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的生活体验与艺术创作
一、优秀的艺术作品必须以艺术家在场的生活体验为核心
“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句话,对于艺术工作者来说,已经被深深地
印在灵魂深处,随雨水的谚语 着每一次艺术创作的经历而慢慢沁化于艺术家的骨
血里、细胞里。因此,有人就说:艺术家的视觉、听觉、味觉、感觉
以及知觉是异于常人的,总是与常人所看到和感受到的都有很大的不
同,这个不同之处就是艺术家源于生活之由外而内的感受,它是艺术
的生命。由此,便引出了一条关于艺术创作观念形成的必经之路——
“在场”。“鲁迅强调艺术家在场(‘是把自己都烧进去了’的深入生活),
他反对作者凭空创造,以意为之,要在现实生活中感受、观察、体验
和积累生活,对生活中人物‘静观默察,烂熟于心’,要把亲身所感受
到的生活‘影印到文艺中去’。”100鲁迅先生的这段论述,对于艺术家
创作观念的形成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笔者在创作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国工地记事》系列版画作品的
过程中,对于艺术家在场的生活体验而引发创作观念的形成体会颇深。
创作《中国工地记事》系列作品的缘起是笔者在十年前(2021年)创
作的《记忆工地》版画作品。在创作《记忆工地》作品之前,笔者曾
两度在家乡的建筑工地度过为期两个多月的打工生活,与工人同吃同
住于建筑工地,以工地为家,以工友为家人,在此期间没有人知道笔
者的真实身份,都以为是一个辍学的青年。工地上除了工人就是工具
与材料,工具时有折损,但材料似乎永远都是那么多,一堆刚用完,
转眼又是一堆,没完没了。工人们对此似乎已经熟若无睹,重复的劳
作已经让他们变得平和,目光中透露出的不是熾热的激情,而是如水
的平静。笔者的感受与他们不同,甚至是相反。对于工地上的累,体
会是入骨的;对于工人的存在现状,感受到的是辛苦,内心发出的是
怜悯,但于工人来说这却是常态。在结束打工生活之后的几年里,工
地生活的记忆与感受随着时间和思考的不断深入,也随着笔者对版画
艺术探索的逐步成熟,《记忆工地》作品便自然而然地生成了,不论
是作品的内容与图式(纪念碑式),还是作品表现的技法和材料(综
合材料版画技法),或者是作品出现的时间节点(2021年前后,中国
二三线城市出现了大规模的房屋拆建),都提示出了这个时代的特征。
随后,《记忆工地》在这一年的全国版画展上受到了多数评委的肯定,
获得了金奖。时隔十年之后,笔者于2021年提出的《中国工地记事》
系列作品创作方案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立项,经过一年多的工地考察
与创作实践之后,在结项评选时,六幅《中国工地记事》系列作品中
的四幅又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的滚动资助。
综上所述,要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艺术家必须有在场的生活
体验,从而产生的身体和内心感受所转化而来的艺术观念必定是个性
的,且又不失共性。只有如此,艺术家才能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找到
艺术表达的精神载体。正如丹纳所说:“艺术观念不是凭空在艺术家
的思维中产生,一个观念好比一颗种子。种子发芽、生长、开花,要
从水分、空气、阳光、泥土中吸取养料;观念的成熟与形成也需要周
围的人在精神上予以补充、帮助发展。”69这就表明了艺术观念的形
成是艺术家在与社会、与他人在场的生活体验与交互渗透中产生的。
二、《中国工地记事》系列版画作品的创作分析
在讨论作品《中国工地记事》系列版画之前,首先谈谈创作该作
品的意图。英国文化史家和批评家巴克森德尔提出:“由于图画是人
造物,图画背后的原因域中的一个成分便是意志[volition],这个成分
与我们所谓的‘意图’相交叠。因而,‘意图’在此指涉图画,而不是画家。
在个案中,它是一种对图画与其环境的关系的结构描述。”49这也恰
恰说明了创作的核心问题。《中国工地记事》作品的意图来源于笔者
所处、所见、所感的现实环境,以及具有持续性的关联和体验,由此
造成的心理映像势必会通过再造物象进行视觉传达。首先,从作品的
类型上来看,笔者最终所选取的表现形式是传统绘画样式中的版画,
其目的是通过在某种媒介上进行有目的地制造特定痕迹符号,通过转
印而呈现的图像来表达作者的观念。在作品形式感上,六幅作品均有
很大区别,究其原因离不开现场持久体验和现实场面对笔者意识的直
觉提醒。因此,《中国工地记事》系列作品的图式不是臆想出来的,
而是工地现实的普遍性再现。从视觉记忆的特性来看,视觉要比听觉
存留的时间长,所见比所闻更易记,对于以图像呈现来传达观念的艺
术家来说,视觉是第一感觉,它给画家一种特别的潜力,用巴克森德
尔的话来说就是“意图性视觉旨趣”。延续视觉图画分析,作品运用的
