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魇天赋

更新时间: 阅读: 评论:0

央视男主持人名单大全-孩子的早期教育

梦魇天赋
2023年3月16日发(作者:呼吸道感染怎么办)

死亡重压下人性的光辉

尽管迟子建的小说散发着浓郁的死亡气息,但她小说中的死亡很

少有让人透不过气的梦魇般的压抑感和恐怖感。她不象莫言、余华那

样钟情于死亡的场面,细致入微地描摹血腥的恐怖的死亡的过程,而

是过滤掉死亡或暴力的具体过程,将死亡作为她艺术地把握世界、观

照现实生活和表达情感的方式和策略。她并不仅仅专注于表现死亡自

身,而是通过死亡,更准确、深入地观察人的生存状况,考察生命的

各种情感形式,诠释变幻多姿的人性的密码。

1、不尊严,毋宁死

死亡是生命的否定,是意识的否定,也是人生全部价值的否定,

它令人恐惧,叫人绝望,它是生命永远的疼痛,是人类永远无法走出

的困境。但是“人,不死是荒谬的。没有死,就没有爱和激情,没有

冒险和悲剧,没有快乐和痛苦,没有生命的魅力。”②如果没有死亡,

假如人能永远活着,无所谓白驹过隙和生离死别,也无所谓无法弥补

的遗憾和实现不了的愿望,那么生命就会变得毫无意义。正是由于死

亡的存在,才凸显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死亡的方式多种多样,而迟子建笔下经常出现的死亡方式是自

杀。《旧土地》的老女人、《罗索河瘟疫》的接生婆、《秧歌》的小梳

妆和拉车老汉、《香坊》的邵红娇、《晨钟响彻黄昏》的刘天园、《逆

行精灵》的老哑巴、《鸭如花》的钟如雷等,他们或男或女或老或少,

生活的年代不同个人境况也不同,但却采取了同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

尚未走到尽头的生命。有人这样谈论过自杀:“自杀的能力证明唯有

人才是万能的,神想自杀却无法办到。人能自杀是神给予人的最大恩

赐。”①迟子建却不是以自杀显示人的万能,她只是以此来体现一种生

存方式,一种尊严至上的生存方式。人们如果不能有尊严地活下去,

②西蒙波伏娃,《人都是要死的》,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12页。

①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37页。

那么宁可选择有尊严地死去。

迟子建笔下精神的病人自杀最能体现这种生存哲学。但是,他们

并不像我们通常理解的由于过度抑郁或是在疯癫中自杀,而是在非常

清醒的状态下采取的行为,是为了能从缺乏尊严的生存中解脱出来。

《疯人院的小磨盘》里的小磨盘的父亲,因为遗传性精神病被送进了

疯人院,当他清醒过来后,利用这短暂的清醒果断地结束了自己的性

命,也结束了注定在疯人院度过的后半生。《炉火依然》中禾的母亲,

儿子年幼时丈夫去世,自己精神失常,由一个十分端庄的妇人变成了

一个披头散发,从来不穿鞋子整天在街上边走边歇斯底里地唱歌、被

人围观的疯子,过了十年这样的狂乱生活。禾长大结婚后,禾母在儿

子、儿媳的精心照料下渐渐有所好转。有一天,“她对禾说她不想吃

饭,她只想要一面镜子,后来禾就递给她一面镜子,她在镜子中看见

了自己,然后她哭了,她平静地问禾她这样过了有多少年了?禾轻轻

地告诉了她,她就大哭起来抱着禾说她自己对不起儿子。看来她已经

彻底醒悟过来了。一家人都在为她人性的复归而高兴,然而,谁也不

曾料到她当夜就吊死在园子中的洋槐树下”。这段文字尽管婉转含蓄,

却十分清楚地说明了禾母死前的心理状况。一颗敏感而自尊的心灵,

是承受不住因疯狂而给自己和儿子带来的耻辱感。对他们来说,自杀

是对生命尊严的坚持和张扬,惟有通过死亡,才得以凸显生命的价值

和尊严。死亡既是目的,更是一种超脱的方式和手段,他们在与命苹果电脑怎么开机 运

抗争的过程中,只有以死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如果说精神病人有其特殊性而可以例外,那么那些正常人的自杀

