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痒如何治疗

更新时间: 阅读: 评论:0

黄石公园旅游-保护环境怎么做

皮肤痒如何治疗
2023年3月16日发(作者:乌合之众书评)

皮肤瘙痒症

皮肤瘙痒症

皮肤瘙痒症是指临床上无原发损害,而以皮肤瘙痒为主的一种神

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由于不断搔抓,常有抓痕、血痂、色素沉着、

苔藓样变等继发损害。皮肤发痒的范围不定,可局限于一两处或广泛

发生,也可全身皮肤发痒。发痒程度也不定,往往间歇出现,也可连

续不断。好发于老年人及成年人,性别无明显差异。本病一般属中医

学“痒风”、“痒症”、“风瘙痒”等范畴。

【中医经验集成】

(一)辨证论治

1.血热生风

(1)主症多见于青壮年人,好发于夏季,见皮肤瘙痒鲜红,触之

灼热,搔破处呈条索状血痕,遇热逢暖则加剧,近寒得冷则愈,每随

心情或食入辛辣之品而瘙痒加重,伴心烦口渴。舌红,苔薄黄,脉弦

数。

(2)处方生地、煅龙骨、煅牡蛎各30g,玄参、丹参各15g,白蒺

藜、当归各10g,甘草6g.血热甚者,加丹皮、紫谁发现了电子 草;风盛者,加全极真空手道 蝎、

防风;夜间痒甚者,加蝉衣、僵蚕、夜交藤;口渴便秘者,加生大黄、

知母。

(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血虚生风

(1)主症常见于老年或体虚之人,好发于秋冬季节,夏季减轻或

自愈,见皮肤干燥,遍布抓痕,夜间瘙痒尤甚,久抓之后,皮肤肥厚,

上覆细薄鳞屑如糠秕样,或遍布血痂,病情迁延数月或数年,瘙痒每

随劳累而加剧,伴精神倦怠、面色晄白、心悸、失眠、食欲缺乏。舌

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2)处方当归、熟地、黄芩、桃仁、天花粉各109,生地、黄芪、

天冬、麦冬各15g,红花6g.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茯神;

神疲乏力者,加人参、何首乌;血虚便秘者,倍用当归,加肉苁蓉;

瘙痒甚者,加白蒺藜、乌梢蛇、僵蚕;皮肤肥厚脱屑者,加丹参、鸡

血藤、黄精、旱莲草。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瘀血阻滞

(1)主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瘙痒多限于腰

围、足背、手腕等处受挤压的部位,见抓痕、结痂,伴有色素条痕、

面色晦暗、口唇色紫、口干不欲饮。舌质暗或有瘀点或瘀斑,脉象涩

滞。

(2)处方荆芥、当归、白蒺藜、桃仁、赤芍、皂角刺各10g,红花、

蝉衣、甘草各6g,丹参15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风邪外侵

(1)主症好发于春季,见全身皮肤瘙痒,痒无定处,搔破出血,

随破随收,不易化脓,破处多为干性,很少渗液,经年累月皮肤粗糙

肥厚或状如牛领之皮。家庭和谐 舌红,萏薄黄,脉象弦数。

(2)处方乌梢蛇、荆芥、黄芩、防风、白芷、羌活、黄连、苦参

各10g,金银花、连翘、白鲜皮各15g,蝉衣、甘草各6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5.风湿外袭

(1)主症好发于长夏之季,以青壮年较多,见皮肤瘙痒剧烈,由

于反复搔抓,可继发湿疹样皮炎,或因病处不洁净而继发感染,可见

有丘疹、水疱、滋水、湿烂等。舌淡,苔薄白,脉滑。

(2)处方全蝎、甘草各6g,皂角刺、白蒺藜、槐花、灵仙、苦参、

黄柏、苍术各lOg,白鲜皮、泽泻各15老板英文 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6.风寒犯表

(1)主症好发于冬季,常见于阳气不足之人,瘙痒可见于全身部

位,多见大腿内侧,小腿屈侧,关节周围,每当寒冷诱发或加剧,或

因气温急剧变化,如自寒冷室外突然人暖室内,或解衣卧睡之际,则

瘙痒加剧,见皮肤干燥,上覆少许细薄干燥鳞屑,似糠秕状,抚之即

落,瘙痒遇暖或汗出时则可减轻或痊愈。舌淡,苔薄白,脉象浮紧或

浮缓。

(2)处方桂枝、麻黄各6g,白芍15g,荆芥、防风、羌活、独活、

摇竹消、炙甘草各10g,红枣10枚,干姜2g.年老体弱者,加党参、

黄芪;病程久,瘙痒剧烈者,加乌梢蛇、蜈蚣。

(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7.血虚肝旺

(1)主症多见于老年人,尤以冬季发病较多,见皮肤干燥瘙痒,

入睡尤甚,血迹累累,常为泛发性瘙痒,由一处开始,逐渐扩延,甚

至遍布全身,一经发作,常难遏止,必须用力搔抓,感觉疼痛方可住

手,伴头晕、眼花、心慌、失眠。舌淡,苔薄白,脉细。

(2)处方当归、熟地、白芍、川芎、白蒺藜、乌梢蛇、僵蚕各10g,

何首乌、鸡血藤、麦冬、胡麻仁、丹参、合欢皮各15g,甘草6g.心烦

急躁者,加柴胡;剧痒者,加蝉衣;食欲缺乏者,加生山楂、麦芽。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8.湿热下注

(1)主症常见于肛周、女阴、阴囊等处,瘙痒为阵发性,夜间尤

甚,摩擦、汗出、潮湿等均可成为诱因,瘙痒为突然发作,引起剧烈

搔抓,并可继发丘疹、脓疱、红肿疼痛,甚则溃烂成疮,附近淋巴结

肿大,触之疼痛。舌红,苔黄腻,脉象弦滑数。

(2)处方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当归、黄柏、苍术、苦参

各10g,生地、车前子、泽泻、白鲜皮各15g,甘草6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二)名医经验

