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
第3O卷第1期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Yunyang Teachers College
Feb.2010
Vo1.30 No.1
从徐渭《南词叙录》看明前中期杂剧衰微与传奇兴盛
王家东
(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摘要]对于艺术发展过程,浪漫的爱情故事 探索其内部规律,能知道其发展、繁荣、衰微是一种必然;探索外部规律,能
知道其在某个时代形成这种必黄金市场行情 然也是一种必然。杂剧与传奇的交替繁荣就是符合这样的规律的,对它们二者
内部规律与外部规律的结合考察,便能解答二者的交替繁荣为什么会发生,又为什么会在明代发生。徐渭的
《南词叙录》中很多观点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回答。
[关键词]南词叙录;明前中期;杂剧衰微;传奇繁荣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78(201O)O1一o031—04
中国古典戏曲内部不同种类之间,起源时间
各不相同,在发展繁荣上也呈现出交替繁荣的局
面,从杂剧到传奇,再到花部,分别在元代、明代、
清代达到其发展的高潮。不同的戏曲类型的前后
交替繁荣并不是典型的前后继承的关系,它们的
起源不同,在发展过程中有着相互的影响,但是繁
荣更多的是自身发展的结果,其中第一次的交替
繁荣过程是在中国古典戏曲艺术形成完备形态之
后近百年就完成的,对这样一个过程的考察,更有
利于我们理解戏曲发展史上的种种现象。
杂剧的衰微与传奇的兴起作为戏曲发展史的
一个研究对象,从这个现象产生之初就获得很多
人关注,在明代中期很多论者就注意到了北曲南
曲交替繁荣的局面,只不过在论述中有很大武断
的成分。王世贞云“三百篇亡而后有骚、赋,骚、赋
难入乐而后有古乐府,古乐府不入俗而后以唐绝
句为乐府,绝句少婉转而后有词,词不快北耳而后
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1]”吕天成云
“自昔伶人传习,乐府递兴,爨段初翻,院本继出;
金、元创名杂剧,国初演做传奇。’'[2] 王骥德云
“人元而益漫衍其芝娃娃 制,栉调比声,北曲遂擅胜一代;
顾未免滞于弦索,且多染胡语,其声近噍以杀,南
人不习也。迨季世人我明,又变而为南曲,婉丽妩
媚,一唱三叹和鱼有关的成语 ,于是美善兼至,极声调之至。始犹
南北画地相角,遁年以来,燕赵之歌童、舞女,咸弃
其悍拨,尽效南声,而北词几废。’,[ ]5‘。现代以来
的研究者关注的视角往往局限于单一的一种戏剧
样式,很少有学者将这种戏剧现象打通起来来观
照。虽然研究者也注意到了杂剧与传奇的相互影
响,但是仅仅是宏观上的把握,缺乏史的线索的交
代。在各种各样的文学批评史当中多认为:传奇
作品大量涌现,把称雄剧坛的杂剧挤下了宝座,从
而形成了北曲杂剧衰微,南曲传奇勃兴的局面。
这个论述基本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却忽视了单靠
作品的大量涌现是不足以将杂剧挤下宝座的。而
且这种论述并没有认识到在这个过程中观众的取
舍应该起到的关键作用。
杂剧是一种包含多种艺术要素的复杂的表演
艺术,它的衰微势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如果从艺术性来看,以剧本渐少,艺术性、战
斗性缺失来作为杂剧衰微的标准,那么从元代末
年杂剧就走上了自己的衰微之路;如果从杂剧体
制的特征出发,以杂剧体制的突破作为杂剧衰微
的标准,那么这个时间应该是在明初}但是评价一
种艺术样式的衰微与否主要应该看这种戏剧样式
是不是仍然在演出市场活跃,是不是仍然是戏曲
演出的主导。因而从杂剧演出的情况来看,杂剧
衰微的完成应该是在明中叶。
不可否认,杂剧与传奇自身的艺术原因与这
样一个交替繁荣的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
笔者将《南词叙录》作为行文出发点的原由。《南
词叙录》用史的线索梳理了南戏的源流,虽然更多
的是针对南戏这一种戏曲样式,但是徐渭的许多
论述却一阵见血的指出了杂剧的弊端以及南戏的
优势。但是这种艺术原因必须与一定的社会政
治、经济、文化原因相结合之后才能发挥作用,推
动这样一个交替过程的发生。在这里笔者希望将
杂剧的衰微与传奇的兴盛打通起来观照,通过整
[收稿日期]2oo9—12—26
[作者简介]王家东(1984--),男,山东枣庄人,兰州大学文学院戏剧戏曲学硕士,主要从事戏剧影视文学创作与批评
研究。
YYSZXB
3 l
王家东:从徐渭《南词叙录》看明前中期杂剧衰微与传奇兴盛
体把握明前期与明中期在社会背景、政治政策、社
会文人精神的变化来找寻杂剧衰微传奇兴起的必
然性。
一
、明前期到中期社会环境的变化
明前期到中期社会环境的变化主要集中在两
