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集版本考述
刘明
【摘要】蔡邕集明确以“集”之称流传始见于南朝梁,而其编撰应始自魏晋,北宋欧
静序本为今传蔡邕集的祖本.蔡邕集传本在诗文篇目、卷第多寡和正文文字等均存
在差异.明活字本蔡邕集保留了北宋本的篇目,藉此可考知明本蔡邕诗文增益入集的
情况.蔡邕集版本的比对及版本系统的梳理,也为校勘整理该集提供底本和校本方面
的参考.
【期刊名称】《山东图书馆学刊》
【年(卷),期】2017(000)002
【总页数】7页(P99-105)
【关键词】蔡邕集;编撰;流传;版本系统
【作者】刘明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中文系,北京100084;国家图书馆,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6.22
册府说苑
蔡邕集所收作品以碑铭为主,诗赋仅三篇(依明活字本),似其文集价值不高。但现
存单行的东汉人集惟蔡邕一家,且其集属北宋人重编而自身传本较多,不宜忽视。
严可均《蔡中郎集叙录》即云:“余因思两汉人别集,梁隋有百一家,唐有七十八
家,初一课本 今皆不在,独蔡集残本孤行。”*严可均《蔡中郎集叙录》,转引自《藏园群
书经眼录》,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820页。又顾广圻跋活字本《蔡中
郎集》称“东汉人文集存于世者,仅此一种,尚是宋以前人所编,其余无之
矣。”*顾广圻《思适斋书跋》,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本清代卷第7册,北京:
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47页。甚至明人胡应麟称:“今汉人集传于世者,惟
蔡中郎。当是本书,其集十卷,亦独富于诸家。”*胡应麟《诗薮》,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61页。显然是拔高蔡集,今传蔡集以北宋编本为祖
本,相较于南朝和隋唐时本已属残本。又经明人增订,主要表现在诗文的增益,早
已非原本之貌。但可藉以了解存世各本蔡邕集在诗文篇目上的差异,提供审视个别
诗文(比如《饮马长城窟行》)真伪性的版本依据。同时考察蔡邕集的版本系统,对
校勘整理该集在选择底本和校本方面也会有所裨益。
蔡邕集的编撰,应始自魏晋,至迟在南朝梁已存在明确以“集”为名目的蔡邕集。
梳理蔡邕集的流传,主要体现为文章篇目和卷第多寡两方面。
《后汉书蔡邕传》称蔡邕“所著诗、赋、碑、诔、铭、赞、连珠、箴、吊、论议、
《独断》《劝学》《释诲》《叙乐》《女训》《篆艺》、祝文、章表、书记,凡百
四篇,传于世。”关于此记载的史源,严可均称:“盖据《晋中经》、宋元嘉《四
部》蔡集如此,实则蔡文之未入集而散见于故书者尚多。”*严可均《蔡中郎集叙
录》,第820页。今人邓安生先生也以任昉《文章缘起》称“汉蔡邕作《艰誓》”
而未见于本传所列篇目为例,指出蔡邕文遗漏尚多*邓安生《蔡邕集编年校注》,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80页。。但不能据此而怀疑该记载,
甚至蔡邕本传的可靠性。按《史通古今正史篇》云:“嘉平中,光禄大夫马日,
议郎蔡邕、杨彪、卢植著作东观,接续纪传之可成者,而邕别作《朝会》《车服》
二志,后坐事徙朔方,上书求还,续成十志。会董卓作乱西迁,史臣废弃,旧文散
佚。及在许都,杨彪颇存注记,至于名贤君子自本初(146)以下阙续。魏黄初中,
惟著《先贤表》。”*刘知几《史通》,姚松、朱恒夫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
社1997年版,第63页。推知曹魏尚存东汉一朝的人物传记资料,据之而撰成
《先贤表》,此当亦为范晔修《后汉书》包括蔡邕在内的文人传记所凭借和依据。
恰如张政烺所称:“是关于后汉文人之史料,东观即有所储。”*张政烺《王逸集
牙签考证》,载《文史丛考》,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81页。