更能体现这种生存信念。《秧歌》中的小梳妆,年轻时犹如一个美的

精灵,曾使万人空巷以睹其风采。十八岁时和商人付子玉结下情缘。

但赞美大自然的小诗 拥有三房姨太太的付并没有将她当成自己一生的爱人,不久就离她

而去。多年后,付子玉要回来和小梳妆相见了,可这个终生都在守望、

等待的女子却韶华已逝,红颜不在,不愿意看到曾经风情万钟的生命

在所爱的人面前呈现出衰老之后的苍凉,于是她以一包砒霜结束了自

己的性命。她说:“它(猫)老得走不动了,我真不想再看见它的这

副样子,它年轻时是多么美!”这既是对猫的述说,更是对自己生命

的述说。特别是《树下》中迟子建对七斗母亲和靳开河女人死亡的不

同态度,更能彰现这种“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生命态

度。七斗母亲因体弱多病,在三十多岁时上吊而死。七斗认为母亲“选

择了死,在她认为自己的美将要消失的时候,母亲是了不起的”。与

七斗母亲形成鲜明对比的靳开河妻子,曾是“模样最俏,喜欢唱歌,

哪个男人见了都心疼”的女人,可由于瘫痪在床,使她面目全非:“胸

脯凹陷,面容干瘪苍老,头发像干粮发霉生出的那些灰毛一样,眼睫

毛全部脱落,鼻孔出奇的黑”。这是一个酷似萧红《生死场》中月英

的悲剧形象,可迟子建并没有赋予她的死亡如月英那般的悲剧意义。

“死也是一种解脱”,在经过漫长而痛苦的二十多年病痛折磨,如油

灯燃尽而死后,她的葬礼“洋溢着一股雨过天晴的气氛”。由此可见,

迟子建认为与其这样忍受着痛苦和别人的怜悯而毫无尊严地苟且活

着,倒不如美丽地死去更给人留下持久的思念。

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有一则鬼故事谈到自杀者死后的命运

时说:“忠臣尽节,烈妇完贞„与正命无异,不必待替。„„倘有一

线可生,或小忿不忍,或借以累人,逞其戾气,率尔投缳,则大拂天

地生物之心,故必使待替以示罚;所以幽囚沉滞,动至百年也。”①

可见自杀本身没有应该不应该,关键在于自杀的理由。如果按故事中

自杀的分类,迟子建小说中的自杀者很少是为了尽节完贞而死的,迟

子建也没有给她笔下人物的自杀赋予如伯夷、叔齐或屈原那么崇高的

意义,有些人自杀的理由好像太不值得,甚至有些荒唐(如《彭于晏图片 秧歌》

中的老车夫仅仅因为被理发匠报复剃了个光头就自杀)。但是,如果

我们不是从功利性或实用性的角度来评判他们的死亡,而是从终极价

①吴飞《自杀作为中国问题——“理解自杀”札记》《读书》2005年第9期88页。

值的指向来思考,自会发现其珍贵之处——捍卫自己人格的尊严。怎

能说个体的尊严要远远小于所谓的君臣大义或贞节操守,又怎能说他

们的死只能是轻于鸿毛呢?“我们唯一至高无上的使命,不就是捍卫

人的尊严么?”②

2带着损伤去生活

美国著名的生死学家萝丝认为,死亡其实是一种挑战,而不是很

多人误以为的威胁。不仅是对濒死者的挑战,也是对其亲人的挑战。

往往是,临终者往生之后,逝者已矣,但更痛苦的却仍然是生者。很

多失去亲人的人哀伤欲绝,在悲恸的深潭中挣扎,不得其路而出,甚

至万念俱灰,了无生趣,失去继续生活的信心。所以萝丝提醒世人:

“当一个亲人死亡时,我们有两条路可走——生活在哀伤,不安及隐

藏的罪恶感中;或是面对这些感觉,克服它们,接受死亡,并投入生

活。”③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去世必武则天野史 然会给亲人带来沉重的打击,哀伤

是很九下古诗 自然的,但重要的是要能面对现实,接受死亡,从悲痛的泥沼中

站起来,学会带着损伤去生活。

迟子建的笔下有许多这样“带着损伤去生活”的故事。《白雪的墓

园》叙述父亲去世后,全家如何相帮着、鼓舞着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小说虽然写到了失去父亲的伤感,但已经滤去了死亡的阴影,着重探

