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非遗传承中的余杭纸伞
作者:萧戚
来源:《文化交流》2016年第05期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的笔下,一把油纸伞,写尽江南的小巷、江南的姑娘。这是我们记忆里的油纸伞,
也是最能代表江南风情的油纸伞。
今天,我来到一个名叫“余杭纸伞展示馆”的地方,在余杭瓶窑塘埠村的一座山坳里,掩映
在竹林中的余杭纸伞,又从记忆中走进了我的视线。
40后手艺人:复活纸伞工艺
展示馆雪菜黄鱼 的创始人叫刘有泉,今年已经70多岁,是余杭纸伞非遗传承人,聊到纸伞,他似
乎就有了说不完的话题。
“余杭的纸伞制作至少有230余年历史。由于技术精良、用料上乘,做出来的伞经久耐
用,日晒雨淋也不会散架和穿裂,很受欢迎。从前不少外地香客途经余杭,都会在半夜叩门购
伞,作为礼物送给家乡的亲友。余杭纸伞对制伞手工技能要求高,至少要经过70多道工序,
制伞人要以自己的技艺、经验来完成,技艺以师徒相承,靠师徒之间言传身教及个人的悟性、
长期实践体会掌握,学徒需三年方可出师。”
1951年,浙江省选择余杭纸伞为手工业合作化试点。由于纸伞工艺复杂、利润较低,随
着钢制骨架的晴雨两用伞在市场上出现,代表着传统制伞工艺的“余杭纸伞”慢慢退出了历史舞
台,手工制伞师傅们也纷纷改行换业。
30年后,还在做涂料生意的刘有泉偶然看到50年代留下来的纸伞,萌生了把这种传统手
艺留下来的念头。他不声不响地买回了100把竹伞架,藏在家里。但他当时没有完全掌握工艺
工序,只能保管好这批伞架,这一保管就是二十多年。
“2006年,我退休了,有了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我向前来调研的区领导建议,恢
复余杭纸伞的制作工艺。随后,我找了几位志同道合的老朋友‘重操旧业’:当时63岁的房金
泉、62岁的陈月祥老师傅负责锯竹、刮青、平头、劈骨、锯槽、永远英语 削骨;60岁的沈丽华负责排
伞骨、穿伞;73岁的孙水根则负责糊伞、装柄。”就这样,几位衣食无忧的“40后”老人,把这
传统的油纸伞制作工艺复活,并传承下去。
80后设计师:寻求创新路径
龙源期刊网
手艺是复活了,可是经过70多道传统工序制作出来的余杭纸伞,价格也只能卖到一两百
元,完全不够人工成本,亏本是不可避免的。
对刘有泉这群“40后”来说,亏赚倒是不太在乎,只要“余杭纸伞”能工艺复活,亏了他们也
愿意。但是,老是亏本没有收益,“这手艺,恐怕迟早要丢掉!”刘有泉担心地说。
而“80后”设计师张雷,就在这时出现在老人们面前。
张雷毕业于浙江大学,作为设计师,他的职业生涯开始于2004年。但是多年来,他都在
为“做什么”而苦恼“我在杭州做产品设计,但是渐渐发现,许多客户要求的是,你做的产品要
像某个国际品牌。‘像’对于设计师来说很痛苦,它如紧箍咒,抹煞你的创造性和可能性,逼着
你去山寨。”张雷回忆那段岁月的煎熬。
2009年,张雷暂停了手里的一切业务,游学欧洲,想要弄清楚,“我是谁,我来自分解式 哪里,
我将要做什么?”