1.朱仁康诊治经验

(1)风痒痒的部位通常发生在头面耳鼻等处,甚至遍布全身。痒感

很重,以致难以忍受。偏于热者,痒感常是突然发生,并常能见到形

如针帽大至粟米大的红色丘疹,搔破则有少许鲜血渗出,随破随收,

结有血痂,很少有化腐现象,遇热燥痒更甚。若被凉风吹拂,痒感则

又稍有缓解。偏于寒者,则痒感主要在头面、耳郭和手足等暴露部位,

其痒感发生有一定的季节和时间性。一年之中,冬重夏轻;一天之内,

早晚气温偏低时,较之中午气温偏高时要重得多。在皮肤上还能见到

错综交织的如网的白色抓痕,淡红色丘疹、风团等。治宜祛风止痒。

药用杭菊花、防风、羌活、苍耳子。偏寒加麻黄、桂枝、独活、白芷、

细辛、辛夷、威灵仙等;偏于热加丹皮、牛蒡子、浮萍、连翘、薄荷、

绿豆衣、蚕砂。

(2)虫痒痒通常发生在指(趾)缝、肛门、前阴和少腹以及乳房皱

襞处,个别严重时痒感也可传遍全身。白日虫隐肤内不动,夜间则辗

转爬行,故痒多发生在夜间。此时之痒如针刺难忍,搔破有淡黄色滋

水流出,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治宜杀虫止痒。此法分内服和外用两大

类,内服常用药如使君子、槟榔、雷丸、南瓜子。外用杀虫药物,如

蛇床子、雄黄、川槿皮、藜芦、轻粉、枯矾、硫黄、大枫子、芦荟、

蜈蚣、斑蝥等。

(3)湿痒瘙痒主要在下肢、阴囊、女阴和趾缝处。皮疹以丘疱疹、

水疱、黄痂糜烂为主。自觉浸淫作痒,搔破则有较多的滋水流出,滋

水糜烂,浸淫四窜,并有越腐越痒,越痒越腐,常缠绵难愈。兼有热

邪则皮肤红,略有肿胀,腐痒并重;兼有寒邪则皮肤肥厚,状如牛领

之皮,肤色黯红或紫红,痒重于腐。治宜理湿止痒,不外乎芳香化湿、

辛温化湿和淡渗利湿三类。药用藿香、佩兰、苍术、薏苡仁、地肤子。

兼有热者选用茵陈、滑石、白鲜皮、萹蓄、金钱草、汉防己、土茯苓;

兼有寒者选用槟榔、路路通、海桐皮、萆薢。收湿止痒的外用药有炉

甘石、孩儿茶、白螺壳、枯矾、煅石膏、花蕊石等。

(4)热痒痒无定处,时而在头面,时而在肢体。其皮疹以红色丘疹、

红斑为主,多呈播散性分布,部分融合成片。自觉灼热刺痒,状如芒

刺针扎,搔破皮边鲜血渗出,结有血痂,偶尔也可化腐生脓,酿成疖

肿。治宜清热止痒。主要指邪在气营之间,外透,邪易走表,痒感更

重;内凉,引邪入里,或流滞不去,痒亦难除,唯用清热法较为合适。

药用生石膏、知母、寒水石、玄参、黄芩、黄连、水牛角、龙胆草、

连翘。热重化毒则加山栀子、野菊花、金银花、蒲公英、地丁;

热而夹风则加青蒿、蝉衣、木贼草、青葙子、桑叶等。在具体的

应用中,要注意各自的大同小异。大凡偏清心热用水牛角、黄连、连

翘;偏清肝热用龙胆草;偏清肺热用黄芩;偏清胃热用石膏、寒水石;

偏清肾热用知母、玄参。对于性味苦寒较重的黄连、龙胆草、山栀子

之类,一要用量轻,二要炒用,以减轻苦寒之性。

(5)燥痒在秋冬之间,或者老年人,或者患过温热病后,阴血内守,

或者阴虚血亏,生风化燥。症见皮肤干燥发痒,其痒感往往时轻时重,

呈阵发性发作,搔后有细如糠状鳞屑脱落。治宜润燥止痒。润燥止痒

的根蒂在肝肾两脏。常用药有何首乌、天门冬、麦门冬、怀山药、沙

苑子、干地黄、百合、合欢皮、钩藤、龙眼肉、阿胶、小胡麻、白芍、

夜交藤、地骨皮等。朱老认为,润燥止痒中,山药、合欢皮、阿胶三

药更应多加探索。山药,诸书皆云补脾胃的佳品,唯《别录》谓其主

治“头面游风”,《本草纲目》也说“润皮毛”。可见,山药确实是

润燥止痒的上品;合欢皮(花)解郁,活血止痒,对妇人燥痒用之多

验。阿胶为补血养阴要药,对男女阴血耗伤所致燥痒,尤其合适。

(6)毒痒《诸病源候论》说:“凡药有大毒,不可入口鼻耳目”,

否则淫痒不止,甚则毒攻脏腑。其皮疹以弥漫性水肿性红斑为主,其

次还可发现红色丘疹、风团等。治宜解毒止痒。金石药品,性味温烈,

长期内服必致阴灼液耗。药用绿豆粉、生甘草、杏仁、胡黄连、大青

叶、蒲英、土茯苓等。其中土茯苓善解汞粉、银朱之毒;大青叶能解

金石药毒;杏仁制锡毒;绿豆粉、生甘草相伍,既解毒,又护心。偏

于热毒用金银花、漏芦、地丁、蜀羊泉、蚤休;偏于疫毒用人中黄、

紫草、板蓝根、马齿苋等。

(7)食痒凡食鱼虾蟹之类动风发物,还有吃牛马猪羊鸡狗等禽兽,

食多则难消磨,故发食痒。表现在皮肤,常有地图状红色风团、水肿

性红斑、丘疹和大小不等的水疱、血性泡等。自述心烦意乱剧痒。若

不及时治疗,还会出现毒气内攻,令人呕吐、下利、精神困倦等全身

症状。治宜消食止痒。常用药有蒲公英、苏叶、胡黄连、神曲、广木

香、山楂、乌药、谷芽、麦芽、鸡内金、生大黄、陈皮等。其中苏叶、

陈皮偏于解鱼腥之毒;神曲、木香、蒲公英、乌药通解食毒;山楂、

鸡内金偏消肉积;谷芽、麦芽和中消食,食消毒解,皮肤发痒也就随

之消除;胡黄连“解吃烟毒”.

