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烈刺入

更新时间: 阅读: 评论:0

公务员体检项目-任务栏不显示图标

猛烈刺入
2023年3月17日发(作者:自己做面膜)

1

第一章刺法灸法概论

1.九针(镵针、长针、大针、锋针)与现代针具的关系。

九针与现代针具的关系:

镵针——皮肤针长针——芒针大针——火针锋针——三棱针

2.九针、灸法的定义

灸法:是采用艾绒等各种施灸材料,以烧灼、熏熨体表的一定部位,以温热或药性的刺

激,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九针:古代九种不同形状和用途的金属针具的统称。分别是镵、圆、鍉、锋、铍、圆利、

毫、长、大针。

《灵枢官针》“九针之宜,各有所用,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

第二章毫针刺法

1、针刺常用体位与临床应用

1)仰卧位:适用于前身部的腧穴。

2)俯卧位:适用于后身部的腧穴。多见于后头痛、颈腰椎病等

3)侧卧位:适用于侧身部的腧穴。多见于偏瘫、坐骨神经痛、胁肋痛等

4)仰靠坐位:适用于前头、颜面、颈前、上胸部以及肩部与上、下肢前面、侧面的腧

穴。多见于头痛、面瘫、神经衰弱等。

5)俯伏坐位:适用于头顶、后头、项背、肩部的腧穴。多见于后头痛、颈椎病、落枕、

肩背痛等。

6)侧伏坐位:适用于侧头、面颊、颈侧、耳部的腧穴。多见于偏头痛、落枕、耳病等。

基本体位——卧位和坐位,一般以卧位为主。

2、针刺前的消毒范围有哪些

针具器械消毒、医生手指消毒、针刺部位消毒、治疗室内消毒。

针具器械消毒包节约用水的方法 括高压消毒、煮沸消毒、药物浸泡消毒。

高压消毒:压力1~1.4kg/cm2,温度120℃,持续时间30分钟以上。

药物浸泡消毒:把针具放入75%酒精内浸泡30~60分钟,取出后用消毒毛巾擦干备用。

3、刺手与押手的定义及作用

刺手持针施术的手称刺手,多为右手。作用:是掌握针具,实施操作。

押手按压穴位局部,辅助针刺的手称押手,多为左手。

作用:1)准确定穴2)辅助进针3)减轻针刺疼痛4)调控和加强针感,提高疗效。

4、常用双手进针法及临床应用(举例说明)

1.双手进针法

①爪切进针法: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甲掐压穴位,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皮下

的手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②夹持进针法:左手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捏住针身下段,针尖露出3毫米左右,右手拇、

食、中指持针柄,针尖贴近皮肤时,左手下压,右手捻转,双手同时用力把针刺入皮下。适

用于3寸以上长针的进针。

③舒张进针法:左手拇、食指或食、中指将穴位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右手持针从二

指中间刺入皮下。适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的部位,如腹部的腧穴进针、长针深刺法。

④提捏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将腧穴皮部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适用于皮

肉浅薄部位,如面部的腧穴进针。(简答)

举例:

2

5、毫针的基本和辅助手法,行针定义

行针:进针后为获得针感、调控针感采取的操作方法叫行针,又称运针。行针手法包括基本

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目的是促进获得针感,加强与调控针感。

基本手法:提插捻转

辅助手法:作用于经脉:爪法循法摄法(按经脉循行路线分段切压片刻)按法

扪法作用于毫针搓法刮法弹法颤法摇法盘法(拇食指掐住针尾)弩法飞法搜法

6、得气的定义及意义

得气指毫针刺入腧穴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它包括医生指

下的感觉和患者针下的感觉。医者的刺手体会到针下沉、六年级下册古诗大全 涩、紧等反应;患者针刺部位有酸、

麻、胀、重等反应,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现象。

得气的意义

1、针下气感的性质与患者体质和疾病的关系:

针感强而速至,示体质强、邪实;针感弱而迟至,示体质差、正虚。

2、得气与疗效密切相关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金针赋》说:“气速效速,气迟

效迟。”

《标幽赋》指出:“气速至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治。”

结合临床实际,归纳如下:得气迅速,疗效较好;得气缓慢,疗效较差;不得气者,可能

无效。

3、得气情况可以推知正气盛衰,疾病预后

4、得气与补泻手法的关系

得气是补泻的基础和前提。

当针下感觉紧涩而疾速时,表示邪气来至,要采用泻法祛邪;当针下感觉徐缓而舒和时,

表示正气来至,要采用补法扶正。

7、促使得气的方法

搜气法

催气法循按法

弹震法

不得气(部分辅助手法)

静留针候气法

候气法动留针候气

推弩法

守气法搬垫法

得气循摄法

行气法逼针法

推气法

按截法

3

催气法:常采用的催气法有搜气法、循摄法和弹震法三种:

