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翻译及原文赏析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翻译及原文赏析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会对其进行阅读赏析,领略古诗
词的美。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翻译
及原文赏析,一起来看看吧,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注解:
1、翠微:青翠的山坡。
2、松风:指古乐府《风入松》曲,也可作歌声随风入松林解。
3、机:世俗的心机。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这两句是说,傍晚时,我从青翠的山上走下来,月亮一路伴我而
行。前句写景,后句写景亦写情,把月写得脉脉有情,似知人意,伴
人而行。语带欢快,韵味很足。
韵译:
从碧山下来,暮色正苍茫,伴随我回归,是皓月寒光。我不时回
头,把来路顾盼:茫茫小路,横卧青翠坡上。路遇山人,相邀去他草
堂,孩儿们闻声,把荆门开放。一条幽径,深入繁茂竹林,枝丫萝蔓,
轻拂我的衣裳。欢声笑语,主人留我住宿,摆设美酒,把盏共话蚕桑。
长歌吟唱,风入松的乐章,歌罢夜阑,河汉稀星闪亮。我醉得胡涂,
你乐得癫狂,欢乐陶醉,同把世俗遗忘。
评析:
这是一首田园,是诗人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写。全诗写月夜在长
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诗写暮色苍茫中的山林
美景和田家庭院的恬静、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诗以“暮”开首,
为“宿”开拓。相携欢言,置酒共挥,长歌风松,赏心乐事,自然陶
醉忘机。这些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溢。此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
很受陶潜田园诗的影响。然陶诗显得平淡恬静,既不首意染色,口气
也极和缓。如“暧暧无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等等。而李诗却着意渲染。细吟“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就会觉得色彩鲜明,神情飞扬。可见陶
李两者风格迥异。
鉴赏:
我国的田园诗以晋末陶潜为开山祖,他的诗,对后代影响很大。
李白这首田园诗,似也有陶诗那种描写琐事人情,平淡爽直的风格。
李白作此诗时,正在长安供奉翰林。从诗的内容看,诗人是在月
夜到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首句“暮从碧山
下”,“暮”字挑起了第二句的“山月”和第四句的“苍苍”,“下”
字挑起了第二句的“随人归”和第三句的“却顾”,“碧”字又逗出
第四句的“翠微”。平平常常五个字,却无一字虚设。“山月随人
归”,把月写得如此脉脉有情。月尚如此,人而不如月乎?第三句“却
顾所来径”,写出诗人对终南山的余情。这里虽未正面写山林暮景,
却是情中有景。不正是旖旎山色,使诗人迷恋不已吗?第四句又是正面
描写。“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林幽深处。“苍苍”两字起加倍渲染
的作用。“横”有笼罩意。此句描绘出暮色苍苍中的山林美景。这四
句,用笔简炼而神色俱佳。诗人漫步山径,大概遇到了斛斯山人,于
是“相携及田家”,“相携”,显出情谊的密切。“童稚开荆扉”,
连孩子们也开柴门来迎客了。进门后,“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李白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鉴赏衣”,写出了田家庭园的恬静,
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得所憩”
不仅是赞美山人的庭园居室,显然也为遇知己而高兴。因而欢言笑谈,
美酒共挥。一个“挥”字写出了李白畅怀豪饮的神情。酒醉情浓,放