范晔所列蔡邕文章篇目,除据旧史资料外,疑主要援自挚虞《文章志》或荀勖《文
章叙录》。按《后汉书桓荣传》称桓麟“所撰碑、诔、赞、说、书凡二十一篇”,
李贤注云:“案挚虞《文章志》,麟文见在者十八篇,有碑九首,诔七首,《七说》
一首,《沛相郭府君书》一首。”此为范晔据《文章志》之证。所以,蔡邕本传出
现未著录文章的现象,可能是受魏晋文体观念的影响,有些撰述不属“文章”的范
畴。也有可能是魏晋时所编蔡邕集,篇目搜罗尚未齐备之故。总之,蔡邕本传的
“百四篇”,反映的是魏晋时期蔡邕的著述情况,与范晔之时所能见到的蔡邕集篇
目不尽相合。而杨以增《蔡中郎集叙》称:“范《书》称中郎经学深奥,撰集湮没
多不存,当刘宋之时其文仅传已不逾此。”*杨以增序载国家图书馆藏清咸丰二年
(1852)杨氏海源阁刻本《蔡中郎集》。便将两者混为一谈。其实,南朝所传蔡邕
集未必符合魏晋集貌,篇目也会相应有所不同。
蔡邕仕于董卓,董卓败后为王允所杀,未能善终,推测蔡邕无法自定其集,甚至也
未曾整理过生平著述,有学者即称:“生前当未遑自编其集。”*邓安生《蔡邕集
编年校注》,第579页。魏晋应已存在蔡邕文章的结集整理本。按《金楼子立言
篇》云:“挚虞论蔡邕《玄表赋》曰:‘《幽通》精以整,《思玄》博而赡,《玄
表》拟之而不及。’”*萧绎《金楼子》,许逸民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版,第925页。推断挚虞《文章流别集》或《文章志》中存在有关蔡邕文章的整
体论述,则当时似必有蔡邕集。又陆云《与兄平原书》云:“景猷(笔者注:指荀
崧)有蔡氏文四十余卷,小者六七纸,大者数十纸。”也是蔡邕文章至迟在西晋初
已结集的证据。或认为:“当时还未出现编成的蔡集定本,但是由这条材料可见当
时文士珍爱蔡文之普遍。”*张根云《蔡邕集版本源流考论》,载《长春教育学院
学报》2014年第2期,第23页。虽笼统称以“蔡邕文”,未具“集”之名;但
既结撰为卷帙形态的文本,还是视为蔡邕集为宜。恐《晋中经簿》丁部或《文章叙
录》均已著录蔡邕集。
南朝梁时,已有明确的称“集”名的蔡邕集流传。按《隋书经籍志》“《蔡邕集》
十二卷”条小注云:“梁有二十卷、录一卷。”*魏征等《隋书》,北京:中华书
局1973年版,第1058页。此即阮孝绪《七录》著录之本,姑称梁本《蔡邕集》。
此梁本当即刘昭注《后汉书》所引之本,如《后汉书律历志》云汉灵帝熹平四年
(175),“诏书下三府,与儒林明道者详议,务得道真,以群臣会司徒府议。”刘
昭注云:“《蔡邕集》载:‘三月九日,百官会府公殿下,东面,校尉南面,侍中、
郎将、大夫、千石、六百石重行北面,议郎、博士西面。户曹令史当坐中而读诏书,
公议。蔡邕前坐侍中西北,近公卿,与光、晃相难问是非焉。’”*范晔《后汉
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037页。又《五行志》刘昭注云:“案
《邕集》称曰:‘《演孔图》曰:蜺者,斗之精也。失度投蜺见态,主惑于毁誉。
《合诚图》曰:天子外苦兵者也。’”*范晔《后汉书》,第3352页。此两条均
未见于今本蔡邕集,已远非梁本之貌。
刘勰《文心雕龙铭箴篇》云:“蔡邕铭思,独冠古今。”*范文澜《文心雕龙注》,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94页。又《诔碑篇》云:“自后汉以来,
碑碣云起。才锋所断,莫高蔡邕。”*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第214页。刘勰必
定读过蔡邕集,方能对蔡邕的碑铭类文章作出整体的评价,此亦为南朝梁流传有蔡
邕集的佐证。
《隋书经籍志》著录后汉左中郎将《蔡邕集》十二卷,相较于梁本佚去近半。
《四库全书总目》称:“则其集至隋已非完本。”*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
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272页。邓安生据此也认为:“是则蔡集至隋已亡
失差半。”*邓安生《蔡邕集编年校注》,第579页。但陆心源《重雕兰雪堂本蔡
中郎集序》则称:“盖十二者,二十之倒文”,“谓隋亡其录,非谓集有缺文