常用的守气方法有推弩法、搬垫法两种

常用的行气法有循摄法、逼针法、推气法和按截法

补法在于顺其气,或将气向内推送,使正气有所补益。

泻法则是逆其气,折其病势,将气向外引伸,使邪气有所散逸。

提插补泻法和捻转补泻法为基本补泻手法

8、守气法、行气法的定义及内容

守气法:针下得气后,守住针下经气勿失,保持针感持久的方法。

针家有“得气容易守气难”之说。常用的守气方法有推弩法、搬垫法两种:

行气法:针下得气后,用特定手法使针感循经而行向病所传导扩散的方法,称为行气法。又

称运气法、气至病所法。

目的——激发、推动经气运行至病所。

《针灸大成》“有病远道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

常用的行气法有循摄法、逼针法、推气法和按截法

9、针刺补泻原则(《灵枢》原文)

根据《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

不虚以经取之。”

10、单式补泻手法的操作要领,平补平泻法的定义

平补平泻法:针下得气后,以捻转、提插幅度和频率均等的手法,取得适当针

感,用于虚实不太明显或虚实兼有的一般病症。

目的:针刺得气、调和经气逆乱,无补泻之意

11、烧山火、透天凉的定义、操作及适应范围

烧山火法由徐疾、提插、九六、开阖四种单式补法组成,以取得针下温热感的一种特

殊操作方法。

(1)操作:①将穴位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②刺入浅层后,按浅、中、深顺序

依次每层得气后各作紧按慢提9次,退针至浅层,此为1度(三进一退)。

③如未产生热感,反复施术数度(不超过3度),针下出现热感,留针至深层15-20分钟。

④出针后速按针孔。

操作要领:三进一退、先浅后深、紧按慢提、行九阳数、出针后按闭针孔。

适用于虚寒证本法有温阳散寒的作用,适用于虚寒证——中风脱证、瘫痪麻痹、寒湿痹

症、四肢厥冷、腹中寒痛、五更泄泻等病症。

透天凉法由提插、徐疾、九六、开阖四种单式泻法组成,以取得针下凉感的一种特殊操

作方法。

(1)操作:①将穴位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

②刺入深层后,按深、中、浅顺序依次每层得气后各作紧提慢按6次此为一度(一进三退)。

③如未产生凉感,反复施术数度(不超过3度),针下出现凉感,留针至浅层15-20分钟。

④缓慢出针时摇大针孔,不按针孔

操作要领:一进三退、先深后浅、紧提慢按、行六阴数、出针后不闭其穴。

适应症:本法有泻热祛邪的作用,适用于实热证——热痹急性痈肿、中风闭证、暑热、外

感风热等病症。

12、熟悉飞经走气四法、: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

第三章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

4

1.何谓透穴刺法、举例说明其三种透刺法————透穴刺法指一针刺二穴或一针刺多

穴以增加针刺强度,治疗疾病的一种刺法。

作用通经活络、调补气血、舒筋利节

透刺本经穴位地仓透颊车(周围性面瘫)列缺透太渊(寒疾咳嗽)阳白透鱼腰(周围性面

瘫)

透刺表里、阴阳经穴内关透外关(手麻、手颤、胸胁挫伤等)阴陵泉透阳陵泉(关

节肿痛

方法进针角度操作方法举例

直透法90度由一侧腧穴向其对侧相应腧穴

透刺。

表里、阴阳经穴透刺,用于四肢

部和肌肉丰厚处。如:太溪透昆仑

斜透法45度从一穴透至与经络、脏腑相关的

相邻经脉腧穴。

相邻经穴透刺,

用于四肢部和肌肉较薄处。

如:阳陵泉透足三里

1、局部多针刺法、不同深浅刺法的操作及应用

(一)傍针刺法

操作方法:

先在穴位或痛点处直刺一针,得气后,再在其旁0.5~1寸处斜刺一针,针尖朝向直刺的

针,两针深度基本相等。

临床应用:作用: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适用于压痛明显、痛点集中、固定不移的痹证(病症)和疼痛,

如:头痛、关节痛、网球肘、腰背痛等

(二)齐刺法

操作方法:先在穴位或痛点处正中直刺一针,得气后,再于上下或左右1~1.5寸处各斜刺一

针。

临床应用作用: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小,痛点固定、压痛明显而又缠绵不愈、部位较深的痹证和疼痛,如:

梨状肌综合症

(三)扬刺法

操作方法:在病变局部或穴位处正中直刺一针,得气后,再在

其上下左右各斜向浅刺一针。(五针浅刺)

临床应用:作用:祛寒止痛,行气活血,散瘀消肿。

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大而部位较浅的痹证等,如:寒痹、腱鞘炎、腱鞘囊肿等。

四、围刺法

操作方法:用4支以上毫针,分别由患部边缘处斜向或沿皮刺向病变中心,并在病变中心处

再直刺一针。

作用: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临床应用:可用于局限性肿块、结节、麻木、疼痛等症,如:带状疱疹、乳房小叶增生症、

