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愈奇病集成
手掌汗疱症
病案栾某,男,42岁;1964年4月初诊;两手掌皮肤起白疱疹已
有三年多,初起时两手掌潮红热胀,稍痒3~4天即起白疱,以
后一层一层脱屑;每年春天发作为剧,伴五心烦热,神疲食少;
患者曾去他院就医,长期内服维生素、激素、抗生素及涂敷
消炎杀菌等药膏,药水均无效;检查两手掌皮肤起白疱如粟之
大小,疱内无浆液,干瘪;舌淡红,脉弦而虚;
治则养血祛风,调和肝脾;
方药当归2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柴胡10克,荆芥15克,
防风15克,甘草10克;服2剂后白疱减少,心烦热、手掌热胀
改善,饮食正常;守原方再服2剂,两手掌皮肤恢复正常,以后随
访未见复发;见中医函授通讯1982年第5期
评析手掌汗疱症为肝脾不和,影响运化,化源不足,则血虚,血
虚生风,风胜则燥,另血虚不能滋润肌肤亦会皮肤干燥,皮肤干
燥则脱屑作痒;方用荆防逍遥汤治之,以达调和肝脾,养血祛风
之目的,故该病治愈;李祥云
皮肤阵发性潮红
病案胡某,男,46岁;患者一年来时常突然全身皮肤发红发热,
活动或看书后明显,开始一月发作1~2次,数天后自退,近来
发作频繁,甚则持续数天不退,以面部、胸部,上肢潮红为着,
伴发麻发烫;曾去医院进行诊治,诊断为“划痕症”,“植物神
经功能紊乱”,进行脑电图检查,拟为“癫痫”;舌紫,脉数;
治则清营化瘀;
方药丹参18克,红花9克,穿山甲9克,桃仁9克,赤芍9克,丹
皮9克,川芎9克,泽兰12克,生地12克,牛膝9克,生首乌12
克,广犀角粉3克冲服;另每日肌注丹参注射液2毫升,共用药
50剂,阵发性潮红愈;见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
评析皮肤阵发性潮红症属罕见,面红,颈、胸、肢红为热甚,属
血分之热;舌紫肢麻为瘀阻脉络;古人有“病久必有瘀”之
说,故用桃红四物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味,清营化瘀并镇肝育阴,
使瘀祛热清,阴液复,气血通畅,阴阳调和,病乃愈;李祥云
指甲青紫症
病案陈某,男,28岁;1982年11月24日初诊;两手指甲青紫已
年余,经中西药治疗无效,诊断不明;症见手指甲青紫如猪肝色,
触之凉感,无肿痛,脉细涩;
治则益气和营,温经通脉;
方药炙黄芪2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7枚,
白术10克,制附子6克,当归10克,细辛5克,3剂后青紫已去
大半,原方续服3剂,指甲红润有泽;见江西中医药1988年第3
期
评析本例罕见;依据症状推理,为脾阳不振,卫阳不充,肝血不
足,爪失所养之故;又因阳虚血亏不能温养四肢,血寒凝滞则
脉行不利,故指甲青紫;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经,和营通
痹,加附子、白术温肾暖脾,当归、细辛温补肝血,散寒通脉;
辨证得当,药到病除,竟6剂而收全效;吕志连
手掌发黄
病案潘某,女,28岁;1986年1月2日就诊;两手掌皮肤突然发
黄已一个月,前医曾投麻黄连翘赤小豆汤2剂无效;证见两掌
皮肤如桂圆壳样黄染,手心黄于手背,无痒痛,局部欠温少汗;
两腕关节后及全身皮肤均正常,巩膜、小便、尿三胆及肝功
能正常;舌苔白,脉缓;
治则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6克,芍药6克,生姜3片,炙甘草6克,红枣10枚,茯
