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笔记

更新时间: 阅读: 评论:0

智能手机介绍-冬天适合钓什么鱼

小石潭记笔记
2023年3月18日发(作者:宝宝发烧呕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部编版)第

10课《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师:哦?这位同学很有想法啊,你从何得知?

生:这句话里的“全石以为底”,就是“以整块石头作底“。

师:那么,这句中的“以”和“为”如何理解?它们与“卷石底以出,为

坻……”中的“以……为…”一样吗?

全班沉默片刻,思忖。

生:我认为不一样。第一句中的“以为”是“把……作为”的意思,“为

坻,为屿……”中的“为”应该是成为,或形成。

师:嗯,很好,你理解的很准确。那“卷石底以出”中的“以”的用法呢?

终生窃窃私语。

师提示:请同学们关注课文下边的“注释”,找一找。学习文言课文,我

们一定要学会借助工具书和课文的“注释”独立思考,自行解决一般性困难。

生:“以”在这里是“而”的意思。

师:不错,在这里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我们明白其用法就可以了,

在这里不详细讲文言语法。同学们,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小石潭只是以一整块

石头为底构成的,这也紧扣题目中哪个字?

众生:小。

师:是啊,小石潭的确很“小”,小到只是一块石头形成的。文中能体现

小石潭的“小”的地方还有吗?请同学们再细读课文,说出你的发现。

生继续读课文,思考,分析,比照。

生:我认为还有一点可以体现小石潭的“小”,就是从潭中的鱼可以看出。

师:哦?潭中鱼?请具体说说。

生:课文第二段说“潭中鱼可百许头“,也就是“大约有一百来条鱼”,

说明鱼的数量不多,从这可以看出小石潭的“小”。

师:同学们赞同他的意见吗?

众生表示同意。

师:很好,你很善于发现。那潭中“有一百来条鱼”应该是经过作者大致

数过或目测估算的吧,这又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什么呢?

生:说明水很清。

生:对,水很清澈,才能看得清,浑水是看不清鱼的数量的。

师:看来同学们心都很细,善于抓住细微之处品评,这也是作者写景的高

妙之处,善于从细处着笔,抓住事物的特征来写。同学们刚才通过鱼的数量推

断小石潭的水很清,还能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水清“的特点吗?

学生继续研读。

片刻后,生:还有这狗狗寿命 句:“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这句说的是潭中的鱼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

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它说明水很清澈。

师:很好。哪位同学再帮她补充分析一下?

第5页

生:鱼好像在空中游动,阳光能照到水底,而且能看得见鱼儿的影子,这

就充分体现了水的清澈透明。

师:分析很到位。鱼儿就像在空气中游动一样,并且能照见影子,的确小

石潭的水无比的透郊游的英语 明、澄澈,一眼见底。这让我想起了苏轼的《记承天诗夜游》

中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写景描写,同学们还记得吗?

经过提示,生渐次杂乱的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

师:这句话怎么理解的?

生相继举手发言,互为补充,回顾和解读这句话的涵义。

师总结:同学们品析的很深入。苏轼笔下的景色同样很美,《记承天诗夜

游》中描写的是夜景,是如水的月光,皎洁透明,澄澈,空灵,静谧,是通过

美丽的想象和比喻来侧面体现月夜的特点。只不过不同的是,本文柳宗元笔下

却写的是实实在在的水,是通过游鱼来体现水的清澈的。二者真可谓异曲同工,

这种手法我们可以称之为什么呢?

生七嘴八舌:侧面描写,侧面烘托……

师:对。这样通过侧面鱼来写衬托潭水清澈的句子还有吗?

生:还有“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写鱼

儿呆呆的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这是通过写鱼的样

子来写水的。

生:是写鱼的动态……

生:从发呆到忽然游走,有静,也有动。

师:对,这就是动静结合的写法,动静相生,写出的不仅是鱼的“动态”,

更应该说写出了鱼儿的“情态”。同学们知道我为什么这样说吗?

生默然,读文,思索。

生: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说“似与游者相乐”,鱼儿就像跟游者相互玩乐似

的,想象出了鱼的神情和心情。

师:哦,说的好。看来这潭中鱼生活的很……?

生:开心

生:快乐

生:悠闲

生:安闲,自由自在……

师:看来确实如此,这里的鱼儿悠然自得,愿意与游客亲近。我们常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作者所留下的语言文字,必定染上了作者的自我情绪。这

里快乐仅仅是“鱼之乐”吗?