四肢关节软组织损伤、肱骨外上髁炎、腱鞘囊肿、神经性皮炎、甲状腺肿瘤(囊肿、结节)。

不同深浅刺法包括毛刺、半刺和直针刺(刺皮法)

1、毛刺

5

操作方法:轻浅疾速点刺穴位,速出针,针尖不透皮,勿使出血,仅以皮肤潮红为度。

临床应用:作用:解表透热,宣肺平喘

现代的皮肤针法,即是由毛刺发展而来,治疗范围也有了扩大,如:脱发、带状疱疹

等皮肤病、小儿泄泻食积、感冒发热等证。

2、半刺

操作方法:浅刺皮肤,刺得浅(针深约1分),迅速出针不留针。(针体可以超过皮肤层达

脂肪层,但不入肌肉内)此法比毛刺略深。

(3)临床应用:作用:通络活血

近代用皮肤针及针刺小儿时常用此法。治疗皮肤病、小儿感冒发热、泄泻、内脏病症。

3、直针刺:

操作方法:先提捏起穴位处皮肤,使其隆起,然后持针沿皮刺入,沿皮下脂肪层刺至病区。

深度:毛刺<半刺<直针刺

(3)临床应用:作用:补虚养脉

治疗面瘫、肢体麻木、皮肌炎、皮肤病等病症。

近代芒针疗法和腕踝针疗法中的沿皮透刺法及皮内针疗法中颗粒型针具的操作方法即属

此法

分刺、合谷刺及浮刺是针刺至(肌肉)部的深刺法。

作用: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恢刺和关刺为深刺方法,是刺至(筋部)的刺法。

作用:舒筋活血、疏通经络、除挛止痛

短刺和输刺是深刺至骨的刺法。

作用: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一针多向刺类:恢刺、合谷刺

◆刺法类多针刺:齐刺、扬刺、傍针刺、(围刺)

浅刺类:毛刺、半刺、直针刺、(扬刺)

刺肌肉类:分刺、合谷刺、浮刺

刺筋、肌腱类:关刺、恢刺

刺骨骼类:输刺(五刺)、短刺

2、运动针刺法定义及具体方法有哪些

运动针刺法是指针刺得气后,医者实施手法的同时,指导患者活动患处或相关处,调动患者

自身治疗疾病潜能的一种针刺治疗方法。

(1)肢体运动针刺法(2)呼吸运动针刺法(3)语言运动针刺法(4)按摩运动针刺法

选穴原则:(1)上下对应取穴法

即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

如:落枕——后溪头痛——至阴、太冲

肩周炎——条口(透承山)胁痛——支沟、阳陵泉

腰痛—委中、后溪、养老、人中胸痛—内关脱肛—百会头项痛—列缺、合谷

(2)左右对称取穴法

4、分部腧穴针刺操作要点(如睛明、天突、哑门、凤池等穴)

承泣、睛明、球后等穴,进针前嘱患者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向外侧(睛明)或上方(承

泣)固定,针沿眼眶边缘缓慢进针0.3~0.7寸,一般不提插捻转,缓慢出针,出针后

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2~3分钟。

风府、哑门二穴应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严禁向上刺深。

6

风池穴,向鼻尖或同侧口角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天突穴,先直刺0.2~0.3寸,再将针尖转向下方,紧靠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刺入0.5~