苓皮10克;2剂后皮肤黄染减退;半月后复诊,述近两天手掌又
黄染,仍予上方3剂治愈;随访至今未发;见江西中医药1991年
第2期
评析本例病因不明,根据症状表现通过辨证,从营卫不和入手
考虑,以桂枝汤加茯苓皮治疗,使营卫调和而病愈;吕志连
手足黄染
病案陈某,女,18岁;月经愆期已半年余,手足黄染;经治疗后月
事正常,但手足黄染反而加深;作肝功能、超声波等检查无阳
性反应;刻诊见两手足黄如橘色,鼻及唇口处亦轻度黄染,经来
量少挟血,少腹胀满,大便干,小便正常,口苦纳差,舌质偏红、
苔黄腻,脉沉涩;
治则通下逐瘀,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30克,制大黄10克,黑山栀10克,元明粉冲10克,郁
金10克,丹皮10克,桃仁10克,桂枝5克,甘草3克;5剂后,加
入柴胡5克,枳实3克,赤芍10克;又服10剂,黄染明显减退,
大便已行,经来色红,量中等,腹满减,唯手足足趾多处疮疖,搔
痒流水;乃瘀热外达,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服5剂而愈;见
浙江中医杂志1985年第4期
评析此病起于经闭,瘀血内宿,新血不生,必碍脾之运化,水津
不布,聚而成湿,湿蕴化热,瘀热内蓄,即可发黄;四肢为脾之主,
故黄染以四肢为主;治当逐有形之宿瘀,引湿热外出,初用桃核
承气汤合茵陈蒿汤,次诊又加四逆散疏肝解郁,最后因势利导,
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解表散邪,仅服数剂而愈;吕志连
小腿红绀病
病案胡某,女,38岁;1990年10月29日就诊;一年前自觉双膝
以下对称性暗红色斑,不规划片状,不高出皮肤,无搔痒疼痛,
遇冷红斑增多,遇热红斑减退;曾服多种西药无效;红斑上沿至
大腿内侧,行走后下肢酸痛无力,四肢厥逆,面萎黄;平素白带
多,味腥,舌淡夹青,苔腻中淡黄,脉沉细无力;西医诊为小腿红
绀病;
治则益气补血,调和营卫,温经散寒,化瘀通络;
方药当归15克,桂枝15克,杭白芍15克,细辛6克,通草10克,
红枣5枚,炙升麻6克,鳖甲20克,黄芪30克,麻黄6克,杜仲
10克,木瓜6克,焦山栀10克,赤芍12克,苡仁30克,桃仁6克,
生草6克;上方加减服12剂,并配合针灸,两下肢红斑减少转淡,
四肢渐温,行走有力,白带减少,基本痊愈;见云南中医杂志
1991年第2期
评析本病应属中医阴毒范畴,病理为气血两虚,营卫失调,寒湿
内蕴,经脉瘀阻;究其病因,可能与免疫功能低下,寒冷侵袭有
关;故治疗以当归四逆汤合升麻鳖甲汤化裁,配合针灸疗法,取
得一定疗效;吕志连
面颊黄褐斑
病案王某,女,21岁;1974年秋初诊;半月来两颧骨处发生黄褐
色斑块,不痒不痛,面积逐渐扩大,因妨碍面容要求诊治;
治则温经祛风,消瘢除疵;
方药白芨6克,白芷6克,白蔹克,白附子6克,白丁香即雀粪克,
密陀僧3克;上药共研极细末,每次用少许药末放入鸡子清或
白蜜内搅调成稀膏,晚睡前先用温水洗脸,然后将此膏涂于斑
处,晨起洗净;治疗一月斑除而复本来面容;见新中医1980年
第6期
评析面颊部黄褐斑,多发于女青年鼻梁两旁,其色颇似妊娠斑,
只是色素较淡;此“五白药”制成之“五白膏”系有效验方,
方中白附子祛风痰,逐寒湿,除一切风冷之气,除面部皮干瘢疵,
消面部百病,白芷祛风燥湿解表,消肿排脓;白芨入肺经,肺主
皮毛,入肺经助药力,消肿生肌,白蔹解毒消痈疽,白丁香化积
消翳;全方配伍,可温经祛风,消瘢生新除疵,故而药后有效;医
者共治疗二十余例,均收到较好的效果;李祥云
黑斑
病案程某,男,18岁;1990年10月11日就诊;两大腿内侧皮肤
