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白》读后感
《麦克白》读后感(通用9篇)
《麦克白》读后感篇1
在《莎士比亚悲剧集》中有一篇文章叫《麦克白》,麦克白是一位为国打
了胜仗的英雄,在得胜归来的途中,他与班柯两位苏格兰将军遇见了三个奇怪的女
人。第一个女人向麦克白致敬,称他作“葛莱密斯爵士”。第二个人称麦克白为
“考特爵士”。第三个对麦克白说“万岁,未来的王。”然后,她们转过身用谜语
般的话对班柯宣布说,他将比麦克白低微,可是又比麦克白伟大!没有麦克白那样
幸运,可是又比麦克白有福气得多,并且预言说:他虽做不成国王,可是他的子子
孙孙要成为苏格兰的国王。说完这话,她们不顾麦克白一连声的追问,化作一溜烟
消失了。这时,两位将军才意识到她们就是女巫。麦克白是一个贪婪的人,他的心
底始终有着一股蠢蠢欲动的欲望,这种欲望被女巫的预言一触即发。但他的本性十
分胆小懦弱,所以不成气候。他的妻子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她想与自己的丈夫
日日夜夜永远掌握君临万民的无上权威。于是,她怂恿丈夫利用国王到麦克白家里
拜访的这个机会把国王杀掉。
当国王与陪同的爵士及随从们走进来的时候,麦克白夫人假惺惺地对国王
说着甜言蜜语:“我们的犬马微劳,即使加倍报效,比起陛下赐给我们的深恩广泽
来,也还是不足挂齿的;我们只有燃起一瓣心香,为陛下祷祝上苍,报答陛下过去
和新近加于我们的荣宠。”这一番话说得国王心花怒放。
为了麻痹国王,麦克白夫人故意装出一副极其热情、贤惠的样子,安排了
丰盛的美酒佳肴来款待国王及随行的人们。
这时,做贼心虚的麦克白从大厅里溜出来,躲在一边,心里翻江倒海般进
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的良心开始占上风了,他不想背叛国王的信任,而且国王
秉性仁慈,处理国政,从来没有过失,从来没有欺负过老百姓,对贵族,尤其是对
他自己,又是那样爱惜……于是,他对麦克白夫人提出要罢手,但麦克白夫人是一
个定下好计就不肯轻易罢手的女人,她不断地劝说着麦克白。麦克白终于下定了决
心,去干这件惊人的事维修方案范本 。
夜深人静时分,麦克白夫人悄悄来布置谋害国王的事了。她怀疑丈夫的同
情心和犹豫不决会妨碍事情,她就拿了一把尖刀,走到国王床前,国王寝室里的两
个侍从早已被她用酒灌得烂醉,但她仔细望了望国王,觉得他睡在那里,脸长得有
些像她自己的父亲,这样一来,她动手的勇气就没有了。
这是,麦克白拿着尖刀,溜进了国王睡觉的房间。最终一刀把国王干掉
了。
之后,他们又设计让国王的两个儿子马尔康和道纳本当替罪羔羊,王位本
应由国王的儿子来继承,如今既然他们双双出逃了,麦克白就以血统最近的继承者
的资格,加冕当上了国王。
但是麦克白仍不满足自己当上了国王,他还想让自己的子子孙孙都当上国
王,女巫曾经预言:班柯的子子孙孙要成为苏格兰的国王。于是,他又策划了一场
新的谋杀。
麦克白杀的人的鬼魂时时刻刻地缠着他,他为了巩固自己的王位,将费辅
爵士麦克德夫一家赶尽杀绝,只有麦克德夫一人逃脱。
后来,麦克白夫人也死了。麦克白所犯的罪孽已经不容许他继续活下去
了。最后麦克德夫杀死了他。麦克白落了一个众叛亲离的下场。马尔康吧篡位者用
阴谋诡计夺去许久的政权接过来,在贵族和民众的欢呼中,登上了应当属于他的王
位。女巫的预言全部都实现了。
读完了《麦克白》,心中的各种感触都涌上了心头。使麦克白的道路不同
的,引向罪恶深渊的,大部分是因为麦克白夫人的怂恿。
整篇文章文笔并不是很悲伤,说它是悲剧,应该是因为人性的泯灭而导致
的这个国家的悲哀。
最初,麦克白是一个为国打了胜仗的英雄。然而巫师的预言、麦克白夫人
