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习俗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节习俗中元节的习俗
中原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又称祭祀孤儿节、瓜节、七月半节、送鬼节、寄生节和
玉兰盆节。中国在岁时有所谓的“三元”。3元是第一个月15日的上元,7月15日的中
元,10月15日的下元。中原节、除夕、清明节和重阳节(清朝和九月除外)是中国传统
节日中祭祖的四大节日。民间也把7月15日称为鬼节,与清明节和10月1日一起称为
“三鬼节”。过去,从7月1日开鬼门的仪式到月底关鬼门,人们都会举行普渡慈善活动。
据说普渡活动从打开鬼门开始,然后竖起灯杆,放出河灯,引向孤独的灵魂;主体是建造
一座万能的祭坛,一座孤独的棚屋,穿插着抢劫孤独者,最后以关闭鬼门结束。到目前为
止,它已成为祖先崇拜的主要活动时期。
中元节习俗-烧纸
在这个节日里,汉族最突出的民间信仰行为就是烧纸。根据迷信传说,太阳下的纸是
地下世界的钱,人们烧纸是为了给死去的祖先寄钱。通常,当你在坟墓里烧纸时,你必须
留下几张纸,然后在十字路口烧掉。目的是给野鬼一些施舍,让他们可以回到你家,这样
他们就不会抢给祖先的钱了。至于为什么烧纸就是钱,汉族人中也有一个有趣的传说。蔡
伦在东汉发明了造纸术;动觉 他的哥哥蔡默在嫂子慧娘的鼓励下,让蔡伦学习造纸技术。然而,
蔡默急于赚钱,在没有真正学习技术的情况下匆忙回家创业。结果,他做的纸质量太差,
没人问我。慧娘苦思冥想,有了一个计划。一天深夜,蔡默哭了起来,并提醒了他的邻居。
他说,慧娘在丈夫和妻子因造纸而争吵后上吊自杀。第二天,7月15日,蔡默假装悲伤和
懊悔,哭着烧纸。众人都很安慰,突然看见慧娘醒了。她告诉大家,他之所以能够死而复
生,是因为地狱之王在收到蔡默寄来的钱后把他放生了。太阳以铜为钱,地狱以纸为钱。
每个人都相信这一点。他们都付了钱,抢了蔡默的纸烧纸,把钱寄给了他们的祖先。这是
中原节烧纸的习俗。
有趣的是江苏洪泽湖一带还把七月十五称为“敬孤节”。节日风俗中除家家产户给亡
灵烧纸钱外,还争相招待孤寡老人。据传,原洪泽湖里有个叫巫支岐的水怪,经常上岸吞
食村里的儿童。于是村里有位孤老人,召集全村老人共商计谋,这位孤老人决定由自己化
装成村童,身藏毒药,被水怪吃掉了,毒死了水怪,解救了村童。后人为了纪念舍己为人
的老人,便于此日烧纸祭祀,并敬请孤老们,此俗至今还保留着,沿袭下来成了“敬孤
节”。
中原节海关放行船
按照满族的习俗,七月十五要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祖先以及庆祝一年的收获。届时,
身处异乡的同胞将缅怀亲人、思念家乡的心愿付诸顺流而下的小船,以示寄托。现我国广
州地区满族人仍保留有七月十五日在水中放小船,内书“直上长白”等语的习俗。有的地
方则举行划船比赛,庆祝节日。
中原节习俗——跳灯笼
广西天等一带在中元节有跳天灯习俗。旧时跳天灯活动多是一些迎神赛会煮火锅 、驱逐疫鬼
之类的迷信活动,现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间体育活动。
跳天灯一般是在村头相对平坦的场地上进行的。72个小碗装着大豆油,分别排成9排。
灯具的放置和照明距离为前、后、左、右各0.8-1米。跳灯的人戴着口罩,手持木鱼、小
鼓、锣、钹等乐器,以及带纸花的木棍。一开始,一个人带头打木鱼,并根据节奏定期绕
着每排灯光跳舞。在一排的拐角处,每个人都应该做一些跳跃和转身动作,并吹奏手中的
乐器和道具。晚上看天灯就像一条在星光中舞动的长龙。
孟兰盆会
为了纪念木莲的孝道,佛教徒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玉兰盆会”。每年农历七月十五,
僧尼们都会举行一次孟兰盆会,诵经和送饭,声称这会让捐赠者的现任父母和七世父母失
去联系。这与中国崇尚孝道的伦理传统是一致的,因此中国历代皇帝都提倡孝道。南北朝
梁武帝时期,孟浪盆法会开始大力推广,以报答父母和祖先的恩情。
清时孟兰盆节极为兴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元》中记载:“庵观寺设盂兰会,传
为目莲僧救母日也。街巷搭高台、鬼王棚座,看演经文,施放焰口,以济孤魂。锦纸札糊
法船,长至七八十人口普查多少年一次 尺者,临池焚化。点燃河谓以慈船普渡,如清明仪,舁(yu,共同抬东
西〕请都城煌像出巡,祭厉鬼。都中小儿亦于是夕执长柄荷叶,燃烛于内,青光荧荧,如
磷火然。
数以百计的熏香余烬用绿色的杆子绑在一起,燃烧成星光。切开瓜皮,取出莲子。它
们都可以是灯,每个都有自己的品质。我们一起召集人群,漫步在天街,在佛坛的灯月下,
著名的斗灯俱乐部就是家。“虽然是宗教活动,但充满了民间娱乐气氛。
放河灯
河灯也被称为“莲花灯”。每年农历7月15日晚上,人们都会制作灯并将其放入水
中。据说他们可以为死去的冤魂带路。萧红在《呼兰河传》中的一段话很好地解释了这一