有手掌大黑色斑块已二月余,不痛不痒;黑斑8×4厘米,对称
性,其黑如煤,枯暗不泽,边界清楚,或长或斜,形似地图,不高出
皮肤,无鳞屑;述高考未中,性情暴躁,曾去精神病院治疗半月
余,现情绪仍不安,纳退,苔薄腻,脉弦数;
治则清热疏肝治其内,解毒消斑治其外;
方药丹皮15克,白芍15克,茯苓15克,生山栀12克,柴胡12
克,佛手12克,郁金12克,生白术12克,当归12克,薄荷6克,
生甘草3克;每剂服二日,日服3次;外用:芫花12克,狼毒20
克,大枫子30克,生半夏30克,苍耳子30克,苦参30克,黄柏
30克,花椒30克,土槿皮30克,斑螯10克,郁李仁60克;用上
等醋煎半至一小时,取汁搽患处,日3~5次;用药七日后情绪
转佳,食增,黑斑边缘呈淡黑色,中部棕褐色,舌脉复常;去内服
药,外用药再1剂,法如前;一周后,黑斑全消;随访未复发;见四
川中医1992年第2期
评析本病现代医学称黑癣;大腿内侧为肝经所过,情志不舒,肝
郁气滞,肝之气血不能内通外达,肝郁化火,浊气溢于股阴而成
黑斑;故内用丹栀逍遥散清热疏肝,加佛手、郁金以增强疏肝
理气之功;外用解毒化浊之法治已生毒浊之邪,醋煎增强疗
效;如此内外合治,故效甚佳;吕志连
黑变病一
病案张某,男,24岁;1977年8月4日初诊;患者皮肤进行性发
黑已三月余,皮肤干燥,无痛痒;检查:面色黧黑,耳下颈部和两
下肢股内侧黑色素沉着较深,整个躯干均现黧黯,牙龈舌质见
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曾去某院治疗无效,诊断为黑变病;
治则理气活血化瘀;
方药当归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
枳壳10克,桔梗6克,柴胡6克,牛膝15克,生牡蛎15克,甘草
3克;服药数剂病愈;1978年5月随访全身皮肤均正常;1981年
5月随访亦未见复发;见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3年第4期
评析该病属中医所指的“黑疸”;金匮要略云:酒疸下之,久
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韭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
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黑色属肾,肾虚则肤黑,青色主
肝,肝血不足,不能外荣,故目赤面黑,便黑,肌肤爪不仁,均为瘀
血之症;今患者症状表现为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为肝肾不足之
症,面肢黧黯,皮肤干燥,舌质紫斑为瘀血内阻之症;肝郁气
滞、脉络受阻、气滞血瘀而致本病;今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活
血化瘀,脉络通畅,故而病愈;李祥云
黑变病二
病案胡某,女,46岁;1980年4月初诊;患者自1976年生第四胎
后月经闭止,随即颜面、额部皮肤灰黑色,并逐渐加重,以后弥
漫至颈部、腰腹、四肢、背部均呈灰黑色,肌肤甲错,病已三
年余;1979年病理切片:表皮部分棘层变薄,基底细胞液化变
性,下方为噬色素细胞及游离色素;曾多方求医罔效;自觉肢冷
指麻,头晕心悸,食少便溏,脘部冰冷,精神萎靡,腰骶酸胀,小便
混浊,近二月来皮肤搔痒难忍;检查:上下肢呈均匀一致的灰青
色或灰黑色,皮肤干燥脱屑,大腿内侧皮肤有块状血痂,舌质黯
淡,边有齿印,苔薄腻,脉沉细弱;诊断为黑变病;
治则温中健脾,和血化瘀;