(8)瘀痒痒感发作时,不搔破皮疹直至乌血流溢不能止痒。皮疹为

黯红色丘疹、结节,有的散在性分布于全身,有的凝聚结块,深入肤

内,有的融合成片,状如席纹。治疗宜化瘀止痒。瘀而兼热用生地、

蒲黄、丹皮、赤芍、甲珠、桃仁、大蓟、茜草、地榆、丹参、紫草、

郁金、山茶花、益母草、败酱草;瘀而兼湿用马鞭草、路路通、花蕊

石;瘀而兼寒用三七、当归、乳香、泽兰、石菖蒲、川芎、皂刺、王

不留行、刘寄奴、苏木、血竭等。

(9)酒痒酒后立即或不久,皮肤感觉发痒,继而发现全身弥漫性红

斑,或形如针帽状的红色丘疹,与麻疹皮疹十分相似。但是,随着酒

毒从汗液和小便的排出,痒感和皮疹也随之减轻、消失,不治而愈。

治宜醒酒止痒。解酒之毒,一是从肌肉而解,如用白豆蔻、香橼皮、

砂仁、葛花、西河柳、丁香、肉豆蔻、白扁豆、高良姜、煨草果、桑

葚子、山楂等;二是利小便,如泽泻、猪苓、茯苓等以上下分消其湿

气。

(10)虚痒全身瘙痒不止,如虫行皮中。兼血虚则皮肤干燥,痒感

在夜间尤重;兼气虚则不耐六淫外邪,在寒热变迁时,均可明显诱发,

或加重瘙痒;兼阳虚则痒发生在秋末冬初,以中老年男性为多见;兼

阴虚则干痒不休,皮肤干枯而不润泽,搔后有较多的细小鳞屑脱落。

治宜补虚止痒。“诸痛为实,诸虚为痒”。偏于阴虚用石斛、天门冬、

麦门冬、沙参、鸡子黄、干地黄。沙参甘淡而寒,专补肺气,清肺火,

故对阴虚内热所致身痒最宜。偏于阳虚用紫石英、黑附块、

肉桂、补骨脂、山萸肉、沉香、淫羊藿、仙茅。沉香、炒杜仲性

沉而降,善治男女下阴湿痒,凡真气不足的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功效

颇良。偏于气虚用黄芪、山药、白术、党参、冬虫夏草、甘草、人参。

参、芪、草三味同用,虽为退虚热的圣药,更是治中气不足之人瘙痒

的佳品。偏于血虚用熟地、阿胶、桑葚子、何首乌等。何首乌不寒不

燥,为滋补良药,功在地黄、天冬之上,凡血虚发痒皆可用之。

此外,蜈蚣、全蝎、僵蚕、羚羊角、蜂房、乌梢蛇、白花蛇、玳

瑁、龟甲、鳖甲、水蛭等虫类、鳞介类药,皆为清热解毒,熄风止痒

之品,特别是对风毒顽痒,用之恰当,效如桴鼓,并为临床所证实。

不过,亦有部分患者服后,痒感反加重。因此,临床应用上述诸药时,

要询问三点:一问平素吃鱼虾鸡类食品,皮肤有无反应;二问以往是

否用过虫类药,或鳞介类药,效果如何;三问初诊小剂量用后,痒感

是减轻还是加重。总之,尽量做到药贵在精,药贵对证是十分重要的。

2.许连霈诊治经验

(1)血虚风燥证常见于老年人和久病衰竭之人,如慢性甲状腺炎、

更年期崩漏、胆石症等手术或创伤之后。多秋冬季加重。表现为皮肤

干燥脱屑或粗糙,瘙痒剧烈,抓痕累累,面色无华,头晕,心慌,失

眠,舌淡苔薄,脉细。多因阴血虚损,生热动风。血虚肌肤失濡,腠

理不密,外风易侵,风动则痒,风盛痒甚。治宜养血润肤祛风。药用

养血润肤饮或当归饮子加减。

(2)脾虚湿盛证主要见于平时食量不多,嗜好辛辣厚味和嗜酒之

人,也见于一些遗传性过敏症患者。主要表现为春夏之交或夏秋之交

易发的全身性皮肤瘙痒。多由于过劳,以及进食鱼虾或牛羊肉等腥膻

辛辣食物后则痒甚。伴有腹胀或便溏,舌质淡胖,有齿痕。多因禀赋

不耐,脾胃虚弱,运化不利,水湿内蕴,化火生风。内虚外实,而瘙

痒无度。治宜健脾除湿。药用除湿胃苓汤加减。

(3)肝郁血瘀证多见于青壮年血气方刚之人和部分更年期妇女。

主要表现以每遇情绪波动则皮肤瘙痒复发或加剧,伴胸胁胀满,舌暗

或有瘀斑,脉弦或滑,发病不分季节为其特点。情志内伤导致气机失

调,经脉失疏,气血失和而瘀滞化火生风,风盛则痒。治宜疏肝理气,

活血化瘀。药用逍遥散加减。

(4)血热风燥证多见于素体营血偏盛之人。有的尚有旧疾,如甲

亢、胆囊炎、胆石症。表现为平时阵发瘙痒,秋冬加剧,时轻时重,

皮肤灼热,烦躁不安,抓痕色红,舌红苔黄,脉数。血热内蕴,心经

火盛,血热生风,风动而痒。热邪久郁耗血伤津,皮肤失濡,秋冬燥

邪外浸,内外合邪瘙痒更甚。治宜清热养阴,凉血疏风。药用凉血消

风散加减。

(5)肝胆湿热证主要见于肝胆火盛之青壮年。多数先有肛周、外

阴局部灼热瘙痒,而后泛发全身作痒。多数由于情志内伤,五志化火

或因饮食过于辛辣温热,进而湿热俱盛,蕴积肝胆经络,先下注于外

阴肛周,再走窜肌肤而灼痒。也有少数因为气血失调,冲任失固所发。

治宜泻火除湿,活血祛风止痒。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瘙痒一病,主要为内因所致,又多与精神情志有关。其风,多因

内虚、内湿、内瘀、内风而起,但外风(包括风湿、风热等)亦起相

当作用,尤其是屡受外风侵袭,外风可引起内风诱致本病。老年人皮

肤汗腺、皮脂腺萎缩,皮肤干燥,卫男男动漫图片 气不固,或热水洗浴过勤,毛孔

开张,易受外风,亦是不可忽视之因素。总之,辨证皮肤瘙痒症一病,

既无单纯表证,又非单一阴虚。许老辨证分型立法,不忘调气以理气

机,调血以和气血,施以养血、凉血、行血、活血等理血之品,体

现了老教授对中医“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的深刻理解。

3.张明诊治经验

中医将瘙痒归因于风、湿、热、虫、血,认为瘙痒是由于风、湿、

热、虫之邪客于皮肤肌表,引起皮肉间气血不和,或由于血虚风燥阻

于肤间,肤失濡养而成。针对此病因病机,根据张老多年临床经验和

指教,将其治疗瘙痒的方法归结为:疏、祛、清、养、润、镇、搜、

杀等八法。

(1)疏红领巾广播稿 者,疏风也风为百病之长,其性走窜。风盛则痒。风邪客于

肌肤,致使营卫不和而作痒。其临床特征为发无定处,走窜不定,遍

体做痒,或发风团,时隐时现,退后不留痕迹。如瘙痒症、荨麻疹。

治以疏风为主。风邪得以疏,而痒何患不去?祁坤《外科大成》:

“凡风热客于皮肤,做痒起粟者,治以疏风o"以消风散加减。

(2)祛者,祛湿也湿为阴邪,其性黏滞,善流窜。水湿流于肌表,

浸淫、蚀腐皮肤而作痒。其临床特征为皮损浸淫四窜,多为水疱、脓

疱、黄水淋漓,如湿疹。治当祛湿。然而湿邪之生者不同,治宜不同。

湿热为主者,当清热利湿以止痒,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加减治疗。

若脾虚湿盛者,当健脾为主,脾胃健则湿浊自去,除湿胃苓汤加减。

湿邪祛除,由湿所致之痒何以不止?

