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

更新时间: 阅读: 评论:0

十八里镇-物资采购管理办法

白芍
2023年3月17日发(作者:师德培训内容)

白芍(历代本草汇言)

白芍

白芍(杭芍药,芍药)

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主产于浙江、安徽、四川、山

东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地草坡、灌丛和林下。喜温暖湿润气候,耐旱、

耐寒、怕涝,以土层深厚、阳光充足、排水良好、肥沃疏松的壤土或砂

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苦、酸,性凉。归肝、脾经。功效养血柔肝、缓

中止痛、敛阴收汗。临床用名有白芍、醋白芍、酒白芍、炒白芍、土

炒白芍。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

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艺文类聚引云:一名白术,《大观

本》,作黑字)。生川谷及丘陵。

《吴普》曰:芍药,神农苦,桐君甘,无毒,岐伯咸。李氏小寒,

雷公酸,一名甘积,一名解仓,一名诞,一名余容,一名白术,三月

三日采。(《御览》)

《名医》曰:一名白术,一名余容,一名犁食,一名解食,一名

铤,生中岳,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案《广雅》云:挛夷,芍药也。白术、牡丹也。北山经云:绣山

其草多芍药。

郭璞云:芍药一名辛夷,亦香草属。

《毛诗》云:赠之以芍药。

《传》云:芍药,香草。

《范子计然》云:芍药出三辅。

崔豹古今注云:芍药有三种,有草芍药,有木芍药,木有花,大

而色深,俗呼为牡丹,非也。又云:一名可离。

《名医别录》:味酸,微寒,有小毒。主通顺血脉,缓中,散恶

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

腹痛,腰痛。

《药性论》:臣。能治肺邪气,腹中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

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

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

《日华子本草》:治风、补劳,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

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

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努肉。赤色者多

补气,白者治血。

《开宝本草》:味苦、酸,平、微寒,有小毒。通顺血脉,缓中,

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

恶,腹痛,腰痛。

《本草衍义》:芍药全用根,其品亦多,须用花红而单叶,山中

者为佳。花叶多,即根虚。然其根多赤色,其味涩苦,或有色白粗肥

者益好。余如经。然血虚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曰∶减芍药以避中

寒,诚不可忽。

《药类法象》:气微寒,味酸。补中焦之药,得炙甘草为辅,治

腹中痛之圣药也。如夏月腹痛,少加黄芩,其痛立止。若病人春夏秋

三时

腹疼,亦少加黄芩。若恶寒腹痛,加肉桂一分,白芍药三钱,炙

甘草一钱半,此三味为治寒腹疼,此仲景神品药也。如深秋腹痛,更

加桂二钱。如冬月大寒腹中冷痛,加桂一钱半,水二盏,煎一盏。

《汤液本草》:

东垣先生用药心法<篇名>治法纲要

内容:《气交变论》云∶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

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

常则天地四塞矣。失常之理,则天地四时之气,无所营运。故动必有

静,胜必有复,乃天地阴阳之道也。假令,高者抑之,非高者固当抑

也,以其本下,而失之太高,故抑之而使下。若本高,何抑之有?假

令下者举之,非下者固当举之也,以其本高,而失之太下,故举而使

之高。若本下,何举之有?

如仲景治表虚,制桂枝汤方∶桂枝,味辛热,发散,助阳,体轻,

本乎天者亲上,故桂枝为君,芍药、甘草为佐。阳脉涩、阴脉弦,法

当腹中急痛,制小建中汤方∶芍药,味酸寒,主收,补中,本乎地者

亲下,故芍药为君,桂、甘草佐之。一则治表虚,一则治里虚,各言

其主用也。后之用古方者,触类而长之,不致差误矣。

芍药

内容:气微寒,味酸而苦。气薄味浓,阴也,降也。阴中之阳。

有小毒。入手、足太阴经《象》云∶补中焦之药,得炙甘草为佐,治

腹中痛。夏月腹痛少加黄芩,如恶寒腹痛,加肉桂一钱,白芍药三钱,

炙甘草一钱半,此仲景神方也。如冬月大寒腹痛,加桂二钱半,水二

盏,煎一半。去皮用。

《心》云∶脾经之药,收阴气,能除腹痛,酸以收之,扶阳而收

阴气,泄邪气,扶阴。与生姜同用,温经散湿通塞,利腹中痛,胃气

不通,肺燥气热。酸收甘缓,下利必用之药。

《珍》云∶白补、赤散,泻肝、补脾胃。酒浸,行经,止中部腹

痛。

《本草》云∶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

利小便;益气,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

《衍义》云∶芍药,全用根,其品亦多。须用花红而单叶者,山

中者佳,花叶多则根虚。然其根多赤色,其味涩。有色白粗肥者,亦

好,余如经。然血虚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减芍药以避中寒。诚

不可忽。今见花赤者,为赤芍药;花白者,为白芍药。俗云白补而赤

泻。东垣云∶但涩者为上。或问∶古今方论中多以涩为收,今《本经》

有利小便一句者,何也?东垣云∶芍药能停诸湿而益津液,使小便自

行,本非通行之药,所当知之。又问∶有缓中一句,何谓缓中?东垣

云∶损其肝者缓其中。又问当用何药以治之?东垣云∶当用四物汤,

以其内有芍药故也。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气血。入

手、足太阴经。大抵酸涩者为上,为收敛停湿之剂,故主手、足太阴

经。收降之体,故又能至血海而入于九地之下,后至厥阴经也。后人

用赤泻白补者,以其色在西方故补,色在南方故泄也。

《本草》云∶能利小便。非能利之也,以其肾主大小二便,既用

此以益阴滋湿,故小便

得通也。

《难经》云∶损其肝者缓其中。即调血也。没药、乌药、雷丸为

之使。

《本草》又云∶恶石斛、芒硝。畏硝石、鳖甲、小蓟。反藜芦。

《液》云∶腹中虚痛,脾经也,非芍药不除。补津液停湿之剂。

《滇南本草》:白芍,味酸、微甘,性微寒。主泻脾热,止腹痛,

止水泄,收肝气逆痛,调养心肝脾经血,舒肝降气,止肝气痛。

白芍汤∶治肝气疼痛,偶因动怒着气,怯寒怕冷,左肋气胀上攻

胸膈,或连胃口疼痛,背寒腰脊把着疼痛,身体屈伸俱难。

白芍(三钱)青皮(五分)川芎(一钱)片柴胡(一钱)吴茱

萸(一钱)甘草(八分)外加木香沉香玄胡不拘多少引茴香子(八

分),煎服。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芍药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也。又

云:芍药之酸,收敛津液而益荣。又云:正气虚弱,收而行之。芍药

之酸,以收正气。又云:酸收也,泄也。芍药之酸,收阴气而泄邪气。

又云:肺燥气热,以酸收之,以甘缓之。芍药之酸,以敛逆气。

《本草衍义补遗》:酒浸炒,与白术同用则能补脾;与川芎同用,

则泻肝;与人参、白术同用则补气。治腹中痛而下痢者必炒,后重不

炒。又云:白芍惟治血虚腹痛,诸腹痛皆不可治。芍药白补赤泻。又

云: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又云:血虚寒人禁此一物。古

人有言曰:减芍药以避中寒,诚不可忽。

《本草蒙筌》:芍药

味苦、酸,气平、微寒。气薄味浓,可升可降,阴中之阳。有小

毒。近道俱生,淮南独胜。开花虽颜色五品,入药惟赤白二根。山谷

花叶单,根重实有力;家园花叶盛,根轻虚无能。反藜芦,恶硝斛。

(芒硝、石斛。)畏硝石、龟甲、小蓟,使乌药、没药、雷丸。入手

太阴肺经,及足太阴脾脏。赤白因异,制治亦殊。

赤芍药色应南方,能泻能散,生用正宜;白芍药色应西方,能补

能收,酒炒才妙。(若补阴,洒浸日曝,勿见火。)赤利小便去热,

消痈肿破积坚,主火盛眼疼要药;白和血脉缓中,固腠理止泻痢,为

血虚腹痛捷方。已后数条,惟热加黄芩,寒加肉桂。与白术同用补脾,

与参耆同用益气,与芎同用泻肝。凡妇人产后诸病,切忌煎尝,因其

酸寒,恐伐生发之性故也。倘不得已要用,桂酒(肉桂煎酒。)渍炒

少加。血虚寒人,亦禁莫服。经云∶冬月减芍药,以避中寒,则可征

矣。

(谟)按∶芍药何入手足太阴也?盖酸涩者为上,为收敛停湿之

剂故尔。虽主手足太阴,终不离于收降之体。又至血海而入九地之下,

直抵于足厥阴焉。气味酸收,又何利小便也盖肾主大小二便,用此益

阴滋湿,故小便得通。仲景治伤寒每多用者,抑非以其主寒热利小便

乎?一说∶芍药本非通利之药,因其能停诸湿而益津液,故小便自利,

于义亦通。又何谓缓中也?盖损其肝者缓其中,即调血止痛之谓。丹

溪云∶芍药惟止血虚腹痛,然诸痛并宜辛散,此仅酸收,故致血调,

血调则痛自止,岂非谓缓中耶?