方药党参15克,焦白术15克,苡仁15克,炙甘草6克,丹参30
克,干姜10克,制附片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山楂10克;
服15剂,脘冷减,精神好转,皮肤沿血管有如蚁行;故上方加肉
桂6克,加服大黄廑虫丸,日服2丸;服20剂脘冷止,全身搔痒
有所缓解,再以上方加减:制附片10克,破故纸10克,红花10
克,桃仁10克,巴戟天12克,熟地12克,菟丝子12克,枸把子
12克,党参15克,焦白术15克,肉桂6克,炙草6克,黄芪20克,
丹参30克,大黄廑虫丸一日服2丸;先后服45剂,肌肤干燥变
润,面部灰黑色退之八、九,脱屑好转,身痒已止,肢末转温,经
水复行,四天净,精神转佳,体力增;以后又服养血补肾,益气健
脾之剂调理巩固疗效,病愈;一年后随访未复发;见湖北中医杂
志1982年第6期
评析黑色属肾,皮肤黑变病多因肾阴亏损,精血不足,气滞血瘀
而发病;患者生活失宜,房劳损伤,产育过多,脾肾亏损,故用温
中健脾,仿附子理中汤加味,取其后天济先天,先天资后天,以
后在温肾壮阳、益气补脾的同时佐活血通络、消瘀破血,加
用大黄廑虫丸;前后治疗三个月病除;李祥云
全身毛发脱落一
病案王某,女,43岁;1979年2月就诊;头发、眉毛、阴毛、腋
毛、全身汗毛全部脱落已半年,头皮光亮色鲜,不红不肿,时有
瘙痒,精神欠佳,失眠多梦,胃纳欠佳,大便干结,二日一解,月经
2~3月一行,量少色黯;患者到处求医,经中西药物治疗半年罔
效;舌红、苔薄白,脉沉细;
治则滋肾养肝,养血生发;
方药当归12克,赤芍9克,熟地12克,女贞子9克,何首乌9克,
紫河车粉12克冲服,黄精9克,黑芝麻12克,白芷9克,白藓皮
9克,枸杞子9克;另外用鲜生姜汁30毫升,核桃油15毫升,调
匀外擦头皮,每日3~5次;共服上药28剂,头皮痒止,毛发自出,
诸证均减;以后原方再加红花9克,坤草9克,又连服90剂,头
发眉毛乌黑粗壮,阴毛、腋毛、全身汗毛均长出恢复正常,精
神转佳,胃纳已振,月经恢复正常;见河北中医1986年第5期
评析内经云:发为血之余;气血充沛,毛发滋润;肝藏血,肾藏
精,精可化血;今患者肝肾阴亏,精血不足,毛发失于濡养则脱
落;现用大量滋肾养肝,生血生发之剂,使肝肾阴血得以滋生,
又配以活血通络之剂,并加用生姜汁增强血液循环,如此使毛
发得养,毛发重生;李祥云
全身毛发脱落二
病案杜某,男,40岁;1978年5月就诊;脱发已六年,近二三年来
头发、眉毛、胡须全部脱光,多方治疗无效;
治则滋肝肾,补气血,祛风湿;
方药木瓜10克,早莲草30克,生地12克,熟地12克,首乌16
克,天麻15克,菟丝子12克,当归10克,白芍15克,茯苓12克,
羌活10克,甘草15克;共服70剂,头发、眉毛、胡须均长出如
常;见陕西中医1980年第2期
评析脱发多属油风、白屑风范畴,为血虚肌肤失养所致,也有
因脾胃积热蕴蒸,上攻头皮;本病特点为头皮搔痒,大量脱屑,
脱发;毛发的营养源于血,生机根于肾,“发为血余”、“肾,
其华在发”,故共病机多责于肾虚血燥;本方生地、熟地、首
乌、旱莲草、菟丝子、白芍、当归滋肾养血,木瓜、羌活、
茯苓、天麻祛风利湿;在治疗期间忌食辛辣、生冷之物;若对
于风湿蕴于肌肤者,可用艾叶10克,菊花10克,防风10克,藿
香10克,甘松6克,荆芥6克,白藓皮15克,刺蒺藜15克,煎水
洗头,隔日一次;或用苏打30克,硼酸10克分次化水外洗,每三
日一次,也有疗效;吕志连
全身毛发脱落三
病案李某,男,37岁;1983年5月周身起风疹块,搔痒不已,头痒
尤甚,三天后多处头发呈块状脱落,西医诊为脂溢性皮炎,治疗
无效;一个月后头发、眉毛、胡须、腋毛、阴毛全部脱落;伴