(3)清者,清热也热胜则痒。《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外科启玄》解释:‘‘诸痛痒疮者属心火,盖火之为物,

能消烁万物,残败百端故也”。其临床表现为皮肤瘾疹,灼热作痒,

甚则糜烂淋漓,结痂成片。如银屑病。治疗当以清热,热去则痒亦止

也。叶天士言:“人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以犀角地黄

汤合消风散主之。

(4)养者,养血也“风盛则燥,风动则痒”,血虚易生风化燥,

致使皮肤失润泽而作痒。临床表现为皮肤粗糙、变厚、干燥、脱屑、

作痒。如瘙痒症。如对此应治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李中梓《医宗

必读》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祁坤《外科大成》亦言“:

血虚作痒者……当润燥o"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肝家血虚,燥热

生风,不可妄投风药,养血定风汤主之”。以当归饮子或四物汤合消

风散主之。

(5)润者,润燥也津亏则皮肤失其濡润,且津血同源,津亏则血亦

虚,故津亏亦可化燥而作痒。其临床表现除有皮肤粗糙、变厚、干燥、

脱屑、作痒之外,还会有唇干、口渴、大便干等症状如神经性皮炎、

慢性湿疹。对于兼见津亏者,在疏风、清热、养血的同时,治以生津

润燥而止痒。可在消风散或当归饮子的基础上,加滋阴之品。《素

问阴阳应象大论》谓:“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

味”。

(6)镇者,重镇也痒易扰神,致使患者烦躁不安、夜不能寐。如神

经性皮炎。重镇可以安神,可以平肝潜阳熄风。《素问灵兰秘典论》: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且心合神,肝主魂。神魂得安,何

患痒不止?因此,对于顽固性瘙痒者,在疏风、养血、润燥、清热等

基础上,可加一些矿物类药,重镇以止痒。

(7)搜者,搜风也肝血虚易生风化燥,肝阳亢亦易生风。而虫类药

物具有搜风通络之功效。因此在瘙痒难止之时,可加入虫类药物以搜

风止痒。如乌梢蛇甘咸而温,专人肝经,有祛风攻毒之功,且能引药

直达病所。蛇性走窜,亦善行而无处不到,故能引诸风药至病所,自

脏腑而达皮毛。全蝎善走散,人肝经,走而不守,能熄内外表里之风,

亦能引诸风药入达病所。

(8)杀者,杀虫也皮肤生虫,虫行皮肤,则易生痒。临床症状可表

现为浸淫蔓延,黄水频流,状如虫行皮中,其痒尤烈,且有传染性。

如脚湿气,治疗此类疾病,可以用二矾汤外洗,虫得以杀,则痒得以

止。

4.刘国安诊治经验

(1)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为基础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是指无皮疹,

但有瘙痒,皮肤干燥,有时可伴脱屑的一种老年性皮肤病。常令人奇

痒难忍,十分痛苦。刘老在治疗本病时,首先从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人手。认为在中医理论中,血由脾胃水谷之精微所化生,循行全身,

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皮肉筋骨,对全身皮肤具有营养、滋润的作用。

而人至老年,其脏腑功能已渐衰退,气血化生不足,从而产生血虚。

血虚不能濡养皮肤,则出现皮肤干燥,甚至脱屑等。血虚生风,则致

皮肤瘙痒,即发为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因此,血虚生燥、生风当是老

年人发生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治疗上应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作为