《景岳全书》:味微苦微甘略酸,性颇寒。气薄于味,敛降多而

升散少,阴也。有小毒。白者味甘,补性多。赤者味苦,泻性多。生

者更凉,酒炒微平。其性沉阴,故入血分,补血热之虚,泻肝之火实,

固腠理,止热泻,

《药鉴》:白芍止泻痢,补阴血,治心腹虚疼,尤健脾经,其性

能补能收,酒炒才妙。赤芍利小水,消痈肿,又为火眼要药。其性能

泻能散,生用正宜。此赤白二芍,产后勿用,以性带酸寒,能伐发生

之气也。

白芍为凉血益血之剂,血虚腹疼者,不可缺也。若形瘦气弱,禀

赋素虚寒者服之,反伐发生之气,以其气味之酸寒也,用方者当慎之。

芍药

内容:气微寒,味酸苦,气薄味浓,有小毒,可升可降,阴也。

入手足太阴二经。生用则降,酒浸可升。其用有赤白之异,赤者泻热,

白者补虚,赤者能泻肝家火,故暴赤眼洗与服同。白者佐炙草,能治

腹痛,但夏月少加黄芩,如恶寒者,加肉桂一钱、白芍三钱、炙草钱

半,此仲景之神方也。与白术同用,则能补脾。与川芎同用,则能泻

肝。与人参白术同用,则补益元气。又下痢腹痛者宜用,盖由肠胃湿

热,故用此收敛之剂,则脾胃得正,而邪毒不能作祸矣。腹中有寒而

疼,当煨用之。妇人产后,及血虚之人,必须酒炒。古人四物汤用此

剂之寒酸,以收当归之辛散耳。痘家血热,及血不归根者,用此酸寒

之剂,以敛血归根极妙,但血寒痘不发者勿用。反藜芦。

《本草经疏》:芍药禀天地之阴,而兼得甲木之气。《本经》味

苦平无毒。《别录》加酸,微寒。气薄味厚,升而微降,阳中阴也。

又可升可降,阴也,降也。为手足太阴引经药,入肝脾血分。《图经》

载两种:赤者利小便散血,白者止痛下气。赤行血,白补血。白补而

赤泻,白收而赤散。酸以收之,甘以缓之,甘酸相合用,补阴血通气

而除肺燥。故《本经》主邪气腹痛,处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通

顺血脉,散恶血,逐贼血,消痈肿,妇人血闭不通,目赤,肠风泻血,

赤所治也。缓中,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中恶腹痛,腰痛,女人一

切病,胎前产后诸病,治风补劳,退热除烦,益气,泻肝安脾肺,收

胃气,止泻利,固腠理,和血脉,收阴气,敛逆气,理中气,治脾虚

中满,心下痞,胁下痛,善噫,肺急胀逆喘咳,太阳鼽衄,目涩肝血

不足,阳维病苦寒热,带脉病苦腹痛满,腰溶溶如坐水中,止下痢腹

痛后重,白所治也。详味《图经》,以金木分赤白,厥有深旨。芍药

味酸寒得木化,金色白,故白者兼金气者也。专入脾经血分,能泻肝

家火邪。故其所主收而补。制肝补脾,陡建脾经,脾主中焦,以其正

补脾经,故能缓中。土虚则水泛滥,脾实则水气自去,故去水气。土

坚则水清,故利膀胱大小肠。中焦不治则恶气乘虚而客之,为腹痛,

补脾则中自和而邪不能留,腹痛自止矣。脾虚则湿气下流克肾,故腰

痛得补则脾气运而上行,故腰痛自愈。女人以血为主,脾统血,故治

女人一切病。胎前产后,无非血分相关,酸寒能凉血补血,故主胎产

诸病。土实则金肃而木气自敛,故治风除热。益血,故能补劳退热除

烦。脾统后天元气,得补则旺,故益气。酸寒能泻肝,肝平则脾不为

贼邪所干,脾健则母能令子实,故安脾肺。胃气属土,土虚则缓而散,

木化作酸,故收胃气。脾虚则中气下陷而成泻利,东垣以中焦用白芍

药,则脾中升阳,又使肝胆之邪不敢犯,则泄利自止矣。肺主皮毛腠

理,脾主肌肉,而为肺之母,母能令子实,故固腠理。脾统血,脾和

则血脉自和。酸敛入阴,故收阴气,敛逆气,理中气。脾虚则中满,

实则满自消。治中则心下不痞,泻肝则胁下不痛。善噫者,脾病也,

脾健则不噫。肝脾之火上炎,则肺急胀逆喘咳,酸寒收敛以泻肝补脾,

则肺自宁,急胀逆喘咳之证自除。凉血补血则太阳鼽衄自愈。脾虚则

目涩,得补则涩除。肝家无火则肝血自足。阳梦见残疾人 维病苦寒热,及带脉病

苦腹痛满,腰溶溶如坐水中,皆血虚阴不足之候也。肝脾和,阴血旺,

则前证自廖矣。

《雷公炮制药性解》:白芍药。

内容:味酸苦,性微寒有小毒,入肝经。主怒气伤肝,胸腹中积

聚,腰脐间瘀血,腹痛下痢,目疾崩漏,调经安胎。赤者专主破血利

小便,除热明眼目。雷丸、乌药、没药为使,恶石斛,芒硝,畏硝石、

鳖甲、小苏,反藜芦。

按∶白芍酸走肝,故能泻水中之火,因怒受伤之证,得之皆愈。

积聚腹痛,虽脾之病,然往往亢而承制,土及似木之象也。经曰∶治

病必求于本。今治之以肝,正其本也。目疾与妇人诸证,皆血之病得

之,以伐肝邪,则血自生而病自已,故四物汤用之,亦以妇人多气也。

今竟称其补血之效而忘其用,可耶?新产后宜酌用之,恐酸寒伐生生

之气也,血虚者煨用,痛痢者炒用。

雷公云∶凡采得后,于日中晒干,以竹刀刮去粗皮,将蜜水拌蒸,

从巳至未,晒干用之。

《本草乘雅半偈》:芍药(本经中品)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

益气。

【核】曰∶出中岳川谷,及丘陵。今出白山、蒋山、茅山者最好。

处处亦有,人家种莳矣。昔称洛阳牡丹、广陵芍药甲天下。今药中亦

取广陵者为胜。十月生芽,至春乃长,赤茎丛生,三枝五叶,花叶子

实,都似牡丹,第逗芽在牡丹之前,作花在牡丹之后。传云∶惊蛰之

节,后二十五日芍药荣是也。花有单叶千叶,千叶者,俗呼小牡丹,

今群芳中,牡丹昌第一,芍药第二,故世谓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

又或以为花王之副也。花之名,曰余容、绰概言之,曰花婢,种种幻

巧,难以缕述。根之名曰,曰犁食,曰白木,曰余容,入药只宜白花

单瓣之根,气味全浓,然根之赤白,亦随花之赤白也。白者曰金芍药,

赤者曰木芍药。概根茎花叶,统名曰离草,一名曰将离。修治,先别

赤白,白根固白,赤根亦白,每根切取一片,各以法记,火酒润之,

覆盖过宿,白根转白,赤根转赤矣。各以竹刀刮去皮,并头,锉细,

蜜水拌蒸,从巳至未,晒干用。今市肆一种赤芍药,不知为何物草根,

疡瘿儿医多用之,此习矣而不察,其为害殊甚也。须丸为之使。恶石

斛、芒硝,畏硝石、鳖甲、小蓟。反藜芦。

【】曰∶尔雅翼云∶芍药花之盛者,当春暮祓除之时,故郑之士

女,取以相赠,董仲舒以为将离赠以芍药者,芍药一名可离,犹相招

赠以文无。文无一名当归也,然则相谑之后,俞使去尔。其根可以和

五脏,制食毒、故古之遗法,马肝食之至毒者,文成以是死,言食之

毒,莫甚于马肝,则制食之毒,宜莫良于芍药。故独得药之名,犹食

酱掌和庶羞之类,而酱又因以为名也。子虚赋云∶芍药之和,共而后

御之。南都赋云∶归雁鸣,香稻鲜鱼,以为芍药气恬臭酸,百种千名,

是因致其滋味也。故隐居一名犁食,盖祓除不祥,制服食毒,和御众

情,则离中有合,合中有离,一勺之多,万钧之力矣。顾其时值闭藏,

便行甲拆,一派生阳,绝不以党锢为禁忌。则凡药之所难及,力之所

难到者,靡不骈驰翼驱,叶直以往,故引导最先。窦机极早,虽牡菌

二桂,先聘通使,亦必藉之以为前驱。世称气味酸敛,唯堪降入,此

不识臭味,罔顾名义者矣。观主邪气入腹,遂闭拒成痛,芍从中开发,

逐邪从内以出,至涤除血痹,入破寒热疝瘕。巳成坚积,唯堪消陨者,

芍力转倍。若小便不利,为癃为约,裨益肝气,偏行疏泄,虽属在下,

先开在上,欲按则举,欲举则按,此必然之势,芍亦两得之矣。遍阅

别录方书,比量推度,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不致为耳食所缚,

药物之幸大矣。

《本草易读》:

白芍

内容:生用治痢,酒炒辟寒,醋炙入妇科血分。恶石斛、芒硝,

畏硝石、鳖甲、小蓟,反

藜芦。酸,寒,苦,平,无毒,性敛涩。入肝、胆、肺、脾诸经。

补血泻肝,安脾宁肺,散瘀利水,除烦退热。固腠理而敛汗,和血脉

而收气,解腹痛而平肝,除后重而止痢。心痞胁痛之疾,鼻衄目涩之,

痈肿疝瘕之凝,痔漏疮疥之科。平肺胀之喘逆,伸足挛之拘急。妇科

一切悉疗,产后诸症宜忌。按仲景产后诸症,不遗白芍,是产后不忌

芍也。脉缓有汗者宜之。生中岳山谷。二八月采。今处处有之,以淮

南者为胜。春生红芽作丛,三枝五叶。夏初开花,有红白紫淡数种。

目珠突出,白芍、杏仁、柴胡、丹皮、首乌、甘草。(验方第一。)

赤芍

内容:苦,寒,无毒。泻肝火,散瘀血,疗腹痛,除积结。去肠

风痈肿,调血痹疝瘕。利水有力,腹中虚痛,佐炙草服。脉缓者。

(验方第一。)

香港脚肿痛,佐炙草末服。(第二。)

消渴,他药不效。同上。(第三。)

五淋,同槟榔末服,宜赤芍。(第四。)

鼻衄,赤芍末服。(第五。)

崩中小腹痛,佐柏叶煎服。(第六。)

经水不止,同香附、艾叶煎服。(第七。)

赤带,赤芍、香附末服。(第八。)

赤白带久,炒末酒下。(第九。)

金疮出血,熬黄为末,酒下,常服,以渣敷之。(第十。)

痘疮胀痛,为末酒下。(十一。)

木舌肿满,赤芍同甘草服。(十二。)

鱼骨哽,细嚼咽之。(十三。)

因气火内热发惊,白芍、陈皮、米壳、甘草水煎。(十四。)

桂枝加芍汤,桂枝原方倍白芍。

治下后腹满时痛,属太阴者。(诸方第一。)

芍药甘草汤,白芍甘草

治伤寒脉浮,有汗心烦,恶寒,小便数,脚挛急。(第二。)

