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剪力墙、墙梁施工注意事项及质量通病防治
一、竖向筋
1、墙插筋在基础筏板中的锚宝宝什么时候会爬 固构造为两种:第一种若基础板厚≤
2000时,插至基础板底部钢筋上,并在基础板内设水平分布筋与元宵节吃元宵 拉
筋,间距≤500且不少于两道水平筋与拉筋。第二种若基础板厚>2000
时,插至基础板中部,支在中层钢筋网上(板厚>2000时,设计者
通常设中层钢筋网),插筋在板内构造与第一种相同。
2、墙插筋端头在基础板内必须设90弯钩。弯钩长度一般情况
均为≥150;HPB235钢筋端头在基础板内由180+90弯钩。
3、墙插筋在筏板中的定位:筏板面筋与墙同方向且≤50内,可
利用筏板面筋拉线校正作固定筋;非同方向的情况以剪力墙水平筋作
固定筋。及不小于12筋在筏板面上固定作墙筋定位。
4爱国主义论文 、墙竖向筋在基础顶面及楼板顶面的连接构造分为三种情况的做
法:
a、一、二级抗震等级剪力墙绑扎连接竖向直径≤28时钢筋搭接
接头按50﹪错开,即第一根:>1.2LaE第二根:>1.2LaE+500+1.2LaE
注:首层应在H/3高度连接。
b、三、四级抗震等级或非抗震设计的剪力墙接头按100﹪可在
同一快手昵称 部位连接,但应考虑增加纵向钢筋搭接接头1.6﹪的系数。HPB235
钢筋端头弯成90直钩,直钩长度5d。搭接长度>1.2LaE(1.2La),
括号内为非抗震搭接长度。
C、机械连接设计规范03G101-1上要求是>28时采用机械连接。
但因施工设计普遍另有要求,有的>18以上的必须优先采用机械连
接,现实中众多商住楼14以上就采用机械连接。总之,不论是抗
震等级或非抗震等级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相临钢筋均以50﹪交错机
械连接,及其构造为第一根≥500,第二根≥500+35d。
5、剪力墙变截面竖向钢筋构造分为二类,四种常用做法。
第一类为变截面后竖向分布钢筋规格变小。
第一类中的常用做法,因钢筋规格的变化,往往采用封顶重新插筋,
不管是单面及双面截面其插筋的锚固长度一定要达到1.5LaE(1.5La)
封顶的构造弯钩长度≥墙厚的3/4。
第二类为变截面后竖向分布钢筋规格不变。
通常做法:当面筋缩尺与双面缩尺均将竖向主筋在板底开始朝墙内侧
弯,楼板面以下弯距必须大于6倍的缩尺距离即1:6。严禁在楼板
面上侧弯。
6、竖向筋的间距控制严格要求每堵墙采用双面水平卡在绑扎操作
完后,离楼面≥30公分进行固定;也可以将暗柱及端柱完成后,将
水平卡先固定后立竖向筋。
7、竖向钢筋在顶层及封顶时,应将竖向筋不论规格大小均应按抗
震要求进行锚固,锚固长度≥LaE(La)。
二、水平筋
概念:暗柱是剪力墙的加强部位,所以暗柱是墙的重要部分,整体还
是称为墙。
1、水平筋分为双排配筋较常见,三排配筋一般要求墙厚少于等于
700且>400。中间排水平构造与二排筋同。
2、水平筋在无暗柱时且小于等于200厚的墙,水平筋在端部使用,
后将水平筋连接绑扎,接头长度不小于LIE。若墙厚>200以上且无暗
柱时,可将水平筋在端头处15d的构造弯钩。
3、转角且无暗柱时的水平配筋及做法:转角外侧水平筋弯成90
的角筋与水平筋连接绑扎接头长度不小于LIE。墙的内侧水平筋端头
弯15d的构造弯钩。且注意,内侧水平筋伸至墙内大于3/4即可。
4、丁字墙(翼墙)、斜交墙通常将内侧水平筋伸至对面水平筋与
竖向筋的内侧,在端头处设15d的构造弯钩。
5、端部有暗柱时,水平筋端头在暗柱外排竖向筋内弯15d的构造
弯钩弯锚,如遇墙厚小于200,弯钩长度达不到15d时,可弯成大于
墙厚3/4的长度即可。
6、剪力墙在框剪结构中遇到端柱较多,框架柱与剪力墙的连接称
为端柱,它与暗柱有着不同受力性质的区别,所以,剪力墙水平筋的
做法与其不同。
有端柱时剪力墙水平钢筋的锚固有两种常用施工方法:
①、端柱在墙身方向大于水平钢筋锚固长度LaE(La)时,可不设弯
钩,采用直锚。
②、反之端柱在墙身方向小于水平钢筋锚固长度LaE(La)时,水平
钢筋在端头弯设15d的构造弯钩,且伸入端柱内的长度为≥
0.4LaE。
7、水平钢筋若遇剪力墙长度较长,且采用搭接时,一定要沿高度
每隔一根错开搭接,也就是将接头控制在50﹪以内。
8、剪力墙水平筋与竖向钢筋的连接不论是三排、四排,必须满扎。
控制水平筋的间距十分重要,一般设计0.000以上水平筋通常
在竖向筋外侧,但高层建筑不同的是在屋面处也常设计在内侧,这是
受力不同的缘故。相对讲剪力墙最外侧钢筋称之为受力筋。
剪力墙水平钢筋的间距控制,实际上是对受力筋的控制。目前,
在工程上使用较多较普遍的是使用利用竖向筋制成梯子筋,根据多年
经验,梯子筋间距放置掌握在1M以内为妥,如超过距离太长,中间
部分的水平筋易下弯。
使用梯子筋固定的好处是:提高墙厚度的控制,钢筋工绑扎速度
提高,砼浇捣后,水平筋与竖向筋间距正确,是值得推广。
三、剪力墙连梁、暗梁、边框梁、(LL、AL、BKL)的构造做法细解
在所有剪力墙结构中穿越剪力墙及端柱间的所有梁,不管是洞口