基本法则,以补其不足,令精血充盈,达濡养皮肤之目的。常用方有

当归补血汤、四物消风散、滋燥养荣汤等。常用养血药物有当归、熟

地黄、阿胶、鸡血藤、白芍、何首乌、枸杞子、大枣、龙眼肉等。常

用的祛风止痒药有蝉衣、地肤子、防风、白鲜皮等。

(2)结合辨证是关键在临床上,老年人的特点是身患数疾,病情错

综复杂,故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亦多与其他疾病同时伴发。刘老认为,

虽然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以血虚生燥为主要病因病机,但因其年老多病,

病情复杂,故血虚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脏腑角度说,血虚与五

脏皆相关,如脾虚化源不足,或肾气衰惫,精水不足以化血,或久病

营血暗耗等均可致血虚。同时血虚亦可与其他病理结合出现,如血虚

兼热、血虚挟瘀等。因此在治疗上仅用养血润燥、祛风止痒法则很难

取得理想效果,只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准确辨证,将辨证施治与养

血润燥有机结合,才能获得满意疗效。

(3)养血辨证,灵活组方刘老治疗本病时的用药组方是在养血润燥

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配合补心、养肝、健脾、补肾、

补气、活血化瘀通络、理气、清热、凉血、祛风、安神等法则,进行

灵活组方,灵活用药。其方药应用特点是寒药可与热药结合,泻药可

与补药并用,治标与治本结合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中医辨

证施治的目的。

(4)注意饮食调理刘老在治疗本病时,除用药物治疗外,还很重视

病人的饮食调理。老年人的脾胃功能已减退,食物的摄人量及吸收均

受影响。因此在治疗的同时,还需注意配合食疗,即指导病人合理膳

食,摄入营养丰富、利于病情恢复的饮食,少食腥发动风及辛辣厚味

之品,如鱼、虾、蟹、羊肉、狗肉、葱、蒜、辣椒、韭莱等刺激性食

物,改善患者脾胃功能,增强药效,促进气血化生,缩短疗程。

5.李治牢诊治经验

(1)病因病机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当属中医学“痒风”、“风瘙痒”、

“血风疮”等范畴。临床以阵发性剧痒和皮肤搔痕、血痂、表皮剥蚀

等继发性损害为特征,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随着年龄增长,老

年人肝肾精血亏损逐渐发生,一般认为由风邪郁于皮肤腠理或湿热郁

于肌肤不得疏泄透达所致;或因肝肾精亏,气血不足,肌肤失养所致。

李教授认为,老年人因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肌肤失于濡养而致化燥

生风,燥胜则干,风胜则痒。与现代医学认为老年人因性腺功能低下,

皮脂腺及汗腺分泌功能减退,皮肤干燥和退行性萎缩引发本病相吻合。

早在《内经》即有‘锗痛属实,诸痒属虚”之说;《诸病源候论》亦

云:“风疹痒者,是体虚受风……”。故当治以补益肝肾,益气养血,

润泽肌肤,疏风止痒。

(2)辨证立法遣方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治法较多,李教授临床常运用

《证治准绳》之当归饮子为主方,辨证加减治疗本病。基础方:当归、

黄芪、蒺藜各15g,生地黄、川芎、皂角刺、白芍各12g,荆芥、防

风各10g,何首乌9g,全蝎、苦参、甘草各6g.若痒甚为风盛者,加

白鲜皮、蝉蜕祛风止痒,前者又可除湿,后者又可润燥;皮肤干燥,

肌肤甲错,舌红,少苔者,加牡丹皮、赤芍清热凉血;气虚者,加党

参、白术;皮损肥厚、粗糙者,去黄芪,加丹参活血润燥;胃燥津

亏者,加麦冬滋阴养液;失眠多梦者,用夜交藤与合欢皮宁心安

神以除痒;疹痒脱鳞屑者,加养血润燥之鸡血藤、天冬、麦冬;病情

较久,血虚血热明显者,加地骨皮、紫草养血润燥,凉血活血之品。

(3)体会李教授认为,血虚不能濡养皮肤是瘙痒发生机理,即血虚

生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诸痒为虚”的病机。本病之生风化燥,

一为气血虚弱,运行不畅,不能濡润皮肤;二则邪气客于肌肤,日久

脉道阻塞所致。当归饮子方中当归、白芍、生地黄、川芎养血活血,

补中有通,补而不滞,四药配伍,养血活血;黄芪补脾益气,生养气

血;党参健脾养胃,充实后天化源;白术益气健脾,可除肌肤间留滞

之湿邪;何首乌滋补阴精而化生为血,又可润肤止痒;蒺藜、荆芥、

防风可祛内生之风燥,外愈六淫之邪气而止痒;甘草调和诸药。

6.仲威君诊治经验

(1)治风先治血,血行痒自止《丹溪心法》云:“痒症不一,疥癣

作痒,当求之疮疥症,血虚皮肤燥痒者,宜四物汤……”,这就指出了

血虚是产生瘙痒症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平时素体阴亏,皮肤失养,

外邪内侵,客于肌中,造成痒盛不眠。同时也可能由于某些原因,造

成气血瘀滞,血行不周,皮肤失养,营卫失调,产生瘙痒之症。治疗

上以治血为主,有的可养血,有的可活血,血行邪去痒自止。正如

《丹溪心法》云:‘诸痒为虚,血不荣肌腠,所以痒也,也以滋补药

以养阴血,血和肌润,痒自不作矣”。治宜养血润燥,活血祛风止痒。

药用当归饮子加减。

(2)治血宜培源,健脾是关键中医学认为,“中焦受气,取汁,变

化而赤,是谓血”。脾居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统血液,

为后天之本。由此可见,脾的功能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老年人的脾胃虚衰,导致气血生化不足,也可以产生老年人的瘙痒症,

这是因为脾虚而致。如《丹溪心法》云:“有脾虚身痒,本无疥癣,

素非产蓐,洁然一身,痒不可任。此乃脾虚所因。经云:诸痛为实,

诸痒为虚”。治痒健脾是关键。脾的功能强弱,是验证气血充足的主

要依据,也是卫外功能正常与否的所在。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

干”。脾气壮旺,气血充足,外邪无奈,无痒可发矣。治宜培源健脾,

搜风止痒。药用参苓白术散和羌活胜湿汤加减。

(3)脾虚易生湿,湿除痒亦平水在人体代谢过程中,肺、脾、肾三

脏是主要的脏器,脾居中州,司水谷精微之运化。正如内经所云: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所以脾脏功能正