声长歌,直唱到天河群星疏落,籁寂更深。“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
稀”句中青松与青天,仍处处绾带上文的一片苍翠。至于河星既稀,
月色自淡,这就不在话下了。最后,从美酒共挥,转到“我醉君复乐,
陶然共忘机”,写出酒后的风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机巧之心,一扫而
空,显得淡泊而恬远。
这首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很显然是受陶潜诗的影响,然而两
者诗风又有不同之处。陶潜的写景,虽未曾无情,却显得平淡恬静,
如“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之类,
既不染色,而口气又那么温缓舒徐。而李白就着意渲染,“却顾所来
径,苍苍横翠微”,“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
聊共挥”,不仅色彩鲜明,而且神情飞扬,口气中也带有清俊之味。
在李白的一些饮酒诗中,豪情狂气喷薄涌泄,溢于纸上,而此诗似已
大为掩抑收敛了。“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
忘机。”可是一比起陶诗,意味还是有差别的。陶潜的“或有数斗酒,
闲饮自欢然”,“过门辄相呼,有酒斟酌之”,“何以称我情,浊酒
且自陶”,“一觞虽自进,杯尽壶自倾”之类,称心而出,信口而道,
淡淡然无可无不可的那种意味,就使人觉得李白挥酒长歌仍有一股英
气,与陶潜异趣。因而,从李白此诗既可以看到陶诗的影响,又可以
看到两位诗人风格的不同。
作品讲解
傍晚时从终南山上走下来,山月一路跟着我归来。回头望望刚才
走过的山间小路,苍苍茫茫笼罩在一片青翠中。与斛斯山人携手到他
的田家,孩童出来打开柴门。走进绿竹掩映的幽静小路,青萝的枝叶
时时拂着我们的衣裳。欢言笑谈中得到了真正放松休息,畅饮着美酒,
宾主频频举杯。放声高歌松风曲,歌罢银河的星星已经稀少。我喝醉
了但主人非常高兴,欢乐得忘了人间的奸诈心机。
这首诗是李白在长安所写。李白一生中曾两入长安,第一次是在
开元十八年,李白三十岁时。第二次是在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时。
此诗写于李白二入长安时期。
李白一入长安,是乘兴而来,扫兴而归。在长安一年,却没人赏
识他,没人提携他。饱尝了人情世态的冷暖后,他愤然离开了长安。
十年之后的第二次入长安,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回是唐玄宗亲自下
诏召他入京的。当时李白正在吴越一带漫游,听到玄宗的诏令,十分
高兴,他“仰天大笑出门去”,告别子女,于这一年秋天到了长安。
玄宗一见李白天姿英朗,非常高兴,下车步行迎接,以七宝床赐食,
御手调羹,并让他作翰林院待诏。唐玄宗还对李白说:“你作为一个
普通百姓,名字为我所知,可见你的道德才学是多么了不起!”似乎
玄宗召李白入京,是要请他干一番事业了。事实并非如此。所谓“翰
林待诏”,不过是以文学词章而备顾问的侍从,一个皇帝的高级清客
而已。不过,初到长安的李白尚没有料到这个,他以为自己施展才能
的机会来了,对各方面颇受优待的日子相当满意。他曾秉笔翰林,为
皇帝草拟诏书;他曾陪同皇帝圣驾去华清温泉宫;他曾出入宫廷,为
唐玄宗及其宠妃杨玉环写宫中行乐词。
当然,待诏翰林初期的李白,并非真的成了专门奉承别人的庸俗
角色,成天周旋于王侯贵族之间的宫廷文人。他原是嗜酒如命的,因
而常与长安名士贺知章等人饮酒欢谑,有时竟醉倒在长安街头,被人
称为“饮中八仙”;他原是任情适性,喜好大自然的,少不了常常留
连于山水之间。另外,待诏翰林的生活也并非一味地春风得意,很快
地,就有人借故中伤他,说起他的坏话来了。这些坏话传到李白耳朵
里,也使他隐隐感到烦恼。《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一诗,就
是诗人待诏翰林初期生活和思想的一个侧面的反映。
终南山,秦岭主峰之一,在长安以南。这里丘峦起伏,林壑幽美,
唐时长安的士人多来这里游玩或隐居。斛斯山人,是一个复姓斛斯的
隐士,山人是对隐者的称呼。诗的题目比较长,相当于一段小序,意
思是诗人从终南山下来,经过斛斯山人的住处,承他留宿,置酒款待。
诗大约就是写给这位隐士的。
这首诗全用赋体——叙述体。前四句写下山归途所见,中间四句
写到斛斯山人家所见,末六句写两人饮酒交欢及诗人的感慨。这几层
意思,诗人一路迤逦写来,平平淡淡,随随便便,浑不着力,全诗并
