年不绝”、规模最大的古陶瓷窑场。

陈炉镇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独一无二的民居建筑风格,富有地

域特色的风土人情且整体保护较完整。2006年5月,陈炉窑址被国务院列为第六

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

时至今日,陈炉的陶工们还使用着代代相传的原始手工艺。据最新考古资料显示,

陈炉镇共有金、元、明、清陶瓷生产地30多处,烧瓷窑炉40多座,作坊遗址和

各时代典范文化堆积20多处,采集和出土文物标本1.5万件(片)。

随着陈炉古镇的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在传承陶瓷文化,促进经济社会

发展的口号下,陈炉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建设明显加快了速度:停车场及汽车站投资

20万元,古镇第一次有了五级客运站;老路换新颜,宜上线等周边道路投资1500

万元,全部铺上柏油;新砌1300m罐罐墙食用灵芝的禁忌 ,“塑造”一道道亮丽风景线;投资10

万元,环线的古风韵致开始复原;投资280万元,在琉璃厂遗址上修建2000m2

的保护大厅;投资240万元,一色的青石,古镇有了主街道和文化广场。

不断加大的资金投入,一方面使陈炉古镇景区基础设施大大加强,同时也造成一些

建筑被改造、拆除,一些空间场所消失,最终导致了古镇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

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大规模的建设性破坏。文脉缺乏是我国古镇

街区改造中的普遍问题。该研究以当地政府委托西安某大型设计院设计,并已完成

的主街道与中心广场为例,分析和反思古镇街区文脉缺失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1主街道及中心广场改造实施概况