个方面,一是政治环境,二是经济环境。
就政治环境来看,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统
治中国98年的元王朝的结束不仅有政治上的意
义,更有着深刻的文化意义:与政治上的大一统相
适应,思想上的高度集中再次来临。儒家的正统
文化、程朱理学作为治国方略再次被提出,《明史
・礼志》记载了洪武元年朱元璋遣使赴E睦i阜致祭
临行喻日:“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并。有天
下者莫不虔修禊事。朕为天下主,期大明教化,以
行先圣之道。’,[ ]同样《明史・礼志》还记载了朱元
璋试图建立礼、乐两局进行文化控制的史实,这种
局面在各个方面影响了明代戏曲发展。
然而明代初期的大一统与政治上的强势并没
有维持太长的时间,经过靖难之役与土木堡之围,
到明孝宗执政2-际,明朝还有一个短暂的中兴期。
但是明武宗继位之后,明朝就进入了衰退期,君主
由最初的开创之主也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守成之
主。国家内忧外患不断,北有蒙古的强大压力,内
有藩王的叛乱,东南有倭寇的骚扰,中国的封建朝
廷又进入了新一轮的积贫积弱的循环,在这种背
景下君主的绝对权力进一步被消弱,一定程度上
形成了“君臣共治”的局面,文人的“礼乐自任”就
更加的明显,政治上的自顾不暇,-,9致思想上的制
度松懈,控制的消解,从而“礼崩而乐坏”。
相对于政治上的前后差异,在经济上则是一
个逐渐发展的过程。首先,南方经济不断发展,经
过南宋与元代的积累,在明朝之时,南方经济发展
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在中国经济版图的
格局意义增大,南方逐渐也成为了经济文化中心,
一大批文人聚集南方。第二,经济重心南移的同
时,明朝中后期延续了宋元时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南方的诸多城市成为商品的集散地,而这又导致了
市民阶层的进一步发展。第三,中国历史上真正意
义的近世开始了,明中后期在东南沿海产生了资本
主义的生产方式全面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
展,并在思想方面影响着社会风气与文人精神。
由于以上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明朝
前中期的戏剧发展在诸多方面深受这些影响。主
要体现在戏曲政策,创作主体,接受主体等方面。
二、戏曲管理机构与政策的变革
前文中说过,明初的大一统局面,使得明王朝
有能力进行严密的思想控制,在重新确立了儒学
的正统地位之后,明代重新设置教坊司掌管礼乐。
—— 9
YYSZXB J厶
明代的教坊司虽然作为一个戏剧的管理机构存
在,但是一定程度上也承担了礼乐的功能。纵观
中国古代乐制,教坊与太常分立是重要的特征。
太常主管雅乐,教坊主管俗乐。起自民间的朱元
mx, ̄t乐教化有着很深的认同感,他十分重视利
用礼乐来植纲常、厚风俗 尤其重视戏曲这种民
间喜闻乐见的形式,“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
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错,富贵家不
可无。’,[5] 。于是在朱元璋的主导下,明代的教坊
有着新的功能。明代虽然教坊与太常也是分立
的,但是太常主管祭祀乐舞,而教坊主管所有的宴
乐,其中既包含雅乐也包含俗乐,此外教坊还掌管
乐籍、乐户。通过这种对教坊功能的新的构建,明
朝的礼乐制度形成了新的特征:一方面,从京师到
藩国,在教坊司的主导下,统治者就能很容易的完
成某个戏曲的推广工作,达到教化的目的。另一
方面,以戏曲为代表的俗乐堂而皇之的进入了雅
乐系统,戏曲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官方
演剧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明初戏曲创作(改
编)与演出的繁盛,虽然这种繁荣有着明显的体裁
狭窄的特征
在明初,演剧有着一定的限制,《昭代王章》载
《搬做杂剧》条目规定:“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
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
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妆扮者同罪。”有论者
认为由此认为这种限制使得明初演剧活动的衰
微。殊不知,在这条律令后面还有一句“其神仙道
扮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再禁
中。,,[6] 而且在这条律令颁布30年之后,至永乐
