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同病辨证
气血同病辨证
什么是气血同病辨证
气血同病常见的证候,有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
摄血,气随血脱等。
气和血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因而在
发生病变时,气血常可相互影响,既见气病,又见血病,即为气血同
病。
气血同病常见的证候,有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
摄血,气随血脱等。
气血同病辨证包含哪些内容
气血同病辨证包含: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
不下月工作计划 摄血证等。
一、气滞血瘀证
【概念】是气机郁滞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现的证候。本证多因情志
不遂,或外邪侵袭,或跌仆外伤所致。
【临床表现】胸胁胀闷,走窜疼痛、性情急躁、胁下痞块、刺痛
拒按、妇女可见经闭或痛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等,舌紫暗或见紫
斑,脉涩。
【辨证要点】一是肝经循行部位的胀闷、窜痛、攻痛及痞块。二
是刺痛、舌紫暗及脉涩等瘀血内阻体征。
二、气虚血瘀证
【概念】是因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瘀滞而表现的证候。本病多由
久病或年高气虚,渐致瘀血内停而引起。另外,中风病,醒后出现的
半身不遂、语言謇涩,如兼有气虚的证候也属此证型。
【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或晦滞,身倦乏力,少气懒言,疼痛如刺,
常见于胸胁,痛处不移,拒按,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
【辨证要点】是气虚与血瘀症状并见。
三、气血两虚证
【概念】是指气虚与血虚同时存在的证候。本证可由先天禀赋不
足,后天劳倦太过,饮食失调,或久病失养,或失血过多所致。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少气懒言,乏力自汗,心悸失眠,面色
淡白或萎黄,舌淡而嫩,脉细弱等。
【辨证要点】是气虚与血虚证候共见。
四、气不摄血证
【概念】是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而见失血的证候。此证多因久病气
虚或慢性失血,气随血耗而成。
【临床表现】吐血、便血、皮下瘀斑、崩漏,气短,倦怠乏力,
面色淡白而无华,舌淡,脉细弱。
【辨证要点】是气虚证与出血并见。
【类证鉴别】气不摄血证与血热证
证候病程性质血色舌象脉象
气不摄血多见慢性虚证淡而质薄淡细弱
血热妄行多见急性实证鲜红质稠红绛弦数
血病辨证包括哪些内容
血行脉中,内流脏腑,外至肌肤,无处不到。若外邪干扰,脏腑
失调,使血的生理功能失常,就可出现寒热虚实的病候。
血行脉中,内流脏腑,外至肌肤,无处不到。若外邪干扰,脏腑
失调,使血的生理功能失常,就可出现寒热虚实的病候。兹据临床血
病常见证候,概括为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四种。
1.血虚证
【概念】是血液亏虚,脏腑百脉失养,表现全身虚弱的证候。
【临床表现】面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爪甲苍白,头晕眼花,
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妇女经血量少色淡,衍期甚或闭经,舌淡苔白,
脉细无力。
【辨证要点】面、唇、甲、舌等皮肤、黏膜体育心得 组织呈淡白色,四川白酒 兼有