无惊人的字句,也没有李白其他诗篇惯用的夸张想象之辞,然而诗中
那种真率自然的淳厚质朴之气,却是一般低能的诗人万难学到手的。
这是李白诗歌,尤其是他五言古诗艺术上的一大特色。
先看前四句。“暮从碧山下”一句,说诗人从何而来,即诗题是
“下终南山”的意思。暮字表示下山的时间,说明诗人整日是在终南
山里游玩,直到日暮才踏上归途。碧是深绿色,颜色要比绿稍浓黑一
些,这是因为山峦林壑染上了暮色的缘故。“下”自然是写归途,但
这个“下”字还透露出诗人虽然游山终日却倦意毫无,步履仍然轻捷。
首句起得极简洁,白日游玩山水的情景一概略去,而且极有精神。盛
唐诗人王维有一首游终南山的五律,末联两句是:“欲投人处宿,隔
水问樵夫。”游兴已足,游人也多少带着倦意。我们不能说王维诗的
结句便不好,但李白的起句透出的游兴未足、毫无倦意,确实更令人
精采振奋。正因为诗人精力弃沛,游兴未足,所以他才能情味很浓地
注意到下山途中的景色。“山月随人归”,诗人首先注意到的.是山月,
天色渐渐昏暗了,月亮在东边现出来了,淡淡的月光照着下山的诗人,
仿佛随诗人一起向前走着。大凡有月夜行路体验的人,都会有这种错
觉。东晋诗人陶渊明有这样一句诗:“带月荷锄归。”月亮升的要比
李白诗中的月亮高一些,体会却是同样的。这一句也是诗人的实感,
写得或许算不上奇妙,可是这恋人的月亮,在诗人笔下显得多么有情
意啊。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翠微,青黛色,这里指山。这么
着走了一段路,暮色又浓似先前了,回头看看走过的路,不甚分明,
所看到的是颜色愈加深绿的终南山横亘在身后,仿佛狭窄的小路也溶
进终南山里去了。体味这两句,不能放过前面的暮字、月字。暮色渐
浓,因有月亮,所以不至于昏黑一团,整个山、路都溶进暗夜里;但
暮色毕竟浓了,月华初起,光线较淡,所以狭窄的山路看不分明,原
先有层次、有远近的终南山也模糊不辨了。这两句也是实写,我们一
般人夜行也有这样的体会。难处不在于有没有这样的体会,而在于能
不能把这体会写出来,所以这两句貌似平淡,实则反映了诗人提炼思
想、锻炼词句的深厚功夫,这就是诗家常说的“看似寻常最奇崛”的
境界了。
再看中间四句。“相携及田家”,田家指斛斯山人家。斛斯是隐
士之流,但仍有田园,不是真正的农家。“相携”两字,颇值得咀嚼。
可以有这样两种解释:一、李白与斛斯山人同游终南山,两人相携,
一起到了斛斯的家;二、李白在下山途中偶然遇见了斛斯,两人相携
到了他家。两种解释于诗意都通,但与诗题不甚贴切。诗题中说“过
斛斯山人宿置酒”,应是李白一人到了斛斯的家。那么,“相携”指
谁呢?我以为指山月,而且,如此解释,则诗意妙趣顿生。上层说山
月似解人意,依恋诗人,与诗人相随而归,所以此处说与山月相携,
一点儿也不突兀。携有牵、引、扶持的意思,也有连接、随同的意思。
“山月随人归”是月解人意,“相携及田家”是人亦有情。
斛斯是李白老相识,下得山来,天色已晚,遂到斛斯之家。“童
稚开荆扉”,童稚,指小孩,可能是斛斯使唤的童子。荆扉,是用荆
条编成的柴门。唐诗中表示寒素清贫,而用于隐逸之士,则添些野趣,
表示主人的不慕官爵,远离俗尘。“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两句,
写斛斯山人院里青幽深邃。想来暮色更浓了,绿竹,青萝的颜色当然
已不能分辨,但竹之绿,萝之青,不待诗人想象可知,因为诗人和斛
斯是老相识,来这院里已不止一次了。萝指女萝,是一种攀援树木而
上又自树稍悬垂下来的植物。这里,诗人未写树木的高大和浓绿,然
而读者亦不待想象可知。斛斯山人家里的茂竹、大树,与诗人所游的
碧山、所回顾的翠微,组成了一个绿色的令诗人陶醉其中的世界。
“绿竹入幽径”的“入”,使人感到这幽径是绿竹相让出来的,分明
是表示对诗人来临的欢迎。“青萝拂行衣”的“拂”,更是对诗人的
热情迎接。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有情之物,和那随人而归的山月一
样。那么,和诗人相携而止的山月呢?到了深邃幽静的斛斯山人院里,
自然就看不见了,知情识趣的山月便暂时与诗人分手了。
最后六句写诗人与斛斯山人的交欢和诗人的感慨。“欢言得所憩”
是说两人话语投机,憩,指留宿。“美酒聊共挥”是说二人酒逢知己,
挥,指饮酒。这两句切了题面上的“宿”和“置酒”。形容饮酒,不
用其他的词。而用“挥”,可能是为了趁韵,另外又表现了诗人当时
豪饮的情状:“挥”有洒、泼的意思,是满饮一杯后倾去杯中余滴的
动作。这个动作,我们现在或可以在古典戏曲和舞蹈中见到。从一个
“挥”字,可以想见“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山中与幽人对