的怂恿、麦克白的野心,使他不择手段当上了苏格兰的国王,开始了他的暴政生
涯。莎士比亚用他手中的笔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悲哀。麦克白只是一个代表人
物而已。
“黑夜无论怎样漫长,白昼总会到来的。”
《麦克白》读后感篇2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是人性与欲望的演绎,是一部揭露
和鞭挞野心的悲剧。主要讲述了苏格兰国王邓肯的表弟麦克白将军,为国王平叛和
抵御入侵立功归来,路上遇到三个女巫。女巫对他说了一些预言和隐语,说他将进
爵为王,但他并无子嗣能继承王位,反而是同僚班柯将军的后代要做王。
麦克白是有野心的英雄,他在夫人的怂恿下谋杀邓肯,做了国王。为掩人
耳目和防止他人夺位,他一步步害死了邓肯的侍卫,害死了班柯,害死了贵族麦克
德夫的妻子和小孩。恐惧和猜疑使麦克白心里越来越有鬼,也越来越冷酷。麦克白
夫人神经失常而自杀,对他也是一大刺激。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麦克白面对邓肯
之子和他请来的英格兰援军的围攻,落得削首的下场。《麦克白》的成功之处有
三:其一,麦克白形象的特殊悲剧性,心理描写真实而细腻。在莎士比亚的笔下,
麦克白牡丹花茶 由一个高贵前途无量的英雄人物,在野心与权力的诱惑下变成了一个举国声
讨的历史罪人,展现出了麦克白形象的特殊悲剧性。女巫的预言、妻子的怂恿、野
心的驱使使麦克白走上了弑君的邪途,坐上王位后,权势的贪恋使其人性彻底泯
灭,不仅杀害了侍卫,就连班柯和麦克德夫的家人也惨遭毒手。可见麦克白的悲剧
是由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共同作用下造成的。剧本中作者通过大胆而文艺的言语表达
深刻的展现了人物的心理。
“坚固结实的大地啊,不要听见我的脚步声音是向什么地方去的,我怕路
上的砖石会泄露了我的行踪,把黑夜中一派阴森可怕的气氛破坏了。”文中的这一
句就深刻形象的写出了麦克白内心的挣扎与恐惧。在迷信、罪恶、恐怖的氛围里,
作者不时让他笔下的罪人深思、反省、剖析内心,麦克白夫妇弑君前后的心理变化
显得层次分明,这就更加增大了悲剧的深度。其二,艺术风格别具一格,悲喜的有
机结合。《麦克白》是在不损害悲剧基调的原则下把悲喜结合起来,在情节发展的
进程中,让庄严的中有轻松,从而达到以喜衬悲、以喜促悲的效果,并使主题蕴意
得以升华。例如“看门人”那一场中就有鲜明的体现。“谁在那儿?哼!一定是什
么英国的裁缝,他身前给人做条法国裤还要偷材料,所以到了这里来。进来吧,裁
缝;你可以在这烧你的烙铁……”这一门房的话出现在麦克白弑君之后,在这样恐
怖黑暗的时刻,不明就里的门房说出这话无疑给这紧张阴森的气氛增加了一些缓和
轻松之气,使悲剧增添了一些喜剧色彩,使其气氛不致于过分凝重,缓和读者的情
绪。其三,充分运用意象,深刻揭露主题。《麦克白》中的“黑暗”、“鲜血”、
“不合身的衣衫”等意象,它们具体形象,含蕴深远,最大限度的表达了作者的意
念和思绪。但剧中的意象大多以对立组合的形式出现,比如“婴儿”与“母亲”、
“血”与“水”、“黑暗”与“光明”等。“黑暗”与“光明”的冲突有力地反映
了那个新旧交替的过渡时期尖锐的社会矛盾,激烈的阶级冲突和斗争。剧中的麦克
白夫妇为代表的“黑暗”和正义的“光明”的冲突,就象征着封建制度与新兴资产
阶级的冲突。反映出当时中世纪以宗教神学为代表的蒙昧主义思想走向没落,资产
阶级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世界观日益深入人心,人文主义在社会文化思潮中开始占