生:不是,“相乐”是相互快乐,一起快乐。看到这些快乐的鱼儿,游人

们的心情也同样高兴起来了。

生:这是灵性的水,里面的鱼儿快乐,也能带给游者快乐。

第6页

师:说的真好,好一个“灵性”!小石潭灵性的水,灵动的鱼,带给游者

的是心灵的愉悦、放松和享受,鱼之也即人之乐,作者之乐。同学们,面对如

此美景,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感情和语气来朗读这些优美的文字呢?

生:轻快的,舒缓的,愉悦的……

生集体朗读第二段,师指导后,师生再次共读本段。

师:同学们,读作者的文字,我们总能感受到他流淌在字里行间细腻的感

情,能品出此时他快乐的心境。作者采用的这是一种什么艺术手法呢?

生:借景抒情

生:情景交融

生:寓情于景…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在我们的写作中,也要学会这种情景交融、即景抒

怀的写作手法,用情感让景物生动、增色,以景物让情感饱满、丰盈。小石潭

虽小,却是个美丽而多情的好去处,潭中“石奇”,潭中“水清”,潭中“鱼

乐”,在作者的镜头转换里都定格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除了“石潭”本身外,

作者还将镜头拍摄了哪些呢?

生:还有小石潭周围的环境,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师:竹树环合表现在哪里?

生:“隔篁竹”,“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师:请大家将这些写景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并发挥想象,改成生动优

美而富有情感话。

全班集中注意力再次阅读课文,教师巡视指点。

学生展示改写成果。同学相互点评。

教师总结点评:小石潭不仅潭石奇,潭水清,潭边的树也青葱、美丽,置

身于此,就如同身在仙境,怎能不乐在心间,开怀大笑呢?同学们,如果是你,

也一定会流连忘返吧……

终生点头,啧啧称赞,认同。

在此,我本欲做转折性的过渡和引导,恰在这时,忽有一女生站起来:老

师,既然小石潭这么美,那为什么作者后边还说“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呢?

我始终想不明白,课文前半部分说的“乐”,跟最后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是不是矛盾了?

我顺势结果话题:这个问题提的很有价值。是啊,为什么作者一开篇就写

到“心乐之”,而后却心情急转而下,变得“凄寒”了呢?请同学们交流讨论,

开始为何“心乐之“,后边却又无法抑制的失落忧伤了。

学生有的独自阅读课文,思考,有的同桌间、前后排间交流讨论。教师巡

视点拨。

不一会,生陆续举手:作者开始“心乐之”,是因为他们还没见到小石潭,

就已经听见了好听的水声。

师:他们是怎么找到小石潭的?

第7页

生:从小丘出发,向西行百二十步,隔着一片竹林,听见了清脆悦耳的水

声,然后砍掉竹子,开了一条小路走进去,才看见了小石潭。

师:你叙述的很清楚,条理分明。这可谓是“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在

这个发现的过程中,就像电视纪录片的镜头一样,随着行踪的变换,镜头中呈

现的景致就不一样,这种写法就是“移步换景”,在今后游记类的文章写作中

同学们可以尽情应用。由此看来,小石潭真是“藏在深闺无人识”啊,曲径通

幽,这个探秘、探幽的过程本身是充满好奇心、充满诱惑力的,所以见到小石

潭石自然压抑不住的“心乐之”。可惜的是,这样的快乐却是短暂的,以至于

觉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又是为何呢?

稍顿,一男生站起来怯怯的说:这是因为作者当时被贬官,心情十分低落,

愤懑,所以触景伤情了……

师:哦?你从哪里得知?

生:我从课文的导读框中知道的。

师:你很善于利用现成的学习资源啊。我们的语文课文每一课前都有一段

导读性的话,要么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要么提出课文独特写法,要么交待课文

写作背景,要么引发我们阅读的兴趣与思考,今后同学们在预习课文或自主学

习时,一定要学会从导读语中获取有用信息。下来我们一起朗读一下本课导读

内容——

生齐读后开心成语 ,师:结合这些信息,请同学们再补充介绍一下作者柳宗元,以

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个学生相继发言,进行了作者及作品介绍。

教师在此基础上,做了较为详细的补充介绍,主要关于柳宗元家世、文学

才情和政治思想,以及所生存的盛唐入衰的时期,所经历的王叔文政治革新运

动,尤其对政治变革失败被贬官后,一家人谪居永州荒僻之地时艰难的岁月,

政治的失意,拮据的生活,丧母的悲痛,于孤寂悲凉苦闷之时纵情与永州山水

间“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的心境,以沉重而舒缓的语气向学生娓娓

道来,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柳宗元其人其事,进而领会作者身处此时

此景心绪的急转而下——乐,只是短暂的,而这种深入骨髓的孤寂凄冷、苦闷

忧伤、愤懑压抑如影随形,就像毒蛇一样时时盘绕在作者的内心深处!一“乐”

一“凄”,一切尽在不言中!