芍药甘草附子汤

治伤寒发汗不解,反恶寒者。(第三。)

桂枝去芍汤,桂枝原方去白芍。

治伤寒下后,胸满脉促者。(第四。)

老人目赤暴痛∶当归川芎白芍生地羌活防风胆草

水酒煎服。(第五。)

《本草崇原》:芍药

内容:气味苦平,无毒。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

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芍药始出中岳山谷,今白山、蒋山、

茅山、淮南、杨州、江浙、吴松处处有之,而园圃中多莳植矣。春生

红芽,花开于三月四月之间,有赤白二色,又有千叶、单叶、楼子之

不同,入药宜用单叶之根,盖花薄则气藏于根也。开赤花者,为赤芍,

开白花者,为白芍。)初之气,厥阴风木。二之气,少阴君火。芍药

春生红芽,禀厥阴木气而治肝。花开三四月间,禀少阴火气而治心。

炎上作苦,得少阴君火之气化,故气味苦平。风木之邪,伤其中土,

致脾络不能从经脉而外行,则腹痛。芍药疏通经脉,则邪气在腹而痛

者,可治也。心主血,肝藏血,芍药禀木气而治肝,禀火气而治心,

故除血痹。除血痹,则坚积亦破矣。血痹为病,则身发寒热。坚积为

病,则或疝或瘕。芍药能调血中之气,故皆治之。止痛者,止疝瘕之

痛也。肝主疏泄,故利小便。益气者,益血中之气也。益气则血亦行

矣。

芍药气味苦平,后人妄改圣经,而曰微酸。元明诸家相沿为酸寒

收敛之品,凡里虚下利者,多用之以收敛,夫性功可以强辩,气味不

可讹传,试将芍药咀嚼,酸味何在?又谓∶新产妇《本经》主治邪气

腹痛,且除血痹寒热,破坚积疝瘕,则新产恶露未尽正宜用之。若里

虚下利,反不当用也。

又谓∶白芍、赤芍各为一种,白补赤泻,白收赤散,白寒赤温,

白入气分,赤入血分,不知芍药花开赤白,其类总一。李时珍曰∶根

之赤白,随花之色也。卢子由曰∶根之赤白,从花之赤白也,白根固

白,而赤根亦白,切片,以火酒润之,覆盖过宿,白根转白,赤根转

赤矣。今药肆中一种赤芍药,不如何物草根,儿医、疡医多用之。此

习焉而不察,为害殊甚。愚观天下之医,不察《本经》,不辨物性,

因讹传讹,固结不解,咸为习俗所误,宁不悲哉。

《本草新编》:芍药

内容:芍药,味苦、酸,气平、微寒,可升可降,阴中之阳,有

小毒。入手足太阴,又入厥阴、少阳之经。能泻能散,能补能收,赤

白相,无分彼此。其功全在平肝,初中函数的概念 肝平则不克脾胃,而脏腑各安,大

小便自利,火热自散,郁气自除,痈肿自消,坚积自化,泻痢自去,

痢痛自安矣。盖善用之,无往不宜,不善用之,亦无大害。无如世人

畏用,恐其过于酸收,引邪入内也。此不求芍药之功,惟求芍药之过。

所以,黄农之学,不彰于天下,而夭札之病,世世难免也,予不得不

出而辨之。夫人死于疾病者,色欲居其半,气郁居其半。纵色欲者,

肝经之血必亏,血亏则木无血养,木必生火,以克脾胃之土矣。脾胃

一伤,则肺金受刑,何能制肝。木寡于畏,而仍来克土,治法必须滋

肝以平木。而滋肝平木之药,舍芍药之酸收,又何济乎。犯气郁者,

其平日肾经之水,原未必大足以生肝木,一时又遇拂抑,则肝气必伤。

夫肝属木,喜扬而不喜抑者也,今既拂抑而不舒,亦必下克于脾土,

脾土求救于肺金,而肺金因肝木之旺,肾水正亏,欲顾子以生水,正

不能去克肝以制木,而木气又因拂抑之来,更添恼怒,何日是坦怀之

日乎。治法必须解肝木之忧郁,肝舒而脾胃自舒,脾胃舒,而各经皆

舒也。舍芍药之酸,又何物可以舒肝乎。(〔批〕宇宙有此妙文,真

是雍熙世界,不愁生民夭札也。)是肝肾两伤,必有资于芍药,亦明

矣。然而芍药少用之,往往难于奏效。盖肝木恶急,遽以酸收少济之,

则肝木愈急,而木旺者不能平,肝郁者不能解。必用至五、六钱,或

八钱,或一两,大滋其肝中之血,始足以慰其心而快其意,而后虚者

不虚,郁者不郁也。然则芍药之功用,如此神奇,而可以酸收置之乎。

况芍药功用,又不止二者也,与当归并用,治痢甚效;与甘草并用,

止痛实神;与栀子并用,胁痛可解;与蒺藜并用,目疾可明;且也与

肉桂并用,则可以祛寒;与黄芩并用,则可以解热;与参、并用,则

可以益气。与芎、归、熟地并用,则可以补血。用之补则补,用之泻

则泻,用之散则散,用之收则收,要在人善用之,乌得以酸收二字而

轻置之哉。

或问芍药有不可用之时,先生之论,似乎无不可用,得毋产后亦

可用,而伤寒传经亦可用乎曰∶产后忌芍药者,恐其引寒气入腹也,

断不可轻用。即遇必用芍药之病,只可少加数分而已。若伤寒未传太

阳之前,能用芍药,则邪尤易出。惟传入阳明,则断乎不可用。至于

入少阳、厥阴之经,正须用芍药和解,岂特可用而已哉。或问芍药平

肝气也,肝气不逆,何庸芍药,吾子谓芍药无不可用,毋乃过于好奇

乎?夫人生斯世,酒、色、财、气,四者并用,何日非使气之日乎,

气一动,则伤肝,而气不能平矣。气不平,有大、小之分,大不平,

则气逆自大;小不平,则气逆亦小。人见气逆之小,以为吾气未尝不

平也,谁知肝经之气已逆乎。故平肝之药,无日不可用也,然则芍药

又何日不可用哉。

或问郁症利用芍药,亦可多用之乎?曰∶芍药不多用,则郁结之

气,断不能开。世人用香附以解郁,而郁益甚,一多用芍药,其郁立

解,其故何也?盖郁气虽成于心境之拂抑,亦终因于肝气之不足,而

郁气乃得而结也。用芍药以利其肝气,肝气利,而郁气亦舒。但肝因

郁气之结,则虚者益虚,非大用芍药以利之,则肝气未易复,而郁气

亦未易解也。(〔批〕郁成于肝气之虚,芍药解郁,妙在益肝也。)

故芍药必须宜多用以平肝,而断不可少用以解郁耳。或问芍药虽是平

肝,其实乃益肝也。益肝则肝木过旺,不畏肝木之克土乎?曰∶肝木

克土者,乃肝木之过旺也。肝木过旺则克土,肝木既平,何至克土乎。

因肝木之过旺而平肝,则肝平而土已得养。土得养,则土且自旺,脾

胃既有旺气,又何畏于肝木之旺哉。况肝木因平而旺,自异于不平而

自旺也,不平而自旺者,土之所畏;因平而旺者,土之所喜。盖木旺

而土亦旺,土木有相得之庆,又何畏于肝木之克哉。(〔批〕古有青

莲,谈皆玉屑。)或问芍药妙义,先生阐发无遗,不识更有异闻,以

开予之心胸乎?曰∶芍药之义,乌能一言而尽哉,但不知吾子欲问者。

用芍药治何经之病也,或人以克胃者,何以用芍药耶。夫芍药平肝,

而不平胃,胃受肝木之克,泻肝而胃自平矣,何必疑。或人曰∶非此

之谓也。余所疑者,胃火炽甚,正宜泻肝木,以泻胃火,何以反用芍

药益肝以生木,便木旺而火益旺耶?曰∶胃火之盛,正胃土之衰也。

胃土既衰,而肝木又旺,宜乎克土矣。谁知肝木之旺,乃肝木之衰乎。

肝中无血则干燥,而肝木欲取给于胃中之水以自养,而胃土之水,尽

为木耗,水尽则火炽,又何疑乎。用芍药以益肝中之血,则肝足以自

养其木,自不至取给于胃中之水,胃水不干,则胃火自息,山下出泉,

不可以济燎原之火乎。此盖肝正所以益胃也。或人谢曰∶先生奇论无

穷,不敢再难矣。(〔批〕设难固奇,剖晰更奇。)或又问曰∶肝木

之旺,乃肝木之衰,自当用芍药以益肝矣,不识肝木不衰,何以亦用

芍药?

曰∶子何以见肝木之不衰也。或人曰∶胁痛而至手不可按,目疼而

至日不可见,怒气而血吐之不可遏,非皆肝木之大旺而非衰乎。嗟乎!