据统治地位。
该剧大胆地批判了封建制度的残酷黑暗及对人性的禁锢,强烈反映了新兴
的资产阶级希望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和伦理思想的要求。
作品是当时社会的写照,这说得一点也不错,通过这部作品我就深刻感受
到当时社会的动荡,黑暗的笼罩,光明的渴望。看完这本剧,我深刻的明白了:一
个人的可以有欲望,但却不能膨胀。一个人的野心会蒙蔽人性的双眼,终将导致一
个人的灭亡。
《麦克白》读后感篇3
一般公认的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是:《麦克白》,《奥赛罗》,《李尔王》
和《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最杰出的乃至文艺复兴时期最突出的四部悲剧,这
一直被认为是悲剧的圭臬。
在读莎士比亚时,我常会产生疑窦:在那样铺陈华丽的文体与句子下,我
很难相信我是在阅读悲剧。也许是对于悲剧的认识不同,我认为的悲剧,总是如索
福克勒斯那样的具有崇高而严肃的特征的文体。莎士比亚华丽得近于煊赫的文体对
于悲剧本身的影响,我心中无数。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之所以对《麦克白》更为看
重,也许是因为其更为“纯粹”的具有悲剧性。
《麦克白》中悲剧的产生,虽依赖于麦克白本人的野心与其妻子恶毒的怂
恿,但更多却体现了天命的因素。这种悲剧被确认为宿命的方式,带着更浓郁的古
希腊悲剧色彩。
古希腊的悲剧,一般造成其原因是并非个人的主观错误或客观情况的干
扰,而是天命的不公。如《俄狄浦斯王》,他完全受控于残酷的命运,无论如何挣
扎,最终还是陷入了命运的泥淖。于是乎,主角的伟大与命运的残忍形成鲜明的对
比。这种更广义的无奈与无力,是悲剧拥有了直指命运的崇高性。而麦克白的野
心,也来自于仙女的怂恿。而仙女们也仅此开了狡黠近于恶毒的玩笑,其实这也就
是戏剧性的天命。
麦克白最终还是死去了。他的死亡具有着的社会意义,是传达了莎士比亚
厌恶将军拥权杀王这样的犯上之举的思维。但这样的主题比于麦克白具有希腊精神
的纯洁高尚悲剧思想,显然比较浅薄。我重复读《麦克白》,为这个邪恶的主人公
而悲哀,一如希腊悲剧中那些纯粹的悲剧主角。他们的毁灭,并非由于他们的不杰
出,而仅仅是,那些将他们玩于股掌之上的命运。
《麦克白》读后感篇4
麦克白本是一名受人尊敬的苏格兰民族英雄,得胜归来。和大将班柯在途
中路遇三个女巫,女巫预言了麦克白将会成为苏格兰的国王,隐藏的野心被挑旺起
来。他在妻子的煽动下杀死了国王邓肯。篡位之后,麦克白感到内心极度的恐惧,
为了保住王位,他杀死了班柯,并开始疯狂的滥杀无辜,最后被麦克达夫杀死。他
的妻子也因为无法承受杀人后的恐惧自杀了。
读《麦克白》,你会发现杀死国王邓肯后,麦克白和妻人失去的都是睡
眠,他们无法入睡。从杀人那刻起,荣誉和美德已不存在,麦克白永远失去了“那
清白的睡眠,把忧虑的乱丝编织起来的睡眠,那日常的死亡,疲劳者的沐浴,受伤
心灵的油膏,大自然最丰盛的菜肴,生命盛筵上主要的营养”。我引一段老师在讲
这部悲剧的一段话“拥有正常、甜蜜的睡眠,就是拥有人生(包括现世与彼岸世
界)真正的意义;正常、甜蜜的睡眠,就代表了正常的,宁静的秩序,它包含着人
与神之间和谐的关系、人自身灵与肉的和谐关系、人与他人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关
系,这是一种既属世又指向超验世界的永生的秩序。当麦克白向邓肯举起屠刀,从
世俗层面来说,作为臣子他打破了君臣秩序,作为亲属他蔑视了血缘关系与起码的
