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章——知其雄,守其雌
⼀、原⽂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
知其⽩,守其⿊,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
为天下⾕,常德乃⾜,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之,则为官长。
故⼤制不割。
⼆、各家之解评析及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越是⾃⼰雄强刚猛,越是要守得住雌柔安静,就像⼭珠海航展直播 间低凹的溪⽔⼀样。像溪⽔⼀样,那规律性的德就不会失去,就像复归于婴⼉的品德。越是内
⼼有光明和信念,就越能不在乎别⼈⿊⾃⼰或是⾃⿊,这就是能领导天下的⽀点。有这个⽀点,那最⾼的品德就不会出现偏差、错误,复归于⽆穷
⽆尽的智慧。越是懂得⾃⼰的荣誉,被羞辱时就越能守得住,就像善于处下的⼭⾕⼀样。像⼭⾕⼀样,那常德就会越充⾜,就像返朴归真⼀样。像
圆⽊分散则成为各种器物,圣⼈善⽤各种器物所以成为百官之长。懂得⼤制作的⼈,不会去把原材料分割成细细碎碎的,所以说,最好的政治体制
是统⼀的,不是割裂的。
2、南怀瑾《⽼⼦他说》
(1)知其雄,守其雌”是⽣理上的修养:这⾥说的雌雄,就是阴阳的意刘汉涉黑案 思。“知其雄”,雄是阳性,代表了开发、光明,放射四⽅。雌性代表的
是⿊暗、宁静、收敛、保守。雄是动的,雌是静的。所以,修道的⼈,⼯夫做的是静态,但要懂得阳的⼀⾯,才能开发⽆穷尽的智慧。“为天下
溪”说明胸怀要像⼤海⼀样⼜⼴阔⼜谦下。不离动静之间,⼀动⼀静,都有道的作⽤,能够“常德不离”,最后的成功是“复归于婴⼉”,⼼性刚
强慢慢变成⼼念柔软,⾝体也到达“软地”。⾃⾝修道要把阴阳调配好,才可以到达如婴⼉般的柔软境界。这中间第⼀是讲⽣理上的阴阳调配,第
⼆是讲⼼念上的善恶。
(2)“知其⽩,守其⿊”是⼼性上的修养:善业善⾏叫做⽩业,恶业恶⾏叫做⿊业。能够⽆妄想,⽆分别,小气 就是⾄善之念,也就是儒家所讲
的“⼈欲净尽,天理流⾏”。这是⽩业,不起分别。“守其⿊”,⿊业守他做什么?这个意思是说,不会去动丝毫恶业的念头。“为天下式”,是
⼼理⾏为的标准,是⾄善⽆恶。⼼理的修养达到“⼈欲净尽,天理流⾏”时,起⼼动念上不会有错,念念起来都是善念,与天⼼相吻合。中国⽂化
上讲“天⼼仁慈”,天⼼是⾄善,“复归于⽆极”,最后归到西班牙国王杯赛程 恶念净尽,善念亦不动,这个就是所谓⽆极,是⾄善了。
(3)知其荣,守其辱”则是⾏为上的修养:⼤家都晓得胜利是光荣的,⼤家都想胜利。光荣后⾯就是不光荣,有成功,⼀定就有失败。要知道⾃
⼰的本来,⾃⼰平常⾃然的⾯⽬。“常德乃⾜,复归于朴”。他的常德⾜了,品性⾏为能够得上“朴”,就是归到最原始朴素的英雄本⾊了。真正
有⾼度修养的⼈才是朴实⽆华的。这就是“复归于朴”的道理。
(4)朴实⽆华,那是最为重要的,不管是⼼理敬队礼 、⽣理,或者是⾏为上,都要修养到“朴实”。不加妄念是基本的修养。⼈性本来就很朴实,所以
不朴实的⼈,是被后天环境污染的结果。能够把这些污染去掉,回归到本来的朴实,那就是“道”。“朴实⽆华”散解了以后,就变成物质⽂明的
兴起。“圣⼈⽤之,则为官长”,圣⼈懂得了这个道理,就创建了⼀种政治制度,那个制度是没有制度,没有法律,也没有道德的。但⼈⼈都⾃然
守法,并不要法律来约束;⼈⼈都不必讲道德,⾃然合于道德的标准。所以,“道法⾃然”,那个社会,本⾝就是道德,这就是所谓“⼤制不
割”。
3、⽩云先⽣《⽼⼦之道》
(1)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雄,⼈之智,⼈之刚强,为雄。其,是指君王。类似于前⾯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都是指君王。
道之性,虚静⾃处,任万物⾃化。⼈之性,常出离于天,强⽤⼈智。君主欲作之智,欲作之能,为雄。
雌,君王以静柔处道,去其轻浮躁动,以⼈智强为。君主唯以重静之术修⾝,笃守⼤道,不贵其师,不爱其资,不以⼈助天。这样才能天道常运。
谿,喻指道济天下,如源源不断的溪流⼀样。谁为天下谿呢?有道之圣王,如天下谿。圣王处天⼈之际,如同⼀根脐带那样,连通着道并滋养着天
下万物。
(2)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