头部、躯干瘙痒,心烦失眠,纳差,溲黄,苔黄腻,脉弦数;
治则祛风解毒,清热利湿;
方药荆芥6克,白藓皮10克,僵蚕10克,苦参10克,地肤子10
克,焦山栀10克,苍术10克,车前子10克,当归10克,生地10
克,侧柏叶30克;共服12剂痒除寐安,上方去苦参、山栀、车
前子,加白术10克,茯苓10克,连服二月,全身毛发生长,乌黑光
泽;见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
评析本例为少见病例,系外感风毒及内蕴湿热所致;故用祛风
利湿法使风毒清,湿热除,皮肤得以血液之滋润;古云:“发为
血之余”,气血充沛,毛发重生;吕志连李祥云
巨大皮角足跟生角
病案夏某,女,3个月;1977年9月2日初诊;患儿出生后见双足
跟各长一米粒大白色疙瘩,逐渐长大,已长至高厘米,直径厘米,
为一圆锥形角样肿块,质坚实,表面光滑,边缘整齐,呈淡褐色;
右足跟肿物后缘又可见一纵形裂隙长厘米;双手指头均有轻
度角化,双眼角及臂部有红斑、痂皮及细小皱裂;肿物裂隙处
分泌物培养有白色念珠菌生长;病理切片:鳞状上皮组织过
度增生肥厚,分化成熟,肿块表面高度角化,双侧跟骨x线摄片,
双足跟无异常变化,软组织呈角状突出;诊断为”皮角”;
治则内治:平肝养血,健脾益肾;外治:解毒杀虫,软坚散结;
方药内治患儿尚在哺乳,由其母服药:玄参30克,当归20克,
白芍20克,川芎10克,茯苓15克,丹皮20克,山药20克,甘草
克,白术20克,丹参15克,白薇10克,早莲草20克;服6剂;外
治:夏枯草30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地骨皮50克,鸡血藤
25克,白藓皮50克,土槿皮50克;水煎熏洗,每日1次,每次20~
30分钟,二天后皮角变软;洗方加冰片15克;如此又治疗半月,
双足跟皮角有2/3分离欲脱落状,足跟部有凸凹不平、浅在糜
烂面,上有少许白色分泌物,有恶味;剪掉皮角,清洗疮面,敷一
效膏滑石粉500克,炉甘石150克,冰片50克,朱砂50克,片栗
粉100克,共为细末麻油调成糊状,一日1次;如此一直治疗,至
1978年1月10日复诊,足跟糜烂伤面基本平滑,结痂,但无表
皮新生;以后随访,患儿在同年2月份因肺炎治疗无效而死亡;
见辽宁中医1979年第3期
评析皮角是一种罕见肥大性局限性的表皮疾病,为角样肿
物:类似兽角,生长缓慢,发生在人体的正常皮肤上,好发于头
面部,男性生殖器及下肢;今患儿皮角发生在足跟部且巨大,实
属罕见,其发生原因可能为局部不洁或机械刺激,使上皮细胞
增生角化不脱落,渐至堆积成角状物;本病属癌前期病变,患儿
可能系先天不足,后天感受毒邪所引起,内服剂通过其母服药
以养血平肝,健脾益肾,增强抵抗力;外用药给患儿薰洗,解毒
杀虫,软坚散结,使皮角脱落,留有糜烂面用一效膏,促使表皮
新生,皮损渐至缩小结痂变平;后因患儿肺炎死亡,失去良机;
总之,本病例之治验说明中药治疗奇病确有疗效;李祥云
砒石引起白甲
病案贾某,男,14岁,1978年3月某日就诊;自幼患哮喘,多方求
治罔效;其父焦急,在1978年春获一偏方,名曰:“治哮百灵
丹”,该药组成是每粒含砒石五厘约克,绿豆五钱约15克,据
说每日服1粒,服满百日,哮喘根除;其父喜悦,如获至宝,令子
每日服1粒,连服月余,哮喘未减,反增新疾,见十指甲、足趾甲
均发白,如涂白石灰,不痒不痛,亦无反甲,曾辗转各地检查诊
治均无效;检查患者发育较差,桶状胸,呼吸音减弱,有干性啰
音及哮鸣音,口唇轻度紫绀,舌苔薄白、中心微黄,脉弦滑;
治则祛风解毒;
方药防风10克,每日煎水频服,服用一月,白甲退,指趾甲恢复
正常;见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