子以为旺,而我以为衰也。夫胁痛至手不可按,非肝血之旺,乃肝火

之旺也,火旺由于血虚;目痛至日不可见,非肝气之旺,乃肝风之旺

也,风旺由于气虚怒极。至血之狂吐,非肝中之气血旺也,乃外来之

事,触动其气,而不能泄,使血不能藏而外越,然亦因其平日之肝木

素虚,而气乃一时不能平也。三症皆宜用芍药以滋肝,则肝火可清,

肝风可去,肝气可舒,肝血可止。否则,错认为旺,而用泻肝之味,

变症蜂起矣。总之,芍药毋论肝之衰旺、虚实,皆宜必用,不特必用,

而更宜多用也。(〔批〕灼有至理,非同剿袭。)

或又问曰∶肝虚益脾,敬闻命矣,何以心虚而必用芍药耶?夫肝

为心之母,而心为肝之子也,子母相关,补肝正所以补心,乌可弃芍

药哉。或人曰∶予意不然。以心为君主之官,心虚,宜五脏兼补,何

待补肝以益心哉。嗟乎!补肾可以益心,必不能舍肝木而上越;补脾

可以益心,必不能外肝木而旁亲;补肺可以益心,亦不能舍肝木而下

降。盖肾交心,必先补肝,而后肾之气始可交于心之中,否则,肝取

肾之气,而心不得肾之益矣。脾滋心,必先补肝,而后脾之气,始足

滋于心之内,否则,肝盗脾之气,而心不得脾之益矣。肺润心,必先

补肝,而后肺之气,始得润于心之宫,否则,肝耗肺之气,而心不得

肺之益矣。可见肾、脾、肺三经之入心,俱必得肝气而后入,正因其

子母之相亲,他脏不得而间之也。三脏补心,既必由于肝,而肝经之

药,何能舍芍药哉。非芍药,不可补肝以补心,又何能舍芍药哉。或

问芍药平肝之药也,乃有时用之以平肝,而肝气愈旺,何故乎?曰∶

此肺气之衰也。肺旺,则肝气自平,金能克木也。今肝旺之极,乃肺

金之气衰极也,不助金以生肺,反助木以生肝,则肝愈旺矣,何畏弱

金之制哉。此用芍药而不能平肝之义也。或问芍药不可助肝气之旺,

敬闻命矣。然有肝弱而用之,仍不效者,又是何故?此又肺气学钢琴的最晚年龄 之过旺

也。肝弱补肝,自是通义。用芍药之益肝,谁曰不宜。然而肝之所畏

者,肺金也,肺气大旺,则肝木凋零。用芍药以生肝气,而肺金辄来

伐之,童山之萌芽,曷胜斧斤之旦旦乎。故芍药未尝不生肝经之木,

无如其生之而不得也。必须制肺金之有余,而后用芍药以益肝木之不

足。樵采不入于山林,枝叶自扶苏于树木,此必然之势也,又何疑于

芍药之不生肝木哉?(〔批〕制金以生肝,实有至理。)

或问芍药生心,能之乎?夫心乃肝之子也,肝生心,而芍药生肝

之物,独不可生肝以生心乎,独是生肝者,则直入于肝中,而生心者,

乃旁通于心外,毕竟入肝易,而入心难也。虽然,心乃君主之宫,补

心之药不能直入于心宫,补肝气,正所以补心气也。母家不贫,而子

舍有空乏者乎。即有空乏,可取之于母家而有余。然则芍药之生心,

又不必直入于心中也。或疑芍药味酸以泻肝,吾子谓是平肝之药,甚

则誉之为益肝之品,此仆所未明也。嗟乎?肝气有余则泻之,肝气不

足则补之。平肝者,正补泻之得宜,无使不足,无使有余之谓也。芍

药最善平肝,是补泻攸宜也。余言平肝,而泻在其中矣,又何必再言

泻哉?或疑芍药赤、白有分,而先生无分赤、白,又何所据而云然哉。

夫芍药之不分赤、白,非创说也,前人已先言之矣。且世人更有以酒

炒之者,皆不知芍药之妙也。夫芍药正取其寒,以凉肝之热,奈何以

酒制,而使之温耶。既恐白芍之凉,益宜用赤芍之温矣,何以世又尚

白而尚赤也?总之,不知芍药之功用,而妄为好恶,不用赤而用白,

不用生而用熟也,不大可哂也哉。(〔批〕说来真可哂。)