习俗:“7月15日是鬼节,死鬼和鬼魂不能维持生命。他们在地狱里徘徊,非常艰难。如
果他们想要维持生命,他们就找不到办法。如果死鬼在这一天举着河灯,他们就必须维持
生命。”放灯时,用木板钻孔,用竹子在上面编织各种灯笼。灯的类型主要是莲花灯,意
思是超级鬼魂。在东南沿海地区,银元将被放在灯里,渔船竞相抢夺。获胜者可以拥有
“美好的一年”。
放河灯,中元节和七月的最后一天都有。《金陵岁时记》中称:“中元金陵人家,延
僧舟次诵经,剪五色纸为荷花灯,沿水放之,俗称男生内裤广告 斋河孤。”《熙朝乐事》中说:“僧家
建盂兰盆会,放灯于西湖及塔上湖中,谓之照冥。”另外,还有《北京岁华记》中的水灯,
都是称呼不同但灯的实质一样,都含有消除灾祸之意。吴江地区中元节放水灯,先由主持
者向各家募捐,然后在七月十五雇数十艘船只,夜间在河中游行,船上都扎彩悬灯。有请
僧诵经的,有供奉佛像的,另外有数艘船只,雇请多人在船上奏乐,最后面的船,专门将
五彩纸折成灯,点火后放到河面上,红白相间,颇为壮观。
至于河灯的制作,非常简单。用三英寸长宽的正方形厚纸和一根三英寸长的芦苇木柴
做成灯底。在中间放一只眼睛,安装竹竿,钉在灯底上,把红白纸折成四个方块,把灯底
部贴在四面八方,把油纸放在中间并捻,然后使它成功。有些人使用各种颜色的纸,把它
切成莲花瓣的形状,把它贴在碗口上,用中间的油脂点燃,称为地下蜡烛。
放焰口
佛教描述的是饥肠辘辘的鬼魂,他们渴望食物,嘴里吐着火焰,被称为烟口。于是僧
侣给饥饿的鬼魂食物,并叫他放烟火。自梁岱以来,中国人在中原节举行了斋戒、供奉僧
侣、铺田和燃放烟花等活动。同一天,人们首先在街口村前设立了一个法师座和一个石鼓
台,并在法师座前献上了地面上的藏王菩萨。据说地藏王菩萨是超越地狱鬼魂的人。下面
是桃子和面粉做的米饭。石鼓台上有三个灵牌和召唤灵牌。中午后,人们把所有的猪、羊、
鸡、鸭、鹅和各种发糕和水果放在石鼓平台上。主办方在每件祭品上插上蓝、红、绿三色
的三角纸旗,上面写着“孟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以庄严的寺庙音乐开始。
僧侣们背诵各种口渴的话语和真理,然后给他们食物,把桃子和大米撒向四面八方,然后
重复三遍。民间称之为“烟火口”。晚上,每家每户都要在门口烧香,然后把香插在地上。
因为它象征着谷物的丰收,插得越多越好。
祭祖
中原的起源与上元相同,与迷信无关。佛教和道教都把它视为节日聚会,人们称之为
鬼节和瓜节。据《大藏经》记载,“穆莲和母亲坐在一个饥饿的鬼里。佛陀命令她做一碗
兰花和一盘奇怪的水果素食给佛陀和她的继母吃。”根据这个典故,后人严肃地对待这个
节日。僧尼、道教和风俗都精心制作了玉兰壶来供奉佛像。诵经祭祖,大多数人都会不停
地向祖先祈祷。
相传七月十五日为祖先回家的日子。所以各家各户,不论贫富,都要准备钱币、果脯、
美酒以及时令之物祭祀祖先。云南、贵州的苗族人,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到十五日这两天。
焚烧纸钱、遥祭祖先的风气也很盛行。七月十四这天叫江南节,十五日叫作江西节。
在供品中,西瓜和茄子蛋糕随处可见。有人把西瓜切成多颗牙齿,这就叫西瓜山。红
点,放在桌子上。至于茄子蛋糕,方法是不同的。它可以由小麦粉或糯米粉制成,形状像
半个月。里面装满了绿色蔬菜或豆糖。然后取茄子柄,剥去表皮,插入蛋糕的一端;有些
人把茄子切成丝,和面条调和,然后用油煎;还有人把茄子切成碎片,放在容器里。用手
揉搓茄子丝,挤出水分。然后用水和面粉屑,加入姜丝和盐,混合成面糊,用油煎。
北方各省,有献麻谷的做法,有的在家中供奉;有的在门左右首摆放,称之为供麻谷;
而持麻谷数根,插在陇上,则称之为送麻谷。此时麻谷已经送到打谷场,以此宜告农事顺
利,庄稼成熟,荐尝新物,正符合古时的祭祀之意。
按照我国的习俗,中央元朝是一年中祭祀死者最重要的时期。家里又有了新的丧亲之
痛。悲伤仍然很深,它的亲人和朋友。在死者死亡第一年的7月15日,准备祭品并将其
送到死者的家中进行纪念。
女子出嫁后,常住夫家,对于娘家的祖宗,遇到节日一般不能参与祭祀,所以本日应
回到娘家拜祭,暂尽孝心。祭祀后和大家一起聚餐,共享祭品,也可一叙阔别之情,并讨
论族中事宜。
安徽西南部的太湖、潜山、怀宁等县将中原节称为“七月半祭祖”,这是清明节之后
的又一个重要祭祀日。不同的是,清明节是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而“七月半日”主要是
一个家庭的节日。从7月初开始,在市场的街道和田野中可以看到成山的祭品,包括鬼纸、
鬼衣、神殿、香和鞭炮。从农历十日起,我们要打扫礼堂,摆好香桌和祖先牌位,准备好
酒食供祭拜,以迎接祖先。家庭成员不得喧哗或裸体。当他们在家里看到蛇、青蛙、蝴蝶
和鸟时,他们不能被杀死,他们应该烧香烧纸,因为这些东西可能已经被他们的祖先改变
了。在“七月半”祭祖时,我们应该把祖先的牌位一块一块地请出来,恭敬地放在专用的
祭台上,然后在每个祖先的牌位前插上香。在7月之前,我们每天只在早上、下午和黄昏
提供一次茶和餐。纸币不仅应该烧给死去的亲人,也应该烧给没有后代的亡灵,以免让他
们在黑社会的祖先难堪。因此,在15日晚上,有另一种说法是为孤独的鬼魂“燃烧孤独