常与否和水液代谢有直接关系。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就会造成水湿内

停,积湿为痰,积湿为热,毒气内生;同时复感风邪,束于肌表,风

湿内患,湿毒溢于肌肤,卫阳不固,产生瘙痒,不可止遏。所以健脾

可调营卫,人体抗病力增强,对外可拒外邪,对内可除水湿,湿除痒

亦可止。治宜健脾祛湿,解毒止痒。药用当归拈痛汤加减。

(三)内服效验方

1.消风止痒汤

(1)处方白鲜皮15g,白蒺藜、土茯苓、地肤子、金银花各12g,

白芷、生地、黄柏各10g,牡丹皮9g,紫草、蝉蜕、甘草各6g.心烦

盛者,加炒栀子9g;血虚者,加当归9g,鸡血藤12g;食欲缺乏者,加

神曲10g.小儿用量酌减。本方有祛风除湿,清热解毒,凉血养血,活

血散瘀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同时配合复方百部外洗

(擦)方:百部、蛇床子、刺蒺藜各20g,冰片6g(另包后下);用水

1000ml分2次煎煮,取药液外洗患处,每日2次;或将上方的1/3

量,用75%乙醇250ml浸泡2天,取液擦患处,每日3次。

2.桃红四物汤

(1)处方当归、熟地、白鲜皮、白蒺藜各15g,川芎8g,赤芍、

地肤子各12g,红花5g,桃仁10g,何首乌30g。湿热重者,加大黄、

金银花、土茯苓;寒重者,加肉桂、附片;风盛者,加蜈蚣;阴虚者,

加玄参、麦冬;阳虚者,加巴戟天、仙茅。本方有活血行血,疏风止

瘁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10剂为1个疗程。

3.养血润燥汤

(1)处方黄芪、熟地、生地各30g,当归、麦冬、防风、荆芥、蝉

衣、秦艽各10g,制首乌、玄参各15g,炙甘草3g.顽固剧痒者,加全

蝎6g,蜈蚣3g;四肢痒者,加威灵仙1Og;下肢痒者,加川牛滕15g;夜

间痒甚者,加制鳖甲15g;外阴痒者,加蛇床子30g;气虚者,加党参

15g;失眠者,加煅龙齿30g;纳食差者,加焦山楂30g;大便秘结者,加

郁李仁30g.本方有益气活血,滑燥止瘁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4.变通归脾汤

(1)处方党参、黄芪、胡麻仁、秦艽各12g,蝉蜕、白术、当归、

远志各9g,茯神、炒枣仁、桂圆肉各15g,制首乌25g,生龙骨、生

牡蛎各18g,大枣4个,炙甘草6g.皮肤肥厚、苔藓样变者,加丹参

15—30g,乌梢蛇6~10g;彻夜难眠者,加合欢皮15g.本方有补益心

脾,祛风止痒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5.滋阴疏风汤

(1)处方何首乌、干地黄、山药各12g,黄柏、五味子各6g,菟

丝子、沙苑子、生龙骨、生牡蛎各15g,茯苓9g.肝胆疾患者,加茵陈、

金钱草、川楝子各9g;头昏、目涩者,加桑叶、杭菊花、枸杞子各12g,

苦丁茶6g;口干多饮,夜尿多者,加玄参、石斛、金樱子各12g;刺痒

不适者,加苦参片、钩藤各9g;怕冷、尺脉沉迟者,加仙灵脾15g,巴

戟天9g,仙茅6g;失眠者,加合欢皮12g,百合9g.本方有补益肝肾,

除湿止痒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6.防风二地汤

(1)处方防风、地肤子、生地各30g,苦参、白鲜皮、紫草各15g,

蝉蜕、杏仁、僵蚕各10g,甘草6g.搔后出血者,加连翘159,丹皮

10g;瘙痒甚者,加刺蒺藜15g,白鲜皮加至30g;心烦不眠者,加栀子

19g,炒枣仁I5g;皮肤粗糙肥厚,色素沉着者,加桃仁、红花、蛇蜕各

lOg;上肢重者,加桂枝lOg;下肢重者,加牛膝10g.本方有疏风燥湿,

通络止痒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7.养血疏风汤

(1)处方当归、白鲜皮各15g,白芍、制何首乌、地肤子、白蒺藜、

僵蚕、蝉蜕、荆芥、防风各10g。气虚者,如党参、黄芪;阴虚血热

者,加生地、丹皮;失眠者,加酸枣仁、夜交藤;糜烂渗液者,加金

银花、车前子。本方有养血活血,疏风止痒之功o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局部奇痒者可配合外洗

药:苦参30g,地肤子20g,花椒、明矾各15g;诸药水煎取液外洗患

处。

8.麻黄桂枝汤

(1)处方麻黄、炙甘草各3g,桂枝、杏仁各5g,赤芍、大枣各

10g,生姜3片。瘙痒剧烈,皮肤粗糙肥厚者,加威灵仙6g,苍耳子

5g;气血双亏者,加黄芪、当归各10g,鸡血藤15g;阴虚者,加熟地、

麦冬、制首乌各lOg;彻夜不眠者,加合欢花10g,夜交藤15g,灵磁

石(先煎)20g.本方有活血解毒,通络止痒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9.养阴止痒汤

(1)处方熟地、菟丝子、白芍、枸杞子各15g,何首乌、丹参、白

鲜皮各30g,当归10g,川芎6g.本方有益肾养阴,活络止痒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同时配合外用艾叶、川

椒、白矾、炉甘石煎汤熏洗。

10.加昧桂枝汤

(1)处方桂枝、白芍、当归、防风各10g,鸡血藤30g,炙甘草

6g,大枣8枚,生姜3g.本方有温经活血,祛风止痒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药渣煎水外洗患处。

11.益气通络汤

(1)处方熟地、何首乌、黄芪、白蒺藜、当归各15g,白芍、川芎、

荆芥、防风各10g,甘草6g.冬春季瘙痒加重者,加蝉蜕、麻黄;夏秋

季加重者,加紫草、黄芩;顽固者,加全蝎;气虚明显者,加党参。

本方有益气养阴,活络祛风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病程大于1年者,于瘙

痒消失后再投本方去荆芥、防风,加四君子汤6剂,隔日服1剂以巩

固疗效。

12.祛风安神汤

(1)处方制首乌、当归、白芍、生地各30g.荆芥、防风、鸟梢蛇、

秦艽各10g,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夜交藤各24g.本方有祛风通

络,安神止痒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同时配合西药治疗(内

服抗组胺药、葡萄糖酸钙等)、外用中药贴脐(当归、白芍、生地各

30g,麦冬、远志、夜交藤各20g,苦参、地肤子、白鲜皮、川楝子各

15g,全蝎、蜈蚣各10g;上药焙干研末,用时取药10g,陈醋调膏敷

脐,每日换药1次).

13.加味四物汤

(1)处方当归、生地、何首乌、黄芪各15g,白芍、川芎各10g,

甘草5g.风盛型,加荆芥、防风各10g,白蒺藜15g;湿盛型,加黄柏、

苍术、苦参各15g;肝旺型,加桑叶、菊花、枸杞子各15g.本方有补益

气血,活血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连续用20天。

14.消风润燥汤

(1)处方当归、生地、荆芥各15g,熟地9.,白芍、党参、黄芪、

防风、百合各10g,甘草6g.年老气虚体弱者,加五指毛桃45g;瘙痒

甚者,加蝉蜕、地骨皮各1Og;皮损肥厚,皮肤干燥甚者,加麦冬15g,

阿胶(烊化)、丹参各10g.本方有养阴润燥,通络止痒之功。

(2)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3周为1个疗程。

15.补肾益元汤

(1)处方仙茅、仙灵脾、紫草、茯神各8g,旱莲草、女贞子各

12g,玄参15g,生甘草5g.本方有补肾调经,养阴止瘁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6.疏风止痒汤

(1)处方生地12g,当归、赤芍、白芍、金银花、白鲜皮、地肤子、

野菊花、制首乌各15g,白术、防风、甘草各10g,白蒺藜、黄芪、

丹参各20g.本方有益气活血,疏风止痒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7.清燥救肺汤

(1)处方桑叶、胡麻仁、杏仁、枇杷叶各159,生石膏、党参、阿

胶(烊化)、麦冬经典音乐 各30g,甘草6g.本方有养阴润燥,卫表止瘁之功。

(2)方法每日1剂,加冷水浸泡1小时,煮沸5分钟,取汁200ml,

分3次温服。

18.皮肤瘙痒汤

(1)处方当归、何首乌、首乌藤、熟地、生地、白鲜皮、白芍各

15g,地肤子、荆芥、防风各10g,生黄芪12g,刺蒺藜、甘草各6g.