评析砒石分红白二种,白砒为较纯的三氧化二砷,红砒尚含有
少量硫化砷,其性味为辛酸大热,有大毒,有祛腐蚀疮截疟平喘
之功,若超量服用可致人命,今使甲白实属少见;防风,本草求
原曰:“解乌头、芫花、野菌诸热药毒;”防风还有祛风活
络的作用,散服用防风祛风解毒使白甲退,恢复正常;李祥云
酒渣鼻
病案黄某,男,55岁;患本病已二十年,经中西医治疗均无效;刻
下鼻尖部红色病变显着,并已扩大到两颊及下颌部,鼻部有丘
疹,粗糙肥大,有瘢痕、囊肿、结节、萎缩凹陷;诊断为酒渣鼻
鼻赘期;
治则活血祛瘀,杀虫解毒;
方药斑蝥50克,地肤子50克,硫黄50克,白藓皮50克,大枫子
50克,蜈蚣10条,蟾酥10克,冰片15克,蛇床子15克,百部25
克,雄黄25克,松香20克,烟膏30克,土槿皮150克,镇江醋公
斤,95%酒精若干公斤;以上为一料,将斑螯、蟾酥、蜈蚣、雄
黄用布袋装好,其余药用醋浸泡10天,10天后再将布袋内的药
放入,再浸泡3~5天,然后取出布袋,将袋内药物捣碎后再入
袋,放入酒精内浸泡2~3星期,弃药取液,二液合并,装瓶备用;
用时将小毛笔蘸药液涂敷于皮损处,每次用量不超过8毫升,
每隔二星期涂药一次,待皮茄自行脱落后,再涂第二次;患者共
治疗九次,即痊愈;随访皮肤光洁,无疤痕;见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2年第11期
评析脱皮液为剧毒药,有活血祛瘀,杀虫解毒之功;酒渣鼻为常
见病,但是难治之疾;本药杀菌力强,疗效好,治疗千余例患者,
总有效率达95%;本药有毒,勿入口眼;黄宣能
扁平疣一
病案袁某,8岁;数天前发现颏部、前额、手背、腕关节满布
粟粒大的扁平丘疹,经检查诊断为扁平疣;
治则疏风清热;
方药石膏20克,浮萍15克,生地20克,丹皮8克,白藓皮10克,
蝉蜕3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苍耳子10克,荆芥穗15克,
甘草5克;连服三天后丘疹消失,皮肤正常;见新中医1981年第
6期
评析扁平疣乃风湿热病毒所引起的皮肤病,因风热束肺,湿热
内蕴脾胃,肺合皮毛,脾主肌肉,风热与湿热交结于肺胃,熏蒸
于肌表,出现扁平状丘疹;该方组成名为石膏浮萍汤,全方配伍
可疏风清热利湿,主治风湿交结而成的疮疖、癣疹、扁平疣
及皮肤瘙痒症,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李祥云
扁平疣二
病案区某,女,24岁;1973年7月17日初诊;患者两手前臂起扁
平丘疹疙瘩数十个,不痛不痒,已二个月;留用次水杨酸铋油
剂、维生素B12、板蓝根等治疗收效不显,疙瘩依然;舌边尖
稍红,苔薄黄,脉弦;诊断为扁平疣;
治则疏肝行气,解郁散结;
方药当归9克,赤芍12克,柴胡12克,土茯苓15克,白术9克,
甘草3克,丹皮12克,茜根12克,皂角刺15克,白蒺藜12克,
薄荷3克;服3剂后自感局部微痒,故原方照服,再配合止痒散
外擦止痒散组成:雄黄9克,青黛9克,薄荷9克,花椒9克,硫
黄6克,黄柏15克,枯矾15克,轻粉12克,滑石12克,熟石膏
12克,熟硼砂12克,樟脑3克,梅片克,以上诸药为末,调匀外用;
一共服药12剂,患者疙瘩全部脱落;随访六年无复发;见新中
医1980年第6期
评析明·薛已外科枢要曰:“疣属肝胆少阳经,风热血燥,或
怒动肝火,或肝客淫气所致;”肝气郁滞阻于肌肤而发疣;患者
服用逍遥散加减,疏肝行气散结而治愈扁平疣;若局部不痒可
不用止痒散,若疣发在面部应慎用止痒散;李祥云
梅核丹
病案刘某,女,25岁;1977年8月27日初诊;两下肢散在性红斑