以心、肝为主的脏腑组织失养的证候。
引起血虚的原因:一是失血过多,新血一时未及补充;二是生血不
足,如脾胃运化功能减退,或进食营养不足,或是肠道有寄生虫,耗
吸营养,由于缺乏食物精微,别勉强 以致生血无源;三是思虑劳神太过,以致
阴血暗耗;四是瘀血阻塞脉络,引起新血生化障碍,或造成某些局部供
血不足;五是久病、大病等,伤精耗气,化血之源枯竭。
2.血瘀证
【概念】凡离开经脉的血液,未能及时排出或消散,而停留于某
一处;或血液运行受阻,壅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呈凝滞状态,失却生
理功能者,均属瘀血,由瘀血内阻而产生的证候,是为血瘀证。
【临床表现】常在夜间加重,夜间阳气入脏,阴气用事,阴血凝
滞更甚,所以疼痛更剧;肿块在体表者,常呈青紫色包块;瘀血凝聚局部,
日久不散,便成肿块,紫色主瘀,肿块在肌肤组织之间者,可见青紫
色;疼痛状如针刺刀割,痛处不移而固定,在腹内者,可触及较坚硬而
推之不移的肿块(称为癥积),出血反复不止,色紫暗或夹有血块,或大
便色黑如柏油状,可见面色黧黑,或唇甲青紫,或皮下紫斑,或肌肤
甲错,或腹部青筋显露,或皮肤出现丝状红缕(皮肤显露红色脉络),或
下肢筋青胀痛,妇女可见经闭。
【辨证要点】刺痛、肿块、出血、皮肤黏膜等组织紫暗及脉涩。
形成瘀血的原因:一是外伤、跌仆及其他原因造成的体内出血,
离经之血未能及时排出或消散,蓄积而为瘀血;二是气滞而血行不畅,
或是气虚而推运血行无力,以致血脉瘀滞,形成瘀血;三是血寒而使血
脉凝滞,或是血热而使血行壅聚或血液受煎熬,以及湿热、痰火阻遏,
脉络不通,导致血液运行不畅而形成瘀血。
血瘀证的病变范围:如瘀阻心脉导致胸痹、真心痛;瘀阻脑络可致
昏厥、癫狂、头痛;瘀阻肝胆可致黄疸;瘀阻于肺,可为久咳久喘,瘀阻
经络可致偏瘫、痹证、痰证;瘀阻五官九窍可致耳目失聪、语言謇涩、
二便闭塞。瘀阻水道、水湿停蓄,可为痰为饮。随着瘀血的实质研究,
目前对瘀血证的诊断已远远超出传统的中医范畴,很多现代检测指标
被列入诊断标准。
3.血热证
【概念】脏腑火热炽盛,热迫血分所表现的证候。本证多由情志
不遂、气郁化火,或嗜酒无度、过食辛辣,或房劳过度、阴亏火旺,
侵扰血分所致。
【临床表现】咳血、吐血、尿血、衄血、便血、月经先期、崩漏、
血色一般鲜红质稠,伴有发热、烦渴,舌红绛,脉弦数有力。
【辨证要点】各种出血加热象。
血分火热炽盛,有内伤外感之别,本条论述的为内伤杂病,外感
病血分邪热炽盛,见卫气营血辨证。另外,外科的疖、疮,痈、疔也
多由血热引起。
【类证鉴别】血热证与温病血分证:
二者均为热炽血分、迫血妄行为患,故均以各种出血为主症,并
伴见热象。但本证为内伤杂病,一般无高热,病程长,发病缓。温病
血分证属外感温病后期的危重阶段,多伴有高热、昏狂谵妄;多有传染
性,病程短,发病急,病情凶险。
4.血寒证
【概念】指局部脉络寒凝气滞,血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常由感
受寒邪引起。
【临床表现】疼痛多见于手足,肤色紫暗发凉、喜暖恶寒,得温
痛减、或少腹疼痛、形寒肢冷、月经衍期,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舌
淡暗苔白、脉沉迟涩。
【辨证要点】手足或少腹的冷痛及肤色、血色的紫暗。
气病辨证包括哪些内容
气病辨证包括气虚证、气陷证、气脱证等。
1.气虚证
【概念】指元(真)气不足,气的推动、温煦、固摄、防御、气化等
功能减退,或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减退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时诸
症加剧,舌淡嫩苔白,脉虚无力等。
【辨证要点】少气、乏力、动则加剧,脉虚无力。
2.气陷证
【概念】指气虚无力升举,清阳之气不升而反下陷、内脏位置不
能维固而下垂所表现的虚弱证候怎么消肿脸部 。临床又称中气下陷证或脾虚气陷证。