九年,又有大臣奏请皇帝重新约束,二者几乎一
致[6 。可见自朱元璋颁布这条律令之后效果并
不明显,可谓是屡禁不止。另一方面这条律令只
是针对某些具体的类型,戏曲演出在官方的推动
下仍然如火如荼的发展。
徐渭提到“国朝虽尚南”[5]2”。有论者结合这
样一个观点再加上前文提到朱元璋对《琵琶记》的
推崇,得出了明初政府推崇传奇,压制杂剧从而使
得二者交替繁荣的结论 ]{3。这种论断有一定的
片面性,前文说过这个禁令并不是针对所有类型
的杂剧,另一方面朱元璋并没有提倡南戏这种戏
曲样式。《南词叙录》有这样的记载“(朱元璋)寻
患其不可人弦索,命教坊奉銮史忠计之。色长刘
呆者,遂撰腔以献,南词北曲可于琵琶被之。”[5]2”
在这里弦索可以做两方面的理解,一方面是指北
曲演奏时的弦乐——古筝、琵琶等乐器;另一方
面,弦索是指明初盛行的北曲清唱,这种北曲清唱
多用在宴会上,实际上是戏曲被纳入雅乐的结果。
由朱元璋这个态度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虽好《琵
琶记》,但是终要将《琵琶记》纳入北曲的声乐系统
之中。看来朱元璋喜欢的更是其中教化的内容,
王家东:从徐渭《南词叙录》看明前中期杂剧衰微与传奇兴盛
与具体的戏剧样式无关,而将其纳入当时流行的
弦索是为了方便这种教化作用的普及。这里没有
明显的重视南戏的证据。 ’
由于明初的戏剧管理机构与管理政策的存
在,明初的戏剧创作与演出有着独特的特征:在创
作方面,宫廷杂剧创作蔚为大观,新创戏曲多为粉
饰歌舞升平之作,教化作用日益突出,喜庆剧、道
德剧、神仙剧成为创作的主要类型,其中以朱权、
朱有嫩的创作最为典型。不仅是杂剧,南戏创作
中也出现了大量的教化意味浓重的戏剧,如丘壑
的《五伦全备记》,邵璨的《香囊记》,开启了明代戏
剧典雅化,文人化的源头。此外在明代也对元朝
所创作的各种杂剧进行各种形式的改编,使之成
功适应当时杂剧演出的要求①。在演出形式上,
官方主导的演剧与民间演剧并存,而且宴会上的
弦索弹唱可能比大规模的杂剧搬演更为常见。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明初大一统的局面不再
有时,明中叶的戏剧创作与演出就呈现出新的面
貌,明王朝对戏剧演出的政策也有了新的改变。
自朱元璋建立明朝以来,士大夫对朱元璋以俗乐
充当雅乐的做法就有着种种的不满,由于文人以
天下为己任的秉性,帝王与文臣之间关于礼乐就
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冲突,“士大夫反对朝廷以俗
乐充雅乐的声音一直不曾断绝。"[。]3 宣德四年
(1429年),右都御史顾佐奏禁官妓,以文人的胜
利告终。正统元年(1436年)官方一次性放出内
廷乐工达3800人之多。正统四年(1439年)朱有
墩与世长辞。以皇权主导的对戏曲的重视与推广
在与文人主导的对雅乐体系的重建的斗争中彻底
的失败,宫廷演剧制度衰落,许多内府剧本流落民
间,许多优秀的宫廷艺人流落民间0。明中期的
皇帝益发的荒淫无道,传统的礼乐观被自上而下
的破坏,同时文人在地方上仍然“礼乐自任”,掀起
复古运动。戏曲逐渐的被驱逐出官方体系,而放
任其在民间发展。
对一直由官方来支持的杂剧来说,这种打击
是釜底抽薪,长期以来官方的支持,使得北曲杂剧
在各个方面已经失去了民间演出的土壤,在体制
上严重的僵化。失去官方的支持之后,杂剧的地
位迅速的衰落,而一直长成于民间的南戏经过一
段时间的积累之后也日渐的强大起来。
三、社会风气变革,市民阶层的发展
由于明前期与后期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戏
曲创作与欣赏的主体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明初,
汉族地主阶级在丧失政权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就
再度从异族手里夺回政权,这对整个汉民族的民
族士气起到了莫大的鼓舞作用,长期以来沦为异
族统治之下的哀怨心理消失,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前所未有的高涨,社会风气自信而又自负0。文
人以天下为己任,拥有高度的政治自觉。另一方
面,明王朝的高度集中,此时的文人已经没有了元
代的自由创作的环境。在政治高压下,作家的个
性受到了压抑,情感表现甜甜圈英语 也受到了压抑,形成了为
教化,为统治阶级创作的范式。而此时的演剧多是
在官方的主导下进行的,欣赏者多为皇族与文人士
大夫,北曲的豪迈的音乐特征乃至雅化、偏重教化
的风格正好适应了他们的欣赏习惯。“听北曲使人
神气鹰扬,毛发洒淅,足以作人永往之志,信胡人之
善于鼓怒也,所谓‘其声噍杀以立怨’是也,,L5j“ 。
明中期之后,内忧外患,政治混乱,社会转型
对整个明王朝的社会风气与文人精神都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明王朝的积贫积弱,对文人的精神控