1寸,防止损伤气管、胸膜,肺及大血

5、针刺部位禁忌

主要从初中学习方法和技巧 施术部位、病人体质、疾病性质和刺灸时间四个方面来论述。

(一)施术部位的宜忌

1.)避免刺伤内脏针刺胸背腰腹部穴位时,要慎刺,不宜深刺。

2.)避免刺伤重要血管如:委中、气冲、曲泽、冲阳、太渊。

3.)避免刺伤延髓

4.)孕妇禁忌孕妇不宜刺小腹部、腰骶部腧穴,以及合谷、三阴交、肩井、昆仑、至阴等

活血通经穴,以免造成流产。

5.)小儿禁忌6.皮肤禁忌

7.)慎刺、禁刺的腧穴乳中、脐中禁刺,眼区腧穴应慎针,不宜大幅度

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

危重证候

(1)“五夺”气血大亏,不宜针刺

五夺指夺肉、夺血、夺汗、夺液、新产大血。

(2)“五逆”脉证不符,不宜针刺

6、针刺异常情况有哪些

1、晕针

(1)现象

轻度晕针:精神疲倦,头晕目眩,胸闷气短,心慌心跳,恶心欲呕,面色苍白,四肢发冷,

出冷汗,脉细弱。

重度晕针:神志昏迷,四肢厥冷,唇甲青紫,呼吸微弱,二便失禁,血压下降,脉微欲绝。

(2)原因多见于初诊者。

①由于患者:紧张、体弱、过劳、饥饿、或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等。

②由于医生:体位选择不当,手法过重。

③环境:治疗室空气不流通,闷热;室温太低,寒冷。

(3)处理

①医生立即停针、拔针。

②让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保暖;夏季通风,

饮温开水或糖开水,轻者即可恢复。

③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可针刺或指掐患者人中

、合谷、内关、涌泉、足三里、中冲等穴,或灸百会

、气海、关元、神阙等穴,即能苏醒。

④必要时采用现代急救处理。

(4)预防:针对原因进行预防。

①患者:初诊者因紧张而畏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恐惧心理。

对体质虚弱者手法宜轻。饥饿者进餐后治疗。过度劳累者休息后治疗,手法宜轻。汗吐

下或大出血后,暂时不作针刺治疗。

②医生:选择舒适的体位,初诊者以仰卧位为佳。初次针刺治疗者取穴宜少,手法宜轻。在

整个针刺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一有异常,及时处理。

③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防止过热或过冷。

7

8、创伤性气胸

是指针具刺穿了胸腔且伤及肺组织,气体积聚于胸腔,造成气胸出现呼吸困难等现象。

(1)现象a.症状

患者突感胸闷、胸痛、咳嗽、气短、心悸,严重者呼吸困难、紫绀、冷汗、烦躁、出

现休克等危急现象。

b.检查

肋间隙变宽,胸廓饱满,叩诊呈鼓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气管可向健侧移位。

X线胸透可见肺组织被压缩现象,确定气胸的程度。

(2)原因

胸背部、锁骨附近及肩井等穴位针刺过深,反复提插、捻转,刺伤了肺组织,肺内空

气进入胸腔造成气胸.

(3)处理

①立即起针,半卧位休息,让患者保持心情平静。

②漏气量少者可自行吸收,但要密切观察,对症处理,如给予镇咳、消炎类药物,防止肺组

织因咳嗽扩大创面,加重漏气与感染。

③严重者组织抢救:胸穿排气减压,少量慢速输氧,抗休克等处理。

(4)预防

①胸背部、锁骨附近的腧穴应注意针刺方向、角度与深度,患有支气管、肺疾病的更要注意。

一般平刺或斜刺,不宜直刺、深刺,不宜长时间留针。

②针刺过程中避免外物碰撞。

9、刺伤脑脊髓

是指针刺颈项、背部腧穴过深,针具刺入脑脊髓,引起头痛、恶心等现象。

(1)现象

1.1刺伤延脑

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抽搐、呼吸困难、休克、甚至昏迷、死亡。

1.2刺伤脊髓

表月报告总结怎么写 现为:触电感向肢端放射,甚至引起短暂性肢体瘫痪,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2)原因

2.1针刺后项区风府、哑门、风池、天柱及C1-2夹脊等

穴,针刺方向、角度与深度不当,误伤延脑生命中

枢,导致脑实质损伤,颅内出血、脑疝。

2.2针刺督脉穴(胸、腰椎段)、华佗夹脊穴,过深或

针刺方向不当,或针刺手法太强,误伤脊髓、椎间

组织与血管。

(3)处理

①立即出针②轻者静卧休息,待其自行恢复,并密切观察③重者送神经外科抢

(4)预防

①后项区穴位注意针刺方向与深度,不能向上斜刺,不能深刺,如风府、哑门穴的深度不

得超过1寸。

②胸、腰椎段督脉穴与华佗夹脊穴,注意针刺方向与深度,不宜深刺,如督脉穴不得超过1

寸。以上穴位均不宜提插,只可用捻转手法,禁用捣针。

7、晕针,创伤性气胸,刺伤脑、脊髓的现象、原因、处理和预防

第四章灸法

第五章拔罐法

8

1、灸法的分类,间接灸中常用四种灸法的临床应用(适应证)

(1)隔姜灸

◆临床应用:隔姜灸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等作用。

多用于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风寒湿痹、面瘫、腹痛、呕吐、泄泻等。

(2)隔蒜灸

◆临床应用:隔蒜灸具有拔毒、消肿散结、杀虫等作用。

适用于外科痈、疽、疮、疖之未溃者、腹中积块、肺痨、蛇蝎毒虫所伤等病的治疗。

(3)隔盐灸

临床应用:隔盐灸有回阳救逆,固脱作用。

适用于亡阳脱证,四肢厥冷,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症。

(4)隔附子(饼)灸

◆临床应用:隔附子饼灸具有温肾壮阳的作用。

适用于各种阳虚证如:阳萎、早泄、遗精、外科疮疡久不收口等。

2、灸法的主治作用

主治作用适应范围

疏风解表温中散寒风寒表证、寒性胃痛、腹痛、呕吐、泄泻

温经通络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肩凝

回阳固脱亡阳虚脱证;

益气升阳内脏下垂、脱肛、阴挺、久漏;

