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的来历,我们是需要知晓的。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
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
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
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在
我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
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
的身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
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
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
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身体,后来
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南北方的粽子,差别很大。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
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已流传两千多年。史书记载,赛龙
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
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
和集体主义精神。
2.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
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
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
想不想知道这一习俗的由来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这篇端午节戴香包习俗的由
来一起学习一下吧。
3.悬艾: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
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
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
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4.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5.栓五色丝线:
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端午节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
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
话。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
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
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6.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古人们会将雄黄泡在
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
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7.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
粽”。
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
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
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
节、五月节等。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
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端午节是我国很重
要的一个节日,各地有各种各样的习俗。在众多习俗中,最重要的就是划龙舟习
俗了。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本文发布于:2023-03-16 04:17: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9114612719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关于端午节.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关于端午节.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