的衣服”。这一习俗在民间仍然保留着。
送羊节
在旧北京和中国北方的农村地区,7月15日祖父和叔叔送活羊给侄子的习俗很流行。
原因是陈香成功劈山救了母亲后,陈香想追捕虐待母亲的二郎神叔叔。为了重建兄妹和叔
叔侄子之间的友谊,二郎神每年7月15日都会给陈香一对活羊。据说陈香取了“杨”的
谐音,让两个家庭团聚。汉代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羊是吉祥的。”甲骨文,又
名杨桐乡。可以看出,在古代,羊是一种动物,总是代表吉祥。因此,舅舅送活羊的习俗
在民间很流行,后来逐渐发展为送一只相反的羊。
中元普渡
在农历新年这天,许多人会在旧历的7月1日和7月30日之间选择一天举行祭祀活
动,用酒、肉、糖糕和水果等祭品来慰藉所有在世界上玩耍的家庭的鬼魂,并祈祷他们一
年中平安顺利。那些更重要的人甚至邀请僧侣和道士诵经以超越死者。在此期间,有人会
邀请西藏菩萨、木莲尊者等佛像登上高台,或请艺术家扮演驱魔神钟馗(有人请艺术家控
制钟馗的傀儡),以消除亡灵的敌意。
据说七月半恰逢夏秋交替,此时恰恰是天地阴阳交替的节点,阳气盛极而衰,阴气显
现,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放出鬼魂,所以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后世亦有说
法认为,整个农历七月都应当是“鬼节”,阎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把鬼放出来
到阳间觅食,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最后一天,重关鬼门,群鬼又得返回阴间。
祖先崇拜
民间相信,祖先会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孙,所以需要祭祖。这种祭祖行为是慎终
追远、固本思源的传统伦理的一种体现,是一种感德祖先文化传统。时逢小秋的农作物收
获,也正好把丰收的喜悦与祖先分享,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中旬傍晚时分举行。平常日
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
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
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因各地习俗略有差异,因此过节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过节时
间上也会有差别。
烧纸
中元节日中,民间俗信行为中,最为突出的是烧纸。据传说,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
人们烧纸就是给亡故的先辈亲人送钱。通常上坟烧纸时要留下几教育资格 张,到十字路口焚烧,目
的是给尤家可归的野鬼一些施舍,它们就不会再去抢劫送给其祖先的钱了。
香炉
每到七月十四或十五晚,在门外焚香燃炮,同时“烧包”(也叫“荐包”)。
祭地
七月半,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
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
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祈求丰收
七月半施祭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
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
收稻谷丰登。
吃鸭子
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在七月半吃鸭子,因鸭在水中游,取其河灯普渡祈祷之涵意。
也有说法是“鸭”就是“压”,是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魂灵”,这说法有点牵强,
因为很多地方“鸭”与“压”不同音。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
天光跳跃
广西天等一带在七月半有跳天灯习俗。旧时跳天灯活动多是一些迎神赛会、驱逐疫鬼
之类的迷信活动,现已逐渐发展惦记这一些 成为一种民间体育活动。跳天灯一般在村头较平坦的场地
上进行,72个小碗装上豆油,分别排成9行,按前后左右相距0.8一l米的距离置灯并点
燃,跳灯的人头戴面具,手持木鱼、小鼓、锣钹等乐器,亦有手持挂纸花条木棍者。开头
由一人带头敲打木鱼,按节奏有规律地在每行灯中穿来跳去,到行角转弯处,每人都要做
一些亮相的跳步转弯动作,并吹打各自手中所持的乐器及道具。夜间观跳天灯的场面,宛
如长龙在星光中舞动。
烟火喷口