人伦,作为国家的保卫者他公然破坏国家作为政治统一体的秩序;然而,从更本质
的真理意义上说,当他以欲望为主宰破坏了作为一个人自身灵与肉的和谐的同时,
也破坏了他与他人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破坏了他与神之间的和谐关系,他破坏
了他整个生命的正常健康的秩序。当这样一种秩序被破坏以后,他所有的世俗生活
中的美好内容都被扭曲,他在‘死亡的睡眠’中的美好盼望永远落空,他内心的物理学家英语 宁
静也永远消失了———一句话,他杀死了自己的‘睡眠’”。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最后一部悲剧,也是最优秀的悲剧之一。从
《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到最后的《麦克白》,从宣扬和
肯定人文主义精神到最后开始批判和反思人文主义,莎士比亚的思想有了相当大的
转变。他深刻洞见到人文主义带来的以世俗欲望满足为主要内容,极端自我中心,
功利主义,一切从自己出发的生活方式所导致的恶果。《麦克白》就是一个向人们
展示个人欲望无限膨胀和畸形发展导致罪恶、导致毁灭的故事。引以为鉴,必竟,
谁都不想杀死自己的睡眠,谁都想有个正常,甜蜜的睡眠。
《麦克白》读后感篇5
《麦克白》讲述了苏格兰大将麦克白因为听信巫女的预言而弑君谋反当上
了苏格兰的国王,同时又因为惧怕命运而杀害自己的好友,导致众叛亲离,麦克白
最终也没有逃脱所谓的“命运”。
“命运”是什么东西?当巫女预言麦克白将会当上考特爵士并最终成为苏
格兰王的时候,麦克白是不信的,然而随后的消息却是邓肯册封其为考特爵士,于
是麦克白开始相信巫女的预言了。麦克白相信自己命中注定会成为苏格兰王,在这
种信念的支撑下,麦克白弑君谋反,在这一过程中,麦克白身上原有的忠诚、善良
等信念最终没有敌过权力的诱惑。
麦克白如愿以偿的把王位握在了自己手中。他以“命运”的名义杀戮,却
又想反抗“命运”。正是因为麦克白相信了巫女的预言,所以才弑君,同时他也相
信了巫女关于班柯的后代将为国王的预言,所以才想杀掉班柯及其子。这种行为的
结果是悲哀的,因为刺客最终也没有杀掉班柯的儿子,在麦克白看来,这似乎在应
验所谓的“命运”。
于是麦克白再次求教于巫女,幽灵告诉他“没有一个妇人所生下的人可以
伤害麦克白”,“除非有一天勃南的树林会向邓西嫩高山移动”,否则麦克白不会
失败。于是麦克白勇敢、残忍的接受了王子马尔康带领的英格兰军队的挑战。最终
麦克白失败了,似乎是因为“勃南的树林移动了”,而且麦克白也是死在所谓的
“非妇人所生”的人手上,这一切似乎都在证明命运如滔滔河流般不可逆转。
《麦克白》的行文始终存在着“命运”这一暗线,然而,何谓“命运”?
难道命运不是自己选择的吗?如果麦克白不相信巫女的预言,很难想象他会弑君谋
反。那样这场悲剧还会存在吗?我坚持认为,所谓的“命运”其实是掌握在自己手
中,无论如何,选择都是人们自己作出的。麦克白对权力的野心使其轻而易举的相
信了巫女的对自己有利的预言,但是却又想反抗对自己不利的“命运”,这不失为
一种讽刺。我们无法责怪麦克白,因为这对每个人来说都可能是抵御不住的诱惑。
很多情况下,“命运”只是借口,为我们做出的选择进行辩护的借口。成功者可以
用“命运”来为自己的成就披上神圣的外衣,外人(甚至是其自己)往往就忽略了
其为成功所付出的代价;失败者可以用“命运”来为自己的失败寻找借口,外人
(甚至是其自己)往往就忽略了其所犯的错误本身。
在巫女作出对班柯的预言时,班柯曾经说“魔鬼为了要陷害我们起见,往
往故意向我们说真话,在小事情上取得我们的信任相册边框 ,然后在重要的关头我们便会堕
入他的圈套。”这番言论可谓一语中的。而沙翁最终并没有说明班柯后代的命运,
