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论文

更新时间:2023-03-15 17:25:17 阅读: 评论:0

训俭示康原文及翻译-糖糕

音乐教育论文
2023年3月15日发(作者:围巾怎么洗)

音乐教育的德育论文

音乐教育的德育论文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

对音响的审美因素的反应来进行的感觉教育”。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

的音乐教育的德育论文,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摘要]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健康的道德行为,促进身心健康;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价值取

向,形成理想人格;帮助学生实现正确的道德理想,激发创新意识;促进

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和谐”的人。

[关键词]音乐教育德育大学生

音乐教育以形育人、以曲动人、以情感人,它是一种最活跃、最

生动、最富有感染力的教育形式,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的特殊性。同

时,德育在高校教育中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德育不仅仅是德

育工作者的专利,它应该贯穿在任何一项教育中。因此,充分发挥音

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信

念教育,是我们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放在首位的事情。

音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有力手段。对于这一点,革命导师列宁早

就讲过:“音乐是对人们进行教育的有力武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感情的纯洁是形成高尚道德的基础,而这种

感情正是音乐和歌曲培养出来的。”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也认为:

“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他们之所

以如此重视音乐教育,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音乐教育是进行德育的一

种极好的方式。

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和有效途径之一的音乐教育,它的根本目标

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德育方面来讲,其

作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音乐教育能够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情操是指高尚的情感体验。音乐这种最具情感的艺术,在培养学

生高尚情操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

操、健全的人格”。音乐教育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或者简明

地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它具有审美

性、多元性、工具性等基本性质,它以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作为审美

的主要途径,以技能技巧的传授作为审美的工具,美的音色、节奏、

和声、旋律构成了高尚的形象,使人在愉悦之中接受教育,振奋精神,

培养情操。它发之于心,因此也能动之于心。“凡音之起,由人心生

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乐记乐本篇(一)》)。”说的就是

这个道理。音乐正是通过高尚的音乐思想、深厚的音乐情感和优雅的

音乐品位引起共鸣、美化心灵,使人身心愉悦,其感染力是巨大的。

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学音

乐并非为艺术而艺术,乃是把音乐作为陶冶性情和修身的手段,使受

教育者成为品德高尚的人。那些充满浓郁时代气息的优秀音乐作品,

给人以振奋、鼓舞和鞭策。对此,青年学生的感受是深刻的。不知何

时起,将革命历史歌曲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成为了音乐教

育德育特征的最突出表现,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一曲《松花

江上》,那旋律中凝聚的血泪却强烈地感染着爱国的中华儿女们,在

声泪俱下的演唱中,蕴藏着要求起来抗争的力量。一曲《黄河大合唱》

激起了多少革命志士的斗志,唤起了多少中国人的抗战热情。有许多

的学者、作曲家把一些标准的行为规范,理想的道德行为编成了童谣,

谱成了歌曲让孩子和学生们传唱,使他们在娱乐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

育。如《八荣八耻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八荣八耻要明晰。

你拍二,我拍二,爱国爱校爱伙伴……”让孩子们在音乐游戏活动中得

到教育。

二、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行为,促进身心健康

人的身心由人的生命有机体和情绪、个性、性格等心理因素构成,

即是指人的身体和心理。那么,什么是人的健康的道德行为呢?我认

为,除了智力正常、意志坚强、人格统一、人际关系和谐以外,最普

遍、最鲜明的标志是人的情绪稳定和有愉快的心境,所表现出来的言

行、举止、思想、意图是符合社会道德,符合法律、法规的行为即是

健康的道德行为。

一般德育的过程包括知情意行。始于知,终于行,情意为过渡。

而音乐正是将美的`音响作用于人,产生美的情感,由情至意,产生美

的形象,因情导行,意行互动,产生健康的道德行为。托尔斯泰认为:

“人们用语言相互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自己的感

情。”音乐感动的是人的心灵,强调的是情感的体现,是以情感为基

础的一种思想和行为教育形式。因为音乐的旋律、节奏、音调和音色

等,本身就是一种能量,它往往与人的生理节奏和旋律产生共鸣和协

调,从而使人感到愉悦畅快、和谐统一的美感。这种美的愉悦就是健

康人的心理标志,即有稳定的情绪、愉快的心境等等。比如,在音乐

表演特别是集体表演中,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乐趣,还可以

让学生领悟到克制自己的表演欲望而服从集体的必要性。在合唱中,

学生担任的声部在织体中所处的地位在不断地变化,一会儿是主旋律,

一会儿是副旋律,恰似人的社会角色频繁转换,一会儿是主角,一会

儿是配角,可以帮助学生避免过分的好高骛远和自卑心理,可以培养

学生遵守纪律、公德和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这种团

结协作、尊重他人的行为,就是符合社会公德、法律、法规的健康的

道德行为。

三、音乐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理想人格

古希腊人把音乐称为“灵魂的体操”,强调了理想人格的形成有

赖于音乐学习。音乐具有提升人格的特殊力量。音乐是最典型的表现

艺术,是主情的艺术,一部音乐作品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感情世界。

黑格尔说:“音乐是透过人心灵与主体合而为一最情感的艺术”。音

乐能够反映出最内在的自我,既是一种自我心理投射过程,也是一种

对音乐艺术美的欣赏与追求。在这种境界中,人的生命超越了种种障

碍而获得了自由和无限伸展的空间,内心直接地获得那种纯粹而强烈

的美感或生命升华感。

从《我的祖国》到《和谐中国》,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

《众人划桨开大船》,在音乐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

向的优秀作品很多,音乐教育是一种艺术化的德育教育,是进行德育

教育的一种间接形式。但是同时,不健康的音乐能使人低沉消极,黄

色歌曲、低级下流的音乐能使人走上犯罪的道路。2007年,新华网转

载了5月12日《北京青年报》的一条评论《对恶搞《国歌》说

“不”》。这一时期,一些人的手机上收到了按《国歌》曲调填词的

股歌。在这多元的社会里,非正式文化不仅可以存在,而且作为正式

文化的补充,可以顺其自然地发展。即使是一些有恶搞色彩的段子,

只要不违法,不侵害他人利益,我们尽可以看成了一种诙谐、调侃而

轻松一刻,一笑了之。“国歌作为代表一个国家的声音,就如同国旗

一样,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应该得到尊重”(夏学銮,2007年5月9

日)。国歌响起,一派庄严,从百姓到官员,从到孩子,站立、

注目、行礼,民族情感便油然而生,这就是在音乐教育中潜移默化地

进行了一种德育教育。

四、音乐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理想,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是人和社会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

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项内容。音乐教育

在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灵感,显现创新价值等方面独具魅力。一

是从音乐的创作来看,本身就是一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新过程。

音乐教育通过音乐剧等艺术表现形式,可以把一些不正当的、对社会

有害的东西加以讽刺、鞭策,引起人们对“丑”的愤怒和对“美”的

颂扬,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理想;二是从作品的表现方式来看,无论是

创作手法的创新、创作体裁的创新,还是演绎方式的创新(包括老歌

新唱、老曲新词),都体现了二度创作的创新过程。2004年,北京大

学的《未名》、清华大学的《近春》、武汉大学的《珞樱》、南京大

学的《影秋》、吉林大学的《季节》和南开大学的《绿野》,校园音

乐合集《绿色音符》中大学生们以原创音乐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又一个

心情故事,表露出了纯真的情感,也传达了他们对一些事物的独特理

解;三是从以情启智方面来看,音乐审美活动不仅能增强人探索真理的

热情,激发创造性思维,而且还能启迪人的智慧,拓展人的思想空间,

指导人们对科学规律的探索。美国研究人员曾对音乐是否可以提高人

的能力进行实验。实验抽取样本人员36人,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

段播放莫扎特的钢琴曲;第二阶段播放轻音乐;第三阶段什么音乐也不播

放。每一阶段结束时对学生参与人员进行智商测验。结果表明,第一

阶段参与人员的智商普遍提高9%。

五、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和谐”的人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全民音乐教育”所下的定义时说:“进

行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和谐的人。”哲学上认

为“美就是和谐”,音乐之美就表现为和谐之美。音乐培养人美的感

情,激发人对美的追求,运用知识去创造美,在创造过程中不仅创造

出新的物质产品,同时发展了人的才能,情感得到丰富,精神得到升

华,从而造就出和谐的人。培养“和谐”的人是指培养德、智、体、

美全面发展的人。音乐教育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通过

不同的教育手段和音乐特殊的表达方式,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永远追

求真善美的人。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说:“教音乐不是我的目的,我

想造就出良好的公民。”前苏联卡巴列夫斯基认为,音乐教育“不是

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歌曲《为了谁》、《常回家看看》、

《朋友》、《爱的奉献》等,把传统的仁、礼、忠、孝、义、爱、诚

等“善”的思想较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引导人们感受美、发现美、理

解美、评价美、创造美,使年轻一代情感得到丰富,精神得到升华,

从而造就出“和谐”的人。

音乐以其独特的形式在大学这个圣洁的殿堂里占据险要位置。这

种流动着的艺术不受时空的限制,直视人的心灵和深邃的情感世界。

寓德育于音乐教育之中,学生的爱国意识、民族意识、社会意识就能

在音乐中得到激励、催生和强化。但德育与音乐教育不能划等号,不

可互相代替。教育实践中要做到教“歌”不忘育人,但切不可人云亦

云或哗众取宠。无论是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还是文化素质,在音乐

教育过程中都能得以提高,进而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

展的新型人才,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黄再光。略论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

报,2003,(12):56—57。

[3]李蓉。浅谈音乐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广东工

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371—372。

[4]钟传惠。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OO4,(3):99—100。

[5]柳良。音乐之旅[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2。

本文发布于:2023-03-15 17:25: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8723172658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音乐教育论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音乐教育论文.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 音乐教育论文
    训俭示康原文及翻译-糖糕2023年3月15日发(作者:围巾怎么洗)音乐教育的德育论文音乐教育的德育论文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审美因素的反应来进行的感觉教育”。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音乐教育的德育论文,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摘要]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健康的道德行为,促进身心健康;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理想人
  • 0℃优秀教师获奖感言
  • 0℃金风玉露暗度
  • 0℃杜桥小学
  • 0℃国庆促销
  • 0℃化工原材料
  • 0℃游泳安全知识
  • 0℃弱智儿童
  • 0℃车辆修理
  • 0℃windows7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