温肾健脾脾肾阳虚之久泄、久痢阳萎、早泄、遗精、遗尿、神疲、乏力、自汗

消瘀散结、拔毒泄热外科痈疮、疖肿初起未化脓者、疮疡久溃不敛瘰疬、鼻衄

防病保健灸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培补元气,预防疾病

灸法的主治作用和适应范围

以虚证、寒证和阴证为主,适用于慢性久病,以及阳气虚寒之证。

3、拔罐法的注意事项

1、)施术部位:选用肌肉丰满,毛发较少,无骨骼凸凹的部位。

2、)禁忌部位:

(1)皮肤有溃疡、感染、肿瘤、疤痕、静脉曲张、过敏处;

(2)五官部位、大血管处、心尖搏动处;孕妇腰骶与腹部、乳房部、阴部。

3、)禁忌症:

出血倾向疾病、严重心脏病、急性严重疾病、慢性全身虚弱性疾病及接触性传染病、急

性外伤性骨折、严重水肿、精神分裂症、抽搐、高度神经质及不合作者,瘰疠、疝气处及活

动性肺结核。

4、)婴幼儿、精神紧张、疲劳、饮酒后,以及过饥、过饱、烦渴时禁罐。

5、)体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 位舒适,患者合作,拔罐后不要移动体位。

6、)罐间距离不宜太近,针罐时避免火罐碰压针柄,烫伤的处理同灸法。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借助燃烧、抽吸、挤压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施术

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淤血,通过负压、温热等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

拔罐法主要有五大作用:温经散寒、祛风除湿、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

影响吸附力大小的因素

①罐具的大小与深度。②罐内燃火的时间。③扣罐的速度。

9

一般来说,罐具大而深,罐内燃火时间长,扣罐速度快,吸附力就大;反之,吸附力就

小。

第六章耳针、头针、火针、电针

1、耳针定义、耳穴分布规律

耳针就是指使用短毫针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其分布规律是:

一般与头脑、面部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垂和对耳屏;

与上肢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舟;

与躯体和下肢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

与腹腔脏器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甲艇;

与胸腔脏器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甲腔;

与消化道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轮脚周围;

与耳鼻咽喉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屏四周。

2、常用耳穴的定位及主治

(一)耳轮穴位

1、耳中

【部位】在耳轮脚处

【主治】呃逆、荨麻疹、皮肤瘙痒、小儿遗尿症、咯血

2、直肠

【部位】耳轮的起始端,屏上切迹的前上方

【主治】便秘、腹泻、脱肛、痔疮

3、耳尖

【部位】在耳郭向前对折的上部尖端处

【主治】发热、高血压、急性结膜炎、麦粒肿

4、结节

【部位】在耳轮结节处

【主治】头晕、头痛、高血压

二)耳舟穴位

【部位】与耳轮脚(或屏上切迹)同水平的耳舟部

【主治】肩周炎、肩痛

(三)对耳轮穴位

交感

【部位】在对耳轮下脚末端与耳轮内侧交界处

【主治】胃肠痉挛、心绞痛、胆绞痛、输尿管结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悸、失眠等(主

治内脏疼痛)

(四)三角窝穴位

1、角窝上

【部位】在三角窝前1/3的上部

【主治】高血压

2、神门

【部位】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

【主治】失眠、多梦、痛证、戒断综合征、过敏性疾病、高血压(镇静、止痛、止吐、抗过

敏)

10

(五)耳屏穴位

1、肾上腺

【部位】在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

【主治】低血压、风湿性关节炎、腮腺炎、哮喘、休克、过敏性皮肤病等(升压、抗过敏、

止喘、消炎)

2、咽喉

【部位】在耳屏内侧面上1/2处

【主治】声音嘶哑、咽喉炎、扁桃体炎

3、内鼻

【部位】在耳屏内侧面下1/2处

【主治】鼻炎、副鼻窦炎、鼻衄

(六)对耳屏穴位

1、皮质下

【部位】对耳屏的内侧面

【主治】痛证、神经衰弱、假性近视(镇静、止痛、消炎、抗过敏)

2、枕

【部位】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部。

【主治】头痛、眩晕、神经衰弱、哮喘、癫痫

3、对屏尖

【部位】在对耳屏游离缘的尖端

【主治】哮喘、腮腺炎、皮肤瘙痒、睾丸炎、附睾炎、神经性皮炎

4、脑干

【部位】在轮屏切迹处

【主治】后头痛、眩晕、假性近视

(七)耳甲穴位

1、口

【部位】在耳轮脚下方前1/3处

【主治】面瘫、口腔炎、胆囊炎、胆石症、戒断综合

征、牙周炎、舌炎

2、胃

【部位】在耳轮脚消失处

【主治】胃痉挛、胃炎、胃溃疡、牙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

3、肾

【部位】对耳轮下脚下方后部

【主治】腰痛、耳鸣、神经衰弱、肾盂肾炎、哮喘、遗

尿症、月经不调、遗精、早泄

4、肝

【部位】在耳甲艇的后下部(中线以上)