接着,进一步引发学生哲理性思考:有句禅语叫“物随心转,境由心生”,

说的就是环境与心态的关系,很多时候,事物美丑都是随着心情好坏而变化的。

有人说,环境改变人,有人说,人改变环境,这要取决于人和环境谁更强大,

谁就能改变对方。因此,有时我们要学会改变环境,有时我们要学会顺应环境。

对于课文最后一小节,专门强调“同游者”,我想这既是古代游记的通常

写法,但绝不仅是如此,作者应该另有深意。纵观全文,写景抒情,知人论世,

从文字中可以看出,陪同作者游小石潭的,有与其境遇相同者,有亲人,有朋

友,有年轻人(或许是他的崇拜者?),无论他们的身份和年龄如何,能在作

者寥落颓败之极,依然能够陪同他,抚慰他的,定是能从心里真正“懂他”的

人吧,而这,又怎能不特笔记下呢?亦或许,纵然有众人相伴,有美景相邀,

却反而更添了他内心的孤独凄清呢?

第8页

四、读读写写,巩固延伸

南宋学者李耆卿在《文章精义》中这样论述:“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

苏如海”,意即说,柳宗元的文章如清泉之水,清澈雅致,清新自然,读来赏

心悦目。通过对本文的品析,更加深了对柳宗元文章风格的认知,请同学们完

成两个任务:

1、读本文,便有身临其境之感,请同学们感情地自由朗读全文,同桌之间

(或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读给对方听,试着背给对方听。

2、请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与联想,课后将本文改写成一篇清新自然的现代

文,改写不受原文句段顺序和文字内容限制。

【教后反思】

这是我久违课堂以来,再次真正走进教室,走进学生中,与孩子们共同享

受语文之美,而且是我不太擅长的文言文学习。教学过程显得有些拙劣,但很

真诚,很努力。

两节课上完,我一个最深的感受是:原来,我离孩子们、离语文课堂并不

很远。这种感受来自于一点点盲目的自我良好感觉:一是廉颇老矣,但激情还

在,教学中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跟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相对较为融洽,

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也能够得以落实,尽管没做到全班学生人

人站起来发言,但能感觉到学生对我的接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碰撞和

语言、情感交流较为深入,这使得教学避免了我唱“独角戏”;二是教学过程

做到了“细”“实”,落实了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相结合的基本任务,打

破了过去那种“先读通顺——落实翻译——简单赏析”的旧路子,教学活动中

抓住题目中的“石”“潭”二字品析写景特点,进而抓住“乐”“凄”二字领

悟心境变化,并在由浅入深、由知到情的层进中,落实了重点文言词汇积累;

三是注重了“读”,默读、朗读、齐读、个人读、范读、情感读、背诵读等多

种形式相结合,在读中识字,在读中赏景,在读中悟情,在读中记诵,逐渐培

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四是在众语文同行朋友的指点和建议下,备课之初

完全抛开对教材资料的依赖性,初步完成了自己对课文的自我解读,而后在备

课补充完善时,更多了解和掌握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这使得课文的解读有了

更加丰富的内涵,有了厚度。五是注重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自主学董小姐简谱 习

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然而,教学中我最不满意的在于以下几点:一是教学设计缺乏创意,仍然

较多的囿于传rather的用法 统的文言文教学思想和思路;二是没能科学处理教学内容的疏密

和精当取舍,过于细致,这样就容易面面俱到,难以有亮点,有突破;三是对

于调动学生情绪不活,关照每一个学生的临场学习状态不够,教学中有些拖泥

带水;四是自己对语文教学研究的不够,语文理论学习太少,“潜心”于对课

文的研读不细致不深入,显得浮于表面,这需要今后系统化、不间断地阅读语

文教学理论,深入课堂教学实践,与其他老师、名师专家共同交流探讨。

自我改进意见,二十个字:删繁就简,简单明快,坚守语文“本色”,凸

显自我个性。

我知道,教育教学没有完美,但我尽可能做到努力、完善,形成自己独立

的思考。在语文教学这条路上,我已经遗失的太多太多了,我才刚刚出发,很

第9页

多朋友都已走的很远很远了,而我,必须矢志不渝的寻觅着问候语有哪些 ,追赶着,或许,

走着,走着,我就能遇见更多的美好!

愿与热爱语文的同仁们共勉,愿真诚听取朋友们的建议意见!

本文发布于:2023-03-17 23:31: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0670962926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小石潭记笔记.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小石潭记笔记.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