也”*陆心源《仪顾堂集》,王增清点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
100页。。从刘昭注引不见于今本蔡邕集,推定已阙佚八卷的十二卷隋本蔡邕集
未“缺文”似非确论。两《唐志》均著录为二十卷本,与梁本卷第相合,《四库全
书总目》云:“当由官书佚脱,而民间传本未亡,故复出也。”*永瑢等《四库全
书总目》,第1272页。或认为:“二十卷当即十卷之误。”*邓安生《蔡邕集编
年校注》前言,第12页。按唐李贤注《后汉书》蔡邕本传引《蔡邕集》数处,所
据当即为《旧唐志》著录之二十卷本。如注蔡邕对诏问中“又长水校尉赵玹”句,
云:“《蔡邕集》‘玹’作‘玄’。注蔡邕自陈中“及营护故河南尹羊陟、侍御史
胡母班,合不为用致怨之状”句,云“胡母班”“《邕集》作‘綦母班’也”;又
注“臣一入牢狱,当为楚毒所迫,趣以饮章,辞情何缘复闻”句,引《蔡邕集》中
“吏遂饮章为文书”句相校,云:“俗本有不解‘饮’字,或改为‘报’,或改为
‘款’,并非也。”以本传与《集》本互校,藉以可窥李贤所据唐本《蔡邕集》的
文本面貌。按明正德十年(1515)华坚兰雪堂铜活字印本《蔡中郎文集》十卷本(以
下简称“兰雪堂活字本”),作“棊毋班”“饮”,不尽同于唐本。
大概唐末,蔡邕集散佚。严可均称:“唐末蔡集亡。”*严可均《蔡中郎集叙录》,
第820页。邓安生也称:“后经唐末五代之乱,蔡集再亡。”*邓安生《蔡邕集编
年校注》,第579页。又称:“蔡集亦未免于唐末兵燹之厄。”*邓安生《蔡邕集
编年校注》前言,第12页。故北宋出现蔡邕集的重编本,按天圣元年(1023)欧静
序,云:“《唐书艺文志》,洎吴氏《西斋书目》并也是集 云《邕集》十五卷,今之所
传才十卷,亡外计六十四篇。”又云:“是集也,今既缺五卷矣,见所存者盖后之
好事者不本事迹,编他人之文相混之耳,非十五卷之本编固矣。建安、黄初文体多
相类复,不逮广披众集,固不可知其谁之作也。”*欧静序载国家图书馆藏明正德
十年(1515)华坚兰雪堂铜活字印本《蔡中郎文集》。《新唐志》著录蔡邕集为二
十卷,抄自《旧唐志》,不足为据。唐吴兢《西斋书目》著录为十五卷本,则唐存
在十五卷和二十卷两种本子。北宋重编为十卷本,收文六十四篇,其中误收王肃
《魏宗庙颂》、魏武《祀桥太尉文》和魏佚名《刘镇南碑》三篇,实际为六十一篇。
相较于本传“百四篇”,佚去三之一,主体篇目尚存。此重编本不出自欧静之手,
但因其序述之,姑称为“欧静本”,是今传蔡邕集的祖本。除此十卷本外,《崇文
总目》还著录《蔡邕文集》五卷本,此当为秘阁藏本。
北宋欧阳修和赵明诚均依据蔡邕集校碑铭。如欧阳修《集古录》跋尾东汉延熹八年
(165)“《后汉老子铭》”条云:“世言碑铭蔡邕作,今检《邕集》无此文,皆不
可知也。”*欧阳修《集古录》,邓宝剑、王怡琳笺注,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0年版,第55页。按今所传明兰雪堂活字本蔡邕集保留欧静本的篇目(删去欧
静序所称的两篇非邕之作),即无《后汉老子铭》。又赵明诚《金石录》卷十八
“汉陈仲弓碑”条云:“碑文字已漫灭,蔡邕字画见于今者绝少,故虽漫灭之余,
尤为可惜。以校《集》本不同者已数字,惜其不完也。按《邕集》仲弓三碑,皆邕
撰。”*赵明诚《金石录》,刘晓东、崔燕南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版,
第149页。按此三碑均见于兰雪堂活字本中,即卷二所载此碑及《文范先生陈仲
弓铭》《陈太丘碑》两篇。又《金石录》同卷“汉陈仲弓坛碑”条云:“按《蔡邕
集》,有仲弓三碑,以《集》本校之,此《碑》非邕撰者。”肉番有哪些 *赵明诚《金石录》,
第150页。兰雪堂活字本即无此碑,或确非蔡邕之作。推知欧阳修和赵明诚所据
蔡邕集当即欧静本。
总之,北宋欧静本蔡邕集属重编本性质,既以当时所见残本(疑即《崇文总目》著
录的五卷本)为基础,同时也编入残本之外的蔡邕作品。未入集者,至少在当时人
看来是不属于蔡邕作品的。
南宋所传蔡邕集均为十卷本,《郡斋读书志》著录《蔡邕集》十卷(以下简称“郡
斋本”),云:“所著文章百四篇,今录止存九十篇,而铭墓居其半。”*晁公武