这可能也是作者对麦克白相信命运的讽刺吧。
《麦克白》读后感篇6
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麦克白》堪称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巨作。它巧妙
地向读者展现了命运、志向、野心、人性及迷信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麦克白曾经
是一个英勇、有野心的人,在凯旋而归后,因巫师的预言和国王过分的赞誉使他改
变了,他从一个忠实的臣子变成了一个弑君的逆贼,他使用了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
登上王位。他当上国王后开始了他的暴政,他先后杀害了他的好友、臣子及他们的
家人,最终使他走向灭亡。
《麦克白》是一部经典的悲剧,但读完之后并没有一种悲伤的感觉。也许
许多人都会觉得麦克白的灭亡是罪有应得,但是这种罪有应得展现出来的就是一种
命运、人性以及这个国家的悲哀。
起初的麦克白,他并不是一个人人唾弃、禽兽不如的逆贼,而是一个勇
士,一个为国打了胜仗的英雄。是什么使边牧幼犬 他走向了这条不归路?首先,是他的野
心。麦克白的野心之所以燃烧,主要是因为巫师的预言,所以麦克白才会认为他将
成为苏格兰的国王。因此,他才会杀邓肯,以这种不正当的手段夺取王位。巫师的
预言在这里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使得麦克白内心深处最阴暗的野心燃烧了起来。
也正是因为他野心的燃烧,才使得他人性泯灭。麦克白在妻子的煽动和激将下,麦
克白最终还是做出了这罪恶的举动,杀掉了邓肯这个好国王。所以,麦克白妻子的
煽动性也是至关重要的。
麦克白良心的泯灭是和他的妻子分不开的,因此这让我们不得不联想到那
句话: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个能干的女人。麦克白夫人的确是一个能干的
女人,她的能干把她的丈夫推上了王位,也同时把她的丈夫推近了无底的深渊。
要是麦克白因为刺杀了邓肯而感到良心不安,那么他刺杀班柯还有麦克德
夫的家人就没有罪恶感。麦克白刺杀班柯是因为他感受到了班柯对他的威胁,使他
必须杀了他。麦克白杀害麦克德夫的家人,同样也是因为感受到威胁,不过幸运的
是,麦克德夫逃走了。如果说当上国王前的麦克白还有一些良知,那么当上国王后
的麦克白就连人性都泯灭了。麦克白为了保住他的王位而大开杀戒,使得苏格兰的
许多贵族离开这个国家。麦克白的不安还是来源于他的迷信,他过分信赖巫师,认
为巫师说的话都是对的,这使他自己也走上绝路。
虽然《麦克白》堪称悲剧,但是整部戏剧中并没有悲的色彩。也许许多人
认为麦克白和他的夫人最后的结局是罪有应得,但是麦克白只是那个时代的代表。
莎翁是在用麦克白这个人物代表那个时代的悲哀。虽然麦克白是暴君,但是继任的
马尔康也许会比麦克白更糟糕。莎翁向我们展现的不仅仅是人性的悲哀,也是那个
时代的悲哀。
《麦克白》读后感篇7
二十多年前,那本蓝绿色封面的《麦克白》,那时候叫《马克白斯》,是
作为《罗密欧与茱丽叶》的掩护从单位图书室借出来的,图书管理员一边登记一边
怀疑地打量着我:“借这些书家里大人知道吗?能看明白吗?“又把《罗密欧与茱
丽叶》抽出来抖了抖,14岁的我己经和管理员有5年的“斗争”经验了,我是从
容的:“帮家里大人借书。”书自然是借出来了,然而看明白了么?我想是明白了
那时要明白的,“以不义开始的事情,必须用罪恶使它巩固”,类似于“一个谎
言,需要无数个谎言来掩盖”,没有金钢钻别揽瓷器活,如果有野心,却缺少相应