1.1方案对现状的解读陈炉镇由于受到自然环境及经济因素的影响,城区目前只

有一条长309m的主要街道,是陈炉镇的商业、办公及行政中心。各功能单元以

线形带状的布局方式分布于街道的两侧,街道中部主要有税务所、供销社、供电所、

粮站等公共建筑及中型商业,而多户个体商铺则分布于街道的两端。街道西侧的建

筑由于受地形限制,多数为建造于窑背之上的1层建筑,东侧的建筑则不受地形

限制,除平房外还有2~3层建筑。街道的东南侧出入口可通往铜川市及窑坊,西

北侧出入口则可直接进入附属社区。

1.2改造方案及实施

1.2.1主街道改造。根据现状特点和自然环境特色,规划确定城区主街道的空间结

构为“一线、一心、两点”。“一线”即指陈炉镇区唯一的主要街道。改造重点为

完善功能组成,注入旅游服务功能,并且开放沿街建筑空间,与周围山林、民居环

境融通。“一心”即中心广场。中心广场所在位置的建筑质量较差,并处于主街道

的中心位置,为满足居民休闲集会的需要,规划将原有建筑拆除建设中心广场。

“两点”分别指入口绿化节点和街头绿化节点。①入口绿化节点:根据政府要求,

结合通往铜川的过境道路及现状高起的地形,在入口的东侧建造停车场及汽车站。

入口的西侧则利用原有起伏的自然地形,形成富有自然形态的入口景观。在停车场

与街道入口建筑间开辟一处开敞休息空间,既是二者过渡也是入口道路的对景点。

②街头绿化节点:利用街道末尾自然的开敞建筑空间形态,在街道尾部再塑造一处

休闲空间,利用特色铺装与中心广场和入口节点相呼应。

1.2.2中心广场改造。中心广场被定位为观景、休闲兼有集会、娱乐功能。它位于

主街道西侧中部,窑背之上,正对街道上的主要建筑物及一条通往镇政府的支路。

宽度为80m,进深为25m。根据周边环境和广场用地形态,确定广场的布局结

构为:一条与通往镇政府支路重合的中轴线,一个中心开敞空间和两个半私密空间。

其中中心空间规模、尺度相对较大,便于开展聚会和集体性活动;两个半私密空间

尺度宜人,便于人们的休闲与交往。

2改造后的剖析

图1规划区位置Fig.1Thepositionofplanningarea

图2规划区总平面Fig.2Thegenerallayoutofplanningarea

2.1空间结构的强硬转换历史沿袭的空间网状结构的道路显示了道路的尺度,材

料和处理方式。各节点逐渐展开,对应着相应的交通、交往、景观以及其他功能。

而新介入的规划中,主街道的空间结构改为“一线、一心、两点”的结构形式,改

变了古镇传统的路网结构,开启了“典型”式现代道路广场的形象,脱离了当地人

民的传统生活状态(图3~4)。

图3新介入规划的空间结构Fig.3Thespatialstructureofnewinvolved

planning

图4传统街区道路结构Fig.4Theroadstructureoftraditionalstreet

2.2脱离生活的功能转移原先中心街道的市场功能被轻易地挪到离大多数居民居

住地较远的外围通过性公路上,既不安全,也不方便。新中心广场设计的加油站式

样的小亭子和粗糙的绿色遮阴棚架及绿化树木至今未能配套建设,现规划的中心广

场除了曝晒就是寒风,因缺少遮阴避雨的设施行人都不愿驻足。广场失去了其聚集

人群,提供休闲、交流、游憩场所的功能,其存在不具有实际价值(图5~6)。

图5传统集市Fig.5Traditionalmarket

图6新中心广场规划Fig.6Theplanningofnewcentersquare

2.3传统交往生活小空间中植入“现代集会”大空间传统聚集交往空间多位于窑

背之上,多为联系各个村堡的交通要位、尺度适宜的开阔空间,因交通便利,空间

尺度较大,成为人们自发聚集、最热闹、惬意的场所。为彰显村镇的发展进程,新

建设的政府办公楼前建设的气势恢弘的中心广场,无视人们日常休闲与交往场所空

间的自然形成规律和空间营造方式,轻率地移植了现代都市中集会、娱乐教学工作总结 的场所空

间(图7~8)。

2.4当代线性与传统非线性的街道尺度依山就势的传统街道蜿蜒曲折,现代城市

街道因考虑汽车数量增多而建设得宽敞笔直。传统街区的居民尚未脱离窑居生活,

还未适应广场周边新建的四车道、六车道水泥道。因使用需求较小,这些道路最终

可能会空置最终成为打麻将的场所(图9~10)。

图7传统交往空间Fig.7Traditionalcommunicationspace

图8新中心广场实景Fig.8Thescenesofnewcentersquare

图9传统街区道路尺度Fig.9Roadscaleoftraditionalstreet

图10新拓展道路尺度Fig.10Newexpandingroadscale

2.5建造方式的文脉断裂窑洞是陈炉的主要居住场所。由于地处山塬台地,群山

环绕。当地居民利用地形建造窑洞,沿着坡势,自上而下,层层叠叠,下面的窑背

是上面一家的院落。而新落成的汽车站包括两间候车室、一间门房、一间司乘休息

室、一间管理室。色调为屋面深灰色、墙身灰白色、门窗棕红色,具有浓厚的江南

小镇的味道,与陈炉古镇北方小镇情境格格不入(图11~12)。

图11传统窑洞Fig.11Traditionalcavedwelling

图12新汽车站Fig.12Newbusstation

2.6建构艺术的碰撞传统的陈炉古镇街区中,利用废旧瓷罐垒院墙、铺路,形成