【主治】胁痛、眩晕、经前期紧张症、月经不调、更年

期综合征、高血压、眼病

5、脾

【部位】肝穴下方、耳甲腔的后上部

【主治】腹胀、腹泻、便情人节花 秘、食欲不振、功能性子宫出血、白带过多、内耳眩晕症、内脏下

11

6、心

【部位】在耳甲腔正中凹陷处

【主治】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无脉症、神经

衰弱、癔病、口舌生疮

7、肺

【部位】心穴的上、下方和后方呈马蹄形

【主治】哮喘、胸闷、声音嘶哑、痤疮、皮肤瘙痒、荨麻疹、扁平疣、便秘、戒断综合征

8、内分泌

【部位】在屏间切迹内,耳甲腔的底部

【主治】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痤疮、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症糖尿病

9、三焦

【部位】在外耳门后下方,肺与内分泌之间

【主治】便秘、腹胀、上肢外侧疼痛

(八)耳垂穴位

1牙2舌3是颌,4垂5眼6内耳,5、6之间是面颊,7、8、9区扁桃体。

1、牙

【部位】在耳垂正面前上部

【主治】牙痛、牙周炎、低血压

2、垂前

【部位】在耳垂正面前中部

【主治】神经衰弱、牙痛

3、眼

【部位】在耳垂正面中央部

【主治】各种眼病

4、内耳

【部位】在耳垂正面后中部

【主治】内耳眩晕症、耳鸣、听力减退

5、面颊

【部位】在耳垂正面眼区与内耳区之间

【主治】周围性面瘫、三叉神经痛、痤疮、扁平疣

6、扁桃体

【部位】在耳垂正面下部

【主治】扁桃体炎、咽炎

(九)耳背穴位耳背沟(降压沟)

【部位】在对耳轮沟和对耳轮上、下脚沟处

【主治】高血压、皮肤瘙痒症

3、耳针操作方法

(1)毫针法

A、定穴与消毒:

在耳穴区探查阳性反应点后作好标记,先用2%碘酒消毒,再用75%酒精消毒。

B、体位与进针:

选用0.5~1寸长的短毫针。进针时,医生左手拇食二指固定耳郭,中指托着针刺部位的

耳背,关于教师的诗句 右手采用捻入法或插入法沿皮进针。进针深度以毫针稳定不摇晃,不穿过耳郭背面皮

肤为度,一般针深2~3分。

12

C、行针与刺激量:以小幅度捻转为主,针感以胀、痛为主。

D、留针与出针:留针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出针时左手托住耳背,右手拔针,并用消

毒干棉球压迫止血。

E、取穴方式与疗程:急性病可同时取用两侧耳穴;慢性病每次取用-侧耳穴,两耳交替。7~

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3天。一般采用坐位,老年体弱、病重者可采用卧位。

4、耳穴处方选穴原则(书132)

1、处方选穴原则

①按部选穴

根据病人患病部位选穴。

②辨证选穴

按脏腑辨证选穴

按经络辨证选穴

③对症取穴(按西医理论选穴)

根据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知识,对症选用耳穴。

④经验选穴

临床实践发现有些耳穴具有治疗本部位以外疾病的作用。

如:神门、耳尖、耳背沟等穴

5、头针定义、头部刺激区的定位及主治

头针法是在头部特定的刺激区域进行针刺,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又称头皮针。

额区:额中线、额旁一、二、三线4条

头顶部:顶中部、顶颞前、后线、顶旁一、二线5条

颞侧部:颞前、后线2条

后枕部:枕上正中线、枕上、下旁线3条

1、额中线

【部位】在额部正中,属督脉。自神庭穴向前(下)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神志病和鼻病等

2、额旁1线

【部位】在额中线外侧,直对目内眦,属足太阳膀胱经。自眉冲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心、肺等上焦病症

3、额旁2线

【部位】在额旁1线的外侧,直对瞳孔,属足少阳胆经。自头临泣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

寸。

【主治】脾、胃、肝、胆等中焦病症

4、额旁3线

【部位】在额旁2线的外侧,直对眼外角,属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自胃经头维穴之

内侧约0.75寸处,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肾、膀胱等下焦病症。如: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癃闭、遗

尿等

5、顶中线

【部位】当顶部正中,属督脉。自百会穴至前顶穴之段,长1.5寸。

【主治】腰、腿、足的瘫痪、麻木和疼痛及脱肛、阴挺、小儿遗尿、眩晕、头痛等病证

6、顶颞前斜线

【部位】在头部的侧面,自前神聪穴,至悬厘穴引一斜线。该线贯穿督脉、足太阳、少阳

经脉。

13

【主治】运动功能障碍病症。全线分5等份,

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瘫痪;