制的松弛,王学左派作为异端的出现,整个社会心
态由原先高度的政治自觉,转化到追求自由,文人
心态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心态的变化自然
也就影响了文人的创造观念。虽然教化观依然大
量存在,但是重娱乐尚情的创作理念不断萌生。
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夫曲本取于感发人心,歌
之使奴、童、妇、女皆喻,乃为得体;”[ ]2|。应该就是
这种尚情观念的体现。.
从欣赏主体来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
阶层的扩大,长期存在于民间的南戏自然深得观
众的喜爱。明朝中期之后,文人士大夫也越来越
关注并喜好南戏了,这与南戏符合文人此时的心态
有着密切的关系。“南曲则纡徐绵眇,使人飘飘然
丧其所守而不觉,信南方之柔媚也,所谓‘亡国之音
哀以思,是也。,,[。]24 南曲的这种婉转、柔媚的特征正
好适应了在积贫积弱局面下文九尾狐妖 人的哀怨情结。
通过对比明初与明中叶社会心态的变化我们
便可以看出,北曲与南曲的特征适应了不同时期
的社会心态,杂剧的衰微与传奇的兴盛正能体现
出这种社会风气变化。
以上我们从几个方面论述了明初与明中叶在
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文人风气等方面的变化,
并由变化带来了新的时代要求。下一步我们必须
进一步审视戏剧样式自身的特点,从中找寻交替
繁荣的必然性。
四、文人参与创作与杂剧南戏的艺术
特征
无论杂剧还是南戏最初都是起源于民间,正
是文人参与创作促进了它们的进一步发展,一定
程度上来说,其衰微也与文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
系。但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戏剧样式,因文人
参与程度的不同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明朝前中期,杂剧发展进人了一个新的时期,
文人创作的雅化最终使得杂剧案头化,越来越脱
离演出的实际,出现了“时文气”,“用事重沓及不
著题”,“词丽而晦”,“文而晦”,“不若俗而鄙之易
YYSZXB
3 3
王家东:从徐渭《南词叙录》看明前中期杂剧衰微与传奇兴盛
晓也”L5 “,都明确指明了这种弊端。在明前中
期,对于南戏来说尚属其发展的早期,虽“俗、鄙”,
浅显“少妙曲”[5]“。,但由于一直活跃在民间,“句
句是本色语,无今人时文气 5]2 ,因而作家的参
与创作就应该另当别论了,更多情况下是用“清丽
之词,一洗作者之陋”,[5]2。。使得南戏的艺术性获
得了很大的提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八股化的
趋势,但是瑕不掩瑜,文人参与创作还是很大程度
上促进了南戏的发展。
由于中国古典戏曲的曲本位与乐本位的特
征,文人参与创作对杂剧与传奇的体制特征也产
生了种种影响,文人对杂剧的参与使得杂剧始终
跳不出自己的体制窠臼。但是对于南戏来说文人
用北曲改造南曲的过程却极大地提高了南戏的可
演性与可传播性。最终在文人的参与下,南戏完
成了“北曲化”、“文人化”与“昆曲化”,传奇开始被
正式确立,一个古老而又新生的戏剧样式开始了
自己的繁荣之路。
除了上文中已经得涉及到的艺术特征之外,
杂剧与南戏的其他的艺术特征也决定了它们在明
初到明中期的环境变化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徐渭
在《南词叙录》中也多有论述:
第一,体制方面。杂剧的四折一楔子,一人主
唱,一折一官调,一韵到底的形式,在明初虽有突
破,但是还是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杂剧的发展,而南
戏少体制的限制,因而“南易制”,“北难制”。Cs]“。其
次,语言方面。徐渭在《南词叙录》有大篇幅的关于
北曲为夷狄之音,南曲才是真正的中原之音的论
述 。这种论述有一定的偏见,但是还是从一个
侧面反映了当经济重心南移之后,南方在明代的格
局地位明显提高,南方人开始主导这个国家的政
治经济文化,照顾南方人的语言欣赏习惯成为一
种必须。第三,杂剧偏教化,南戏偏重娱乐这也适
应了不同的时代的要求决定了各自的命运。
应该说一种艺术样式的发展历程其实早种因
于它产生之时。由于其固有的特征,随着时代的
发展,其特征的不同属性也必定适应或不适应不
同的时代要求,最终决定其发展的前景。对于任
何的社会政治经济原因,其最终会作用于戏曲的
创作者与接受者身上,由创作者来塑造戏曲的自
身特征,由接受者来取舍这种特征,学党史心得 最终完成一门
艺术样式的发展历程。在历史的变迁中,时代对
于文艺有着自身的需要,而文艺自身的发展或满
足或悖逆这些需求。透视明前到中期的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的变化我们可以明确看出南戏适应这种