《本草备要》:白芍药

内容:补血,泻肝,涩,敛阴

苦酸微寒,入肝脾血分,为手、足太阴(肺脾)行经药。泻肝火

(酸敛汗,肝以敛为泻,以散为补),安脾肺,固腠理(肺主皮毛,

脾主肌肉。肝木不克土,则脾安。土旺能生金,则肺安。脾和肺安,

则腠理固矣),和血脉,收阴气,敛逆气(酸主收敛),散恶血,利

小便(敛阴生津,小便自利,非通行之谓也),缓中止痛(东垣曰∶

经曰损其肝者,缓其中,即调血也)益气除烦,敛汗安胎,补劳退热。

治泻痢后重(能除胃中湿热),脾虚腹痛(泻痢俱太阴病,不可

缺此,寒泻冷痛忌用。虞天民曰∶白芍不惟治血虚,大能行气。古方

治腹痛,用白芍四钱,甘草二钱,名芍药甘草汤。盖腹痛因营气不从,

逆于肉里,白芍能行营气,甘草能敛逆气,又痛为肝木克脾土,白芍

能伐肝故也。天民又曰∶白芍只治血虚腹痛,余不治,以其酸寒收敛,

无温散之功也),心痞胁痛(胁者,肝胆二经往来之道。其火上冲,

则胃脘痛,横行则两胁痛。白芍能理中泻肝),肺胀喘噫(嗳同),

痈肿疝瘕。其收降之体,又能入血海(冲脉为血海,男女皆有之),

而至厥阴(肝)。治鼻衄(鼻血曰衄,音女六切)目涩,肝血不足

(退火益阴,肝血自足),妇人胎产,及一切血病。又曰产后忌用

(丹溪曰∶以其酸寒伐生发之气也,必不得已,酒炒用之可耳。时珍

曰∶产后肝血已虚,不可更泻也。寇氏曰∶减芍药以避中寒。微寒如芍

药,古人犹谆谆告诫,况大苦大寒,可肆行而莫之忌耶?同白术补脾,

同参、补气,同归、地补血,同芎泻肝,同甘草止腹痛,同黄连止泻

痢,同防风发痘症,同姜、枣温经散湿)。赤芍药主治略同,尤能泻

肝火,散恶血,治腹痛坚积,血痹疝瘕(邪聚外肾为疝,腹内为瘕),

经闭肠风,痈肿目赤(皆散泻之功)。白补而收,赤散而泻。白益脾,

能于土中泻木;赤散邪,能行血中之滞。产后俱忌用。赤白各随花色,

单瓣者入药。酒炒用(制其寒),妇人血分醋炒,下痢后重不炒。恶

芒硝、石斛。畏鳖甲、小蓟。反藜芦。

《本经逢原》:酸苦平微寒,无毒。入补脾药酒炒,入止血药醋

炒。入和营药及下药后重、血热痈毒药,并酒洗生用;入血虚水肿腹

胀药,桂酒制用。反藜芦。白芍药酸寒,敛津液而护营血,收阴气而

泻邪热。盖泻肝之邪热,所以补脾之阴,即《本经》主邪气腹痛益气

之谓,故仲景以为补营首药。入肝脾血分,及阳维寒热,带脉腹痛,

补中、下二焦,能于土中泻木,为血痢必用之药。然须兼桂用之,方

得敛中寓散之义。建中汤之妙用,人所不知。盖泻痢皆太阴之病,建

中专主太阴腹痛也。其治血痹,黄芪桂枝五物汤中用之,非深达《本

经》妙理者不能也。又得炙甘草治腹中急痛,同白术补脾,同川芎泻

肝,从人参补血虚,从黄连止泻痢,同姜、枣温经散湿,在用者各得

其宜耳。凡人阳气虚衰,阴气散漫,患腹胀满急,于补中益气药中加

白芍药一味以收阴,则阳虚不受阴制之胀,得阳药便消矣。然气虚内

寒者不可用,古云减芍药以避中寒,诚不可忽。产后不可用,以其酸

寒泻肝,伐生发之气也。小便不利者禁用,以膀胱得酸收敛愈秘也。

而真武汤中,又用以利小便者,深得《本经》之旨。盖真武汤本治少

阴精伤,而证见虚寒,非太阳膀胱癃闭之候,以其能益阴滋血,培养

津液,小便自行,非通利也。至于桂枝汤中用以护营血,使邪不得内

犯,建中汤中用以培土脏,而治阳邪内陷腹痛,此皆仲景用药之微妙,

端不外《本经》之义。其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

皆指赤者而言,与白芍无预,因《本经》未分赤白,故一贯例之。

《本草经解》:芍药气平,秉天秋收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苦

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腹者,足太

阴经行之地,邪气者,肝木之邪气,乘脾土作痛也,芍药入肺,气平

伐肝,所以主之。血痹者,血涩不行而麻木也,芍药入心,苦以散结,

故主之也。坚积,坚硬之积也;疝者,小腹下痛,肝病也;瘕者,假

物而成之积也;寒热疝瘕者,其原或因寒,或因热也,芍药能破之者,

味苦散结,气平伐肝也。诸痛皆属心火,味苦清心,所以止痛。膀胱

津液之出,皆由肺气,苦平清肺,肺气下行,故利小便。肺主气,壮

火食气,芍药气平益肺,肺清,故益气也。赤者,入心与小肠,心主

血,小肠主变化,所以行而不留,主破血也。

《本草从新》:白芍药

内容:补血、泻肝、敛阴。

苦酸微寒。入肝脾血分。(白术补脾阳、白芍补脾阴、为手足太

阴行经药。(肺、脾。)泻肝火。(酸敛肝、肝以敛为泻、以散为

补。)发脾肺。固腠理。(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肝木不克土、则脾

安、土旺能生金、则肺安、脾和肺安、则腠理固矣。)和血脉。收阴

气。敛逆气。(酸主收敛。)缓中止痛。(东垣曰∶损其肝者缓其中、

即调血也。)除烦敛汗。退热安胎。治泻痢后重。血虚腹痛。(泻痢

俱太阴病、不可缺此、寒泻冷痛忌用、古方治腹痛、白芍四钱汤、盖

腹痛因营气不从、逆于肉里、白芍能调营气、甘草能缓逆气、伐肝故

也、其治腹痛、止血虚腹痛、余痛不治、以其酸寒收敛、无温散之功

也。)胁痛。(胁者、肝胆二经来往之道、其火上冲、则胃脘痛、横

行则两胁痛、白芍能敛气泻肝火。)肺胀喘噫。(嗳同。)脾热易饥。

其收降之性。又能入血海。(冲脉为血海、男女皆有之。)而至厥阴。

(肝经。)治鼻衄目涩。肝血不足。小儿痘疮。(地红血散、毒妇人

胎产。及一切血病。(同白术补脾、同参补气绚丽的反义词 、同归地补血、同芎泻

肝、同甘草止腹痛、同芩连止泻痢、同防风发痘疹、同姜枣和营卫、

酒炒加入补中益气汤中、治气虚下陷、尤称神妙。)又曰。产后忌用。

(丹溪曰∶以其酸寒、伐生生之气也、必不得已、酒炒用之可耳、时

珍曰∶产后肝血已虚、不可更泻也、寇宗本草衍义曰∶减芍药、以避

中寒、微寒如芍药、古人犹谆谆戒谨、况大苦大寒、可肆行而莫之忌

耶、按产后虚热多汗、阴气失散、用白芍以收敛之、取微寒以退虚热、

正其相宜、前言亦失之太过耳、景岳全书内、所论极为中正。)赤芍

药(泻肝、散瘀。)泻肝火。散恶血。利小肠。治腹痛胁痛。坚积血

痹疝瘕。(邪聚外肾为疝、腹内为瘕。)经闭肠风。痈肿目赤。(皆

散泻之功。)白补而敛。赤散而泻。白益脾。能于土中泻木。赤散邪。

能行血中之滞。虚者忌用。赤白各随花色。单瓣者入药。酒炒用。

(制其寒。)妇人血分醋炒,下痢后重不炒。恶芒硝、石斛。畏鳖甲、

小蓟。反藜芦。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芍药

内容:味苦。主邪气腹痛,肝气乘脾则痛,敛肝气则痛除。除血

痹,肝邪凝滞之病。破坚积,寒热疝瘕,肝邪结聚之气。止痛,血和

则痛止。利小便,肝气下达于宗筋,故小便亦利。益气。肝气敛则受

益。芍药花大而荣,得春气为盛,而居百花之殿,故能收拾肝气,使

归根反本,不至以有余肆暴,犯肺伤脾,乃养肝之圣药也。

牡丹

内容:味辛寒。主寒热,中风、痉,惊痫邪气,皆肝气所发之疾。

除症坚,瘀血留舍肠胃,色赤走血,气香能消散也。安五脏,五脏皆

血气所留止,血气和则无不利矣。疗痈疮。清血家之毒火。牡丹为花

中之王,乃木气之最荣泽者,故能舒养肝气,和通经脉,与芍药功颇

近。但芍药微主敛,而牡丹微主散,则以芍药味胜,牡丹气胜。味属

阴,而气属阳也。

(牡丹条为编者加)

《得配本草》:白芍药

内容:须丸、(一作雷丸)乌药、没药为之使。畏硝石、鳖甲、

小蓟。恶石斛、芒硝。反藜芦。酸、苦、微甘,微寒。入手足太阴、

足厥阴经血分。泻木中之火,土中之木,固腠理,和血脉,收阴气,

退虚热,缓中止痛,除烦止渴。治脾热易饥,泻痢后重,血虚腹痛,

胎热不安。得干姜,治年久赤白带下。得犀角,治衄血咯血。配香附、

熟艾,治经水不止。配川芎,泻肝。配姜、枣,温经。配川连、黄芩,

治泻痢。配甘草,止腹痛并治消渴引饮。(肝火泻,胃热解也。)君

炒柏叶,治崩中下血。佐人参,补气。佐白术,补脾。用桂枝煎酒浸

炒,治四肢痘疮痒。(脾虚也。)研末酒服半钱,治痘胀痛,或地红

血散。伐肝,生用。补肝,炒用。后重,生用。血溢,醋炒。补脾,

酒炒。滋血,蜜炒。除寒,姜炒。多用,伐肝。少用,敛阴。(收少

阴之精气。)脾气虚寒,下痢纯血,产后,(恐伐生生之气。若少用,

亦可敛阴。)三者禁用。

《本草求真》:[批]入肝血分,敛气。白芍专入肝。有白有赤,

白者味酸微寒无毒,功专入肝经血分敛气。缘气属阳,血属阴,阳亢

则阴衰,阴凝则阳伏,血盛于气则血凝而不行,气盛于血则血燥而益

枯。血之盛者,必赖辛为之散,故川芎号为补肝之气;气之盛者,必

赖酸为之收,故白芍号为敛肝之液,收肝之气,而令气不妄行也。至

于书载功能益气除烦,敛汗安胎,同桂枝则敛风汗,同黄芪、人参则

敛虚汗。补痨退热,及治泻痢后重,痞胀胁痛,胁为肝胆二经之处,

用此则能理中泻火。肺胀嗳逆,痈肿疝瘕,鼻衄目涩,用此益阴退火

而自活。溺闭,杲曰:白芍能益阴滋湿而停津液,故小便自利,非因

通利也。何一不由肝气之过盛,而致阴液之不敛耳。杲曰:四物汤用

芍药,大抵酸涩者为收敛停湿之剂,故主手足太阴收敛之体。元素曰:

白芍入脾经补中焦,乃下痢必用之药。盖泻痢皆太阴病,故不可缺此。

得炙甘草为佐,治腹中疼痛,夏月少加黄芩,恶寒加桂,此仲景神方

也。其用凡六,安脾经,一也;治腹痛,二也;收胃气,三也;止泻

痢,四也;和血脉,五也;固腠理,六也。是以书言能理脾、肺者,

因其肝气既收,则木不克土,土安则金亦得所养,故脾、肺自尔安和

之意。杲曰:经曰,损其肝者缓其中,即调血也。产后不宜妄用者,

以其气血既虚,芍药恐伐生气之意也。冯兆张曰:产后芍药佐以姜、

桂,制以酒炒,合宜而用,有何方之可执哉。倘腹痛非因血虚者,不

可误用,盖诸腹痛宜辛散,而芍药酸收故耳。又曰:今人用芍药则株

守前人一定之言,每于产后冬月,兢兢畏惧,及其芩、连、栀子,视

为平常要药,凡遇发热,不论虚实辄投,致令虚阳浮越,惜哉。然用

之得宜,亦又何忌。同白术则补脾;同参、芪则补气;同归、地则补

血;同川芎则泻肝;同甘草止腹痛;同黄连止泻痢;同防风发痘疹;

同姜、枣温经散湿。如仲景黑神散、芍药汤,非皆产后要药耶,惟在

相症明确耳。

《神农本草经读》:芍药。

内容:气味苦、平,无毒。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

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陈修园曰∶芍药气平,是夏花而燥金之气;

味苦,是得少阴君火之味。气平下降,味苦下泄而走血,为攻下之品,

非补养之物也。邪气腹痛、小便不利及一切诸痛,皆气滞之病,其主

之者,以苦平而泄其气也。血痹者,血闭而不行,甚则为寒热不调。

坚积者,积久而坚实,甚则为疝瘕、满痛者,皆血滞之病;其主之者,

以苦平而行其血也。又云∶益气者,谓邪气得攻而净,则元气自然受

益,非谓芍药能补气也。今人妄改圣经,以酸寒二字易苦平,误认为

敛阴之品,杀人无算。试取芍药而嚼之,酸味何在乎?张隐庵曰

《本经疏证》:芍药十月生芽,三月放花,破阴寒凝冱而出,乘

阳气全盛而荣,故能破阴凝,布阳和。盖阴气结则阳不能入,阴结破

则阳气布焉。是布阳和之功,又因破阴凝而成也。特其味苦酸,苦者

能降不能开,故凡阴冱之结于上,非开无以致其力者,忌之;酸则能

破能收,故凡阴结既破,不欲其大泄降者,宜之,此则所宜分别者也。

统计两书,用芍药者六十四方,其功在合桂枝以破营分之结,合甘草

以破肠胃之结,合附子以破下焦之结,其余合利水药则利水,合通瘀

药则通瘀。其体阴则既破,而又有容纳之善,其用阳则能布,而无燥

烈之虞。虽必合他药始能成其功,实有非他药所能兼者,世之人徒知

其能收而不知其收实破而不泄之功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

疾风名之。张子正蒙云:阳为阴累,则相持为雨而降,阳在外不得入,

则周旋不舍而为风,是故营阴结于内,阳不得入,则啬啬恶寒,淅淅

恶风,翕翕发热;营与卫周旋不舍,则鼻鸣干呕,营与卫相持而终不

相舍,则汗出矣。与桂枝汤,芍药桂枝一破阴,一通阳,且佐以生姜,

解其周旋不舍之维,使以甘枣,缓其持之势,得微似有汗,诸证遂止,

此实和营布阳之功,断断非酸收止汗之谓也。盖用阳药以破阴结,则

有便厥咽干脚挛急之患,从通阳气,不破阴结,则有汗多亡阳之祸。

兹则芍药之功能,非他所克代矣。

芍药之任,莫重于小建中汤。其所治若烦若悸若里急若腹满痛,

为阴气结无疑。惟其治黄,则有不可解者。盖小便自利,即不能发黄,

仲景固言之矣。今云小便自利,何以得成黄耶?用小建中,夫是以知

芍药能入脾开结也。胃能纳受,膀胱能输泄,水谷之道,一若无恙,

乃病于黄,则独为脾病矣。黄者水谷之精,郁于中而变见于外也。小

便不利为黄,是水谷之气皆不化,水谷之气皆不化,是阴阳互结,阴

阳互结者,其不得用芍药审矣。今小便自利而为黄,是水气化,谷气

不化,水气化而谷气不化,是阴结而阳不布,食入于阴不长气于阳,

与湿热成黄。盖有虚实之判矣。夫如是焉得不用建中,焉得不重芍药?