常德,恒常不变的天道⾃然之德。万物之所宗,为道。万物之所府,为德。万物禀受天道,⾃然⽽然,⾃为⾃化,君主辅天道⽽佐天运,不以⼈灭
天,不以⼈助天,为常德不离。含德之厚,⽐于⾚⼦。婴⼉是德全之⼈。同样的,圣王不离于道,其德全于天,故,复归于婴⼉。
(3)知其⽩,守其⿊,为天下式。
⽩,⼈之积,昭昭然显明于天下,为⽩。道之不积,浑然为⼀,昏默如⿊,暗于⽞冥。式,天⼦为治理天下,所制定的式法。式法,指礼仪法度规
章制度。
(4)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极。
忒,⼈之积,⽽有极,有极者为忒。圣⼈抱⼀为天下式,⾏⾃然之教。故能常德不忒。复归于道之不积,不积者,则复归于⽆极。
(5)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
荣,⼈之名为荣。君王在天下,居上位,安万民,为万化定基,故能体其君临天下之威权。
辱,指君王处道以虚,去名退⾝⽽成天道之全。君王不⾃恃以名,⽽守之以道,若去荣守辱。是谓守其辱。
天下⾕,退⼰之⾝,全天之道。⼀⾝不可蓄万物,唯天可以蓄万物。圣王之治天下,若天之临天下,万物⽆所不蓄,是为天下⾕。
(6)为天下⾕,常德乃⾜,复归于朴。
君王退⾝全天,为天下⾕,其德同于天,故能天运常⾜,⼈复成其天,与道为⼀。朴,天⼈相合,⼈同于道,浑然若⼀,为朴。
(7)朴散则为器,圣⼈⽤之,则为官长。
朴,指道。器,指天下神器,神器既⽤来指帝位,也⽤来指帝王为政之道。朴散则为器,指道之在天下,圣王⽤之,⽽统天下。官长,统治者的意
思。
(8)故⼤制不割。
⼤制,天道之治。割,天⼈割裂。圣王为政以天,去⼈之智,去⼈之积,去⼈之名,故能⼈不离天。
三、我之体悟——宠辱不惊
⼜是⾮常对仗,读起来郎朗上⼝的⼀章。本章还是在讲圣⼈该如何治国。⽩云先⽣⼀直在天道⼈道上绕,绕的我不知所云,暂且不论。从⽤的⾓
度,我个⼈更喜欢韩鹏杰的解释,接地⽓,可以给我个⼈⼀些启发。
但我觉的南怀瑾⼤师的解读,可能更符合⽼⼦的本意。回到那个时代,天下正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指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态,就是这些君
王“离道”之⾏的结果。⽼百姓本来就很朴实的,本来是不需要法律和道德来约束的。圣⼈应该在⽣理,⼼理,⾏为上进⾏修⾏,然后“处⽆为
之事,⾏不⾔之教”。⼤概就是说圣⼈做好⾃⼰,百姓⾃然安居乐业!虽然我个⼈实在觉得这⼀观点太过于理想化,但确实符合当时的情形,
说说过于理想化这点:⼀,什么样的⼈才能修道如此境界?⼆,真的有那种⽆需道德或制度约束,⼈民⾃觉的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吗?我们看动物
世界,群居动物也是有各种打⽃、争抢、挑衅、压制、杀戮等⾏为的,有严重的甚⾄会造成整个群体⾛向衰亡。“⼈性本来就很朴实的”这点没有
错,但这种朴实⾥原本就有善有恶,有合作有分裂。这些善恶的种⼦,慢慢长⼤,就变成了各种团体和团体的⽃争。⼈类社会合久必分,分久必
合,这可能也是另⼀种“道法⾃然”。
救世太难,圣⼈太难,⾮我辈可企及,我个⼈读经有点⾃⼰的收获即可——可谓是“弱⽔三千,我只取⼀瓢饮”。我对于本章的理解:
内⼼越是了解雄强钢硬的厉害,外在越应该做到柔软⽽宁静,像溪⽔⼀样⾄清⾄柔⾄下。内⼼越是有光明和信念,外在就越不在乎别⼈⿊⾃⼰,这
就是能做领导的关键。内在越是懂得⾃⼰的荣誉所在,外在就越不在乎别⼈的羞辱,就像善于处下的⼭⾕⼀样。归于⾄朴,就可以守住德⾏。这⼀
段,我觉的跟前⽂⼗三章的“宠辱若惊”遥相呼应。那⼀段讲反⾯,这⼀段讲正⾯,如何能做到“宠辱不惊”“常德乃⾜”呢?就是⽼⼦平整的反义词 说的
这些“知其雄,守其雌”“知其⽩,守其⿊”“知其荣,守其辱”。⽤现在语⾔说,就是⼀个⼈只有内⼼⾜够⾃信⾃强⾃⾜,才会不在乎那
些外在的荣辱和挫折呢。
本文发布于:2023-03-18 00:18: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0699032929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道德经第二十八章.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道德经第二十八章.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