时代发展的要求其兴盛是必然,杂剧由适应到违
背历史的要求,其衰微也是一种必然。明确艺术
自身内部的的特征,我们便能明析这种繁荣的交
替时一种必然,而把握外部规律,我们就能明晰这
种交替繁荣在某个时代呈现也是一种必然。
[注释]
①郑振铎在上世纪初发现的《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
其中抄本系统中的“内府本”绝大多数是元代杂剧的改
本,通过对比《元刊杂剧三十种》就可以看出。孙楷第
在上世纪5O年代所著《也是园古今杂剧考》认为,明人
刊行抄录的元杂剧基本上都是来自内府本。
②何良俊《四友斋从说》、焦循《剧说》等文献都记载了教
坊顿仁流落民间以及北曲不兴的情景。
③关于明初的社会心态,徐子方在《明初社会变革及其后
果——明杂剧社会背景及其后果》中详细的论述。
[参考文献]
[1]王世贞.曲藻[A].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
著集成四[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2]吕天成.曲品[A].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
著集成六E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3]王骥德.曲律[A].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
著集成四[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4][清]张廷玉等.明史[M].
[5]徐渭.南词叙录[A].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
曲论著集成三[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6]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下)[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7]维斋.明传奇兴盛原因初探[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89,(2).
[8]李舜华.礼乐与明前中期演剧[M].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6.
【编校:饶咬成,蔡贤富】
On the Decline of Drama and the Prosperity of Legend in Early and
Middle Ming Dynasty Reflected in Xu Wei's Nan Ci Xu Lu
WANG Jia—dong
(Schod of Literature.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20。China)
Abstract:As tO the art development-to study its internal rules can find that development,prosperity and decline are
a necessity;to study its external rules can find that the necessity formed in some certain period is also a necessity.The al—
ternative prosperity of drama and legend conforms to the rule-which is explained by the study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ules.jUSt as Xu Wei's Nan Ci XU Lu.
Key words:Nan Ci XU Lu;the early and middle Ming Dynasty;decline of drama;prosperity of legend
。Y。・。-。Y‘。_。S。・-。Z。__。X。_。—B—3 4
本文发布于:2023-03-17 16:12: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0407432896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伶人传.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伶人传.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