【临床表现】头晕目花,少气倦怠,久痢久泄,腹部有坠胀感,
脱肛或子宫脱垂等。舌淡苔白,脉弱。
【证候分析】气陷证,以内脏下垂为主要特征。人体内脏固定于
一定位置,是与正气的旺盛、升举有力分不开的。若正气不足,升举
无力,往往导致内脏下垂。本证多由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故兼见头
晕目花,少气倦怠,舌淡苔白,脉弱等症状。若中气亏虚,脾运失健,
清阳不升,气陷于下,则久泄久痢。胃腑下垂,常感腹部坠胀,肝肾
下垂,腹部亦有重坠感,但与胃下垂的部位有所不同,胃下垂多见脐
腹中部,肝下垂多见右侧胁下,肾下垂多见少腹两侧。脱肛多见久泄
久痢,是中气下陷之象,但也有因小儿正气未充,或大便干燥,排便
时用力过度而致者。子宫脱垂为气虚下陷常见之症,若因产后过早过
重的劳累而致子宫脱垂并不兼有全身气虚症状者,同样可作气虚下陷
的诊断。
【辨证要点】气虚证伴有内脏下垂。
3.气脱证
【概念】气脱证指元气亏虚已极、脏腑功能严重衰竭的危重证候。
【临床表现】卒然昏倒,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不止,口开
目闭,手撒身软,二便失禁,舌淡,脉浮大无根或脉微欲绝。
气脱一般是气虚或气不固的进一步发展,若由大失血所致者,称
为"气随血脱"。气脱与亡阳常同时出现,除肢厥身凉为亡阳的主要特
征,气息微弱欲绝为气脱的主要特征外,其余证候均基本相同,故临
床又常称为阳气虚脱。
4.气滞证
【概念】气滞证是指某一脏腑或某一部位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
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胸胁脘腹等部位闷胀、胀痛、窜痛、攻痛、时轻时
重,或部位移动,常随嗳气、矢气而减轻、多因情志变化而加重或减
轻,脉弦,舌象正常。
引起气滞的原因很多,如情志不舒,饮食失调,感受外邪,或外
伤闪挫等,均可引起气机阻滞。此外,痰饮、瘀血、宿食、蛔虫、砂
石等病理物质的阻塞,也可使气的运行发生障碍而致气滞。阳气虚弱,
阴寒凝滞,亦可使脏腑经络之气机不畅,而成气滞。气滞多见于疾病
的早期阶段,故有"初病在气"的说法。
由于气滞的病因不同、部位各异,故其证候的表现有各自特点,
临床常见的有肝气郁滞证、胃肠气滞证,肝胃气滞证等。
气滞常可导致血行不畅而形成瘀血,或与血瘀兼并为病而为气血
瘀滞证。气机郁滞日久,可以化热、化火。气滞可影响水津的输布而
生痰、生湿、水停,而成痰气互结、气滞湿阻、气滞水停等证。
【辨证要点】局部闷胀疼痛。
【类证鉴别】气滞证与食滞证
5.气逆证
【概念】气逆证是指气机升降失常,逆而向上所引起的证候。临
床以肺胃之气上逆和肝气升发太过的病变为多见。
【临床表现】肺气上逆,则见咳嗽喘息;胃气上逆,则见呃逆,嗳
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则见头痛,眩晕,昏厥,呕血等。
6.气闭证
【概念】气闭证是指因风、痰、火、瘀之邪气壅盛导致气机逆乱、
阴阳乖戾、气机闭塞不通所致的病证。此证或因外感邪气、或因内伤
七情过极,发病暴急可见于中风、昏迷、惊风等各种危急病证。
【临床表现】突然昏倒,神志不清,气粗痰鸣,牙关紧闭、二古代美女怎么画 便
不通等,双手握固,脉滑数、天津小学开学时间 或弦数有力、或伏而难见。
【辨证要点】神明失用,九窍不通。
【类证鉴别】气闭证与气脱证。
本文发布于:2023-03-17 02:59: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9931482836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气虚血瘀.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气虚血瘀.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