《郡斋读书志》,孙猛点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810页。
《遂初堂书目》也著录《蔡邕集》一部,不题卷数。《直斋书录解题》亦著录《蔡
中郎集》十卷本(以下简称“直斋本”),云:“今本阙亡之外,才六十四篇。其间
有称建安年号及为魏宗庙颂述者,非邕文也。卷末有天圣癸亥(1023)欧阳静所书
《辨证》甚详,以为好事者杂编他人之文相混,非本书。”*陈振孙《直斋书录解
题》,徐小蛮、顾美华点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61-462
页。关于两本的关系,陆心源称:“晁昭德《读书志》所著录亦分十卷,云铭墓居
其半,似与直斋本同。”*陆心源《仪顾堂集》,第100页。实则直斋本蔡邕集即
欧静本,而郡斋本则属另本蔡邕集,篇目为九十篇,比欧静本溢出二十六篇。郡斋
本至元初似尚有流传,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三《考史》云:“蔡邕文今存九十
篇,而铭墓居其半,曰碑,曰铭,曰神诰,曰哀赞,其实一也。”*王应麟《困学
纪闻》,栾保群、田松青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282页。
郡斋本下落不明。
降至元代,《文献通考经籍考》和《宋史艺文志》均著录为十卷本,即欧静本。
《四库全书总目》称该十卷本,“则又经散亡非其旧本矣。”*永瑢等《四库全书
总目》,第1272页。而杨以增《蔡中郎集叙》云:“则今之传本十卷,已为近
古。”北宋初欧静所编十卷本,从重编时间而言还是保留了些许旧本面貌。
明人书目中屡见《蔡邕集》的著录,如《行人司重刻书目》著录《蔡中郎集》一部,
不题卷数,证明代曾有官刻蔡邕集。私家所藏著录为十二卷本者,如《徐氏家藏书
目》,即明天启、崇祯间刻《七十二家集》本。八卷本者,如《澹生堂藏书目》,
即明万历、天启间新安汪氏刻《汉魏六朝二十一名家集》本,或万历十一年(1583)
翁少麓刻《汉魏诸名家集》本和明刻《汉魏六朝诸家文集》本。以上属丛书本。六
卷本者如《万卷堂书目》《澹生堂藏书目》,即明杨贤刻本。其中最为流行者还是
十卷本,而且丛书本蔡邕集均出自该本,只是改易卷第而已。都穆《南濠居士文跋》
云:“蔡伯喈集,旧十五卷,今所传者十卷。余尝见《艺文类聚》载伯喈《焦君
赞》、伯夷叔齐碑及翟先生碑诸文,今集中皆无,以是知其非全书也。”*都穆
《南濠居士文跋》,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本明代卷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
2006年版,第269页。自欧静始所编的十卷本蔡邕集,还是有助于考察早期蔡邕
集诸如诗文篇目的存留、真伪等细节性问题。
现存蔡邕集版本较多,卷第也不尽相同,但均属于同一版本系统,即北宋欧静本系
统。欧静本在明代的传本即兰雪堂活字本,其它各本蔡邕集基本出自此本,只是存
在篇目多寡和文字的异同。兹将欧静本系统内的明刻蔡邕集主要版本考述如下:
2.1明兰雪堂活字本
明华氏兰雪堂活字本为现存蔡邕集最早的版本,行款版式为7行13字,小字双行
同,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版心上题“兰雪堂”,中题“伯喈集卷几”,下
题排印工人,如“庆”“魁”“广”等,《涵芬楼烬余书录》称:“盖印工名字
也。”*张元济《涵芬楼烬余书录》,载《张元济古籍书目序跋汇编》,北京:商
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647页。。卷端题“蔡中郎文集卷之一”,次行低三格
题“汉左中郎将蔡邕伯喈撰”。卷首有欧静《蔡中郎文集序》,末署“天圣纪号龙
集癸亥余月哉生明后八日海陵西斋平阳欧静识之序”。次《蔡中郎文集目录》,目
录末印“正德乙亥(1515)春三月锡山兰雪∕堂华坚允刚活字铜版印行”两行,《外
传》末印“锡山兰雪堂华坚∕允刚活字铜版印”两行。正文十卷,附《外传》一卷。
该活字本保留北宋天圣元年欧静序,叙及当时所编蔡邕集,云:“是集也,今既缺
五卷矣,见所存者盖后之好事者不本事迹,编他人之文相混之耳,非十五卷之本编