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

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

7、顶颞后斜线

【部位】在头部的侧面,自百会穴,至曲鬓穴引一斜线。或顶颞前斜线之后1寸的平行线。

该线贯穿督脉、足太阳、少阳经脉。

【主治】全线分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感觉异常;中2/5治疗对侧上肢感觉

异常;下2/5治疗对侧头面部感觉异常。

8、顶旁一线

【部位】顶中线旁开1.5寸,从膀胱经承光穴向后引一

直线,长1.5寸。

【主治】腰腿的瘫痪、麻木和疼痛等病证。

9、顶旁二线

【部位】顶中线旁开2.25寸,从胆经正营穴向后引一直线,长1.5寸到承灵穴。

【主治】肩、臂、手的瘫痪、麻木和疼痛等病证。

10、颞前线

【部位】在颞部鬓角内,属足少阳经,从胆经颔厌穴向下至悬厘穴连一直线。

【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瘫及口腔病症等。

11、颞后线

【部位】在颞部耳上方,属足少阳胆经,从胆经率谷穴向前下方至曲鬓穴连一直线。

【主治】偏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等。

12、枕上正中线

【部位】在后头部,为枕外粗隆上方正中的垂直线,属督脉,自督脉强间穴向下至脑户穴

一段,长1.5寸。

【主治】眼病、腰脊痛等。

13、枕上旁线

【部位】在后头部,由枕外粗隆督脉脑户穴旁开0.5寸起,向上引一直线,长1.5寸,属

足太阳膀胱经。即枕上正中线旁开0.5寸平行线

【主治】同枕上正中线,如: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近视眼等

14、枕下旁线

【部位】在后头部,为枕外粗隆两侧向下的垂线,从膀胱经玉枕穴向下引一直线,长2寸。

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等

6、(简答)头针操作技术

1、)体位可分别取坐位或卧位。

2、)针具选取粗细为28~30号,长度为25~50mm的毫针。

3、)针刺法

(1)进针:局部常规消毒,针尖与头皮呈30度左右夹角,快速将针刺入头皮下,当针尖抵

达帽状腱膜下层时,使针与头皮平行,沿刺激线刺入0.5~1.5寸(15~40mm)。

(2)行针:

A、快速捻转手法:在针的深度固定下,施以快速连续的捻转,捻针速度200次/分左右,捻

针角度一般在180~720度的范围内。每次可连续捻转2~3min,留针20~30min。留针期间,

每隔5min,重复捻针1次。

14

B、抽添手法:

抽提法:左手固定头皮,用爆发力将针迅速向外抽提3次,再缓慢地向内退回原处(插至1

寸处),以紧提慢按为主,为泻法。

进插法:左手固定头皮,用爆发力将针迅速向内进插3次,再缓慢地向外退回原处(提至1

寸处),以紧插慢提为主,为补法。

C、某些疾病患者(如偏瘫)可在留针期间主动或被动地活动患肢,以提高疗效。

D、头针法也可利用电针仪在主要穴区通电,以代替手法捻针。

E、针下可有沉紧感,部分患者在病变部位会出现热、麻、胀、抽动等感应。

(3)起针:刺手挟持针柄轻轻捻转松动针身,押手固定穴区

周围头皮,如针下无沉紧感,可快速拔出毫针;也可缓缓出针,起针后必须用消毒干棉球按

压针孔片刻,以防止出血。

(4)疗程:一般每日针治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3天后,再作下一疗程。

适应范围:以治疗脑源性疾患为主;

注意事项:中风患者,急性期如脑溢血、血压过高时,暂不宜用头针治疗,待病情、血压稳

定后(约1~2周)再针刺。如脑血栓形成引起偏瘫者,宜尽早采用头针治疗。

7、穴位注射常用药液有几种,操作技术、注意事项

(填)常用药液穴位注射法的常用药液有三类:中草药制剂、维生素类制剂和其他常用药

物。

操作技术及注意事项书上148页

8、电针操作技术、注意事项

1、调零:使用前必先把强度调节旋钮调至零位。

2、连接导线:再将电针器上每对输出的2个电极分别连接在2根毫针上。一般将同一对输

出电极连接在身体的同侧,在胸、背部的穴位上使用电针时,更不可将2个电极跨接在身体

两侧,避免电流经过心脏。

3、电刺激:打开电源开关,选好波形,通电时应注意逐渐加大电流强度,只要能通过局部

肌肉收缩引起神经纤维兴奋传导就可一般以患者能耐受的强度为宜。

4、留针:一般持续通电15~25min,使患者出现痠、胀、热等感觉,或局部肌肉作节律性

收缩。

5、起针:治疗时间到,应先将输出电流强度慢慢地退至零位,关闭电针机的电源开关,最

后起针,取下导线.