抑非特此也,虚劳篇之失精四肢酸疼咽乾口燥,似皆桂枝芍药所宜,

而不知皆由阴气结,阳不得入,故浮游四射耳。阴气开,阳气入则浮

火归元矣。非芍药之功哉?仲景于是篇,著一小建中汤证,于虚劳篇,

著一大黄虫丸证,可见实证中有虚,虚证中有实,学者最宜体察也。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本太阳病,医反

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同一满也,而芍药有去

取之殊,何哉?芍药之用,在痛不在满,亦以满为阳,痛为阴耳。夫

然故建中芍药最重,当归芍药散尤重,取是故也。且皮有分部,脉有

经纪,焉得上下无别乎?胸中者阳之府,天气主之,腹中者,阴之府,

地气主之。结于上者多属阳,结于下者多属阴。譬之肠胃中燥结,则

用承气,心下燥结,则用陷胸。承气用硝黄,陷胸亦用硝黄,然必兼

蠲饮,(如甘遂葶苈之类)故腹中满痛,多用芍药,(如腹满篇中大

柴胡汤抵当乌头桂枝等汤是也)心下满痛,则在所不用,(如胸痹篇

之桂枝生姜枳实汤乌头赤石脂丸九痛丸等是也)宜忌之旨,慨可见矣。

抑满者气之盛也。阳气盛于阳位则满,阴气盛于阴位亦满,其见于内

者,有上下之分,阳盛则脉促,阴盛则脉弦涩,据部位,按脉象,别

痛否,则芍药当用不当用,岂不了如指掌哉?小柴胡汤、通脉四逆汤、

防己黄芪汤,皆以腹痛加芍药,前言不为谬矣。桂枝加芍药汤、脾约

麻仁丸,则似用芍药为下药者。盖因阴结而地道不行,得此即可通降

故也。乃真武汤则以下利去之,甘遂半夏汤则以下利用之,何哉?夫

用芍药以开结尔。甘遂半夏汤证曰:脉伏,其人利,反快,利而能快,

留饮欲去。何必更用芍药、甘遂?唯心下续坚满,则开结行水,在所

必须矣。真武汤何独不然?既利而水气行,腹痛止,则不必用芍药,

若痢而腹痛不止,则芍药尚在必用,此可意会而得者也。大阴篇云:

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夫不曰不可用,

而曰宜减之,则因阴结而腹痛因腹痛而下痢,不得不用芍药者在此。

洁古制芍药汤治痢为有所本矣。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二证迥乎不同,二

汤相异,仅芍药一味,其同其异,必能别之,而后芍药之用可著也。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小儿盗汗 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

失精;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圊血,

名为火邪。其同亡血也,其异少腹弦急也。亡血之因甚多,此则阴不

交阳,阳气四射,逼血外出,急变则亡阳,缓变则劳瘵,治此之法,

当审其阴何以不与阳交。若少腹弦急,则阴结也。其不由阴结者,必

因惊怖,阳气上出,阴气下流也。阴气下流,复用芍药,是为更虚其

虚,必至阴气亦溢,追逐阳气,阳气无所驻足,拔隧外亡,不为牡蛎

龙骨而收,不为桂枝生姜而通,不为甘草大枣而缓矣。其由阴结者,

则以阳不得入也。若用芍药,阴结既破阳气遂布,阴阳和调,气日生

而血自益,诸证遂不作矣。夫岂非一味之攸系耶?天道下济而光明,

是故阳欲其下,地道卑而上行,是故阴欲其升。阳不下济,则旁出四

射,阴不上行,则坚凝寒冱。然有阳不交阴者,有阴不交阳者,阳不

交阴,阴遂寒冱法当引阳就阴,四逆吴茱萸等证是也。阴不交阳,阳

遂旁出,法当破阴布阳,附子真武等证是也。是于用芍药不用芍药,

可以窥其际焉。不用芍药者,由阳气自离窟宅,可无论矣。用芍药者,

又有水与寒之分,水性流动,故激射四出。寒性坚凝,故定止不移。

动,故或咳或利或呕,则应之以生姜,使追逐四出之邪;不动,故身

体疼,手足寒,骨节痛,则应之以人参,使居中而御侮,白术附子之

温燥,以布阳光消阴翳,茯苓之通利,以开其出路,而赖芍药开通凝

结则同。盖阴不开,阳不入,反足以助泄越者有之矣。讵非此一味为

之枢机耶?芍药能开阴结。湿痹之骨痹疼烦掣痛,水气之聚水成病,

独非阴结耶,皆不用何也?盖芍药外能开营分之结,不能解筋骨间结,

内能开下焦肝脾肾之结,不能开上焦心肺之结也。何以故?夫外而营

分,内而肝脾肾,皆血所常流行宿止者也。芍药璀璨之色,馥郁之气,

与血中之气相宜,不与水谷之气为伍,则能治血分之阴气结,不能治

雾露水谷之阴气结,故湿痹水气虽为阴结,非芍药所能开也。然则血

瘀岂非阴结之尤者,而有用有不用,其义何居?盖芍药能治血之定,

不能治血之动,桂枝龙骨牡蛎汤,桂枝救逆汤,柏叶汤,黄土汤,赤

小豆当归散,泻心汤,旋覆花汤,虽为血分之病乃因阳气逼逐而然,

不关阴结故不用,能治血中气结,不能治血结。桃仁承气汤,抵当汤

丸,下瘀血汤,大黄甘遂汤,磐石丸,红蓝花酒等证皆为血结,非血

中之气结,故不用辨此之法,气主煦之,血主濡之,不濡为血病,不

煦为气病。是以芍药所主之血证,多拘急腹痛也。

太阴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胃

气弱易动故也。夫芍药岂大黄之俦欤?殊不知芍药开阴结,大黄开阳

结,品物迥殊,开胃和中则同,故以相提并论耳。曰若胃气不和谵语

者,少与调胃承气汤,曰以小承气汤少与微和之,是视大黄不甚重也。

曰若厥愈足温者,重与芍甘草汤,曰防己黄芪汤证,胃中不和者,加

芍药,是视芍药不为轻矣。曰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

汤主之。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其寒热虚实

之机,用大黄芍药之义,不昭昭然若发蒙乎?然则芍药甘草附子汤,

芍药附子孰为主?盖两物功齐力侔者也。芍药甘草,得桂枝汤之半,

尽太阳未尽之风邪;附子芍药,得真武汤之半,抑少阴方兴之水气。

太阳病,热邪未除,将合少阳者,于芍药甘草汤中加黄芩;寒热未除,

将入少阴者,于芍药甘草汤中加附子。以此言之,则发纵指示者,芍

药,其附子黄芩,不过追逐得兽之力耳。

《本草便读》:白芍药

平肝敛营。气逆汗多均可治。安脾御木。疝疼腹痛总堪投。退营

热以除烦。具酸苦甘寒之性。补脾阴而清肺。赖芳香润泽之功。通补

奇经。产后胎前需赖。和调诸痢。里虚后重堪凭。若夫赤芍功能。专

司行散。倘欲诸般制炒。随病相宜。(白芍药味苦微甘微酸微寒。虽

白而略带红色。其气芳香。故入肝脾血分。上至于肺。能平肝益脾。

敛虚热。护营阴。古人所用甚多。各随佐使取效。赤芍性味。但苦不

酸。从乎火化。色赤形槁。不若白芍之润泽坚结。其功专司行散。无

补益之功。凡痈疽疮疡一切血热血滞者。皆可用之。赤白两种。

各随其花而异。并非别有一种。今之所旧者。不知何物之根。)