固矣。”知欧静本即北宋重编本蔡邕集为十卷本,收文六十四篇,其中误收非邕作
三篇,实际为六十一篇。欧静本颇受推崇,顾广圻跋明刻本《蔡中郎集》称:“忆
卢抱经氏曾言,蔡集以天圣年间欧静所辑本为最古”*顾广圻《思适斋书跋》,第
647页。,又跋抄本《蔡中郎文集》称:“蔡集以宋人所编十卷本为最佳。”*顾
广圻《思适斋书跋》,第648页。惜其不传,而兰雪堂活字本即据之排印,又作
增订。
此活字本标题及题目均大字,文双行小字,似即属欧静本旧貌。在篇目上删去欧静
本之《魏宗庙颂》和魏武《祀桥太尉文》两篇,而保留《刘镇南碑》,收文六十三
篇。《外传》收文八篇,即《胡广黄琼颂》《上汉书十志疏》《述行赋》《短人赋》
《饮马长城窟行》《释诲》《篆势》和《隶势》,合计七十一篇。其文献价值在于
保存了北宋本蔡集的篇目,为考察蔡邕某些诗文的真伪提供了早期文本的依据。比
如《饮马长城窟行》,《文选》卷二十七题“古辞”,《玉台新咏》题“蔡邕”。
或称:“唐人皆不从《玉台新咏》而从《文选》,亦甚可疑。”*邓安生《蔡邕集
编年校注》,第586页。北宋本不收该诗,恰可为非邕作一证。
但活字本也并非尽善,恰如明万历八年(1580)茅一相文霞阁刻本《汉蔡中郎集》
(以下简称“茅本”)卷末署名“东海生”跋,称:“前后错杂至不可句读。”*国
家图书馆藏本。校以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杨贤刻本(以下简称“杨贤本”)和明刻
本(旧称“徐子器”本,以下简称“徐本”),存在倒文、脱文和误字,如:
《述行赋》“遘雨之经时”,“雨”前脱“淫”字,杨贤本、徐本作“淫雨”。
《述行赋》“桀马蹯而不进兮”,“马”字误倒置于“桀”字后,杨贤本、徐本作
“马桀蹯”。
《述行赋》“诮无忌之神”,“神”前脱“称”字,杨贤本、徐本作“称神”。
《述行赋》“憎佛□之不臣”,杨贤本、徐本脱字作“肹”。
《述行赋》“廓廖壑以峥”,杨贤本、徐本“廖”作“岩”,属误字。“峥”后脱
“嵘”字,杨贤本、徐本作“峥嵘”。
《述行赋》“虋菼奧台莔兮”,“台”前脱“与”字,杨贤本、徐本有“与”字。
《述行赋》“悲宠□之为绠兮”,杨贤本、徐本脱字作“妾”。
《述行赋》“零雨集之溱”,杨贤本、徐本作“集霖雨之溱溱”。
《述行赋》“丝威遗以东运”,杨贤本、徐本作“思逶迤”。
《述行赋》“阳光见之颢颢兮”,“见”字倒置于“阳光”之后,杨贤本、徐本作
“见阳光”。
《短人赋》“□刃不恐”,杨贤本、徐本脱字作“加”。
《短人赋》“□□嗜酒”,杨贤本、徐本脱字作“矇眛”。
2.2据兰雪堂活字本而刻的郑氏本
明代除影刻兰雪堂活字本蔡邕集外,还有一部明郑氏刻本《新刊蔡中郎文集》十卷
(以下简称为“郑氏本”)、《外传》一卷(国家图书馆藏,编目书号11142),据活
字本而刻。《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上海图书馆藏本为全帙,另有《独断文集》
二卷、《诗集》二卷,版本著录为“明嘉靖三年(龙须面 1524)宗文堂郑氏刻本”。
该本行款版式为9行20字,黑口、四周双边,顺黑鱼尾。版心上镌“蔡中郎文
集”,中镌卷次和叶次。卷端题“新刊蔡中郎文集卷之一”,次行低九格题“汉左
中郎将蔡邕伯喈撰”。卷首有天圣癸亥欧静《蔡中郎伯喈文集序》,次《新刊蔡中
郎伯喈文集目录》。目录末镌“此书原系正德乙亥春三月锡山兰雪堂华坚∕允刚活
字铜版印行,今郑氏得之,绣梓重刊行”两行。郑氏本虽据兰雪堂活字本而刻,但
两本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脱文和异文两方面,如:
《胡广黄琼颂》“穷宠□贵”,兰雪堂活字本脱字作“极”。
《述行赋》“以予能鼓琴”,兰雪堂活字本“予”作“余”。
《述行赋》“藐髣髴而无间”,兰雪堂活字本“间”作“闻”。
《述行赋》“路丘墟以盘荣”,兰雪堂活字本“荣”作“縈”。
《述行赋》“□王府而纳最”,兰雪堂活字本脱字作“充”。
《述行赋》“感□心之殷殷”,兰雪堂活字本脱字作“忧”。
《述行赋》“前车复而未远兮”,兰雪堂活字本作“覆”。
《述行赋》“跋涉□路”,兰雪堂活字本脱字作“遐”。
《述行赋》“寻前□兮”,兰雪堂活字本脱字作“绪”。
可见,郑氏本重刻活字本产生了一些讹误和脱字,反不及活字本,或可称之为“徒
为木灾耳”(茅本卷末跋之语)!