古镇所特有的“罐罐墙+瓷片路”的空间形态。而改造后的建筑,护坡挡墙的营建

手法,无论是色彩、形态都存在巨大差异;并且,在改造实施过程中,过分强调商

业价值、顾及土地成本,对旧建筑形态、门窗等细节均未仔细推敲,从而导致整条

街“仿古”色彩浓重,建筑立面过于重复、单调,大量的建筑在空间、高度上过于

整齐单一,门窗墙等立面细部变化欠丰富(图13~14)。

2.7领导意志对实际生活场景的忽视曝晒的广场下,加油站式的小品景观,空无

一人的广场透露着枯燥和冷漠。街道标高居然比多数两侧临街建筑室内标高更高,

通常高出20~40cm不等,导致雨季的雨水倒灌,居民为此苦恼不堪,由此可见

工程的仓促和粗暴(图15~16)。

3反思

3.1人类学视野下古镇街区的聚落研究——情境体现的场所精神[1]传统聚落和

民居是在长期历史演变和淘汰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是符合当地气候环境和

审美习惯并不断完善的产物。其技术要素、装饰手法、空间概念等均有很好的借鉴

意义。舒尔茨用“场所精神”来隐喻“场所”具有的深层次的、较难把握的特征,

诸如“气氛”和“情趣”等,而这种特征正是场所独特魅力所在。认识和把握一个

古镇街区,不仅要把握其实体形态,更要把握其独特的场所精神。建筑(民宅、庙

宇、宗祠等)是不可能被单独讨论的,因为它不仅关联着所附着的土地,更是不同

历史时空累积下的人造物,以及自然环境所组成的聚落。这个聚落建筑空间所探讨

的领域应当被扩展;空间不仅是形态的问题,还直接或间接地与人类学、人文地理

学、历史学等发生关系[2]。

图13传统罐罐墙+瓷片路Fig.13Traditionalcanswall+tileroad

图14新商业街Fig.14Newbusinessstreets

图15新建中心广场Fig.15Newcentresquare

图16新建道路旁民宅Fig.16Newprivateresidencesalongroad

3.1.1自然环境。陈炉依山而镇,住家和窑场上下参差错落,院墙用陶套盆或弃陶

瓷器砌成,十分别致。由于地形所限,站在这家的院里,脚下踩的往往是另一家的

屋顶;依坡而筑的窑洞错落有致,又不失整洁。“炉山不夜第一景,泥池水镜陶容

生。石罅玉柱丰年兆,层洞错杂宛花城。四堡撑天遥相望,固陶宗古迤长兴。古刹

密集琼云护,烟霞彩屏话丹青”。对“炉山八景”的赞誉流传甚久,它高度概括和

展示了陈炉镇古时的自然风貌,人文历史,瓷乡风韵,名胜古迹。

3.1.2建成环境。古镇传统的陶瓷生产活动促使成了当地的社会组织结构、人文景

观和宗教习俗等的形成。而其生产方式也影响着村民们的生活方式。至今仍然存在

陶瓷生产手工作坊、烧制陶瓷的窑炉与居住建筑结合在一起的独特居住模式。典型

的陈炉民居可以分解为窑洞、院落以及门楼3种基本构成元素。窑洞的特色在于

独特的建构方式;院落的特色在于干旱地区的院落绿化和院落生活;门楼的特色在于

以地域性建材对传统形式的继承方式。

陈炉在地域性材料的使用方面也具有鲜明特色。工业固体废弃物形成了陈炉独特的

空间形态环境及民居风貌。在制陶手工业方面,其产生的废弃物主要是生产过程中

废弃的陶土、泥胚以及生产终端产生的残次品和碎瓦片。千百年来的碎瓦片,顺山

就势倾倒在就近的坡地上,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磁瓦山”。当地居民就在“磁瓦山”

上辟平地,建作坊与住宅,碎瓦片用来铺地、贴墙面。这也是资源循环利用的一种

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讲,正是这些“磁瓦山”成就了今天的陈炉。

实际上,用工业固体废弃物作为建材的建造方式,使当地民居得到较好的保护与发

展。形成了独特的建成环境和场所精神。今天,对生活废弃物的管理与处置已经成

为陈炉镇生命力延续的一个关键。

3.1.3民俗环境。陈炉的民俗特色不仅仅是罐罐墙,还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一些社的范围、窑神庙的位置还能看清,这些能够保留到现代是非常难得的。

虽然陈炉的价值并不局限于此,但同许多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同样的

无人传承的问题。许多民俗遗产正随着一些老人的相继离去而逐渐消失,加强保护

已刻不容缓。

3.2改变“自上而下”的操作模式

3.2.1行政机构的操作形式。历史城镇、街区改造普遍采用行政职能工具的“自上

而下”的操作形式,它在价值取向上必然以体现上层决策的既定目标作为唯一判断

标准;绝大多数的操作方式都是通过行政机构的内部决策完成的。政府对于区域空

间、建筑形象、土地增值和政绩的强烈诉求是古镇街区更新改造的首要推动力。

3.2.2“专家学者”的规划。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古镇街区狭窄的街道、落

后的基础设施、过高的人口密度等已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生产、生活需求。建筑修复、