酌》),“一日须倾三百杯”(李白《襄阳歌》)的“酒中仙”的形
象:洒脱、豪爽,神情散朗。中国古典诗人中,嗜酒的很多,然而恐
怕只有李白等少数几个能当得一个“挥”字。不过话又说回来,诗人
遣词,并非搜索枯肠或妙手偶得,在李白,这只是他的人格、天性的
自然流露而已。“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二句,是说二人饮酒畅
叙时间已久。长歌,应是声调上引,拖得很长,所谓曼声、引吭。吟
松风,是说歌声和山松的涛声交响在一起——诗人并没有忘记白日游
山之乐。河星稀,指夜深。河星,银河众星山。月渐渐升到中天了,
月明星稀,月华如水般倾泻下来。
一曲唱罢,抬头望天,看见了皎洁的月光——诗人也没有忘记有
情而识趣的山月。这首诗,原本不是写他与斛斯山人的交情的,所以
诗人在写了“欢言”、“美酒”,字面上交代足了斛斯山人对他的盛
情之后,又不经意地和开头的“碧山”、“山月”相呼应,从而使全
诗浑然成为一体。“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陶然”是乐融融
的样子,“忘机”是道家语,意思是忘却了计较、巧诈之心,自甘恬
淡,与世无争。这两句,意思是说,我醉了,您也很快乐,我们都似
乎忘掉了血肉之躯的存在,远远离开了世俗的巧诈和虚伪。这两句很
像平常烂熟的浮文套语,其实是全诗点透主题的关键话头。斛斯山人
是隐士,是道家之流,李白用道家语“忘机”说给他听,是看客说话,
是应酬;而在他自己,意味却是十分深长的。他待诏翰林之初,入出
宫廷,周旋官场,冷眼看去,宫中、朝中争名逐利的事,无非是苍蝇
逐血,何曾放在心上,但是想不到,他的备受“荣宠”,引来了一些
小人的中伤。中伤他、说他坏话的人,都是在暗中干的,偷偷摸摸、
躲躲藏藏。真是可笑得很,以李白的旷达,哪里有闲心思去和他们计
较?“陶然共忘机”是兼说自己和斛斯山人的;名字不详的斛斯山人
是否真能做到“忘机”,我们且不去管他,李白,确是在大自然和美
酒的陶醉下,真的“忘机”了。
李白这一次在长安,首尾三年,实际时间只有一年半多一点。天
宝三年初夏,李白就被唐玄宗“赐金还山”,客客气气地赶出了长安。
李白离长安不久,和杜甫在洛阳相会。两位大诗人一见如故,约为知
己。杜甫在写给李白的一首诗中,说到了自己的经历:“二年客东都,
所历厌机巧。”意思是他在东都洛阳待了两年,所闻所见,对那些蝇
营狗苟的机巧,实在厌烦透了。可能李白对杜甫所有倾吐,所以杜甫
写了这些话也向李白表白。唐代最伟大的两位诗人,经历尽管不同,
然而他们坦荡的胸怀却何其相似!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李白作此诗时,
正在长安供奉翰林。李白一生中曾两入长安,第一次是在公元730年
(唐玄宗开元十八年),李白三十岁时;第二次是在公元742年(天
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时。此诗写于李白初入长安隐居终南山时期。
另一种说法是:李白此诗作于公元752年(唐玄宗天宝十一载)
春,时李白五十二岁,正隐居终南山。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
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
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
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
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
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
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本文发布于:2023-03-15 21:56: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8885632679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华清温泉.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华清温泉.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