连梁、双洞口连梁,还是剪力墙上的梁,现在称为墙梁,均属抗震构
件,故其正确做法非常重要。
1、墙梁的箍筋构造
首先要明确梁与简支梁、框架梁的箍筋构造有着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们
间的梁横截面;简支梁、框架梁箍筋它们只要减去保护层即可,但墙
梁箍筋是以剪力墙内净尺寸作为截面几何尺寸。在配料时切忌按墙梁
的宽度去减去保护层为几何尺寸,这样既浪费钢筋又影响质量。
()封闭箍
()封闭箍
实际施工中均可选用以上做法(设计院必须认可),具体视设计图中
墙梁的上下主筋根数多少情况而定。
在绑扎中箍筋的封闭位置可位于矩形截面的任何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一角。起步箍筋(即
第一道筋)必须离端部洞口支座处50,但要注意楼层在封顶处的墙
梁(LL梁、BK梁)在支座处及墙内必须设置间距150的箍筋。箍筋
规格与原洞口处相同。
2、墙梁的纵筋构造
墙梁的纵向伸入支座的长度必须是La
E
(La)且≥600,在端支座处
若不能满足额定的锚固长度情况下,应将端支座处的主筋弯15d的构
造弯钩并伸入支座的平直长度≥0.4La
E
(≥0.4L
A
)。另外,当端部洞
口连梁的纵向钢筋在端支座的直锚长度≥La
E
(La)时,可不必往上
(下)弯锚。再则,当端部洞口连梁的纵向钢筋在端支座平直伸入部
分不足或达不到0.4La
E
(La)时,应将端支座处的主筋弯35d的抗
震弯钩进行弯锚。确保锚固长度达到设计要求及规范要求。对侧面构
造纵筋在施工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设计规定时,按设计要求,但要注意如大写字母G打头(G618),
说明是梁侧面构造钢筋,其搭接与锚固长度可取为15d,若大写字母
N打头(如N622),说明是梁侧面纵筋为抗扭纵向钢筋,其锚固长
度与主筋相同。
②当设计未注写时,侧面构造纵筋同剪力墙水平分布筋,在其洞口范
围内的连梁侧面筋即为剪力墙配置的水平分布筋最新网络红歌 。
③当墙梁截面高度>700时,侧面纵向构造钢筋直径10mm,间距为≤
200。
④当设计未注明时,拉筋直径一般以梁的宽度来作为确定依据。
当梁宽≤350时为6mm,梁宽>350时为8mm。拉筋的间距为两倍的箍
筋间距,竖向沿侧筋水平筋隔一拉一。
四、关于板筋施工的几个问题
1、关于板负筋及分布筋问题
答:1、矩形板四角有个“扣筋重叠区”,扣筋下的分布筋插到这个区
域就可以了。
2、至于插进去多长,“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按150mm计算—
—其参数据是:参照03G101-1图集第54光阴的故事罗大佑 页,架立筋与支座负筋搭接
长度取定为150mm。
2、我有两个问题,请给予指点:
一、板上负筋(扣筋)分布范围按梁净长还是板的长度?(梁端头为
框架柱,板比梁长)
二、负筋上的分布筋从何处开始?梁边5cm?一个间距?如果是跨梁
的负筋,梁上是否设分布筋?
答、1、板上负筋(扣筋)分布范围:应该按“板的净长度”来计算。
因为扣筋是板的主要钢筋,同样,板的下部钢筋也是主要钢筋,这些
板的“主筋”都是在距梁边50mm的地方开始布置。
2、扣筋下的分布筋,不是板的主筋,没必要在“距梁边50mm”
的地方开始布置,一般是就扣筋伸保护梁外的长度按间距布置,也可
以说,在“距梁边1/2间距”的地方开始布置第一根分布筋。不过,
在扣筋的弯折部位是必须布置一根分布筋的。
3、(由2可知)跨梁扣筋的梁上部分是没有分布筋的。
3、双层双向板中,板筋长短方向布筋有什么规定吗?下层是不是先
放短筋,上层是不是先放长的呢?如果两块板一起,上筋又是通长的,
而板的长短又不是一个方向,上筋是不是要穿插里面放才能满足短筋
在上呢,如果不穿插放,是不是一两块板长筋在上也没有关系呢?
答:以设计注明为准,设计未注明的短跨筋向下。
4、现浇板预留洞口超过直径丁多少的需要设加筋?
答:大于300时设置(小于300时受力钢筋绕行),见04G101-4。
5、请问现浇板里的分布筋是否要设弯钩?
答:分布筋通常不设弯钩。
6、关于顶板负筋的构造问题:1、伸入边支座时,是否还需满足锚固
长度?2、如果ha-保护层≥la时,还需要弯折吗?3、如果ha-保护
层
答:1、水平段0.41lae,弯钩15d或至板底
2、支座为混凝土墙时,可以不弯折;
3、至支座中先能满足>=0.4la时即可弯折,不必伸至对边再弯。
本文发布于:2023-03-16 10:35: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9341132749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板筋的做法.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板筋的做法.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