技法材料并非只是单一的传统版画的表述方式,而是运用了版种综合
技法和现成品材料制版相结合的表现手段。如使用金刚鬼压床 砂、铁丝网、
棉纱布、立德粉、木板、乳胶等材料,在形象塑造上既有材料的原始
肌理,又加入了凹凸刻制和材料绘画技法,以及具有强烈现实感的色
彩运用手法。因此,这个系列作品在呈现视觉效果上具有强烈的现场
感和材料肌理的触摸感,工地上的工人、材料、机械以及建造过程氛
围通过综合材料版画的形式得到恰当的呈现,而这种呈现方式和技法,
是笔者经过多年艺术实践后才找到的对这一主题表达最合适的艺术
语言。
另外,《中国工地记事》系列作品在笔者的创作过程中,一直牢
牢把握住创作素材来源于现实体验和社会调查相结合的宗旨,以及艺
术创作实践力求表现语言的有效性和普遍性。如果一年四季打一生肖 说作品前期的素材
准备更多的偏重于笔者个人的生活体验,那么后期的图像表达将更偏
重于传播。阿德诺豪泽尔说:“艺术家创作源泉是传播的需要,是把
一个主体与另一个主体联系起来的愿望,没有人是用诗来跟自己说话,
也没有人希望自己的画不中考励志名言 被人观赏。”158
三、优秀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所处时代的心声
“艺术当随时代”这句话,对于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来说,也可
算得上是至理名言了。正如塔皮埃斯所言:“艺术,是现实对于我们精
神的一种符号、一种客体、一种暗示。”22品观中外美术史,从古至
今堪称经典的艺术作品无一不是艺术家发自肺腑的当世之作。如:伦
勃朗的《夜巡》、戈雅的《5月3日夜杀起义者》、毕加索的《格尔尼
卡》、珂勒惠支的组画《农民战争》、塔皮埃斯的《加泰罗尼亚——组
画》、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李桦的
《怒吼吧,中国!》、古元的《减租会》、石鲁的《打倒封建》、蒋兆和
的《流民图》等等,不胜枚举。从时间上看,有的经典作品是古代的,
有的是现代的;从地域上看,有的是外国的,有的是中国的;从风格
上看,有的是写实的,有的是抽象的;从表现手法来看,有的是油画、
有的是中国画、有的是版画,还有综合材料绘画等等。如果还原作品
所处儿童口臭 的时代以及这个时代中国家和人民所处的现实状态,这些经典作
品所表达的意图便不言而喻了。正如罗马艺术史家、艺术批评家阿尔
干评价西班牙非定型艺术家塔皮埃斯的作品时所说:“你的画虽然很
可怕,却有如我们所处历史现状最明了的文献”。24真是一语中的,
这些堪称经典的艺术作品的价值也许正在于此。
“坚持根植人民、观照时代、无愧历史、面向未来…梦见好多 …”。3这是国
家艺术基金对于资助青年艺术家创作的孕妇腿抽筋 指导意见,同时也是新时代对
于艺术家创作优秀作品的期待。笔者从自我、周围人以及所考察的县
乡与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发现,这些年不论是人们的衣食、
居住环境、交通出行都得到了空前的改善,幸福指数也大大提升。重
读早期创作的《记忆工地》系列作品,发现“记忆”的痕迹也已随着时
间的清洗而淡化,那种早年的生活体验已不能够准确表达当下中国工
地的现实。2021年,笔者通过在全国多地的建筑工地实地考察写生,
收集创作素材,推敲创作方案,最终完成表现当下建筑工地的系列版
画作品《中国工地记事》。
因此,严格来说,艺术家要想创作出真正有分量、有观念、有价
值的艺术作品,仅靠才气与灵感是不够的,还要时刻关注时代的发展
与变化,在生活中探寻艺术表达的意图与模式。也就是说,艺术家任
何创作的概念体系都处于与当下社会环境对话的互动关系之中。
四、结语
《中國工地记事》系列版画是笔者为国家艺术基金(2021年度)
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所创作的一组作品,并于2021年获得了
该项目的滚动资助。通过回顾作品创作的始因、过程以及结果发现,
对于艺术创作来说,一方面,艺术家创作作品的观念首先来源于其自
身的生活体验,而创作过程中所形成的视觉模式既来自于现实生写人的片段 活,
又来自于传统,同时又受制于观众。另一方面,艺术家对于作品的时
效性应有准确的判断,同时要谨记,由时代的发展变化和人民生活追
求而引发的创作观念的形成,才是必要的和有效的。最后,艺术家是
个性不同且具有创新精神的个体,通过自身的艺术实践来发现美并创
造美,并在图释个性观念时,把握好艺术创作的现实与精神维度,这
样其艺术作品的高度将不言而喻。
本文发布于:2023-03-16 12:34: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9412442758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艺术体验.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艺术体验.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