结节,疼痛,关节疼痛,低热,两下肢沉重,闭经已半年;曾去某医
院就诊,经青霉素、链霉素,强的松等治疗无效,且有新红斑结
节出现;检查:两小腿有散在性红斑结节,小如指头,大如鸡卵,
色红质硬,与表皮粘连,边界清楚,压痛明显,双踝关节肿胀有
压痕,舌体胖大,质淡红、苔白,脉沉数;病变部位活检:真皮
深层可见组织细胞、淋巴球浸润,皮下脂肪间可见较多泡沫
细胞淋巴球浸润,脂肪坏死,结核结构不明显;诊断为梅核丹;
治则补气凉血,活血化瘀;
方药党参20克,当归20克,丹参20克,川芎10克,赤芍25克,
秦艽30克,穿山甲30克,海桐皮30克,地骨皮20克,焦山楂50
克,甘草15克,服药半月后,部分红斑结节消退,有凹陷萎缩斑,
呈褐色,低热未退,仍见有新生的红斑结节;原方又继续服用,
至12月27日复诊,热退,红斑结节明显缩小,踝关节肿胀明显
减轻;故再用补气温经通络之法,方药为:党参20克,当归20
克,丹参25克,附子10克,川芎10克,赤芍35克,牛膝15克,茯
苓15克,秦艽30克,穿山甲30克,海桐皮30克,泽泻15克,地
骨皮20克,鸡血藤30克,焦山楂50克;来年3月28日复诊,两
下肢红斑结节消退,留下数块褐色色素沉着萎缩斑,关节不红
肿,月经也于上月转潮,该月经行正常,已恢复正常上班;随访
五个月未见复发;见辽宁中医1978年第3期
评析梅核丹是临床上较少见的疾病,且无特效疗法;该病的发
生多为热毒内蕴,外受寒邪,以致经络受阻,气血瘀滞,营卫失
调之故;故治疗宜用补气凉血,活血化瘀之法,使瘀祛络通,营
卫调和,则红斑结节愈,并使胞脉通,经水行,患者痊愈;李样云
结节病
病案李某,女,46岁;1978年2月25日就诊;近年来,周身出现皮
下结节,有时呈对称、串珠状,渐次增多至100多枚,推之可移,
按之坚硬,皮色不变,无痛;已治疗多时无效;病理切片后诊为
结节病;舌苔薄,脉缓;
治则化痰软坚;
方药白芥子10克,生半夏6克,炙僵蚕12克,夏枯草12克,紫
背天葵12克,海藻12克,昆布12克,生牡蛎30克,生姜1片,
红枣5枚;6剂后,口干少津,乏力,脉细软,证属气阴已伤;上方加
炙黄芪12克,党参10克,麦冬10克,服10剂,核已小;再加蜂房
10克,地鳖虫10克,川石斛10克,续服3剂,腿部结节缩小,质
转软;后因右肩关节酸痛,仍宗前法,服20剂,辅为丸剂白芥子
120克,紫背天葵120克,僵蚕120克,蜂房120克,地鳖虫120
克,生黄芪100克,山甲片100克,仙灵脾100克,当归100克,
川石斛100克,陈皮60克,生半夏60克,三棱60克,甘草30克,
共研细:另用海藻240克,昆布240克;煎汁弃渣,与上述研细
之药粉混匀,再加蜂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早晚饭后各服8克,连
服四个月,全身结节消失;见浙江中医杂志1981年第3期评析
结节病原因不明,以30~40岁女性为多,发病缓慢,虽属良性,
但少数可导致呼吸机能不全或其他病变;本案虽有气阴虚证,
但以痰为主要病理,属痰核范畴,故治以化痰软坚而获效;方中
半夏用生者,其效要比煮制强;吕志连
本文发布于:2023-03-15 20:09: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8821892671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皮肤黑变病.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皮肤黑变病.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