在盂兰盆会中,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叫做“放焰口”。“焰口”就是佛教所谓地狱中
的饿鬼,这项活动的目的是超度亡灵、为孤魂野鬼施食。“放焰口”在黄昏或晚上进行,
活动持续时间较长,甚至可达次日凌晨。先由僧人诵经、做法,最后由主持用米粮、净水
在四周挥洒,为鬼魂施食。
河登渡湖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
任其漂泛。中元节放河灯,据说是从上元节(元宵节)的张灯习俗演变而来。民间认为,上
元是人节,中元是鬼节,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所以上元张灯在陆地,中元
就是在水里了。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
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如今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照佛
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
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放河灯的目的是渡船和祈祷。现代女作家萧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这是对这一习
俗最好的注解:“七月十五日是一个鬼节,死去的鬼魂无法维持生命。他们在地狱中徘徊,
非常痛苦。如果他们想要维持生命,他们就找不到办法。如果一个死去的鬼魂在这一天举
着河灯,他们就必须维持生命。”。从阴间到太阳的道路非常黑暗。没有灯你看不见路。
所以把灯打开是件好事。可见,活着的正直的人并没有忘记死去的鬼魂。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
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
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
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
先。
中原节是道教与中国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二者可以对应,主要基于相同的宇宙学:
天、地、水三界,被神化为天、地、水官员管辖下的三个领域。俗称“三界”,是指三界
之神、三官。
中国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
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
三元思想结合,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福纳吉、
祭祖拜神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三元日成为民俗节日。
在中元节期间,道观,如地安门火庙和西边门外的白云寺,每年都会举行“祈福吉祥
道场”,以祈求“天安地安,国泰民安”。由于害怕暴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把儒、释、
道结合起来。他们把农历7月15日的中原节称为鬼节,把农历7月称为“鬼月”。
佛教传入后,佛教中也有一种追荐祖先的超度仪式,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
ullambana),也就是“孟兰盆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
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
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且佛教也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超度法
会,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本文发布于:2023-03-17 09:43: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90173992869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孟兰盆.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孟兰盆.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