《本草撮要》:【芍药】

内容:味酸。入手足太阴经。功专制肝补脾。得人参补气。得当

归养血。得白术补脾。得川芎泻肝。得甘草治腹痛。得黄连止痢。得

防风发痘症。得姜枣温经散湿。入药炒用。血分醋炒。下痢后重生用。

恶芒硝、石斛、鳖甲、小蓟。反藜芦。赤者利水行血。

《本草害利》:白芍药

〔害〕酸寒收敛,凡胃弱中寒作泄,腹中冷痛,及胃中觉冷等症,

当禁。伤寒病在上焦之阳结忌用,血虚有热者宜之。产后酒炒用,又

曰产后忌用。

丹溪曰∶以其酸寒,伐生发之气也。必不得已,酒炒用之可耳。

时珍曰∶产后肝血已虚,不可更泻也。恶芒硝、石斛,畏硝石、鳖甲、

小蓟,反藜芦。

案∶肝脏病患者,不宜大量长期服用。朱颜注。

〔利〕苦酸微寒,敛肺而凉血,制肝以安脾。心主血,凉血故补

心,酸收而守其液也。及一切血病。同白术补脾,同参补气,同归地

补血,同川芎泻肝,同甘草名芍药甘草汤,止腹痛。盖腹痛,因营气

不从,逆于肉里故也。

〔修治〕八九月取根晒干,用竹刀刮去皮并头,锉切细,蜜水拌

蒸。今多生用单瓣花者入药。用酒炒制寒,醋炒行血。下痢后重不炒

用。多服则损人目。汗多人服之,亦损元气,夭人,为其淡而渗也。

中寒者勿服。

《本草分经》:苦、酸,微寒。入肝脾血分。为肺之行经药。泻

肝火,和血脉,收阴气,敛逆气,缓中退热。其收降之性又能入血海,

治一切血病,脾热、易饥。

《本草思辨录》:芍药

内容:芍药十月生芽,正月出土,夏初开花,花大而荣,正似少

阳渐入阳明,故得木气最盛。根外黄内白,则为具木气于土中而土生

其金,金主攻利,又气味苦平,故能入脾破血中之气结,又能敛外散

之表气以返于里。凡仲圣方用芍药,不越此二义,以此求之方得。芍

药别录酸微寒,隐庵辈多议其非。今取嚼之,却带微涩,涩者酸辛之

变味。况同一物而气质有浓薄,安知古之不异于今。即本经之苦平与

酸微寒并体之,皆不外敛之与破。识得芍药邹氏于仲圣方之有芍药,

处处以破阴结解之,支离殊甚。桂枝汤因卫气外泄不与营合,故于桂

甘温经驱风之中,用芍药摄卫气就营气,营气本未尝结,何待于破,

此敛之义也。当归芍药散治腹中痛,此破之义也。桂枝加芍药汤治腹

满时痛,此敛与破兼者也(满须敛,痛腹痛为太阴血中之气结,芍药

以木疏土而破结,故为腹痛专药(谓于土中泻水者,犹属膈膜之论)。

下利乃阴气下溜,土德有惭,岂堪更从而破之,故下利断非所宜。若

滞下之利,则仲圣黄芩汤治下利何以有芍药,盖太少合病,邪已近里,

无用葛根汤之理,治之宜从里和。黄芩清少阳之热而其气轻,加芍药

以敛之,甘枣以固之,则里和而利止。且太少合病,则病气未肯骤下,

欲其里和,焉得不敛,芍药之不可少如是。甘遂半夏汤证,曰脉伏,

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脉伏者,有留饮在内。欲自利利

反快者,利不即利,既利则快。心下续坚满者,利后满减,过时又续,

显系内有停阻,与滞下无异。芍药能破坚积,正其所宜。且以甘遂逐

在上之留饮,而又以芍药敛而降之,则上芍药甘草附子汤证,曰发汗

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虚者阳虚,汗后气已外散,故以附子扶

阳,炙甘草补中,芍药敛其外散之气,方义易见。而邹氏以芍药甘草

为得桂枝汤之半,芍药为太阴血中之气药,不能破血中之血结,且味

涩则破而不泄,故凡下瘀血之方,芍药得芍药若用为补剂,必配合得

宜,如四物汤之类,方能获益。辛之患消渴九年,止而复作,苏朴授

以芍药甘草等分为末煎服,七日顿愈。陈日华谓古人处方,殆不可晓。

实则无不可晓也,殆善师成无己酸以收之,甘以缓之,酸甘相合,用

补阴血、敛逆气、除肺燥之意耳。此最得用补之妙法,单用讵能即补。

洁古谓入脾经补中焦,东垣谓色在西方故补,皆足贻误后人。洄溪又

但以为养肝之圣药,其亦昧之至矣。

古有减芍药以避中寒之说,寇氏然之,谓气虚禁用。此亦仲圣早

有以示人者。伤寒太阴篇云∶太阴病脉弱,其中餐的英文 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

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以芍药与大黄并称,即可

知芍药之为芍药,胃弱宜减。更可知应用而尚不可多用,何后人直以

为补胃弱既宜慎矣,乃防己黄汤下云,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则

何以解之?夫芍药者,能敛外散之气以返于里者也。风湿脉浮身重汗

出恶风,气之外散为何如,故其证有兼喘者,有兼气上冲者。和胃非

他,敛胃气使下降耳,岂芍药而有和胃之专长。又肺与肠胃皆一气直

《本草择要纲目》:(白赤)芍药

【气味】苦平无毒。升而微降。阳中阴也。为手足太阴行经本药。

又入肝脾血分。

【主治】安脾经。治腹痛。固胃气。止泻痢。和血脉。与白术同

用则补脾。与川芎同用则补肝。与人参白术同用则补气。与防风同用

则发痘疹。同姜枣用则温经散湿。以酒炒则补阴。生用之则疗后重。

(色白者西方之象。能于土中泻水以益脾。色赤者南方之象。能行血

中之滞以散邪。)但言芍药而能缓中者。彼之味酸涩收敛。似不相侔。

然能损其肝。即以调其血。血调而中自和也。又言治伤寒多用白芍。

以其主寒热。利小便。彼之味酸涩为收。本经何以言之。然能益阴滋

湿而停津液。故金能生水。小便自利。非彼通利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芍药解

属性:芍药∶味苦微酸,性凉多液(单煮之其汁甚浓)。善滋阴

养血,退热除烦,能收敛上焦浮越之热下行自小便泻出,为阴虚有热

小便不利者之要药。为其味酸,故能入肝以生肝血;为其味苦,故能

入胆而益胆汁;为其味酸而兼苦,且又性凉,又善泻肝胆之热,以除

痢疾后重(痢后重者,皆因肝胆之火下迫),疗目疾肿疼(肝开窍于

目)。与当归、地黄同用,则生新血;与桃仁、红花同用,则消瘀血;

与甘草同用则调和气血,善治腹疼;与竹茹同用,则善止吐衄;与附

子同用,则翕收元阳下归宅窟。惟力近和缓,必重用之始能建功。

芍药原有白、赤二种,以白者为良,故方书多用白芍。至于化瘀

血,赤者较优,故治疮疡者多用之,为其能化毒热之瘀血不使溃脓也。

白芍出于南方,杭州产者最佳,其色白而微红,其皮则红色又微重。

为其色红白相兼,故调和气血之力独优。赤芍出于北方关东三省,各

山皆有,肉红皮赤,其质甚粗,若野草之根,故张隐庵、陈修园皆疑

其非芍药花根。愚向亦疑之,至奉后因得目睹,疑团方释,特其花叶

皆小,且花皆单瓣,其花或粉红或紫色,然无论何色,其根之色皆相

同。

【附案】一童子年十五六岁,于季春得温病,经医调治,八九日

间大热已退,而心犹发热,怔忡莫支,小便不利,大便滑泻,脉象虚

数,仍似外邪未净,为疏方,用生杭芍二两,炙甘草一两半,煎汤一

大碗徐徐温饮下,尽剂而愈。夫《神农本草经》谓芍药益气,元素谓

其止泻利,即此案观之洵不误也。然必以炙草辅之,其功效乃益显。

按∶此证原宜用拙拟滋阴清燥汤,原有芍药六钱,甘草三钱,又

加生怀山药、滑石各一两,而当时其方犹未拟出,但投以芍药、甘草

幸亦随手奏效。二方之中,其甘草一生用一炙用者,因一则少用之以

为辅佐品,借以调和药之性味,是以生用;一则多用之至两半,借其

补益之力以止滑泻,是以炙用,且《伤寒论》原有芍药甘草汤为育阴

之妙品,方中芍药、甘草各四两,其甘草亦系炙用也。

邻村周,年二十余,得温病,医者用药清解之,旬日其热不退。

诊其脉左大于右者一倍,按之且有力。夫寒温之热传入阳明,其脉皆

右大于左,以阳明之脉在右也。即传入少阳厥阴,其脉亦右大于左,

因既挟有外感实热,纵兼他经,仍以阳明为主也。此证独左大于右,

乃温病之变证,遂投以小剂白虎汤(方中生石膏止用五钱),重加生

杭芍两半,煎汤两茶杯顿饮之,须臾小便一次甚多,病若失。

邻村霍氏妇,周身漫肿,腹胀小便不利,医者治以五皮饮不效。

其脉数而有力,心中常觉发热,知其阴分亏损,阳分又偏盛也。为疏

方,用生杭芍两半,玄参、滑石、地肤子、甘草各三钱,煎服一剂即

见效验,后即方略为加减,连服数剂全愈。

奉天陈某,年四十余,自正月中旬,觉心中发热懒食,延至暮春,

其热益甚,常常腹疼,时或泄泻,其脉右部弦硬异常,按之甚实,舌

苔微黄。知系外感伏邪,因春萌动,传入胃府,久而化热,而肝木复

乘时令之旺以侮克胃土,是以腹疼且泄泻也。其脉象不为洪实而现弦

硬之象者,因胃土受侮,亦从肝木之化也。为疏方,用生杭芍、生怀

山药、滑石、玄参各一两,甘草、连翘各三钱,煎服一剂,热与腹疼

皆愈强半,可以进食,自服药后大便犹下两次。诊其脉象已近和平,

遂将方中芍药、滑石、玄参各减半,又服一剂全愈。

陈姓妇,年二十余,于季春得温病,四五日间延为延医。其证表

里俱热,脉象左右皆洪实,腹中时时切疼,大便日下两三次、舌苔浓

而微黄,知外感邪热已入阳明之府,而肝胆乘时令木气之旺,又挟实

热以侮克中土,故腹疼而又大便勤也。亦投以前方,加鲜茅根三钱,

一剂腹疼便泻即止,又服一剂全愈。观此二案,《伤寒论》诸方,腹

痛皆加芍药,不待疏解而自明也。至于茅根入药必须鲜者方效,若无

鲜者可不用。

一妇人年三十许,因阴虚小便不利,积成水肿甚剧,大便亦旬日

不通。一老医投以八正散不效,友人高为出方,用生白芍六两,煎

汤两大碗,再用生阿胶二两融化其中,俾病患尽量饮之,老医甚为骇

疑,高力主服之,尽剂而二便皆通,肿亦顿消。后老医与愚睹面为

述其事,且问此等药何以能治此等病?答曰∶“此必阴虚不能化阳,

以致二便闭塞,白芍善利小便,阿胶能滑大便,二药并用又大能滋补

真阴,使阴分充足以化其下焦偏盛之阳,则二便自能利也。”

子,治一水肿证,其人年六旬,二便皆不通利,心中满闷,时

或烦躁,知其阴虚积有内热,又兼气分不舒也。投以生白芍三两,橘

红、柴胡各三钱,一剂二便皆通。继服滋阴理气少加利小便之药全愈。

治阴虚劳热方

医方(十八)治痢方

<篇名>2.燮理汤

属性:治下痢服前药未全愈者。若下痢已数日,亦可迳服此汤。

又治噤口痢。

生山药(八钱)金银花(五钱)生杭芍(六钱)牛蒡子(二钱,

炒捣)甘草(二钱)黄连(钱半)肉桂(一钱半,去粗皮将药煎至数

十沸再入)