询的是死对于生的意义。这里没有了死的阴森和梦魇,相反却充满了

生的温暖和明媚。《秧歌》中的洗衣婆,一辈子无儿无女,相依为命

的老伴自杀弃她而去,可她没有埋怨命运对自己的不公,更没有凄凄

伤伤地度日如年;《鸭如花》中的徐五婆,年轻时丈夫以谜一样的死

亡置她于孤儿寡母之地,儿子长大后又与她断绝了来往。可见她更不

是上天眷顾之人,她和洗衣婆一样,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靠着自食其

力,勤劳善良,靠与自然交流时获得的欣悦踏实地走着生活的每一步。

带着损伤去生活,意味着要面对损伤,接受损伤,更意味着要从

②摩罗,《耻辱者手记》,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91页。

③萝丝《成长的最后阶段》台北:光启书局,1993年,第105页。

自怜自哀的泥沼中跋涉出来,能够化小爱为大爱,转而关注更为不幸

的人们。“当我们失掉我们所爱的人时,我们不要失掉爱人的能力。

我们能够从悲哀中获得成长”。①《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就是一篇这样

的小说。“我”是一个大城市的女性,新近丧夫,出外旅行,暂住小

镇乌塘。乌塘矿难连续不断,每个女人都可能是寡妇。她们在丈夫活

着的时候,天天为随时可能降临的灾难提心吊胆,丈夫死了,老人孩

子一肩挑。尤其是蒋百嫂,丈夫死于矿难,却因当地政府瞒报矿难人

数的勾当,使他死无葬身之地而被迫冷冻在自家冰柜里。那些活着的

矿工的遭遇也令人揪心:早晨下井不知晚上还回不回,回不来一了百

了;回来了也并不见得开心,要是赶上老婆正好是个“嫁死”的好玩的游戏名字 女人,

活着回来,看见的也是冷锅冷灶冷言冷脸,连晚饭还不知在哪儿。

离开乌塘镇之后,“我”继续原定的旅行,到了三山湖风景区,

并结识了一对靠卖火山石为生的父子,并知道男孩云领虽然小小年

纪,却经历了母亡父残的惨痛遭遇。“我”本是满腹丧夫的哀怨和伤

痛,却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哀伤的汪洋大海,“大海的力量能把一切

人们眼中的宠然大物变轻变小,个人的伤痛哪怕大得像一头蓝鲸或者

一艘航母,一旦驶进了芸芸众生的哀伤海域,将还原它的份量,让一

切形式的自恋相形见微。”①所以在七月十五鬼节的晚上,当“我纹痕的近义词 ”与

云领走在去小溪放河灯的路上,看着云领那经磨历劫的小小身影,想

着乌塘镇上上海租赁备案 不幸的人们,“突然觉得自己所经历的生活变故是那么那

么的轻,轻得就像月亮旁丝丝缕缕的浮云”。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是一篇明显带有迟子建个人伤痛记忆的小

说。“个人的伤痛记忆对一个作家是财富也是陷阱。它可能是一把钥

匙,能替你打开伤怀之锁,释放出大善大美的悲心,赠予你悲天悯人

的目光。在更多的情境下,它却是自哀自怜的诱饵,让你误入自恋的

①萝丝《成长的最后阶段》台北:光启书局,1993年,第106页。

①蒋子丹《当悲的水流经慈的河》,《读书》,2005年第10期第36页。

沼泽,成为一个看似万变其实不变的文学‘祥林嫂’”。③所幸的是,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免费合同模板下载 》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没有过多沉湎于个人的不

幸而是关注大众苦难,努力超脱个人伤痛,将自己融入人间万象的迟

子建。她没有将目光过多地聚焦于自己的伤痛记忆,而是以悲天悯人

的情怀,把善良的目光投向了为生存而苦苦挣扎的芸芸众生,投向了

比自己更为不幸的人们。但发现更为不幸的人们不是为了寻得心理平

衡,不是为了居高临下地向他们泼洒自己的怜悯之情,特殊的感恩心

情所催生的,是对更加不幸的人们深情的关切,同情和悲悯。她使我

们又一次看到了生命的亮色和人性的光辉。

面对亲人的死亡,给人留下更深印象的是《额尔古纳河右岸》中

的妮浩萨满。萨满教是建立在原始渔猎经济基础上的原始宗教,萨满

是具有通神能力,承担沟通人神使命的人。在严酷的自然生存环境中,

萨满跳神不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具驱病救人的功能。妮浩就是这样

一个生活在缺医少药的原始密林中承担着医生角色的萨满。她一生有

很多孩子,这些孩子——包括尚在腹中的,往往在她跳神时猝死。原

来她在第一次失去孩子的时候﹐就得到神灵的谕示﹐说她救了不该

救的人﹐所以她的孩子将作为代替品被上火能喝咖啡吗 神灵取走。妮浩为此痛苦不

堪,可是她并未因此而放弃——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萨满的,那需要

天赋的神力;而治病救人对于一个萨满来讲,是她的天职。当这种天

职在现实中损及她个人的爱时,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大爱。

就这样﹐她一生救了无数的人,她多半的孩子却因此而过早地离世,

她悲哀,痛苦,可并未因此而悔恨。妮浩的一生,受过痛苦,经过打

击,遭过损伤,但生命并未因此而失去光彩,反而在她那颗大度、仁

慈、悲悯的心灵映照下熠熠生辉,璀璨夺目。她悲壮而凄美的一生无

疑是一曲人性的颂歌。

③蒋子丹《当悲的水流经慈的河》,《读书》,2005年第10期第35页。

本文发布于:2023-03-16 17:23: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9585942797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梦魇天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梦魇天赋.pdf

上一篇:小老鼠吃奶酪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梦魇天赋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