电针刺激参数包括波形、波幅、波宽、频率等。

电针的刺激强度主要取决于波幅的高低,

临床通常:频率2~3Hz(次/秒)。

密波:针刺麻醉疏波:痿证、多种肌肉、韧带、肌腱损伤,慢性疼痛

疏密波:外伤,关节炎断续波:痿证、瘫痪

面肌痉挛部位和神经官能症不宜电针

(三)注意事项

1、电针器使用前必须检查其性能是否良好,输出是否正常。

2、调节电流量应仔细,开机时应逐渐从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大,以免发生意外

3、靠近延脑、脊髓、重要脏器等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量宜小,不可过强刺激;心脏病患

者应避免电流回路经过心脏;孕妇慎用电针。

4、作为温针使用过的毫针,针柄表面往往氧化而不导电,应用时须将输出线夹在毫针的针

15

体上。

5、年老、体弱、醉酒、饥饿、过饱、过劳等,不宜电针。

第七章牛肉小炒 其它传统针法

1、三棱针点刺法的操作技术,三棱针刺法的作用、适应范围及注意事项

操作方法:点刺法点刺法挑刺法

点刺血络

点刺血络浅刺:点刺随病显现的浅表小静脉出血的方法。

操作:常规消毒后,右手持针垂直点刺,快进快出,每次出血量5~10ml为宜。

(选择)临床应用:三棱针刺法具有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清热泻火、醒脑开窍等作用多用

于急证、热证、实证、瘀证、痛证。不用虚证

2、皮肤针法的操作技术、适应范围及注意事项

叩刺部位:(选择填空)

1、循经叩刺

循着与疾病有关的经脉循行路线进行叩刺。

最常用的是项背的督脉及膀胱经,其次是四肢肘、膝以下的经络。可以治疗其相应的脏

腑经络病变。

2、穴位叩刺

选取与所治病症相关的穴位叩刺。多取特定穴、夹脊穴、阿是穴、阳性反应点。

3、局部叩刺

在病变局部叩刺。如扭伤后局部瘀肿疼痛、肌肤麻木、斑秃、顽癣等。

注意事项

1.)施术前检查针具,有钩曲、不齐、缺损者,必须修理或更换。

2.)叩刺前皮肤必须消毒,叩刺后皮肤如有出血,须用消毒干棉球擦拭干净,预防感染

3.)叩刺时针尖垂直上下,避免斜、钩、挑。

4.)皮肤有创伤、溃疡、疤痕、感染、肿瘤者不宜叩刺。

5.)孕妇腰骶、小腹部禁叩,有出血性疾病者不宜叩刺。

3、皮内针法的操作技术、适应范围及注意事项

与经脉循行方向垂直,呈十字形交叉再用方块胶布贴在针柄上固定

适应范围

1.)经常发作的疼痛性疾病

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牙痛、胃痛、胆绞痛、肋间神经痛、关节炎、痛经等。

2.)慢性顽固性疾病

高血压、神经衰弱、面肌痉挛、咳喘、哮喘、遗尿、月经不调等。

4、芒针刺法的操作技术、适应范围及注意事项

操作方法

1、进针

(1)施术部位常规消毒,双手夹持进针,为了防止摇摆,针体应紧靠中指,露出针尖,使

针尖抵触穴位。(如针过长,可双手挟持针体的下端)

(2)双手同时用力,右手快速捻转,左手持针下压,压捻结合,将针迅速刺入皮下。

2、行针手法

针刺入穴位后,针尖对准应刺方向平刺、斜刺或直刺,多采用捻转手法缓慢行针至一定

深度。角度在180~360之间,不能单向捻转。在针体进出过程中,始终使针处于捻转之下

的转动状态。

针刺到一定深度后,可变换针刺方向与角度,以增强刺激。患者可有酸、麻、胀和向远端放

16

散的感应。

针法多为一针多穴的透刺法。

3、出针

左手扶持轻按针尖所行处,右手慢慢捻针,边捻边退(提捻结合),退到皮下后轻轻拔针,

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出血。

一般以有得气后,即可出针。胃下垂治疗时,可留针。

操作要领:夹持进针、压捻结合、缓慢行针、一般不留针、提捻出针、可一针多穴透刺(或

多向刺)。(其他在书上116页)

本文发布于:2023-03-17 11:52: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0251392879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猛烈刺入.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猛烈刺入.pdf

上一篇:薏仁米是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猛烈刺入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 猛烈刺入
    公务员体检项目-任务栏不显示图标2023年3月17日发(作者:自己做面膜)1第一章刺法灸法概论1.九针(镵针、长针、大针、锋针)与现代针具的关系。九针与现代针具的关系:镵针——皮肤针长针——芒针大针——火针锋针——三棱针2.九针、灸法的定义灸法:是采用艾绒等各种施灸材料,以烧灼、熏熨体表的一定部位,以温热或药性的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九针:古代九种不同形状和用途的金属针具
  • 0℃薏仁米是什么
  • 0℃33芙蓉
  • 0℃网恋对象
  • 0℃拿花拍照姿势
  • 0℃怎么做提肛运动
  • 0℃炒笋丝的做法
  • 0℃我辈当自强
  • 0℃怎么怀上小孩
  • 0℃姜米条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