的奸恶;欲望大,但又不屑于宵小的手段;不愿玩弄机诈,却又想作非分的攫夺;
没有麦克白夫人那样的“政委”,那么还是偃旗息鼓,做一个平庸的充满“人情的
乳臭”味儿的好人吧,我的道德准则就这么确立了。
时间是如何改变人的呢?“时间会刺破青春表面的彩饰,会在美人的额上
掘深沟浅槽”,同时,“无数人事的变化孕育在时间的胚胎里”。莎翁时代的伦理
道德秩序,麦克白没有恪守的“本分”,他所尊重与放任的欲望,在这个鼓吹“自
我实现”的时代已经全然如何缓解鼻塞 不是问题;把时间的坐标再缩小一些,初读《麦克白》至
今的二十五年间,胼手砥足独立生活在人间丛林,而今重读这个故事,“我的`习
惯于杀戮的思想,再也没有什么悲惨的事情可以使它惊悚了。”麦克白的起事和失
败并不是一场悲剧,一个功高盖主的贵族将军,在命运女神的诱发下,面对并忠实
于潜意识里对权利的欲望,他的失败不是因为马尔康带来的英格兰大军,不是被灭
门的麦克德夫的复仇火焰,而是他骨子里无法突破的那个当下“世俗的禁忌法
则”,“在这种事情上,我们往往逃不过现实的裁判……他生前的美德,将要像天
使一般发出喇叭一样清澈的声音,向世人昭告我的弑君重罪”,麦克白从起意到身
亡,内心没有停止过对自己的审判,他也因此失去了正常的感官,失去了睡眠,失
去了朋友,直至失去了妻子,“流血必须引起流血”,深陷血泊的麦克白选择了涉
血前行,面对灭亡;这是一出求仁得仁的正剧,抛开其中的杀戮和鲜血,无谓悲
喜,今天关于这个故事,我读到的是一句话:“命运和性情是一种概念的两个名
字”。在我们试图将心中脱颖欲出的本性付诸于生活的时候,我们是否有力量打破
可能悖逆的世俗的禁忌法则,坦然面对所有的结果?
《麦克白》据说是莎翁在彼时的新英王詹姆士一世授意下创作的,故事原
型来源是编撰于1587年的《霍林斯赫徳编年史》,首演做为丹麦国王访英时的招
待演出,莎翁为詹姆士一世奉献了一颗大彩蛋:那位高贵正义、不屑命运女神诱
惑,拒绝了麦克白拉拢最后遭到暗杀的班柯将军,乃是詹姆士一世的先祖。
《麦克白》读后感篇8
相对于《奥赛罗》和《李尔王》,《麦克白》给我的感想不是那么深刻—
—可能是因为没有触及我的痛点?嗯,应该是这样,因为我这个人,平庸又没有野
心,所以对于野心造成的悲剧,感想就不是那么深刻吧。
其实我并不讨厌野心,野心换个字眼其实就是梦想,两者在我看来是一样
的。
所以野心在我看来并不是坏事,一个人有了野心就是有了梦想,有了这样
的东西,才会有努力的动力、指引前进的方向,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野心
丝毫没有坏处。
只是,过犹不及,适度的野心让人发奋,而过多的野心恐怕就会招致毁
灭,而太没有野心的人则不会有什么成就——又应了中庸的道理,人生在世,所追
寻的永远都是中庸,而这偏偏又是最难的。
《麦克白》这个故事,我觉得是想告诉我们膨胀的野心会带来怎么样可怕
的天蝎配天蝎 后果吧,麦克白本身就已经够尊贵、拥有的够多了,可偏偏他的不知足、对国王
之位的觊觎让他做出了许多违背良心道德事情,而最终也为此付出了代价。
所以我在想,野心本身无罪,但是为了达成野心所选择的手段、做出的事
情,却是有善恶对错之分的。
用合理的手段做正确的事,通过正确的方式达成野心,那就并没有任何罪
恶;而一旦走了弯路,用了错误的方法、罪恶的手段去达成野心,那就是错了。
做人要有野心,也要有道德的约束,在道德的约束下用合法合理合情的手
段去达成自己的野心,那边皆大欢喜,大概如是而已。
而麦克白和他的夫人,应该是一类人,麦克白夫人的野心比麦克白更厉
害、罪恶感更少,但他们其实是相似的,而最后这种相似导致了悲剧——我在想,
是否在这对夫妻的身上,莎翁也在探求一种和谐,怎样的夫妻能够更长久更幸福,
到底是性格相似的还是性格互补的?