本方有补益脾肾,祛风通络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19.潜阳熄风汤

(1)处方生龙骨、生牡蛎、生石决明、代赭石各209,龟板159,

怀牛膝、丹参、苦参各30g:白芍、僵蚕、防风各109,甘草690本方

有熄风止痒,活络解毒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20.滋阴止痒汤

(1)处方生地、当归、赤芍、麦冬、五味子、沙参、玉竹、乌梢

蛇各10g,川芎、甘草、乌梅各6g,黑芝麻15g.本方有养阴润燥,

通络止痒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10剂为1个疗程。同

时配合每日口服西药脑益嗪、多虑平各25mg,谷维素50mg,每日3

次。

21.祛湿止痒汤

(1)处方生地、晚蚕砂、何首乌、白鲜皮各I5g,乌梢蛇、僵蚕、

徐长卿、地肤子各129,乌梅、白芍、当归、甘草各1090本方有滋

阴活血,除湿止瘁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22.益气祛风汤

(1)处方党参12g,羌活、薄荷各6g,蝉蜕、白芷、川芎、枳壳、

前胡、桔梗各10g,生甘草3g.风邪犯肺型,去党参,加金银花、连翘

各15g,云苓10g,羌活用10g;胃肠湿热型,去蝉蜕、薄荷、党参,

加苦参、车前子,龙胆草、地肤子各lOg,黄柏6g.本方有健脾固表,

祛风止痒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23.补肾活血汤

(1)处方生地、熟地各20g,怀山药30g,鸡血藤I5g,菟丝子、

肉苁蓉、女贞子、当归、山萸肉各10g,制首乌、天麻各6g.本方有补

肾活血,洞肌止痒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24.解毒止痒汤

(1)处方生地30g,白鲜皮、玄参、苦参、金银花、连翘各15g,

地肤子、赤芍各12g,紫草、荆芥、防风各10g,升麻、薄荷、生甘

草各6g,蝉蜕3g.本方有清热解毒,通络止痒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药渣加水煎液外洗患

处。

25.加减地肤饮

(1)处方地肤子、丹参、生地黄、白鲜皮各15g,蛇床子、苦参各

9g,地鳖虫、地龙各6g,蝉蜕、蚕蜕各3g.本方有活络解毒,祛风止

痒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26.地芍乌合剂

(1)处方生地25g,白芍、制首乌各20g,当归、金银花、连翘、

火麻仁各15g,黄柏、丹皮各18g,荆芥、蝉蜕各10g,地肤子12g,

砂仁、陈皮各3g.本方有养阴活血,清热止痒之功o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27.水牛角合剂

(1)处方水牛角30g,当归、芍药、玄参、党参、酸枣仁、丹皮、

天冬、麦冬各10g,丹参15g,茯苓、柏子仁、远志各9g,生地15~

30g.本方有滋阴活血,益气止痒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28.止痒全蝎方

(1)处方全蝎、猪牙皂角、苦参、荆芥、蝉蜕各6g,皂刺、威灵

仙各12g,刺蒺藜、炒槐花各15g,炒枳壳、紫草根各9g,白鲜皮

30g.本方有除湿解毒,熄风止痒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29.泻肝安神丸

(1)处方生石决明、珍珠母、生地各30g,生龙骨、生牡蛎、炒枣

仁各15g,龙胆草、栀子、黄芩、白蒺藜、当归、麦冬、朱茯神、泽

泻、柏子仁、远志、车前子各9g,甘草3g。本方有平肝泻火,养心安

神之功。

(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晚服9g,温开水送服。

适用于瘙痒性皮肤病因肝热心神不定而头晕、耳鸣、心烦、失眠者。

30.当归丸

(1)处方当归、何首乌各15g,川芎7.5g,白芍、生地、熟地、

玉竹各9g,黄芩12g,防风、白芥子、荆芥各6g,甘草3g.本方有补

益气血,润肌止瘁之功。

(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g.早晚各服1丸。

适用于血燥型瘙痒症。

(四)中药外治方

1.复方狼毒液

(1)处方狼毒、苦参、蛇床子、金银花、艾叶、土槿皮、滑石各

30g,黄柏、连翘各20g.

(2)方法以上方药煎汤坐浴、熏洗患处。

2.四昧外洗液

(1)处方艾叶90g,雄黄、花椒各6g,防风30g.

(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外洗患处。

3.活血燥湿液

(1)处方当归、黄精、地肤子、透骨草各30g,蛇床子、苦参、白

鲜皮、薄荷各20g,花椒15g,冰片10g.

(2)方法以上方药煎汤浴洗患处。

4.清热祛风液

(1)处方何首乌30g,艾叶38g,地肤子、浮萍、白芷、石楠叶、

黄芩、松节、独活、羌活、防风、荆芥、甘草、芒硝各10g,薄荷5g.

(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取汁,擦洗痒处。

5.燥湿杀虫液

(1)处方甘草、川椒、白鲜皮、蛇床子、地肤子、大枫子、芒硝、

苦参、硫黄、滑石、明矾各30g。

(2)方法上药前7味煎3次取汁1000ml,余4味药研为细末后

加黄丹粉20g,放入煎汁中,搅匀后趁热用毛巾搽洗周身。

6.解毒杀虫液

(1)处方川椒15~30g,细辛4~lOg,川槿皮、苦参各20~30g,

射干、黄柏、连翘、五倍子、苍术、白鲜皮各15g,百部、蛇床子、

地肤子、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苍耳子、艾叶、白矾、菊花、马

齿苋各309,金银花50g,儿茶、白及各72g,白芷10g,海藻、大

黄各20g,石菖蒲9g,蚤休15~20g。

(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熏洗患处。如有炎性渗液痂皮可以湿敷;

有皮损者可轻轻搽洗;会阴部可用热汤蒸气熏,待温后坐浴。

7.清解止痒液

(1)处方苍耳草、艾叶各50g,蜂房、白鲜皮、苦参、地肤子、川

槿皮各30g,川椒、白矾各20g.

(2)方法每日l剂,加水煎汤,过滤去渣,收集药液,趁温洗浴,

每天1—2次,每次搓擦15~20分钟,7天为1个疗程。

8.清湿祛风液

(1)处方蒲公英、黄芩各12g,地丁18g,稀莶草、荆芥、麻黄、

地骨皮、铜绿各9g,白芷、防风各6g.

(2)方法以上方药水煎取汁,以纱布蘸洗患处,每日1~2次,每

次20-30分钟。

9.肤康喷雾剂

(1)处方野菊花、荆芥、地榆、甘草、藿香、茵陈、冰片、薄荷

脑各适量。

(2)方法配制时先将前6味中药水煎3次,浓缩,用95%乙醇沉

淀,过滤,然后加入冰片、薄荷脑,最后调成含50%乙醇的中药液。

每40ml装瓶备用。治疗时以药液外喷患处,每日2~3次。

10.三味通络酊

(1)处方红花、冰片、樟脑各10g.

(2)方法以上方药用白酒500ml浸泡l周,取汁每日搽患处3-4

次。

11.清燥止痒膏

(1)处方硫黄40g,黄连、苦参各15g,轻粉、雄黄、大枫子仁各

25g,冰片5g,凡士林250g.