2.3出自兰雪堂活字本的杨贤本
据兰雪堂活字本而刻者,尚有杨贤本和徐本。
杨贤本,行款版式为9行21字,白口、四周单边,无鱼尾。版心上镌“蔡中郎
集”,中镌卷次,下镌叶次。卷端题“汉蔡中郎集卷之一”,次行、第三行均低四
格合题“明祋祤乔世宁景叔、无锡俞宪汝成校订、任城杨贤子庸梓行”。卷首有欧
静《蔡中郎集序》,次嘉靖二十七年乔世宁《刻蔡中郎集叙》、嘉靖戊申(1548)
俞宪序和《汉蔡中郎集总目》。按乔世宁序羊肚怎么做好吃又简单 云:“中郎集十五卷,今止传十卷,十
卷中又多疑讹难信者,以是知逸亡益多也。”“集旧无精本,顷与俞子汝成校理,
汝成又稍稍增定。顾其籍散落既久,无从搜逸补亡耳。《独断》旧附小说,今列置
卷首,以皆中郎之言宜汇成一家。”又俞汝成序云:“吾锡旧藏《蔡中郎集》,往
往脱误至不可章句,西京乔子来眎楚学,耦余校之。”据此两序,推知杨贤本在文
字和收文篇目上均以兰雪堂活字本为底本而加以校订或调整。
在篇目上,杨贤本相较于兰雪堂活字本溢出二十篇,总计九十一篇,编次为六卷本。
溢出篇目如下:《独断》《陈政要七事》《答齐议》《东巡颂》《正交论》《祖德
颂》《樽铭》《警枕铭》《汉律赋》《协和婚赋》《笔赋》《琴赋》《弹琴赋》
《弹棋赋》《胡栗赋》《答元式诗》《翠鸟诗》《京兆尹樊德云铭》《九疑山铭》
《焦君赞》。兰雪堂活字本有而杨贤本未收篇目三篇,即《上汉书十志疏》《被收
时表》和《表太尉董公可相国》。傅增湘称:“此本乃乔世宁与俞宪校订者,以
《独断》列卷首,为文凡九十buy 二篇(笔者注:《宗庙祝嘏辞》离为两篇,按诗文篇
目为九十一篇)。自谓卷省旧之半,篇益旧之三,盖次第悉已改易矣。”*傅增湘
《藏园群书经眼录》,第819页。
杨贤本文字上的校订,如:
《述行赋》“余有行兮京洛兮”,杨贤本第一个“兮”字作“于”。
《述行赋》“经圃田而看北境兮”,杨贤本“看”作“瞰”。
《述行赋》“吊纪信于荣阳”,杨贤本“荣”作“荥”。
《述行赋》“甚涛塗之复恶兮”,杨贤本“甚”作“稔”,“复”作“愎”。
《述行赋》“魄嵯峨以乘邪兮”,杨贤本“魄”作“迫”。
《述行赋》“行游目以南游兮”,杨贤本后一“游”字作“望”。
《述行赋》“忿子带之滛逆兮”,杨贤本“逆”作“逸”。
《述行赋》“玄雪黯以凝结兮”,杨贤本“雪”作“云”。
《述行赋》“义二士之侠坟”,杨贤本“坟”作“愤”。
《述行赋》“弘宽裕以便辟兮”,杨贤本“以”作“于”。
有些纠正了兰雪堂活字本存在的误字。茅本卷末署名“东海生”跋云:“得南都余
(‘俞’字之误)汝成本,益文二十有一(笔者注:覈检目录似实增二十篇),而损卷
为六。益之则是,损之则非,其间亦稍稍补辑遗漏,尚不免鲁鱼亥豕之舛,信乎校
书之难也。”肯定了杨贤本补正兰雪堂活字本“遗漏”之处,但自身也存在讹误字。
2.4出自杨贤本的茅本
茅本刻自杨贤本,其行款版式为9行19字,白口、四周单边,单黑鱼尾。版心上
镌“蔡中郎集”,中镌卷次,下镌叶次和刻工。卷端题“汉蔡中郎集卷之一”,次
行低八格题“吴兴后学茅一相康伯父订”。卷首有欧静《蔡中郎文集序》,次嘉靖
二十七年乔世宁《蔡中郎集叙》、嘉靖戊申俞汝成《刻蔡中郎集说》、万历元年王
乾章《蔡中郎文集叙》、《汉蔡中郎集卷目录》。
该本不仅将杨贤本由六卷调整为十一卷本,而且在杨贤本九十一篇的基础上,增益
活字本有而杨贤本未收的三篇,总计九十四篇,可能是存世蔡邕集收文最多的本子。
另外,两本在文字上也存在差异,如《述行赋》“怀伊吕而黜遂兮”,杨贤本“遂”
作“逐”;《协和婚赋》“二族崇饰”,杨贤本“饰”作“餙”等。
该本卷末有署名“东海生”跋,云:“中郎集,余得三本,一出于无锡华氏,为卷
十一,得文七十有一首,前后错杂至不可句读;再得陈留令徐子器本,大都袭华之
旧,而了不加察,徒为木灾耳。最后得南都余(‘俞’字之误)汝成本,益文二十有
