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旅怀

更新时间:2023-03-16 07:20:23 阅读: 评论:0

绿松石饰品-云南特色美食小吃

秋夕旅怀
2023年3月16日发(作者:黑带二段)

静夜思原文及翻译

《静夜思》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5卷第19首。下面小

编整理了静夜思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欣赏!

静夜思原文及翻译

《静夜思》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5卷第19首。《静夜

思》表达的是思乡之情。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就流传的广泛程度

来说,还没有一篇作品可以与之比肩,它几乎是全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

篇。在我国最广为流传的《静夜思》版本是明朝版本,与宋朝版本个别字有出

入。

古诗名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是出自《静夜思》这首诗。

《静夜思》原文

静夜思[1]

作者:唐·李白

明代版本

床⑵前明月光,疑⑶是地上霜。

举头⑷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

宋代版本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注释

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

写成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

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

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

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

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

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

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

很难考证。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

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

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

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

《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

“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

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

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

(即马扎,一种坐具)。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静夜思》翻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

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静夜思》创作背景

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

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其《秋夕旅

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

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

的名诗《静夜思》。

《静夜思》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

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

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

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

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

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

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

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

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

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

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

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

(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

“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

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

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

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

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

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

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

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

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

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

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

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

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

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

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

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

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

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

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

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

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

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

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

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静夜思》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

“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

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

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

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

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

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更多古诗欣赏文章

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李白的诗全集栏目。()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

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

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

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

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

端。

本文发布于:2023-03-16 07:20: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9224232733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秋夕旅怀.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秋夕旅怀.pdf

上一篇:春晓教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秋夕旅怀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