功能改善、社区变迁等是古镇街区更新改造的必然结果。

艺术家喜欢古朴,但是老百姓要现代生活。设想当许多人住进了楼房,享受着现代

化设备带来的便利时,另一部分人却因为要保护民俗而住在比较古老的村镇里,无

法体验现代文明带给他们的舒适与便利。保护文化遗产不能阻止人们追求幸福生活

的权利。只有考虑到作为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民众个体的切身利益,维护当地居民的

利益,带动当地的发展,才能维持陈炉古镇持续和谐发展。

3.2.3居民参与意识的薄弱[3]。古镇街区中的原住民在经济和社会上属于弱势

群体,参与意识薄弱。由于没有相应的利益代理,他们直接参与决策的可能性微乎

其微,从而使得居民的生活习俗、生计模式、社会网络等社会有机成分被忽视,而

这些因素都增加了中断历史文脉的可能性。

“自下而上”的操作模式以居民的利益诉求和对街区改造的建议为基础,再经过专

家的系统分析和整理,在技术、资金和实施机制等方面与居民共同制订计划。政府、

市场主体和居民分别作为利益相关者承担各自的职责。居民的身份从被动的、消极

的、服从的、对立的转化为主动的、积极的、主导的和参与的,古镇街区中有形无

形的资源会得到最大程度的理解、改进和延续[4]。

3.3尽可能地保持、保护、延续场所精神,避免形式的简单复古古镇街区保护与

更新的实际操作中,一方面过于强调建筑实体的创造,忽略了城市虚体空间的营造,

以及城市地段中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等的保持与延续;另一方面过于强

调设计师个人灵感与思维模式,忽略了古镇街区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这些首要因

素。

3.3.1理性分析开发的操作难度。通过详实的调查规划区内的建筑,综合分析每个

地块的建筑高度、建筑质量、用地功能、地形条件和开发压力5个条件,判断出

地块在改造实施时的操作难度。

3.3.2引入最小建设单元概念。防止小地块开发破坏整体,确保任何一个或几个建

设单元的城市更新,都能与老的城市肌理相融合,新的规划是在时间的推移下产生

的。不同建设单元的灵活组合可以应对多种情况的开发时序。

3.3.3意境、环境的尊重。改造就是要通过历史信息的整合筛选,保持连贯、真实

的文化脉络,既要体现传统古老的风貌,又必须体现浓厚的场所精神和生活气息。

良好形态的古镇街区简历邮件 ,不应该只是商业和旅游活动的中心,更应该是具有居住社区男女约会

和历史古迹、充满生活气息的街区,这也是古镇街区保持活力、避免衰败的必要方

法。同时应采取新老街区分开建设的策略,合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保护原貌,建

设新型的、绿色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新型家园式陶瓷园区。

尽可能不要建新建筑,在原有的窑洞的基础上进行加固保护,现有的可以改造再利

用,做到持续发展。对不符合陈炉历史环境的街道要加以改中标通知书范本 造,其他的地方则尽可

能的保留,以一种前瞻、高端、整体的方式来进行。

4结语

由于近年来陈炉陶瓷业的衰败,外出工作和迁志愿服务经历 出定居的人口很多,越来越多的陶瓷

生产活动已经消失。传统生产方式的改变导致传统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结构随

之瓦解,它所对应的空间126邮箱 形态会逐渐失去生命力,出现大量的废弃院落窑洞。同时,

在大量人口外迁,人口密度降低,居民构成多为留守老人和儿童的状况下,形成了

新的社会结构。新的社会结构并不稳固,陈炉的空间形态的保护在未来仍然面临新

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袁瑾.民俗场所精神的重建:记杭州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J].民间文化论

坛,2005(4):91-97.

[2]张乃戈,朱韬,于立.英国城市复兴策略的演变及“开发性保护”的产生和借

鉴意义[J].国际城市规划,2007,22(4):11-16.

[3]周好娟,牟守国.如何解决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问题[J].中国建设信息,

2007(12):33-35.

[4]卢源.城市规划中弱势群体利益的程序保障:以旧城改造过程为例[J].城市科

学,2005(5):9-15.

本文发布于:2023-03-18 10:32: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1067532979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陕西古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陕西古镇.pdf

上一篇:客厅餐厅一体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陕西古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