(2)方法上药前5味研细末,大枫子仁蒸后捣泥,凡士林加热熔

化,共同搅拌均匀。涂于患处,用手揉搓5~10分钟,每日1次。

12.复方硫黄膏

(1)处方升华硫10g,樟脑3g,甲硝唑0.2g,扑尔敏0.024g.

(2)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加入油包水型板基质霜40g,调匀,

密封备用。治疗时洗净患部,早、晚各外涂药物1次,连续4天。

13.止痒敷脐膏

(1)处方红花、桃仁、杏仁、生栀子各等量,冰片适量。

(2)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用凡士林或蜂蜜调成糊状,敷脐上

固定,约3cm3cmlcm大小,每日1次。

14.活血敷脐膏

(1)处方红花、紫草、栀子、大黄各20g,冰片5g.

(2)方法将红花、紫草、栀子、大黄烘干研末,加入冰片,用凡

士林调成糊状,摊成3cm3cmlcm大小饼块,贴于脐上,再用敷料

覆盖固定,每日换药1次,直至痊愈。

15.药物内衣方

(1)处方百部、苍术、白衅皮、生地、丹皮各500g,细辛、枯矾、

雄黄各100g,冰片、青黛各50g,固定剂适量。

(2)方法以上方药加水10000ml,煎煮30分钟后过滤,再将冰

片、青黛、固定剂加入滤液内溶化摇匀,然后将全棉内衣4-6件浸入

药液内l-2小时后取出凉干,装入塑料袋内保管备用。穿10天换洗1

次。

(五)针灸治疗法

1.毫针法

(1)取穴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头皮瘙痒加风池,

面部瘙痒加迎香,外阴瘙痒加中极、蠡沟,肛门瘙痒加长强。

(2)操作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快速进针,曲池、合谷、足三里

行平补平泻法,血海、三阴交行补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2.电针法

(1)取穴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

(2)操作采用30号1.5寸毫针针刺上述穴位(双侧),手法为平

补平泻,针刺得气后,接通针疗电麻仪。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

次为1个疗程。

3.头针法

(1)取穴双侧感觉区上2/5,双侧足运动区。

(2)操作局部常规消毒后,用1.5寸毫针快速刺人,轻巧捻转持续

1分钟左右,留针30分钟,每日1次,lO次为1个疗程。

4.耳针法

(1)取穴耳穴主取肺、神门,配穴取过敏点(平耳轮结节突起处

内侧耳舟部)、内分泌,均取单侧。

(2)操作用针柄或探针棒在穴位区域选准敏感点,局部消毒干燥

后,用0.5寸毫针快速刺人,给予强刺激,留针20分钟,每日1次。

5.耳压法

(1)取穴肝、肾、脾、子宫、生殖、屏间、耳中、神门。

(2)操作耳郭局部常规消毒,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贴于一侧耳穴

上,嘱其每日按压数次,以稍痛为宜。隔2~3日换贴1次,双耳交替。

6.腕踝针法

(1)取穴全身性瘙痒选上,区,局限性瘙痒选下1区。

(2)操作常规消毒后,用3寸毫针刺入皮下,然后沿皮下斜刺

1.5~2.0寸,留针30-60分钟,隔天1次。

7.小针刀法

(1)刀具均采用不锈钢制成,分直型和镰刀型2种。针柄长2.5cm,

上宽1.5cm,下宽1.0cm,厚0.15cm,煅成扁平块状。因针柄扁平,

右手拇指、食指便于掌握,不会左右滑动。刀由钢丝制成,一头嵌进

针柄,另一头直型稍锤平,镰刀型则先弯成月牙形,内侧锤平,磨出

刀刃,使针体光滑。分粗细2种,直刀刃不超过0.15cm,镰刀型弧度

直径不超过1.5cm。消毒后备用。

(2)操作选截石位3点、9点为皮下浸润麻醉注射点。注射点亦是

小针刀进刀点,先在肛门一侧瘙痒区进行,小针刀垂直刺入皮下,随

后呈15扇形解剖,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将皮下神经末梢

切断。右手持针刀,左手指伸入肛门作引导,上必须切到齿线,

周围要超过瘙痒区o先用直针刀,后用弯形针刀(防切断不完全)。

同法处理另一侧。术毕从进刀口在皮下腔隙内注入20%消毒明矾水

2ml左右,轻揉使药液渗透均匀,随后将药液从进刀口挤压出Q治疗

当天避免排便。排便后用苦参冲剂清洁肛门,嘱病人勿食辛辣之品,

避免局部刺激。

8.截根疗法

(1)取穴舡门瘙痒症取穴长强、大肠俞、腰俞、关元俞、承山;

阴囊瘙痒和女阴瘙痒症取穴三阴交、肾俞、关元、长强。每次可选用

2~3个穴位.交替选用。

(2)操作患者取俯卧位,选定穴位,按常规消毒皮肤,用0.5%普

鲁卡因,于所选穴位注射一皮丘,取普通手术刀片,在该皮丘上

切一横划口,长约0.5mm,深度以微出血(划破表皮)为度,然后用

缝合皮肤的三角弯针,从划口刺入,挑起一些皮下白色纤维组织(皮

内白而细的细丝样物),提起上下左右拉动数下,手腕用力抖动将其

拉断,一般挑5—8次即可,术毕用75%乙醇消毒划口,盖无菌纱布,

胶布固定。每次截根2—3个穴位,相隔5~7天进行第二次治疗。

9.穴位埋线法

(1)取穴①曲池、合谷、血海、三阴交、足三里、阳纲、肺俞、

大椎;②天井、支沟、阴包、中渎、承山、消泺、脾俞、大肠俞。

(2)操作用注线法。穴位常规消毒局麻后,用装有l号羊肠线的9

号穿刺针刺入穴内,背部腧穴向脊柱斜刺,腰部腧穴及四肢穴位直刺,

有酸胀感后,党员个人剖析材料 注入羊肠线2cm,外盖敷料。7天埋线1次,两组穴位

交替使用。

10.穴位注射法

(1)取穴曲池、足三里,全身瘙痒取双侧,上半身瘙痒单选曲池,

下半身瘙痒单选足三里。

(2)操作局部消毒后,用5ml注射器配5号针头,抽取马来酸氯

苯lOmg,维生素B12,0.5mg,混合使用。在穴位垂直进针,有针感回

抽无血后注入药物,每穴0.5~1ml,隔日1次,6次为1个疗程。

本文发布于:2023-03-16 18:39: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9631632803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皮肤痒如何治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皮肤痒如何治疗.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