一,而损卷为六。益之则是,损之则非,其间亦稍稍补辑遗漏,尚不免鲁鱼亥豕之
舛,信乎校书之难也。”推断茅本之刻似弥补活字本、徐本和杨贤本之失。又书中
有郑振铎墨笔题跋,云:“茅一相编刻本,斟酌诸本异同,颇为精善,惜世少知
者。”考虑到茅本收文较全,辑校尚属谨严,校勘整理蔡邕集应以茅本为底本。
2.5出自兰雪堂活字本的徐本
徐本,《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均著录为“明刻本”。
因书中有万历元年(1573)王乾章《蔡中郎文集叙》云:“文集若干卷,旧刻于吴
中”“检笥中得中郎文集,檄陈留令徐子器校雠而雕之……杀青已竟,请余斯文,
乃弁诸首。”又按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马维骥刻本(以下简称“马维骥本”)保留
有万历二年(1574)徐子器《跋中郎文集》称:“今即其遗文之仅存者,刻而传
之”,“予遂刻而成之,俾益流传于不朽云。”故旧称“徐子器本”。
此本行款版式为9行21字,白口、四周双边,无鱼尾。版心上镌“蔡中郎集”,
中镌卷次和叶次。卷端题“蔡中郎文集卷之一”,次行低三格题“汉左中郎将蔡邕
伯喈述”。卷首有王乾章《蔡中郎文集叙》,次《蔡中郎文集目录》。篇目同兰雪
堂活字本,亦为七十一篇,正文十卷、外传一卷。
关于此本的底本,序并未明言,而序所称“文集若干卷,旧刻于吴中”似即指兰雪
堂活字本蔡邕集。徐本篇目同兰雪堂活字本,茅本卷末署名“东海生”跋云:“得
陈留令徐子器本,大都袭华之旧,而了不加察,徒为木灾耳。”瞿镛亦云:“万历
间有徐子器刻本,虽依旧第而有增删处,失其真矣。”*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
录》,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本清代卷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
270页。近人傅增湘则认为:“中郎集刊本以此为最佳,亦殊少见。王序不言其
所出,然其次第、篇数与活字本同,盖出于宋本也。至杨贤、茅一桂诸本均改易卷
第矣。”*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第819页。又张元济认为:“是本首篇为
《故太尉桥公庙碑》,四铭印列庙碑之后。其余编次,亦悉依欧本,并未变乱,是
犹远胜俗刻也。”*张元济《涵芬楼烬余书录》,第648页。以之与兰雪堂活字本、
杨贤本和马维骥本对校,存在差异,如:
《胡广黄琼颂》“仍践其卫”,兰雪堂活字本、杨贤本“卫”均作“位”,马维骥
本同徐本。
《述行赋》“白朝廷敕陈留太守遣余到偃师”,兰雪堂活字本、杨贤本“白”均作
“自”,马维骥本同徐本。
《述行赋》“心郁伊而愤思”,杨贤本“伊”作“悒”,兰雪堂活字本同徐本,马
维骥本作“抑”。
《述行赋》“路丘墟以盘荣”,兰雪堂活字本、杨贤本“荣”均作“縈”,马维骥
本同徐本。
《述行赋》“谿壑藑其杳冥”,杨贤本“壑”作“谷”,兰雪堂活字本、马维骥本
同徐本。
《述行赋》“置菼奥与台莔兮”,杨贤本“奥”“莔”分别作“薁”“菌”,兰雪
堂活字本、马维骥本同徐本。
《述行赋》“缘增崖而结茎”,杨贤本“增”作“层”,兰雪堂活字本、马维骥本
同徐本。
《述行赋》“悲宠妾之为梗兮”,杨贤本“妾”作“嬖”,兰雪堂活字本脱,马维
骥本同徐本。兰雪堂活字本“梗”作“绠”,马维骥本同徐本。
《述行赋》“操舫舟而泝湍流兮”,杨贤本“操”作“乘”,兰雪堂活字本同徐本;
兰雪堂活字本“流”作“浴”,马安稳 维骥本同徐本。