在意大利的法拉利小镇,听小镇孩子骄傲地说,长大要做一个普通的汽车工人,张雷被触
动。法拉利高度现代,又何其传统跳舞英语怎么说 ?手工艺里有生生不息的活力,这让他醍醐灌顶。在米兰的
一次设计展上,他尝试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再造,设计出了一支独特的中国蜡烛。这让张雷在众
多设计师中有了自己的识别度。而这一份独特,吸引了参展的一位塞尔维亚女设计师乔瓦娜她
由此认识张雷,并爱上了他。与张雷在意大利多莫斯设计学院一同学习的德国设计师克里斯托
弗,也认同张雷脱胎于中国道家智慧而成的设计理念“道法自然”。“其实在今天的欧洲,我们
传承了几千年的道家智慧,恰恰很有知音。”张雷说。
一拍即合的三人一起来到了中国,在余杭创办了设计品牌“品物流形”,而他们接手的第一
个项目,就是刘有泉和老伙计们正在致力的余杭纸伞。
2010年底到2011年初,设计师们与余杭纸伞师傅一起工作了两个月。他们对制作纸伞的
70多道工序进行了拆解,在传统的手工艺里,汲取了可用于当下设计的工艺、材料和灵感。
2011年4月,“余杭纸伞的未来”亮相米兰设计周。在米兰展上,他们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再
生设计理念,让人们惊艳地发现了“缺席”已久的中国设计脱胎于余杭纸伞工艺,一把变化的新
纸伞。设计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将“红点至尊奖”收入囊中,而这一奖项每年全球只颁三例。苦
心孤诣地寻觅里,灵感的闪电终于照亮天幕,张雷窥见了今后的创新路径。
90后创业者:点燃传承薪火
刘有泉们的发掘、张雷们的包装设计,让余杭纸伞找到了今后的路径,而走这条路径的
人,我也在余杭纸伞展示馆里,看到了他们的身影。
龙源期刊网
见到刘伟学和汤薇时,他们正在比画着一根伞骨的长短。刘伟学是刘有泉的孙子、余杭纸
伞的第三代传承人、余杭纸伞展示馆的主人。汤薇是他的高中校友。他们两个人都是实实在在
的90后,护理计划 在大学里学的也都是设计专业。
“我从小生活在村里,呼吸在这片竹林中,看着爷爷和村里的老人们靠山吃山。我现在已
经从外面学成归来,想用自己年轻人的心态与家里的老人一起继承白羊座双子座 纸伞工艺。”谈起打造“油纸
伞之家”的初衷,刘伟学一脸的真诚。
“祖屋的每一块砖,木板吱吱的响声都能唤起儿时的记忆,这个屋子中留着太多太多的故
事,现代化城市发展得如此之快,但还是想保留一片净土、保留最原始的味道,注入现在新的
东西,让老宅一直活下去。也希望能够聚集更多的民间艺人,一起切磋,制作出新的民间工艺
品。”
汤薇告诉我,在一次聊天中,她得知刘伟学的祖屋是余杭油纸伞的传承点,很为余杭油纸
伞感到骄傲,也想做点什么。她说:“到这里看老房子,伟学兴奋地和我说着老房子里的每一
个记号、每一个故事。于是我们去找了大学的导师,导师给了我们很多建议;又去找了张雷设
计师,他又给了我们很多民宿的改造建议,给了我们很多的支持。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吧,
总之很幸运,我们得到了家人和老师、朋友的支持。”
从2015年8月份开始,刘伟学和汤薇两人就开始着手规划设计并改造这座老宅。他们找
来了当年这座老宅的建造者,详细询问并了解这座老宅的结构和改造需注意的事项,然后策划
出了改造方案。在保留老宅原貌的基础上,将室内设计融入竹和纸伞等元素。
一楼,以余杭纸伞的制作工坊为主,开设余杭纸伞展示馆和设计工作室,对余杭油纸伞及
其制作工艺进行展示。二楼,延续余杭纸伞的展示,将传统纸伞文化融合在房间之中,打造3
间富含纸伞元素的房间。
两位90后创业者自信乐观地成立了余杭纸伞展示馆设计工作室,接下来,他们的目标是
打造属于余杭纸伞自己的品牌。
刘有泉、张雷和刘伟学是三代人,但是身上又有共通之处。70岁的老人向我展示纸伞之
美,他一下子跨到斗室的床上,张开伞就旋转起来。骨子里的天真赤诚,一览无遗;80后设
计师叩问传统的未来,自觉承担了这一代年轻设计师的责任,他的承担里也有赤诚;而90后
创业者们,则付出了他们的智慧和激情,为极具历史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披上了年轻的外衣。
龙源期刊网
龙源期刊网
龙源期刊网
本文发布于:2023-03-16 16:16: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9545702788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纸伞.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纸伞.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