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名师教案(2课时)
2/9
《孙权劝学》名师教案
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
读准字音,认识作者,了解有关文学常识,识记课文重点字词,培养文言
文语感。
2.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文本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3.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
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文化传承与理解
学习名人治学精神,从故事中获得启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理解并运用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情感目标: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品味人物对话时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特点。
2.联系实际,让学生真正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方法:
文献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及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运用成语,朗读并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3/9
4/9
(3)师强调重点文言字词:
但
.
当涉猎:只,只是。孰
.
若孤:谁,哪个。乃
.
始就学:于是,就。
及
.
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即更
..
刮目相待:重新。
大兄何
.
见事之
.
晚乎:何:怎么;之:无意义
(4)找出本课的成语。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吴国大将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
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四、课时作业
1.《孙权劝学》选自《》,是()(朝代)()(人物)主持
编纂的一部(),记载了从()1362年间史事。其目的是
“观古今之通变,明治乱之得失”。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
参考答案: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编年体通史战国到五代
2.给本文用“/”画出节奏,便于更准确的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3.孙权劝吕蒙学习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参考答: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请你尝试用你的方言来演绎一遍孙权劝学这个故事,说不定别有味道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5.将课下的注释,用挖坑法的方式来巩固一遍!(何为挖坑法?简单点就是
需要你将注释里的原词抄下来,后面打一个括号。待全部抄录后,再关着书,
自己填上。最后再翻书核对一遍,便于你掌握。)
第二课时
5/9
教学目标:
1.运用三字归纳法,把握本课文言知识。
2.品味人物对话时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特点。
3.联系实际,让学生真正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用三字法总结归纳文言知识。
2.品析人物的形象。
一、竞赛释疑,随文就言
本文是一篇奇文也,在老师的精心建构下,猛然发现可以组成一部浩浩汤
汤的“三字经”。让我们来找寻一下这万剑归“三”吧!以竞赛抢答的方式,来
看看谁能眼疾手快!掌握更实在!
1.《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
华书局1957年版),是根据《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及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的有关文字改写的。
2.三个字音:当、为、更
这几个都是多音字。“当涂”意即“当道、当权”,应读作dng;“但当涉猎”
的“当”当“应当”讲,也应读作dng。“为博士”“自以为”中的“为”都作
动词,读wi才对。“即更……”句中的“更”释为“重新”,具动词意味,读g
ng。
3.三个多义词:事、以、见
“掌事”之“事”,可当“事务”讲,含有一定的“责任”;“往事”之“事”,
即“事件,事情”。“以”,在“以军中多务”中作介词“用”,在“自以为大有
所益”中与“为过春节作文300字 ”组成“认为”。“见”在“见往事耳”和“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中分别为“知道”与“认清,识别”的意思。
4.三个古今异义词:治、博士、但
“治”,研究,今为“治理”义;“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为
学位最高一级;“但”,只,今为转折连词。
5.三个句末语气词:邪、耳、乎
6/9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句末的“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见
往事耳”句末的“耳”表示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句末的“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6.三个称谓:孤、卿、大兄
古时王侯自称“孤”,孙权即是。古代君王对臣子、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
辈以及朋友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为“卿”,前者如孙权称谓吕蒙,后者如鲁
肃称谓吕蒙。“大兄”即长兄,文中吕蒙对同辈年长者鲁肃的尊称。
7.三个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
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
后三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一
般与“刮目相看”连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褒讲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等
等。“刮目相待”即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
8.三个古汉语句式:非复、何见事、遂拜蒙母
“非复吴下阿蒙”译作“不再是原来那个吕蒙了”,是个判断句。“大兄何
见事之晚乎”译作“老兄你看起事来怎么不能早一点看到它的发展情况呢”,“何
见事”即“见何事研究报告格式范文 ”,疑问句宾语前置,是个倒装句。“肃遂拜蒙母”译作“鲁
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拜”后省略介词“于”,是个省略句。
9.三个人物:孙权、吕蒙、鲁肃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继而现身说法,指
出“学”的可能性。从孙权的言茶树菇的做法 语中可见其如何善于劝说,可感其怎样的对吕
蒙亲近、关心、期望。这里是国君对臣子的“教训”口吻。鲁肃亲见吕蒙的变
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情不自禁,说话用了“赞叹”口吻。吕蒙的才略有了令
人难以置信的长进,态度坦然得当之无愧,话里不乏“责备”口吻。孙权劝火药武器 得
认真,鲁肃与吕蒙调侃得多趣,二者情调不同,三人性格有异。
10.三个层次:劝、学、变
短文剪裁讲究,详略得当。第一层重点突出孙权善“劝”,命令未奏效时,
孙权又用自身学习的体会再劝,并驳回吕蒙的借口。第二层写吕蒙“就学”,吕
蒙不得已开始学习,至于如何刻苦学习、如何日见长进,文章只字未提。第三
7/9
层写吕蒙学习后的变化,仅用一个“及”字,引出吕蒙学习的效果。
11.三个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本文是记叙文,按时间的推移和事件的发展进行记叙,情节完整,重点突
出。对话描写、神情描写(“大惊”)、动作描写(“拜蒙母”)均能生动传神,使
人物形象富于情味。孙权的议论(论点:“不可不学”;论据:“孤常读书,自以
为大有所益”)以及鲁肃与吕蒙的“论议”融汇于记叙间,顺应了展开情节和突
出主题的需要。
二、总结课文,指导背诵
1.四读,读出语气。点拨揣摩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心理,进而把握人物形象
的性格特点。
孙权:
(1)“不可不学!”——语气坚决、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不悦、责备。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语重心
长,言辞恳切。
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吃惊,赞叹。
吕蒙:“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深感自豪。
引导学生从对三个人物语言的分析中概括其性格特点
孙权:关爱部下好学善劝
联系“结友”一句,鲁肃和时尚孕妇装 吕蒙的性格特点
鲁肃:敬才爱才吕蒙:听劝好学
2.总结: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品牌微商 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
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先写孙权劝学,吕蒙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赞学,
“结友而别”。
3.启示:(可作参考)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
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8/9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4.创意对联,扣文章内容和学生对对子。结束本文教学。
三、课时作业
1.以三字经的方式来总结概括《孙权劝学》了本文的知识点。给你的同桌
说说分别有哪些“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从以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说话人怎样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①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
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孙权对吕蒙说话,表现出君主对臣子的关切之情,从自身的体
会谈起,既亲切又中肯。
②(鲁肃)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_____好听的英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参考答案:表现出鲁肃的惊异之色,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显出既敬佩又羡
慕的神态。
③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参考答案:表现出吕蒙学有大进步,非常坦率的心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人物语言的理解和赏析。
3.请结合本文与伤仲永,谈谈你对成才条件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恩作文开头 ________________
_
9/9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延伸性理解。
4.回答下列问题。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后演化成怎样一句话?(2)这句话
是什么意思?后来比喻什么?
(3)古人还有一句俗话,叫“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这两句合在一起,讲的是什么道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延伸性理解。
参考答案:(1)士别三日当义务兵入党申请书 刮目相看(待)。(2)对读书人(知识分子),
即使是短暂的分别,相见时也须以新的眼光来看待他,因为他进步了。这句
话后来比喻人的地位的变化,也用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3)一个是三日不读
就退步了,一个是用功三日就进步了,可见书是不能一日不读的。
5.假如方仲永遇上吕蒙,他们会有怎样的剧情发生?让你的脑洞打开,写
一二百字,来看看是否有不一样的精彩!
本文发布于:2023-03-16 14:46: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9492032776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即更.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即更.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