单赤痢加生地榆二钱,单白痢加生姜二钱,血痢加鸭蛋子二十粒

(去皮),药汁送服。

痢证古称滞下。所谓滞下者,诚以寒火凝结下焦,瘀为脓血,留

滞不下,而寒火交战之力又逼迫之,以使之下也。故方中黄连以治其

火,肉桂以治其寒,二药等分并用,阴阳燮理于顷刻矣。用白芍者,

《伤寒论》诸方,腹疼必加芍药协同甘草,亦燮理阴阳之妙品。且痢

证之噤口不食者,必是胆火逆冲胃口,后重里急者,必是肝火下迫大

肠,白芍能泻肝胆之火,故能治之。矧肝主藏血,肝胆火戢,则脓血

自敛也。用山药者,滞下久则阴分必亏,山药之多液,可滋脏腑之真

阴。且滞下久,则气简单笑话 化不固,山药之收涩,更能固下焦之气化也。又

白芍善利小便,自小便以泻寒火之凝结。牛蒡能通大便,自大便以泻

寒火之凝结。金银花与甘草同用,善解热毒,可预防肠中之溃烂。单

白痢则病在气分,故加生姜以行气。单赤痢则病在血分,故加生地榆

以凉血。至痢中多带鲜血,其血分为尤热矣,故加鸭蛋子,以大清血

分之热。拙拟此方以来,岁遇患痢者不知凡几,投以此汤,即至剧者,

连服数剂亦必见效。

痢证,多因先有积热,后又感凉而得。或饮食贪凉,或寝处贪凉,

热为凉迫,热转不散。迨历日既多,又浸至有热无凉,犹伤于寒者之

转病热也。所以此方虽黄连、肉桂等分并用,而肉桂之热,究不敌黄

连之寒。况重用白芍,以为黄连之佐使,是此汤为燮理阴阳之剂,而

实则清火之剂也。或问∶以此汤治痢,虽在数日之后,或服化滞汤之

后,而此时痢邪犹盛,遽重用山药补之,独无留邪之患乎?答曰∶山

药虽饶有补力,而性略迟钝,与参、之迅速者不同。在此方中,虽与

诸药同服,约必俟诸药之凉者、热者、通者、利者,将痢邪消融殆尽,

而后大发其补性,以从容培养于诸药之后,俾邪去而正已复,此乃完

全之策,又何至留邪乎?且山药与芍药并用,大能泻上焦之虚热,与

痢之噤口者尤宜。是以愚用此汤,遇痢之挟虚与年迈者,山药恒用至

一两,或至一两强也。

或问∶地榆方书多炒炭用之,取其黑能胜红,以制血之妄行。此

方治单赤痢加地榆,何以独生用乎?答曰∶地榆之性,凉而且涩,能

凉血兼能止血,若炒之则无斯效矣,此方治赤痢所以必加生地榆也。

且赤痢之证,其剧者,或因肠中溃烂。林屋山人治汤火伤,皮肤溃烂,

用生地榆末和香油敷之甚效。夫外敷能治皮肤因热溃烂,而内服亦当

有此效可知也。鸭蛋子一名鸦胆子,苦参所结之子也。不但善治血痢,

凡诸痢证皆可用之。即纯白之痢,用之亦有效验,而以治噤口痢、烟

后痢、尤多奇效,并治大小便因热下血。其方单用鸭蛋子(去皮),

择成实者五六十粒,白沙糖化水送服,日两次,大有奇效。若下血因

凉者,亦可与温补之药同用。其善清血热,而性非寒凉,善化瘀滞,

而力非开破,有祛邪之能,兼有补正之功,诚良药也。坊间将鸭蛋子

去皮,用益元散为衣,治二便下血如神,名曰菩提丹。

一人,年五十余,素吸鸦片。当霍乱盛行之时,忽然心中觉疼、

恶心呕吐、下痢脓血参半。病家惧甚,以为必是霍乱暴证。诊其脉毫

无闭塞之象,惟弦数无力,左关稍实。愚曰∶此非霍乱,乃下焦寒火

交战,故腹中作疼,下痢脓血。上焦虚热壅迫,故恶心呕吐,实系痢

证之剧者。遂投以白芍六钱,竹茹、清半夏各三钱,甘草、生姜各二

钱,一剂呕吐即愈,腹疼亦轻,而痢独不愈,不思饮食。俾单用鸭蛋

子五十粒,一日连服两次,病若失。审斯,鸭蛋子不但善理下焦,即

上焦虚热,用之亦妙,此所以治噤口痢而有捷效也。

一人,年四十八,资禀素弱,亦吸鸦片。于季秋溏泻不止。一日

夜八九次,且带红色,心中怔忡,不能饮食。日服温补之药,分毫无

效。延愚延医,其脉左右皆微弱,而尺脉尤甚,知系下焦虚寒。为其

便带红色,且从前服温补之药无效,俾先服鸭蛋子四十粒,泻愈其半,

红色亦略减,思饮食。继用温补下焦之药煎汤,送服鸭蛋子三十粒,

后渐减至十粒,十剂全愈。盖此证虽下焦虚寒,而便带红色,实兼有

痢证也。故单服鸭蛋子,而溏泻已减半。然亦足征鸭蛋子虽善清热化

瘀,而实无寒凉开破之弊,洵良药也。

沧州友人滕,壬寅之岁,于中秋下赤痢,且多鲜血。医治两旬

不愈。适愚他出新归。过访之,求为诊治。其脉象洪实,知其纯系热

痢。遂谓之曰∶此易治。买苦参子百余粒,去皮,分两次服下即愈矣。

翌日愚复他出,二十余日始归。又访之,言曾遍问近处药坊,皆无苦

参子。后病益剧,遣人至敝州取来,如法服之,两次果愈。后滕旋

里,其族人有适自奉天病重归来者,大便下血年余,一身悉肿,百药

不效。滕授以此方,如法服之,三次全愈。

《药征》:芍药

内容:主治结实而拘挛也。旁治腹痛头痛、身体不仁、疼痛腹满、

咳逆下利肿脓。

考证

桂枝加芍药汤证曰∶腹满时痛。

小建中汤证曰∶腹中急痛。

桂枝加大黄汤证曰∶大实痛。

以上三方,芍药皆六两。

枳实芍药散证曰∶腹痛烦满。

排脓散,证阙。(说在类聚方)

以上二方,芍药一方等分,一方六分。

芍药甘草汤证曰∶脚挛急。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证曰∶身疼痛。

芎归胶艾汤证曰∶腹中痛。

以上三方,芍药皆四两。

芍药甘草附子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以上一方,芍药三两,而亦四两之例。

小青龙汤证曰∶咳逆。

大柴胡汤证曰∶心下满痛。又曰∶呕吐而下利。

附子汤证曰∶身体痛。

真武汤证曰∶腹痛。又云∶沉重疼痛、自下利。又云∶咳。

桂枝汤证曰∶头痛。又曰∶身疼痛。

乌头汤证曰∶历节不可屈伸疼痛。又曰∶拘急。

黄桂枝五物汤证曰;身体不仁。

以上七方,芍药皆三两。

黄芩汤证曰∶自下利。

柴胡桂枝汤证曰∶肢节烦疼。

以上二方,用芍药,或二两,或一两半。而亦三两之例。

上历观此诸方,曰腹痛、曰头痛、曰腹满、曰咳逆、曰下利、曰

排脓、曰四肢疼痛、曰挛急、曰身体不仁,壹是皆结实而所致也。其

所谓痛者,拘急也。若夫桂枝加芍药汤、小建中汤、桂枝加大黄汤,

皆以芍药为主药,而其证如此。由是观之,主治结实而拘挛也明矣。

互考

小建中汤,《伤寒论》不备其证。是以世医不获方意,以为补剂,

故其所施也,竟无效焉?为则按∶此方出自芍药甘草汤,故主治诸病

腹拘急而痛者也,学人正焉。芍药甘草附子汤,其条特举恶寒之证,

此附子之所主也,而脱芍药、甘草之所主治也。其用甘草者,治毒急

迫也。其用芍药者,治拘挛也。然则拘挛急迫而恶寒者,此汤主之。

真武汤、附子汤,特有生姜、人参之异。而所主治,则颇异也。

真武汤,苓芍为主。而附子辨误

朱震亨曰∶产后不可用芍药,以其酸寒伐生发之气也。李时珍曰∶

白芍药益脾,能于土中泻木,产后肝血已虚,不可更泻,故禁之。夫

酸寒之药,盖不少矣。何独避芍药之为?世医雷同其说,不思之甚矣。

诸药皆毒,毒而治毒,毒而不用毒,何治之有?《金匮要略》曰∶产

后腹痛,枳实芍药散主之。《千金方》曰∶产后虚羸、腹中刺痛、当

归建中汤主之。此皆芍药主药,而用之于产后也。且也张仲景芍药甘

草汤、芍药甘草附子汤、桂枝加芍药汤,皆以芍药为主,而于血证无

毫关涉焉,特治结实而拘挛已。若乃酸寒伐生发之气,及泻木之说,

此凿空之论,而非疾医之用也。

品考

芍药其种有二∶曰木芍药也,曰草芍药也。木芍药是其真也,花

容绰约,亦可爱也,余取之矣;服食家言,白花胜赤花,尝试其功,

赤白惟均也。服食家之说,不可从矣。草芍药,世所谓宇多芍药也,

不可用矣。

【来源产地】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生中岳川谷及丘陵。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白而长大,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

小利。世方以止痛,乃不减当归。道家亦服食之,又煮石用之。

《中药大辞典》

为毛茛科植物芍药(栽培种)的根。夏、秋采挖已栽植3~4年的

芍药根,除去根茎及须根,洗净,刮去粗皮,入沸水中略煮,使芍根

发软,捞出晒干。

生于山坡、山谷的灌木丛或草丛中。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

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炮制】

《雷公炮炙论》

雷公云:凡采得后,于日中晒干,以竹刀刮上粗皮并头土了,剉

之,将蜜水拌蒸,从巳至未,晒干用之。

《中药大辞典》

白芍:拣去杂质,分开大小个,用水浸泡至八成透,捞出,晒晾,

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干燥。

酒白芍:取白芍片,用黄酒喷淋均匀,稍润,置锅内用文火微炒,

取出,放凉。(每白芍片100斤,用黄酒10斤)

炒白芍;取白芍片,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凉。

焦白芍:取白芍片,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黄色,喷淋清水少许,

取出,晾干。

土炒白芍:取伏龙肝细粉,置锅内炒热,加入白芍片;炒至外面

挂有土色,取出,筛去土,放凉。(每白芍片100斤,用伏龙肝细粉

20斤)

【现代药理研究】

1.白芍能调节机体免疫系统。

2.白芍有镇静、抗惊厥、镇痛、降温作用;白芍总甙能增强正常

小鼠的学习和短时记忆,但不影响其长时记忆。

3.白芍对肝脏有保护作用,对胃液分泌有抑制作用。

4.白芍能显著增加小鼠心肌营养血流量,有升高血压和增强心音

作用。

5.白芍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的形成。

6.白芍有抗炎作用,可抑制肉芽肿增生。

7.白芍有耐缺氧、耐高温、滋补、强壮作用。

8.白芍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及直接抗病毒作用。

9.白芍有较好的解痉作用,还有抗早孕作用。

(整理编辑/全思捷)

(审核校对/小K)

本文发布于:2023-03-17 01:39: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9883632831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白芍.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白芍.pdf

上一篇:调查报告模板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白芍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 白芍
    十八里镇-物资采购管理办法2023年3月17日发(作者:师德培训内容)白芍(历代本草汇言)白芍白芍(杭芍药,芍药)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主产于浙江、安徽、四川、山东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地草坡、灌丛和林下。喜温暖湿润气候,耐旱、耐寒、怕涝,以土层深厚、阳光充足、排水良好、肥沃疏松的壤土或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苦、酸,性凉。归肝、脾经。功效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临床用名有白芍、醋白芍、酒白
  • 0℃调查报告模板
  • 0℃pda是什么
  • 0℃电吹风机
  • 0℃体育锻炼的意义
  • 0℃大丰收李家
  • 0℃冰箱冷藏温度
  • 0℃不锈钢壶
  • 0℃天猫商城男装
  • 0℃泡泡游戏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