《述行赋》“纠忠谏其侵急”,杨贤本“侵”作“骎”,兰雪堂活字本、马维骥本
同徐本。
《述行赋》“周道鞠茂草兮”,杨贤本“鞠”作“鞠为”,兰雪堂活字本、马维骥
本同徐本。
《短人赋》“憔侥之后”,杨贤本“憔”作“僬”,兰雪堂活字本同,马维骥本同
徐本。
《短人赋》“哗啧怒语”,杨贤本“哗”作“啧”,兰雪堂活字本、马维骥本同徐
本。
《短人赋》“与人相距”,杨贤本“距”作“拒”,兰雪堂活字本、马维骥本同徐
本。
《短人赋》“弊凿头兮断柯斧”,杨贤本“弊”作“敝”,兰雪堂活字本、马维骥
本同徐本。
《饮马长城窟行》“书上竟何如”,杨贤本“上”作“中”,兰雪堂活字本、马维
骥本同徐本。
通过上述比对,徐本基本出自兰雪堂活字本,又经部分修订文字。傅增湘认为该本
“出于宋本”而以之为最佳,似非允论。马维骥本除个别文字与徐本有异外,两本
基本相同,佐证直接出自徐本。
2.6出自徐本的马维骥本
此本行款版式为9行18字,白口、四周单边,无鱼尾。版心上镌“蔡中郎集”,
中镌卷次和叶次,下镌刻工姓名。卷端题“蔡中郎文集卷之一”,次行低三格题
“汉左中郎将蔡邕伯喈传”。篇目和卷第同徐本和兰雪堂活字本。卷首有欧静《蔡
中郎文集序》,次万历元年王乾章《蔡中郎文集叙》、万历二年徐子器《跋中郎文
集》,次《蔡中郎文集目录》。篇目同徐本和兰雪堂活字本。
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藏有一部马维骥本(编目书号81637),有万历三十九年《重刻
蔡中郎文集跋》,“用是谒选得陈留令。陈留,故汉中郎蔡公里也。余履其地,遐
想其人,因询诸父老,购所为其裔苗者,而未有也。独邑中有文集十卷,板已磨勒
不可校矣……会郡伯(?)王使君亦有此命,于是开□□工,几阅月而始成。”末署
“万历辛亥小暑之吉乡贡进士知陈留县事历下震乐马维骥谨跋”。跋所称“邑中有
文集十卷”应即徐本,据该本校订后而刻。
通过现存蔡邕集版本的梳理,可以将其版本系统描述为:北宋欧静本为今传蔡邕集
的祖本,该本在明代的直接传本是兰雪堂活字本,活字本在欧静本的基础上删去非
邕作篇目,而增益外传一卷八篇。徐本出自兰雪堂活字本,篇目照旧保留,而文字
经过校订。马维骥本又直接出自徐本。郑氏本据兰雪堂活字本而刻,存在部分文字
的讹误脱佚。杨贤本也出自兰雪堂活字本,篇目增益二十篇,文字也及经过校订。
茅本直接出自杨贤本,篇目又增益三篇,是现存蔡邕集收文较多之本。校勘整理蔡
邕集,应以茅本为底本,而以兰雪堂活字本、杨贤本和徐本作为参校本使用,郑氏
本和马维骥本可不用。
研究两汉人集应以蔡邕集为重点,其一,传本较多,为考察蔡邕集诗文篇目和版本
系统提供了资料基础;其二,可追溯到早期的祖本,即北宋欧静本,藉以可知旧本
之貌。这两点是同样有明刻单行本的贾谊集、东方朔集和扬雄集所不能及的,更远
胜明人所编丛书本汉人集。开展蔡邕诗文研究的基础,依赖于完备的蔡邕集校勘整
理本(笔者注:邓安生先生已撰有《蔡邕集编年校注》,在校本的使用上似尚需增
补)。存世蔡邕集版本及其系统的考察和梳理,无疑为进一步整理蔡集在甄选底本
和校本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发布于:2023-03-18 03:37: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0818772945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蔡邕传.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蔡邕传.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