从故事的发展可以看出来,在故事最初,麦克白对夫人的感情很深,什么
事情都可以跟夫人商量,大概也正是因为他们天性中的相似,他们的感情更好、相
处更合得来,但是也因为这种相似,他们太清楚对方的弱点和缺陷,所以到最后感
情磨灭的也特别快。
而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李尔王》中的法兰西国王和科迪莉亚(善的相
似,结果阴阳两隔)、里甘和康沃尔公爵(恶的相似,最后双双殒命)身上。
而若说互补的好,似乎也不尽然。
性格互补,就是性格天差地别,有时候甚至相处不到一起去,连感情都很
难培养,比如《李尔王》里面戈纳瑞和奥尔巴尼公爵,就是完全相反的两个人,一
直都是同床异梦,最后也是悲剧收场。
所以,到底怎样的两个人,才能得到幸福?我觉得我大概得去再研究下喜
剧再来得出结论了,悲剧故事里,所有的都是悲剧。
不过套用小鱼一句话,比起《李尔王》和《奥赛罗》,《麦克白》的结局
我觉得不算悲,到有几分正剧的感觉,就是那种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胜利感,看到
结局的时候并没有那么悲凉。
《麦克白》读后感篇9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麦克白》讲述的是主人公麦克白从忠臣到暴君的转
变以及他堕落与毁灭的故事。
人们常说,麦克白是一个十足的恶人——弑君、篡位、凶残、暴虐、嗜
杀……几乎一无是处。但是如果你们翻开《麦克白》的剧本细细阅读一下,会发现
真相其实不然,麦克白最初的时候是一名骁勇善战且赤胆忠心的苏格兰大将,曾几
乎凭一己之力平定了一场叛乱。
麦克白是苏格兰王室,国王邓肯的表弟。身为王室贵族,麦克白自然不免
有一些觊觎王位的念头。但是,这只是一个潜伏于内心深处的一点点野心,或许连
麦克白自己都不知道。
每个潜藏的野心都会因某种外在的因素而一触而发。真正触发麦克白这种
念头的,则是那次在荒原他和另一员大将班柯与三个女巫的邂逅。三个女巫对麦克
白说:“万福,麦克白!祝福你,葛莱密斯爵士!万福,麦克白!祝福你,考特爵
士!万福,麦克白,未来的君王!”她们又对班柯说:“祝福!祝福!祝福!比麦
克白低微,可是你的地位在他之上。不像麦克白那样幸运,可是比他更有福。你虽
然不是君王,你的子孙将要君临一国。”本来麦克白不相信鬼神,对这些话语只会
付诸一笑,可是,偏偏一场巧合激发了麦克白的野心。麦克白刚刚转身,便看见一
个大臣骑马飞驰而来,告诉他考特爵士通敌叛国,已经被邓肯王斩杀。大臣告诉
他,国王因他战功赫赫而将考特爵士转封给了他,而且国王晚上将去他家住宿。麦
克白很高兴,与此同时他也觉得似乎那些女巫的预言真的不是空穴来风,自己真的
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君王。一个潜藏的野心浮上了表面,麦克白也从此走出了他从忠
臣到暴君的第一步。
但是,以不义得来的王位必须以罪恶加以巩固。麦克白登上王位后,想起
了女巫们对班柯所说的话语,他觉得十分惊恐惧,便派刺客去暗杀班柯和他的儿子
弗里恩斯。班柯虽然死了,但弗里恩斯却逃去了,这也从此成为麦克白的一块心
病。麦克白为了确保自己统治的稳定,又去拜访了那三个女巫。这次女巫派鬼魂对
他预言,说麦克白要留心费埔爵士麦克德夫,还说麦克白可以将所有人类的力量付
诸一笑,没有妇人所生的人能伤害麦克白,并且麦克白永远不会被击败,除非勃南
的森林有朝一日向麦克白的首都邓西嫩移动。麦克白很高兴,但为了确保自己的绝
对安全,他又派刺客袭击了麦克德夫的城堡,把麦克德夫的妻儿杀得一干二净,但
麦克德夫已经逃往了英格兰。这一轮的杀戮过后,麦克白成为了一个十足的暴君。
麦克白的命运是悲剧性的,他原是一个忠臣,女巫的蛊惑,夫人的怂恿,
激发了他的野心,让他变得邪恶,最终篡夺了王位。为了巩固自己的王位,他又大
开杀戒,成为了一个千夫所指的暴君。麦克白就这样一步步地堕落,变得越来越阴
邪,直到最后被正义之师所讨伐。莎士比亚的这部悲剧揭示了人心的罪恶:一个看
似心无邪念的人也可能会因种种外在因素而一步步堕落,直到自取灭亡,自我毁
灭,就像麦克白一样。
本文发布于:2023-03-17 04:35: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9989042846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麦克白读后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麦克白读后感.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